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时间:2023-08-14 08:03:40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锦集11篇)由网友“kaybeeblu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篇1: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试图在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寻求一种关联和纽带,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将它们交互在一起。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的三个步骤基本完成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

1.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从创业任务到行动领域是创业教育开发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创业运行过程(或环节)以及创业企业的岗位进行创业任务分析,通过提炼和归纳形成创业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创业任务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是创业情境中构成创业能力的创业任务的集合。行动领域的形成需要校企合作,行业专家、创业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但主要是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导来完成。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行动领域必须按照教育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课程,并由此形成课程体系。现行的KAB、GYB、SYB、IYB、EYB是一种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长三部分。由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注意解决课程的数量、课程的表述和课程的排序等问题,比如课程的排序要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和创业规律。学习领域是以创业任务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的,这种基于行动体系的导向,注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行动”并非“行为”或“活动”,所以这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更多体现互动性。

3.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

学习情境即学习单元,或称主题单元、主题学习单元,多个学习单元组成一个学习领域并将其具体化。学习情境构成要注意解决单元的数量、功能、属性和关联等问题。学习情境设计要具备创业过程特征且要实现搜集、决定、计划、实施、控制、评估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当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还涉及课程载体的问题。课程载体将学习情境具体化,课程载体可以是虚拟的、仿真的或真实的。课程载体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模块、案例、项目或问题、活动,但要赋予其内涵,即要呈现传递的信息或概念。学习情境或课程载体的设计为学生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的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特征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地位。课程是方案,教学则是课程方案的实施,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特征已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凸现,比如教学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行动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根据以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设计,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又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情境性、能力本位特征。

1.情境性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获得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目标,置于行动体系之中由实践情境构成。所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情境性的,其教与学的参照系统也必然是情境性的。情境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明显。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是指导优先原则,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是构建优先原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建构优先、指导优先融合下的构建优先原则。这种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假设且不否定教师作用。这种原则强调学习情境是刚性的、具体的、无需对创业情境加工的真实存在且具有典型意义,更强调学习情境是柔性的、集成的、对创业情境加工过的建构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原则强调复合型学习环境的创设,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强调主题导向的学习环境创设,模块、项目或问题意义上的课程载体。基于行动导向的创业课程教学就是在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性,强化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到企业或创业园区参观调查、公司模拟、沙盘、商业游戏以及具体操层面的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益做法。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以创业需求为根本的创业行动能力培养是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因此可以将创业能力纳入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互为联系且处在不同层次,以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创业行动能力是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的反思也贯穿于完整的行动过程中,学生反思中有行动,行动中有反思,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行动中提升创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创业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行动过程为主导,课堂内容、课堂结构与创业内容、创业环节相对应,教学过程与创业过程相一致,认知过程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因此这种课程与教学有利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形成创业行动能力,也有利于关键能力的提升(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创业行动能力)。国际上通行的创业模拟实训就是组成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按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设立模拟公司,展现出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工作岗位按模似公司的经营需要设置,学生担任各岗位的员工并实行“工作任务制”。在这种课程培训体系下,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创业任务或创业活动来提高创业行动能力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的创业实践中去。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困惑或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学校课堂、课时、课本的管理体系的约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先进教学设备与优质资源的缺乏,大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除此之外,以下两个问题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1.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案例、项目、模块等来完成,即主要通过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来完成,但一味强调创业实践活动的直观反映又会否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创业理论学习是基于指导优先或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是基于构建优先或情境性的行动体系。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互不排斥,相互交融,科学性与情境性功能互补,并行不悖。所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需要创业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当然更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集成化,强调科学性与情境性的同等重要,但更强调要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为主,要对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内容比例做出抉择。如何融合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两种教育理念,如何看待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如何分割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两者内容的比例又分别在何时呈现等问题都需再认真思考。

2.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的重新定位

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带来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定位与调整。学校要与企业及企业家全方位合作,企业及企业家要在主动责任下确定“行动能力或行动领域”。教师要主动提升创业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能力、跨学科及跨专业行动能力等。课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也要重新定位,教师要从主体到主导的设计师、组织者、对话伙伴等角色转换,学生要从客体到主体的建构者、评价者、合作者等角色转换。行动导向教学不能去制度化、去背景化的理解和应用,它根植于企业与学校“两元”制度下的土壤之中。没有政府推动下的专门机构存在,没有企业“一元”的深度参与,只有学校“一元”的唱响,学校试图完成从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到教学过程的“跨领域”转换,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完成这种转换以及如何确定行动域可以充分论证,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及按照创业行动领域开展课程教学还是有绝对必要的.

篇2: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在美国的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其课程设置合理,由课程的单一逐步发展到系统化、实践化、覆盖面广,加之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借鉴美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Research on Curriculum Designing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ively complete。 Its curriculum designing is reasonab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course to a systematic, practical and broad system。 Furthermore, the resource of teachers is strong。 Thus, it results in great achievement for the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in this count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ing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based upon the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ing

通过对跨越的有关企业、企业家和小企业管理教育的文献回顾,“大多数经验主义研究表明,通过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是可以教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鼓励的(Gorman, G。, Hanlon, D。, & King, W, )。”“企业家奥妙不是魔术,也不神秘,更和基因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学科,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学习的(Drucker,P。F。,1985)。”高校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称为人们为了更好的工作与生存所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The third education passport)。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0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召开了自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由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等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大会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明确提出:必须把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宣言”指出:大学生毕业生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激发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美国,创业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 “社会黏合剂”角色,将高科技和“主流”活动粘在一起(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在过去的10年之中,美国平均每年新创企业60万个。据统计,新创企业中15%提供了94%的新增岗位,其中不到1/3是和高科技有关的。 美国67%新发明来自于新创企业(Reynolds, P。D。 , Hay, M。, & Camp, S。M ,)。目前,有超过560万34岁以下的美国人正积极尝试开展他们自己的商务。近两年来创业教育在中国一些高校悄然兴起。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借鉴美国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索和研究。

一、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1、由课程的单一逐步发展到系统化。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认为,高中生虽然从书本上学到了一些商业理论知识,但是这仅仅是个起点,商业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为了帮助高中生获得更多的商业实践经验,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于19创立了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帮助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进行市场调研、选定商品、为商品定价、确定销售方案、建立账目、计算公司盈亏等。青年社对高中生实施的商业实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教育[ 季学军。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 黑龙江高教研究,(2):P40—42]。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这后来被众多的创业学者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根据学者 Katz 的统计,1994 年美国共有超过 1 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或小企业方面的课程学习。1995 年,开设了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已超过400所,其中50多所大学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课程,并使之成为一个创业教育项目(Entrepreneurship Program),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Katz。 J。 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 P283— 300。]。几乎所有参加美国大学排名的大学均已开设了创业课程,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一些工程学院也开始开设创业课程,有的大学将其设置为全校必修课,并且90年代创业教育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牛长松。 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P88—91。]。到为止,美国共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44本学术性期刊和主流期刊就与创业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Kuratko,D。F,)。

百森学院有35 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 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 名教师, 开设了20 门课程。由于各大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的侧重点不同,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也有所差异。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把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质、创业核心能力等“创业遗传代码”和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进行了整合。这种具有整合性的课程结构,有利于使学习者置身于创业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与创业有关的一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其开设的创业课程有: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与快速成长[ “快速成长”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阐述新建的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危机,解释风险企业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独特性;避免及摆脱困境的方法;创业型风险企业在领导和管理上的突破性方法的特征。]5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百森商学院的“创业学”课程体系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式[ 丁蕙,陈风华,肖云龙。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1):P98—100。]。主要课程有:创业管理基础、微积分、商法基础、财务会计、财政学、修辞学、历史与社会基础、艺术与人文社会基础、宏观/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

根据学者Vesper和Gartner对941所大学的商学院的院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大学给本科生开设最多的前十名创业相关课程依次是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家族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而给研究生(主要是MBA)开设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依次是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如何写创业计划书、技术转移 、创新评价、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公司创业、创业营销、家族企业、以及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创业相关法律等[ Vesper,K。 H。, Gartner, W。 B。 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BusinessVenturing。1997,12(5): 403—421。转引自:张帆,张玮。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7):7—10。]。

目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已经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 综合起来有如下课程: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门课程。其特点如下:(1)美国大学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综合课上。在基础课方面,注重拓宽基础性课程,减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间人为的壁垒,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一是课程设置上文、理、工相互渗透,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二是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2)单独开设创业课程。90%的大学毕业生至少上过一方面的创业课程,其课程已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方面,包括如何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一系列问题。

2、形成较完善的课程实践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每周安排各类研究讲座,其中有些讲座可以登记学分;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重视实验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安排学生承担一些配合正课学习的工作任务,大部分学生至少还有一项额外工作; 建立社团,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 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内容。

在教学中,美国高校注重引入大量的现实案例。这些案例一般都是各大学的教授发现和整理的各式各样的企业问题形成的,其中既有创业成功的案例,也有创业失败的案例,使大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心选择的案例的研究,培养他们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例如,百森商学院的教师注意按照一个创业成功过程所需的因素进行教学设计, 努力使学习者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 引导大学生关注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 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华民族教育,(21):P72—75。]。在美国的创业课堂上,教师通常 “以问题为中心”,使学生对在现实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创业交流与公关、如何提高在创业过程中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如何激发创业个体和创业团队的创新潜能、如何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及如何制订商业计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刚起步,而正规的创业学课程教育还在探索之中,如何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进行说明:

我校从上半年开始将(KAB)作为全校选修课开设,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我们进行了教育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水平比较高,这可能与我校是财经类大学,学生的经管类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比较系统和丰富有关。当问到“你最希望教育讲那些内容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实践环节最重要,希望增加创业模拟游戏环节,因为通过创业模拟游戏可以将创业知识领会得更透彻,深刻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风险等事件,更希望学校能提供实际创业的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实际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业务平台,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型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希望增加鲜活性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提高自己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既要有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要有创业失败的案例,既要有国外的案例,也要有本土的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另外,希望能够组织创业者论坛等,多与企业家、创业者接触,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课外活动。在有关创业理论知识方面,学生们希望在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之外,能够将这些知识进一步细化,比如将如何申办一家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在申办企业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知识。增加创业融资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还希望老师能够对创业计划书进行详细的指导。还有学生希望在创业课程中加入一些谈判技巧、公共关系、人际沟通等知识以及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风险以及承受失败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教育模式,(1)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当调整一些课程,并把创业教育的内容纳人教学大纲。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高校几乎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2—4门创业教育课程,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创业知识。(2)创业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课堂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创业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未来所创办的事业就会避免盲目性,减少风险性,以至于会科学、理智地选择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事业。(3)创业教育必须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已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去研究和创造,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4)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着眼于解决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难问题,激励他们去开拓创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并培养他们开拓未来事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的能力。

1、创业教育的课程综合化、多元化、国际化。

创业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的。创业教育课程应当体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结构应当由相对独立的带有综合性的实体课程和渗透于各门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相关教育活动中的分科性非实体课程构成。独立实体课程是创业教育的龙头和核心,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教材与网络资源的联系,传统内容与新观点、新问题的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课程内容的“能力本位”和先进性。在课程综合中,要突破学科壁垒,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克服课程互相割裂的状况,利用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互补性,重新组合各种知识,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创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联合性选修课,体现文理渗透和交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学科的框架内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要以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为基本单元,围绕创业过程安排课程,即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观念,避免传统的将创业课程分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分散课程带来的创业知识零散、割裂的后果。根据各地学生不同的需求,设置课程的层次化、多元化。由于经济全球化,课程的开设应体现国际化特点。

2、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化。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教育课程应当由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课程组成。学生在学习完理论课程后,就应分成若干小组,体验企业的创办、拓展、管理和清算过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一定的起动资金,使每个团队拥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公司。创业型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需要以及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项目,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中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课程。它由单项素质技能模拟训练活动和综合模拟活动构成。自主性、开放性、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

开设更多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课程,代替验证性的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创造条件促使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科课程也要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三项内容想结合的综合训练实践教学。可成立学生社团开设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创业集团财务、创业教学联盟等活动,协助学生 与创业家、风险投资家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成立孵化器公司,帮助学生将其创业计划变为现实。学生可先要提交一份商业计划和一份完整的意向书来说明其实施创业的能力,通过审核后会获得一块创业场地,使用时间为一个学期。有条件的学校可给每队配一名教师,来提供指导并推进企业向前发展。成立智囊团和种子基金。其中智囊团,由杰出创业者、风险投资家、法律、管理、会计专家等组成,目的是在学生寻找创业机会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辅导,并协助学生发展创意、确定商业模式和战略。种子基金为学生创办的企业提供初期资金,建立企业原型、网络安全设计、支付法律费用及吸引其他潜在投资者。

高校只是创业教育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创业精神的推广还要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发展起来。

篇3: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首先,国家政策扶持。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开业、创业指导等许多方面。以下是“高校创业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创业理论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课、创业心理课、创业者素质课和创业知识课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专业之分,都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渗透课程是指在创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与学科特色有关的能力培养,拓展创业教育的学科应用领域,优化教学内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修学,以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等。

(二)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相比课堂教学优势所在,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通过校内模拟练习、企业实习或是自主创业,让学生对自主创业有了切实的体会。创业实践课程分为三大类:企业生产操作实践课程、社会交往实践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生产操作实践课程是基于对企业生产流程的认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操作步骤,认识企业。社会交往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无论学生是否自主创业,都需要与人打交道,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应如何经营管理。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从19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自主探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被选定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各试点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所高校都开展的各有特色: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开设了创业管理作为选修课;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作为必修课。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开设了创业学作为选修课;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创业学作为必修课。除创业管理和创业学两门创业教育的基础入门课程之外,清华大学、人大、北航、黑龙江大学还开设了诸如KAB大学生创业基础、技术管理创新、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课程(SYB)、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等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其他高校也大都开设了创业学等基础课程,有些还开设了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有个别高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不清

创业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虽然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管理,但高校对创业教育依然定位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前教育,因此多是把创业教育当作了职前教育。这种定位导致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能纳入高校常规教学体系中,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创业教育课程被边缘化。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一级学科,甚至还不是二级学科,由于学科定位不清,多数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放在学生毕业实习前的一到两个学期开设,而不是从大学入学一开始就进行关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追求学校的就业率,而没有考虑创业教育对于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从事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和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是创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许多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没有企业管理层的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来自经济类或管理类的专业课教师,虽然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多,但也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老师真的有创业经历,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了。为了加强师资力量,许多高校聘请当地著名的企业家做课外讲座,但这种讲座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讲授的系统性较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创业教育教材适用性不够

美国高校如著名的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并且建立创业案例库,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创业案例。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大部分由国外翻译而来,并不适合中国学生使用,与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现状相差甚远,适用性不够。有些高校编写的教材缺乏系统的创业经验和相关专业理论的整合,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还有些教材只是将与创业教育有关的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内容稍加整理,内容体系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四)创业教育课程学科特色不突出

当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但创业教育课程却相似,具有学科特色的创业课程并不多。创业教育课程多是根据学校已有的师资设计课程内容,一门课程由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师讲授的现象很常见,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不管是理工类、人文类还是经管类学科,开设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都是一样的,实践课程内容也差不多,多是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形式,针对不同学科设计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高校很少。其中,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针对各自学校的学科特色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比较有特色,但大多数高校只在全校范围开设了一两门通识类的选修课,学科体系不完整,不利于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同学科的学科特色没有得到体现。

四、基于学科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

(一)理工类

1.理工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和实验上面,这就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够。理工类的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完善理工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理工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理工类学生应加强有关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的创业能力培养。技术能力是为了支持企业的生存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管理能力是对公司资金、人才、外部环境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外部机遇转化成为企业资源;企业家能力主要是指创业者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发现外部环境隐含的机遇和威胁,从而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可考虑开设技术创业、高技术企业创业与成长、风险投资、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创业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理工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可考虑创办公司或开展项目国际交流。

3.理工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器等形式支持理工类大学生创办公司,虽然创办公司这条路对大学生来说很难,现实的困难与压力很大,但对于有魄力创业、有能力创业、又勇于承担风险的学生来说,学校的支持,理工类大学生所拥有的良好的创业技能,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相比其他学科学生还是要大一些的。著名的企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都是理工科学生,都是在大学时开始创业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先进教育机构合作,与优秀的行业培训机构合作。树立国际化理念,德国在理工类创业技能培养方面做得很出色,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的创业教育办学理念,开展国际培训。派遣教师进修培训、互派留学生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充分发挥理工类的专业优势,进行学科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文类

1.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创业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融合、升华来实现。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创业思想,并进行有关创业实践的演练。

2.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只集中于创业思想领域,还应根据人文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创业选修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适当开设创业技能课程,以弥补人文类大学生创业技能知识方面的不足。开设的课程,创业知识方面:创业管理、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学概论等。创业技能方面:创业实务、技术创新管理、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等。人文类学科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结合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教育,活动内容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使人文学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3.人文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沙盘模拟是一种通过在一定时期内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实践模拟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制定决策,解决问题。通过沙盘模拟演练,学生感悟正确的管理理念,掌握经营管理技巧,认识企业间的竞争,对今后的经营管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撰写创业计划书是人文类大学生很重要的一项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选定一个创业项目,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市场容量,提供项目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做好财务预算与分析,完成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计划,在完成过程中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经管类

1.经管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是管理类、财经类岗位或金融机构。经管类学生创业理论知识扎实,重点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建立健全具有经济管理学科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变就业压力为创业动力。

2.经管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经管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着先天优势。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经管类专业课程除经济学、经济法等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外,还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会计、投资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在这方面,经管类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研究,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科优势不突出,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3.经管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可结合KAB创业教育(中国),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侧重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涉及评估创业者潜力、识别创业者特征、领导力、决策力、风险承担等内容。侧重学生创业知识的培养,涉及创立企业、经营企业、识别和评估商业机会、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等。注重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创业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进行。各高校通过加强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有潜力的创业项目,由政府或是企业提供创业风险资金,学校提供创业所需的辅助支持,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为经管类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经管专业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社会交往能力强,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学校、学生与政府、企业及对项目感兴趣的风险投资人联系,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平台,为创业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本文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不管是国内试点的9所高校,还是非试点高校,都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但在创业教育定位、师资力量、教材、课程学科特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于学科特色,针对不同学科,理工、人文、经管类学科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篇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论文

摘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即:优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育;不断创新课程理念,采用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加强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资质问题。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教育;课程

1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增长,高校也时常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从而培养出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才,这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在高校里面建立起来,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熏陶和磨练,逐渐培养成技术创新、新创企业的主力军,有利于为“创业型经济”输送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为短暂,该课程的发展比较滞后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为研究主题,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篇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论文

2.1教学课程模式与市场的岗位不匹配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岗位能力不匹配。可以从三个方面里体现:第一,《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主体目标不清晰,因此造成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很模糊。其次,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最后,整体课程教学注重课程的最终结果,对于课程的'评价过程总是忽略,在课程的内容方面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技术性的技能操作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从而导致高校的学生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岗位技能上,同时也缺乏技能的创新能力。

2.2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重视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一、二年级会经常开设一些公共的选修课,从而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经常压缩该课程的课时,同时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目的不清晰,导致了该课程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而言作用不大,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言更是无法完成教学指标。

2.3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课程也对教师的资质有一定的要求。要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良好的发展下去,就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如对于知识学术的掌握能力、是否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在教学方法上是否有足够的经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高校的老师缺乏实际经验,无法掌握教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其次是创业类课程在选修课的范围里地位较低,许多学生对于这类课程不是很感兴趣,就算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也依然不能改变它的地位。因此,提高创业类课程质量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篇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论文

3.1优化课程体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如何提高创业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而这取决于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是否完善。中国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具备多元化的性质。如何正确落实优化课程体系,从三个方面去思考研究,其一是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作为基础;其二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意识和素养全方面发展;其三是在创业教育实训课堂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经验论坛讲座、创业模拟实践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2革新课程理念,树立开放式创业教育课程观

纵观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整个发展历程,在这的发展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整个课程的体系设计依旧是封闭、老套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的创业过程处于完全的脱轨状态,这些都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落后的问题所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革新是我国的创业教育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创新改革创业教育,可以从创业类课程的理念革新的方面去深入分析研究,与社会上的各种不同的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创业课程带来新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从而可以提升学生对创业的兴趣,鼓励他们去大胆的创业。

3.3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体就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力加强教师资质的力度,才可以确保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得到很好的实施,所以高校要针对建设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提出相关的要求措施,鼓励高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导师的训练,同时也要聘请一些外校教师和相关的企业专家到学校与学生和校内导师进行很好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匡中芹.应用型经贸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3(11):180-182.

[2]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32(19):81-84.

[3]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7):90-91.

[4]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19-124.

篇7: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创业的理念最初来源于美国,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我国的高校创业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顺利的开展。随着社会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高校的创业教育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着。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技技能竞赛,高校的创业教育始终在摸索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模式。由于地域差别,学生的专业素养不同,不同的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收获也大有区别。传统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全面培养,使他们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促进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在长期传统的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由于资金人才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高校的创业教育举步维艰,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达到国家的创业教育计划要求。因此,众多的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探索不同的新思路,尝试着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促使自身整体力量的不断加强。他们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对象重心的专业,加更多有创新意识和想法的学生纳入了长期的培养计划中。通过对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规划,利用不同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高校依托自己的专业特色,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地结合学生们自身们的性格特点,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素质良好,创业思路广泛,创新意识敏感的知识型人才。这极大地推广了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形成了庞大的创业团队。虽然高校的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的问题。如何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地解决,事关高校创业教育未来整体的走向,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命运前途。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协助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才能使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得更出色,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漫长的工程,能否持续低搞好这项工程,做出使社会各界满意的结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所有的问题中,师资力量的强弱是最突出的,它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过程中学生们的质量好坏程度。师资力量雄厚,科学技术先进,无疑是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一名优秀的教师,他那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授课方式,可以引起学生们更多的兴趣。创业教育活动注重的更多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谓的创新意识就是种灵感,都是一刹那间突然在人的脑海中闪现出的,而灵感的来源很多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的广泛,有利于激发灵感,使个人的思维反应能力变得快速灵活,创造更多的奇迹。老师是高校学子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者,他们渊博的知识,谈吐不凡的气质,都在授课过程中慢慢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当学生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转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时,他们的观察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事物的角度也变得多样。一所高校的成功与否,师资力量也是一种衡量的标准。在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们能否正确地对待创业问题,了解创业的本质,弄清创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创业时一些必要的方法,这都取决于老师们的综合素质。国家的最新时事政策都在影响着创业者起初的想法,根据实际的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的创意方案,拿出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的创意产品,这都是创业过程中必须理解的关键所在。专业素质良好的老师们,他们会主动地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变化。以生动鲜明,代表性极强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创业。创业过程中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是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需要教会学生们的。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带动学生们整体专业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进步,是高校应该及早制定出的科学规划。

(二)参差不齐的教学计划

创业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盲目贸然的举动都会带来创业的的彻底失败,从而使他们生活中丧失更多的信心。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从根本上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认识观,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学生们自始至终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课程中得到系统的培养,使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能以理性的角度出发,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或许是当今经济走向的总体态势良好,国家的优惠政策显著,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没有合理统一的科学安排,致使学生们在学习的途中充满了太多的茫然或是膨胀的自信心。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创业之路应该怎么样的选择,怎么样的看准市场才能发现创业的商机,或是以为只要经济实力雄厚,长期的坚持,做什么都会盈利,总有一天事业会取得成功。这些茫然或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与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有关。有些高校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来学校做两次演讲活动,便认为自己的创业教育目标达到了,学生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在社会的实践探索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没有经过仔细论证,结合社会设计的教学计划,都会影响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良好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为学生们以后更好的未来服务的,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密切相关的。因此,制定好自己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计划,是高校们应该慎重考虑的。

三、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各方面的投入

师资力量的的薄弱,已经影响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高校应该尽快地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加大投入改变各种不利的局面,保证自己在社会的生存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师资力量的建设,其深远的影响使高校不得不积极主动地面对解决。只有加强师资力量,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才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促进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举办各种科技创新竞赛

任何的创新产品都要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通过它在社会现实中的功效,才能发现它的价值,进而得到更好地推广。高校应该积极地举办各种科技创新竞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科学活动,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发挥他们创新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这些学生们能够在实际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科技力量的强大也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所在,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以自己特有的才华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有益的产品。这些科技创新竞赛,增强了高校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在增加知识量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只有通过举办这些科技创新竞赛,才能使高校的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更多的技能,增强他们创业的主动参与感。长此以往,高校的创业教育建设工作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现实意义。

四、结语

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结合自己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有了切实的体会,深知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落实的艰难。结合我国的综合现状,及时地发现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地解决措施,才能促使高校在创业培养领域做得更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更行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这也要求高校付出更多地努力回报社会。如何更好地让这项长期的工作落到实处,达到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高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认真总结反思的。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只有做得更出色,才能保证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文中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观察和总结,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篇8: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摘要:近几年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贡献,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初见成效,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低效状态,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学时及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文章从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大学生需求状况、设置课程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力求提出卓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需求

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倡导、研究和实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进行了二十多年。但就高校的重视度、大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在全体学生中的所占比例、研究领域的成果而言,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则远远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层面、战略层面得以大力倡导和引领则开始于近两年。在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总理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社会赋予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之前不同,传统的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强调大学毕业生创业率的高低,新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能力有条件有需求者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率的高低只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指标。在这一大前提下,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

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其目的是分析以往此方面研究的关注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程度,分析其所获取的成绩、研究和实践的空白点,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好铺垫。

1.1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虽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更多研究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其本质和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同的。近十年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徐茂华、赵世浩()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的研究;张鸽()彭振芳(2015)等以某一大学为例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李昌八(2015)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从信息平台的搭建、微课内容的开发及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业就业教育的微课程可行性探索;李昆益()、赵世浩(2015)等对某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1.2实践发展追溯

在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始于1947哈佛大学创业企业管理课程的开设,随后相继形成了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及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这些模式自成体系,但均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如“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在国内,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有很多,有特色且出成效的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大学构建了“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清华大学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3综合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数量少: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检索词对-20进行主题路径检索的文章为23篇,进行篇名路径检索结果为71篇。研究方向分散:对理论知识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而透彻的分析研究较少,以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缺乏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证性。在教学实践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数量不少,但取得成效的.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本研究旨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2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分析

2.1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访谈法和调查法。对一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对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然后对访谈的资料分析整理。访谈的主要问题涉及到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数量,所开设课程的名称,课程选用的教材,课程开设的针对对象,隶属的管理部门,是否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学时,是否分配学分,是必修还是选修,在高校的哪一级学生中开设,是否有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程,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否建设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训系统,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困难,提高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主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调查中对这些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对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信息收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2.2对数据的定性分析

调查的四所高校中,每一所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相关的课程,只是所选教材或开设课程的称谓不同,有的为《创业基础》、有的为《创业学》、有的为《大学生创业指导》,有的将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了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学过程;调查的高校中对此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不同,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为32学时,2个学分,少数高校设置为72学时,4个学分;此类课程均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课程的隶属部门不同,有的隶属于招生就业部门,有的隶属于教务部门;有的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初步建立了课程体系但不完善,有的则比较完善;各所高校都有较为完善的创业实训系统;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整体不太理想,专职教师较少,只有极个别高校有较充分的专职教师配备。在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及效果等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太少,高校没有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应课程和知识支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创业老师虽然引导了学生从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但做得还不够好;也有少量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引导学生从创新思路方面解决问题。接受调查的395位同学中193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中“独到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其次为“探索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感”“团队精神”“高科技素养”等。有4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不能够很好的考核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有46%的学生则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完全不能考核出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研究”和“实操演练”为主,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模拟”“专家讲座”“名师讲座”也是不错的教学模式;更多学生认为应该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的课程主体。在希望开始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调查中,44%的学生认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应作为穿个指导课程的主体,有25%的学生认为应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及由创业者成功者讲授创业经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定期举办创业者及企业家讲座。

3研究结论

3.1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尚无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与学生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科班出身的创新创业的教师,教师大都是兼职,主要来自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其他一些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创业基础的课程教学工作。造成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相关部门对此工作也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能够借鉴的经验只有一些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内高校和一些国外高校的成熟做法。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极其少,即使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能够满足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3.2学时、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时数量少,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脱节。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偏少,大多数为32学时,部分高校还将此32学时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课时两大类。以宜春学院为例,创业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安排为16学时,也即8次大课。实践课时教学计划安排为16学时,但由于设施、师资、操作难度等原因实际并没有开展实践课教学。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均采取了大班教学。如笔者所授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为4个班级,合计160人左右,大班教学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3.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被动的吸收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得学生的课堂兴趣大大下降。大部分学生上课来听课,没有教材、笔记本,只带一只手机,更有甚者耳朵还戴着耳机,教师前去干涉,则表示很不耐烦。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内容较少,和学生专业结合的创业案例较少,创业教育没有和专业相融合,专家与名师讲座较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直接体现在期末的创业项目报告的反馈中。学生们学期末提交的创业计划书很少有学生或团队是自己真正构思的一些想法、思路,大多都是从网络上参照别人的创业计划书修改而成,有的直接拷贝,所以呈现在教师眼中的都是在学校周边经营“奶茶店”“咖啡馆”“甜品店”“超市”等项目,毫无创新思维可言。

3.4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初见成效

从近几年几所高校学生参与各种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创业大赛来看,获取了一定的成效。在学校号召、教师动员及学生热衷共同的作用下,一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并有部分学生在省级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各大学的部分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中,有的取得了成功,如宜春学院涌现出了朱霖望、黎江等一批创业典型。这些创业大赛的佼佼者和创业的初步成功者无疑和政府、高校重视创业的大环境有关,也和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对各项赛事的重视度有关。

4几点思考

4.1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

任何一个行动都有其背后的根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潮流、顺应政府的政策导向,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高校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等大的背景下,高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本文认为,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使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做了调查,并思考根据需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2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式需求

通过调研,研究小组发现,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占有比例不同。本文根据研究数据把大学生的需求层次分为:基本需求、中等需求和高等需求三个层次。基本需求指大学生希望过课程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了解基本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中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指大学生除了基本需求希望的到满足之外,还希望自己能参与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高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和中等需求之上的,指大学生在上述需求满足之上,希望实实在在地从事创业活动,以创业代替就业。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需求层次比例分配来看,三层次需求的人数百分比分别约为:22%、73%和5%,这说明相当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大学期间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希望以创业的方式就业。

4.3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置

本文提出进阶式的系列课程体系。主要思路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受教育需求来界定课程关键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对于仅仅有基本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创业意愿、创新意识及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可以考虑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学、创业政策等课程,同时增设与创业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显性课程,以弥补创业显性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取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采取大班教学,有条件的采用小班化教学,学时设置为32学时。对具有中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帮扶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赛事,建议开设创业项目计划、相关法律法规、团队精神训练、行业动态、相关市场分析、模拟创业演示等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对各个专业中有中等需求的学生采取小班化教学,为了方便讨论和指导,每个教学班人数为25人左右,学时设置为72学时,其中包含了专家讲座、创业项目指导以及实践课学时。对于具有高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协助大学生完善创业的前期准备及开业工作,建议开设创办公司(企业)流程介绍、创业融资方式方法介绍与帮扶、一对一课程指导、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评估与开展等课程,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即每几个创业团队安排1~2名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课程和创业过程的教学和指导,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三和大四,课时可以灵活设置。如此设置可以有效提高不同需求层次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5结语

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已经开始,高校也已经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但由于各种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绝大多数高校仍处于“高开低走”之势,无论是课程的设置、学时的设置、实践课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成体系,系统性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要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并针对目标开设相应的系列课程,以提升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加强其针对性,期望此研究能丰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1.

[2]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09-110.

篇9: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占总数的13.04%;大二的学生数为267,约为总数的32.25%;大三的学生数为339,为总数的40.94%;大四的人数为114,占到总数的13.77%。

从总体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

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

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

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每次课1.5小时,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如果课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课程。

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教授不同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

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总数的43.7%;持无所谓,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占总人数的52.85%;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占到了总数的3.39%。

1.4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

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课程设置按部就班,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

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于2015年5月18日,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Why?How?》的专题讲座。

1.4.2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

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并且不能重复选择,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有79.33%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助性作用的实用课程,例如cad制图,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仅仅只有6.72%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倶增。

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

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

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

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

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

作为大学,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与国际接轨。

于是,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

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2.3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但是,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

人才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

由此可见,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

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更新观念,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4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对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能在茶余饭后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晌。

作者:郑志磊 单位:山东大学体育教学部

篇10: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摘要: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

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

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

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

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

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

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

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

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

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

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

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

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

篇11: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一、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因

创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形式,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就是要实现人才观的转变和教育观的革命,把现代的创新精神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结合起来。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第一,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大学生创业都是受学校、政府的推动,大学生的创业显得很被动。高校没有把大学生培养为有创新精神的人,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很被动,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采取“从众行为”,他们普遍把就业的出路局限于考研、出国等,找工作时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单位或者做稳定的事,对就业问题比较恐惧,采取普遍的消极创业态度。第二,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技包装自己的内在。第三,是大学生应对激烈就业竞争的客观需要。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日益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放弃专业特长参与就业竞争已成为普遍现象。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只有掌握一门技能,才能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实现贵阳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01X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贵阳也同样面临着大量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的难题。为此,必须为毕业生多谋一条出路,创业就是缓解毕业生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贵阳高校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就成了关键。本文针对贵阳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建立可调动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贵阳以前就有一些高校的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在外开始准备创业,但是在继续学业与创业机会这两者间,很多学生往往选择了继续学业,而等到学生毕业时他们的创业思想已陈旧,创业激情已丧失。而今,教育部已经发布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信息,这不仅给了广大学生创业的机会,也为贵阳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即贵阳高校建立起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先休学创业,待其创业有一定雏形之后再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2.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贵阳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局限于大学生创业培训或指导课,而且此课程一般只有4个课时。单单上几节课,没有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贵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建立创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即是教育就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个教育目标应该是和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保持一致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它不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教育,因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为企业家。目前,贵阳高校举办的GYB、SYB等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关活动已经受到高校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由于涉及面窄、专业老师少等缺点,不能使多数学生受益。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各高校要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部门。一般来说,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以教务处为主的组织管理的方式,主要方式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活动等;其二是以学校团委等学生部门为主的组织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开设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讲座、组织鼓励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其三是通过学校创新科技园等部门共同协调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一些初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理论、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但贵阳各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结合各校自己的现状及特色。因此,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面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校本特色开发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也就是开发校本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离不开实践,创新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高校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实践条件,逐步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多层次、覆盖广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比如: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方案设计,二级学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其中专业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学生参与科研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在专业实验室等场所完成。

3.建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省外已经有很多大学建设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大促进了大学创业发展的成功率,贵阳高校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创设一个大型的创新创业园,可以借鉴钦州学院创办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5]。由贵阳各高校联合提供一栋创新创业园的办公楼,将创新创业的项目集中,坚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重点扶持原则,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指导。总之,本文在对贵阳市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贵阳市高校将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

高中数学教育创新路径探析论文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探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论文

创业教育内涵探析论文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锦集11篇)】相关文章:

金融学建设银行论文2023-12-06

探析诚信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优秀论文2023-09-25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方式的探析论文2022-05-06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2022-09-12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教育论文2022-04-29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2023-04-09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2022-05-06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2022-10-14

会计学论文题目2023-09-16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