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睡觉国国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论文
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新课程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式,都应注重互动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活动与交流。下面以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为例,谈谈在新课程教学中建构新知识的一些方法。
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建构新知识的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基础进行建构
新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学习身边的化学、有用的化学,认识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1:空气成份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建构,学生可以从下列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
①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肥料,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② 动植物呼吸需要氧气,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③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④ 早晨有雾或树叶上有水珠,或饼干长时间放在空气中会变软等,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实验探究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实验探究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组织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
例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师从拉瓦锡实验出发,提出问题:我们能否设计一些在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方案讨论。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组织实验结果交流和实验误差分析。
例3,氧气的化学性质
首先设问: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磷未燃烧完就熄灭,从这一事实能得到什么启示?能否通过实验证明氧气支持燃烧?然后组织方案讨论。接着试验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再进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例4,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首先演示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提出问题;能否证明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是否都参加反应?组织方案讨论后完成[实验2-5]和[实验2-6]。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例5,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注意问题
可先让学生按图2-17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
3、查阅资料,搜集整理
有些知识是学生从未接触到的,而且又可能是在化学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去获得,但因为课时安排问题,我们又不可能都采取实验探究的方式。所以对某些内容的.学习,可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的学习方式。
例6,空气成份中的稀有气体,就可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阅资料;
例7,有关气体密度大小的比较,可在学习了化学式后,让学生搜集一些常见气体的式量和密度,从而归纳有关的规律。
例8,稀有气体的用途和大气污染,则可提供多媒体素材,让学生领会。
4、对比和归纳
通过对知识的对比和迁移,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领会新知识。
例9,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可通过对相关化学方程式的对比,去领会“合”与“分”。
例10,纯净物与混合物,可通过让学生对空气和氧气两瓶无色气体进行角色扮演,直观地归纳出空气和氧气两瓶无色气体在组成上的区别,从而达到能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二、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特征,因此,并非只有探究学习才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不同的知识可用不同的建构方法,关键是看我们是否用好教材,是否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如何组织实验探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刚开始时出现了两种刚好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一种是什么都想让学生进行探究。前一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对后一种情况,一方面是没这个必要(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探究各种物质的密度、熔沸点等),在时间安排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探究的内容太多,也就不能突出教学重点。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好重点的探究内容。例如本单元探究重点就分别是:
课题1 ――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课题2 ―― 氧气的化学性质;
课题3 ―― 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②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注意问题。
篇2: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论文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论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现代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倡导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激发教师潜在的研究热情,开发教师蕴藏的潜力,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为教师营造创新的氛围。
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是课改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应实现由“学科型”向“一专多能型”教师转变,由“单纯执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为了提高课改一线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理论素质,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集中学习,系统提高,进行“三学”:一学新纲要,把握教材;二学教育科学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三学他人经验,解决教学疑点、难点,取长补短,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2)分散指导,答疑解难。做到“三个一”,即教学领导每人蹲好一个班,上好一堂课,评好一堂课。使领导与教师在实践中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2.处理好听与评的关系,共同建构课程评价标准。
从评课的目的上看,以激励为核心,真正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和教师共同研讨;从评课的身份看,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从评课的态度上看,与教师和平共处,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共同商量;从评课的语言看,以肯定为主,体现出研讨的气氛;从评课的方式看,先让教师自己谈感受,让其他参与研讨、听课的老师相互评课,领导再从他们的评价中解决观念、方法等问题。
3.处理好研究与总结的关系,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大力营造研究的氛围,确保研究质量,不断总结共同提升,使教学水平稳中有升,不断提高。研究——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参与意识,提高教师专题研究和教改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促使教师重新认识教学,给学校教改注入新的活力。总结——即把教师零散的、点滴的'工作体会和认识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教学模式。提倡教师记教后反思,写教学心得、科研小结、教育论文,使教师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
二、注重研讨,改变教学策略
1.提供课例,进行评析。我们充分开发课内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购买了许多有关课程的课例光盘,新课程书刊、主题活动书刊、综合活动书刊等,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各种特色的课例,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 2.加强集体备课。以学科教师先行备课为主,在集中备课时间由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和评议,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实现同年级资源共享。教师一起制作各种教具、学具、课件,分工合作。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个性化、多样化。
3.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4.组织上好研讨课。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上好一节研讨课,建立每周听课日制度,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轮流上研讨课的方式,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全校加以推广。
三、以人为本,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乐学。
根据教材特点,一是创设丰富的情境;二是以游戏贯穿;三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一个学生差异,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2.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善学。
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合作学习、探索,共同提高。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交往的过程、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3.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愿学。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能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把静的变成动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篇3:幼儿音乐教学多样化实现途径论文
幼儿音乐教学多样化实现途径论文
物种的多样性造就了美丽多姿的生物世界,同样,文化的多样性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精神定位。对于每个幼儿而言,其身上所隐含的个人禀赋、环境、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背景使得他们眼中的世界都不尽相同。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幼儿的世界,帮助他们适应他们心目中这个混合着真实与假想的世界。
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所以,要保障和实现促进每一个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还必须具备足够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材料、方法和手段,避免成人音乐教育的专门化,让幼儿能够更全面、更广泛地感知音乐的美,为他们音乐潜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音乐教学选材的多样化
幼儿音乐教育的多样化,首先是要选择有弹性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材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难度、变换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幼儿的不同需要。
为幼儿选择唱歌教材时,应注意几点: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艺术性;题材、性质、形式多样化;而且,唱歌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所选的歌曲不应违背教学目的,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标准选材时还要切合本班幼儿实际及地方性、季节性。例如:幼儿园设在南方,让幼儿学唱关于雪景的作品,幼儿自然兴趣不大,但放在冬天会下雪的北方学唱,孩子会觉得格外亲切、有趣。
俗语说:选材选好了,等于成功了一半。可见选材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它是与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直接联系的。教师的选材能力是幼儿音乐能力得以系统性、科学性地开展的关键,同时对音乐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适合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其中的片段。可见,幼儿音乐欣赏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它有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有反映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从风格上看,它有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等,同时还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中外优秀作品和优秀的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富有艺术美的音乐欣赏作品,能扩大儿童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音乐欣赏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孩子对一些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经常能够随口哼唱几句。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成人世界的流行音乐同样可以作为幼儿音乐欣赏的一个题材,但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真的思考、推敲、提取和升华,对作品进行筛选和过滤。如,前些年非常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孩子们特别喜欢,将歌曲中成人化的歌词进行幼儿化的理解,将歌曲中描写爱情的情感转化为友情的情感,这样经过升华后的作品更适合幼儿欣赏,也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走出了“流行音乐不适合幼儿欣赏”的误区。
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学形式。例如,歌唱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和舞蹈、节奏乐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像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应特别要注意让孩子尝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幼儿加强参与的意识还可以更好地发现幼儿的音乐潜力。
1.采用图片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幼儿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性强,那么利用图片教学会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幼儿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里。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可以在活动开始的部分,先出示动物狂欢的图片: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有兔子、猴子、山羊、长颈鹿、孔雀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跟随音乐进入到情景中。
2.加强音乐活动内容的故事性。在进行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自己编造故事进入课程,让活动的过程情节化,能创设很好的活动趣味性。如,在进行中班音乐欣赏《赶花会》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大量的花卉图片,然后再播放音乐,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故事进入:在一座高高的山脚下,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子,今天鸭妈妈要带着它的宝宝们去赶花会,它们游过一条小河,瞧!那有美丽的一串红,漂亮的玫瑰花,我们也跟着鸭妈妈一起去凑个热闹吧。这样有感情的描述,幼儿会愉悦轻松进入角色,为音乐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3.音乐活动融入游戏中。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表演游戏加入到音乐教育中就增加了课堂的情趣,还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体感游戏《小鼓手》等是在动作捕捉系统实现全手动操控。让幼儿在有趣的卡通世界里拍打音乐节奏的体感游戏让孩子们兴趣会更高,从中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一个人力量小。活动会很有意义,幼儿的情绪饱满高涨。
4.教师和幼儿互动来营造活跃的氛围。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的能力,让幼儿拥有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和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得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孩子们中,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感觉到亲人般的体贴,朋友般的温暖,建立一个轻松,愉悦,互动的学习氛围。例如:活动时让幼儿当小鸭,老师当鸭妈妈,鸭妈妈一直陪伴在鸭宝宝的身边,和鸭宝宝一起唱歌,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幼儿的兴趣就很快被调动起来,而且不会和老师有隔阂,更愿意和老师亲近。
三、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音乐教学中不是对幼儿死板的填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他们营造积极、自主学习的氛围。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小红帽》《小狗抬轿》这些歌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融入角色、感受音乐的魅力。
2.音画转换法。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幼儿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鼠画猫》中,我结合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小老鼠画的“怪猫”,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怪猫”的外型并欣赏歌曲,幼儿很快就理解、熟悉歌曲的内容了。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如《摇篮曲》《小河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
5.主题活动法。幼儿园主题教育正被各级幼儿园广泛采纳和实施。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主题背景下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来进行欣赏。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应尊重幼儿多样化的个性,满足他们对音乐多样化的体验,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采取多样化策略,从而培养幼儿高尚的审美趣味,更加和谐快乐地成长。
篇4: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论文
新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板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差。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学习方式是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整体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这一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激发学习主动性,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以及自己对以往的动作经验,结合教师对所学的新动作的简要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讨论,在自我的探索中学习技能、技巧,从而来掌握动作。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例如,在练习模仿走中,我改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学生再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只对动作做简要提示,不规定具体动作要求,让学生自由模仿。如学习解放军走,只要求学生向解放军一样走得“有精神”,突出“有精神”三个字,从而使学生有了发挥的空间,模仿动作千姿百态:有的拿枪大步向前走、有的正步走、有的大摆臂走等等,都很有精神,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二、使学生从学习的奴隶成为知识的主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从不知到知,只增加知识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索情趣、探索能力。例如,在学习后滚翻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学习前滚翻的过程设计学习思路,再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让学生探索学习。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得出后滚翻的要领是:上体后倒得要快,推手要及时。这时有学生争论起身体团紧不如不团紧做得好。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做一做,体验一下哪种做法更合理,更具有保护作用。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讨论、比较,学生得出:团身紧翻滚得快,并且身体不容易受伤。这时我再进行动作的简要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动作,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探究性学习绝不是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是改变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科学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离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索,是徒劳无功的。现在有的教师就进入了这一误区,一节课中没用目的地让学生自由练习,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在不停地练习,却不知道学的是什么,学习更盲目,更没有目的性,就更不用说有什么创新了。
三、更新知识传授的过程,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
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产生创造性“新质”的过程,是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体验与学生的知识体验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社会适应目标中也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与合作意识。比如,体育课中通过体育器械的轮流使用、场地的互换、课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如跳高练习中有的同学担任裁判、有的负责升降高度等并定时进行互换)为学生建立合作的环境,使学生建立合作的意识。分组比赛、球类游戏、集体运动项目中的合作就更多了。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关键,而如何获得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指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篇5: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初探的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初探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 创设情景 培养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得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学习气氛不浓,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这样怎么能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教材内容、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动地发展情感因素,营造情景氛围,架起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同时给予解题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成功的情感,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游戏的“情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范围很局限,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比如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小医生、送信、当法官等等。寓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景”。交给学生知识是希望学生应用知识,所以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是很必要的。教学时可以创设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商店”的`场景,请学生来当营业员和顾客,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单位换算。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学生兴趣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创设问题“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疑问的情景,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车子的轮胎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者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个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开。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纷纷议论。教师创设的“情景”为新课的顺利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4.创设图像情景。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很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景在学生头脑里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在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总之,就数学来说,对学生而言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把教学过程只看着让学生学会概念,能够运用,懂得算理,能够计算就可以了,那必定会导致学生学习乏味,事倍功半。反之,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实施中又能以学生真切感受为基础,不断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感受,使学生易学、善学、好学、要学,让学习成为学生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人生最大的乐趣。还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篇6: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整合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整合
--对新理念《新课标》学与教的反思与感悟
《新课标》改变了原《大纲》“把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提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目标Go For It》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教材使用了可理解的图文并茂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试图把课内的语言习得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外延伸和发展,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在用中学和学以至用的新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实质上讲的就是教师新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角色要转变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公开。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
1、科学的学习观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趣向。新的学习方式有三个基本维变;即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如我用调色的方法激发学生谈论颜色的兴趣。在几杯清水里加不同色素,然后逐一问答:What colour is it?问答完了后,将一杯黄色水倒入另一杯蓝色水中(注意比例),溶液变为绿色,再问What colour is it?用类似的方法调配:
Yellow + red =orange,
White + red =pink,
white+ black =grey,
red + blue =purple,
black + blue=dark blue,
red + yellow + blue=black
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学会调色,加深印象,还得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不能由其它颜色调配出来。我趁此解释,在美术中红、黄、蓝叫基本色,由这三种色,按不同的比例调配出想要的色彩。
2、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过程中师和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我教What colour is it?一课时,特意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文具用品/鲜花/气球/生活用品,来触动学生的视觉,学生们见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就迫切希望掌握这些表颜色的词。我趁热打铁,用英语一一问答每件实物,很自然地说出表颜色的英语单词,为了帮助学生记住这些词,我编成一首熟悉的儿歌:
What colour is it?
Red, red, a flower is red.
Yellow, yellow, a banana is yellow.
Blue, blue, the sky is blue.
Black, black, a blackboard is black.
Green, green, grass is green.
White, white, the wall is white.
Orange, orange, Why! An orange is orange.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包括方法、思维、价值和做人。
3、科学的学生观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即真正把学生当成人,承认学生有作为人的权利与做人的尊严。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互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所获,学得高效,努力把本来艰苦的学习活动变得充满乐趣。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九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种智力因人而异,各有长短。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差异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学生智力类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发挥潜能,张扬个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体素质的提升和群体互相取长补短而共同进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辩一辩、唱一唱、演一演、写一写,目的就是激励学生强项智力凸显,实现充分、最优和差异发展。
如教What colour is it?一课时,我把真实的活动与语言学习和言语的获得结合起来,使对话训练显得更生动、更直接、更自然、更合理。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寻人启示:介绍一个丢失的孩子的衣着颜色,根据衣着颜色识别人物。依照此例,分组练习,描述班上某些同学的衣着。然后,我让学生们设计一辆自己最喜欢的小轿车。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有二十多种新作品参展。最后,我让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美好的生活环境,享受美。我问了生活中典型物体的颜色,启发学生计论,培养其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交通标志灯(红、黄、绿),邮筒(绿),环保(绿),可回收的垃圾箱(绿),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黄),香蕉(黄、绿),云彩(白、黑、褐),鲜花(白、红、黄、绿、紫、橙、蓝等)。
4、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应着力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可持续发展、最优发展和差异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整合点在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学过程的充分发展,互动的网状交流。
参考文献:
1、《在整合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万州区教研室 傅开国《重庆教育》第3期
2、《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上海市教育督导师室副主任 严后庆
3、《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周旭、朱福、荣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篇7: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得到了发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的教学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这不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也不利于突现教育的主体。因此,在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一、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与依据,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处理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体现。当代教育学者徐勋说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一个程式。教材处理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教材处理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的特点设计思路、剪辑教材,形成自己在教学上的独特风格。就数学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不能离开教材所安排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但在组织教材时,又要有各自的个性化创造。例如,新教材在未讲整式有关概念的前提下,就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不少学生列得出方程,却解不出方程。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前,我补充了单项式同类项以及同类项的合并等有关知识,学生学完后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毫无障碍、得心应手。教学的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且能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必须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语言。首先,它应是充满科学性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准确、规范和思维的逻辑性上;其次,它应是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表现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最后,它还应是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以情感人。
教学语言个性化,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
例如,初一的学生刚学几何证明时老把“∵”“∴”搞混,纠正过多次仍然搞错,这时,我引用了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儿子在前,爸爸在后”,学生们在开心的笑声中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符号,从此以后就不再犯错了。
三、教学情境的个性化
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个性化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个性化教学情境是集情、趣、智于一体的,有“情”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融洽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好和谐、民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氛围;有“智”考验创设“行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考验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趣”考验使学生乐学,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新课教学中,我经过思索,形成了几种富有个性的情境教学,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生活情境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形: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那么现在爸爸几岁?儿子几岁?
2.故事情趣
如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西班牙依仗着密码,在法国境内秘密地发送情报,在这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一位数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报效了祖国。这位科学家是谁呢?——著名的数学家韦达。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韦达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音乐情境
如在讲同类项以及同类项的合并这节课时,我的开场白是一首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我们的新课。
个性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没有统一的格式,它是教师的匠心独运,是教师创造个性的自然流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或利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或展示形象逼真的实物和模型,或进行出神入化的角色表演等,都能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篇8: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论文
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改变所有习惯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师角色 教与学的时间 评价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
一、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育的全部真谛。这种观念给教师带来一种错觉,即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就越忠诚。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谈不上有意义的学习,更谈不上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有意义的知识不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或是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索中自己掌握的。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改变所有习惯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取代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教”,而是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学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录音来让学生进行辨音、模仿;利用电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改编为小品、短剧等来表演,还有分角色朗读、表演背诵等,让学生学得轻松、觉得开心。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语言的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设置、教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教态等。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英语科教学,有其特殊性。它的学习难度和非实用性,决定了学生学习这一学科更需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重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课堂再不能是教师的“一统天下”――教师整节课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的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后,要给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地阅读、思考、探究。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答案只能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自始至终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开发思维,发挥想像,培养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点着手的:
1、课前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了解、谈心、座谈等,了解学生的态度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师生共同配合、密切合作,消除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
2、课初导入。好的课堂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每一节上课,我都力争使学生处于欢迎的状态,通常用讲故事、游戏、复习等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课中设置。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把每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有时运用直观教学用具,有时运用电教手段,有时让学生做游戏,有时在课前排练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同,但目的是明确的――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英语。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应试教育”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课内知识一维评价,也称为学业成绩的单维评价,是一种容易在心理上给学生“挫败感”的评价,也是削磨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的激励性。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要自始至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才艺的机会。学期结束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家长,给每个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日常教学的每一次评价,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评价,取而代之以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教师要以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作业中用批语反馈形式给孩子进行随机评价,在批改后加上简洁而中肯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既是情感交流的互动,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关怀。
篇9:新课程新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新课程新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基本理念,就如何使学生参与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通过英语课堂,不仅使孩子们掌握了语言知识,训练了语言技能,更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他们潜在的各种能力、需要及兴趣得到发展,最终使学生个体达到自我丰富与完善。
论文关键词:体验;探索;成功;实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该精神与小学英语的发展现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催促我们去思考,那就是如何丰富与拓宽小学英语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价值取向,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采用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实践。
1体验式学习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提出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却忽视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意愿。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英语学习的主旨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多向和多种交往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各种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2体验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2.1体验式学习要拉近教学主题,促进真实交际。
2.1.1活化教学内容,拉近教学主题
活化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教参,而要结合教学实际、根据教学任务、题材特点、学生水平和自我教学风格,大胆地将教材解析成生活的'点滴,拉近教学主题。例如,在进行以天气为主题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天气预报播报”活动,根据天气情况拟定“出游计划”的活动等。这样既训练了相关的单词,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2.1.2尽心设计话题,促进真实交际
英语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原则”,即倡导让学生将真知运用于生活实践,这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在《Howdoyougothere?》这一课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真实性原则。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交通方式。在已经学习完新知后,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老师设计了两个比较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作业超市”和“给学生元钱,让学生自主设计旅游线路”,这两个活动,均是体验式学习的环节,老师为学生了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并让学生亲身介入实践活动,自己选择喜欢的地方,同时根据自己只有2000元钱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体验式的学习与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2.2体验式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课标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英语教学是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多练;教师讲得过多就等于把学生请出了学习外语的主阵地。。教师应减少“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操练方式。教师可改用分排、分行、分组等多种操练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方式来显示相同的信息,或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信息。总之,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3体验式学习的成果
3.1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求知态度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事实证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求知态度,受益无穷。
3.2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他们提问权和评价权,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符合时代的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并体验了学习的喜悦,使学生愿意亲身参与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教学创作任务。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英语教师应认真学习、仔细观察、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多符合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体验活动,使体验式学习更好地服务于英语课堂。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和进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第1版
[2]《英语教育辅导报小学英语教师版》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第1版
篇10:引发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论文
引发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化学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缺乏兴趣,就谈不上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就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有效教学有如下心得:
一、发挥演示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界的窗口。形象鲜明、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是创造学习最佳情境的有效手段。第一堂化学课,我是这样开始的我把一张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的“化学”两个大字的白纸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化学这门新课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我指出课本上
高温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就体现了现代冶金工业中炼铁的化学原理。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炼铁的主要原料是含Fe2O3的`铁矿石和焦炭,请在座的未来化学工程师设计一下,以原料炼得铁要经过哪几步化学反应?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且对它与二氧化碳以及碳的相互转化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对这些反应在工业上的应用也有了难忘的印象,这样自然而又生动的联系,使学生对化学为科学的重要性心领神会,学习化学的劲头也更大了。
三、提供动手机会,发展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喜欢实验,特别是喜欢自己做实验,正如有些学生所说:“见到仪器手发痒,不摸不弄不舒畅。”如果能够满足学生这种迫切的心理需要,就能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为此,我克服了学校人手不足的困难,不怕耗费时间和精力,开足开全学生分组实验,为学生亲自动手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对分组实验积极性很高,实验前都按要求进行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弄清注意事项;实验时细心操作,认真做好实验记录,遵守实验室纪律,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跃。通过学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总之,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提高初中化学课的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方式,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篇11: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所期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就要改革,其中学习方式的改革更是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当今多样化学习方式缺失的原因,并对如何在普通高中实施英语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促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发现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普高 学习方式 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中英语教材新颖,容量大,内容涉及面广,要求高,它的内容既联系社会生活,又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从而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观察与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笔者所在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成绩却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基础不够扎实之外,最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枯燥、单一,以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为主要特征,主体性丧失,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导致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让每个学生都享受高品质课堂生活的需要。
二、多样化学习方式缺失的原因
1.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方式根深蒂固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由于实行科举制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学校教学完全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僵化的注入式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模式。以后虽然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杜威教学思想的冲击毛泽东同志的大力倡导,使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派”思想的潜移默化,最终还是未能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有接受性教学模式。而现在的学生深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死记硬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英语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
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具备在英语语言国家那里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学生对于所学语言接触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们缺乏真实交际的需要和动机,缺乏在真实环境下的交际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英语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英语学习多样化的发展。
3. 英语学习资源的营养不良
现在,高中英语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课堂和书本是主要的语言输入来源。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教材来进行学习,或听力,或对话,或阅读,或写作,或角色表演等等,教学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外,老师一般要求学生预习或复习课文,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在学习中仅仅局限于英语教材的狭隘范围,仅仅依赖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解,仅仅忙碌于应付各类考试的书面练习,英语学习资源严重营养不良。虽然有时教师也会帮助学生订阅一些英文报刊、杂志,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阅读一些英文原版书籍,收听英语广播,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很难与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相符合,要么太简单,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要么又太难,不能够理解,最终还是不能坚持下去。
三、实施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依据
1. 高中生生理基础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渐趋成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正是因为有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被动的,而是应该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 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一书中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我要学”, 而不是“要我学”, 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有责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多样化学习方式。
四、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策略探究
(一)多方面优化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正处于个体经过青少年时期进入成人时期的发展阶段,个体人格渐趋成熟,自主性明显增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命令等自我意识日趋发展。正因如此,单一的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发现式学习主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1. 拓展学生开放思维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 小组讨论
“讨论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引发学生论知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式对话交流中,通过质疑、析疑、辨疑,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运用讨论法开展英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1)辩论式小组讨论
辩论的历史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辩论就有了高度发展。通过辩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SEFC Book 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伟人的标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男女比例相当),通过互联网查询伟人的排行榜。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不难发现在各种著名人物和伟大人物里罕有女性的名字。教师应启发学生对这一现象提出质疑,激发学生对社会评价制度以及性别观念的思考。并要求学生对:Do you think that men have been making greater achievements than women?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最后各组选出男、女代表各一名参加班级辩论赛。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采访式小组讨论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教学SEFC Book 4 Unit2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时候,在学生已经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为他们设置了一个情境:开一个记者招待会,假设你是Dr Yuan Longping, 其他同学扮演各地记者。“记者招待会”一开始,记者们就积极举手要求发问,有的提问与课文内容直接有关的问题。如:
Why do you want everyone to call you a farmer?
What happened to you in 1974?
What do you think of money and fame?... etc.
也有问与课文内容无直接关系的问题。如: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o you think your hybrid rice can have a higher output?...etc.
学生们不仅轻松安闲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合作式小组讨论
讨论时,小组的划分可以随机性, 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在话题讨论中,可以安排组间男女生或性格内外向型的学生互换或流动,如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等;还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随机建组。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在小组中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SEFC Book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 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活动:每个学生依次描述自己搜集到的某个动物的特征、习性、所面临的问题等,其他同学来猜一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小组讨论:
What problems are the wild animals facing?
(lack of food; bad environment, people’s hunting and killing …)
How can we solve these problems?
最后,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都会被详细的记录下来,由reporter进行汇报总结,并会有一定的评价。这样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2.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 直观演示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电影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来演示教材内容,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动作演示
在学习SEFC Book4 Unit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时候,笔者先利用周末的时候让学生们欣赏了卓别林的经典作品《淘金记》,里面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让学生们捧腹大笑的同时,对作品的背景资料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课文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其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吃皮鞋”,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笔者要求学生来模仿卓别林的这段表演,并在幻灯片上显示这段英语:Charlie is so hungry that he tried boiling a pair of leather shoes for his dinner. He first picks out the laces and eats them as if they were spaghetti. Then he cuts off the leather top of the shoes as if it were the finest steak. Finally he tries cutting and chewing the bottom of the shoes. He eats each mouthful with great enjoyment. 学生甚至演示出了多种版本的“卓别林”,有“小沈阳”版、“赵本山”版,大家跟着表演者的动作一起配音,生词、词组和语法在欢快的气氛中轻轻松松就掌握了。
(2)语言演示
学习SEFC Book3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课文之前,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原版剧本,要求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然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场景进行演示,力求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情感等方面和原声重合。在周末的时候,全班来了一个大展示。比如在“买衣服”那段,学生按角色开始配音:
The proprietor:Well, what's up? What's the trouble? What's wanting?
Henry: There isn't any trouble. I'm waiting for my change.
The proprietor:Come, come; get him his change, Tod,get him his change.
Tod: Get him his change! It's easy to say, sir,but look at the bill yourself.
不同的场景表演,不同的角色刻画,不同的的语言配音,让学生对剧本的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从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3. 开发学生情感思维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 情境陶冶
在当今高中英语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社会的热点话题、著名人物和一些名著节选等,教学大纲规定“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可调动学生努力进取的积极性;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难等的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待学习要认真的人生态度,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SEFC Book2 Unit2 The Olympic Games”为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北京奥运会的比赛的录像,尤其是闻名的运动员比赛和获奖的场面,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freetalk”,此时仍然播放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
Q1: Do you know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Q2: What is the Olympic Games’mascot figure in Beijing?
Q3: 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 for us?
Q4: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Q5: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Q6: Are you proud of what we have done in 2008 Olympic Games? Why?
在学生做“freetalk”的同时,把握奥运史、奥运会的宗旨、标志、会歌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把“freetalk”和“topictalk”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同学们所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大大超出课文的容量,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20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 多渠道构建英语学习环境 ,为多样化学习方式创造客观条件
1. 校园英语环境的构建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我们要“优化”校园环境,积极营造出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努力将校园环境建设成为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笔者经常带领学生们用英语为学校做一些标语或警示语,并配上有趣的插图。如:
洗手间: Save water, please!
花坛: Care plants, please! 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
楼梯: Right Side, please! After you! No spitting !
Slow Down Your pace Make No Noise Watch Step
食堂: Please line up ! No queue-jumping !
Treasure food ! Caution Slippery
生活区 With the help of foreign languages, we can embrace the outside world, and bring it closer to us.
With my wings I fly to my ideal goal, with my sails I head for my safe harbor.
班级黑板报要求有生动有趣的英语内容,校园广播经常播放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英语歌曲、剧本、影视等内容,介绍西方的风俗文化和英美各国的背景知识。这样,在校园环境中随时、随地、随处都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调动学生在校园学习中主动学习英语,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2. 课堂英语环境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准确把握重、难点,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建立焕发语言生命活力的英语课堂,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富魅力。如在学习SEFC BOOK4 Unit4 Body language的时候,教师邀请学生表演一些: facial expressions, gestures, or postures , 然后让其他的学生来猜: What does it mean?
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小纸条,写上:
“I’m tired” “I’m confused” “You’re great”
“Keep silent” “I don’t know” “I don’t believe you”
“I’m very hungry” “I’m full” “Can you forgive me?”
让学生抽签决定表演什么动作,最后由同学们举手表决谁是表演得最好,而且可以得到一份精美小礼品(礼品是什么暂时保密,目的是吸引学生们参与的兴趣),果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效果当然不错。
3. 课外英语环境的构建
课外英语环境是课内英语环境的必要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将英语学习和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利用多种渠道,感知和吸收异国文化,教师应尽量多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视频,播放语言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的影片和动画片、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拓展他们的英语知识,使学生对英语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利用学唱英语歌曲来学习英语,让学生感知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经常组织学生收听英文广播节目,获取最新信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组织学生参加“English Corner”活动,积极各种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环境。
(三)多纬度丰富学习资源,为实施多样化学习方式补充营养
英语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资源,高中对于教辅资料的订阅有严格的限制,再加上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的普通高中,95%以上的学生都是住校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利用美文欣赏、英语歌曲、英语视频、英语电影等方法来多纬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1. 励志美文欣赏,补充精神营养
“可可英语网”上有很多励志美文,笔者会经常挑选一些在课余或周末的时候播放给学生欣赏,为他们补充精神营养。如近段时间发现数学和物理比较难,学生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会犯错,许多学生因此闷闷不乐,有的甚至有放弃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他们欣赏Good Mistakes这篇励志美文,让他们明白:If you're not making mistakes, you're not trying hard enough. So go forth and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And grow. And prosper! 看见学生在学习上怕吃苦,没有自信心和拼搏毅力的时候,笔者会推荐他们欣赏:I Wish I Could Believe、A New Control of Destiny、Growing in the Middle Ground等等。优秀的短文,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能在精神上鼓舞他们,让他们更努力,更自信,这样在学习上才会更有冲劲。
2. 经典英语歌曲,补充语言营养
经典的英语歌曲能锻炼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增加词汇量,对语法会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些英文歌词用的比喻或者其他修辞手法使某些句子很有内涵,甚至可以照搬不误,值得借鉴。如:在学到wherever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时候,Right here waiting这首歌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歌词:
Wherever you go,whatever you do,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会唱这首歌,记住了歌词,自然就知道了wherever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用法。在挑歌的时候,尽量选择节奏舒缓,吐字清晰,歌词优美的歌曲。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歌曲有五、六十首,最值得推荐的有以下这些:Yesterday Once More、Hotel California、Save the Best for Last、Rhythm of the Rain、Paint My Love、Sound of silence、Moon River、Sad movie、Love is blue …etc.
3. 英语原版视频,补充视觉营养
英语原版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英语语言训练环境。当前的认知语言心理学理论非常重视和强调语境化的教学。语言的特征与语境和情景有直接关系,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视频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使英语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而成为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奠定了基础。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结束访华,学生对此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在网上下载了奥巴马在北京的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最后二两段为例):
Given that interconnection, I do not believe that one country’s success must come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That’s why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China as a strong, 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Our relationship going forward will not be without disagreement or difficulty. But because of our cooperatio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more prosperous and secure. We’ve seen what’s possible when we build upon our mutual interests and engag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And I very much look forward to deepening that eng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 during this trip and in the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就这两段演讲稿,笔者布置学生以下任务:
(1) Find some useful phrases t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se two paragraphs.
(2) Can you guess the purpose of Obama's visit to China is?
(3) To our Chinese, is Obama a real hero? Why? (to conduct a debate)
笔者还经常利用周末为学生播放《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附视频》,让学生既能享受到奥巴马那地道的美式英语,又能训练自己的听力水平,同时还能了解到当今的时事政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看了一段时间的视频之后,学生们对于奥巴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笔者就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What do you think of Obama?(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him )
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大家通过讨论、查字典等各种方法找了好多个形容词来评价奥巴马:ambitious、capable、active、creative、knowledgeable、intellective、energetic、able、aggressive、confident、dutiful ...etc.这样不但学生的词汇量得以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五、反思
1. 怎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各种讨论和演示为反映快、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他们往往能就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容易丧失“发挥”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便会觉得这项任务与自己无关而无所事事。若教师一味关注这些学生,则没有时间去帮助其他在讨论的学生。怎样处理好这种问题,笔者仍在思索中。
2.怎样控制少数学生在讨论中 “乱说”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难免会有少数学生乘机说一些与讨论内容无关的话题,从而影响其他学生完成任务。对他们怎样有效控制,笔者还没找到较好的方法。
3.怎样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视频或阅读材料
每次选择视频或者阅读材料的时候,一般都是统一的,而我们的学生基础不一、兴趣各异,基础较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而相对基础较差或对此话题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有可能会消极对待,甚至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怎样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视频或阅读材料,笔者非常茫然。
六、结语
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多样化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学习空间的必经之路,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个老师必须思考、面对的课题;是实施新课改标准的坚实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指导学生多样化的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手册》 中国戏剧出版社 钱新 主编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6月第二版。
3.《可可英语网》 www.kekenet.com/Article/11/89710_3.shtml
4.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 frankline.blog.66wz.com/
作者姓名:徐慧芬
地址:浙江省严州中学(梅城校区)
电话:0571-64148866
手机:13777580718
备注:最好三篇里能发表两篇,麻烦你们了,谢谢!
(小周)
篇12: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现方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月21日 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周智忠
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广大的英语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两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最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尝试从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入手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现方式。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课程模式之一,是众多交际教学模式中最强调语言教师和学生自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许多语言学家,如Littlewood,Skehan,Willis和Nunan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以解决某种交际问题为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交际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的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采用真实生活的目标性语言,还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性任务,都能使语言学习者产生更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二、自主学习
和任务型语言教学一样,自主学习也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受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负责;Dickinson(1987)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负责能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很显然,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完全的自主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应该是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属于半自主,因此老师在课堂内外的支持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三、从任务型语言教学角度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涉及到学生需要分析、任务目标的确定、任务的设计、任务的执行和任务结果的评价等,下面我们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具体情况来探讨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分析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需要是英语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因此教师在设定任务目标和设计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这就有必要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需求分析可以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可以放在学期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在单元教学开始前进行,甚至可以具体到对某一课的要求。对于强调语言真实性的任务型教学而言,需求分析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综合,尤其要了解学生的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课程、任务目标之间的差距。因为只有当所设计的任务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的去完成任务和学习。
2、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培养他们自我计划和监控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Littlewood认为任务目标可以是老师定的,也可以是学生定的。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设定具体的、近期的、能够完成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因为自我定向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引入师生协商策略,就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过程等进行协商决定。另外我们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我计划和监控的能力,比如给学生一个课外的调查任务,在教师确定总体目标以后,具体的小组内分工,时间安排,资料的搜索,策略和方法的调整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学习者感到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决定自己想做的事,能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能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发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富有探险的精神,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养成。
3、加强课堂合作学习。
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环境要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以班级、小组还是个人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更强调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恰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存在交际压力,合作学习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并最终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不光靠老师,而是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是促进学生自主性的要素之一。Littlewood()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不崇尚个人主义的东亚(包括中国)的学生更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会互动理念。在课堂上除了必要的个人活动以外,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组织各种小组,并把不同的语言交际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使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和相互支持取长补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引导学生自我评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这是“评估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技能”。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的终结性评估为主,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其本身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任务活动及其完成的效果,这一点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来说应该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每一个任务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预定任务目标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从而可使他们从评价中得到反思,获得动力,更好地去完成下一个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标准,让他们对照这些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表现,例如,在写作任务的最后环节可以进行全班公开评改一两篇典型的文章,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对用词、语法结构、篇章结构的评估方法,在这过程中学会并懂得什么是好的写作,以找到并注意自己的差距。
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自主学习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教学模式范畴,后者是一种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讲两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因此它们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自发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最后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则能有效改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本文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几个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本质。我们相信,只要在英语教学中坚持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篇13:新课程学习方式对转变学生厌学现象的思考论文
新课程学习方式对转变学生厌学现象的思考论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跟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习生活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兴趣、精神等需要,或者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校学习不吻合时,便会出现学习和需要之间的平衡危机,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减弱,造成学习意志和信念损伤,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学生厌学现象的表现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厌学现象调查分析,厌学情况随年级增高而日趋严重,男生厌学比女生厌学严重,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具体特征表现为:
1、对某些学科学习无兴趣。
2、学习不认真,上课注意力分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没有学习目标,无进取心,经常不做作业。
4、把学习看作负担,不安心在校学习,平时游手好闲,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二、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
具体地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造成学生厌学的客观原因有:教师长期固守单一的教学方式,形成教法定势,缺少创新,课堂语言匮乏,缺乏激情,造成学生的课堂倦怠心理。农村初中办学条件仍然比较落后;学生课余活动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
2、造成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有:学生缺乏意志力,认为学习太苦,把学习看作负担,对学习生活厌倦和渺茫,感到是被迫学习,对自己要求不严;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出现偏差,对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抑制了探求知识、丰富生活的欲望;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法完成作业,成绩下降,陷入学习困境;部分学生对校园单调生活缺乏热情,直接影响学习情感,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三、新课程新方式,转变厌学学生的学习行为
1、从兴趣和责任心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主动性是怎么来的?一个是兴趣,怎么培养兴趣呢?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新的教材强调生活性,科学探究的都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东西,数学就是我天天在生活当中买笔、食品和衣服时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
在初中数学“轴对称”这节课中,精心创设了“如何动手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图案)”的活动情景,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将纸打开、辅平,所得的图象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显然不同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大家共同分享发现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生活资源。
2、提倡以问题为主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部分厌学学生不喜欢对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的弄懂、再现和应用,而喜欢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因此,要转变学生厌学现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和启迪,把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和相应的探究过程结合起来,多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发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均等机会,都能通过尝试解决问题去获得知识和方法,引发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把握要点,理解知识。
3、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同学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但也有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得到增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在班级中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因素为依据,一般采用互补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有利于厌学学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秀生在辅导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这使原本厌学的学生得到了强化学习。
四、新课程新理念,调动厌学学生的思维参与
在新课程新理念影响下,怎样调动厌学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本人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特别是原来厌学的学生,条件具备了,厌学的学生自然就会兴奋了,参与积极性就会多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总之,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它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系统。为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厌学现象才能得到转变。
篇14:第三种学习方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第三种学习方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一、第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术逐渐被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替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让许多看似梦幻般的场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在线网络学习与面对面的学习方式逐渐走向融合,这就是“第三种学习方式”。
1.第三种学习方式的产生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走进课堂教学。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给师生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任何方式)、更快速、更低廉的数字化通信服务。下一代互联网使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学习资源是开放的结构,师生可以参与内容编辑,这赋予了学习资源持续不断更新和进化的能力,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互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这大大拓宽了师生的课堂视野,将课堂学习场景与遥远的真实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空限制被突破。随着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交互式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隔膜被打破,在线网络视频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二者逐渐走向“融合”,从而产生第三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中只运用某种单一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结了多种技术去构建“数字化”的学习情境,学习的固有范式和习惯被打破,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被颠覆。
2.第三种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是互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吸收内化”,主要是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第三种学习方式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微视频为载体,通过观看微视频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可以预习知识,可以自己掌控节奏,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二是针对性。通过重构学习过程来减少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让教师的指导、帮助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三种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差异教育。
3.第三种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慕课是指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供学生学习。微课又叫微课程,是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自学课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课堂上则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讨分析的教学。
二、第三种学习方式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启示
1.树立信息分析观念
学会分析、学会感悟海量的信息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信息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第三种学习方式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去构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学习形式。第三种学习方式难的不是微视频的制作,而是对课程资源的梳理、分析、整合与提炼,这既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构,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流程进行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分类和重组。以“热力环流”翻转课堂为例,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视频的制作,微视频不是一堂课完整PPT的“缩小”,它应是“碎片化”的导学视频,应紧扣课程标准,依据学情,精选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作为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为此,可选择“热力环流的地理实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与原因”、“海陆风”、“城市风”制成四段导学视频。第二阶段是课堂活动阶段,通过交流、合作、探究、讨论等互动方式解决微视频学习中的问题、困惑,系统、全面整理课程资源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视频后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共性问题:①同一水平面上,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吹向低压,为什么垂直方向上有时不遵循这个规律?②产生热力环流后,等压面是否还是理想状态那样平行?③气压与等压面弯曲有什么关系?④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⑤如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去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教师将梳理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汇报,整理形成“热力环流”知识体系。第三阶段是拓展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络平台(网站、QQ群等)讨论热力环流与军事、热力环流与歌曲、热力环流与工业布局等内容,以获得该类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地理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所应具备的视角,同时还包括运用地理语言表述观点的能力等。
2.学会获取课程资源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课程资源在时空、容量和速度上的限制,信息共享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在数字化教学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获取全球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师要制作高中地理教学课件,都会先从网络上收集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如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再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整合和制作,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且积少成多,最终建设成为个性化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融入学习之中形成新的“信息源”,从而使学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三维结构变为四维结构,即由过去的“教师、学生和课程”转变为“教师、学生、课程和信息技术”。新的学习模式也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而且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地理学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此,省、市、县教体局和人社局对一线教师开展持续多年包含信息技术内容在内的继续教育培训,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可以熟练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3.感悟“数字化”便捷
数字化的突出特点是智能化、个性化和网络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就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地理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学生难以直接感受到,如宇宙环境、大气环流、洋流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口述+粉笔”等方式很难将抽象的地理事象形象化和具体化。而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将传统教学中枯燥、难懂的内容数字化,多维度呈现知识架构,使学生易学易懂。更为重要的是,网络“高速公路”上无国界,学习资源流通不限时空、不限容量、不限速度,这为普通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和赶超名师的方法与途径。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许,在未来,第三种学习方式会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第一学习方式”。
篇15: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论文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论文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就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因此,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举措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到2006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147所,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时,也培养出数以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缺乏就业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跟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关。因此,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举措势在必行。下面,以我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和大家做有益的探索。
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发展迅速、形式多样、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因素决定了电子商务教学不能沿用以往学科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环境、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都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获取知识能力和对新情况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一、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电子商务理念等。不只强调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还要突出职业关键能力的养成。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氛围等方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二、在教学内容上,由于电子商务知识时效性很强,教材往往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辅资料,而是应关注影响教学内容的逐多因素,如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可衔接性和系统性等,配合实施电子商务在线模拟案例教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真实操作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2、探索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3、强调开放性:电子商务教学不仅要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组织,而且要有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评价体系。
4、整合教学资源: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网上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导,以网上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调教学互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从“教师(学生”单向传授知识,转向“教师(学生”双向沟通,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引导和帮助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工具进行有效的互动。
6、通过综合实训,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第四、五两个学期分别设置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训。根据计划由专任教师负责指导,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如在线建网上商店,对网上策划、网店建设、网络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评;在实训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操作;进行网页设计与维护操作等。学生以团队形式在真实和模拟的平台上对系统和公司管理的过程进行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组成员间的配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考核评价方面,强调考学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电子商务实务这门课程,我们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纳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考学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摸索,期末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部分基本按照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理论部分的要求设计,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项目组成,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测试形式;实操部分采取上机考试,由教师设定平台考试项目内容和分值,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评分,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练习的准确性。
分值比例为:期末成绩=模块技能操作+过程考核+理论考核
(100%=70%+20%+10%)
模块技能操作包括:网络营销、交易模式、电子支付、BBS、EDI等;过程考核:平时作业+上机报告;理论考核:期末面对面口试。
模块技能操作考核部分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提供的考核模块进行考核,按照综合技能操作的内容,对电子商务操作中的各项操作分别设定考核点,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使用教师给定的考号进行登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点的内容,然后计算机根据设定的模块考核点自动记录成绩。
过程考核考察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真程度,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提交4次纸质作业,以便他们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每次上机课后,学生要提交一份上机实验报告,将本次上机实训的目的、实训步骤以及本节课的收获记录下来,便于整理思路掌握技能操作。
理论考核采用期末口试形式,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项目练习,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试改革使我们逐步探索和积累了职业资格考证实操和理论部分考试的复习方法,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整个学期均衡的学习,避免了平时松松垮垮,考试时“临阵磨枪”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小科.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12.
[2]郭俊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陕西教育(教学).2005,10.
★ 经济学毕业论文
★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优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对策论文2022-08-14
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研究论文2023-04-05
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2023-11-23
模块化教学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及评价论文2023-07-08
电大开放教育网络教学思考论文2022-08-12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2022-10-02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2023-07-06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2023-10-04
生态学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论文2022-10-10
海洋生物制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