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3-10-05 08:25:0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0篇)由网友“满园春色关不住”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一起阅读吧!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7.以下 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①④⑥

18.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参考答案:

五、15C(拖迟)16C17D18D

篇2:《复斋先生》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xing)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4.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5.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答案:

12.C(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13.C(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14.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15.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16.(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篇3:《复斋先生》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7.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8.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答案:

15C

16C

17D

18D

篇4:《张复斋传》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先生因诣县官,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刘大集的《张复斋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B.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C.土卑而赋 重 卑:(地势)低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蒙受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①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①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①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 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②③④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他为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4分)

②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3分)

③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3分)

篇5:《张复斋传》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张复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答案:

1、C

解析: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2、C

解析: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3、D

解析: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4、D

解析: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5、(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迁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述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啊。

篇6:《苦斋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苦斋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 岸:水边的陆地。

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罗:排列。

C.启陨箨以艺粟菽 艺:种植。

D.一旦运穷福艾 艾:止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性之苦者 求木之长者

B.食之可以清酒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拊石而和之 渔父见而问之

D.人知乐其乐 亦各言其志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本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B.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

C.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5分)

(2)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5分)

参考答案

8.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岸外而臼中 岸: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物性之苦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求木之长者(主谓间)

B.食之可以清酒(能)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凭借)

C.拊石而和之(修饰) 渔父见而问之 (承接)

D.人知乐其乐 (自己的) 亦各言其志也 (自己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刘基命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5分)

匡山离人居住的地方很远,只有先生乐意游赏,而跟随他的人大多觉得早出晚归非常艰苦,于是(先生)就选择山中的洼地在那里筑室居住。

2、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5分)

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中苟且偷生也不可能得到,难道不是昔日的快乐酿成了今日的痛苦吗?

篇7:诚斋夫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诚斋夫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诚斋①夫人罗氏,年七十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日:“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日:“奴婢亦人子也。”东山守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芝,躬纺缉②以为衣,时年盖八十余矣。东山月俸,分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日此长物墨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日生四子三女,悉自乳,“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东山清介绝俗,固皆得之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注释】①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②缉:把麻折成缕连接起来。③长物:多余的东西。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 2分 )

奴 婢 亦 人 子 也

A.奴/婢亦人子也 B.奴婢/亦人子也

C.奴婢亦/人子也 D.奴婢亦人/子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躬 ( ) (2) 宜 ( )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

4选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诚斋夫人的勤劳?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5.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诚斋夫人具有怎样的品格?(2分)

参考答案:

1、B

2、(1 ) 亲自 (2) 应当,应该

3、饿着别人的孩子,来喂着自己的孩子,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呢?

4.三件事情,分别是:①亲自下厨给下人煮粥;②亲自种芝纺线织衣;③生儿育女并全部自己喂奶。(写出两息即可)

5.①宽厚仁爱,善待下人;②勤俭持家;③言传身教。(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宋朝)杨万里的夫人罗氏,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年冬天,黎明的时候就起床,到厨房里亲自煮一锅粥,每一个仆人婢女都吃过了热粥之后,才让他们工作。她的儿子东山对她说:“(娘,)天气这么冷,您这是何苦呢?”诚斋夫人说:“仆人婢女也是别人的'孩子啊!”

东山担任吴兴太守的时候,诚斋夫人曾在田圃种植纶,并亲自纺线织成衣服,当时(诚斋夫人)已有八十多岁。东山把自己月俸的一部分用来侍奉母亲。诚斋夫人有一天患了小病,已经痊愈之后,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说:“这是多余的东西,自从我积蓄这些东西以来,心里就不快乐,(后来)果然患病了。现在应该全部拿出来感谢大夫,那么我就没事了。”平时生活中的首饰仅仅是银的,衣服仅仅是绸绢。(诚斋夫人)生育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全部自己哺乳,(并且)说:“饿着别人的孩子,来喂着自己酌孩子,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呢?”杨万里父子,把金玉看作粪土。杨万里和杨东山清正耿直,超越寻常,这固然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资质有关,但也与诚斋夫人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为人母的仪范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阅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阅读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阅读题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8: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九试于乡,不得举

(2)客有至者,则延入

(3)常语学者曰

(4)于身心何所益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⑴任用,选拔

⑵领,邀请

⑶告诉,对……说

⑷好处

2.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

⑶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

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

⑸勤奋著书

⑹热情好客。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开头某句话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篇9:《勿斋记》文言文阅读译文及答案

《勿斋记》文言文阅读译文及答案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参考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试题分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篇10: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九试于乡,不得举

(2)客有至者,则延入

(3)常语学者曰

(4)于身心何所益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

⑴任用,选拔

⑵领,邀请

⑶告诉,对……说

⑷好处

2、

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

⑶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

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

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

⑸勤奋著书

⑹热情好客。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开头某句话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翻译阅读答案

清溪行古诗李白阅读答案

清溪行 李白赏析-清溪行 李白阅读答案

李白——《清溪行》

李白《入清溪行山中》阅读答案附赏析

《清溪河畔春意浓》阅读答案

弟子规作者

歇后语的由来 含义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军行》李白2024-02-09

关于国学的作文200字2022-08-08

关于鸡的歇后语大合集2023-12-29

弟子规初中读后感2023-01-23

个人总结-谢子熙2022-11-19

国学教学设计2022-05-05

弟子规全文朗读2022-11-08

江村原文翻译及赏析2024-02-27

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文2023-01-02

武汉归元寺详细解说词2022-07-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