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05 07:56:23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共9篇)由网友“zafinaaa”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

篇1:《儒者之豪迈》阅读答案

29.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0.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 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2分)

31.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32.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2分)[来源:学。科。网Z。X。X。K]

33.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2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篇2:《儒者之豪迈》 阅读答案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 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篇3:《儒者之豪迈》 阅读答案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 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2分)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2分)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2分)

篇4:《儒者之豪迈》 阅读答案

1.(2分)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主观题型,意近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

2.(2分)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主观题型,意近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

3.(3分)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表明态度得1分,理由陈述得2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

4.(2分)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5.(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篇5: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 “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29.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0.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2分)

31.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32.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2分)

33.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2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参考答案

29.(2分)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主观题型,意近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

30.(2分)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主观题型,意近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

31.(3分)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表明态度得1分,理由陈述得2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

32.(2分)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33.(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篇6:《儒者之豪迈》阅读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

《儒者之豪迈》阅读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 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解答】(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文意“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可知其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可知其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这里“大”的意思是“多”,“小”的意思是“少”;“叩”就是“问”,“鸣”本来是指“鸟叫”,这里是“说、讲”的意思.这样句子就可以理解为: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题先表明态度,然后阐述理由。

(4)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答题首先概括出人物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5)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答题时注意书写不要出现错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殆”的书写)。

答案:

(1)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这种考试方式好.要出好题,需要更为丰富的知识,要分析清楚为什么要考这道题,答案如何去整理。

(4)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者之豪迈》阅读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

篇7:易经:儒者之耻

易经:儒者之耻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如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经》学问系统的精神,可以说是在推崇这个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圣人的境界。圣人是个名称,是学问、德业修养达到成就标准的人。所以圣人也是人,不过他与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经》这个学问以后,便“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则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

智慧到达这样的成就,一切随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这样才是完成了一个人生。人是应该向这个目标来努力的。

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故不违”。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话。法就是效法,我们人生的境界始终与宇宙的法则、天地的法则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违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则。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个“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与智是相通的。这里讲懂了《易经》以后的人,智慧的成就便无所不通,这是高推《易经》的圣境。

古人讲到儒家,认为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战国以后,一般都把儒者当成了很高的知识分子,儒家也就自认,一个读书人什么事情都要了解,否则便认为是耻辱,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天下事要无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中通人事,乃至万物的物理都要清楚。达到这个境界便是“知周万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学问。

等到一旦出来有所作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济天下”。这个道就是成功的贡献,有动力、有方法,它能够救济这个“天下”。尽管也会有很多艰难,但“故不过”,不会有错误,也没有错误,这是学易的价值。

上面两句话是《易经》学问纵的一面。横的一面呢?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旁行”是无所不通,乃至可以说,旁门左道,什么都了解。但是,“旁行而不流”,虽然有时候迫不得已也会用些手段、旁门左道什么的,但是不会违背原则,辜负初衷,绝不会过分,而失之于流——不正当。

套句俗话来说,就是风流 而不下流。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有四个字,就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没有什么烦恼了。所谓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

每个阶段都会变去的,因为天下事没有不变的道理。等于一个卦,到了某一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楼就有某一层的境界,它非变不可。因为知道一切万事万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篇8:豪迈洒脱蒙文通阅读答案

豪迈洒脱蒙文通阅读答案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答案:B(强加因果)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答案:E、D(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A项形象与“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没有必然关系,B项分析原因错误,C项“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错)

6。 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分析。(4分)

答:①心术正的人,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不会迷失自我,蒙文通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往,他择友坚持做人要堂堂正正,保持了学者本色;②心术正的人,在面对邪恶势力时,能坚守、不屈服,蒙文通被川大解聘,坚持上课,保持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③心术正的人,能直面矛盾,坚持学术求真,蒙文通因此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成为一代大师。(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篇9: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9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S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7年第九期)

1.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4分)

2.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5分)

3.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重视内在修养,推崇儒家思想,勇者无惧,淡泊名利,当仁不让(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仁者不忧,乐天安命(每点1分,写对4个得满分)

2.①多处直接引用传主话语、书信及其文章中的内容,真实可信。

②结合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材料详细而确实。

③作者是传主的儿子,对传主了解更为全面客观深刻。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3.不认同。理由:①梁漱溟之所以发此感慨,是出于对整个中国文化以至中国前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体现儒家当仁不让的精神;③是建立在他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不认同狂妄之说。(态度1分,理由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也可以认同。理由可从传统礼俗、人际交往或民族心理等方面思考和判断。(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评分细则同上)

送范文叔知彭州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答问题

《蜀道难》主题之辨

关于大学毕业教授致辞有哪些

大学毕业致辞

高中生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四川大学 毕业致辞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采薇教学实录

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
《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儒者之豪迈的阅读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释惟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2022-12-23

贾居贞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2022-10-05

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2023-10-01

文言文《于休烈》阅读答案2023-11-04

《皇朝经世大典》阅读答案2022-10-23

李商隐贾生阅读答案2024-02-09

《新五代史杂传·和凝》阅读答案2022-09-18

《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2024-03-17

《贵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7-27

《吴德基传》阅读答案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