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共15篇)由网友“苏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
关于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
摘 要: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技工教育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技工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技工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一现状,技工院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精心设置人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工教育 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及作用
技工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培养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传统观念、功利心理和认识偏差,在技工教育领域已经严重地形成了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正确评价社会历史现象,养成正确的审美和伦理观念,具有良好的对外对内心理调控心理,人生态度昂扬奋进,对国家、民族、集体和家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概而言之,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做事。
就技工院校而言,人文教育能解决专业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人除了物质的追求,还有精神追求,渴望和平、安宁、向上的生活,要求提升精神生活。人文精神是规范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价值导向和指南的作用,成为规范人全面发展的灯塔。只有加强人文教育,唤起人发展的需求,激发人发展的动力,支配和支撑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人才能返回久违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与幸福,并产生不竭的向上动力。在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意志较为脆弱、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纯洁学生的思想,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民族、集体、家庭和他人的责任感,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1.学生方面
技工院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上有其独特性,其生源特点亦非常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技工院校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其在基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学习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技工院校专业工种主要与当前就业市场挂钩,主要集中在制造、能源、建筑、服务等行业,专业与就业市场地紧密结合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轻人文重专业的功利倾向。总之,技工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人文素质不高。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基本任务。但技工院校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存在偏差,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浅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不强烈,自我控制、抗挫折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甚至少数学生处世讲求功利,奉行实用主义,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大事关心不够,缺乏爱国主义激情,学习存在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现象,生活上过于追求享受,对流行文化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种种现象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学校和教师方面
(1)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沉重的就业压力,导致学校对人文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了取消人文课程的趋势。在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顺利就业,人文课程的取消无碍于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
(2)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缺乏。技工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于理工院校。目前,我国理工科高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大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先天不足”的教师任职于技工院校,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深深地影响到学生。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质,如何在绝对居于优势的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文教育,这尤其值得研究和深思。
(3)就目前的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而言,主要开设的有德育、语文、管理等课程,其他的人文社科课程几乎没有,已有的课程也在削减课时,甚至还有被取消的趋势。人文课程未形成体系,实用主义教育趋向明显,校园人文氛围淡薄。
总之,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强技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减小专业性和功利性对学生心智发展的损害,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技工院校应改变只重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而转向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唯有如此,技工教育才能彰显特色,技工院校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策略
可以说,自从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逐渐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并在人文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两课”和大学语文课。各种人文讲坛已成了大中专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中小学也积极加强了文史哲的学科教育和艺术教育,并积极开办了各种活动课程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技工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在目前情况下,针对人文教育弱化的现实,应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技工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摈弃肤浅的实用主义观念,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应该明确,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而言,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人文教育不仅无碍于专业教育的强化,而且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价值准则日益正确,审美意识日益健康,个性特征日益鲜明,精神世界日趋丰富。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将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效率。
2.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教育者先受教育
基于技工学院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文素质较低的实际,应利用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马列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科学技术史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教师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技工院校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教会其如何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3.重新整合、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在技工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人文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但应不断改革教法,使德育课程内容与教法与时俱进,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信息,使其始终保持对学生的足够的吸引力。教学方法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而代之以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乐趣,从而接受正确的人文精神熏陶。
其次,人文课程要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学习阶段,形成有序化的体系,一年级开设德育、语文、英语、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科技发展史等课程,这类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使其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技校生的角色转换及思想的升华。二年级可开设管理学、现代市场经济概论、影视欣赏等课程,促使学生的思想深刻、知识深化。三年级可开设择业指导、企业文化等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总之,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科学的设置人文课程,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专业课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以专业教学传递人文精神,能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专业技术的发展的回顾及前景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的优秀科学家和杰出技能人才、劳动模范勇于探索、勇于面对挫折、谦虚谨慎的精神,以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其认真做事的精神。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培养是任何课堂和书本无法取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日常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技工院校应通过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等美德与公德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体育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热爱专业的精神;通过文学社、书法会、摄影会、影迷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励学生投身学习与生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2]吴学兵.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1).
篇2: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3000字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
课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换来的艺术生命,是不朽的。我们作为“传人”,要把这两种生命的真谛加以体悟和感受,要把它传达出来又传授给学生,这仅靠字斟句酌地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驹篇《背影》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师生使用的相当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过分沉湎于词句的直白释义,却疏于对《背影》的整体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详写父亲买橘子和下车走去混入来往人群的里头,在南京游逛一天则一句带过。有父亲过铁道的描写,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见叶圣陶的《文章评改》)以上同时又为实写,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都是别人很难体会出来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虚写,这就把父亲极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所有详略虚实这些表现手法,都服从于文章这样的主旨,“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语)即做父亲对儿子的亲子之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自始至终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这样既反衬了父亲如此这般的疼爱儿子,又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在家庭困顿之中仍念着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从而深沉而又酣畅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
孔子的“父父子子”,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认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今天强调这些仍然很有规范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却不在“是什么”即作品的旨归及其涵盖范畴下功夫,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阐发和弘扬人文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太言之无物因而苍白无力了吗?换言之,人文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屈子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工部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仍“一 个都不宽吮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鲁迅及其作品。
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像历代杰出作家一样,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无论是“达”还是“穷”,无时不“兼济天下”,鲁迅思考的持久和深远无与伦比,例如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文化问题上的继承和创新,特别是对待敌人和错误的观点毫不妥协的态度,这些是鲁迅的风采,是其杂文的重要内容,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实他自己的创作同样是艺术精品,其独树一帜的杂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堪称出色而独特的史论。
有两件事给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到日本学医,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做俄国人的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却有一大群中国人在围观。这在《藤野先生》、《(呐喊)自序》等文反复提及,足见给鲁迅刺激之深,以至后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另一件事是浙江嵊县人王金发被他所释放的杀过秋谨的谋主所加害。关于王金发其人,鲁迅在曾收入过语文课本的《范爱农》一文里提到过,而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王金发被害公案成了鲁迅“痛打落水狗”这一立论的极有份量的事实基石。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对这一事实和立论的关系的解析,不宜止于一 般论据和论点的的关系。这里表现了鲁迅一种持续而深入的思索,这烙印于心灵深处的一个历史教训,简直梦萦魂牵,表示了鲁迅对民族命运的一如既往的关切,同样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的积淀,这种忧患意识和炽热情怀,正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特征。这是鲁迅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性。鲁迅的思考在螺旋式推进中发展,终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乃至译作中。鲁迅的思想历程始终和民族、时代同步,所以如果说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历史来读,那么他的杂文视为别具一格的现代史论无疑当之无愧。
前已论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上溯,由王金发血的教训而及许多血的事实,针对有人指责革命者“嫉恶太严”“操之过急”的叨叨不已,鲁迅沉痛而深刻地指出,“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论者也常常这样责备他们。
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人们却不说一句话。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还不能作彻底的.战斗,老实人误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鲁迅从殷鉴不远的史实分析入手,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血淋淋的阶级报复,不能对敌人姑息迁就,这虽逆耳却又是诚恳的忠告,正是鲁迅杂文战斗力量之所在。出色而独特的史论色彩,是鲁迅杂文有别于他人的显著的艺术特色,有史实的史识,语言幽默,内容寓庄于谐,所以鲁迅杂文卓有建树。这种特有的风格,又富有西方尼采那种哲理,这显然得益于作者中西合璧的深厚的文艺修养。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当然也不是表现了鲁迅对某一次变革或改良的痛惜,甚至也不只是对当时的章士钊、林语堂、杨荫瑜妥协态度的不满,而是对根深蒂固的“费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民族劣根性?)气味甚浓的“中庸之道”的反思。鲁迅不是专治历史的,然而他研究、评论历史事实,总有着鲜明的现实目的,他迥然不同于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学者”。例如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也不仅是为先生廓清迷雾,列出功过是非,以正视听;而更重要的是表现恳切期盼革命者要革命到底,不要只拉半截子革命车,应该效法先生早年的锐气。
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事件还有徐锡麟被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对这些事件,鲁迅均以庄重的史家笔法,或融入小说以警世人,或切入杂文直接剖析,总想让这些教训转化成思想库里的宝贵财富。及至晚年,当译完西班牙作家阿.&127;巴罗哈小说时,鲁迅还想起少小时1894年中日战争之际,明明前线吃了败仗,中国海军全军覆没,民间竟还流传着刘(永福)大将军用法术大破日本海军的荒唐故事。鲁迅的传世之作《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最早便是从这萌生。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基于对许许多多历史事实的深入观察、认真思索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缘于现实的有感而发。
读鲁迅作品,你会觉得鲁迅从遥远的历史源头走来,一直走到我们中间,走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走到人们的心里。鲁迅就是这样的跟我们血肉相联,鲁迅作品的活力来自它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所以它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也就是鲁迅作品的人文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引人们的是五彩斑谰的内容,是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是耀人心目的思辨色彩和审美情趣。
总起来说,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为应试而存在。它要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强调工具性(这比较容易考查)的同时,务必也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虽然比较难考查,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舍弃,因为舍弃人文性,工具性也无从谈起,这就“两败俱伤”了。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鉴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在变弱是事实,我们必须给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以应有的地位。
篇3: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
[作者] 徐学飙
[内容]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
[1] [2] [3] [4]
篇4: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1】
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摘 要】
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中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返本开新”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天人合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学术界的观点不一。
有少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文精神。
如王蒙就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神。
在他看来,以“内仁”、“外义”为基本构架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无感性生命的勃发,又无个体独创的高扬,不是走向整体主义,就是走向禁欲主义,是最缺乏人文向度的。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精神。
在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中,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又很不一样。
张汝伦先生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与人文精神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仁义”。
张斌峰先生认为,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与规定,其中墨家的“兼爱”思想就是它的突出表现。
李继凯先生则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集体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家族本位主义、皇权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则提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
本文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看法,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1.“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最早反映在《周易》中。
《周易?/span>乾文》提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讲的“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指的就是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相近,合为一体的思想。
这是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源头。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则第一次从心性论的角度阐发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span>尽心上》)在这里孟子把心、性、天连为一体,表达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代大儒董仲舒第一个把“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或命题提出来,事实上,“天人合一”一词最早见于《春秋繁露?/span>深察名号》篇中:“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还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第一次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同类说,从心性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天人合一”,把“天人合一”思想往前推进了一步。
张载则公开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蒙?/span>乾称》)在这里,
张载主要从道德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思想,对此,程颢、程颐非常赞同,但他们比张载走得更远。
在论证天人关系时,二程曾说过:“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在二程看来,天道与人道本是一个道,这里的道就是人的道德属性,即仁义礼智信。
显然,二程通过将人的道德属性客观化,并上升为宇宙本体的方法,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可能性。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
论文:人文精神内涵
2.“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含义相当复杂,其思想在儒、释、道等各家中都有所包含,但就其主导地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则是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
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
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现实社会人生的氛围中,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
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
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因此,中国佛教具有关注现世现生的特色。
三、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
中国传统上是个伦理本位的国家,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这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儒学自孔子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换其形式,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学等等,但有三点是不变的。
第一,以孔子为宗师,为圣人;第二,研讨、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其为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第三,承认道德优先,视道德为解决一切人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为维系家庭、国家、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
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根本点。
儒学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从孔子即已经开始。
当时周朝统治者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开创了伦理关系政治化的先河,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儒家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考察。
从孔子强调恢复周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无不是把人固定、限制在特定的伦常政治关系中,
以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维系血缘人伦关系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所以,儒学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问题,儒家要造就的是“仁人君子”、“圣人”,即道德完善的人。
那么,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夫孝,始于事亲,忠 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span>开宗明义》)忠、孝就是其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核心。
忠、孝两全被看作是人的最美品德。
篇5:高中化学教育人文精神方法论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而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进而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对于高中化学学科而言,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而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目前,高中化学教育中未能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亟需高中化学教师施以有效的策略。
一、高中化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但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因而相关人员应积极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高中化学学科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最后,人与人的关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将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中化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教育是高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该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质。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育质量虽然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双基教学得以重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对师生友好关系的建构产生阻碍影响。其次,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高中化学教育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未能得以深入开展。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方法进行探讨。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所谓学案导学方式,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教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高中化学教育中,要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有必要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得以实现。例如:在《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导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内容,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如“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苯的特殊结构”等。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精讲,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基于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升,其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实现。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环节,对提升学生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课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或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胶体”的教学中,教师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雾霾”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与学生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学生比较关注,且雾霾是气溶胶的胶体。如此,教师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中。
(三)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是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为小组合作创造机会,并制定一系列小组讨论问题规则,避免小组讨论有名无实。对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并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有计划和目的'的设置讨论问题。例如:在乙烯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乙烯本身无气味,但在制备中为什么产生刺激性味道”的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全体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增强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得以展现。
(四)注重课外实践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积极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化学学科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而教师可以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的内容多样化,如专题讲座、接触自然、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例如:在“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课外实践中,通过对化学家的采访,学生能够明确,地沟油被食用后,虽然能够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但是地沟油并非一无用处,通过有效处理手段,能够成为比较清洁的能源,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为化学教师更好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化学教师有必要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要求教育教学既要开展学科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通过对我国多数高中学校化学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现状的分析,多数化学教师未能有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然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及其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而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龚丽洁.高中化学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06).
[2]邢淑红,裴波,季春阳.人教版高中《化学1》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及启示[J].学理论,,(30).
[3]陈海燕.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2).
[4]王建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学周刊,2013,(04).
篇6:图书馆读者服务呼唤人文精神
图书馆读者服务呼唤人文精神
文章以阐述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为基点,探讨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加以阐释,论述了在读者服务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与人文精神在当代图书馆发展中的意义.
作 者:李金莲 作者单位:绍兴县图书馆,浙江・绍兴,31203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服务 人文精神篇7:中国呼唤人文精神阅读答案
吴光远:要注意“人文”这个词语的来源,源于拉丁语“Humanus”,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等等。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产生了一些不以神为对象而以人为中心、不研究神的学问而探讨世俗问题的“人文学”。“人文学”的拉丁语为“Humanitas”,以表明它们是与“神学”相区别的新学科。
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人文主义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这与中世纪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为不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
陆云达:文艺复兴运动时的欧洲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历时上百年的人文主义运动最终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从封建时代的“以神为本”转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从而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反观中国,两千年的奴化教育,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文化,老百姓则是封建特权者的奴隶,并且心甘情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皇帝虽然退位了,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并没有退位,袁世凯的复辟,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对于中国来讲是太先进,所以走不通。
吴光远:你说的很对。要在有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首先必须唤醒民众,把中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也就是说,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所以,孙中山言“共和政治,不是推翻皇帝便算了事”,“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
不过,中国有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掀开了时代新的一页。
篇8:中国呼唤人文精神阅读答案
7.下列不能支持“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产生了以人为中心、探讨世俗问题的人文学。
B.文艺复兴运动用“Humanitas”专指与“神学”相区别的新学科——人文学。
C.文艺复兴运动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体现了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D.文艺复兴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学”是以神为对象研究神的学问,而“人文学”是以人为中心探讨世俗问题。
B.文艺复兴运动宣告了封建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人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C.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官本位”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
D.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在思想启蒙,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
9.请结合文本理解“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的内涵。(3分)
参考答案
7. B(原文说“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
8.B(原文说“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不是“宣告”、“标志”。)
9.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也只有唤醒民众,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革命才算成功。(3分。意思对即可)
篇9:浅论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论文
浅论工业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设计专业蓬勃兴起,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直接关系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素质教育,传播人文精神,是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文;素质教育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受到人们的推崇。发展素质教育已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一个人如果具有坚实行为素质,无论在学习与生活之中都将具有更好的行动力与自主性。在教育目标层次的体现上,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其追求的目标层次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在这之中,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的素质受先天素质(由遗传与非遗传因素组成)与后天社会生活共同的影响,是一种既来自先天遗传,又源于后天塑造的有机结合体。人的素质潜能能否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教育。
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工业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这使得它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然而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它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行为,工业设计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
工业设计是一项综合工程,它需要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要具备合格的技术知识,也应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
二、自然科学与工业设计教育
七十多年前,德国包豪斯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观点,开创了理性艺术设计的先河,第一次把不可靠的感觉变成科学的理性的视觉法则,这一点至今影响深远。目前在国内,很多设计院校在教育实施中仍然侧重于审美形式教育,对工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相对较少。这种教育的结果,没有给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知识结构残缺。对于艺术类的工业设计教育而言,学生多数来自文科,大多以一种“绘画”的态度来面对工业设计,只具有传统的美术基础思想,缺乏设计思想的培养和训练,缺少工业设计中理性思维的认知。另一方面,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知识的'欠缺,导致很多工业设计所必需的理、工科基础教育,诸如材料与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制图等均无法正常展开。最终,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只能从事产品的外型设计,缺乏对产品进行科学的综合设计的水平。
工业设计对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要求非常深刻。技术和艺术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保持平衡。“重艺轻工”,是不科学的。技术需要人文为其提供精神指导,人文也需要技术提供物质保障。
三、工业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关注的中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人文科学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美学、伦理学等。人文精神则是指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通假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之意。在今天,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实质上指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现在我们虽然不必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文艺方面的全才,但也应该强调人文方面的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只学术而不学道,对学生的人性、人格教育没有好处。人文知识对于指导学生钻研本专业知识大有裨益,可缓解工业时代高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使设计、技术更趋于人性化。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设计以人为本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对传统人文的复兴、挖掘,使我们能与祖先进行精神的交流,也能洞察出中华传统设计中那精彩、深邃的内涵,我们是中华文明、文化的承继者,因而需要我们培养出的设计师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纵观国际知名设计大师,无不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融合了古今中外文化,是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靳埭强设计中国银行标志是中国汉字文化和现代审美观的成功结合;中国联通的司标,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演变而来,富有信达畅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文化内涵。
工业设计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个体的精神道德和专业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艺术设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设计具有强大生命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结语
工业设计在艺术设计类的各个设计学科之中,对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当前信息时代,加大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地位和影响,实践设计为人服务的宗旨,在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循以人为本,遵循天人和一的传统准则,一方面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理念,另一方面注重传统人文精神,复兴人文精神中“重人”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使工业设计设计教育向良性的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和人文必将有所冲突,真正的融合还有待于我们做出努力。我们将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设计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新时代,这就是二十一世纪高等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马春东工业设计应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周明宇21世纪设计教育发展初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篇10: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
《师道》是一本我出来工作后喜爱阅读的杂志,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先行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使我获益良多,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然而,我在第7、8期合刊上读到曹中原先生的《教育杂感两则》中“关于‘教育本质’的狂思乱想”一文,有一些想法和曹先生颇有出入。想法一旦产生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我想就自己的想法向曹先生请教。
创世伊始,人问上帝:“人跑不过马、兔子,力气不如大象、牛,上树摘果不如猴子,捕食不如老虎、狮子,我该如何办?”上帝回答:“人有大脑,可以思考,可以弥补不足。”曹中原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出“人的特长是智慧,而人的智慧要通过教育得来,易言之,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智慧”的结论,我是同意的。
正如鲁迅所言:“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反抗他,扑灭他。”生存、温饱、发展的技能不会生而有之,都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承担起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从中国两千年的教育史是“伦理道德”教育史、“诗词歌赋”教育史,而西方从16、17世纪起就抓住了科学和技术,特别是抓住了“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对比中,看到西方人畅游在“声、光、电、色”中时,中国仍然抱住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不放,这才导致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直落后和挨打的屈辱史。有鉴于此,作者开出了药方: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凭据”,最根本的途径是把最新的“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作为我们教育的内容。这是增长人的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实,曹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才不遗余力地猛烈抨击封建传统文化,要求打到“孔家店”,甚至提出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他们一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无情揭露,一面向西方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希望由此开启民智,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胡适阐扬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陈独秀推崇的欧洲19世纪的实证主义及功利主义都反映了这种倾向。
我们稍加注意,便发现五四一代人开出的药方不单是科学还有民主。曹先生仅仅把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作为有效的根本途径不免有失偏颇了。可能曹先生有鉴于我们的学生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巨大落差,也有感于我国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困难情况,但这样未免矫枉过正。我们知道,教育有帮助个体谋生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使受教育主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完善的人格魅力的大写的“人”,不是我们之前的草民、顺民、流民、市民,而是民主和法制社会里的公民。
因此,教育应有适应和超越两个层次之分。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的当前需要的支持和需要;但是,教育必须超越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即超越。超越是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如果象曹先生一样一味推崇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忽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那么教育就只有适应没有超越,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必然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
纵观中国当代的教育,在高呼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大行应试教育之实,学校的教学也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乱转。但是这也是学校的无奈之举,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大势所趋,开展课外活动有时反而引来家长的怨言。所以学生单纯从课本习得的显性知识和应试能力与外国学生相比优势明显,一旦涉及到创新、独立思考和判断、沟通合作、自控能力等隐性知识时却有天渊之别。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这是很难改变的事实。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却可以戴着脚镣跳舞,着手培养学生的隐性方面的知识,新课程的推行目的也是在此,虽然我们的.新课程的实行也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但至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谋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重视功利性教育的同时不能断裂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忽视和冷落人文精神,而要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赋予功利追求以重要的人文价值导向,提升人和社会的精神境界。
当然,我们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望文生义地同今天提倡的“人文精神”混淆。当代的人文精神不是伦理道德诗词歌赋,而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并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否则,就会象同期刊登的肖川的“对教师的期待”一文里引用的校长的信说的那样:毒气室是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孩子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妇女和孩童被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见P98)。对此,校长的请求是: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而是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着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过于空洞,过于理论,过于深奥的东西,对于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大多的用处?(曹先生语)”而将其取消,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神,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点和作用,我们面对教育时,不能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去衡量教育效果,否则离教育的本质远矣。
篇11: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
摘 要:职业教育是同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培养制度,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导向性这一特殊性,使得进行职业教育时往往只是想到怎样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这样教育出的学生必定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却缺乏了必要的人文素养,与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应当有所改变,召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一、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般而言,入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的储备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大部分学生的水平都处在中下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常的思维方式,许多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偏科”状况:读职业院校的目的也就是单纯的学一门技术,然后走出职校大门开始工作,对于语文等基础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要想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应当功利性地只教授专业技术知识,让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有用的工具,却忽视了一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因此,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中,应当回归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
1、语文教材应具有独特性
(1)语文教材的体例应当着重体现思想内容。如在教材中加入爱国篇、情操篇、励志篇等,这样不仅避免了语文教材的严肃呆板,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思想和情操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团结和谐的群体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2)在教材中增加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经济发展,让其懂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同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懂得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存在的差异,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身处何种社会环境,都可以很好地去融入和适应,尽快地进入自己的职业角色。
(3)职业院校的语文教材应当同普通高校区别开来,侧重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性。要增加一些社会调查之类的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考察、探究能力。
(4)对学生应用语文的综合能力进行加强教育。在这一方面,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奠定良好的文化素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快地反应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进行解决以及准确地判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提高应对新问题的能力。
(5)加强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实用文体能力的培养,如说明书、统计、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合同、协议、操作程序、机器维护等文体的撰写,以适应生产、经济建设第一线、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岗位的需求。 2、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并不全然在于学生自己的问题,老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加强老师的师德建设,倡导在师生交往中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因此老师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体现关怀发展,以自身作为准则,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书育人上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老师这样一种熏陶之下,得到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3、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老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处于一种支配和控制的地位,而是应当将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一个容易让人接触的角色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好一个学生的帮助者和倾听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应当清楚的是,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整体的班级,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需求的学生,因此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应当认清语文课所承担的素质功能、文化功能、交流功能,设计开发出适应职业院校特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行的语文教材。只有认清语文课的功能,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才能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走出职业语文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沈秀英关于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2]马兆勤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模式构建[J].新西部:下半月,(1)。
[3]陈琳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6)。
篇12:技工教育青年教师政治教育工作探讨论文
一、引言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的根本。[1]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担负着引领者的角色,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全面发展、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在技工教育中教师队伍构成方面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增强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当前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和所具备的特征
在青年教师的年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基本上在35周岁以下,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2]目前在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对于人们国家技工教育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有着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技工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国技工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的特征;二是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在不断地提高,在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数学、英语、计算机操作等技能都比较熟练;三是由于年龄和时代发展的影响,青年教师对于个性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中,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3]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鉴别,那么青年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的树立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青年教师见证了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注重个人利益,虽然调动了主观能动性,但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四是,对于业务能力有所偏重,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教学的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业务技能的提高上,不过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忽略了。对此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青年教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非常传统的,比如听报告、读文件等,这样的方式是非常表面的,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青年教师非常厌烦,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动性就非常匮乏了。
三、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青年教师成长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前进,民主和科学是政治中的两面大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中的健康向上的氛围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使得他们也具备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就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第一,目前,一些技工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片面认为青年教师是具备高学历的人群,他们的三观已经成型,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忽视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状况之下,技工院校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将其提升到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改善。第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要依赖于一定的介质和载体,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作用,传统的传播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对此进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让青年教师从网络中获得学习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青年教师处在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和关键的阶段,他们往往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面临着人生很多重大的选择,比如:成家、抚育子女等等,生活条件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呈现反比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的心理往往产生比较多的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要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排出心中的烦闷和压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国家的技工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快,青年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青年教师的特征和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鲜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J].社科纵横,(09).
[2]伍尚海,田士超.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3).
[3]李建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07).
篇1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论文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论文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拜金主义科学技术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4:如何培养专业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论文
如何培养专业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要求量加大,供求需求拉大,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重技轻理,还是重理轻技或技理并重。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精神;艺术人才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中国的艺术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高素质美术人才的短缺,关于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讨论已经展开。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究竟怎么了,到底中国的美术教育该如何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从一开始的师徒教育模式,逐渐到校园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人没有将艺术作为一种“曲高和寡”的高尚艺术,而是在高考模式的压力下将艺术变成了少人问津的边缘学科“小三门”。这样的直接后果是艺术类考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偏低,形成了重专业轻文化的表象,以至于在许多地方“艺术”成为差生升学就业的一条捷径。在艺术类院校,伸手能画,但开口不能文的现象已不足为奇,生源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深层次因素。以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目标的文化课设置变成了一种抹杀专业特性的例行考试。专业辅助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成为制约高校培养高素质美术人才的重要因素,但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美术专业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不致用,美术专业设置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关键因素。
艺术教育已不是传统的艺术技法教育。艺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教育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除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提高艺术欣赏力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掌握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的知识和运用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艺术教育是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具有人文学科内容特征的综合学科。艺术、艺术教育本身已经带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学科这一载体将人文精神对艺术、艺术教育的影响加强了。艺术教育的过程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有赖于以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为载体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向来是一种工具、手段或方式,是为一种主体、内容、人类的价值或生活方式服务的。艺术是艺术家通过特种材料来体现艺术价值觉得过程,但艺术并非是一种玩物,也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解,而是一种必需,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艺术教育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一种有助于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艺术技法)。提供用以评估人们所读所听所写的工具(审美方法)。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多科目、多种类的文化学习和接触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艺术和艺术教育中一直都存在两种观点:素质说认为艺术是塑造人类品性的构成要素,其代表人物席勒认为,人通过优美艺术的长期熏陶而发展成熟后,社会才达到和谐的状态。启示说认为艺术是人类个体获得智慧和启发的工具,代表人物克莱克提出,视觉艺术是智慧的生产者。两种学说印证了一个问题,艺术是凭借自身素质与启示能力来完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形成的影响。从素质方面看艺术体验对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启示方面看艺术体验会丰富个人的思想意识。而这一切的视线都依赖于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及其关系来探寻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创造中的人文精神在于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行为时,将普通经验中的特性加以理想化,即我们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凭借个人能力明确地表现出原先混乱的情感。依据某种特定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一种模糊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正是现代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所欠缺的,而非表面所表现的启动情感和单纯的技法能力的缺乏。所以在艺术教育中重视技法和理论的同时重视个人感情的控制和培养,把握乱象中执牛耳的能力。
艺术史中的人文精神在于传统、在于过去,想要继承就应当努力学习,回到过去和过去的艺术家在一起,从时代、传统、风格等研究艺术作品,只有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起源条件和模式有了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讨论传统艺术作品的方式,从而反映出今日艺术思想的观念和信仰。
艺术评论中的人文精神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感知力的再教育过程,即对于艺术作品的推理、评价、赏玩的过程而维系艺术的本色,产生精神与思想启蒙的源泉,达到愉悦快感和精神品质的升华。
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存在于美学试图弄清和阐明艺术概念和艺术术语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研究的各个方向和层面,可以解决人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当然也包括艺术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专业艺术教育的完整过程应该是,在学习技法的同时通过艺术史的学习感受和体验艺术创作过程,通过艺术评论来理解艺术作品中独特的精神和深层次的思想,通过美学来审视各种艺术现象给社会发展和思想变革带来的影响。由技入道,由理入道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文集·艺术卷[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Albert Wllllam levi Ralph A.Smith,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15: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为何会人文精神缺失
1.1教学目标单一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功能,大都只注重强身健体,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其他功能。其主要是从运动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强调体育教学的,更多的是将体育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锻炼,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不仅仅使得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更是将体育教学推向了一个极端。单纯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以人为本是贯穿所有教育教学的主线,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子的完善发展,但是当今的体育教学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其仅仅把学生体格的培训当做了教学目的,注重技能培训,忽略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身心与情感的发展,严重的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更是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相同的标准考核学生,更是让人文精神进一步丧失。
1.2教学内容强调竞技
现阶段无论高校的体育教材还是体育的教学内容,大都更偏重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完整人格的培训,使得整个人文精神不自觉的在过程中缺失。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无视学生整体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竞技技能的培养,片面的只为培养学生的技能,不能讲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结合起来,忽略体育教育蕴含的整体,进而造成学生整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1.3教学过程机械化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绝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只注重学生体育动作的规范性与一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绝对的服从老师指挥,教学过程机械化,这显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良莠不齐,使得整个的体育教育教学不能很好的融入人文精神,对与学生的发展以及一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实现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未来教学灵活多样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4教学评价体系欠妥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侧重于结果,大都是以简单的达标、理论考试等,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进行评价,而忽略不同学生的起点不同,与此同时还不注重学生的自身努力程度,单一的以同一标准进行评价,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改进。正是由于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欠妥,才使得目前人文精神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缺失严重,不仅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1.5教学形式传统死板
体育作为很多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集一身的科目,想来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都很感兴趣,但是现实的体育教学课堂却让很多学生反感。一方面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仅仅注重学生动作的协调与一致性,让学生通过反复重复与记忆,强化相应的体育技能。学生作为接受者只能一味的接收,不能将自身的素质发挥,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老师积极性降低,学生更是厌恶课堂,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背离。
2.如何培养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2.1转变传统观念
以人为本作为现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要能够即使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老师要有人本位的思想,看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同时对于学生的个性进行尊重。人本位的思想,更是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强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全面的开展先进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对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其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在一味的机械教学,在注意到每位学生不同的同时,能够很好的指导每位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注重竞技更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素质来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无论是高校还是老师都要强化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将体育锻炼的精神不仅贯穿在大学体育课堂中,更带入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2.2深化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深化,要从根本上一改传统体育教学的风格。
2.2.1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让课程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学生的要求,真正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政策。与此同时,注重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道不同学习风格,让人文知识也贯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2.2.2具体教学内容筛选。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突出整个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与实用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穿插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竞技心理。
2.2.3整个的教学内容生化,都是为了全面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情怀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还会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彻底的贯穿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一种常态。
2.3升级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大都是单一注重统一,不同意识到每位学生自身的不足,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模仿接受,缺乏自我联系与拓展的自由空间,不利于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师生感情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改变观念,注重学生发展,对于升级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的。要想升级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目前素质教育比较时兴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让学生不自觉的爱上体育。此外,要注意体育教学本身的娱乐性与竞技性,让学生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至于仅仅感受到教条,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与心理的放松,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体验到心理上的愉悦。最后,随着当今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老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强整个课堂氛围,更是有利于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2.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人文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未来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该评价体系的建立。
2.4.1要本着科学、公正的原则,同时能够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构建。
2.4.2该评价体系要全面,不仅要有一般考核指标更是要有评价性指标,采用一些相对评价的方法,以增强整个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与合理。与此同时,评价体系更是多种多样,摒弃传统仅仅以成绩来评价的指标,在关注学生自身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除了技能的考核,更应该将学生自身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比如一些健身保健的方式,同时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让整个评价体系更显科学与合理。
2.4.3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要注重个人的发展,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以及发展都是受到先天以及的后天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评价中也一定要注意这种差异的存在。
2.5注重师资素质培养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一样,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老师,可以教授出素质极高的学生,因此注重高校体育师资素质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以及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要想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自我素质以及广博的人文知识,这就要要求体育教师自身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技能,更是要有很好的人文知识储备。当然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仅仅依靠老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高校最好能够给老师们提供继续教育的学习环境,进而全面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老师为学生传播知识,提供更好的基础。
★ 技校教学论文范文
★ 实习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督导论文
【技工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毕业实践报告2022-08-19
大学体育素质培养思考论文2023-04-26
一体化教学改革总结2022-06-21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2023-06-02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2022-09-06
解剖学一体化教学论文2022-12-25
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探讨论文2022-12-14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2023-10-08
教学论文 中职2022-06-20
国外计算机教学论文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