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时间:2023-09-02 07:58:0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合集19篇)由网友“呆在家里也没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篇1: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主要门类,是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民族声乐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必须引起充分地注意与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方向,并指出了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教学现状;发展方向;要求

少数民族聚集地是民族声乐的发源之地,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肇始之地。慢慢的民族声乐在专业的院校里得以发展,以培养民族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高校从传承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民族声乐基础,能够领会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具备民族声乐的演唱经验,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也应有较深地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讲解民族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仍然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这样以来,显然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的时候,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入化,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教学深入化。民族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普及上,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带学生练习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曲,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进入到有难度的发声练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正确的发声,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的歌曲中。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只有掌握了民族声乐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领会与感受这门艺术。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民族声乐这门艺术,并且加强歌唱技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演奏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表演更具艺术化。

第二,教学实践化。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声乐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少数民族聚集地,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在拜访民间艺术家、参观艺术博物馆或观看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扎根民族所在地,更加深入地领会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教学趣味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惰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学趣味化是声乐教学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沟通中更加了解民族声乐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以实行小组课的形式,每一周要上两节课,这样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在一起能有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且学生相互之间都能有很好的锻炼,无论对自己的演唱和对别人的优秀见解都能得到吸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会让学生吸收民族声乐更多的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民族声乐多样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教师不求上进,不能担当相应的教学责任,或者糊弄了事,就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教导学生。另外,教师在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传承与发扬。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声乐的重任,更加自觉地学习民族文化与声乐技巧,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将民族文化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做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参考文献:

篇2: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2]董灵.浅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中国音乐,(04).

作者:刘洋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篇3: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研究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研究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戏曲、民族等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唱法融合而成的音乐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本文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出发,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民族声乐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育;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多元化发展

声乐艺术作为我国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朝着稳定健康的轨迹发展。民族声乐一般指的是一个地域内在共同语言基础、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积淀上所形成的族群音乐,比如汉族音乐、蒙族音乐、藏族音乐等,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体现,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所以不同的民族声乐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视,顺应时代的步伐和社会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推动民族声乐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发挥高校的艺术教育阵地作用。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有很多音乐界人士以及群众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高校民族声乐应该是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丢失了民族声乐的“民族化”和“个性化”,逐渐趋于“标准化”的现象,显得单一和单调,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当前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教学体系,也缺乏配套的教材,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教师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大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扼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讲解较多,给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从而使得学生成长为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另外,有的学生的个人基础能力较差,对专业的声乐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

(二)素材较少。素材是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不同类别的民族声乐作品。但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不够丰富,一般是根据大纲教材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所接受的音乐素材也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民族声乐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

二、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

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是结合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的,而且必须要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上去看待问题,去审视问题,理清思路,探讨全新的发展路径,才能促进民族声乐进一步传承、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民族声乐也必须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起来,并且实现中西方融合,促进文化繁荣。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其原因如下。

(一)中华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我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民歌、戏曲等多种传统声乐形式。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而且也是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对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中西结合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中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演唱技巧上,在技术上相互融合的同时又保持我国民族声乐的优点,比如演唱过程中的灵活、轻快、明亮的特色应该要保留下来。同时由于西方美声唱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例如在发声的时候运用技巧可以使得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在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应用的时候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拓展。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的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也应该要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这不仅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规律,也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转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高校必须要从单一的声乐文化视野中脱离出来,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对中国传统演唱技巧进行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善于对西方的科学的演唱技巧进行借鉴和应用,拓展学生的眼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精髓,所以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中心,融合世界声乐艺术文化的精华,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继承传统声乐文化元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更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一方面要重视原生态,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耀眼明珠,在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原生态民歌中往往包含着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发掘,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对这些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开创民族声乐教学新局面。为了传承文化,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保护,必须要拓宽眼界,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选聘一些民族歌手作为讲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长期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基础,带着情感去演唱,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让观众与演唱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情感。但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演唱时缺乏情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把握不好这个关键的度,从而使得学生的演唱水平不高。对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融入情感,在进行演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歌曲的曲调分析,比如曲式结构、节拍、速度、伴奏等,对歌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内容、歌词的音调等。了解好歌曲的背景之后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比如作品的情绪变化、音乐形象的角色体现、音乐形象的表达等。在这些基础上,演唱者再借助自己的演唱经验,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比如在作品咬字吐字的时候对气息进行控制,对语音音色进行把握,对发音速度进行变化等,从而将一首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民族声乐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拿到一首作品,不急着去学习谱子,首先要对歌曲的背景进行了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演唱风格、发声特点等要素,然后再进行综合演唱,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专业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对传统演唱艺术精髓进行继承和发扬的过程,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剧烈冲击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又要逐渐打破传统声乐艺术的限制,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高校是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声乐艺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建立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对民族元素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应用西方声乐艺术的元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时代潮流配合起来,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晓霞.关于大学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分析[J].北方音乐,,(19).

[2]颜雄心.当代多元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J].读书文摘:中,2016,(11).

[3]董芳.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探讨[J].教育,,(09).

[4]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02).

篇4: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音乐的复杂性,致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难度大,教师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和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不同民族音乐的授课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个体特色,对民族声乐的独特演绎没有进行科学评估。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的民族声乐院校没有形成和制定出教学考试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没有完整的培养模式,就不可能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道路上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它的表演因素包括很多种,但是,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重视声乐艺术的表演因素,反而更多的强调表演技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问题

(一)民族声乐的特性越来越少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民族声乐演唱和聘请民间歌手示范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很多院校开始把教学注意力转移到流行音乐上,逐渐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很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或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都去钻研和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上则不去花费时间和经历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社会进步,音乐发展,但是民族声乐的教学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声乐的具体风格,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无所知,民族声乐在表演时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的神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材内容的缺陷性

由于开放国策的执行,欧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乐上。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上的音乐人士都去研究和创新流行音乐的的形式、内容等,渐渐流行音乐的教材内容不断地完整、具体、全面。民族声乐的教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和编辑,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在今天的很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的教材还是原始的曲谱教材,音像音响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流对民族声乐的不重视,音乐院校的关注焦点不在民族声乐上。另一方面,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即使有很多音乐院校,他们的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三)“原生态”音乐的流行使其进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伴随着流行音乐对我国的影响,很多流行音乐的弊端开始暴露。例如歌词的粗暴,思想的低俗等等,加之我国国内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忽视,这样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最近几年来,各地的'电视节目开始掀起一股民族原生态歌曲热潮。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开始改革,适当的关注民族声乐教学。开始学习社会上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追逐。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上引入“原生态”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成果,但是“原生态”音乐毕竟不能等同于民族声乐,使得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三、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一)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并不断地进行改善

要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高校可以引进“原生态”的民歌歌手,然后对他们进行民族声乐的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在此基础上添加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得民族声乐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更加自然。除此还要培训他们各种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基本功,从而促进在教学环境中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二)重视对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

在我国的大多数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普遍不合理、不科学和不完善,曲谱教材不应该是民族声乐的主流教材,应该以它为基础,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以适应当下民族声乐教学的需要。

(三)音乐方言课的比例突出

不同民族的声乐都和它的方言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要突出民族方言的教学,民族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中的瑰宝,是我国的精神财富,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特色在音乐上的完美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对改善我国民族声乐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做出贡献。

篇5:浅析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浅析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一、民声与美声唱法划分界限淡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科学方法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演唱的共性。二者在自身教学与演唱中也各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在高校教学中,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教材及作品不同,作品风格各异。民族声乐主要研究中国本民族作品的演唱,美声则相对偏爱外国作品,尽管近些年美声教学在中国作品教学演唱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中国作品的演唱对于大部分美声唱法歌者而言,在吐字行腔、风格、情感表达方面仍旧存在着难点。另外,和美声唱法相比较,高校教学中的民族声乐声部建设仍旧处在商榷发展中。尽管民声与美声之间有以上几点不同,然而中国声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看到民美之间在演唱与教学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划分界限会越来越淡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针对于中外作品而言,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能够较好的完成外国作品的演唱,例如我们熟知的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的吴碧霞老师,著名歌唱家雷佳,我们沈阳音乐学院的许多民族声乐老师和研究生也都可以较好的学习并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当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外国作品来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就拿我本人来说,十几年前,我在两场研究生音乐会中就刻意添加了外国作品的演唱,并得到了民声与美声专家的认可。那么,就今后的发展来看,民族声乐演唱者只要加强学习同样可以驾驭外国作品。而美声教学这些年经历了“土洋之争”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也越来越强调美声唱法要民族化,还提倡继承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走群众路线”,加强对中国作品的刻画,有许多好的美声歌唱家演绎民族作品都非常优秀,例如美声唱法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王莉将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演绎的惟妙惟肖,她被金铁霖老师称为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剧结合最好的第一人!可见,美声唱法演唱者对中华民族文化加以专研学习,一样可以将本民族的民族声乐歌曲完成的很到位。其次,民族声乐高校教学中虽然缺少歌剧演唱的声部种类,但是这一声部建设问题早已被民族声乐教育家们提上日程,正处于发展进行时阶段,例如从我们这几年民族声乐培养出来的人才来看,吴碧霞、常思思等都属于花腔女高音,这一声音类型以前是不曾出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再从我们高校的民族声乐招生来看,我们民族声乐教育系这几年就出现了很多的男中音学苗,声音条件都很好,很难得,我13级学生中李伟华就是不典型的次男高,也可以把他暂时归类到男中音,因为他的声带长,这是男中音的显著特点,中低声区的音色浑厚且有力,并且低音区音域与男中音相同,然而他的声带薄,这又是男高音的特点,他的高声区又很脆亮,中高音区音色具有可塑性,像这样的学生我们系还有很多,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时俱进。可见,民族声乐的教学一直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声部建设。通过以上论证,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与美声唱法之间的界限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步淡化。

二、从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界限的淡化趋势看民族声乐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界限会逐渐淡化,界限的逐步淡化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声乐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艺术类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民美界限淡化的趋势提醒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以立足于发展自己的艺术特色为本,保持民族声乐艺术最具学术探赜67独特艺术价值魅力的根和魂。拉近“学院派”与“原生态”之间的距离,鼓励师生到田间地头汲取营养,以便更好的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从宏观上看,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应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就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时代主题,传播时代精神,当今社会倡导的文化自信告诉我们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大方向是展现中华文化内涵,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之魅力,传播中华文化之美。从微观上讲,在民族声乐教学各个环节都要有所更新发展。它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作品创作、课程设置、教学互动等诸多方面。首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发展民族声乐的前提。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教师再学习。一方面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更需要学院来创造环境和机会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活动。目的是在院校中形成一种学习风气,学习的内容包括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两大方面。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是民族声乐教师的必修课。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和源头去理解中国作品,去较好的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表情达意。所以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应该致力于加强学习中国文化、挖掘作品内涵,紧紧抓住民族声乐的根。同时,我们应顺应历史前进的步伐,与世界接轨,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教学法,继承传统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例如,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发声学等科目。这些科目的学习对我们教学的科学性、透彻性、说服性以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教材建设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民族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完善有利于学生演唱作品的多样化,有利于为民族声乐声部建设提供演唱素材,有利于保持民族声乐始终具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应不断将具有时代性的新作品添加到我们的教材中来。就目前教学来看,教材建设迫在眉睫。我们招收的部分学生在作品的选择上有很大局限性。还拿我的'13级本科学生李伟华举例,他是不典型的男中音,他的声带长、但是不厚,介于男高与男中之间,有男中音的美丽的中声区和男高音的部分音色。但是给他选择作品很困难,因为我们系的教材中没有几首适合他演唱的作品,那么只好降调处理,但是我们都知道作品的调子设计和作品本身要体现的风格性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生硬降调演唱的结果是作品的表现力和风格性都有打折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载体,民族声乐教学也不例外,民族声乐教学要提升质量,教材建设中作品的补充和发展尤为重要。如果教材中有适合不同声音类型的大量的好作品,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民族声乐招生的演唱类型范围也会更加宽泛。如果招生的学生声音类型多样化了,也就更有利于作品创作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再次,在学生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应有所完善补充。教师需要提高素质,学生同样需要积极的汲取多方面营养。我们可以将课程分为系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中国传统艺术科目当然必须安排在必修课里,就像我院刘辉院长在讲座中提到的传统的戏曲、曲艺这些科目都应该积极的出现在我们民族声乐的本科教学中,民族声乐的学生需要见多识广,学习和认知的多样化很重要,眼界宽了,处理歌曲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创新手段也就不拘一格。这就需要给我们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例如美声的大课、中西方器乐入门、中西方美学等等,之所以加入一些西方的选修课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抓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根”,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民族化的审美认知高度,也需要了解地球村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审视把握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特质和个性①。第四,重视民族声乐实践课堂的理论疏导与教学互动。民族声乐不论是演唱专业还是教育专业都需要有舞台表演实践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课小课堂是一对一的讲解与示范,学生面对的观众只有老师一人,然而实践课堂则是很多学生在一起学习、实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来争取让每名学生都模仿一下舞台表演的情境。在此授课表演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给出学生们很多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一的讲解,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由他们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辅助予以理论上的讲解,这会使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印象深刻,易于吸收消化。如果学生在某些理论性很强的问题中遇到困难,笔者建议教师用整首歌曲举例以身示范亲自演唱给学生们观看,这样就完成了很好的实践课堂互动。相信也会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用演唱实践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民族声乐教学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作品差异和学生不同声音条件类型,所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学生声音类型、思维方式和自己导师的有所差别,学习中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样的学生如果多听听其他教师或是美声教师的公开课、演出,应该对他的演唱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提倡多组织教师实践演出与教学公开课,同时为了全系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系里领导是不是也应多组织自愿参加的学生音乐会,由各自专业课老师负责把关自己学生,不拘泥于优秀学生音乐会,毕竟特别优秀的学生就那么几个,要整体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演唱理论素质,多给学生们开辟一些演出实践活动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廖昌永.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府新声,(04).

[2]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中国音乐,(03).

[3]马秋华.重提“美声”教育民族化问题[J].歌唱世界,(03).

作者:张晶晶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篇6: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研究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研究论文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2]颜瑜颉.浅谈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的融合[J].音乐时空,2015,21:135-136.

[3]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4]杨芳,方强.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探析[J].音乐大观,,09:54-55.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2011,12:115.

篇7: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

一、民族声乐发展道路曲折性

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

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

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联系,所以学习中华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精髓。

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

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

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和基础。

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

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大气。

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众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

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

练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

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鸣,做到高中低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

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民族声乐演唱要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

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

所以,我们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

在当代创作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

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以上可见,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歌风格和技巧处理对于歌者来说已是各抒己见。

但就目前来看,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大都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结合中国歌曲的咬字发音特点,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多样性。

每一位声乐教育者都应在教学中借鉴西洋发声技巧,开拓学生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作者:郭泗 茂单位:九江学院

篇8: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论文

一、口型

口型也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型的正确,口腔的变化,关系到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可以说歌唱时的口型与歌声的关系十分密切。

口型不仅对唱清楚字音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歌唱技巧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歌唱中,正确的口型表现为上唇略呈微笑状,横向撑开,略露上齿,下颚尽量向下把嘴张大,两个嘴角向内靠拢,不露下齿,口形竖张。

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要注意,嘴张得要适中,不能太小,太小声音不能完全放出来;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声音发散。

尽管正确的歌唱口型要求上齿微露,不露下齿,但在发u与ü时,上齿与下齿都不应该露出,否则发出的音就不是这个音了。

而在发i与ei时,露出下齿则会导致歌声分散不能集中,而且嗓子里会残留杂音,致使嗓音不干净。

为了使下齿不露出来,习惯于唱歌露出下齿的人可以揣摩下巴向前方着力的感觉。

在注意不露下齿的同时,表演者还要注意双唇自然舒展,喉头才会放松。

正确的口形、适度的肌肉运动以才能有助于发出美妙的歌声。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着歌曲表现(包括音色、吐字)的需要而变化运动。

如果只为了保持正确的口型而不进行变化就有可能失去表现歌曲内容的可能性,使音色和面部表情都陷于僵化,从而最终影响歌曲的表现,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脸部表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一方面依靠语言符号,另一方面则依靠非语言符号。

依靠语言符号,即理解和分析对方的语言内容,它包括用语、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轻声、内心独白、潜台词等方面。

非语言符号就是指交谈者的种种体态语言。

而在体态语言中,脸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只有专心聆听他的语言,从他的语气、语调、停顿等语言手段的运用中,觉察出他所要表现的某些细腻的情感,同时观察言语人的神态,才能准确判断交谈的内容。

在声乐表演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歌手的面部表情与作品情绪的表现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表情得当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若掌握不好分寸,夸张过度,表情就会显得很虚假;表情单一,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首先要求从面部表情做起,要敢于表演,大胆的展现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喜怒哀乐,作品中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就流露什么样的表情,自然、不做作,但在某些时候可能需要略带夸张。

演唱者在表演时,表情要贴切、真实、表里如一,绝不可矫揉造作,如果表演缺乏真实感,会影响到歌唱艺术的感染力,甚至引起观众反感。

作者:魏艳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篇9:作文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作文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一、作文教学单一性的表现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简单化、单一性体现在:①文体练习,几乎只写记叙文,不练说明文与议论文;②写作只在命题和内容上变化:全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③记人、记事、记物,或赞颂喜爱、或自省明理等。按新课程标准,初中生要“会写记叙性文章”,所以中考通常考的都是记叙文,这也理所当然。但作为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而单一的记叙文的作文教学显然有违新课程标准。同时命题形式的呆板,易使学生头痛和厌烦,也易导致学生在选材和内容上照搬以往的习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难以达到较佳的写作效果。

二、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多样化是针对各个环节而言的,主要包括多内容的写作理念指导课。例如,笔者开设了《打造精彩的开头》《书写隽美的结尾》《作文中的抒情与议论》《如何自拟题目》《审题与立意》《如何才能真切感人》《常见应用文要求与格式》《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要点》等多媒体课件的写作指导课;多命题、多形式的作文训练课:有命题和半命题的,有提供话题自拟题目的;有听写作文,有供材写作,有片断作文,有续写作文,有对语文教材中长文章的复述性改写和缩写的,有对简单事件扩写的,有单纯的选材构思训练而不需成文的,有学生审题构思后教师提供优秀作文,让学生阅读体会的。采用上述多种形式的作文,不但能够减弱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还能激发和培养写作兴趣,收到了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三、作文教学多样化的具体策略

(一)行文表达训练多样化

1.听写:不需考虑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简单地训练遣词造句和文从句顺的能力。事实上,听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原文整理思路、感知语言的过程。通过听写让学生对原文完成描述或笔述,写作后还能够跟原文语言、同学之间的习作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文从句顺的能力。

2.改写:训练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合情补充的能力。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结局、人物命运等进行改写,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事件和人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也可以在课后随笔练习中让学生改写小说等,让学生的想象力在改写中得到丰富。

3.缩写:训练语言表达和概括综合能力。很多学生的作文废话、套话太多,主次繁简不明。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内容进行缩写,也可以对较长的课文进行缩写,来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学会简言意赅地表达。让他们在缩写中懂得量缩质不缩,篇幅缩精华不缩,缩一些具体的描叙和人物对话,而事件的基本过程必须明晰,交代性文字则不能缩。压缩语言,而人物性格、主题则不变。一般教材中较长的小说和记叙性的有故事性的散文都可以用来作为缩写的对象。

4.扩写:训练语言表达、细致描写和合理想象的能力。有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对该详写的部分一笔带过,造成文章中心不突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学生想知道但未详细叙写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写;也可以教师选择一些叙事简洁的故事性文章,像文言短文之类,让学生对其扩写。通过反复的扩写训练,让学生掌握细致描写事物的技巧,并培养他们合理想象的能力。

5.续写:主要训练合理推断想象和提炼主题的能力。在续写训练中,教师要拓展续写素材,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续写,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小说等文章的续写。教师要定期给学生布置续写任务,在循序渐进中,让他们养成合理推断和想象的思维习惯,并提高他们在行文中突出主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先向学生朗读了一篇《珍惜》文章的开头和主体部分(它叙写了发生在小作者与母亲、父亲及一位朋友间的三件事),然后让学生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起到概括全文、点题和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应该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写好后,当堂选几名学生交流,最后又用屏幕显示原文的结尾文字:“爱可以是温柔周到的体贴,可以是婉委真诚的劝导,也可能是严厉直率的批评,甚至是不留面子的打骂。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种关爱,并对此心存感激。这样就会不断地净化我们的心灵,更加热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从而促使自己去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这种训练便捷,花时不多,学生写作压力小,而对于综合概括、提炼主题、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却十分有效。

(二)作文难易层次多样化

现在由于几乎取消了升留级、教材难度增加、不能分快慢班等原因,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十分悬殊,甚至达到惊人的地步。因此一刀切式的作文练习,显然难以顾及全面、达到全体同学有效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次能布置难易不同、有层次高低要求的写作训练题。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文。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听写和缩写性的改写作文、供材写作、记叙性文章;对作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做些命题作文和扩写作文及议论文。

(三)作文体裁训练多样化

诚然,中学生以学会写记叙文为训练的重要目标,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会写常见应用文,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不能偏颇,以偏概全。也可以学写一些读后感和随笔之类。对多种不同体裁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感知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和全面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对写好记叙文、散文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强化记叙能力的同时,布置一些其他体裁的训练是应该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习作善后工作多样化

篇10:民族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论文

摘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所要制定的教学方案也应该各有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我们所要教授的,也没有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生理特征完全一样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学的青年教师,本人在工作的9年来,从一名稚嫩的声乐学习者,慢慢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转变为一位声乐教育者,这期间,在对于教与学的不断碰撞下,也有一些自己对声乐教学的理解与总结,就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这一点,想跟广大的声乐工作者以及声乐爱好者进行一些探讨学习。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光辉思想,使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今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我认为特别对我们的声乐教育这一特殊的艺术学习课程,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

在现如今中华民族声乐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这一代声乐工作者是幸运的,这都要感谢老一辈艺术家们为我们今天这一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所要制定的教学方案也应该的各有不同的,当然,声乐技巧的训练对每一位学生来讲,都是声乐学习的必要功课。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我们所要教授的,也没有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生理特征完全一样的学生。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嗓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给她们制定不一样的学习计划,针对各自的嗓音特点首先要在选曲上加以斟酌,为她们选择最适合的曲目并加以练习。曾经有一位老前辈来我们学校讲学的时候说过,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其教学,我们所遇到的学生中,有的性格比较内向,这就要求在练习过程中多给她们找一些欢快明朗的歌曲,努力让她们在歌唱中积极一点,灵动一点,这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并鼓励她们大方得体的表达歌曲的内容,把歌曲的情感夸张的流露出来;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张扬的学生,我们则需要在鼓励她们正确诠释歌曲内容的同时,尽量不要太外在的表露出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这时候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多理解歌曲真正要表达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去演绎,事实上,有的'时候歌唱者一味的夸张演绎歌曲,而观众却并不是与之有特别的共鸣。

在对于声乐教学上的种种方法的总结,在我看来,让歌曲唱得合理,其实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婉约的歌曲何必一定要那么辉煌的去演唱,号召和平的歌曲何必一定要唱得那么悲凉,歌曲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我们在审美上的误区,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在我刚刚工作不久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嗓音条件特别的好,但演唱程度相对较低,却又异常的自信,在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总是自己找一些难度很大,技巧要求极高的声乐作品,因为没有练好的发声体系,一味的只是拼嗓子乱叫一通,一首“鸟儿在风中歌唱”硬生生的被唱得无比凄惨、狰狞。而实际上,这首歌曲是描写了我们人类对现在生存环境的破坏,通过把鸟比喻成人的拟人手法来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这样的演唱没有艺术性,没有音乐性,是不应该被鼓励的,作为老师就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对于这样条件好的学生,作为老师是要好好培养的,遇到一颗好的苗子不容易,一定要细心呵护,当我提出让她先从一些程度较浅的歌曲开始练习,打好基础时,学生是拒绝的,明明可以演唱自己喜欢又彰显实力的歌曲,为什么要去唱一些没有难度,没有高音的练习曲,这可能是我们所有声乐老师都会遇上的学生类型,任之由之必将失去一个声乐演唱的好苗子,没有科学的发生方法,演唱的寿命也会是短暂的,要在肯定学生良好的歌唱条件的前提下,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让她有挫败感的同时,树立正确发声用嗓声的科学理念,先从基础歌曲练习开始,逐步去演唱有难度的歌曲,并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音乐思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学生走上声乐学习的新阶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一些自身条件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没有自来高音,没有良好的外在形象,也许她们永远也走不上音乐殿堂里最高的象牙塔顶,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更应该不厌其烦的对其鼓励与支持,也许她们会走上教师岗位,教授一群热爱声乐,满怀激情的中学生,也许她们会在某一个基层文化团体服务于最朴实的百姓大众,而我们传递给她们的声乐理念,科学方法,无疑将会影响着不可预知的一大部分群体。

不能肤浅的认为没有优秀的嗓音条件就唱不出优美动听的歌曲,更不能武断的判定没有漂亮的外形就会让美好的声音没有吸引力。其实,每一种音色,都有着自身独有的魅力,没有声音音色的好与坏,只有每一种音色下塑造出并传递给我们或许安静,或许激情,或许温柔,或许泼辣的声音个性和人物形象。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她们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在对她们所选歌曲的选曲上,一定要多下功夫,选择适合她们性格特点,嗓音特色的歌曲,训练她们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通过声音这一载体把音乐的思想内容传递给听者大众。我们要正面树立她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让她们忽略声音上的瑕疵,真正做到用心去歌唱,在不同的歌曲里塑造不同的声音形象,感受音乐的美好。

在声乐教学这条道路上,必定会遇上许多困难与挫折,感谢单位的领导和老前辈们对我的帮助与指导,让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在摸索前进中,有了坚强的后盾和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开了许多障碍。

我们是幸福的,在这样一个文化大繁荣的大时代里,在追求个性与共性并存,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美好前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还有教学能力,不断学习进步,为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篇11: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研究论文

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研究论文

在历史长河中,原生态民歌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和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从多方面反映了各个民族人民的生活,其审美过程可以丰富审美体验、唤起审美想象;其审美作用可以深入人心;其审美口味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基本相符[1]。如若要对艺术本质作以深入的探索和理解,就需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科学地发展以及完整地继承,进而才能以文化底蕴、审美倾向等因素为基础,探索出我国各个民族歌曲的风格形成的核心。

一、原生态民歌概述

从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来看,按照阶段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民歌的创作歌曲,一类是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并且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当中,这两类歌曲作品会表现出其所独有的显著特点,同时也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功能[2],通过广义角度来分析,原生态民歌是经过长足历史发展后沉淀而成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的艺术灵感结晶,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是一种民歌艺术。其所具备的特点是:在音乐形象上生动而准确,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和音乐语言上比较简练。基于民族风格所创作而成的歌曲主要指在近代和现代歌曲当中从个人角度出发,由作曲者单独完成,并将该时期人们的主要思想观念反映出来,抒发内心的意念和情感,对社会生活作以简单的描写,在目的性和功能性上都是比较强的。原生态民歌具有如下特征:在音乐结构、语言、体裁上会逐渐形成自我风格,同时地域性会逐渐淡化,从而更符合艺术类歌曲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特征。

二、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危机

总体而言,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原生态民歌,并且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原创民间歌唱音乐,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部分,也是劳动人民非常自然表达出的音乐。然而,当前民歌所产生的环境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民歌处于消亡或者濒临消亡的状态。事实上,民歌的发展和继承是一个非常矛盾、艰难和复杂的过程,并且其发展过程是非常长久的,都是从原生态(即粗糙的)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其就会失去内在的发展动力,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这和“物极必反”这一道理大抵相似。原生态民歌的主要本质在其口头性、集体性和乡土性,但是当前时代这些本质都遭遇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集体性指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然产生的民歌,并在创作加工过程中不断流传,其曲调和歌词都可以由群众展开集体的改变,但是在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下,此种情况以及非常罕见了。口头性指的是在民间祖祖辈辈的.帮助下,民歌会在其口头中流传下来。但是在网络、广播和电视普及的当今,此种现象实现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与民歌内容相一致的民风民俗正代表了民歌的乡土性,而西方民俗的入侵也削弱了这方面的影响,故而也不能依靠于民歌继续发展了。由此可见,这些因素都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和生产都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三、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

当前最为主要的是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当今,从事民族音乐的教育和研究的同志都应该肩负起保留原生态民歌精髓和特色的责任,让原生态民歌能够在我国的历史更迭中长足发展,深厚扎根,进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中户民族具有50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当中,民族声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唱和热爱,并且其在艺术形式上所具备的千姿百态的特点,使得其逐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当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植根在这片音乐文化非常丰厚的沃土当中,并且在长时间的吸收、借鉴以及创新下,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体系上不断发展和完善,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并且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在其创作上不断繁荣,逐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当今社会,需要格外重视民族音乐的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以及科学性等,关乎民族声乐发展全局和发展方向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一直根植在中国的肥沃土壤中,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并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欣赏习惯和特点,是一种演唱形式非常多样的声乐艺术品种。由于原生态民歌的介入,使得民族声乐曲目越发浩瀚,演唱技术也逐渐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进而使得中华民族声乐在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上变得更加独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所包含的基础理论也在逐步完善过程当中,这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问题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在确保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个性都能够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同时,也需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相应的保护,由于其拥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与声乐艺术相融合,在其特色上具有别具一格的显著特点。如同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一样,在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多元发展时,要确保自身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不被舍弃,只有在确保此条件被满足时,才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芳.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艺术评鉴,,01:76-77+80.

[2]梁钰.浅谈中华民族声乐专业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03:106-107.

篇12:当代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重要性探索论文

当代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重要性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显现出诸多弊端。当代的声乐教学应避免过于单一的教育形式,应积极改革,努力促进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推进,打破陈旧教学思想的制约,推陈出新。

[关键词]声乐教育;单一化;多样化

在深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与教学目的已经发生改变,它不单单是教会学生一些声乐技巧,更要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感知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但是现代声乐教学多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缺乏活力。声乐是一门具有很强规律性的应用科学,教学模式单一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现代化的教学思维来对待声乐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单一化声乐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声乐课一般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准确地完成教学,这是因为早期我国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比较少,这就造成当时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程度逐渐增加,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教育资源又相对匮乏,很多声乐教师在这种形势下依然还采用固有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更多学生需求,并且这种形式过于单一化,缺乏交流与活力,不利于教学的纵深展开,教学比较封闭,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二、声乐教学多样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的声乐课堂其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以加强学生的艺术品质、艺术修养为目标,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抓住学习音乐学生的性格特征,如活泼、开朗、不能够长时间钻研等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音乐道路更加开阔。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心理波动,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科学把握前15分钟、后15分钟,科学地应用集体教学、单独授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多方面锻炼表演、合唱等综合能力。声乐课程占据了整个音乐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甚至很多学习演唱的学生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声乐的知识。单从声乐演唱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会美声唱法、声乐理论知识、音乐技巧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时刻加强自身动口与动脑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新颖的教学模式。

三、实现声乐教学多样化的举措

(一)以集体教学为主、单一教学为辅

集体教学更加适合当前的教育现状,面对各个学校的扩招,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大课、大房间、集体授课的形式,而当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则应因人而宜进行单一化的指导。例如对于声乐理论基础知识这类型的课程可采取大课教学。这种理论性课程适合直接进行大面积的授课,利用大课学习了解发声器官构造、发声姿势和呼吸的小技巧,集中讲解发声练习、技巧等相关知识,这种集体练习可以使学生间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对于一些技巧性、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教学,当然在选择拔尖人才的教学中也是比较适合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二)丰富实践课堂教学

丰富实践课堂教学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实践课堂一般分为声乐观摩实践和汇报展示课堂两种形式。声乐观摩实践课堂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声乐知识的理解。要多为学生创造声乐观摩机会,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探索,融为己用。教师寻找的作品要经典,具有代表性,注重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汇报展示实践课堂,其实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也叫作每周成果汇报。教师设定每周、每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式的汇报,每个学生都在台上讲述本时间段自己都干了什么,有哪些进步,有哪些缺陷,并进行舞台实践演唱,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之间交流,又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教师有针对性地将一些各方面能力相当的学生安排到一组,例如把几个嗓音条件、唱功唱法相似的学生合并到一组,这样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促进。而在小组教学中,教师针对一组中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选择曲子上,教师也可以分组、分难度、步步推进,兼顾到每位同学。小组之间更是可以在学习中合作练习,也可以辅助练习,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培养集体合作精神。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声乐教学尤其是一些大课的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学生直接通过白板屏幕就可以了解歌曲背景、歌曲技巧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视频、音频的播放,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声乐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时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要扮演辅助、引导、指导的角色,并且在课堂注重并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很多时候声乐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程中难以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学手段的过度应用,教师演唱的时间过长,教师讲解的时间超出学生练习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中极易忽视的问题,而有时候也正是这些细节的把握不到位,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倒置。教师在上课中要不断提醒自己,课上也要注意尺度,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完,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中时刻以引导、辅助教学为主,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多样性与新观念。当代的声乐教学应避免过于单一的教育形式,应积极改革,努力促进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推进,打破陈旧教学思想的制约,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王江.浅析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艺术科技,(2):219.

[2]董华.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3]黎启蓉.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学周刊,2017(13):209-210.

[4]马笛.浅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X):194-195.

[5]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4):178-179.

[6]辜小飞.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探讨[J].北方音乐,2016(1):115.

[7]刘洋洋.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探讨[J].戏剧之家,(23):180.

篇13:民族声乐的探究论文

民族声乐和歌剧表演的自然衔接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个实践性相当强的技能课程,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就要重视有机结合好课堂教学和实践。

歌剧是一个以歌唱为主导的音乐话戏剧,其中有情节、有矛盾、有人物、有场景,明显高于一般的音乐独唱,因而,想要传统声乐教学想要为歌剧表演输送具有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必须重视二者之间的结合。

【关键词】民族声乐;歌剧表演;戏曲行当

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专业技能高潮,综合组织全面的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把歌剧表演作为我国传统声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为歌剧演唱技巧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考虑到这一点,民族声乐教学应有意识地歌剧表演自然衔接起来。

一、歌剧表演,声乐与戏曲的结合

我国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明国家,文化底蕴尤其深厚,各种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经过时间的淘洗,其中精华的部分渐渐上升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国璀璨的声乐艺术正是由传统声乐体系逐渐丰富变化发展而来,这之中,戏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的戏曲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表演,身、眼、手、步,动作招式是不同的。

戏曲各方面细节的学习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待基本表演技能掌握后,深入体会作品情感,从而通过自身表演塑造出一个典型化的富有特色的形象。

中华民族歌剧是通过民族声乐表现的,其中仍然包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要素,比如特定场景下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因而,歌剧表演学习也可以从模仿开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歌剧进行模仿,来更好地展示出不同地域歌剧之中的别具一格的韵味。

如果仔细比较传统戏曲和民族歌剧,会发现以下不同,戏曲具有更为庞大的表演系统,对于演员要求更加全面,唱、念、做、打都必须到位;它一般不那么重视故事情节,

整个表演中更加注重突出戏曲形式的一种美,叙述会非常简约,外在形式却是相当复杂的,十分注重对人物细微情感的准确把握;戏曲的腔调要与人物角色相适应,通过生动富有感染的表演,突出戏曲效果,扩大张力。

而民族歌剧呢,在它的演唱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是极为简洁的,另外剧情发展会很快,比较现代,艺术处理上,更侧重一字一腔,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虽然如此,如果想要张扬歌剧的魅力,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演唱者在掌握演唱技术的基础上,也必须深入理解歌词,并且联想到自己经验经历,准确诠释歌剧中人物的情感,让歌剧向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二、重视从多个层面把握歌剧艺术

从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的不同,中华民族歌剧中渗透有丰富的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并且乐于倾向用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物形象。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不同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以民族元素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的歌剧作品,成为了声乐教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歌剧对声乐教学有着十分大的影响,它作为民族声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声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为我国歌剧表演提供了高素质人才,这就确立了我国民族声乐与歌剧表演的链接关系。

民族歌剧表演极具综合性,不管是角色扮演中的歌唱、形体、动作还是眼神都有要求,但是通过对当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状况调查发现,大半学生或者是一些青年教师,

在传统音乐方面的知识就比较欠缺,以至于影响歌剧演绎水平,类似的问题,在高等的艺术学校也是存在的,过于侧重声乐,相对应的就会忽视综合性的训练。

因而,学校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渗透一下歌剧史,或者歌剧方面的理论研究,加深学生对经典剧目的熟知度,歌剧的形式及基调。

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传统声乐素养的提高,鼓励他们在表演中追求“戏歌兼备”。

与此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聘请一些专业老师,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演唱技术,最好具备戏曲表演技能,如此,在自我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表演能力提供帮助。

三、重视引导个性创造来表演歌剧

个性创造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让艺术表演具备个人特色,成为不可复制的一种创作。

歌剧剧本的创作以及动作的设计,舞台场景的布置,都是创作个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表演者在原有设计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进行二度创作,让歌剧中的人物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它的新的理解,变得鲜活起来。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世人作为独立的个人,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情感思维决定了它们对同一艺术会有不同的理解,对美的创作,欣赏和追求的也不一样。

观察我国的声乐教学,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之后,可以通过声音、动作技巧上的处理来展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要给这个人物塑造打分的话,

分数必定不高,这是因为,他们通常会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企图通过声音表现的完美来展现艺术的魅力,太过关注技巧反而失去了艺术的核心,缺乏对整部音乐作品精神内蕴的诠释,不容易打动人心。

实际上,如果经常看歌剧表演,我们会发现,虽然专业技巧高超的表演者屡屡出现,实力雄厚,让人惊叹,但是却并不能给听者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说明他们在个性塑造方面是存在不足的。

我国一些知名民族声乐演唱家,比如宋祖英,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喜欢,歌曲广泛传唱,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完善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不断在充实,

积极探索声音领域中一些未知的空间,追求艺术的个性,最终形成个人的一种风格,当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在不断追求艺术的个性中最终成熟定型,其表演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渗透力,容易为大家牢记。

中国的不管是声乐还是歌剧都是在传统音乐的观照之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二者密切相关,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为歌剧的前进储蓄力量。

参考文献:

[1]朱雁.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表演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116-117.

[2]李国庆.论声乐和歌剧表演艺术[J].人民音乐,,(11):54-57.

[3]郭建民,赵世兰.论中华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93-96.

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研究

【摘要】现今,民族声乐教学大都借鉴并融合美声唱法,在实际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首先分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随后探究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以期为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作出重要的分享。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融合;借鉴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

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

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

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

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

篇14:民族声乐发展的论文

一、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时代性

大众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受到当时当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双重影响的。

因此,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积累了崭新的审美经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进而表现出审美意识的时代性。

因此,在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上,也表现出了对这个时代的音乐艺术的一种主流审美价值。

而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及艺术美学特征也随之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二、多元化特征

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作曲家、表演家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技法和手段等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探索与拓展,

并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定位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之中,使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特征的形成。

(一)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元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是一个无比宽阔的领域,是一片色彩缤纷的园地,艺术家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在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起来的同时,也积极探讨“深入继承、有效借鉴、大胆创新”等问题,

进而提倡艺术思想、理念与作曲技法、手段等多元化,将中国和西方的创作手法充分结合,再用现代的作曲技巧、表现手法和配器编曲等,让歌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以促进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二)作品演唱技法的多元化民族声乐是包含美声唱法在内的多种歌唱方法体系,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音乐,都有各自的演唱技法,加之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渐渐崭露头角并大放异彩,

而这些各种各样的唱法相互结合又会产生诸多灵感的火花,带给我们以全新的音乐感受,毫无疑问,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也将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三)审美理念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曾出现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和的现象,声乐作品在创作风格、演唱技法上都表现出高度的雷同性,后期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民族声乐艺术在审美观上也有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在审美理念上开始转变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中华民族声乐呈现出审美观的多元化。

三、科学性特征

中国的民族声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属于世界性的艺术文化,最终要走向世界,因此在艺术发展特征上要遵循科学性问题,即指声乐演唱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而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正处于改革、发展、创新的时期,而观众的艺术欣赏标准也越来越高且呈多样性,科学的方法是要尊重中华民族声乐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纵向继承的同时,横向汲取西洋声乐的演唱方法,在创新的基础上纳入进来,为我所用。

同时,科学的演唱方法,正是通过把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精髓加以吸收,并经过科学化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另外,声乐是艺术,艺术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

在培养方式上,也注重科学性。

因此,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事业方面,对老师和学生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准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牛强 单位:山西省晋中学院音乐学院

篇15:民族声乐发展的论文

一、多元化阶段

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既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后,歌唱文化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也日益融入部分西方歌唱文化,实现中西合并。

让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宽松的时代背景下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呈现最绚烂缤纷的`色彩,促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以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有魅力征服外国艺术家,使其更加了解中国歌唱文化,领略其独特之处。

二、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一)沿袭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去粗取精传统的原生态唱法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其在生活实践与生产作业中总结出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

原生态唱法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不同地区人民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导致其歌唱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

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有意沿袭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借助几千年劳动人员的智慧结晶,突显出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使民族声乐艺术回归人民、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向听众呈现其最真实的形态特征,反映国民大众普通的生活场景,抒发劳动人民所闻、所见、所感、所思。

(二)巧妙借鉴民族通俗唱法我国地广物博,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部分民族虽逐渐被汉化,但仍旧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声乐歌唱技巧及唱法,人们将这种未经修饰、纯天然的歌唱方式称为民族通俗唱法。

在大城市摸爬滚打,并积累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往往见过太多被修饰后的美好事物,当他们面对最淳朴自然的歌声时,才能触碰其内心柔软所在。

民族通俗唱法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听众感受到浓烈的自然气息,让其倍感亲切、舒适。

(三)存在一定的“学院派唱法”发展趋势所谓的学院派唱法则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上融入西方歌唱文化,将其中适用于民族声乐发展的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突显出浓烈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气息,因其起源于歌唱专业院校而得名。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加入学院派唱法,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为民族声乐艺术培养更多爱好者与欣赏者,为其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滚滚洪流迫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改进,以迎合时代潮流与人民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改革开放至今,民族声乐艺术历经初级阶段、繁荣阶段,已经步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与西方歌唱文化及其演唱技巧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试图激荡出最美丽的艺术花朵,让世界为之倾倒。

作者:聂蓉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篇16: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

一、民族声乐语言的审美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诗化的语言。

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

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优美的声腔。

中华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

“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

最后,独特的韵味。

韵味是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感情的抒发,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唱艺术营造的深远意境,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精髓、声乐艺术的灵魂。

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二人台”等在唱词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韵味在字韵、声韵、情韵上的表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独特的韵味之美。

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二、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具有广泛性,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内容等可谓多种多样,而从语言特点来看其创作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以衬词的使用表现最为明显。

首先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

从创作主体来看,当前民族声乐语言创作既有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也有专业艺术家进行的专业创作。

从创作题材来看,我国民族声乐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曲艺、新民歌、新歌剧等演唱形式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从创作内容方面来看,民歌语言有表现劳动生活、人物事迹、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内容,例如歌曲《孟姜女》就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凄苦,同时也赞颂了爱情的伟大与忠贞.又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简洁有力、气势雄浑,既说明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艰难处境,又表现出了革命儿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以民族声乐语言创作中衬词的使用为例,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普遍性。

衬词的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声乐语言中的衬词通常是指一些语气词和形容词(例如“哟”、“嗬”、“溜溜”、“得儿”等)。

衬词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声乐歌曲韵律、抒发创作情感、强化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衬词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诗经》等先秦民歌中就已经出现使用衬词的现象,如诗词中的“兮”、“于”、“嗟乎”等虚词就是衬词的一种。

又如近现代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歌词中就反复使用了“哟”这个衬词。

衬词的反复使用和延伸使得民族声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同时又增强了声乐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这些歌曲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

不难看出,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能够对声乐语言的结构组织、主题发展、情感表达、气氛渲染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具有宝贵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语言衬词的使用和表达的不同,充分反映出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审美情趣,彰显着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郭薇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篇17: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

一、“音色美感”的多元运用

中华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音质美感”的演唱已经彰显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如今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无论在技术上,作品上都有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如果只有单一的音色去表现同一首作品已经不适合现在民族声乐音色的美感要求了,正如作品决定唱法,作品决定音色一样,不同的作品需要我们用不同的音色美感去表达,

同一首作品,我们同样可以用不同的演唱者音色去表现,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创作民族艺术歌曲《梅花引》,笔者听过几位不同歌唱家的版本,在音色美感运用上都很成功,

张也演唱版本《梅花引》笔者认为属于典型的民族声乐音色美感的表现,“甜、脆、润”的音色美感运用,将寒冬中腊梅的傲雪独放的品格和浓郁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演唱韵味发挥的很到位,标准的民歌范唱版本。

吴碧霞演唱版本《梅花引》属于民美音色的运用,更多借鉴了美声唱法通道的.的感觉和民族戏曲发声方法的运用,让听众听起来声音音色更具有“通”“透”的音色美感,我想这大概又是另一种不同音色美感的艺术处理方式吧。

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声乐演唱发展的又一个可喜的变化,无论是演唱者音色艺术处理的运用还是作品的创作体裁方面,都给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常思思特有“花腔特点”音色美感的演唱,

将作品整体艺术水平达到了几乎完美的高度,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可以说开拓了我国民族声乐这种唱法的新的艺术美感表现,这种音色美感的运用已经不单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音色审美标准了,而是一种全新的音色、音质的表现方式,也给我们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的新的发展思路,同时给观众带来全新的音色听觉美感体验。

每个人的声音特色是独具个性的,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声音色彩的丰富性,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声音造型艺术赖以塑造形象的工具。

如同绘画的调色板,没有丰富的色彩就表现不了现实生活的色彩世界1,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借鉴美声唱法发声技法改变了民族男高音细腻甜美的一贯演唱风格的美感特点,而更多的是音色多了一分厚实,宽广和大气,开创了新一代民族男高音的演唱特点,

因此在作品《西部放歌》演唱中,高音区混合真假音色的运用,洪亮的音响、宽广的音域、完美的共鸣的综合运用,让声音在一定音域的范围内能自由驰骋,声带的发声能力,气息的控制能力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提出了新的技术难度的课题,

这种高难度的演唱技术带来的演唱音色特点也大大提升了作品艺术品质内在的美感,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听觉效果的震撼力!这首民族男高音的作品也成为21世纪初我国民族声乐歌坛的一首很“给力”的“正能量”接地气的好作品,开创了新一代的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

二、“以声传情”的美感表达

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在青歌赛的现场更是打动评委张也,让她也为《父亲》而落泪。

刘和刚的演唱所表达的音乐艺术形象“父亲”是他的声音和情感完美结合的“产物”,让观众产生的一种在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父亲的“联想和表象”,刘和刚的演唱“完全渗透到歌词说出的意义,然后他在这种内在的情感中用一种意味声长的情感将他表现出来,歌曲通过“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这种对父母的长辈养育之恩的内心独白,情感的抒发“声声”的打动每一位听众。

这种“声情并茂”的演唱也完全体现了中国儒家音乐审美观,完全体现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演唱美学“音心对映”的美学思想,音心对映的美学思想要求欣赏着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展示原有音乐作品的价值,在这点上民族唱法所体现的音心对映之美正是通过演唱着字、声、情的三者结合,

演唱者的吐词发音无不是为情的,演唱着不动情,观众是不会感动的,声随情走,腔随情转,这种情不是一般意义的情,而是演员对生活的体验,富有个性化的感情,把人物唱活,把人物唱动,这样的演唱才能表现出强烈打动人的震撼的艺术效果。

3刘和刚《父亲》的演唱正是这样的例子。

为此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演唱如何更好的表现情呢?演唱者可以从感知和理解下功夫,二度创作要求我们必须要挖掘歌词大意,熟悉歌曲旋律,要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品的背景,同时结合自身的时代审美观念,准确的把握歌唱的感情基调,更加注意情感细节旋律的处理,使演唱有轻有重、有浓有淡、有起有伏、变化有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的完美表达。

三、形、神、韵兼备的美感体现

中华民族声乐的形神韵的完美结合体现又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理论的精华,中华民族声乐更注重一种实体存在的可视性,让欣赏着通过视觉感受演唱着所表达的内涵。

这种形体的美感表达和声乐演唱结合一体可以使演唱着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眼神、手势、面部精美的服饰等都可以借助发挥,如今在民族声乐演唱女歌手中表现的很突出,这种歌唱与表演的一体具有传统戏曲表演的美学特点,现在也成为中华民族声乐演唱特殊的审美要求。

“神”是蕴藏在演唱者内心深处的特殊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从而通过演唱者的外部造型和精神方面的体现从演唱者的姿态中见精神,气势中见神韵,使人通过演唱者的面、目、体、动、感到他内心世界中亲切自豪的民族情感和典雅高尚的民族神韵之美。

4这一点正如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演唱,无论的是他演唱军人气质豪迈的作品《一二三四歌》还是情感委婉的抒情佳作《小白杨》,我们每次都能通过阎维文眼神、形体,军服和一声正气军人台风的气质情怀的歌声的神态中感受到所表达的中国人民军人豪迈的美感,唱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为祖国,为人民,保家为国而奋斗的时代强音。

“韵”是中华民族声乐独具特色风格的体现,通过演唱者的声韵、情韵表达出来,韵味是中国传统美学歌唱特征,也是区别的西洋美声唱法的特点之一。

我国56个民族表演体现在神要准,情要真,形要美,味要浓。

其中“韵味”在我国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中尤为突出,它要求演唱者对生活和文化长期体验所表达的审美意识,通过内心情感表现在歌声中并为表演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是民族唱法的灵魂。

5正如东北民歌《串门儿》要表达的“诙谐风趣”,西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林》的苍凉,凄楚,意境悠远,令人回味。

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透出的刚健,明快。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清丽柔慢、轻灵雅致而不失纯朴。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清纯率真散发的山野乡土气息等等。

这些各具特色风格韵味作品需要演唱者感情细腻的处理抓住作品的内在情“韵”从而给听众带来不同民族风格的意味和情致的艺术感受。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声乐演唱美感的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形式独特,这种演唱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达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而无论是作为歌唱家,还是活跃在高等艺术院校一线声乐教学讲台的老师,

发扬中华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诠释中华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艺术美感,是我们每一个演唱者,学习者、不断努力钻研提高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作者:彭青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音乐系

篇18: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地域性论文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地域性论文

民族声乐艺术如同琴棋书画甚至宗教、科学等文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现象[1]。早期民族声乐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歌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原始氏族的歌舞与歌曲,到周代春秋时期的《诗经》、《乐记》、《楚辞》等多部古代乐的歌词,再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均显示出我国古代相当发达的音乐艺术文化[2],也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溯源。在我国民族声乐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特征无一不打上地方色彩和地域性的“烙印”。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不仅在创作素材上,还是在歌调上均渲染出春秋时期各诸侯割据势力范围内的地域性风格特征。民族声乐根植于民族发展历史的“沃壤”,在其发展历程中,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强烈的关系,即地域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传统喜好、民族特性、审美情趣等因素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存在重要的和直接的影响。各民族人民生活所处的地域环境是影响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根植性因素,其核心特质渗透在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长期历史演进中,永不褪色,并使民族声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过来,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又更好地塑造了地方特色。以我国民间声乐为例,民歌是民间音乐的根,民间音乐又是民族音乐的源泉。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环境差异大,且民族众多,因而我国民歌的品种、演唱形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非常丰富、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地域性特征的探析,不仅有利于各种艺术风格的融合与交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并使其在世界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4]。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演唱者在音质、音色、语言、共鸣、力度、润腔、情感和音乐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我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唱、教学实践,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在中国的传播,各音乐艺术院校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法,以美声方法演唱民族歌曲,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更加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但无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经历怎样的历史演进,其地域根植性却始终贯穿于其脉络体系之内,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折射出特定地域环境对人文素养的作用。音乐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无论在演唱形式、基调上,还是在内容、精神上都要受到当地地域的影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里因素、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地域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5],民族声乐艺术风格也因此烙上了地方环境特征的烙印,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一、民间歌唱风格的文化地域性

所谓民间歌唱,指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纯朴的歌声,基本保留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风格与韵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专业作曲家、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贵原始音乐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多为原始民歌或改编的新民歌,反映该地区、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以汉族居民最多,分布地域也最广,汉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我国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种,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时真假混声,表现出激昂、率直、较多阳刚之俊;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常以真声为主,展现出绚丽、纤柔、偏于阴柔之美。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南北艺术风格差异大致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文化时期的《诗经》与《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便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受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歌唱表达出激昂、直接的愤怨。北方游牧民族较多,草原民族的粗犷性文化对我国北方汉族民间歌唱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反起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术文化的影响,歌唱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独特的委婉、阴柔的地域特色。

二、民间说唱风格的方言地域性

民间说唱,实质是念白与歌唱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说唱结合。我国民间说唱曲种繁多,目前曲艺现有六百多种,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以及演奏、演唱特点等。以汉族民间说唱为例,其内容可大致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等几大类。汉族的弹词、大鼓、渔鼓道情、牌子曲类、琴书、文场、走唱、板诵等,以及少数民族的“好来宝”、“赞哈”、“达斯坦”等深受人们的欢迎。然而,对民间说唱风格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口音,口中发出的音色、音调不同直接导致说唱艺术风格的不同,因而,民间说唱深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方言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形地貌复杂,高山劲水的地域阻隔导致人口聚居的方言差异性较大,地域方言特色强烈地影响着民间说唱艺术风格,其地域风格独特。被誉为“江南明珠”的苏州弹词,她那柔和的吴语、优美的音乐,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展现了吴地人文风格特征。江苏、浙江的民间小曲被带到广西,与广西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具有桂北口音风格的广西文场音乐。清光绪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民歌小曲流传于中上游的叙州(今为宜宾)、泸州两地,融入四川方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口音的四川清音音乐。用汉剧唱腔中的(邦子)和(二黄),且由广州方言演唱的,流行于广东省各地和广西南部的粤语地区的粤曲,已经完全赋予了浓郁的粤味。发源于古曹州―鲁西南菏泽地区的山东琴书,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分割,山东地方口音和民间音乐的地区差异对山东琴书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南路琴书、北路琴书和东路琴书三种不同音乐的风格流派。由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鼓词,并掺杂北方民间歌唱豪放、高亢、明亮的风格特点,在清后盛行于中国北方的地方大鼓,因地区方言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京韵大鼓”、“唐山大鼓”、“胶东大鼓”、“东北大鼓”等音乐艺术风格。

三、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

中国的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声乐中高度发展的一种类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时期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唱法风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戏曲唱法更趋完善和系统化。戏曲唱法发展至今,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体系,其地方大型戏曲有京剧、晋剧、秦腔、豫剧、徽剧、川剧、越剧和粤剧等,各自具有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然而,戏曲曲艺是随着地域社会经济水平逐步发达而形成和发展的,其风格特征深受社会地域性的影响。京剧是在吸收众多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容后发展而来的,是整个华夏地域文明的真实写照,其艺术风格杂糅各地方文化特色,原因在于京剧流行于古都北京。清代京城社会经济发达,各种戏曲曲艺风格在此交汇,最终形成具有四方特色兼具、浓郁的京剧风味。晋剧是随着晋商逐步发展而兴盛的,且晋剧在山西境内所分布的晋南蒲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等主要是由于众多山西商人在走西口的道途上所形成的。山西商人好戏,尤其酷爱晋剧,明中叶之后的晋商逐渐发达,发源于山西蒲州的蒲剧逐步被随着经商的线路而带到晋中、晋东南和晋北等地,形成了山西晋剧艺术的社会地域性风格。将各种剧种进行比较,更加能够体现出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特征。例如将山西晋剧与河南豫剧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晋剧题材内容多演绎封建皇族社会生活情景,演唱风格较为宏大而庄重,如《打金枝》、《金水桥》;而豫剧则多以平民百姓生活为题,风格较为朴实,多具有喜剧性,如《天仙配》,风格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二者所处的社会地域性,晋剧产生于山西,而山西地域比较闭塞,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多向往上层社会生活,导致晋剧戏曲风格多以宏大而庄重著称。相比之下,豫剧流行于河南境内,而河南地处疆域中心,号称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社会统治不稳定,平民多向往安定、平实的社会生活,厌恶连年征战之苦,导致豫剧多以朴实和怀有美好生活愿望的艺术风格占据一席之地。

四、现代民族唱法风格的混合地域性

“现代民族唱法”是著名声乐家周亨芳于1988年《歌唱与训练》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是指运用西方美声演唱方法和音乐理论来演唱传统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唱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和学生纷纷进入音乐院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大胆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并具有时代气息的歌唱新路。现代民族唱法可演唱多种风格,能驾驭高难度作品及胜任歌剧角色,多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经过现代民族唱法演唱,同样一首传统民歌可兼顾多种地域特点,呈现出混合地域性风格特征。同样出自陕北地方民歌作品《兰花花》,经不同地方民族声乐歌手演唱,表现出明显的混合地域性风格。丽媛演唱的《兰花花》除内容表现出陕北浓郁的地方风格外,演唱形式的音调与节奏多少含有山东包楞调的地域风格;而阿宝所演唱的《兰花花》在演唱形式上则透露出深厚的内蒙地方音色。典型的现代民族唱法所呈现出的混合地域性风格莫过于对同歌异唱的分析。以丽媛、殷秀梅两位歌唱家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我们是黄河泰山》为例,可以看出丽媛从演唱山东民歌起家,浓郁的北方风格在她演唱的所有北方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她太强太浓的的地域性语言惯性,使她在有些非北方性的演唱上由于语言音调的不熟悉而使歌曲失去了应有的风格。而殷秀梅作为美声歌手,没有地方性语言特点,也没有像丽媛那样广而多地演唱地方风格浓郁的作品,在《我们是黄河泰山》里,可以听出她对北方梆子语言和韵味的追求。

五、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但无论其内容和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其内在的艺术风格骨髓却始终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深切的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从民间歌唱风格的文化地域性、民间说唱风格的方言地域性、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和现代民族唱法风格的混合地域性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这将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深入挖掘地方各自环境特色、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影响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因素,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焕发出丰富多姿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篇19:民族声乐传统戏曲论文

民族声乐传统戏曲论文

一、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传统戏曲中有利的艺术元素,对于戏曲来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沃国平传统戏曲本身具有传统美,民族声乐在继承其传统美德基础上对戏曲艺术进行变革,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中国艺术的进度与发展。

(二)继承与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有着一定的审美共同点,他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但是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特点和地域风格,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戏曲的发展继承了传统戏剧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在很多歌剧中经常会看到板式变化,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中经常会出穿插戏曲形式,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戏曲的演唱技法丰富其音乐内涵,现代很多歌唱家都具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利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即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启示

现代民族声乐首先要将审美艺术融入到创作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积极发挥文学在声乐中的表现,提高文化价值;注重创作个性和情感色彩的投入。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出具有鲜明美学品格和综合艺术的声乐作品。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演绎出具有时代性与戏剧性的艺术作品,推动我国文艺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戏曲元素对现代民族声乐的沁润

(一)熏陶和感染

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利用现代艺术带动传统艺术的发展。现代很多著名的声乐唱段中都有着传统戏曲的影子,比如民族歌曲《断桥遗梦》以曲唱词,以丰富多彩的歌词,展现中国民风、民情。另外传统戏曲多样的形式变化也为民族声乐多继承,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的变奏曲式不同,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化使戏曲演唱感情更加丰富,也使其戏剧性更加丰富多变。民族声乐在这种意识形式的熏陶下也形成了板式变化主体。其次民族声乐也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审美标准,二者都主要强调传达情意、中正平和、含蓄典雅的审美特点,提高其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二)演唱技巧的借鉴

歌唱的重要因素是气息,歌唱者对于气息的掌握是演唱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都特别重视。现代民族声乐就很好的借鉴了传统戏曲中丹田运气的方法,在演唱过程中适当把控气息的运转,不断完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技能。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对传统戏曲语言的借鉴,传统戏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寄托,民族声乐对其进行借鉴,丰富了自身的语言形式,提高其艺术价值。

三、结语

中国的传统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民族声乐经过传统戏曲的沁润,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容,而且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民族声乐的一种促进和发展。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不断推动我国艺术表演形式的出现与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增光添彩。

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民族声乐发展中传统戏曲的渗透研究论文

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声乐发展史在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声乐教学中曲目选择的重要性论文

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发展探讨论文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论文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探究论文

文化发展构想与高校外语翻译教学

高职声乐教学分析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合集19篇)】相关文章: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纵横论的论文2022-09-25

大学体育系毕业论文2023-05-26

声乐作品中词曲关系研究的论文2024-02-03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2022-12-15

论《良宵》的艺术论文2023-11-21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022-08-21

声乐教学中教育学运用探究论文2023-10-14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3-05-05

视听说教学培养综合技能分析论文2023-05-17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