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

时间:2022-06-15 05:39:48 化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共13篇)由网友“狐獴先生”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

篇1: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

(一)化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者,要变成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引导者和为学生分配任务和提出问题的辅助者。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索和建构知识。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述“事实”,而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过程和现象的观察、推理,进行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从自己内部对化学过程进行识别与评价,进而形成知识体系。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适宜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活跃思维,探究热情高涨。同时,也要在学生的纪律有些混乱时,给予提醒,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属于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过程,是富有他的个人特色的,与众不同的。

(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化学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布置一些较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实践活动。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要认识的化学过程,现象以及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提供给学生,如何利用设计实验实地考察,形象说明等,特别是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模拟,为学生创造近乎实际过程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索活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应先分解然后再综合,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样,学生一开始可能就会介入到一个复杂的化学问题之中,所涉及的其他化学知识能为要学习的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提供背景知识,从而学生能建构起自己的有关知识。

(三)从多重角度来探索学习材料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很自信自己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经常会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并用大量习题的固定解题模式训练学生,用加班加点的方法,描述化学知识并灌输给学生,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剥夺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进行化学探索的权力,反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试卷作答上,无处不有教师个性的烙印,因此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包办,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

学生要建构自己的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学生自动生成的,是要以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必须是扎实的。拥有了化学思维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一些叙述中抽象成化学概念原理或定律。化学思维要把握以下几个特征:1.能站在微观角度,如分子、原子等水平上认识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2.从客观角度能自觉理解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是具体的化学物质的表现形式,这些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的。3.能理解化学知识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它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始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伙伴,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新时期教育所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的人,为以后的进一步的深造学习打好基础。

篇2: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论述论文

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论述论文

1运用生活经验,将知识生活化

地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用性很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知识源于生活。这种方法能够更加清晰地构建出一个地理认知结构,将知识生活化更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大气保温作用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在一天之中几点是最热的,以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引出新课程的知识点。

2增加学生知识的练习,提高认知结构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提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如果能形成良好的知识重组和结构的习惯,那么就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部分的`练习,不但能够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更好地巩固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一些地理方面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在地理学上的认知结构能力,从而将教学的效率提高一个层次。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切忌给学生留更多的练习题,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教师可以挑选出一些不易区分和掌握的区域进行练习,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在这部分的练习题中,教师不仅从课本上、教材中出题,更加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加以练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在运用知识上才能得心应手。比如说,关于水能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生态型水资源环保计划。[3]

3实现地图教学,巩固认知结构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而且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地图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和知识的重组,将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它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总结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习起来更加的方便。地图教学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认知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岛屿和海洋的知识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地图了。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和岛屿有哪些?然后在依次找出其他国家周围的岛屿和海洋。这样,有了层次和顺序就更方便学生记忆而且经久不忘。其次,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如何能让学生轻松的记忆我国行政区域板块也成为学习地理的一项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购买中国地图的板块拼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熟悉各个省份的大体形状和方位,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塑造了知识的认知结构,简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4总结

综上,我们了解到在构建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可以将其与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的过程,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头脑灵活,根据所处环境的现状,适当、合理地改变地理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了解他们心中所想的认知结构,从而制定出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篇3:初中生物教学中模型建构论文

摘要:

生物模型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学生能够感知的事物,利用生物模型教与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关键词:

篇4:初中生物教学中模型建构论文

传统生物教学的方式是“一人、一桌、一粉笔”而已,学生学习生物学则以“耳听、笔记、死记硬背”为要。人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习生物学,是从感知生物现象开始的,而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违背了这一规律。生物模型正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学生能够感知的事物,利用生物模型教与学,正是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使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

一、什么是生物模型

生物模型是指将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原型),去除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用一种能反映原型本质的物质、过程、假想结构去描述原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假想结构称之为“生物模型”。生物模型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二、三种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实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三种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实例。

(一)概念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例如,学习了八年级生态系统这一章节,则可以用下面的概念图,将所有零散的概念连成体系,形成知识结构网。在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图过程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生态系统涉及到的各级别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营养结构基础、反馈调节等。教师给出几个重要概念,指导学生建构,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将生态系统所有要点进行整合,将自己内隐的思维分析过程展现在师生面前,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如有不当,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物理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物理模型有着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普遍,作用最大。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其实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想象力、构造力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传统模式下学生所稀缺的.。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模拟模型、图画。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例举如下几个实例来说明。

1.实物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课时,教师先讲解泌尿系统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讲解肾脏的基本单位肾单位时,肾单位的组成是较抽象的。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猪肾脏的观察和解剖,并讲解内部构造,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了解肾脏的内部结构,然后播液形成的微观视频图,从宏观入手再去学习微观结构。学生兴趣浓厚,知识也易于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例如,讲解《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展示经过嫁接的仙人掌,讲解嫁接的原理及所需要的材料,再迁移到果树的嫁接上,揭示什么是砧木,什么是接穗。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了本来难以理解的知识。

2.模拟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学习《染色体结构》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曲别针、橡皮泥、彩笔、纸条制作染色体这一抽象概念的模型。制作过程分作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分组,让每组学生取几个曲别针串成一串,共串两串。第二步,再在每个曲别针上固定一个橡皮泥搓成的小球。小球代表蛋白质。第三步,取两张长短相同的纸条,再在纸条上涂上几种不同颜色的色块,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基因。将两张纸条卷成螺旋形,分别缠绕在串成的两串小球上。螺旋形的纸条代表DNA双螺旋结构。这样两串带纸条的两串结构就代表一对染色体。动手制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上有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做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分布的,基因也是成对分布的。DNA是链状双螺旋结构的。

3.图画模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图画模型主要是生物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结构模型图。这部分内容一般在教材中呈现的较多,大部分结构模型图都是考试考察的重点,图画模型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因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结构模型图,或者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结构模型图观察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绘制出模型图,标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说出各部分的功能。通过图画模型的突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反馈出来。图画模型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效率也更好,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学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内容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直接研究影响其稳定的因素就很复杂,所以引导学生一起来建构数学模型。假设草原上只有青草、老鼠、老鹰三种生物,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生物的数量。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够分析出食物链越往后端,生物数量越少。能够在纵坐标上找到三种生物数量的大致起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三种生物的变化,鼠增加,草如何变化,鹰如何随之变化。然后变化到一定程度,三者又会如何发生改变。让学生自己先试着绘制出坐标图,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不足之处。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学生能够很清晰直观的看到生态系统中主要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动态关系一目了然,学生也知道事物的发展彼此之间都会有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任何环节都不能少。

四、结语

总之,建模教学在生物学中应用得很广泛,也很重要,教师也许并没察觉到自己在用这一方法。但要提高建模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如生物学模型的种类和建模的基本程序、生物学简图的绘制技能,特别是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所需的数学知识,如数列通项的求解、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展开的运用、各种基本函数及变式、函数的求导和积分、坐标图像的平移等等。教师在课前要下苦功夫,建模教学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建模,哪些情况下需要建模,哪些内容需要哪种模型,哪些模型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哪些模型需要学生课堂建构,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林铭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模型建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裴景娜.初中生物几种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

篇5: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初探的论文

摘要:数学教育的专业化呼唤专业化的数学教师,教师知识结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数学教师仅有对教育的热爱和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本文分析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地位、内涵及形成,提出了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和可采取的措施。

数学是最早作为学科知识进行传授的课程之一,它的专业性和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专业化的课程需要专业化的教育,专业化的教育呼唤专业化的教师,教师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本文拟从作者从事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体会出发,探讨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地位

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提出了教学是一种专业的教育理念。就是说教师不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中心思想在于在教师队伍中确立等同于医师、律师的“专业性”。在我国,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个体成为教师职业群体的合格成员并且素质越来越高技能越来越娴熟的转变过程。教师作为一门专业,教师职业没有确定的标准是造成教师社会地位不如医师和律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也应该像医师和律师一样要有其自身的专业规范,教师也应该像医师和律师一样有其专业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专业化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长者即教师”,“学者即教师”,“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这都是只将教师视为学习的资源,知识的供应商,认为只要有学科专业知识就可以当教师了,而忽视了成为教师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即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其重要的部分。这种特定的知识成为一种专业化要求之后,教师职业成为一门专业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事实表明“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不同的是,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教”即掌握教育科学专业知识。这两方面知识都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后者也是教师与学者的区别所在。舒尔曼提出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组成。并把学科教学知识描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从实际结果来看,一名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其专业知识结构应当由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等几方面的知识所组成。刘清华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最大,处于教师知识结构的重心。

二、数学教学知识的内涵

数学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范良火指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应包括

(1)教学的课程知识―关于包括技术在内的教学材料和资源的知识;

(2)教学的内容知识―关于表达数学概念和过程的方式的知识;

(3)教学的方法知识―关于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模式的知识。

根据舒尔曼的说法,教学的内容知识是指“对于一个人的学科领域中最一般地要教授的内容,表达那些概念的最有用的形式,最有效的比喻、说明、例子、解释以及示范―一句话就是使人易于懂得该学科内容的表达和阐述方式”。

技术领域的课程更新很快,比如计算机课程。似乎数学是个例外,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创立于18~19世纪,己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多年来该课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数学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替代数学的教学课程知识。作为专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作为应用的高等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专业数学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和逻辑论证,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是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载体传授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应用,比如极限的思想就是贯穿高等数学的始终,定积分中的元素法提供了解某一类应用问题的方法。作为专业的数学教师,要掌握作为应用的高等数学知识的结构,分清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熟悉定理和习题涵盖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知识来传授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教师大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理论知识强,应用知识弱,因此,学习相关的应用科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学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和符号,数学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数学魅力所在也是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高等数学的强逻辑性和抽象性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怎样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鼓励他们克服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是对专业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数学基本概念是对数学思想的总结和沉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正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往往是相当困难的,有些甚至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漫长过程,函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伽利略的著作中有一点点函数的影子,但直到1673年才由莱布尼兹首次提出,今天的教科书上函数的定义又经过了达朗贝尔、欧拉、柯西等凡代数学家的不断演化。极限概念、定积分的概念也是如此。

三、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形成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土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太大,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学法等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太小”,下表是某师范学院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数学专业教育课程占60。1%,教育学课程占13。5%。我国大学数学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数学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英国为35%德国为30%。教育实习时间很短,只有六周,而且学生一毕业就能上讲台讲课。而一般医学院学生的实习期是一年,毕业一年后才能考医师资格证。由此可见,作为“怎样教”的教育科学专业知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所学甚微。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成长的途径单一。数学教师一般是从大学毕业的校门直接走上讲台上课,他们大多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但数学教学的课程知识以及教学的内容知识十分欠缺,教学的方法知识也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短暂的教育实习没有给他们多少帮助。教学伊始,数学教师不知道教学过程中应该发展哪些知识?怎样发展他的知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数学教师只来得及熟悉教材和做习题,作为专业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来源全凭教师个人“孤军奋战”,来自教师专业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对新教师而言几乎为零。新教师经过凡年甚至十几年的自我磨砺逐渐成长,时间虽长,但仍有个别教师无法成为合格的数学教师。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总结提高。对于专业数学教师,我们目前的在职进修仍以学历进修为主,也就是以数学专业知识为主,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缓慢,这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建构

热爱教师职业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是数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石,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仅有热爱和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数学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数学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强,对概念教学要求高,数学教学不是解题教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应是它的灵魂,数学内容是这个灵魂的载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专业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

数学教师要建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从数学系的毕业生到一名真正的数学专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师专业学习过程,不但要有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还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数学教学知识主要依靠实践,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获得的。教师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动力是教师教学知识建构的基础,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是教师教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源泉,范良火指出,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对他们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来源,没有亲身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就不能得到完善。但教师的教学知识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的产物,仅仅靠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是不够的,也不能通过专家“告诉”教师教学知识而使之成为优秀教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悟”。以我们的体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听。听同教研室教师的课。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高专的公共基础课,为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无论好坏,对自己都有帮助。对于新教师,在见习期也应像见习医生一样,以听课为主,不要单独授课,要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授课,这不但可以缓解新教师的授课压力,也可以通过实践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构建自身的数学教学知识。

2看。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现代教学设备为教师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看过自己的教学录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动力是教师教学知识建构的基础,自己看自己讲课能够更全面地发现和“悟”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当你讲的时候觉得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但你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不够明确的地方。

3议。听专家对自己和他人课的公开评议。我们认为公开评课是最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知识的途径。尤其对新教师而言,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从什么方面评价一堂课,只有通过具体的课程的评价才能形成教师对课的具体认识,也才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真正有所帮助。但是,大多数的学校对课的评议只是在专家之间进行,新教师得到的是对自己课的评议的结论,很难听到对一节好课的评议和优秀教师对课的设计思路。公开评课是提高数学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研。开展数学问题研究。学习和研究是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研究则是学习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没有对具体问题的深人研究,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发展是不完善的。数学专业问题、数学应用问题、数学教学和教法问题等的研究都对教师教学知识发展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能产生质的飞跃。

高等数学是大学新生普遍反映较难学习的一门课,要求数学教师建立自我教育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要多动脑筋,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

篇6: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浅析论文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浅析论文

一、情感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学生更喜欢接受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教学。情感教学中,当教师在枯燥的知识上赋予自己的丰富情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润色,形成自己的思想。例如,在讲述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所形成的电子云时,教师如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为:像蜜蜂采蜜一样在花朵附近飞来飞去,从而形成内密外疏的无规则的。兴趣与求知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求知欲自然加强,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求知欲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地得到满足时,兴趣又不断地升级,从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2.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

学习者心情愉快时思维灵活,动作敏捷,不但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时还可能超常地发挥,解决一般情况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情感教学,可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教学中,教师坚持以情动情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则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当教师带着赞美和自豪讲述我国上海有机合成的科学家努力拼搏,在世界上率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使学生迸发出感情的共鸣。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就会被自然地激发出来。

二、情感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实施方法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情绪对做事成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重点更是在于怎样进行情绪的调节。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法,需要对其实施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制定,避免因方法错误而对其应用的效果产生影响,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重要方法包含以下几点。

1.创建快乐新奇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创建快乐新奇的教学情境。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实验变幻无穷和生动鲜明、形象直观的特点非常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具体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和内容提出问题,充分努力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快乐、惊奇的氛围下感受到探索知识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2.创建现实的教学情境

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优势,创建现实的教学情境。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可以说,化学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这一特殊优势,把生活和生产实际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充分激发学习化学的情感。

3.创建丰富的教育情境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采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现实的化学教学中涉及的抽象概念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静态的图、表等手段进行描述,在教学情境的表现方面上存在不足。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幻灯、动画、视频、模拟仿真等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示效果,将以往难以表现的知识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但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4.强化师生感情交流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情感交流创建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灌注真实的情感,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注意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情感交流。在学生产生畏惧和消极的学习情绪时,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鼓励;在学生面临挫折和失败时,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自省、自控、自强的品质。

三、结束语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学习效果影响巨大,情感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障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个性和优势。

篇7: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发展论述论文

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发展论述论文

1锅炉补给水处理

工艺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杂质,包括小的颗粒悬浮物、胶态杂质和有机污染物等。其传统方法是对水进行混凝、沉降和过滤。但因在操作过程中有操作复杂、运行成本高、产生酸碱等污染废液且人工操作要求量高等缺点,如今已向膜分离技术发展并逐渐被其所代替,膜分离技术即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优势,大大提高了补给水处理的成本和效果。另外,70年代开创的反渗透法和近几年的EDI技术也都是越来越环保越来越能够满足工艺技术水平更新要求的技术。软化水的目的是去除水中导致结垢等成分的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几种化学脱盐技术来降低其硬度,分别为离子交换技术、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等。随着高温高压锅炉的应用与发展,对水中的溶解盐也有了全部除尽的要求,离子交换盐技术也随之应运而生。把预处理后的清水通过H型阳离子交换器,除去阳离子使其转换成H+,用除碳器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OH型阴离子交换器把阴离子转换成OH-并立即与H+结合,然后通过混合离子交换器,最后得到含盐量极低的除盐水,出水的二氧化硅和电导率以及钠离子含量都在标准要求内。除了离子交换这一比较成熟、运用广泛的技术以外,还有反渗透和电渗析和连续再生除盐技术。

2锅炉给水处理

锅炉给水处理是为了通过供给合格的水、结合锅炉内水调节监督等手段,防止热力设备的结垢、腐蚀和汽水共腾,以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环保地正常运行。目前锅炉给水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还原性全挥发处理[AVT(R)]、氧化性全挥发处理[AVT(O)]和加氧处理[OT]。其中,[AVT(R)]是在热力除氧后,通过给水加氨、加联氨作联合处理,使给水呈弱碱性;[AVT(O)]适用于无铜机组,使用此法可降低给水的铁含量,使水冷壁管等的结垢速度和面积都大大降低;[OT]法改变了传统的除氧器和除氧剂的处理办法,增加氧化还原,在低温情况下即可生成保护膜,则可减弱或消除给水系统的流动加速腐蚀(FAC)现象,同时也同样可以降低水冷壁管和省煤器的结垢速度和面积,拉长设备的清洁周期,节省运行成本。在实际给水处理过程中,要根据给水的水质和水汽系统的材质来选择具体的应用方法,另外也要确保使用后机组无结垢和腐蚀问题。

3锅炉炉水处理

锅炉炉水的处理是相对其他几项而言,操作简单投入较少的一项环节,且效果好,处理得当则可有85%以上的防垢率,它的主要也就是为了消除炉水中大量的钙镁离子,防止锅炉腐蚀结垢而造成堵塞,影响锅炉运作。锅炉炉水处理常用的药剂有氢氧化钠、磷酸钠等。首先,氢氧化钠的投入既能够降低甚至消除水中的碳酸盐、镁盐硬度,又可以保持水的碱平衡,则锅炉内金属表面会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预防腐蚀;其次,磷酸钠在水中呈碱性,能够对水中的钙镁盐起到沉淀作用,使之形成为高度分解胶体,加速污垢的流动率,在锅炉表面形成磷酸铁保护膜,保护锅炉不被腐蚀。同时还通过锅炉的定期排污和锅炉的连续排污,将锅炉内产生的杂质、沉淀等及时排出锅炉。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中也有不能处理完全的情况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处理监督检测,在必要的情况下会需要进行二次炉水处理。

4凝结水处理

电厂的凝结水一般包括汽轮机凝结水、疏水和生产反水,其处理过程就是对水进行更进一步纯化清洁的过程。凝结水的处理目的就是消除水在运作工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进入的二氧化碳、悬浮物有机酸和盐类等多种杂质,也消除金属制热力系统在水中产生的轻微腐蚀物,去除这些污染性杂质,以保持水汽系统平衡,确保整个热力体系的'有效循环运转。其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三种:1)凝结水前置处理工艺。目前大多数的高压高参数电厂都有采用这种处理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采用前置过滤器以及前置阳床的工艺。前置过滤器主要是去除凝结水中的固体杂质;而前置阳床主要是去除固体杂质的同时去除凝结水中的大部分阳离子杂质。2)凝结水除盐工艺。其原理是:混床内装有强酸阳树脂和强碱阴树脂的混合树脂,凝结水中的阳离子与阳树脂反应而被除去,阴离子与阴树脂反应而被除去除。树脂失效后,阳树脂用酸再生,阴树脂用碱再生。再生化学反应为上面反应的逆向反应。3)再生工艺,这种工艺技术又分为体内再生和体外再生两种。凝结水处理的混床技术是从锅炉补给水转移过来的,最初混床工艺是进一步净化一级除盐水的工艺,但因为存在诸多缺点多以已被很少运用。而体外再生工艺的发展是为了调合体内再生方式中运行水流量与再生液流量的矛盾,同时预防再生液和废液进入热力系统危害其运作,并且已成为了凝结水处理混床工艺的主要方式。它的再生流程为:混床失效后,将混床内的树脂输送到混床体外的容器中,进行空气擦洗、反洗分层、再生、清洗和混合等操作,最后送到混床内运行。

5结束语

化学水处理对于电厂每一个运作环节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至关重要,因此要把握好每道处理工序的技术工艺和操作准确。但除了技术工艺以外,还需考虑注意做好机器设备升级、设备合理布置、科学化管理等方面,并且注意加强原有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更应注重整个处理过程中的环保性,走可持续路线。

篇8:统计学知识建构中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文

统计学知识建构中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文

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统计学关注的是如何探求由观察获取的知识中的不确定性的度量,以及如何明确在最小损失下的最优决策。现代统计理论或者数理统计的产生说没有很确切的时点,但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末期,正如《统计学史――1900前,不确定性的测度》一书中指出的,在1880前后,统计学在英国取得突破(breakthrough)与革命。但在19世纪70、80年代以前,英国是一个统计思想“进口”国,为何英国可以迅速地就开创了数理统计?从宏观上说,这是经验论与唯理论两大思想传统相互碰撞、挤压与融合的结果。在欧洲理性主义传统中,一支是培根以来的经验论传统,另一支是笛卡尔代表的唯理论传统。培根的经验论强调知识来自经验归纳,而笛卡尔认为真理须经过如几何证明一样严格的推理得到。前者对实验科学影响很大,而理论科学特别是数学,笛卡尔路线的影响很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统计学家接受了欧陆的概率论,又经过30年的工夫数理统计才逐渐形态丰满。

从具体逻辑推理方法上看,统计学以归纳为其基本思想,归纳和演绎并用。本文考察统计学知识建立的逻辑推理过程,最后是对统计学的几点认识。

一、 统计知识建构的逻辑方法

(一) 演绎法

演绎推理最早是两千多年前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来的,后经几个世纪数学家们的研究加以完善。从我们给定的几个前提或公理(如其中每一个被认为是真实的)出发,推证出一些结论,结论的正确性依赖于所据公理的正确性,而这些已被证明的结论,又可以作为证明其他结论的依据。

演绎逻辑多用于理论科学,在演绎推理下并没有产生超过前提的新知识,因为所有推出的命题是蕴涵在公理之中的。但演绎逻辑的推理前提和概念的定义却是来自现实世界,是新知体系的基础;新的公理和新的概念、定义蕴涵了新知,但也不能说有了新前提就可以了,新的推论并非和其前提一样是不证自明的。因此,演绎证明并没有失去意义,我们需要演绎逻辑把推论变得明了,变成可以接受的一般常识。

(二) 归纳法

归纳推理所面对的问题与上述问题正好相反,它依所给定的某些结果来决定前提。现实世界里,要基于不完全或劣质的信息作出决断,只有通过归纳推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由观测的数据去匹配一个假设,从而由特殊推向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但是由于在数据和假设之间缺乏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的知识。与给定公理下的演绎推理不同,归纳推理由给出的数据所作的判断是缺乏精确性的,这种精确性的缺乏有碍于对归纳推理的系统化。按人们习惯的推演逻辑,如果发展一种理论或导入的推理规则不能保障给出准确的结果,他们似乎就不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归纳推理更多地被看做是一种技巧,其运用成功的程度依赖于个人的技能、经验和直觉。

(三) 风险管理的逻辑方程

直到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尽管由特殊到一般化的规律所建立起来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但如果能度量所含的不确定性,则获得的知识尽管种类不同以往却是确定的。这种新的结构可以表示为如下风险管理的逻辑方程:

不确定的知识+所含不确定性量度的知识=可用的知识

这不是哲学,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由这个基本方程可以导出风险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它把未来置于现时可作出明智决策的有助框架之中: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作出抉择,则错误不可避免;如果错误不可避免,则在一定的规律下作出抉择(形成新的带有不确定性的知识)时,最好能知道犯错误的概率(对不确定性量度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能够用于找出制定决策的某种规律,从而减少我们决策的盲目性,使损失最小。

当已知了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下,带不确定性的决策可以划归为演绎逻辑的问题,处理偶然性已经不再成为无所适从的事情了。正是基于随机性事自然界固有的这个前提,凯特勒(A.Quetlet)利用概率论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学和生物学现象;孟德尔(G.Mendel)通过简单的随机性结构,入投掷骰子,公式化了他的遗传法则;玻尔兹曼(Boltzmann)对理论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命题之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一个统计学的解释。随着统计学知识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不断寻找新的工具来处理不确定性的需要也急速增长。统计学的普遍存在以及在开创新知识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远远超过了20 世纪内的任何技术和科学发明。

二、 若干说明

(一) 统计知识的误用或滥用

演绎法与归纳法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差异。演绎推断中,为了证明一个命题,容许选择几个前提,当前提为真时结论为真,其推理过程有保真性;在归纳推理中,当前提为真时结论不一定为真,其推理没有保真性,而且不同的数据信息组合可以导致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必须使用全部数据信息,必要的情况下,数据的编辑或剔除必须是由推断过程本身决定,而不是按数据分析者个人的意识来选择,从而避免“统计方法可以证明任何你想证明的东西”的对统计的滥用;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指的就是这件事。

(二) 统计学与数学

数学是以公理系统为基础,以演绎为基本思想方法的.逻辑体系。它属于少数可以和世界具体事物无关的自成体系的学科。统计和数学相反,是以实际事物为对象的,它以归纳为其基本思想,归纳和演绎并用。统计作为一门科学, 随着其应用的发展和深入,涉及大量的数据及复杂的模型;因而也需要计算机和越来越多的数学。事实表明,数学和计算机的大量运用加速了统计学的发展,也更新了统计学的面貌,可以理解,统计数学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据此就说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对统计和对数学二者都是不公平的;这忽视了统计和数学在研究目标和思想方法上的差异,忘记了统计学和其他领域的纽带。在1992年11月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GB/T14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已将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等学科并列上升为一级学科。

(三) 统计学与个人

对于个人,由于随机性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而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决策问题,这要求我们了解自然界和人类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在利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作出决策时能使风险最小化。更进一步,统计知识是个人的一笔财富,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传染病的影响,防范商人夸大事实的广告,摆脱掉迷信心理,有效利用天气预报,等等。统计学对我们的重要性,可以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相当篇幅的各种统计信息得到验证。对大型户外活动提供的详尽天气预报,各种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价格变动信息,诸如物价指数、幸福指数等政府数据,这些都是我们作出决策的有用信息。

概率统计知识是个人的一笔财富,在信息化社会,掌握一定的概率统计知识,用统计的眼光看问题,从数字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而作出正确决策,有助于我们成为有效的公民。

篇9: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教育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就学科教学来说,主要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简称干扰。新旧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客观因素,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学习者自身的分析、概括能力,则是产生迁移的主观因素,分析、概括能力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之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这样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重视化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总以原有认知为前提,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所学知识的建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化学习题的情境转换,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开放性强的习题,精讲精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例如:①将a克食盐完全溶于b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②20℃时,将a克食盐溶于b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看似相同的题目,实际有很大的不同:②涉及溶解度、溶液是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等内容,而①只要考虑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就可以了。还应注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实现学生的所学知识迁移。要使学生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如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学习,通过前面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不难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等,但在选择反应物时,受氢气反应原理的影响,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制取氢气,而大理石只能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这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求同的同时,要注意特殊情况,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总之,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知识的迁移,教学始终离不开知识的迁移。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篇10: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论述论文

摘要:主要研究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术文化教育,分析了高校武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对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渗透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将武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养成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丰富武术教学的内涵,将武术教学从单纯的体育教学上升到文化素质教育层次,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单纯从武术教学层面讲,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有着激发学生兴趣、消除陌生感的作用,对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篇11: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论述论文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

[6]虞定海,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23-26.

篇12:化学教育中渗透环保知识论文

化学教育中渗透环保知识论文

摘要:人类与自然环境彼此利用、依存,然而在给当今社会化学工业的发展污染了人类的环境,阻碍了人类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提升学生对于环保的教育,结合化学的实验对于环保知识进行渗透教育。

关键词:环保教育;化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人类和环境彼此依存,在当今社会物质我发展的现在,能源结构不断发展,废弃污水的排放都具有污染环境的效果,这样不仅对于环境有危害,也阻碍了工业的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得过程,尤其是化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思想知识,只有在教育中注重保护环境,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思维,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社会的情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化学教学知识与环保知识理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以基础的教学知识为基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因素融合化学知识于生活中,充分利用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培养其科学素养,虽然化学知识可能有些枯燥,但是我们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以现行的教材为载体,加强化学的教学。虽然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应用渗透教学法,使学生有意识的.将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增强学生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首先把握好知识,将知识和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结合教育知识进行备课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的进行。

一、结合化学教学,渗透环保知识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包含众多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其中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及防治、温室效应、酸雨,白色污染、臭氧层空洞、室内装修污染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教学中要介绍物质的性质以及危害,讲述物质危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教学中强调污染以及防止污染得重要性。关于温室效应等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地球升温,导致冰川融化等,对于目前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温室效应的方法,人类应该控制战争,控制固体废物燃烧等,加强环保意识,增加植树造林,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化学实验教学,通过检测环保知识的教育实验,例如检测雨水的pH值、测定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实验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及认识能力。例如:“对某些有有毒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实验,应采取一定措施,或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而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学生对做实验一般都很有兴趣,但为什么要严格控制试剂用量却并不明确。如在检验SO42-离子的实验中,学生认为加的试剂量越大效果就越明显,故一次加入很多BaCl2溶液,我向学生讲解:“氯化钡溶液是一种有毒物质,水体中含钡量最高允许浓度为1.0mg/l,过量的BaCl2溶液转入废液,倒入地下会造成水质和土壤污染,而BaSO4溶解度很小,只要少量的SO42-和Ba2+就可观察到不溶于水和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这样既节约试剂达到了实验效果,又净化了环境。这样在教学实验中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及保护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开始践行环境的保护。

三、密切联系实际,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教师应及时搜集化学环境保护有关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环境题材,并将这些资料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去,比如每天的空气质量日报、水泥厂和石灰厂排放的烟尘、造纸厂和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加强锻炼学生的自主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与教学有关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知识学习中,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环境保护要落实在行动上

进行环境保护中不止要进行纸面上的教育,应该注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实际中应用这些教学方式方法。要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从自我做起,增加基础化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充分利用能源、节水、节电、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弃物污染、防止旧电池的污染、防止室内空气污染、不用破坏臭氧层的喷发胶、分类处理垃圾等等”。只要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环境状况就会发生改变。

五、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十分注意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创设一种人人参与的环境和气氛,让每位参与者真正动起来——不仅是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思考人的作用和责任。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奠定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提升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是我国的目前非常重要的行动,加强环保知识更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理念,贯彻执行这种教学理念,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为了孩子,为了学生要努力肩负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将化学中的环保教学知识贯彻实行。

【参考文献】

[1]胡明星,宿辉.绿色化学理念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融入[J].黑龙江高教研究,(07).

[2]赵晨旭.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08).

[3]王月辉,张尊举,王红蕾.绿色化学理念在大学化学教育中渗透[J].才智,(15).

[4]茹婷婷.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轻工业,(01).

[5]唐建生.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03).

[6]田大惠.绿色化学理念在大学化学教育中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7]冯辉霞,郭静威,王毅,雒和明,张德懿,李思良.绿色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作者:杨凯暄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篇13: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论文

目前,根据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要求的能力目标分别是探究、信息、操作能力.其中以探究能力培养为重点.作者经过综合近年来的实践解析了教学课程中的模型构建,提出自己看法.一般而言,是将某一种特定的目标经过简单的描述将其设定为简体的称之为模型.模型构建由两个层次构成.分别可定性和定量性这两者,它是通过形象化手段将实物形象,有效运用抽象形式描述出来的.构建模型在教学过程里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模型建立的阶段,理解模型构建步骤,领悟相关生物理念.下文综合教材,对物理、数学、概念等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

一、构建模型对学生起到的作用

目前,生物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答案又的能找到解决的方法,然而有的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可以使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构建模型的阶段也是一个创新阶段.为此,在教学阶段要积极的将构建模型环节应用到培养学生创新过程里面来.教学阶段中,要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模拟实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建模思维培养及模拟能力的提升.建模思维,其定义是学生在认知的建模基础上必须了解模拟实验的各方面的知识,譬如;原则、理念、理论等等;而建模能力,它是以建模思想为前提综合建立模型,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理论、技能融合,以此达到建立模型的要求,最终在建立过程中完成创新能力培养.

二、生物课堂模型的构建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指的是,通过,“实体或者图像直接的指出认知对象的特性”表现出来的事物.其用鲜明的物质形式概念来体现出某种本质的特征,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丰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而且,还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将概念以“活起来”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在对“细胞器”复习阶段内会遇到很多的概念,在课堂中将含有细胞结构的模型运用到教学里面来.首先,让学生去完成安排的任务1;“把动物细胞结构图画出来”然后在让其补充为植物细胞图,最后让其补充为高等植物细胞图.这个画图过程,明确的让学生理解了各种细胞器的形态以及其在动物和植物上的分部位置.任务2;“对结构图的观察,从各个方面讲细胞器进行分类”任务3;“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在图上标注出来”,这两个任务是在细胞结构图的基础之上完成的.通过,利用“细胞结构图”这个模型,任务的衔接显得自然流畅,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兴趣浓厚,自主性有提高.另外,在解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课程时,通过解析生物膜结构的科学发展历程,引领学生分别把“水-空气”,“水-水”(比如细胞膜环境)界面双层磷脂的形式来排列,然后结合“罗伯特森电镜下细胞的膜暗”暗到亮到暗的这三层的结构及人和老鼠的'细胞结合的实验推出的蛋白质排列形式,最形成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建模阶段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直观性的掌握了模型的操作.

2.数学模型

通过用于描述一个系统或者是它的性质的形式,称之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经过数学化构造数学模型这形式完成的,其的主要表现特性是等式或不等式,构成结构是数字、字母、字符形成、以及集合图、曲线图等等.譬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形成)这一文时,通过引入数学等式的方法,分析出了肽链的肽键数和分子量的个数以及需求密码子的数据.像这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还有,比如DNA分子结构与DNA分子复制里面的碱基数和链数的计算等等,预测种群基因与基因频率的效率,食物连各方面层次结构的能量传播分析等等.数学模型很好地诠释了以上概念.生物概念的精确描述被数学模型完美解析,在模型逻辑推导时需要借助物理模型进行,这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阶段,数形结合要运用实践中来.

3.概念模型

通过用语言表达的概括体征称之为概念模型.其抽象的概念,在教学阶段表达的趣味性及直观性远远不如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其构建方法大致分为2种;其一,将大量的例子做基础,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起点,将归纳方法总结出事物的本质性,称之归纳式学习方法.譬如;在必修课中的一文“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形成这种概念的形式就是这个本质.其二,是运用学生的事物结构概念,用文言分式表达新概念的本质,取得的概念过程就是通化的概念学习方法.

三、举例分析

1.通过模型方式进行概念教学

(1)学习联会、同源染色体两大概念在目前的教学阶段内,为了将染同源染色体、联会概念这两者的概念分析给学生们听,采取的措施是,教师没有直接的将答案公布给大家,而是,将其不同之处运用彩色笔在黑板上标注出来(实际上教师做的是建模示范),以此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全面的理解两者概念含义.

2.生物本质体质透过模型方式体现

(1)通过完善物理模型的构建,很好地将减数分裂过程抽象的表现出来.(2)授课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表达出来,将染色体的变化本质体质展现,概论染色体与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3.使用模型方法解释生物学规律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平时肉眼观察不到的生物事物,能够在模型的直观性下展现出来.这就完解决了生物学的难点问题.

综上叙述,在建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点燃、而且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在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之前也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更有利于学生在巩固学习基础上建立基本的生物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科的奥妙.

发表教学类论文

论文综述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格式介绍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

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生如何发表论文

机电论文发表

教育研究方法报告流程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的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化学教学中如何知识建构论述的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开题报告撰写研究2023-01-30

大学生多媒体作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7-10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022-12-22

浅谈舒曼文化合流理论的反思与建构2022-05-16

《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3-11-23

《高中的政治学困生转化对策研究》研究心得2022-09-25

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论文2024-03-08

化工硕士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2

小课题开题报告2023-06-09

让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快乐高效论文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