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从黄河来阅读题及答案(共10篇)由网友“安风”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怒从黄河来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怒从黄河来阅读题及答案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篇2:怒从黄河来阅读题及答案
1.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2.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3.(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分)
5.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篇3: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有关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有关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 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 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 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 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2.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3.按要求赏析写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4.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5.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答案:
1.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2.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3.(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分)
5.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篇4:《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18.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1分)。
19.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1.黄河颂阅读答案
2.《昙花终于怒放》阅读答案
3.壶口的黄河阅读答案(山东泰安中考试题)
4.目送阅读答案
5.目送 阅读答案
6.提亲的阅读答案
7.《海燕》阅读答案
8.病人阅读答案
9.往事阅读答案
10.英雄阅读答案
篇5:怒从黄河来 阅读答案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 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 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 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 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2.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3.按要求赏析写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4.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5.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答案:
1.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2.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3.(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分)
5.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蜜蜂与排雷》阅读答案
2、《蔷薇几度花》阅读答案
3、《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阅读答案
4、《陈太丘与友期》《郭伋始至行部》比较阅读及答案
5、《水乡茶居》阅读答案
6、《我的油布伞》阅读答案
7、《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8、《向日葵 尤今》阅读答案
篇6:《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了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在寒冷中,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花了。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一路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一种比雪花还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了,黄河把野性留下了。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她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也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自己尴尬的眼神,仓惶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野生的植物,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篇7:《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1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1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篇8:《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18、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1分)。
19、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篇9:怒从黄河来现代文阅读答案
怒从黄河来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2.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3.按要求赏析写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4.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5.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答案:
1.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2.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3.(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分)
5.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角度)
特点+身份
①借助情节发展(据情论人)
②借助议论性语句(作者的或者其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③借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人物形象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某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这一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b、揭示或凸显主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了特别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④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
a、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
d、通过“我”的情感来突出人物形象
选择题的解答方法(答题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语文记叙文答题方法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7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根据原文分析问题。在文中找到根据,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晰的概述出来。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配角: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六、对写法的分析:
表达方式:(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
(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
(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
(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2)倒叙(在开头)(3)插叙。
七、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人物心理描述)
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的推测。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进行。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符合情节的发展、适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关键是正确表述。
八、阅读体会:紧扣文章主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模式: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答题模式:原文含义(作者感情)+现实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观点(态度)
篇10:有关写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
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练习题: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2。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3。按要求赏析写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
(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修辞手法)
4。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5。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附录:啊M黄河M你一泻万丈M浩浩荡荡M向南北两岸M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M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M将要在你的哺育下M发扬滋长
阅读答案:
1。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2。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3。(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分)
5。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1.《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2.黄河阅读题答案
3.《黄河》阅读答案
4.有关写《过河》阅读答案
5.黄河颂阅读答案
6.《昙花终于怒放》阅读答案
7.有关《雨落大海》阅读答案
8.有关鸟儿远去阅读答案
9.有关列车上阅读答案
10.有关《秋叶》阅读答案

【怒从黄河来阅读题及答案(共10篇)】相关文章:
《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的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2
《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第二场)谜题及答案2023-10-08
《药品为何“马甲”多》阅读题及答案2022-05-06
传统文化导论阅读题及答案2022-08-04
浪淘沙 为柴氏题,浪淘沙 为柴氏题姚燧,浪淘沙 为柴氏题的意思,浪淘沙2022-06-27
传统文化导论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3-07-02
“周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2022-08-30
《贵阳市的水资源》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其答案2022-05-02
关于黄河的作文500字2023-11-30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