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离骚》课堂实录(共7篇)由网友“烟民加百列”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语文《离骚》课堂实录,供大家阅读。
篇1:离骚 课堂实录
离骚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学生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
生:他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当韵律与情感和谐时,作品才会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
生(七嘴八舌):是的。
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况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亲而抒发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浓,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呢?
生:对,得把“伯”字添回来。
师:现在我来改给大家看看,我只尝试紧缩前两句,将它改为“帝之苗裔,朕考伯庸”。同学们看看我修改后大意有没有变?和第一位同学的修改相比,谁好些?
(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
生:大意没变。不过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太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翻译,并掌握了一些难字的含义。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的需要了。大家再来思考一下,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有没有有意地紧缩呢?
篇2: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师:众所周知,我们班的男生都是帅哥,(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师:这是古代的美男子的写照,类似于现在的追星族,签名拍照,这些女子也够胆大,以果投之,也不怕进派出所。(生笑)估计潘岳每次出行后,家里可开水果店。(生笑)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也是一位奇男子,每年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去纪念他,他是谁谁来说一说屈原?
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最后投江而死忧郁愤怒出诗人啊,
《离骚》,选自楚辞。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屈原用血泪写成的372句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人生。
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师: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兮表示哪种意思?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 惟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o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唯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此度?(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昔三後之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固芳之所在:所以群t都在那Y聚。s申椒c菌桂兮:s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M惟x夫蕙:岂止联系优秀的和蕙。彼蛩粗耿介兮:唐蛴菟炊帱N光明正直,既遵道而得路:他沿著正道登上坦途。何桀q之猖披兮:夏桀殷q多N狂妄邪海夫唯捷揭跃讲剑贺D捷铰涞米咄o路。唯夫h人之偷焚猓航YhI私的人苟安享罚路幽昧以U(险)隘:祖的前途黑暗而U阻。MN身之殃兮:y道我害怕招娜堑幔恐皇之】:我只心祖榇烁纭:霰甲咭韵柔豳猓呵扒搬後嵛冶甲哒樟习。及前王之踵武:希望君王s上先王_步。荃不察N之中情兮:你不深入t解我的忠心,反信(谗)而T怒:反而信言ξ野l怒。N固知謇謇之榛假猓何以缰道忠言直G有,忍而不能舍也:s不因此而忍耐不MG。指九天以檎兮:上指n天他o我作C,夫唯`修之故也:一切都榱顺王你的故。曰S昏以槠谫猓悍置骷s好了在S昏(Y婚)。(此句檠芫洌┣贾械蓝改路:槭颤N中途又改了主意?初既cN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s,後悔遁而有他:F另有打算又追悔初。N既不y夫xe兮:我K不y於c你ex啊,`修之祷:只是心你的反反脱}。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明确]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
师:老师想到这样一件事,比如有个女孩子,二十四岁的'生日,你对这个女孩心仪已久,在那一天,你献上二十三朵玫瑰花,(停顿)然后对她说,最漂亮的一朵就是你(生大笑),保证大有希望。毕业后有意愿的朋友不妨一试。屈原怎么说的?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唯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 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艺术特点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唯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晓华
篇3: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把握诗意。 2.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读通诗句,把握诗意。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师:《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这里“离”通“罹难”的“罹”,是遭受,遭遇的意思。《离骚》中究竟遭受了怎样的忧愁,诗人又是怎样来对待这一份“忧愁情结”,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离骚》节选部分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句子随时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点拨。学生基本上读通诗句之后,教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师:大家刚才把课文朗读了一遍,读得很整齐,但有几个字音读得不对,“摄提贞于孟陬兮”中的“陬”应该读“zōu”,“朝搴阰之木兰兮”中的“搴”应该读“qiān”,“阰”应该读“pí”,“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中的“謇”“jiǎn”。(教师边说边板书)这几个字现在都用得比较少,大家读错也是情有可原,但我们今天学了它们,以后再看见它们的时候就不陌生了。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字分别齐读三遍,以加深印象。
学生齐读。
师:大家刚才齐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它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有,句子很整齐。
生:我发现还有一个特点,“兮”字用得很多。
师:大家真是有心人。《离骚》是楚辞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楚辞是古代楚国的民歌,楚辞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用“兮”,“兮”有时候放在单句句中,有时放在单句句末,《离骚》节选部分都放在句末,它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有抒发感情的作用。
课文以七字句或者六字句居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那么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朗读呢?一般来说,七字句或者六字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每句读两拍或者三拍。比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范读的节奏再次齐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进一步体会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齐读。
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第一次好,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诗人的感情。赏析一首诗首先要弄懂它的基本意思,刚才大家已经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通读了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了吗?
学生表情茫然,有的在摇头,有的嘀咕“不完全理解”。
师:我看大家的表情就知道你们有些词句还理解,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皇”,前面的“皇”课文下面的注解是“大”,后面的“皇”没有解释,它的意思和前面一样吗?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皇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美称。后面的“皇”实际上是“皇考”的省称,也就是他的省略形式。
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迟暮”是什么意思?
师:“迟暮”是“逐渐衰老”的意思。这个句子中包含了一个成语“美人迟暮”,形容美貌的女子哀叹光阴易逝,美好的年华不再来;也比喻怀才不遇的人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这个句子表现了屈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生:课文第二段为什么写那么多香草?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涉及到《离骚》在选用意象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后面我们还要专门讨论。看看大家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
生:“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是什么意思?
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夏桀王、殷纣王多么猖狂放肆,只因(他们)走的都是邪路,所以举步艰难。屈原在这两句诗中拿“桀”“纣”之类的暴君与前面提到的“尧”“舜”这类贤君进行对比,暗示国家前途既黑暗又危险,为自己表白为楚王奔走效力的忠心作铺垫。
生:请老师讲讲课文最后四句的意思,我们不是很明白。
师:“灵修”本来是古时候妻子对丈夫的美称,这里是大臣对国君的美称,指的是楚王。这几句的意思是楚王当初已经和我有彼此约定的话,后来反悔变心,而有另外的打算。我已经不把离开楚王看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伤心。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不语。
师:很好,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下面要进一步思考《离骚》的主旨。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忧愁?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学生听完之后讨论。
生: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说明诗人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师:你说得很好,先指出课文中的诗句,再点出诗句表达的情感。后面发言的同学就这样说。
篇4:离骚课堂实录
那是一堂让我尴尬又让我兴奋的语文课,有一个平静的开头,却有一个不平静的结尾。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看着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我不时地点头赞许,过了一会儿,我将同学们发言的内容总括起来,准备完成对屈原品性的讨论: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楚国和楚地人民付出了很多,也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在他投江之后,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他,表达自己深切的怀念,比如说端午节------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奸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掌声从四面响起,课堂不再安静,变得活跃无比,我的心也激动不已。我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从这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也学到课堂不只是老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想象、思考
篇5:《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师:众所周知,我们班的男生都是帅哥,(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师:这是古代的美男子的写照,类似于现在的追星族,签名拍照,这些女子也够胆大,以果投之,也不怕进派出所。(生笑)估计潘岳每次出行后,家里可开水果店。(生笑)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也是一位奇男子,每年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去纪念他, 他是谁 谁来说一说屈原?
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最后投江而死忧郁愤怒出诗人啊,
《 离骚》,选自楚辞。。。。。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屈原用血泪写成的372句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人生。
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师: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兮表示哪种意思? 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 惟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 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此度?(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眾芳之所在:所以群賢都在那裏聚會。 雜申椒與菌桂兮: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豈惟紉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堯舜之耿介兮:唐堯虞舜多麼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紂之猖披兮:夏桀殷紂多麼狂妄邪惡, 夫唯捷徑以窘步:貪圖捷徑落得走投無路。 唯夫黨人之偷樂兮:結黨營私的人苟安享樂, 路幽昧以險(险)隘:祖國的前途黑暗而險阻。 豈餘身之憚殃兮: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 恐皇輿之敗績: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滅。 忽奔走以先後兮:前前後後我奔走照料啊, 及前王之踵武: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你不深入瞭解我的忠心, 反信讒 (谗)而齌怒: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 忍而不能舍也:卻不會因此而忍耐不進諫。 指九天以為正兮:上指蒼天請他給我作證, 夫唯靈修之故也:一切都為了楚王你的緣故。 曰黃昏以為期兮:分明約好了在黃昏(結婚)。(此句為衍句) 羌中道而改路:為什麼中途又改變了主意? 初既與餘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 後悔遁而有他: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我並不難於與你別離啊, 傷靈修之數化:只是傷心你的反反復複。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明确]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 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
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
师:老师想到这样一件事,比如有个女孩子,二十四岁的生日,你对这个女孩心仪已久,在那一天,你献上二十三朵玫瑰花,(停顿)然后对她说,最漂亮的一朵就是你(生大笑),保证大有希望。毕业后有意愿的朋友不妨一试。屈原怎么说的?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 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艺术特点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 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篇6:离骚的课堂实录
离骚的课堂实录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学生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
生:他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师:好的,看来你感觉到了,原诗虽然没有第一位同学修改后的四言诗那么整齐,但还是很有韵律的。当韵律与情感和谐时,作品才会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表扬第二位同学,因为他真的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还是很出色的吧?
生(七嘴八舌):是的。
师:不过就算求简练,有一个字还是省不得,就是“伯”字。因为屈原的父亲字“伯庸”,称人的字而不称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况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亲而抒发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浓,怎么可以随便将其父的字给删去呢?
篇7:《离骚》教学课堂实录
《离骚》教学课堂实录
《离骚》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下面是其教学课堂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看着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我不时地点头赞许,过了一会儿,我将同学们发言的内容总括起来,准备完成对屈原品性的讨论: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楚国和楚地人民付出了很多,也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在他投江之后,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他,表达自己深切的怀念,比如说端午节 ------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奸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掌声从四面响起,课堂不再安静,变得活跃无比,我的心也激动不已。我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从这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也学到课堂不只是老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想象、思考。
拓展阅读:《离骚》中的“初度”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本第三册中对《离骚》(节选)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注释为: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器度啊,开始赐给我美名。这里把“初度”解释为“刚出生时的器度”。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首先,一个小孩刚刚出生,大人就能从其面貌断定其器度吗?君不见小孩子刚刚出世,其模样都相差无几,又能从哪一点认定其器度呢?
其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初度”的解释是“犹言初生的时节”。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是正确的。王逸说:“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美善之名也。”王逸之说正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最后,清代顾炎武的《与友人辞祝书》一文中这样写道:“《小弁》之逐子,始说‘我辰’。《哀郢》之故臣,乃言‘初度’。”顾炎武此文是其为推辞祝寿而写的一封书信。文章的开头,他指出古时对生日的称词。《小弁》是《诗经·小雅》的篇名,诗中在“我辰安在”之句,“我辰”即“我生”之义,那么 “初度”即为“生日”,相信不会有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教版对“初度”的解释不妥,该词应解释为“生日”或“初生的时节”,不应注为“刚出生时的器度”。依据屈子自己所言“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孟陬是夏历的正月,而正月恰恰就是寅月。所以屈子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个连“八字”先生都认为的难得的吉日,也就难怪屈子的父亲要为其“赐美名”了。
★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 离骚 课堂实录
★ 教师评价语言
【高二语文《离骚》课堂实录(共7篇)】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教案2022-08-07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2022-11-20
离骚课堂教学2023-10-31
登岳阳楼台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一)2022-11-08
小学报任安书教案2022-12-31
诗朗诵主持词2022-04-30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31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2022-10-16
离骚 优秀教案2023-06-26
《大铁棰传》 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