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整理7篇)由网友“bbe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
有关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而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真实地显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只有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教育 数学知识 桥梁 问题 学生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在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教学时,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原有例题。
1.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现在六(1)班的王老师要把14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你能帮王老师分吗?”学生一听是帮老师分东西,兴趣盎然,立刻各抒已见,发表不同的分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们可以巧取生活场景。师: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要讨价还价。下面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的事情:一商贩在卖苹果,有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一斤。”“人贵了,这样吧,四块钱三斤卖不卖?”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学生饶有兴趣分析回答)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在生活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计算要求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中,能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从生活原型中引发。
二、捕捉生活素材,丰富数学知识
记得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1.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课前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上课交流时,同学们兴趣高昂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净含量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共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
2.在教学“搭配的规律”时,创设西安市现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一家双休口也想来西安旅游,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裙子,让学生思考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一些建议吧!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试一试,来探索搭配的方法。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升华到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紧接着又通过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也准备了3条领带和3件衬衫。让学生清楚有序的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通过同桌讨沦后,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还有的用颜色来表示……
3.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了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了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栾物。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人了利息和成本,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网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qo.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问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3.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市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有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
篇2: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 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 (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 )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 )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 (2)74+3
(3)100-97+74 (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让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月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6月
5、《教育学概论》 吴秉伦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月
篇3:联系实际,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联系实际,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多彩的生活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
作 者:马树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马桥小学,226541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4: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小学
【内容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情境 数学“原型” 生活经验 实际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主动性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边的长短、联系所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可以把教材中小熊玩跤跤板的游戏改为学生间玩跤跤板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可以让瘦小的学生与个儿高稍胖的学生玩跷跷板,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用眼观察、识别轻重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
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由于理解“循环”的含义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这熟悉的童谣,很自然地引入和让学生理解了“循环”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循环节奠定了基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不仅能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我们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到商店买足球,身上带了135元,每个足球98元,小明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35-98=135-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再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购物的生活体验。于是,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在一个个的购物活动中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会有关的计算。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原来如此的熟悉。
四、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可给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六一儿童节期间,许多运动鞋店搞促销活动,一款运动鞋原价120元,有一家鞋店降价20元,另一家鞋店打7.5折,第三家鞋店买二送一,你准备上哪家买?为什么?
学生会马上进行计算:
在第一家买:120-20=100(元)
在第二家买:120×75﹪=90(元)
在第三家买:120×2÷3=80(元)
由此得出结论:在第三家买最划算。
再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划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书目:
1.《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活水》.唐慧彬.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第42期.
2.《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薛莲.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第41期.
3.《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月第3 版.
篇5: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论文
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论文
【摘 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了如何构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的桥梁与途径,并利用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具体形象 抽象概括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段话充分地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中的一些感悟。
一、具体形象是连接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教材中的例题取之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
1.从实际生活中建立数学概念
如面积的概念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法让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教法一:让学生看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用手一指平面图形,告诉学生求四条边的长度之和是求周长,求平面的大小就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背概念。
教法二:让学生拿出手中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手摸一摸,然后体会一下,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四条线段、平面图形,这时老师用重要的词语加于补充,添加到学生回答的内容中来,就把概念完整地陈述出来。再让学生复述一遍,定义就准确地渗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
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虽简洁,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概念,只是堆砌而成的一个孤立的集合,时间久了,就会淡忘。而后一种虽繁琐,但学生是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再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这种概念记忆深刻。
2.从实际生活中掌握计算的法则和定律
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和定律是日常生活和产生劳动中最广泛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之一。因此,必须使每个小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以便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作为教师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逐步到达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例如:5+3×2这类题,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后做加法。教师可以把运算顺序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
情景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种自动铅笔是5元,一把多用尺3元,一共花多少钱?买一支自动铅笔,两把多用尺多少钱?5+3+3或5+3×2。第二种解法怎么计算,学生互相讨论后明白,应分别知道尺子和自动铅笔的总价,所以应先算5+3×2,中的乘法。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从实际生活中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应用题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间化和模拟。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习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因此应用题的教学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相遇问题时,感到相遇、相向、同时这三个概念很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让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这三个相关内容,把抽象的内容转化到实际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抽象概括是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途径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就小学生学习数学而言,他除了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过去只重视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反复机械的操作,可以称得上熟能生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问题就不知所措,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的今天,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用数学观点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有必要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如果单一的照书本上讲,那么学生不仅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掌握得不好。但是如果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了学生。
2.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解决问题”与数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我们的小学生看来,他们经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因此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为了巩固有关的概念和公式,教师打破常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给定的实际面积上设计出计算方案,结果面对实际问题学生们真是想象丰富,设计的计算方案也就五花八门。
以上就是自己多年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篇6:教学与生活小学数学的论文
关于教学与生活小学数学的论文
一、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准确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篇7: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论文
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论文
摘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让数学生活化;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知识,让生活数学化。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解决问题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也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你20米长的材料,让你垒一个矩形猪圈,怎样设计猪圈的长和宽,才能使所垒猪圈的面积最大?”这样,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课堂,把数学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
二、教学情境与生活链接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我们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设置成教学的舞台。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我们还应根据不同的时候,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情境、发现情境、故事情境、诗画音乐情境、挑战性情境,做到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教材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改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着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对折30次的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在数学与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5期。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 关于理解议论文
★ 成长需要沟通作文
★ 14数字杂说①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论文(整理7篇)】相关文章:
福建卷高考作文:空谷2023-06-25
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2022-06-16
《谈礼貌》教学实录2023-03-01
架一座心灵之桥随笔2023-12-15
以沟通为题国旗下演讲稿2023-04-08
谈礼貌作文400字2023-04-27
党员示范岗承诺书2022-05-07
深化实习改革,培养创新精神2023-03-06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2024-01-19
《谈礼貌》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