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精选5篇)由网友“强尼银脚”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供大家参考。
篇1: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形成新的工作方式,掌握新的教育技能,不断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促成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确保新课改收到明显成效.
作 者:李春清 李群山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中心路小学,4670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45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质 提高篇2: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研员,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群体。诞生于建国初期,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在完成着一项特殊的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历史条件下,教研员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小学教研工作将发生一次历史性的改变。 那么,中小学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此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研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什么是校本教研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学反思、行动研究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与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要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以往,一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研究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外出参加比赛获奖才被承认的现状。实际上校内的认定是同等重要的,学校应当给教师机会,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为引人入胜。 教研部门职能如何转变 关键词:研究、指导、服务 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对教研部门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教研部门的职能转变是一个首要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尚不十分明确。教研机构不健全,数量不足,各方面待遇不能落实,教研经费紧缺,教研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其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把教研室当作教育局的“机动部队”,有的被称之为“打杂摊子”、“秘书班子”,哪里忙就指向哪里,致使教研员常常陷入繁忙的事务工作中,很难集中精力搞教研,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在实验、推广新课程的过程中,有大量细致的业务工作需要中小学教研队伍来承担。教研室如何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一方面最为紧迫的是转变教研室的职能,另一方面是促进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明确教研部门的地位、作用,明确责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是否定和削弱教研室的作用。相反,教研室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都要给以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要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使有组织的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植根于、服务于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避免将教学活动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更不要依靠课堂教学评比和组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指导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因此要改善管理,创新教研模式。强调研究、指导、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 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教研机构还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和工作提供各种服务。 教研方式如何改变 关键词:对话、交流、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并不是指教研员如何深入学校,而是指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评课,也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方式基本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应当看到,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普遍感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教研员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应当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如何体现教研的场所在学校、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在这方面,天津教研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 教研员如何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能手,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指导教学工作驾轻就熟。而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教育观念和业务能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验一年多以来,由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已经有了一些新鲜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一些教研员心理压力大,感到失落、困惑、甚至苦恼。有的教研员说:“以前在学校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最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却被专家提出种种质疑,用新课程的理念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课改,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 应当看到,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教研员应当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正如一些教研员深有感触地说:“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当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教研员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何帮助广大教研员提高专业素养、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保证教研部门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落实教研人员的待遇;要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形成开放的教研员流动机制;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为教研员进修和培训提供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要保证教研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尤其是新课程的综合化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教研员亟需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教研员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教研制度如何创新 关键词:多种力量介入、建立伙伴关系、校际互动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那么,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来保证?如何以制度的创新来迎接改革的挑战? 专家们认为,说到底,就是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室、中小学通力合作,使教师教育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大学应该在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自1991年以来在几次年会上提出并探讨的概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在14所师范大学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各中心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要联系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作用,帮助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大学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各种条件和保障措施。 教研部门应该成为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师范大学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小学建立起伙伴关系,教研室与中小学、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互动的校际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的教研机制的建立,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沟通手段等。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分布很不平衡,还应当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地区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这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闻背景】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内。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地、县、乡、校教研网络,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专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有近10万人,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支数量可观、业务水平较高的队伍。多年来,各级教研人员在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独特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5月25日第4版
篇3: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研员,世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史上独一无二的群体。诞生于建国初期,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在完成着一项特殊的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历史条件下,教研员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这一崭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小学教研工作将发生一次历史性的改变。
那么,中小学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司就此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研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什么是校本教研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学反思、行动研究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那么,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与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要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
[1] [2] [3]
篇4:提高音乐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
提高音乐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实验会议之后,我区被确定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因此,认真领会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关注课改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前提条件。
一、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加强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音乐教学理念。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包括和涵盖了三个具体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内容方面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过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式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在课程评价上,评价的角度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强调过程的发展,师生同时是被评价的对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
我区使用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其特点是:每单元的设置由聆听、表演、创编与活动三个版块组成,把听、创、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感。即使仍有传统的经典课,其要求已不可同日尔语。
二、提高教师素质,搞好课程改革实验。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效果,面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先行。
首先,树立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建设。树立热爱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事业,热爱学生的观念;积极进取,具有奉献的精神;与人公正诚恳,在课程改革中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视自己为促进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这是新形势下的师德。
[1] [2] [3]
篇5: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验新教材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关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材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提供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认位置》的一堂观摩课上,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超市要开张,让学生来摆货架,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
的确,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人,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解决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在《加减混合》这一课中教材则创设了公共汽车上下客这一情境,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明白了为何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同时也自己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因此,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被忽略掉的几何形状的局部和细微部分;通过实物摆放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大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使经验常识数学化、严格化,更有条理性。
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就比较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分一分》这一课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动手把学具和文具来分类理一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学具和文具分开整理。还有这一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用两个口袋装东西的题目,通过动手,学生知道了吃的和用的东西要分开装。而《认识人民币》中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学生有的象模象样的当起了营业员,有的则是一个个认真的小顾客。活动中,他们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换成一元,理解了10个1 角是1元,看到10个1 元就能意识到是十元,就这样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
四、合作学习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而且,对较为新颖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例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例如,“9+几”的算法,就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几种算法:从9开始数数;从1开始数起;“凑十法”。 这样几种算法,而不是唯一的算法,使得学生对每个算法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几种算法,可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测试为根据,测试要求学生回答各种特定数学内容的试题,有些是学生学会的,有些则未学会,将学生答对的题数累计,就表示学生已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并将总分与其他同学作比较,或者用以判断学生内容的掌握程度,得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轮廓。
这种考察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以评价结果为主的方法仍然需要,但仅限于此是很不够的。还应对学习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一般来讲,过程的评价包括四个部分:评价情境、对情境的回答、对回答的分析和结果的解释。
在过程评价中,需要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的评价结论,不仅要评价出学生回答的结果,还要依赖学生指出哪些是猜想和策略,哪些是证明;在教师下判断前,要注意倾听、观察,特别是组织情感领域方面的评价,要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结果,其中包括学生参与的或不参与的情况,进行解释、并将解释反馈给学生。
例如,有个学生在做两位数加法时说,他先做十位再做个位,这种做法的原因是遵循“从左到右数的习惯”。如果不把学生看成主体,不通过关于评价的合作与对话,就很难明白学生如何会产生这样的做法。
相信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丰富多样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组织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会得到进步和发展。
【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精选5篇)】相关文章:
试论高职兼职教师的聘用及管理教育论文2022-08-14
浅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论文2023-12-22
小学未来发展计划2022-08-19
赣州地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研究2023-10-29
面向市场需求的开发类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论文2022-08-15
高职院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论文2022-11-05
教师本学期专业素质提升计划2022-05-27
山区乡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2022-08-04
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2022-05-06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