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2-06-21 05:32:04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锦集12篇)由网友“叔叔说得都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武”的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 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 ;而“风俗”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

文化的“以文化人” ,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 ,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 ,藐视“跟风从俗” ,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

6.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7.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试题答案:

6.B(“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7.D(A“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片面。C“‘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

8.A(B“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C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D“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依据。)

篇2:雅与俗阅读及答案参考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

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评分建议】6分。第一问2分,第2问4分。

16.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7.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    【评分建议】6分。每层2分。

篇3: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3.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

4.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4分)

答案:

1.B E

2.C

3.①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或: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②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③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4.①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要具体化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画等号。(1分)②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看,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联系,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1分)③俗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某些原先的雅文化则可能成为文化糟粕或垃圾。(1分)④大众文化并非只能是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一定是高雅精致。(1分)(每点1分,共4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B E(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E.武断,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两者之间相联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试题分析:C(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B.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因果推断不成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在第一、四、五、七段找信息,将语言概括总结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4.试题分析: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众文化中也有精致高雅之作,精英文化中也可能有粗俗之作。本题在三、四段筛选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篇4: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强,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不大便处。

…… ③“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来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如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 ④“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 (选自梁实秋《雅舍小品》有删改)

1、 在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雅舍”的?

2、 本文与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有何神似之处?

3、 品读下面词句的特点。

(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为什么作者觉得四川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2)、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为什么认为“雅舍”可爱?你认为雅舍可爱吗?谈谈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

(供稿人:心如止水)

答案:

1、(1)记叙我住的“雅舍”最是经济(虽不能蔽风雨,却有它的个性)。 (2)记叙“雅舍”的地点荒凉。

(3)记叙“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绝、细雨有趣、大雨滂沱) (4)抒写“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2、①陋(第一段);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五段)。

3、(1)房子简陋,单薄但又不能说不像是房子,这里包含作者不满的情绪。既不满却又对“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一词。

(2)作者用典雅隽永的语言描写了“月夜”优美景色的欣赏,表达出人们被美景陶醉的场景。

4、一是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也不追求十全十美;二是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5、作者因为居住久了发生感情而发现,“雅舍”自有它的个性。

篇5:《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

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影片《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子胆。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以昔作声符。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召南》中的《鹊巢》为证: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选自《咬文嚼字》第1期,有删改。作者:卞自)

1.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

从造字法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列举鹊巢鸠居一例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平时一定接触了不少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和诗文,请你列举一例(本文出现的除外),并说明该例能印证文中所介绍的雀或鹊的哪个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不要求句式一致)

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从造字法的角度看:雀是会意字,指麻雀,也可泛指小鸟;鹊是形声字,鸟为形符,昔为声符。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①雀:腿短,翅膀短,尾巴也短;鹊:尾巴较长。

②雀:飞不高也飞不远;鹊:敏捷善飞,飞行极快。

③雀:不善于做窝;鹊:有做窝的本领。

2.为了说明鹊有做窝的本领。

3.示例:

成语:鸦雀无声、雀喧鸠聚说明雀的喧闹。门可罗雀说明雀飞不高也飞不远。

俗语:喜鹊叫喜,乌鸦叫丧鹊的叫声预示喜事临门。

诗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雀飞不高(也可指雀胆子小)。

明月别枝惊鹊说明鹊敏捷(善飞)。

4.示例: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鸟儿翱翔天宇后悠然栖息于枝头的倩影;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山峰竞秀,沟壑藏云,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一直伸向高空

篇6:《谈文化》阅读及答案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怎能有不能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制约。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2.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是不密切。

B.俗文化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能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

D.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雅文化和俗文化虽然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但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整个社会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D.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阅读答案:

1.分析C(A应是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不仅是相互制约,还有相互推动D文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原文并未提及会变成俗文化)

2分析B(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

3.分析:D(A不能推动错B范围扩大化,不是整个社会C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

篇7:黄波《亦雅亦俗汪曾祺》练习及答案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练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 俗亦雅”,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B理解全面给3分,E ,理解准确,和主旨关系密切,给2分,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给1分,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与原文不符。)

(2).(6分)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②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 ③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现实谈看法3分)

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 ‘大菜’,只喜 ‘小菜’这样的文人故习”;作画是 ‘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1分)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1分)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2分)

篇8:梁实秋《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强,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不大便处。

…… ③“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来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如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 ④“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 (选自梁实秋《雅舍小品》有删改)

1、 在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雅舍”的?

2、 本文与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有何神似之处?

3、 品读下面词句的特点。

(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为什么作者觉得四川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2)、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为什么认为“雅舍”可爱?你认为雅舍可爱吗?谈谈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

答案:

1、(1)记叙,我住的'“雅舍”最是经济(虽不能蔽风雨,却有它的个性)。 (2)记叙,“雅舍”的地点荒凉。

(3)记叙,“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绝、细雨有趣、大雨滂沱) (4)抒写“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2、①陋(第一段);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五段)。

3、(1)房子虽然简陋,单薄,但是又不能说不像是房子,这里就包含了作者不满的情绪。既不满但是又对“好感油然而生”,可见作者的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这个词。

(2)作者用典雅隽永的语言描写了“月夜”优美景色的欣赏,表达出人们被美景陶醉的场景。

4、一个是因为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了,也不追求什么十全十美了;第二是因为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想攀附权贵,不愿随意从俗。

5、作者是因为居住久了发生感情而发现,“雅舍”自有它的个性。

篇9:《雅舍思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雅舍思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雅舍思雅

唐韧

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

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在安定繁荣后出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xxx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

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选自3月7日《文汇报》有删节)

1、请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3分)

答:

(2) 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2分)

答:

2、本文题为“雅舍思雅”,所思之“雅”有哪些?结合全文谈谈它们的内容。(6分)

答: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说明。(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在重庆郊区避乱时的居所,当年已是破旧

不堪,后来人去楼空,逐渐荒废。

B。本文的主旨是,怀念梁实秋先生甘于清贫、积极乐观的品格,希望人

们即使生活困苦,也要有“肃挺之雅”。

C。谢冕先生感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是感叹当今的综合

国力,相对而言,不如盛唐强大。

D。文章结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绵里藏针,批评了看门人精神世界的

低俗,强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E。本文语言凝重隽永,行文丝丝入扣,收放有度,各种材料巧于编排,

共同演绎着作者深远的忧思。

参考答案:

1、(1)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雅舍的不同特点:当年的雅舍朴拙却雅致有个性,并不怎么显眼,已然被人淡忘;现在的雅舍有过多的人为修饰,招揽游客。前后对比,寄寓褒贬。(3分。“比喻手法”1分,“概括特点”1分,“作用”1分)

(2)奢靡之风弱化了民族精神,但雅舍还在影响着后人,有怀着敬意的游客到来,让人高兴,给人以希望。(2分)

2、(1)雅舍之雅:有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有个性,很可爱。(2)梁实秋之雅:虽然背井离乡,住在烂房子里,但关心社会人生,悠然自得,具有民族气节,实属“大雅”。(3)诗歌之雅:诗歌的大雅应该出现在安定繁荣之后,但要有磅礴的气势,要有大国气象。(4)“民族精神”之雅:具有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答对大意即可。)

3、对比。(1)唐代的大国气象与当今某些小家子气摆谱对比;(2)战乱贫乏期的“雅”与安定繁荣时期的“俗”对比;(3)当年人们精神上的内在的雅与当今物质上的表面的雅对比;(4)三对来访的游客与雅舍看守对比;(5)当年的雅舍与现在成为纪念馆的雅舍对比。(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其他答案如能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4、【B C】 B本文的主旨是:批评当代中国奢靡之风盛行,弱化了民族“精气神”,盼望重振中华民族固有的大雅之风。C谢冕是感叹当代诗歌没有了大雅。

篇10:《雅舍》阅读练习附答案

《雅舍》阅读练习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超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搏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非家,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把这个房屋简陋,环境恶劣的所在称为“雅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一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后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诙谐幽默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请找出两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雅舍”虽有许多陋劣和不便,但作者却能自得其乐,寄寓它温情和爱意;称之为“雅舍”,是作者对当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自我调侃;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2、运用了排比修辞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坚守独立人格,不攀附权贵,不媚世俗的思想感情。

3、雅舍确非作者所有,但住了两个多月,“油然而生”爱意;作者宁静淡泊,雅舍虽陋,但作者在这里“酣睡写读”“有着”,“雅舍即似我家”;作者心境超然,明白人生本来如寄,所以“雅舍”似家似寄,分辨不清。

4、

示例1:“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原本扰人清静,惹人厌烦,但作者却说这些声音“荡漾而来,破我岑寂”,用雅致的文句将粗俗的噪音叙为乐音,读来情趣盎然。

示例2:“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以宽缓舒和的调侃语气,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特别是“鼓腹”一词更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示例3:“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这些句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蚊子的猖獗,不愠不怒,仿佛作者乃局外之人,诙谐乐观,妙趣横生。

篇11:《谈“忍”》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其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③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2.示例:“忍”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答案不唯一)

3.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4.“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5.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答案不唯一)

篇12:《谈读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谈读书》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以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小题1:选段要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能为“读史使人明智”提供一个道理论据吗?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小题1:读书可以完善人的性格,弥补人的精神缺陷。

小题2: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考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有时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补写的论据能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1加1大于2作文

文雅的复杂性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常礼成俗生活散文

幼儿大班美术课件资料

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及:开窗看问题

西安中考作文文化

唐朝的安史之乱阅读附答案

优质教案

国学教育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锦集12篇)】相关文章: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2022-10-16

读国学心得体会2023-10-04

俗味散文2022-04-29

山东卷作文范文读书2023-01-12

精选西安中考作文文化2023-06-07

高考山东卷作文素材2023-08-31

梁实秋作品《钱》赏析2022-08-25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2024-05-03

成考作文议论文800字2022-12-30

17山东卷作文范文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