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问的阅读题答案

时间:2023-11-17 07:42:38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说问的阅读题答案(共9篇)由网友“川妹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说问的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问的阅读题答案

篇1:《问说》阅读答案

问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篇2:《问说》阅读答案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篇3:《说问》阅读答案

①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②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③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始终不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 “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人们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千余项发明专利。所以,常问可以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④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获得珍贵的史料。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问同学,问明了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⑤“问”的好处有很多,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⑥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这才是问得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读书好问,他一问不得,每每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每每问多人,务求疑窦释然。因此,发问切忌浅尝辄止,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

⑦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谦虚诚恳,要尊重别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向师长请教时的谦虚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他的求教态度实在值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又向师襄问乐。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⑧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每隔七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只要五年至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只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之一,就是多问善问。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3分)

17.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18、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篇4:《说问》阅读答案

15、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16、问的好处;怎样问的好。

17、首先提出“问能知新”的分论点,然后用培根的话进行道理论证,接着用司马迁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联系学习实际进一步举例论证分论点。

18、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篇5:说问阅读答案

21、问,很有好处,很有意义。

22、引出要论述的问题,作为论据。(2分)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3分)

23、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说问阅读答案

问,很有好处,很有意义。“学而不思则罔”,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功课里边,有些地方并不难懂,只是这里有点值得思考的东西,学生自己未必注意到了,不知道从哪条路上去想。在这种地方,提出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的注意法。结果,学生顺着教师提示的路子一想,自己就明白了。这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功课里边,也有些地方比较难懂。在这种地方,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首先可以把难点、关键突出,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想的结果,可能还是不明白。这时候,教师再来讲,效果要好些。第一,因为难点、关键已经由于提问而突出,讲解就容易得多了;第二,学生经过思考,再听教师讲解,印象就要深刻得多:第三,时常这样做,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不论是容易的地方或者比较难懂的地方,都可以问。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自己想出来,教师证实他想对了,这在学生是愉快的事;自己想不出来,或者想得不周全,教师一讲,“豁然贯通焉”,这有更大的喜悦。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

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作者:张志公)

【问题】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2.文段第二句“学而不思则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全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5分)

23、善于提问的好处是什么?用两个短句回答,每句不能超过12个字。(2分)

篇7:《问说》(节选)阅读答案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篇8:文言文问说阅读答案

文言文问说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问 说(节选)(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A.②③④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试题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

(1)(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要将它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2)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试题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对“忌”的解释有误,应是“妒忌”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审查,其中,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都不合乎题干要求,所以凡含此三句话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事之至难解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译为“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之人”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其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译为“要将它向别人询问”;“穷”是“穷究”之意。第(2)句中的“耻”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是什么)可耻”;“下问”是“向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之意;“贤”也是意动用法,“认为(谁)高尚(或有才能)”之意

篇9:说问的阅读及答案

说问的阅读及答案

说话

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③1955年,毛泽东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④有一次,周恩来下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⑤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ɡ)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⑥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工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的道理和的重要性。(3分)

2、下面的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句和()句之间。(3分)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盆炭火,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3、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论证、论证和论证。(3分)

4、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5、文章结合寻常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语言美;语言环境;

2、e、f;

3、道理、引用、对比;

4、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意近即可)

5、略

说问的阅读及答案

问说《孟涂文集》阅读理解和答案

我问大自然现代诗阅读答案

读书说阅读答案参考

《明帝说日》阅读答案

一次特别的学习作文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控制研友的考研全过程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小学作文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优秀作文600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_经典语录

说问的阅读题答案
《说问的阅读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问的阅读题答案(共9篇)】相关文章:

《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高中零分作文2024-05-11

心地善良的妈妈作文2022-07-24

养成教育演讲稿2022-11-01

学习习惯400字演讲稿示例2023-05-19

一般简单的的脑筋急转弯及答2023-12-11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单元作文500字2023-09-15

难忘的一件事的周记2023-05-19

《报秋》阅读附答案2023-07-04

人长寿秘诀是什么脑筋急转弯2023-08-25

学与问教学设计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