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时间:2023-11-21 08:15:5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精选17篇)由网友“pegge1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篇1: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摘要: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的定位不同,地方院校信管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重任。从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强调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规范,解析本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以资借鉴。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各高校争相设置和重点建设的专业。区别于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型高校和按具体岗位量身定制人才的职业类院校,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这就要求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相匹配,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一、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认识

目前中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专业,由于各院校类型不同、所在地方经济状况不同,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各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模式等也不尽相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单向输出教学方式依然根深蒂固。调查发现多数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课堂理论的讲解,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经验欠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薄弱,效果不尽人意[2]。

信管专业是实际应用要求很高的专业,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高校和一般职业类院校的定位不同,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重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信管专业人才,同时,信管专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优势。因此,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所需,又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方院校应提高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根据新形势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规范

,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国内十余所高校组成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C )课题组,构建了中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依据工作组成员多年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的经验,形成了一个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为主轴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指导规范[3]。

根据CISC2010课题组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地方院校信管专业要培养用人单位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直接承担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总体上可以设计“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内容层面加以规范。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CISC2010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各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应根据自身教学规模,建立和完善与自身专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实验室环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确保信管专业学生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从实践教学环境层面加以规范。

三、我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吉首大学信管专业是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承办的专业。经过十年的努力,该专业已基本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增设综合性、探索设计性实验等措施,为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收到了明显效果。

1、关于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将信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改革作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以来,我们加大了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原有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更新改造。重新修订了课程大纲25份,编写实验指导书18本,课程设计指导书5本。目前,本专业可开出的实验项目有85个,其中综合性实验项目有22个,占整个实验项目总数的26%。从专业课程角度来看,可开出的实验课程有18门,改造后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有16门,占89%。随着学院对实验室投入的不断增加,开放条件不断成熟。我们不断增加开放时间,增设开放实验项目,逐步由限制性开放向全面开放过渡。现在还组织开发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学生网上安排实验项目和预约开放实验,促进了实验室从时间、内容和形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本课程或相关课程形成总体认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种灵活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4]。

2、关于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的改革与实践。根据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我们重新修订了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对实习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考核以及成绩评定等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严格执行。为了规范实习过程,增强实习效果,我们大力加强实习过程、实习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实习方案和进度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单位情况共同研究制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实施计划表”,由教研室审议、系部主管领导审核。将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鉴定、实习表现等作为对学生实习考评的重要依据。实习完成后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习答辩,对实习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另外,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还要对实习情况进行督导,以保证实习质量。在专业实习场所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断改革实习方式。由以分散实习为主转变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习方式[5]。充分利用学院与“数字武陵源”工程项目部、用友软件、中软国际、成都华迪等单位的合作关系,坚持信管专业学生必须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生产企业信息管理现状,接受工程实际训练,主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管理思想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保证分散实习与课外实践的质量,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负责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实习完成后提供详细的实习支撑材料。

3、关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七学期调整到第八学期,与毕业设计合并安排。毕业实习地点大多安排在与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或这些合作单位的用户企业。强调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内容相联系,倡导“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采用集体指导与专业教师指导相结合,重点抓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选派、开题、组织和答辩。首先,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要求。20编制了《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对毕业设计工作做了详细规范。20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进行修订,并单独制定了“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化。近年来,针对信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结合科学研究、工程或实际,为保证这些科研类、结合工程和实际类选题的毕业设计质量,我们以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其次,对毕业设计管理严格规范。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实施监控。第一,严格资格审查。每位拟题的指导教师,由学院督导组严格把关。所有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通过审查,把个别不够资格和没有能力带毕业设计的教师筛选下来,从源头上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第二,双向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两轮双向选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严格控制纯理论研究题目,指导教师的拟题应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实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生产实际的题目。第三,重视过程监控。在毕业设计的前期与中期,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四,严把答辩环节。将全体指导教师分组,组内指导教师加强交流,共享毕业设计指导信息。答辩集中,宁慢勿松,严把答辩质量关,少数忽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学生经过多次答辩方能通过。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抓好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以促进信管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乐鹏,潘华,等、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3):154-155、

[2] 陈延寿,宋萍萍,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5):139-143、

[3] 张戈,刘位龙,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CISC2010研究成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9):151-153、

[4] 裘江南,仲秋雁,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19-121

[5] 师薇,吕永林、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现代情报,2011,(11):128-131、

篇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一、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 一)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各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国外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德国主张“企业主导实践、企业实训为主”; 英国则是“工读交替、实践教学”;美国面向社会职业教育指出校政企应共同协作、知识与技能应同时培养; 加拿大认为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同时,国内也在进一步改革完善创新型科技应用人才培养。在大数据环境下,武汉科技大学信管专业立足于“信息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侧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以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山东理工大学信管专业重新进行了大数据时代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的确定,设计工程实训、软件实习等实践项目以及IM&IS 应用实践环节,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有人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实践讲述理论,引入各种实践式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和课外实践活动、各类竞赛机制的建设,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有人提出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研究内容。

( 二) 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大数据时代拓宽了市场需求范围,呼唤具有现代先进信息化技能和管理才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麦肯锡预计到 年美国需要近50 万的深度数据分析人才,缺口20 万左右; 需要高达150 万的了解大数据的管理者,人才缺口甚至在20 万以上。然而在中国,现阶段只有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和新浪、腾讯等网络媒体大数据公司中有一些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据相关部门研究预计,3—5 年内来自政府、媒体、企业等方面的数据人才需求将达100 万。事实却是目前人才培养各方面并不是很合乎新时代要求。时代的不同意味着市场需求的不同,市场需求差异决定行业、企业等的职位要求上侧重角度有所差异,不同的职位功能侧重点要求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也有一定的不同点。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人才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信管专业人才较之前传统管理人才的创新之处也在于其更具有信息化技能,有较强的技术能力。目前人才的培养主要源于学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知识+ 实践= 能力”的培育理念,培养能够胜任新时代职位的.人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迎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主流人才发展方向。从人才去向、人才本身、人才来源三方考虑,培养人才的最终方向是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职业需要,可以看出职业要求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相应能力,人才培养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能力与知识相互转化,实践活动和课程群均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因此,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由知识培养转移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二、构建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 一)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依据上述对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人才培养的分析,建立面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实验+ 专项实训+ 项目实践+学科竞赛”多维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专业、综合”三阶段,分“实验、实训、竞赛”等层次角度,形成满足信管专业的“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创新型多层次高技术复合式人才。在此基础上,哈尔滨理工大学信管专业依据自身特色,遵循“柔性化”的培养原则,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模式和相应信息管理能力为目标,形成了融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确定了符合该校特色的立体化能力培养体系。

同时在上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哈理工信管专业依据专业发展内容创建了A“企业信息化”和B“电子商务管理”2 个专业方向,实现了培养模式多元化; 设计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师参与指导实验、实验教师及工程师参与指导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多种丰富的教学形式; 采取“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 专项实训+ 项目实践+ 认知实习+ 生产实习+ 技能竞赛”多种实践方式,确定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专业选修课”4 个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了“信息系统及网站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和商务网站模块+ 实习项目实训+ 学科竞赛”四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 二) 综合实践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假期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实践、方案( 项目)实训、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并有相应的实践条件和新式教学方法与之相呼应。实践教学活动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进行合理安排,将信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中,达到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 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认清培养重点。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的定位是“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系统”,课程体系融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于一体,并配有__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培养具备各种职业能力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应用创新型信息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培养重点是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化管理和挖掘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改善实践辅助设施,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能力。改革实验室任课制度,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提供专业教师指导专业性实践活动,参加专业的实践竞赛; 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相关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人才为学生讲解,使学生亲身感受实际企业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现实需求; 可以实施“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专项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 技能竞赛+ 企业实习。每层次阶段均有一定的实践方式,因学校培养重点不同而不同。实践教学活动要重视专业课程实验,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改为实践跟随理论式教学,提高课程间的实践教学衔接度; 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选择多样化实验内容供学生选择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设相关专业实践竞赛并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相关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学校可以引进实际项目或以往企业经典项目,使学生参与整个项目过程,亲身感受项目流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或实习基地。自主选择可签订协议的学生进入其内部实习,学生能够深入实践,提高学生实习的有效性和实习基地利用率。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以类似假期实习招聘或产品推广、参加项目等形式,选取部分学生深入实习,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参与实习,还可以使学生比以往实习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实现校企双方双赢。

( 三)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任何一个教学体系的实施都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条件,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也不例外。保障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支持保障、研究基础保障、工作条件保障、研究技术保障、实习基地保障、项目实践保障、展示平台保障等,大数据的背景要求要有扎实稳定的研究基础、完善良好的工作条件及一定水平的实习基地,保证实践基础设施的完备; 过硬的研究技术能力、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实际项目的支持,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完美的展示平台,使实践活动的价值得以展现,促进实践活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促进理论的创新。近几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努力完善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研究基础、项目实践、工作条件、研究技术平台展示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几方面,并依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保障体系的扩展延伸。

在研究基础保障方面,专职教师2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 人,硕士生导师8 人,教授7 人,副教授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8. 4%,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在工作条件保障方面, 85%以上的课程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建有公共基础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网络与电子商务实验室、综合立体实验室、学科研讨室及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多功能教室等,为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政策支持保障方面,实施校、院两级督导、年级主任、班主任、青年教师助课等制度; 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立体交叉”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进行全过程控制,形成了水平和垂直的两种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同时,在展示平台保障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类和计算机竞技比赛; 在实习基地保障方面,建设了哈尔滨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进出口集团公司、哈尔滨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实习基地,并自 年以来分别与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开拓了新的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展示学生能力提供了平台和实习基地保障。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信管专业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开始施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超过300 人次; 学生参加的各类课题有20 多项,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业务素质及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已完成8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20 项校级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并且很多参加创新实验的本科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还有学生获得GMC 国家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ERP 软件技术大赛一、二等奖以及个人一等奖等国家级大赛奖项26 项,省级奖项多项,获奖学生将近200 人次。近五年考研率平均20%,就业率98% 以上,具备创新应用能力的信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就业状况良好,受到了联想集团、华为、SAP、用友、金蝶、天思、东软以及安徽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用人单位的重用和广泛好评。

四、结束语

为迎合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亟待培养信管专业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哈尔滨理工大学分别从实践体系结构、实践内容和实践保障三个角度出发,建立了面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模块+ 实训+竞赛”四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还为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提供了借鉴。

篇3: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讨论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讨论论文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数据规模逐渐海量化,全球数据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大数据的特征逐渐显现: Volume( 数据量浩大) 、Variety( 数据类型繁多) 、Velocity( 数据生成速度快) 、Veracity( 真实和准确) 、Value(价值巨大) 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给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海量数据的处理要求上,还体现在对处理工具、数据价值的挖掘上的创新要求,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匹配、迎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信管专业作为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新兴专业,涉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知识领域,恰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人才需求趋势。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驱动下,哈尔滨理工大学信管专业围绕能力培养,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条件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 一)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各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国外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德国主张“企业主导实践、企业实训为主”; 英国则是“工读交替、实践教学”;美国面向社会职业教育指出校政企应共同协作、知识与技能应同时培养; 加拿大认为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同时,国内也在进一步改革完善创新型科技应用人才培养。在大数据环境下,武汉科技大学信管专业立足于“信息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侧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以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山东理工大学信管专业重新进行了大数据时代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的确定,设计工程实训、软件实习等实践项目以及IM&IS 应用实践环节,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有人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实践讲述理论,引入各种实践式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和课外实践活动、各类竞赛机制的建设,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有人提出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研究内容。

( 二) 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大数据时代拓宽了市场需求范围,呼唤具有现代先进信息化技能和管理才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麦肯锡20 万左右; 需要高达150 万的了解大数据的管理者,人才缺口甚至在20 万以上。然而在中国,现阶段只有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企业和新浪、腾讯等网络媒体大数据公司中有一些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据相关部门研究预计,3—5 年内来自政府、媒体、企业等方面的数据人才需求将达100 万。事实却是目前人才培养各方面并不是很合乎新时代要求。

时代的不同意味着市场需求的不同,市场需求差异决定行业、企业等的职位要求上侧重角度有所差异,不同的职位功能侧重点要求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也有一定的不同点。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人才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信管专业人才较之前传统管理人才的创新之处也在于其更具有信息化技能,有较强的技术能力。目前人才的培养主要源于学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知识+ 实践= 能力”的培育理念,培养能够胜任新时代职位的人才,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迎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主流人才发展方向。从人才去向、人才本身、人才来源三方考虑,培养人才的最终方向是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职业需要,由图1 中可以看出职业要求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相应能力,人才培养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能力与知识相互转化,实践活动和课程群均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因此,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由知识培养转移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二、构建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 一)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依据上述对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人才培养的分析,建立面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实验+ 专项实训+ 项目实践+学科竞赛”多维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专业、综合”三阶段,分“实验、实训、竞赛”等层次角度,形成满足信管专业的“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创新型多层次高技术复合式人才。在此基础上,哈尔滨理工大学信管专业依据自身特色,遵循“柔性化”的培养原则,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模式和相应信息管理能力为目标,形成了融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确定了符合该校特色的立体化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在上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哈理工信管专业依据专业发展内容创建了A“企业信息化”和B“电子商务管理”2 个专业方向,实现了培养模式多元化; 设计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师参与指导实验、实验教师及工程师参与指导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多种丰富的教学形式; 采取“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 专项实训+ 项目实践+ 认知实习+ 生产实习+ 技能竞赛”多种实践方式,确定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专业选修课”4 个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了“信息系统及网站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和商务网站模块+ 实习项目实训+ 学科竞赛”四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 二) 综合实践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假期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实践、方案( 项目)实训、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并有相应的实践条件和新式教学方法与之相呼应。实践教学活动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进行合理安排,将信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中,达到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 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认清培养重点。

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的定位是“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系统”,课程体系融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于一体,并配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培养具备各种职业能力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应用创新型信息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培养重点是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化管理和挖掘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改善实践辅助设施,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实践能力。

改革实验室任课制度,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提供专业教师指导专业性实践活动,参加专业的实践竞赛; 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建立相关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人才为学生讲解,使学生亲身感受实际企业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现实需求; 可以实施“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专项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 技能竞赛+ 企业实习。每层次阶段均有一定的实践方式,因学校培养重点不同而不同。实践教学活动要重视专业课程实验,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改为实践跟随理论式教学,提高课程间的实践教学衔接度; 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选择多样化实验内容供学生选择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设相关专业实践竞赛并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相关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学校可以引进实际项目或以往企业经典项目,使学生参与整个项目过程,亲身感受项目流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或实习基地。

自主选择可签订协议的学生进入其内部实习,学生能够深入实践,提高学生实习的有效性和实习基地利用率。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以类似假期实习招聘或产品推广、参加项目等形式,选取部分学生深入实习,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参与实习,还可以使学生比以往实习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实现校企双方双赢。

( 三)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任何一个教学体系的实施都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条件,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也不例外。保障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支持保障、研究基础保障、工作条件保障、研究技术保障、实习基地保障、项目实践保障、展示平台保障等,大数据的背景要求要有扎实稳定的研究基础、完善良好的工作条件及一定水平的实习基地,保证实践基础设施的完备; 过硬的研究技术能力、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实际项目的支持,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完美的展示平台,使实践活动的价值得以展现,促进实践活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促进理论的创新。近几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努力完善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研究基础、项目实践、工作条件、研究技术平台展示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几方面,并依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保障体系的扩展延伸,具体保障体系。在研究基础保障方面,专职教师2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 人,硕士生导师8 人,教授7 人,副教授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8. 4%,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在工作条件保障方面, 85%以上的课程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建有公共基础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网络与电子商务实验室、综合立体实验室、学科研讨室及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多功能教室等,为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政策支持保障方面,实施校、院两级督导、年级主任、班主任、青年教师助课等制度; 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立体交叉”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进行全过程控制,形成了水平和垂直的两种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同时,在展示平台保障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类和计算机竞技比赛; 在实习基地保障方面,建设了哈尔滨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哈尔滨进出口集团公司、哈尔滨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实习基地,并自2012 年以来分别与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开拓了新的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展示学生能力提供了平台和实习基地保障。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信管专业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开始施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超过300 人次; 学生参加的各类课题有20 多项,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业务素质及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已完成8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20 项校级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并且很多参加创新实验的本科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还有学生获得GMC 国家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ERP 软件技术大赛一、二等奖以及个人一等奖等国家级大赛奖项26 项,省级奖项多项,获奖学生将近200 人次。近五年考研率平均20%,就业率98% 以上,具备创新应用能力的信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就业状况良好,受到了联想集团、华为、SAP、用友、金蝶、天思、东软以及安徽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用人单位的重用和广泛好评。

四、结束语

为迎合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亟待培养信管专业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哈尔滨理工大学分别从实践体系结构、实践内容和实践保障三个角度出发,建立了面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模块+ 实训+竞赛”四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还为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提供了借鉴。

篇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也使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不断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一种朝阳专业,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因此,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就业率方面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对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优化其培养模式。基于此,笔者对相应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管理;实践教学

1引言

近年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率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所在,是因为该专业属于一门多学科融合专业,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缺少课程融入,进而造成多学科之间的简单堆砌,使学生无法将这些专业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当中,进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因此,有必要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优化。

篇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环节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4.1提高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高校应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进修,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帮助教师了解世界最新的科研动态与发展趋势,通过组织教师进修、培训等活动来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使该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侧重于应用性。

4.2充分应用大数据工具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高校应充分应用大数据工具来不断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块化设计理念来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与设计。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计算机语言课程、信息系统课程和开发实务课程等课程的设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在校内实施导师负责制来帮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

4.3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要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则应扮演引导的角色,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利用小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来开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以及讨论性教学等,并引导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成果进行总结与改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此外,还可在企业及其他高校中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员工或教授来进行学术讲座,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4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

在大数据背景下,应将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实践环节应包括专业认识、信息调研、管理软件应用、小型系统和模块设计以及系统综合开发等。在专业认识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企业的系统开发工作进行参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技能要求与实践环节,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在信息调研与管理软件应用方面,则应引导学生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自主调研,分析这些工作的优缺点并进行合理评价,同时编写相应的调研报告,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在小型系统和模块设计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当中去,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小型系统与模块的自主设计。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专业内容,开设数据库、Web和程序语言等系统综合开发课程的开设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背景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方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建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使该专业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专业化信息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4-10.

[2]郭名静,熊鑫,高琼,等.“2+1”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35(1):101-105.

[3]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能力提升措施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

篇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3.1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划时代的学科,其发展趋势必须要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就目前来看,该学科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在北京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信息存储及检索、计算机概论、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安全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虽然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不过却并没有开设ERP、CRM、SCM等课程,更没有配套的实践课程,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3.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结合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教学结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很少会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缺乏互动。此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新型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致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使该专业的教与学之间出现严重分离。

3.3实践教学环节与产、学、研相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在对该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再加上企业无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产生信任,致使高校无法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而该专业来说,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正是这些原因导致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产、学、研相脱节。

篇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定位以及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定位以及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管专业 特色定位 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提升该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满足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文章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对中国计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定位和教学体系改革提出若干思考。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教育部进行专业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摒弃以前专业划得过细的做法,把目标转向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专业。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新专业是由五个专业归并而成的,目录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只能是具有宽泛性和普适性要求的基本目标,给各个高校的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由于侧重点不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国内高校中出现了多种方案。以前有主干学科结构、知识模块结构、功能模块结构等七种方案。20以后仍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专业方向,有三、四、两个之划分;对于能力组成,有五项、三项之划分;对于核心课程设置,有十一门、八门、十门之划分。有的认为应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为核心,有的则认为应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对于知识体系,有五模块、三模块之划分。总之,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多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的拼盘式组合,没有形成专业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计量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差异化竞争之路,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创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突出该专业建设的特色,需要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计量学院的办学特色,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是设置的,10多年来专业在学校和分院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精品课程一门、浙江省重点教材两部;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但是随着社会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只注重单科课程设置,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三是实践环节薄弱,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四是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度难以考评。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处于教学建设的`龙头地位。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或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它具体体现在学校或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它是学校或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经济管理模式(即m模式);二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即i模式);三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侧重于计算机系统导向模式(即s模式)。经过前期多次学科讨论,参照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经验,我们拟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定位,以“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专业特色定位。这样的专业定位是依靠学校优势学科,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与水平。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计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获得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的学院,是通过gbt/19001-idt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学院。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先进的标准,精密的计量,卓越的质量”教学管理方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学院成为我国培养质量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

三、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信管专业本着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从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

(一)信息管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具有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三是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能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和发布信息,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具备文档管理的能力,包括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等;五是具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或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或组织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胜任力――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不断地追随管理专业的新发展,能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量的新知识,并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信息,以适应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备读写能力,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二是敏锐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三是熟练操纵因特网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把已获取的新信息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计算、试验操作,最终找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得出科学结论。四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创新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主要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组织学,信息计量学,专业实践课程:统计软件实习,管理软件实习。

就业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机构,从事文献和文档管理、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等。毕业生经过考试可以成为信息处理技术员、国家信息分析师。

(二)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在当前是全球的热门话题,而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此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强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将大大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其次,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与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工作接续起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从而成长为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与合作的有力支撑。

bs7799标准是全球第一份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bs7799-1现在已经被采纳为iso/iec27002:;bs7799-2也于2005年被采纳为iso27001:2005。该标准当前已被诸多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截至9月已经有超过4000家组织通过了iso27001:2005的审核,获得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能力;二是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此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及其重要性,认识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何需要iso27001,学会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组织)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开设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安全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建立与实施。

就业方向:毕业的学生经过考试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四、结论

信管专业的特色培育和课程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为此,我们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囊括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作用是对整个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评价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8).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6).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11).

6、张庆华,谭旭红.基于集成化模式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3).

7、朱顺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8、张宝友,吕旭芬.特色信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08(3).

篇8: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作者:梁斌梅 梁美莲 宋庆祯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经验

论文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需要。作者从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分别就双语教学目标与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双语师资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双语教学氛围的营造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阐述了体会与做法。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通过阅读英文文献了解并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能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科技交流成为高校大学生培养中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早在,教育部就发布了教高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开展了对双语教学的探讨和实践,但是,资料表明,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也还存在一些差异。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实施了多年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将对双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一些体会与做法,以期推动双语教学的更快发展。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体系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双语课程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二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使用水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观点的能力。

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既要满足双语教学目标,也要使双语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完美结合,成为一个连续和谐的课程体系。要考虑双语课程开设学期、开设的科目、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有效衔接等因素,也要考虑双语课程与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课的关系。结合目前我院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们将双语课程设课学期确定为第五学期,这样设置的好处是:(1)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公共英语、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还通过了六级考试,学生的英语水平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2)通过之前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专业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初步具备了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3)另外,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使学生更易进人专业课双语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容易些。

我们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科目为该专业领域比较前沿且内容更新较快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通过使用与发达国家本科生相同的原版英文教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英语水平高。具备纯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口语发音标准。二是专业水平高。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三是教学水平高。双语师资必须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应该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当前,双语师资在我国还比较稀缺,各大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网罗双语教师。获得双语教师的途径不外有三种,其一是把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海外进修,提高其英语水平。其二是鼓励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其三是聘请海外专家教授做双语教师。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只要是满足上述分析的三个条件的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

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决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几个英文专业术语和概念,而是要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我们从多年的双语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篇9:论文: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经验

论文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需要。作者从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分别就双语教学目标与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双语师资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双语教学氛围的营造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阐述了体会与做法。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体系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双语课程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二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使用水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观点的能力。

我们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科目为该专业领域比较前沿且内容更新较快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通过使用与发达国家本科生相同的原版英文教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英语水平高。具备纯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口语发音标准。二是专业水平高。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三是教学水平高。双语师资必须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应该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当前,双语师资在我国还比较稀缺,各大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网罗双语教师。获得双语教师的途径不外有三种,其一是把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海外进修,提高其英语水平。其二是鼓励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其三是聘请海外专家教授做双语教师。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只要是满足上述分析的三个条件的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

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决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几个英文专业术语和概念,而是要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我们从多年的双语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包括查阅词典弄清涉及的专业术语及生僻词,以及通过查阅相关中英文资料预习授课内容。这样,上课时学生就能专注于英文表达的专业内容,专心听预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大量时间讲解专业术语。

2.课堂讲授。课堂上教师可先用少量时间,用中文简介本次课内容,简介的内容多少可视学生英文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要确保学生能听懂该堂课的授课内容,避免部分英语水平较差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听天书”。在授课技巧方面,作者的经验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例来展开并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这样可使得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高。关于授课语言,由于中英文思维及表达上的差别,如果教师频繁地在中英语言之间切换,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利于课堂高效进行。所以,主张采用先中文后英文的讲授方式。使用中文主要是帮助对英文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英文水平高些,则教师讲的中文可少些,如果学生英文水平足够高,则双语教学将过渡到纯英语教学。

3.课后环节。由于受到英语听力及专业知识等难题的制约,学生很难全部听懂课堂讲授的内容,因此,课后复习则成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后,学生不但要查阅各种中英文参考资料帮助理解授课内容,还要查阅大量文献来完成作业,并用英文表达出来,这对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是极大的挑战,而往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

我们对双语课程的考核确定为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往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更大的比重。这是由于平时作业完成时间较长,学生可以查阅很多专业资料,通过查阅词典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的难度较高,灵活性、主观性及综合性较强,能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由于受到考试时问及形式的影响,一般以考核基本概念、定理及简单应用为主,客观题相对较多,学生可定性定量作答。

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要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几倍的工作量。对教师来说,他们要撰写英文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计划、实验指导书、教案及讲稿等;要准备用双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用英文解释某个难点知识,还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他们要经常学习英语,最困难的是,他们要对英文原版教材中的难点知识作出正确的翻译,否则,他们理解上的错误将导致知识的误导。所以这需要他们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而双语教师通常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是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科研任务和各方面的担子比较重,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激励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从学生来讲,双语课需要付出比其他课更多的预习时间和课后复习时间,不但要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如何用英文学习、表达、甚至研究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课的学分并制定一些鼓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对于英语基础确实太差的个别学生,应允许其选修其他课程作为替代。

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开展双语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随着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学生对英语掌握的不同程度来安排双语教学。也要根据本单位开设双语教学的情况,逐渐增加开设科目,开设学期也可逐渐提前,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双语教学经验。讲课内容应由浅人深,讲课速度由慢到快,中文比例由多到少。总之,双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双语教学需要在浓厚的双语环境中方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学校可视具体情况创设双语环境。譬如,邀请海外教授到学校进行英文讲学或做学术交流;与国外大学交换培养本科生,拓展学生的学术眼光,提高他们学术知识国际化的意识;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校学习,提高英文在校园中的使用频率;另外,积极开展英语学术论坛,组织英语学习小组及英语演讲等活动都将促进学生学习双语课的积极性。

篇10: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1引言

目前,教育部批准的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独立院校有近200所。这些院校为了能在国家新近出台的院校管理政策中存活并立稳脚跟,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及专业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现代化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创建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路子进行了深入探究。

篇11: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2.1实践教学系统性较差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课程实践教学;(2)实验教学;(3)专业实习;(4)毕业实习;(5)社会实践;(6)毕业论文(设计)等。以上几个模块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独立院校很难以将它们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多数独立学院将实践教学集中放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而很多学生在大四忙于社会考试、就业等,往往匆忙应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使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

2.2实践教学经费欠缺

由于独立院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以自筹为主,这必定会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有所影响,进而影响了实践教学最终的教学效果。就以笔者所在行知学院为例,尽管学院投入了一定的精力、资金和技术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实践教学环境简单,教学设施简单,电脑老旧,甚至无法完全显示整体动态画面。其次,由于学院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投入较少,使得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多数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和基础,只能针对软件进行教学。

2.3实践教学单位难找

多数独立学院并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少真正的实习单位和机会。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只能将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对企业的参观活动,但依然无法使学生将问题与企业联系起来,也无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更不用考虑如何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情况中的管理问题了。

2.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近些年招收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就走进了学校任教,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专业水平,但却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就作者所在行知学院为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全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但却很少具有切实的实践经验,多数教师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因此,既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基础,又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极为欠缺。

2.5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大学多独立学院的情况来看,多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一些杂乱模糊、不成系统的评估方法根本无法有效的对学生能力和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另外,很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没有确定的标准,使得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标准,这就使得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篇12: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3.1实践教学课程的创新3.1.1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

独立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关系,对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安排,合理搭配,通过前后衔接、有序的开展教学,保证实践教学不孤立;还要合理规划各个基础课程,使专业的'理论课程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并能使实践教学能够论证理论所学,同时,在制定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引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注意。

3.1.2平衡实践环节的课时或学分比例

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或学分,使学生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改变固定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论、解决问题。

3.2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

3.2.1建立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实验室

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开展实验课程,不仅方便教师集中讲解,还可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各种软件的应用,掌握各实践课程的操作流程,真实体验企业运作或管理的流程,并且避免学生在真实企业实践中可能要面对的各种风险。

3.2.2加强校企战略合作

首先,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可与各类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企业作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校外教学课堂。其次,还可聘请企业工作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学习和工作体验。

3.3培养“双师型”人才

3.3.1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

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还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生产与运作流程等情况;同时,鼓励教师尽量使自己的研究课题能与实际企业相结合,另外,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咨询,积累专业相关的技能、技术和实践经验,此外,专职教师也可以主动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向行业内的专家学习,提升教师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3.3.2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创新

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熟练的优秀企业工作人员到校内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其次,还应与企业积极探索并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和企业可互派人员到对方挂职、学习、锻炼,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念与实践互补的教学队伍,不仅能够解决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还可以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3.4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3.4.1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独立学院需要逐步建立、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包括: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基础是否相符合、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是否符合标准、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如何等等。只有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才能将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化、制度化。

3.4.2引入教学督导制度

通过建立教学督导小组,检查工商管理专业各项的实践教学活动,并通过学生联络员定期对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过程、内容等进行反馈,督促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要将实践教学情况纳入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考评系统中,保证从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执行。

3.4.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

独立学院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同的课程、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其效果是不是一样的,考评及奖惩制度也应有所不同,因此,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当结合其实践教学课程、形式、历史的教学考核经验,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考核指标,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及考核规定等。

篇1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1】

摘要:首先,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及毕业生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次,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服务地方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1]。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实践课,但由于理论课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

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地方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尽管他们的学历较高,但是从学校走进课堂,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验,这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教师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思考不多,这样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并且达不到预期成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2]。

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这种不适应与地方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由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桥梁,应遵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规律。

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构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

1.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

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确保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多样化,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实验环境的同时,辅助实物教学。

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有条件的可采用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扩大自主性选修实验,在必修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列出实验清单及每个实验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实验教学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要求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

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3]。

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一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

对于专业理论课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训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课程设计;对于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在每学期和寒暑假,由专业教师带队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进行。

二是聘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报告,结合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咨询项目,学生参与进来帮助教师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大实习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地方高校应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时每个部门只能安排几个学生进行实习。

所以,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实习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学到东西,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4.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对地方的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有些甚至处于中心位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管理力量普遍薄弱,需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

为此,地方高校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以多种灵活方式与地方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如此定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特色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6):80-83.

[2] 马云阔.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3):18-21.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2】

摘 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文章分析了现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的提升与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

这既符合学校的资源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群相对部委及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其劣势在于基础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最初的课程建设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侧重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

如今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上大同小异,并且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

各高校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

不仅是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区别,而且主要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也存在雷同现象。

鉴于上述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结合社会需求、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即在分析社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师资等实际,提出了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建设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管理领域的课程,以符合特色专业地方性的特点。

篇14:计算思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计算思维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计算,也不应该仅仅涵盖计算机科学。它的本质是指在信息社会人们在面对大量的信息处理或计算的时候,应该通过非人工的方法实现,这其中包括,信息的表达和信息的转换两个过程。简单来说,计算思维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实现信息的表达与转换等。同时,不能仅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去定义和理解计算思维,而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计算思维。广义的理解计算思维,应该是指人们对于现实世界进行信息抽象并利用工具实现信息转换的一种思维方式。今日的计算思维是围绕计算机科学,而明日的计算思维或许会围绕化学、物理等学科,或许会产生新的学科,但核心一定是关于信息的表达和转换。显然,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应该将计算思维贯穿于素养的培养与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但在实际的计算思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意识到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计算思维概念的出现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目的是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②重技术教育,轻思维训练和人文素养、伦理道德的培养。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思维训练,学生缺乏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目标中。该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特别是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学习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对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主要就是数据的操作,具体而言就是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即按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这是初级技术也是信管专业的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技术则是对数据处理后的查询、分析、挖掘,即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但更着重于对数据的处理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

篇15:计算思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为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确定教学体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二是强调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维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还要强调具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和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我们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见图1。上述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主干学科,不仅设置了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常设的'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还设置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商务智能与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在理解新兴数据处理模式的同时,其智能化数据分析处理及决策支持能力得到训练。

篇16:计算思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1引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计算的思维过程即设计程序的思维过程,可以有效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7月,第三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重点是编程思路、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中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目前大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概论性课程较多,深度不够。信管专业或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更好地把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目前在实践中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相关课程具有内容重复与知识或缺问题,即课程中大家总会发现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往往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或是相关类似的,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与实践结合较弱,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盲目照搬照抄成功模式,不能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既要能在自己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同时,要培养“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改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明确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信管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17:计算思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奠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由其驱动教学过程进行,学生围绕任务学习,教师围绕任务教学,如图2所示。在这个过程中,要面向计算思维,通过搜集资料、深入探究、协作学习、交流讨论、巩固拓展、迁移新知、重组转换等手段,发掘蕴藏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中的通用的普适思维,学生结合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使思维随着不同专业知识和背景的贯通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提高。

5结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力争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初步具备了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了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丹阳.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32(5):153-156.

[2]柴艳妹.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70-73.

[3]赵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0-81.

[4]孔德宇,徐久成,孙全党等.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7).

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研究

任职教育院校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对策论文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论文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

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精选17篇)】相关文章:

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育论文2022-05-06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2022-09-13

加强系级教学督导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论文2023-06-17

人才培养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论文2023-01-21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2023-02-03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23-04-11

建筑节能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2023-04-27

浅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育论文2023-12-09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2023-09-13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