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时间:2022-05-07 14:00:0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共14篇))由网友“欢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篇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结合我院实践状况,深思计算机教学,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革的思绪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引言

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教学中,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和应用最早的国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呈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提高,推进了教育观念、体制的革新和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此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才能,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场景的差别,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充沛理解、正确认识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请求,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构造体系和内容,变革教学办法和思绪。

1教学现状及剖析

1.1生源差别,程度良莠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针对大一重生开设的课程。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重生来自不同省区,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程度、学生先前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储藏、智力程度等的差别及各中学对计算机相关学问的请求各异,重生起点不一样,程度良莠不齐。大局部学生可以纯熟运用Win7操作系统,可以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娱和学习,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但不能纯熟运用。有的学生可以控制office办公软件的根本操作技艺,也有的学生已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证书,以至已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也有少局部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基础学问简直为零。因而,教员应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

1.2教学内容根本相同

目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的教学内容根本都是相同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Win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网络基础学问、IE和OE的运用及关于计算机的一些根本概念、根本学问和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学问构造,但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难以和学生的本专业学问相衔接,很难到达较高的应用程度,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

1.3教材组织构造不合理,局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很多,但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局部书中根本操作内容的应用性价值不高。教材以内容为导向,注重操作步骤,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和单一,缺乏详细的实例,难以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比方在word模块,大局部教材中按步骤解说如何设置字体、如何设置段落、如何插入图片等,学问点很零散,难以将这些学问点和实践的应用有机的交融到一同,看不到实践的效果。计算机的软、硬件开展很快,在对计算机配件和常用软件进行引见时,局部教材的学问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的更新产品型号和软件的版本。局部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学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很简单,无非就是应用word打字、复制、粘贴文件和文件夹。这局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乏积极的主动性,不愿意入手去操作、去练习,而在项目理论中却无法处理实践问题。

2变革思绪及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开展,计算机学问一日千里,这就请求教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不时更新内容以顺应科技的开展,又要思索到现阶段学生本身的学问程度。这对教员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2.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控制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不同,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学问差距悬殊,因而教员需求梳理出不同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学问和技术的不同需求与偏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腕,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关于计算机基础学问和操作技艺请求都比拟高,而非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的根本操作才能,对计算机理论学问相对请求较低,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所辨别和偏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院大一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请求学生控制计算机相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操作,辅助学生经过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比拟注重根本应用。因而,教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保证学生控制根本学问的同时应加大应用型学问点的解说。为了顺应科技的开展和社会的需求,教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与时俱进,不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顺应时期请求[2]。为了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互联网应用学院教员结合目前计算机的开展和学院学生的详细状况,主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教材,此教材的最大特性就是以学生为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引入大量的实例,将学问点融入实践。比方word模块这局部内容的编排,将触及到的学问点融入到详细的任务中,任务1:写求职信,经过任务1解说word中的`根本编辑功用;任务2:制造简历表,经过任务2解说表格的制造;任务3:简历封面制造,经过任务3引入图文混排;最后任务:综合实训,制造培训材料单页,经过最后任务完成对word模块的综合应用。学院级重生已开端运用,目前效果良好。

2.2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理念

由于重生在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差别很大,因而,在授课初期,教员首先要理解、剖析学生的根本状况,在布置课堂任务时,首先结合学生的本身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结实的同窗与基础单薄的同窗搭配分组。组内同窗相互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基础结实的同窗对基础单薄的同窗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基础单薄的同窗对基础结实的同窗起到了稳固、升华的作用,同窗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到达了助人自助的效果。关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解说过程中要有所偏重。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一: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这局部内容为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和相关学问拓展)。教员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求细致深化地解说这局部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及开展趋向,控制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从而为本专业学生后续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学问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系统和原理,并为以后学到的C言语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员只需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一下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计算机系统组成,明白计算机工作的根本原理,没有必要细致引见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更新教学办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教学办法,教员要不时更新教学办法,改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时俱进,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问与才能的培育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实践操作。教员在授课时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办公软件的优越性能,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采用案例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类似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设定情形,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进行详细的情形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践动身,遵照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准绳[3]。例如任务3:word图文混排。教员在解说之前先让学生看一组海报,针对图片中触及到的元素,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学问点,再进行简单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员对触及到的学问点进行归结和总结,为学生分配当日的课堂任务。当日的课堂任务———图文混排操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员全程辅导,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尝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学生将本人的作品上传至教员机,并对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现和解说。在展现和解说的过程中,经过对不同作品的交流和评价,能够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充沛发挥本人的才智,提高本人的审美观。学生展现和解说后,教员要及时归结总结,引申提高。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引入大量的实例,例如任务1:word根本编辑模块。教员在解说完毕后能够设定学习情境,设定与日后运用所学学问内容的实践情境相相似的情境。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的排版。教员也能够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布置任务:期刊排版。学生作为报社编辑,需求完成这项任务,教员把文字素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制造一期期刊。经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综合应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期刊排版作品,见下图1、下图2。当然教学也不能只依赖课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教员能够充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变革教学考核手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才能,完善学生的学问体系和构造。由于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传统的考试方式比拟单一,考核方式板滞,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应用才能和创新才能。教员要改动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才能培育,淡化考试请求。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性,采用灵敏多样的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能够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的水平、作品的创新展现三局部,结果考核主要是测试学生实践操作才能,对操作过程中相关学问点的控制和应用。只要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才干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完毕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需教员改动传统的教学思绪,不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理论中不时积极探究、理论,总结经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定会获得丰盛的成果。

篇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篇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零起点,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

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授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

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教材内容滞后,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Office软件已从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与Office 2000的内容。

有些教材包罗万象,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教学规律。

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但可操作性差,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

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改由学生自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舍弃过时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以应用为驱动,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因此,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

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直接提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迅速且准确,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同时,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

此外,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科研,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27-28.

[4]龙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110-114.

[5]刘艳丽,许.高职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8,(2):29-30.

篇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实用性强。

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用考核促进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上学有所得,教师能教有所悟,教学相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硬件配置;认识计算机的功能作用;学习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录入及Office等常用应用软件;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共享。

这是一门看起来上课内容浅显,但实际上并不好上的课。

面对学生原来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让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内静下心来,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每人每天能有收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个任课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入学目的往往就是混个毕业证书。

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一个班里面,会有一些学生打字速度能有60汉字每分钟以上,会上网、上Q、登录邮箱,会下载图片音乐电影;但是同时会有一些很少接触电脑,不会用键盘,不会拼音打字,认不全26个字母,没用过QQ,不会上网,甚至连打开关闭电脑都不会的学生,学生间计算机水平相差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讲深点,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讲浅点,基础好的学生不耐烦。

第二,电脑课的教法大同小异,上课的一般流程是:先观看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学生上交作业,最后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和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单一的课本素材和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和厌烦情绪,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上课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中职学生很少有看电脑课本的习惯,课本发下去时是新的,上面除了写了个名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到他们毕业时,仍然很新,明明是课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学生没有上课带笔,记笔记的习惯。

少数的学生开始时带了,但看到其他多数人没有带,后面也跟着不带了,不能坚持自己对的立场。

没有做笔记的结果就是没有复习,知识点记不牢,水过鸭背,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交,缺乏学习自主性。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根据实际中的教学情况,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去学,有主动探究的行动;学生想学,愿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在学习过程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最终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收获和喜悦。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对学习进行关注和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学习的保证。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上好每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上好每一节课,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类型,如果老师上课之前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学这个软件有什么用?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学生学起来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

例如:教打字时,告之学生,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打字比赛,比赛获胜会获得证书和奖金,30汉字每分钟是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底线;教计算机组成和电脑硬件配置,上课之前去市内电脑店写好几张2000到3000元左右的组装电脑配置单,给学生分析比较,给学生讲了上课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辨别,学这个可以判断一些电脑品牌硬件的性价比高低;教WORD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可以做个人简历、课程表、通知,以后一定用得着;教EXCEL的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EXCEL用于数据统计和财务核算,举个例子,让学生同时用计算器和EXCEL电子计算表格算一个工作表里的结果,哪个更快?计算器点个半天,自动填充功能一下子算好一个表的数据,亲眼所见更让学生信服。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所有的教和学都要随时根据课堂变化来进行调整,不管是什么课程,在教学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刚开始,在大多学生不会什么电脑操作的时候,用“先教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先讲课,后面学生跟着进行操作;当课程讲授过半的时候,就应该改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试着先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检查之后,再集中讲评作业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把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相互学习,因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让基础好学生去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给帮助同学有相应的加分,提高学生互助的积极性,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用“考核”促“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用每天作业的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时最好能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

有对学习的爱好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爱好学习,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对于没有学习爱好的学生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其中教学考核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

学生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养成一个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即课程开始之前就找到上课班级的班主任拿到上课班级的学生花名册,做成一个课程相关的EXCEL电子表格,上面有班别,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和作业当天日期,严格从平时的第一次课堂作业开始就执行记录每一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明确告之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成绩就会越高;反之,成绩就会越低甚至可能要补考。

成绩高低基本上由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决定。

学生有查看、下载全班所有同学的作业记录的权限,这样可以激励、鞭策学生完成作业,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个作业或者几个作业就能设置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学到课堂知识,相互协作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一个学期的十几个学习任务如果能做下来,这些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4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是一门需要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但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主要是实践,教师要少讲,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多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可以把上网作为一种奖励,在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检查过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可以连接二十分钟的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完成作业的动力。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只有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实践、经验积累。

教材的改进能与时俱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关注学生每一次课的成长,能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3).

[2]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11).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8).

[4]王力强.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4).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论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功能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博客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中职学生每天的生活行为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迫使中职教师决策越来越依靠数据分析。大数据正以一种庞大的信息力量影响着中职教学的发展,从教育角度来看,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学评估等方面,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因此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掀起新的教育革命。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BigData)从字面含义理解,即是大的数据集。作为一个较为抽象且新兴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讲,大数据是指庞大的数据量,即人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数据集,也就是大数据的字面含义;从广义上来讲,大数据是应对庞大数据集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归纳起来大数据有四个特征,分别是:

1.1大量性(VolumeBig)

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TB的数量级已经不能满足其数据的需要,而是延至PB以及ZB、YB级别。

1.2多样化(VariableType)

数据的结构类型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变为多样化类型,包括网页、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料。

1.3高速化(VelocityFast)

数据产生的`节奏与生活的快节奏如出一辙,因此需要高效、及时的数据监测、处理方法。

1.4价值高和密度低(ValueHighandLowDensity)

连续不断的监控数据流,实现360度监测,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2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信息的获取方式直接影响技校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能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时代,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2.1教学理念的转变

伴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大数据、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将给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目前在线学习盛行之时形成的,在这样的形式下传统教学模式则起到辅助的效果。与限定时间空间、按部就班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将逐步改变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将更适合中职学生,更能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中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有效减少中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学习过程中可避免产生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中职教师可通过挖掘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模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即可得出学习规律,进而判定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强调,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复习指导。通过大量的教学数据,对中职课程资源进行反复检验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优质性。

2.2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教育活动中,知识是海量的,技校生获得知识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还有更多的知识是从“网络”中获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技校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也被记录下来。因此,教师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以中职各学科培养目标为基础,合理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将大数据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将相关的教学问题、应用问题等进行合理配置、分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开放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但能激发技校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还可引导技校生形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对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大数据引导下的创新教育不是单纯地只注重操作的结果,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有效利用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等先进手段于教学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已经在我国各个地区得到了积极推广,使得大量的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成为了现实。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走的是精兵之路,即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困惑,可暂停、重放,方便个人达成学习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课程设计上就有很大不同。技校生可先通过微课实现自主学习,如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请教师提供指导,在课堂上则主要通过实验、讨论、作业等活动消化所学的知识点。在充分了解“慕课”、“微课”、“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2.4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考核评价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更加科学的决策信息,让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科研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以适应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是对中职教师对大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的新要求。

3大数据为中职计算机应用

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探索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从而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才能给教学带来真正的变革,让每个技校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步骤和方式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1有效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估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以往教师存储的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为有需要的教师推荐类似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实现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问题解决,调整教学法和教学策略,从而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从依赖于教师有限的面授转向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完全有可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自适应性的个性教学,即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并与大数据测试分析系统建立联系,包括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兴趣偏向。通过数据分析,如通过对错题分析发现学生哪些知识点的掌握有问题,并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补救辅导,如自动推送相关问题知识点的对应知识讲解与测试等,进而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安排,助力于教学改革。大数据使自动发现学生学习爱好、学习习惯和成就评价成为可能。

3.2提升中职教学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通过对大数据教学分析的应用可引导学生形成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3.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上,可结合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在课外用在线课件、微课等资源预习、复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互动,拓展了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强化学习效果,无形中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需要较长的过程。要紧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思想、方法与理论,在不断的尝试中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必须进行一定的调研,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课程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为了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必须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对全局的情况有一个良好的掌控,这样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倍添助力。

本文认为,应该分不同专业调研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提出各专业实现计算机应用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实现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无缝连接,把专业应用案例嵌入到本课程的教学案例中,据此制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和地区,之所以高职院校能够成为全国的标杆,并且一直久居高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进行系统的调研,对全局的情况都一个较好的把握。

在现今的情况下,只有掌握全局,才能改革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篇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带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对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之所以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供应社会的需求,将计算机专业放在首位。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端的社会,计算机成为了必备的专业技术之一,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成为了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够让众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同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发展中会获得较大的突破。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因为我国一直都在提倡计算机教育要从小抓起。

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直接能够投入社会应用的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有所成就。

因此,现阶段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办法完全的学习基础,而是要在就有的基础知识上,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都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篇8:《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有些课程虽然符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但对于社会的需求来说,还是有所不及的。

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考虑到社会方面,毕竟学有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专业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外,还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开设其他计算机类课程,机电类专业主要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CAD/CAM 等计算机类课程。

由此可见,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国家在某些方面规定了一些标准,但从实际的情况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始终都是要为学生服务。

每一个地区的教材和教学方式都不一样,必须要将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当地的标准为主。

二、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差异

从严格的教育角度来说,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过去的教育当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无差异的课程标准,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无差异的课程标准已经不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

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实践,因此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同专业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和发展方向都不同,鉴于这样的情况,需要一定的差异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凸显出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对于将来的发展而言,也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从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结构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知识支持的作用,由于各专业后续课程内容不同,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供的基础知识也应有所差别。

如机电类专业后续课程包含计算机控制方面的内容,二进制方面的`知识用得比较多,因此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运算是重点的基础知识内容,经管类专业后续课程涉及信息系统的应用,因此信息编码、信息系统软硬件组成对这类专业是重点的基础知识内容。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统一、忽略了专业差异

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将来的发展中,埋下较大的隐患。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改革意味着要获得一定的突破。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统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虽然计算机在专业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基本上不需要存在教学内容的差异,只要统一就好。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发展中,是允许存在的。

但对于现阶段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而言,如果教学内容高度统一,就会逐渐的减小整体的专业差异性。

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也不会凸显出优势和个人特长。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全院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忽略了专业差异,这显然不符合不同专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要求的差异。

(二)未考虑因材施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属于基础部分,但在高职院校中,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良好的发挥出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本文认为由于地域不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较大,部分同学已学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部分内容,但教学组织仍然按照零起点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同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很多的高职院校,之所以没有像其它院校那样获得较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因材施教”方面,做的不是特别的突出,而且对问题长久的视而不见。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任教师数量有限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课量大,本课程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往往聘用其他部门的非计算机专业老师上课,教学质量难于保证。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只有少部分的教师愿意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大部分的教师都在从事一些其它方面的工作。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在福利待遇以及日后的发展中,都没有达到教师的理想要求,因此在这方面的教学,教师数量非常有限。

而高职教育又要求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重重矛盾之下,对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这部分的师资力量不断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调研

篇9: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的分析,从优化教学模式、紧贴专业知识和评价考核方式3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7系统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Excel2010、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以及网络基本概念和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软件平台,达到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软件应用模块)初、中级水平。

篇10: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2.1丰富教学设计

基于“成果向导”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课前老师备课的一个标准,包含了基本信息、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反思几个环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任课教师对这节课程所教授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课上内容以及学习评价一目了然,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记录教学后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无论是老教师作为教学经验交流,还是新教师作为课上参考,都是对课程改革的一种促进。

2.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模式

因为高职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入校前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除了校内已有的资源和文献资料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讲授知识,比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翻转课堂的特点是视频短小精悍、信息清晰明确、复习测试高效快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先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老师给予有效的辅导,促进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点,课后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做出有效判断。这种教学模式也很好地平衡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这种情况。又比如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的平台,目前有很多知名院校的专业教师都会在网上做微课堂或精品课,放到平台上去,教师可以很好地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资源进行很好的预习或知识点扩充。

2.3紧密贴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因为计算机基础中的Office2010软件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一种工具,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对问题深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融入专业知识也能够为研究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比如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在做电气产品设计流程时需要用的流程图,教师在教授Word2010章节流程图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专业内容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文档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巩固学习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经贸系学财会专业的学生会用到大量的数学会计公式,我们就可以在讲授Excel2010函数应用的章节里,结合专业的函数知识多加练习;又比如我们可以把学院现在的三科联动的教学模式带到计算机基础的课堂上,如语文和英语课上的美文赏析用在Word2010的文档排版中,学生既可以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基础科目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既能够调动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过程考核与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领域新职业国家考试,通过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得操作员、高级操作员资格者,重点测评考生掌握计算机各类实际应用技能的水平。目前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过程考核的方式能够考量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摈弃了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价方式,老师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整个学期的课程成绩,但对学生而言激发的动力还不够,如果能够把过程考核和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需要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同时能够为其他学科服务。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的同学从来分,有一部分是高中生,有一部分是中职生;从地域上分,有些学生来自城市,有些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校前是具备一定基础的,甚至个别学生学得很好,已经获得省级的一些奖项了,而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为零,连开机、打字都很吃力。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迅速,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教学设计环节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上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在课堂上用清晰明了的课件授课能够让学生提高兴趣,用教师终端系统进行演示实例,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编写,往往在设计中的活动历程中内容显示很简单,概括主题,应付了事,这样不能够用一个标准来约束自己,使得课上的质量大打折扣。

1.2教学模式较单调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机房实践的课时比较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从教学模式来看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外还可以再加以拓宽。

1.3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贴合的不够紧凑

目前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多的是研究教学方法,忽视了对不同专业学生与专业的贴合度,没有全面考虑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应用的需求。无论给哪个专业上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同,为其服务却与专业贴合得不够紧凑。

1.4考核方式动力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过程考核,而且上机实践部分比例较大,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单纯的`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篇1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种工具,为学习、生活和就业服务,成为应用型人才。笔者从现状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为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贴合专业内容,在改革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1):46-48.

[2]张玲玲.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7-49.

[3]王贵玲,李国斌,肖新凤.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J].研究与探讨,(12):298.

[4]顾锦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9):25-26.

篇1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三、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1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先阐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落后

国内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快。教材与实际应用已经严重脱节,如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微软办公应用软件已经发展到office2007,而教材还停留在office2000的内容上。

对计算机初学者而言,学习过时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学。

(2)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技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机房和电脑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而且部分机房的电脑还是很旧的P3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环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以致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成了理论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

同时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技工学校计算机老师课程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自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技校学生的基础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校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但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怎样开机也不知道。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技校开设课程是面向就业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技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网页制、Photoshop、Auto CAD等课程是重点的就业课程,但好多技校只重视这些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是否打好,决定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效果。

(6)教学手段呆板落后

目前技校普遍采用理论和上机课程分离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注重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机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的另一种方式。

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较简单的问题层面,且有的技校期末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多为笔试的形式,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应对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选用优质统编教材,在教材、辅导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等方面统一协调,精心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研室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试验、摸索,立足自身,加强培训,顺应教改信息网络化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增值,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兴趣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校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开展小组竞争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即: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和矛盾,使技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工身份的转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增加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

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当作课堂例题来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教室的黑板报,用word来制作一个教室的黑板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吸收知识。

(6)多方面进行考核

传统检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笔试,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却没有提高的结果。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将学生的考核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各个环节协调管理,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知识。

另外可以采用全程化与模块化结合的考核方式。全程化,是按时间段将各课程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化是指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文字录入、系统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组合模块。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技校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2009,(06).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J].苏州工职院.2008,(02).

[4]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2004,(05).

论文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的格式要求

计量经济学的期末论文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参考

计算机基础中性转变分析论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基础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2022-05-02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2022-10-02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2023-02-19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2023-10-08

本科网络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2023-07-29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2022-04-29

教学设计论文如何写2023-11-07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2023-07-06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2022-08-02

微课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影响论文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