“rogerskys”为你分享20篇“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中华文化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有着丰富沉淀和积累的古老文化。我们当代中国人,不但要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建设四化的重任。语文教学正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有着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
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并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以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用中国历史中动人故事打动学生,激起学习兴趣。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不乏文人学士刻苦用功,终有成就的故事。这是我们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理由让它发扬光大,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引以为鉴。另外,学生对于这种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很感兴趣,比起枯燥说教来要更有实效。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教材,把学生吸引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上来。这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又使他们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渴求心理,增强他们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二、 正确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养正确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正飞速发展,信息化正日渐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落后的观念;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熏陶使他们有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所达到的目是使学生接受古老文化而无所动,我们应努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了解、掌握、运用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参预,使我们有可能与世界先进教学理论接轨。我们可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运用综合手段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新的教育理念在召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呼声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些学校成功的范例也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借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一定有出色的效果。
广大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殊不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教会学生判断是非曲直并帮助他们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适合本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了。对于古人学习方法可取之处,我们还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拿来以为己用。更重要的还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独立行走,而不要老师步步搀扶。学习语文如此,其它学科亦如此。
三、 教会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搞好语文教学要有丰富、广泛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本领。这里,我们不妨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于外来文化可以如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亦可如此。那些好的,对学生形成美好心灵、美好品格的东西,我们尽可以放心交给学生;对于封建的,腐朽的文化,我们则要求学生寻其不是,以作反面教材。这是我们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运用中华传统美德来规范学生,提高素质的手段和方法。
四、 在以上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掌握民族文化的意义。
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这画龙点睛之笔绝不可少。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上伟大人物为爱国、救国献身的故事帮助学生来体会这一点。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担负着重振中华雄风的伟大历史任务。我们只有把一代品格高尚,素质优良的接班
[1] [2]
篇2: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马志伦
拓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及实际应用。不过目前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拓展,似乎仍停留在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如巴金《小狗包弟》中“文革”背景的介绍),对概念知识的解释(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剩余价值”的解释),以及对节选文字的相关情节的补充(如《边城》中与节选文字有关故事情节的补充)上,虽也有当场进行仿写等,但却较少有对于思维的拓展。所谓思维拓展就是不囿于教材文本罗列的材料以及教参提供的定论,能够冲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多元理解,或逆向思维,或换位思考等等。事实证明,新鲜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想法往往来自于思维的拓展。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过《读孟尝君传》,他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其理由是“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反过来说,“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打破了千年以来人们对于孟尝君的既定评价,拆除了束缚人们头脑的思维藩篱,不能不让人惊叹思维拓展的力量。或许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达不到很高的境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文本研讨中见仁见智,就像对于王安石的这一看法,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重要的不在于最后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结论的归属,而在于思维的拓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探究天地。
思维拓展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鼓励学生要有不迷信权威的勇气。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往往来自于教参的解释,或者是经过老师筛选后的结论。对于已定的解释或结论,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中,人们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经过形式上的讨论,最后也是为了如何进一步地参透这种解释或定论,以免考试时迷失或偏离了这些“正确”的答案。比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一文,教参上的结论颇为一致,即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的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或许这样的解释没错,但未必是唯一的结论。对这篇文章还可以作另外一个层面的解读。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文坛上正是“桐城派”大行其道的时候。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桐城派诸人则不仅仅是文人,而且也兼做了道学家。其义理、考据、辞章的文学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写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这是龚自珍非常痛恨的。(语文教学论文 )因此龚自珍的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的束缚,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即对于个人来说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充分表现个性;对于诗文写作则要求摆脱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这种个性解放在当时是一种叛逆,针对的不仅是“人”,也是“诗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就是对流行的审美趣味与束缚人们个性的写作模式进行强烈的声讨;“必复之全之”表明了要纠正这种文风,改变人们的审美思维与习惯的决心。树立“梅”(真实写作的文风),不屈从于世俗观念,在诗文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改变“病梅”(功利写作的恶习),把他们从受“桐城派”遗风的束缚及压迫中解放出来,与“文人画士”划清界限,不做御用人才,这样才能文风一新,利国利民。进行思维拓展就是让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一种看法或观点成为定论的时候,人们就会以为已经揭示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实质,从而排拒其他解释。而事实上,很多的看法或观点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出一篇文章的思想实质,有些潜伏在文章中的有价值的思想(也许连作者在写作时都没意识到的),需要通过新的思维来解读,才能显示出来。
思维拓展的'积极意义,其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真理代表了事物的本质,然而它往往会被许多假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它就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对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从宋代知名作家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可以得知,北魏的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声如洪钟;唐代的李渤则认为是由于石质而得名。然而苏轼并不因为《水经》和《水经注》的作者是名人就不敢“冒犯”他们,从而失去求得真理的机会,于是他驾小舟亲自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当时人们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水浪冲击穴罅,声如洪钟。如果后人因为苏轼已经经过实地考察,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又对此深信不疑的话,那么又会失去对真正原因追究的机会。对于真相的揭示有时需要一点一点拨开,不会一蹴而就。如此我们的思维就不能停滞在某一阶段而畏葸不前。于是就有了明代的罗洪光的继续探究:“是石钟者,中虚外�U为之也。”清代俞樾的进一步论证:“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由于苏轼考察之时是六月,适逢水涨,未见全貌,如果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那所见景象就不一样了。当然对于石钟得名的缘由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了解,以求得更接近真相的结论。进行思维拓展就是让学生能认识到,真理的获得绝不会在某一瞬间就可完成的。对于某一事物本质的认识,有时需要漫长的过程,即使相信已经了解了某篇文章的思想实质,这种思想实质或许还不可能一举包括方方面面,也许还有部分未被纳入,所以我们的探求也就不能戛然而止。
思维拓展的积极意义,还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需要想象,随后要做艰苦的求证;同时,创造也需要坚持自己特有的想法,不会轻易地接受他人的思想。比如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看法,过去一致的结论都认为这体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独明代王世贞提出“予未敢以为信也”。秦以十五城易和氏之璧,是真还是假?如果赵国认为是假,可以不给,也算不上无理。既然已经派人送和氏之璧至秦,那就是认可这是真的了。认为是假依然去送,那赵国第一步就走错了。之后,秦不曾说不交十五城给赵国,但蔺相如先派人怀璧归赵,第二部也走错了。照理秦国已经有了可以攻击赵国的借口,而秦没有这样做,因此保全了赵国,并且也保全了蔺相如的性命与名声。所以完璧归赵不能算是蔺相如的功劳,也不能算作赵国外交上的胜利,实在是当时的客观形势使然,也就是王世贞认为的“天”,即“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反之,纵然蔺相如有大智大勇,也不能拯救赵国于危亡之中。有人就因此认为这反而显示了秦王的智慧,或许秦王对是否能得到和氏之璧并不在意,只是就此窥探赵国以及赵王的虚实与心理。能得到和氏之璧当然是一件好事,得不到也算是给赵国一个人情。秦王真正关心的是赵国的土地,甚至是天下的土地都归秦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赵国一方,集中在赵国的人和事中,却较少关注秦国一方,研究秦王的行为与心理。进行思维拓展就是让学生能开掘出新的研究点。人们往往认为这很难,特别是还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出新意,就像同一题材的写作,各有各的侧重面,各有各的立足点,很少有雷同,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那么如何进行思维拓展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课本与教参之外的材料,特别是与所选文本的观点与材料相对立的资料,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根据作者本人的文章来品评所造成的偏狭。如同鲁迅先生在编辑自己的杂文集时,往往也把他所批驳的对手的文章附录在后,自然会让人明辨是非曲直,同时也能让人免去许多针对性观点难以索解的尴尬。值得指出的是对于资料仍需做一些辨析工作,因为有些资料已经经过人为的筛选,而我们的思维不能就此停步。过去人们通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就断定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这样的归类有失片面的原因,就在于陶渊明的诗中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看不到全貌,就容易失真。同样对于李清照的评价,有人抓住她词中哀情愁容的一面,否定其抒发爱国激情的一面。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看,似乎是调子低沉,有点消极,但并不能因此作为简单否定的依据,李清照也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格调激昂的爱国诗篇。只看前者,不看后者,只看部分,不看全部,势必会做出偏颇的评断。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能调整学生思考的着眼点,或许囿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得不到拿不出很多有分量的材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进行思维拓展了。以往的观点、看法甚至理论,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是主观心境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足、偏颇,甚至出现错误,立场、角度的不同,所见所闻也会有所片面,如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只是局部正确,或只是此时有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显露出其破绽和缺陷。一家之言,有得也有失,这就为我们重新审视、评判提供了新的着眼点。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着眼,议论项羽不该自杀,大丈夫能伸能屈,保存实力,来日再战,最终获胜可期。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从项羽尽失人心着眼,表示项羽兵败已无可挽回,其人格力量已不能再聚死士卷土重来,对杜牧的看法表示了否定。而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杜牧是从如何对待失败这一点展开评论,王安石则是从总结项羽失败原因做出说明,从各人的着眼点来说,所持结论各有道理,如果从对方的立论来评判,双方的观点就各有不足。为此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肯定了项羽的为人。所以后人对此思考完全可以不被前人的思维束缚,拓展出新的思维着眼点,创造出新的看法,也许算不上全面公正,但也能对同一类问题的探究增加一点新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拓展中,既要破除对一种看法、观点和结论的顶礼膜拜,也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否定原本科学的论断。思维拓展更多的是从开拓思路,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打破僵死的教条着手,从而活跃学生的思路,跳出应试的框框,引导学生自信地学习,自主地研究,进而自我提高。
(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23)
篇3:拓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窗
拓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美育因素,充分利用美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 者:王国武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幼师,河南,南阳,47415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审美教育 情趣 鉴赏 创造篇4: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论文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论文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中华文化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有着丰富沉淀和积累的古老文化。我们当代中国人,不但要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建设四化的重任。语文教学正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有着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 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并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以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用中国历史中动人故事打动学生,激起学习兴趣。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不乏文人学士刻苦用功,终有成就的故事。这是我们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理由让它发扬光大,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引以为鉴。另外,学生对于这种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很感兴趣,比起枯燥说教来要更有实效。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教材,把学生吸引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上来。这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又使他们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渴求心理,增强他们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二、 正确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培养正确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正飞速发展,信息化正日渐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落后的观念;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熏陶使他们有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所达到的目是使学生接受古老文化而无所动,我们应努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了解、掌握、运用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参预,使我们有可能与世界先进教学理论接轨。我们可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运用综合手段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新的教育理念在召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呼声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些学校成功的范例也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借鉴。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一定有出色的效果。 广大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殊不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教会学生判断是非曲直并帮助他们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适合本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了。对于古人学习方法可取之处,我们还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拿来以为己用。更重要的还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独立行走,而不要老师步步搀扶。学习语文如此,其它学科亦如此。
三、 教会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搞好语文教学要有丰富、广泛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本领。这里,我们不妨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于外来文化可以如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亦可如此。那些好的,对学生形成美好心灵、美好品格的东西,我们尽可以放心交给学生;对于封建的,腐朽的文化,我们则要求学生寻其不是,以作反面教材。这是我们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运用中华传统美德来规范学生,提高素质的手段和方法。
四、 在以上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掌握民族文化的意义。
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这画龙点睛之笔绝不可少。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上伟大人物为爱国、救国献身的故事帮助学生来体会这一点。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担负着重振中华雄风的伟大历史任务。我们只有把一代品格高尚,素质优良的接班人交给党,交给人民,才不辱为人师。
篇5:拓展语文教学论文
拓展语文教学论文
一、拓展同类材料,在比较中开阔视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阅读。或比较,或拓展,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表现手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学习《晏子使楚》一文后,让学生去读《晏子数罪》。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晏子春秋》中的故事,都适合小学生阅读理解,都反映了晏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又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诗句的积累,逐步形成识记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同类主题或同类内容的诗句进行拓展延伸、归类比较,有利于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引导学生拓展写雪景的诗句,写惜别之情的诗句,写思乡之情的诗句。此外,我们可以按照季节将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进行延伸归类,也可以按照自然景物归类延伸写出山、水、日、月的诗句,还可以按照自然生物归类写出花、鸟、草、虫的诗句等,这样使识记的诗句通过拓展后,形成一个识记网络,运用时可以信手拈来。
二、拓展故事情节,在阅读中激发兴趣
这类拓展一般适用于一些节选自长篇小说的课文教学,这些长篇著作大多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后流传下来的经久不衰的文字,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而节选的课文往往是最精彩的部分,学生除了阅读课文外,还应该接触原著,全面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揣摩语言特色,学习文采精华,吟诵其中的精彩篇段,感受名著魅力,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小学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名著,以《三国演义》节选的课文《草船借箭》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了相关内容。
一是与诸葛亮有关的`其他故事情节:《三顾茅庐》《空城计》,作为语段阅读在课堂上阅读练习,更多地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是其他精彩的故事情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气周瑜》《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指导阅读,了解整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梗概,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长篇小说的节选课文时,通过拓展阅读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经历,品味赏析精彩语言后,学生对拓展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文学基础的积淀有很大帮助。
三、拓展传说典故,在了解中领会主题
拓展典故,这主要是针对古诗词的教学而言。拓展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了解典故的来源和意义,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重心,深刻领会诗中的含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比如,我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时,就拓展了两个典故。在学生回答“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问题前讲第一个典故: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志和就是皇帝给他取的名。后来因得罪高官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着游历生活,常年不回家。后来皇帝多次派人叫他再去朝廷做官,他都拒绝了。他哥哥张松龄想劝他回家,特地也用《渔歌子》词牌写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当哥哥,学生当张志和,对读两首词后交流“不须归”的原因: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作者不想回家,更不想回到朝廷里、官场中,只愿陶醉在山水中。然后再拓展第二个典故: 张志和垂钓时从来不挂鱼饵。有句话叫姜大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大公在钓鱼时钓来了一个周文王,后来他就跟着周文王当宰相报效朝廷去了。猜猜,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会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交流,学生领会了诗的主题,张志和垂钓,钓来悠闲,钓来愉悦。也只有这样悠然自得”宁静闲适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再如,林杰的《乞巧》和刘禹锡的《浪淘沙(一)》都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李商隐的《嫦娥》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拓展这些传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深入理解文本。
四、拓展随文练笔,在表达中培养能力
随文小练笔,内容紧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有效激发阅读和习作的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立足课堂,科学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手法,体会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合理拓展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随文小练笔。让设计独到“安排合理”落实有效的随文小练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朵艳丽的花朵。
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学生说,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的学生说,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非常懂事,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练笔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之,文本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高效。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教学节奏中,使原本离学生很遥远的故事来到了身边,使原本不甚理解的情感充溢了整个课堂,使一篇篇单薄的文本幻化成一只只美丽的彩蝶,悄无声息地飞舞,拨动文中的情丝,飞进学生的脑海,也激发学生插上语文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篇6: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摘要: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对课文的分解和剖析上,还应该拓展延伸。拓展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扩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拓展教学中,要立足课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拓展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以课本为纲而又高于课本,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拓展延伸。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容易将全部精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内容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思维特点,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为此,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扩大的学生的视野。下面就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策略。
一、将拓展延伸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
1、导入新授课程时
在新课伊始,可以将课文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链接,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口技》时,可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引导:普普通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观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今天我们就再结识一位口技表演者,来感受其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通过这一举措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而然地进行新课讲解。
2、研读课文内容时
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写或续写等训练来有机延伸文章的内容思想。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叫学生续编童话,让学生想象当皇帝得知新装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没穿衣服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会纷纷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他会缉捕并且恶惩两个骗子,训斥撒谎的老大臣。也有的学生说他会改掉爱慕虚荣的思想,从此成为一个关心国事的明君。……这种续编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理解主题思想时
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沟通并自行归纳文章的主题,但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主题思想,这时可以再进行深化训练。如在教学《海燕》时,可以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进行小练笔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将海燕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即能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这种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
4、剖析写作特色时
教师给学生剖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空头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仿写训练,深化对写作特色的把握。如在教学《谈生命》时,本文写作特色时运用新奇的比喻,将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写了这两种事物的生命历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生命还可以用别的事物来写吗?并且描写他的生命历程。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的写作水平。
二、跳出课堂,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联系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生活处处皆知识,如在教学《敬畏自然》时,可以让学生到社会寻找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有的学生发现了有不正规的造纸厂对水污染极大,并向环保部门举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在教学《老王》时,让学生到社会寻找身边的“老王”,让他们向弱小者伸出援助之手。教师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联系家庭生活,继续将学生的情感与实际行动结合。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
可以以联系拓展和延伸为切入点,化无形为有形,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散步》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捶捶背揉揉肩、对父母说几句感恩的话语,使学生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在行动中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那么语文教学就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总之,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它当做不可或缺的环节来待,吃透教材,找准衔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拓展延伸。
篇7: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黎溪中学 彭德国
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教师要理解新的大语文观,把“一杯水”和“江河湖海”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拓展和延伸”环节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用教材教”指引语文课堂教学向外拓展的目的不在外而在语文,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向外“生活一番”,而是“利用可以利用向外拓展,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或者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来学习语文。”
所谓的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它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吃透文本内容后,引导学生进行的拓展思维训练。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从情节、主题、题材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一、从情节入手延伸
通过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在理清童话故事的情节后,就可以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皇帝回宫后会做些什么,骗子的结局如何?”
二、从主题入手延伸
同一篇文章,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就拿《蚊子和狮子》这一篇寓言来说,故事情节简单,主题明白易懂,但初中生学习这篇寓言,我认为不能简单的读懂故事,明确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曾经打败过大人物的人,最后却被小人物打败。而应就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得出不同的主题。如:从蚊子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学生思考后就会明白:成功时不能骄傲自大,得意忘形,或是在双方的较量中要学会抓住别人的弱点。那么从狮子的身上我们能读出这样的道理:别人向自己挑战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或是在与别人的较量中不要暴露自己的弱点。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
一篇简短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获得不同的启示,这样的拓展延伸,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让学生明白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三、联系生活进行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它更应该跳出课堂,向生活延伸,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一文时,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要学会珍惜第一次,还要大胆的尝试第一次,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大胆的去尝试?哪些第一次不能尝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四、向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处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地上。”他的话深刻揭示了情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的确,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个“情”字,它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时就是一个个很好的“燃情点”,它可以在情感涌动的课堂上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斑羚飞渡》一课,在领悟老斑羚对小斑羚无私而伟大的爱后, 我忍不住问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像老羚羊一样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他们的心里都装着我们,爱着我们,她们是谁?”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父母”。从老羚羊到父母,学生的情感升华了,油然而生起对父母的敬爱、感激之情。随后的“爱在人间”故事会让大家迷失在爱的世界里。情感的升华、感恩的教育在情感拓展延伸处得到了落实。
五、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六、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进行拓展和延伸,才能很好地贯彻“大语文”的教育观,才能把“一杯水”和“江河湖海”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8: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穿插讲评精选训练的中国小说。
文言文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重点字词句含义的分析及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写作按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提高利于学生写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个别同学上进心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落实新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落实《阳光早读》和《文学与人生》的圈画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名句默写或课下重点实词听写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印发好文章,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益内容,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五、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小作文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以新材料任务驱动类作文为主主要训练议论文,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拟题、拟分论点和精选素材有力论证的写作能力。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
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结合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9:小学语文拓展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拓展教学论文
摘 要: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指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破时空限制,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拓展与文学系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地迁移。拓展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教材中所选取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把目光延展到课外,通过语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学生学习实践已经证明,语文学科的基础不仅仅会影响学科本身,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这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来实现拓展和延伸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做好的老师,学生做任何事在被动的情况下效果是非常差的,而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学习的特点,挖掘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求知的欲望才会强烈,才可能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语文知识拓展和延伸的效果,在学生预习新学的内容的基础上,来补充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在丰富学生们知识面的基础上,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口技》一课中,学生理解可能困难一些,此时就可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从而引出口技艺术;紧接着就说洛桑如此,今天我们就再结识一位口技表演者,来感受其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通过这一举措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而然地进行新课讲解。
二、通过拓展延伸让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是现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学习也往往是单一的向成绩看齐,题海成为了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最多的,这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清楚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真正的课堂知识应该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教师要主动建立这种联系,深化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例如,学了《陶罐和铁罐》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学了《鸟的天堂》,我请他们当一回小导游。这样做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三、通过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为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出发,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如: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游戏:帮动物找尾巴、绘画:自己喜欢的动物等。在这过程中渗透了美术、舞蹈、自然常识等学科知识,既达到语文训练的目的,又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
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小学生想像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必然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放开手脚,展开想像的翅膀。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叫学生续编童话,让学生想象当皇帝得知新装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没穿衣服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会纷纷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他会缉捕并且恶惩两个骗子,训斥撒谎的老大臣;也有的学生说他会改掉爱慕虚荣的思想,从此成为一个关心国事的明君。……这种续编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随着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于中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语文学科更是其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来说一定要立足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着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语文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来辅助语文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分析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延伸分析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的如何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外,还需要在文本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拓展延伸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阅读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了社会的期待。由于阅读教学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使得学生能够结合本文内容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文本延伸需要遵循的的原则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文内内容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限制的.延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1从文本出发,不能脱离文本
教师在对阅读文本进行延伸拓展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本文本身,一定不能为了延伸而延伸[1]。如果可以,则在文本本身的基础上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和内容,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则不要进行无用的延伸,延伸的内容太深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难以受到理想的效果。
1.2找准延伸时机进行延伸
尽管阅读教学并没有对延伸的时机做具体要求,语文教师在延伸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臆断进行延伸,但是并不意味所有文本都需要延伸[2]。有些文本本来就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再延伸则没有必要,有些文本在延伸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能够能接受和消化。
2.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拓展延伸的实践策略
2.1课前延伸
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收集即将要将的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并对作者进行适当的的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继续收集的兴趣,所以课前的合理延伸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3]。比如,在即将讲解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作者鲁迅的背景知识以及当时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知识的收集和了解,对于鲁迅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了解到了鲁迅当时创作该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这样一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对文中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受到鲁迅当时创作时的个人情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2课中延伸
通常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困难或者难点。而现有的文本内容可能很难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实质性帮助,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点拨,使得学生无师自通。教师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延伸材料驱产生自己的理解,最好能够让学生做到和之前没有延伸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对比学习之后学生将会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在讲解到《孔乙己》的时候,可以尝试向学生讲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呐喊》《孔乙己》《祥林嫂》等,这些作品与《孔乙己》的产生年代及表达思想非常相似,通过对鲁迅其他作品的点拨,学生能够从中领悟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从而使得课堂效率更高。
2.3课后延伸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代表知识学习的结束,有些文章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让学生明白,尤其是比较深奥又精彩的部分,仅仅凭借课上的时间是很难以真正理解的,这也是文章的“神来之笔”。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领略它,去感受它,从本意或者上下文的连贯关系去推敲它。比如,鲁迅的《故乡》在讲解完之后,文章中出现这么一句: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其中,“终于”二字用的非常巧妙,但是文章却没有作进一步说明。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想象,把这个“空白”补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本文知识,有些时候仅仅靠文本知识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52(050:116-118.
[2]赵桂荣.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15(03):169-170.
[3]张丹丹.不可忽略的插曲与终曲——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2):67-68.
篇1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1.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篇12: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
多年的语文考试告诉我们,不学课本是不行的,但只学课本也是不行的。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到既扣文本,又能让语文课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引伸,从而带领学生感知语词精灵的跃动,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笔者多年来把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语文成绩都有较大提高。
一、在教学重点处拓展,强化重点。
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教学重点就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以效益为核心,我们就要善于联想,巧妙拓展。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重点处适当补充和拓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拉近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1)拓展重点词语。比如《登高》的最后一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浊酒”一词,学生容易一知半解,这时可以补充相关诗句:“离杯消浊酒,愁眼见黄花。”“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樽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然后总结:其一:“浊”为直译,是浑浊的意思。古代人多喝谷物酿造的米酒,一般过滤不干净而且度数不高,多为15~38度之间。颜色和如今的醪糟水差不多。其二:浊酒是与清酒相对的,劣质的酒。如李白《行路难》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句子。其三:“浊”为君子自谦之词。浊酒还有谦虚的表示,相对的是喜酒、好酒等,古时候客人来了说请你喝杯薄酒、浊酒,去别人家喝的时候会说“好酒”。
(2)拓展重点句子。《兵车行》的开头段“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这幅画面中的“走”和“哭”是讲解的重点,但如果仅仅解释或简单点评,学生很容易重视不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段杜甫是不是写漏了一些内容,比如他们可以送东西,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送土豆,或者他们可以穿些特别的服装,像《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皆白衣冠”,或者他们可以这样说:“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新婚别》)通过比较,自然得出结论:他们不可能换服装或准备东西,因为时间不允许,原文中的“走”已清楚地写出来了。他们也不可能多说话,因为他们实在太伤心,正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见这场战争是不义战争。
(3)拓展重点人物。《项脊轩志》的描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这时我们可以重点拓展。讲解母亲时,可以这样补充:有注重教育多次搬家的孟母,有一心为国给儿子刺字的岳母,有牵挂着儿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孟郊母亲,有《祝福》中那位后悔得有些发痴一遍遍讲诉“我真傻”的祥林嫂,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那位辛勤劳作后仍不忘用宽大的手掌把乳儿抱在怀里抚摸艾青的乳母,有《我与地坛》中那位时刻担心儿子自杀,小心翼翼的守候儿子的史铁生母亲,今天我们应该记住这位询问“儿寒乎?欲食乎?”的归有光的母亲。
二、在文本的空白处拓展,丰厚文本。
何为文本中的“空白”?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空白”往往是指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而这里,笔者所说的“空白”,除此之外,还包括物理意义层面,指文本页面上没有填满或未被利用的部分,即书本中的空白之处。在语文课阅读教学中,教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灵活处理、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空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不失为激活学生思维,开展自主对话,训练个性化阅读与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开篇拓展,引起学生兴趣。讲解文本之前,可以补充作者或相关背景等。比如讲解杜甫,可以这样设计,题目:千秋诗圣①青年才俊--一览众山小(补充《望岳》)②忧国忧民--直面现实时的真情。(补充《兵车行》《石壕吏》《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⑧乱世暂安--浣花草堂前的微笑(补充《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④尾声:写诗一生命的存储方式(补充《登岳阳楼》《登高》)。
(2)在文段抽象处拓展,让学生更透彻理解文本。《香菱学诗》一课,有两段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理论,对诗歌鉴赏有很大帮助,但因其理论阐述太抽象,这时我们必须用拓展把它“融化”开来。比如讲语言形象性,可以这样拓展:诗的语言要求形象,形象包括画面美、动态美、色彩美,要抒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一幅安适欢悦的画面,“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动感突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色彩绚丽。
(3)在结尾空白处拓展,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讲解《兵车行》的结尾,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些战死的士兵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也没有留下他们的战斗事迹。但历史上却有很多“战士”仍清晰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请大家回忆。然后补充下面内容。
“忘不了屈原的那双眼。烁烁的流星擦过铁般夜空,擦不出一丝火星。流星陨落,却点燃一双永不熄灭的瞳仁,是夜行者的灯。迎着朔风,夹了夹夜行青衣,终点仍是那波澜不惊的汨罗江。
忘不了荆轲的那双眼。寒江水上升起冷月,断绝如冰。人头虽落,这双杀气腾腾的怒目,仍在看不见的暗处,盯着那个发抖暴君的头颈后三寸。
忘不了闻一多的那双眼。电光火石间熊熊燃烧,他整个儿燃着。明亮的火焰,他就是火焰中永生的凤凰。”
[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
篇13: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践探讨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崔晓红
【摘要】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拓展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一股潮流。如何开展有效的拓展阅读,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其视野,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篇14: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践探讨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文章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阅读并获取知识,帮助其丰富语言积累,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提升其写作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欣赏水平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激发,调动其参与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语文拓展阅读课堂。
例如:小学生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读物,如《少儿科普知识》《童话寓言故事》等,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也可在班级设置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好的书籍带入图书角,与其他同学进行传阅与交流,增强其互助、交流的机会,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如一些相关植物方面的阅读材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校园,近距离地观察植物,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观察中领悟阅读材料的内容,并在自由讨论中获取新知。
二、善于阅读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应善于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其进行拓展阅读的热情。而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也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涵。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播放《二泉映月》这个经典乐曲的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述,讲述一下瞎子阿炳及其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此曲的由来,体会瞎子阿炳用自己的琴声向世人诉说的内心情感。此时,学生也会置身在阿炳的故事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基调。
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很自然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阅读积极性,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体会阅读的精彩。
三、精心选取拓展阅读材料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性,这样既能对课本形成补充,也能与教材形成一定的比较与鉴别。正所谓: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只有将阅读内容形成比对和串联,才能真正达到拓展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
例如:在《燕子》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与本文描述的与春天有关的材料进行拓展阅读,如《桃花涧》。让学生在一定的前提基础下,更加容易接受相关文字,同时接触一些佳作名篇,感受规范、优美的语言和优雅的文章境界,从而在拓展视野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及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爱上阅读,乐于阅读。
四、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开拓与创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拓展阅读的能力。
例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作为主导者踊跃参加,可以将所读内容进行生动复述、演讲,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改编成话剧或小品进行表演,教师则从旁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拓展其阅读能力,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其拓展阅读的热情,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合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拓展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注重拓展阅读的多样性,重视多样化阅读类型的加入,让学生的阅读信息达到全面性发展的目的。而伴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脚步加快,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信息量大、类型广泛、较强的检索功能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点。网络信息能够为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增强其便利性。因此,小学生的拓展阅读也可以向网络化方向不断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网络型拓展阅读加以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突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培养其对内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不断提升其思维概括能力。
总而言之,在素质化教育理念日益盛行的今天,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的关键。良好的拓展性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思维空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与探索,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实现阅读拓展教学的高效性,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15: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练笔
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练笔
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练笔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 王炜
老师与学生间的多方位、平等沟通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笔者通过在其中尽可能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及课文潜在因素,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引领他们最大限度展开想象,把握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拓展练笔。
一、抓“面”,显现共同点,反思课文写感受
案例:《第一次抱母亲》
师:冰心说过:“假如母亲不在了,至少世界上的真会失去一半,善将失去六成,美会丢掉七成。”文中母亲先后被儿子两次抱起,开始他竭力将母亲的身体抱起,而后他是用情、用心抱起了对母亲无尽的愧疚、感激。通过最朴素的方式,最深的爱被儿子表达出来。母亲经儿子这么一抱,立刻欣慰涌动干心里,眼睛中跳动着幸福的泪光。此时此刻,同学们都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文中的儿子和母亲是互相关爱的。
生:和课文中的儿子相同,平时我只想着如何索取,甚至还抱怨妈妈做得不尽如人意,真是太不像话了。
师:好好回想,父母都为你们做过些什么事呢?
生:不管刮风下雨,天天接送我上学……
师:父母心中装着你们,你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今后我也要为爸妈做些自己能够办到的事。
生:因为看电视,妈妈前几天要求我完成作业时,我和她争吵起来,现在回想当天的情景,真是惭愧。中午放学回家后,我会马上向妈妈认错。
师:或许你们心中充满愧疚,由于曾和父母吵过嘴;或许你们心中充满感激,正追忆着平常父母的丝丝关爱……就请大家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对父母的丰富情感。
就母亲而言,儿子给予的微小关爱都是极大的欣慰。母子间发生的故事在课文中得到了精彩的描述,显现出“爱心回报”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基于此,在我的引领下,儿子的两抱母亲及爱心回报被学生读懂,而后我引导他们联系实际思考课文,通过对比认识自身不足,明确需要改进的方向,随后进行练笔。这样既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加强了其与父母的沟通,同时训练了他们的读写能力。
二、牵“线”,多轨并行,改写课文编故事
案例:《永远的白衣战士》
(出示:同事们面对困境,总能听到叶欣坚定的话语:“让我来吧,这里危险!”叶欣毫不犹豫地做出一个个斩钉截铁的选择一一尽可能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抢救工作进行大包大揽,有时居然“过分”地把同事拒之门外,不和他们有半句商量。)
师:哪些人物出现在这段话中?
生:叶欣及其同事们。
师:课文中着重描写了叶欣经常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而留给同事以生的希望。(语文教学论文 )其实,叶欣的同事在其奋力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也在活动。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他们是怎样活动的。
生:当同事们看到疲惫不堪的叶欣又投入到下一次抢救中时,都不约而同地劝其休息一会儿,甚至有的人想把他拖走,可叶欣始终不愿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生:当叶欣把同事们“蛮横”地拒之门外时,他们很心疼,不禁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请大家将刚才的感想写下来。改写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生:要将同事们的心理状态写好,特别要把他们被拒之门外时的矛盾心理详细描述出来。
生:要重点描述同事们和叶欣的语言,这样其伟大更能得到表现。
师:在改写时,我们的确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并且要刻画一些细节,使文章生动起来。好,现在开始动笔吧!
在对课文进行解读时,学生想象空间得到充分拓展后,笔下便会生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仅表达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写作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还能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领略人物的人格魅力,内化课文内容。
三、布“点”,以点牵面,回归全文补空白
案例:《在大海中永生》
(课文学完后,再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
师:奔腾不息的浪花,呜咽的大海。也许,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正被它们送往祖国的各地……此时,同学们,你隐约听到浪花、大海在倾诉吗?(出示:奔腾不息的浪花,呜咽的大海。)依据此句提示,请大家走近人民无比敬爱的邓爷爷,写一段话。
生:奔腾不息的浪花,呜咽的大海。它似乎在深情地说:“邓爷爷,您无私地把一生献给了人民和祖国。现在,您离我们而去,就让我们再送送您吧!”
生:……您真的走了吗?您再看看您为之毕生奋斗的祖国,处处繁荣昌盛……不,在我们心中,您将永远活着,您永远不会走。
经过读书过程中的层次渐推,复杂的情感蓄积在学生心中。有对邓爷爷高尚情怀的敬佩、一生丰功伟绩的歌颂及离去的不舍。学生情感的闸门如何被打开呢?此时,我想起了浪花、大海。邓爷爷的离去,天地为之哭泣、动容。通过想象,将人的情感赋予浪花、大海,通过浪花、大海,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比起直接谈感受,学生在练笔中有深度、有空间、有凭借,更得心应手。且句子经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强烈情感也被其巧妙领悟到了。
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坚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想象练笔栖息,既使文本的再次感悟得到深化,又迁移了知识,同时结合了学生实际,使其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培养,又使他们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篇16:拓展教学资源提升语文素养
拓展教学资源提升语文素养
贵州省遵义县山盆镇落炉中学 黄明昌
身处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就意味着闭塞、落后、简陋?其实不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如何挖掘农村所独有的教学资源,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新的抉择。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皆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老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自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体会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其实,这是在教学中遵循了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规律。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体会到,挖掘农村所独有的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发。
一、让自然资源成为课堂教学内化的沃土
一切文学大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是真实的发现者,他的作品是其个性和审美态度的产物。故乡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母语,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农村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清的小河,苦涩的井水;古老而黝黑的石板桥,烟雨蒙蒙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沧桑的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已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写作《――的启示》一文中,起初,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事件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到:“在上学的途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深深吸引了我:在一堆乱砖垛上,一簇枯败的小草,已经布满灰尘,在这片草丛中有一抹黄色引人注目,那是一株小黄菊,她静穆着,默默地展现自己的风姿,在风中摇曳,尽情地彰显自己的本色。一刹那,我惊呆了,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原来,生活之美就蕴涵在平凡之中……”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同样,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在向学生打开,譬如“过节、赶集、婚礼”等,内容以饮食、百货、游戏、娱乐、庆贺为主,有着浓厚的喜庆气氛,可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的生动性,可是,也常与平庸、粗俗等因素沉浸在一起。对于这独特纷繁复杂的场景,在引导学生的习作时,不仅要求他们选材要“严”,而且开掘要“深”,才能把这些独特的写作资源与个人内在感悟融会起来。这就是将我们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让我们的教学形式生动多彩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乏情趣,得到学生的接受。
二、让民间文化成为激发学生习作的触点
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语文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要求写“说家乡”。面对这个教学话题,许多学生都会泛泛而谈,作文不丰富、不生动、缺乏一种味。作为执教者,应引领学生去感悟一下民风民俗。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学习中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开始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关注起来,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葡萄架下的家常,小河里嬉戏,儿时斗蛐蛐的场景;母亲在村口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情景,都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回忆和思考,发现一直生活的故土如此意蕴丰富,增添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也是将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经历”进行接轨的一种形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不再是一个漠然的态度,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
三、让乡村文化成为学生情感熏染的源头
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情商的存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如鱼得水。让学生到农村去,去感受“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情韵,体会“开轩面场圃,把‘茶’话桑麻”的画面。到农村去吧,感悟收获的喜悦,体验播种的艰辛。于是有“在粒粒汗滴中,我读懂了农人因为付出后收获的喜悦;在辛勤劳作中,我感悟到辛勤的播种就能甜蜜的享受生活,明白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辛劳”这样生活体验。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中,这不仅是将教学与“学生的体验”有机的结合,还让学生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更滋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语文教师要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韵,引领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艺术源于生活,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从事农村语文教育的教师应从课堂到课外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感受,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和情感体验融会在一起,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
篇17: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回顾
方法一:前置——引领单元整组教学
例1: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这个方法能引领整个单元课文的教学,比按序教学得到更加好的效果。开篇就让学生感悟思念家乡的诗句,感受千古游子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给学生创设了浓浓的思乡氛围,让本组课文中显示出来的人文内涵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更主动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啃透本组课文的文字,触摸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高度聚焦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即以训练学生的表情达意方法为目标,掌握交流平台中学生最终要达成的语文基本技能。
方法二:整合——发挥单元整体功能
例2: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
在单元整组具体的阅读教学、日记评析和习作教学中渗透人物描写方法,明确了“为什么教”后重点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经常温故知新,强化说明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准确拿捏生活、方法、表达三者的关系,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是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方法三:回顾——展示运用活动成果
例3: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接触了一定的爱国报国的名人轶事、诗文名言歌曲,了解了祖国引以为傲的河山和建设新成就,日积月累中的爱国名言在学生心中早有所“悟”,让他们把历史、社会、生活、人生同名言建立链接,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消化的过程。
教完本组课文再回到交流平台上,让文本情感和表达方法都走一个来回,以文本内涵为方向,加强工具性的训练力度。如五上“回顾·拓展一”、六下的“回顾·拓展二”都是在综合实践后,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方法四:重组——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例4: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中的成语故事和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中的趣味语文
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同一主题内容编排课文。“回顾·拓展”的内容安排也是如此。但是在个别单元,主题还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另外,有些“回顾·拓展”的内容丰富,学生兴趣勃勃,交流学习一节课往往不够,而有些单元则时间有余。
这时便可抓住契机重新组合教材内容,就是打破单元教学顺序,把某个部分重新组合到另一个单元中去。也可利用课外的材料调整重组,尽量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
方法五:丰厚——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
例5: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
其实,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模板,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重新解构与内化的过程,回顾拓展一样也可以解构和内化。另外,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对整个回顾拓展增加一些内容,有机渗透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几种基本查字法的特点、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等。
语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内在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一册教材、一篇课文。真正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
二、巧妙拓展
说到巧妙拓展,我们需要认真的使用教材又能跳出课本,做好课堂训练还要注意课外拓展。
(1)课前拓展。自主预习课文是课前拓展的主要方法。预习课文不仅仅值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另外课文的相关知识也得略知一二,包括相关资料的查找,相关体裁和作品的收集,在书本上留下有关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课本是便能散发出已储备的能量,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尽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范围拓宽。使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如在教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首先导出一首小诗后,再穿插对冰心老人的介绍,便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便消失殆尽。总言之,学生积极储备课文能量的过程就是走进语文世界的过程。
由此可见,课前拓展对上好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备而来,有感而发,就会学的有劲、学的有效。
(2)课中拓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课文的难点、疑点卡住时常发生,这时便应利用好拓展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到《画风》这一课时提出:什么是风?风有什么特点?风能画出来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展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考,学生在这些拓展的材料解读时,就会自动地进行比较、整合,信息之间互相转化、相互弥补,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也能锻炼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拓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学到《有的人》时,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于鲁迅的文章。
学到古诗中并涉及到荷花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使课堂阅读转向课外、课后阅读,并及时地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和情感。课文只是是个范例,一个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
学生掌握语文首先要将这些范文很好的消化,但学好这些范文只是学好语文的开始。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控教材并以此例子,学习语言规律外,还要注意对学会学习教材的方法并能进行恰当迁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提升。
这样,可以最大幅度地去拓宽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大。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燃起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热情,并不断充实语文学习的范围。
篇18: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回顾·拓展”教材的编排特点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但是六年级下册同上册相比,缺少了“展示台”栏目。
“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名人名言或是经典诗词句又或是对联、歇后语等;
“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总结和展示;
“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性学习,可谓是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更是语文知识的细化。
““回顾?拓展”作为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从内容上来说体现了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弹性与开放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回顾?拓展”各版块的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总结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读背出色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与积淀。
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和提高。
4.兼顾意义渗透和教学内容整合,让兴趣与方法有机融合,从积累走向运用。
三、教学的基本流程: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积累、探究运用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
“回顾?拓展”单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须在随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用中内化、增长。
“回顾·拓展”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园,通过策略研读启发我们要从趣学、活学上下工夫。“回顾?拓展”教学应努力体现:有趣的设计是前提,丰富的积累是基础,有效的发现是提升,有机的运用是目标。更是需要我们正确的把握、合理的使用教材;注重文化熏陶,加强语言训练;注重积累和运用的嫁接。
篇19: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1、高要求预习,促进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关于这两部分内容的预习要求比较高,交流平台是列表格归纳整理学到的说明方法,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和课外书、习作中的例句。要求同学们在大一些的纸上绘制填写图表,补充说明方法。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理解诗歌《四时之风》。
要求看似挺高,但是我们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已经逐渐形成,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如果再向从前在课堂上领着一遍一遍地读背就没时间完成更高的训练了。所以要求高一点儿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
检查预习发现大部分同学完成非常好,表格有4名同学没有单独画,只填写了书中表格。背诵有5名同学不熟练不过关,他们都利用课间及时弥补了漏洞。
2、“交流平台”真正的交流起来。
交流平台部分首先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说明方法和找到的例句写到各自的板面上,然后全部围在教室四周板面前,自由交流的场就形成了,喜欢同一种说明方法的同学交流不同例句,不同的说明方法轮流展示,发现问题互相纠正,相互提问。
交流中发现几个问题:同学们仿写的例句有不准确的现象,有的同学区分不清举例子和作比较,引用说明与修辞里的引用混淆,打比方与比喻的关系不理解········这些真实暴露的问题为我提供了教的资源,以学定教就是这样实现的。
在20分钟的充分交流后同学们对说明方法了解得更深入了,清晰了,再一次整理预习时绘制的表格,纠正错误,补充出色例句,为写说明文习作奠定基础。虽然耗时较长,但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足够肯定了。
3、“日积月累”创编的惊喜。
对于像日积月累这类内容的学习展示我们班同学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不需要我都说,今天展示过程依旧自然流程。而四个女生的集体仿写创编让大家眼前一亮,预习没有要求,纯粹是她们自主性行为,而且编写的内容非常好,不仅对四季自然的变化描写准确,还加入了人文特色,如秋天赏菊,冬日里过春节。
借着她们创编的热情我临时将默写的环节改为选一个季节创编四句话,还对押韵、韵脚的知识做了渗透。让原本普通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同学们热情很高,虽然押韵不是很准确,但都体验了诗歌创作的快乐。
篇20: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教材,活用教材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的板块中,针对经典的名人名言,学生在学习积累之时,自己可以依照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渠道去进行搜集,增大积累的容量,丰富积累的内容。
同样,教师也可以相应地搜集,引领学生来积累学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选文建议中所说:“虽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质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在增加了日积月累的量,学习的质也是不能忽视的。
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性的运用。
因而,为了提升日积月累教学的量与质,我认为可以把日积月累的内容穿插于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名人名言。
而这一单元就是以读书为主题教学的,四篇课文也是阐述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针对这一共同性,在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爱好阅读的习惯,拥有终身阅读的思想意识。”
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相应地把日积月累中的五个名句分别运用到阅读教学的导入或是总结拓展环节中去,从而获得教学的相得益彰。阅读教学可以升华学生对日积月累内容的理解,而日积月累的内容又可以反过来拓展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尊重教材,开发教材。
《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上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经,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
而“回顾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更应拥有这一教学理念,否则教学会流于形式。如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教学的第三大板块:展示台。文本资源是一幅组图,画的是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开展读书活动、一张阅读记录卡、班级的图书角。
在我观摩的一节公开课案例中,教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几个学生上台读读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的内容后,这一板块的教学就结束了。
针对教师这种处理教材的态度是很让人担忧的。首先,从编者安排文本这一幅组图的目的来看,就是让学生在这一单元以“读书”为主题的课文学习之后,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的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的运用,从而达到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
其次,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这是一个有整体、有小组、有个人的三种开展读书活动的方式。教师仅限于其中个人读书方法的引导,是不够全面的,忽视了文本对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读书活动的教育。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开发的多少,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科学地开发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
三、尊重教材,拓展教材。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这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给予学生的将是无限的。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会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再学习,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在“回顾拓展”的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点带面,落实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拓展教材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课堂的外延性。
总之,关于“回顾拓展”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创新地使用教材,将“回顾拓展”的教学进行得扎扎实实,实现语文向生活实践运用的功能。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多年实践,回眸对“回顾拓展”的教学,发现如下不足与困惑:
1、注重文化熏陶,语文训练不足。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文字和语言”离不开必要的训练。人教版的“回顾拓展”没有专题安排字词句短篇有序训练,提倡“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和“没有追求”应该是两回事。
编者意图想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借助已有的“回顾拓展”,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机渗透必要的查字典训练、标点符号训练、主要意思概括训练等。事实上很少老师有这样的意识、精力和能力。
“句式训练”“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等训练点放在何处?何时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让一线老师都来思考编者该做的事情,往往比较被动。教学中发现学生“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句子表达啰嗦”“句子转换较差”“查字典能力较差”等现象比较严重。
这和“回顾拓展”除了交流平台外没有明显的训练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仍以感悟体验积累为主有关。
2、积累和运用缺乏嫁接桥梁。
吕叔湘、叶圣陶等教学专家认为,语言运用、语感形成大致要经历“接触、感受——理解、体验——熟记、背诵、积累——同经验多次迁移——逐渐积极内化——运用自如”几个阶段。如果仅仅做到“熟读成诵或死记硬背”,很多语言都会成为“消极语言”。
但是教材只编写了经典语言材料,并没有编写迁移运用的训练环节。而一线老师很多仅停留在“用教材、教教材”老路上,(这也是新课改最大的问题,老师跟不上理念和操作),不能“用教材教”,没有架起积累和运用的桥梁,让学生背下的语言有些成为“消极语言”,不能充分运用。
如果在教材中就呈现出“运用迁移”的训练环节,让一线老师直接操作,可能效果会好点。解读“回顾拓展”,想到一句歌词——“站在天平的两端”,一端站着文本情感,一端站着语文训练,思索平衡的支点该在哪儿?
3、研讨荒芜 ,缺乏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观摩课评比课常见课型不少,唯独不曾见过“回顾拓展”课。不要说各种各样级别公开课,就是校本教研中也是空白。翻阅各种各样的教学杂志,此类文章也是凤毛麟角。
上网百度搜索一下,除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学设计”必须涉及各册的“回顾拓展”设计外,相关论文论著几乎为零。理论阐释的荒芜和实践研讨的缺失必然会让更多人摸着石头过河。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过河中摸着石头,不愿意或没意识摸出点规律来,那么课堂中难免问题多多,尤其是农村学校。
4、教师不求甚解 ,认识错位。
“回顾拓展”中很多内容是传承出色传统民族文化。有些语文老师本身没有文化味,对有些经典名句、成语故事、经典诗词等尚且一知半解。这本正常,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化。
但是如果没有精心备课,随意翻翻教参,不求甚解,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体验感悟。老师不研究、传承出色传统文化,没有以一种热情感染学生,就很难激发学生内心“喜欢”的情感,把教材最大的亮点——文本情感没有运用充分。
其次,老师没有树立“回顾拓展”的“训练意识”,没有有机渗透“语文知识”,没有很强意识组织字词句段篇相关训练,没有架起表达、运用经典语句的桥梁,课堂上就读读说说,抄抄背背,教学双方都比较随意。
5、学生“双基”弱化 ,“厚积不发” 。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怎样呢?成果是有的,学生语言积累比较丰富鲜活,假大空现象大大减少,创新能力较好。但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如能说会道却缺少要点和逻辑,查字典能力较差,标点符号使用较差,个别出现逗号到底。
作文时错别字很多,同音字写错率很高,个别同学句子表达不清。另外背诵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到复习时很多句子会遗忘,能活用的句子并不多,有些句子在多次提醒后方能不大流畅不大准确背出,能活用的,做到厚积薄发的不多。
★ 拓展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共20篇)】相关文章: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为何与何为论文2023-03-1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2022-09-20
回顾拓展课程的说课稿2022-06-17
软件项目管理小结2022-06-22
软件项目管理论文2024-01-03
人教六年级上《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2022-12-13
《回顾拓展 》教学设计2023-07-03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教学反思2023-07-25
《回顾拓展一》教案设计2023-06-15
浅谈中职学校课余运动队心理训练策略研究的论文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