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03 07:37:3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集锦11篇)由网友“嫣强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

篇1:《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 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 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选自《杂文月刊》,略有改动)

1.全国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2分)

答:

2.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

(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

答:

(2)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

(“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出三点)(3分)

【链接材料】

1.20,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

2.台北市花巨资塑孔子像,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表示反对。她认为仅仅一个铜像是不能宣传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的。

答:

参考答案:

1.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评分标准:2分,答其他不给分。

2. 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评分标准:共2分。答出“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庸俗”“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1分;“对比论证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3. (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文中使用该词指出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时有失偏颇,表明了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否定态度。“过于”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严密)性。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个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应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捍卫文化、精神财富。国家,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应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盘查短板,承认弱点,少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地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媒体等在引导舆论、大众关注点方面责无旁贷,应多做努力,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能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即可。

更多热门文章共享阅读:

1、《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2、《爱处无声》阅读答案

3、《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4、《木笛》阅读答案

5、四下《一杯牛奶》阅读答案

6、《巴东三峡》阅读答案

篇2:争吵的雅俗阅读题及答案

1.全国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2分)

答:

2.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

(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

答:

(2)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

(“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出三点)(3分)

【链接材料】

1.20xx年,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

2.台北市花巨资塑孔子像,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表示反对。她认为仅仅一个铜像是不能宣传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的。

答:

篇3:争吵的雅俗阅读题及答案

1.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2.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3.(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文中使用该词指出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时有失偏颇,表明了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否定态度。“过于”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严密)性。

篇4:争吵的雅俗阅读题答案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选自《杂文月刊》,略有改)

阅读题

1.全文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2分)

2.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

(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

(2)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

(“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出三点)(3分)

【链接材料】

1.20,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

2.台北市花巨资塑孔子像,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表示反对。她认为仅仅一个铜像是不能宣传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的。

参考答案

1.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评分标准:2分,答其他不给分。

2.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评分标准:共2分。答出“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庸俗”“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1分;“对比论证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3.(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文中使用该词指出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时有失偏颇,表明了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否定态度。“过于”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严密)性。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个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应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捍卫文化、精神财富。国家,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应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盘查短板,承认弱点,少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地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媒体等在引导舆论、大众关注点方面责无旁贷,应多做努力,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篇5:争吵的雅俗阅读题及答案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年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篇6:争吵的雅俗阅读题及答案

1.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2.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3.(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文中使用该词指出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时有失偏颇,表明了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否定态度。“过于”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严密)性。

4.【答案】示例:个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应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捍卫文化、精神财富。国家,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应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盘查短板,承认弱点,少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地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媒体等在引导舆论、大众关注点方面责无旁贷,应多做努力,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篇7:争吵的雅俗阅读题及答案

1.全国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2分)

答:

2.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

(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

答:

(2)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

(“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出三点)(3分)

【链接材料】

1.,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

2.台北市花巨资塑孔子像,著名作家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表示反对。她认为仅仅一个铜像是不能宣传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的。

答:

篇8:争吵的雅俗陈鲁民的阅读题答案

① 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 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 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 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 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 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 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 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 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 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其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胜虑头R腧的 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 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 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 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桿卫精神财富,关 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 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 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虽然西南联大条件异 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 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 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 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更高,四大 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老板娘很困惑:这帮面有菜色的学生娃咋就争得那 么大劲,是管吃还是管喝?

⑤ 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 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 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 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 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 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 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 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 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 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 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20末, 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 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 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 位居榜首。

⑦ 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 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 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 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 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 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人 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 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 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 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选自《杂文月刊》,第4期,略有改动)

篇9:争吵的雅俗陈鲁民的阅读题答案

1.全文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2分)

2. 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 题。(4分)

(1) 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 论。对句中加引号的“荒.唐无聊”,你怎么理解?

(2) 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 质主义”至上的国度。“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 什么?

4. 当前形势下该怎样营造有利于文化复兴的时 势风气?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写出三点) (3分)

[链接材料]

1. ,央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全社会 掀起了一场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讨论。节目开播 以后迅速引发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

篇10:争吵的雅俗陈鲁民的阅读题答案

10.【答案】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评分标准:2分,答其他不给分。

11.【答案】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

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 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评分标准:共2分。答出“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庸俗”“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1分;“对比论证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12.(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 、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10.【答案】第①段第二句(“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评分标准:2分,答其他不给分。

11.【答案】例举争吵的多种具体表现,证明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大多比较庸俗,同时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突出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的可贵。

或:画线文字列举当下“俗”的争吵事例,与“雅”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了“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 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当下时势风气的不满。

评分标准:共2分。答出“当今人们争吵的内容庸俗”“与关注精神、文化的争吵形成对比”1分;“对比论证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12.(1)此处引号有讽刺否定的作用。这样写,突出了近几十年国人一味注意物质追求,轻视文化 、精神追求,不能正确认识精神、文化层面争吵的积极意义。作者对此表示否定和批判。(2)不能删去。“过于”表示程度过分,

篇11:《瓷器的雅俗》阅读及答案

《瓷器的雅俗》阅读及答案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袖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装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

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处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袖是汉代发明的,有了袖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冬小麦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文章有改动)

20.“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这是文章的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含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句说的是: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B.句中的“日子一好”是指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了,人们衣食无无忧了。

C.“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工艺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

D.句中的“现在”“越来越觉得”两个词语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答案与提示]

21.请简要说明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有无穷无尽的意味。2分')

22.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请按要求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填空回答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5分)

①从陶器到 ;

②从 到 ;

③从 到 。

[答案与提示]

23.整体把握全文,按要求梳理出作者的思路。(3分)

文章以“瓷器”为 ,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再追溯 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后点出 的人生境界。

[答案与提示]

2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仿句:

[答案与提示]

25.下面的文字摘自对作者的一篇访谈,结合上文,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记者:还听说你买瓷器的时候很少看走眼,但买其他古董就常常受骗上当。

作者:错了。我对瓷器经常看走眼。好在我不是收藏古董,是喜欢好看的瓷器。

记者:只要是好看的你就收藏,这种“不问真假”的态度与一般的古董收藏者不同。

作者:是啊,我几乎没有古董。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去鄂西山区辅导业余作者,在巴东小镇的土产门市部发现一只大花盆,景德镇瓷器,有托盘的,绘的是亭台山水,布局均匀灵巧,手法微妙。问一问,却是进货许多年,小镇无人购买。我大喜。五元钱买了,一路舟楫劳顿扛回来。我想这是对美的冲动,却谈不上古董收藏。

A.从上面访谈文字看,作者喜欢收藏瓷器,凶为有了对瓷器较为深入的认识,作者才能对瓷器的雅俗有个人的感悟。

B.“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这说明作者喜欢收藏瓷器是因为“皇家也是凡人”,都喜欢瓷器。

C.作者在巴东小镇买回一只精美大花盆这件事,生动说明了上文中“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这一观点。

D.作者收藏古董“不问真假”,是因为他“不是收藏古董”,买瓷器是出于“对美的冲动”,“是喜欢好看的瓷器”。

E.作者“喜欢好看的瓷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有对高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字杂说教案

商务人员的仪容礼仪规范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文雅的复杂性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唐朝的安史之乱阅读附答案

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阅读以及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西游记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知识点

说屏读答案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集锦11篇)】相关文章:

虎丘记散文阅读答案2023-01-12

开心快乐的哲理句子2022-10-04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2022-11-06

数字杂说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6

六下作文心愿2022-04-30

关于理性的作文素材2022-05-07

优质教案2022-11-08

记母教铨阅读答案2023-07-06

《西游记》读书笔记1000字2022-05-04

小升初满分作文:沟通-架起亲情之桥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