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大自然现代诗阅读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让我们诉说雨日”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问大自然现代诗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我问大自然现代诗阅读答案
我问大自然现代诗阅读答案
大自然,
我怎样,
才能同你交谈?你没有地址,
又没有姓名,
我想写一封信寄给你,
可是,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寄到你的手里.
我问过小河,
可是,派出去的纸船都已沉没.
我问过大山,
可是,大山又送回我的呼喊.
我问过鹦鹉,
可是,这位翻译家也支支吾吾.
后来是老师告诉了我.她说:你为什么不去问问他们呢,大自然同他们最亲热——
问问被太阳晒红了脸膛的船长,
问问借着篝火看书的勘探队员,
问问被山野的风吹白了头发的农学家……
老师说——
他们同海洋、太阳和星星谈过话,
他们同月亮和夜雾谈过话,
他们同所有的小虫谈过话呢……
1为了知道怎样同大自然交谈,我曾经问过谁?
2为了能够同大自然交谈,老师给我提了什么意见?为什么向我提这些意见
答案:
1.小河,大山,鹦鹉,老师.有.
2让我问问被太阳晒红了脸膛的船长,问问借着篝火看书的勘探队员,问问被山野的风吹白了头发的农学家……因为他们和大自然最亲近..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篇2:我问大自然阅读
我怎样
才能同你交谈?你没有地址,
又没有姓名,
我想写一封信寄给你,
可是,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寄到你的手里.
我问过小河,
可是,派出去的纸船都已沉没.
我问过大山,
可是,大山又送回我的呼喊.
我问过鹦鹉,
可是,这位翻译家也支支吾吾.
后来是老师告诉了我.她说:你为什么不去问问他们呢,大自然同他们最亲热――
问问被太阳晒红了脸膛的船长,
问问借着篝火看书的勘探队员,
问问被山野的风吹白了头发的农学家……
老师说――
他们同海洋、太阳和星星谈过话,
他们同月亮和夜雾谈过话,
他们同所有的小虫谈过话呢……
1为了知道怎样同大自然交谈,我曾经问过谁?
2为了能够同大自然交谈,老师给我提了什么意见?为什么向我提这些意见
答案:1.小河,大山,鹦鹉,老师.有.
2让我问问被太阳晒红了脸膛的船长,问问借着篝火看书的勘探队员,问问被山野的风吹白了头发的农学家……因为他们和大自然最亲近..
篇3:差别现代诗阅读答案
差别现代诗阅读答案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问题】
⑴“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⑵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⑴(2分)“久飞的鸟”由于飞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1分);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1分)。
⑵(2分)①对比(1分);②凸显主旨(1分)。
记叙文阅读方法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文言文阅读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篇4:《我问大自然》读书笔记
读完《我问大自然》,勾起了我想和大自然对话的愿望,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
在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外太空,我对地球说:“你是所有星球中最美丽的一个,你的表面上有许多美丽的山,美丽的河,你的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地球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地摇着头说:“我原来比你说的还要美,人类过度的砍伐,过度的捕杀,让动物和植物受到无辜的伤害,排放的废气和污水让天空和河水都受到了污染。”说着说着,地球的泪珠一颗颗的往下掉,我的心里像扎进了无数钢针,万分难过。
从梦中惊醒,我真想大声疾呼:“人类啊!人类啊!请饶过大自然吧!”
内蒙古包头东河区东河区包铁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二年级:吴沛城
上一篇:我向往这样一所中学
下一篇:考试 相关推荐 我的梦想——宇航员作文200字 看图写话:跳绳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仿写) 电影《小小心愿》观后感300字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20字 《风筝》续写 我的梦想——医生作文200字 看图写话:乐于助人的小兔作文300字 看图写话:小白兔种桃树 看图写话:小白兔看书 看图写话:乱扔香蕉皮 看图写话:爱看书的小白兔
篇5:说问阅读答案
21、问,很有好处,很有意义。
22、引出要论述的问题,作为论据。(2分)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3分)
23、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6:说问阅读答案
问,很有好处,很有意义。“学而不思则罔”,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功课里边,有些地方并不难懂,只是这里有点值得思考的东西,学生自己未必注意到了,不知道从哪条路上去想。在这种地方,提出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的注意法。结果,学生顺着教师提示的路子一想,自己就明白了。这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功课里边,也有些地方比较难懂。在这种地方,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首先可以把难点、关键突出,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想的结果,可能还是不明白。这时候,教师再来讲,效果要好些。第一,因为难点、关键已经由于提问而突出,讲解就容易得多了;第二,学生经过思考,再听教师讲解,印象就要深刻得多:第三,时常这样做,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不论是容易的地方或者比较难懂的地方,都可以问。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自己想出来,教师证实他想对了,这在学生是愉快的事;自己想不出来,或者想得不周全,教师一讲,“豁然贯通焉”,这有更大的喜悦。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
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作者:张志公)
【问题】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2.文段第二句“学而不思则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全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5分)
23、善于提问的好处是什么?用两个短句回答,每句不能超过12个字。(2分)
篇7:《问说》(节选)阅读答案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3分)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B(忌:妒忌)(3分)
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篇8:《说问》阅读答案
①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②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③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始终不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 “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人们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实验,终于获得了千余项发明专利。所以,常问可以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④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获得珍贵的史料。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问同学,问明了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⑤“问”的好处有很多,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⑥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这才是问得好。“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读书好问,他一问不得,每每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每每问多人,务求疑窦释然。因此,发问切忌浅尝辄止,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
⑦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谦虚诚恳,要尊重别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向师长请教时的谦虚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他的求教态度实在值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又向师襄问乐。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⑧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每隔七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只要五年至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只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之一,就是多问善问。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3分)
17.简述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18、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篇9:《说问》阅读答案
15、 在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16、 问的好处;怎样问的好。
17、 首先提出“问能知新”的分论点,然后用培根的话进行道理论证,接着用司马迁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联系学习实际进一步举例论证分论点。
18、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篇10:学与问阅读答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
能者为师: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用画线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3.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可以问谁?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2. 普学网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 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 爸爸妈妈老师身边的同学
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用“____”画出来。
2.沈括是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他的著作有。
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3.现在你知道深山寺庙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也写个例子,来说明本段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C
3.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
4. 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答案不唯一)
篇11:学与问阅读答案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 诗歌教学反思
★ 课文《诗》教案
★ 古诗二首说课稿

【我问大自然现代诗阅读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孩子学习课件的教学案例2023-08-26
爱国演讲稿:祖国,您永远在我心中2023-06-26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2022-09-04
《张衡字平子》阅读附答案2022-06-05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2023-09-27
《化石鱼》教学设计2023-07-30
我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课一得2023-01-13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023-07-17
所见教学反思2023-04-22
用诗去改变作文800字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