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2-12-20 07:38:52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共16篇)由网友“挂直播写作业”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

篇1: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

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职能;社会服务;高校体育;可行性

论文摘要:以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和“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理论依据,提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概念,并将其内涵界定为“高校利用现有的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物质设施、人力、余暇时间和信息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当时、当地向社会提供以体育内容为主的各种服务活动”;从高校体育资源相对丰富、社会体育资源比较遗乏、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具体规定、高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积极态度、高校体育管理较为规范和高校地理位置优势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提出

现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不断得到发展,19世纪后期的高校职能已从原有的以培养人才为主,逐步形成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基本职能体系,并得到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就高校而言,在实施“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时,应广泛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追求服务内容的完善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和卫生等领域开展”,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日趋重要,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且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部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没能得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属国家投资办学,是纳税人行为的公共体现,纳税人有权通过合法形式在其一生中不断地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是终身学习时代社会成员获得学习机会的一个法学原理。可见,“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是终身教育时代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无疑是公民享受终身体育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

体育是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高校体育“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虽说体育界有部分专家、学者关注“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但尚未有人从高校职能的角度给高校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直接为社会服务”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据此,本研究提出这一职能概念并将其命名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在名称的文字表述上与学术界研究成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多用“社会服务”一词来表示“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高校职能相一致;这一概念的提出,符合时代对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理论和实践的需求;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高校体育“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概念的空白。

二、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内涵的界定

社会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为社会需求提供相关的服务。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服务包括间接社会服务和直接社会服务两种,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直接社会服务。所谓间接社会服务,是指通过第三者,即不是利用现有的事物当时、当地为社会需求提供服务;所谓直接社会服务,是指不通过第三者,即利用现有的事物当时、当地为社会需求提供服务。

高校社会服务也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包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方面。很显然,高校的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通过人才产品和科研成果去为社会服务,即高校间接社会服务;而高校直接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现有的资源“直接为当时、当地的社会需求服务”,即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如高校将图书馆现有的图书资源对社会开放,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就属于直接社会服务。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和狭义之说上,它与高校社会服务之间的内涵是相应的。本研究的“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泛指狭义之说,是指高校利用现有的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物质设施、人力、余暇时间和信息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当时、当地向社会提供以体育内容为主的各种服务活动。如,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公众开放、体育教师为社区体育进行指导等。

“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概念的内涵明确了:社会服务是以体育为主的,包括体育物质设施、人力、余暇时间和信息资源等较为广泛的服务内容;社会服务是在不影响正常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即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不能改变;社会服务应注重服务的地方性和时效性;社会服务的实施通常应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

三、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相对丰富是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物质基础

首先,从体育场馆资源看。截至底,全国体育场地的人均占有面积和标准场地种类分别为1.03m和64种,而高校相应的数值分别为2.70m和48种(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统计)。另外,就高校而言,单个学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大、质量和规格高,像塑胶田径场和风雨操场等较为常见。条件好的学校还有大型体育馆,能承担相关体育项目的各种级别比赛和文艺表演等活动。可见,高校体育场馆在人均占有面积、种类和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从体育人力资源看。在我国,体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一所在校生达万人的、没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其体育教师也在30人左右,并配有一定数额的管理人员,而绝大多数教师又都是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且学科专业较全,管理人员的水平也相对较高,有的教师还有较强的运动训练或体育科研能力。另外,不考虑体育专业院校,部分高校也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即使是没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大多存在学生体育社团,有的还成立了体育俱乐部,社团或俱乐部中的体育骨干也具有较高的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可见,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优势较为明显。

再次,从体育信息资源上看。开展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有关个人合理健身和科学训练的信息、有关体育组织经营管理的信息、有关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有关体育赛事和发展动态的信息等。高校体育有多年的积累过程,具有一整套体育教学、训练和组织的基本经验,体育教师也具有丰富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学校的体育组织也有较强的管理经验,体育部门、体育社团及相关的宣传部门对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体育发展动态和体育赛事等信息掌握较为全面,并能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和校园各种媒体等及时进行宣传和报道,而这些都是其他行业群体,特别是社会公众所不能及时了解或掌握的。

总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人力和信息等资源的优势,为其实施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宽厚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体育资源时有闲置是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时间保证

高校体育资源时有闲置,主要是从高校体育的余暇时间资源上看。高校每年有约3个月的寒暑假,在这期间,绝大多数学生离开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较为清闲。另外,即使是在正常的教学期间,也有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国庆”长假等,体育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也有相对空闲的时间。高校体育较为丰富的余暇时间资源是高校实施体育社会服务,并实现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不能改变的最有力保证。

(三)社会体育资源比较遗乏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需求市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然而,多数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的数量和在青壮年人群中出现的比例呈几何级数增长;城市学生超体重和肥胖率达10%,且肺活量、耐力等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甚至出现心理等问题。人们在对此进行关注和反思的同时,开始寻求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花钱买健康”和“生命在于运动”等新观念、新思想正促使城市居民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变革,体育锻炼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体育资源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截至20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1/5一1/10。底,我国人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为4843:1,而日本人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为:1,我国城乡居民在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为71.2%.,存在缺乏场地、不懂体育锻炼方法等客观原因。社会体育资源比较匾乏和社会对体育资源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广泛的社会需求市场。

(四)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是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法规性依据

对于学校来说,像体育场地等设施在保证学校使用的前提下对社会公众开放,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日本、美国、法国和韩国等的相关法规都作了如“所有设施包括学校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和“凡属于国家和地方的运动场地设施都应向公众开放”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不仅《高等教育法》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而且《教育法》、《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也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给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就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进行了具体规定。可见,高校通过体育社会服务将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这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法规性依据。

(五)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积极态度是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思想保障

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不仅取决于学校的体育资源状况、社会对体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而且还依赖于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认识态度。对沈阳市和唐山市部分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充裕,向社会公众开放可行或在不影响教学时可行,并表示支持。近年来,随着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理念的深人人心,高校广大师生对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态度更加积极,这是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思想保障。虽说有少数人持消极或反对的态度,并认为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影响校园安宁的气氛,甚至还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不必要的麻烦,但只要学校能主动宣传、引导并加强管理,一定会最大程度地减小服务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高校在体育管理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为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高校一般是通过体育部门甚至是采用后勤公司和物业公司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管理,管理较为规范且水平较高;同时,高校还具有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甚至是体育志愿者等体育组织。高校现有的体育管理方式和体育组织等将会极大程度地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在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上提供较为理想的基础保障。另外,高校多位居城市,周边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社会个体、家庭、社会团体和行业群体等对体育的需求程度更高,更需要高校在余暇时间当时、当地实施体育社会服务。总之,高校在体育管理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四、结语

多年来,体育场地等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而学校有70.82%数目的体育场地没有对社会公众开放。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决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确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武汉、成都为首批试点城市。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提出,符合时代对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理论和实践的需求;高校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物质基础、时间保证、社会需求、法规依据、思想保障和管理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开展体育社会服务不仅有法可依,而且“天时、地利、人和”;高校应“利用现有的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物质设施、人力、余暇时间和信怠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当时、当地向社会提供以体育内容为主的各种服务活动”,切实做好体育社会服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司其职,尽所能”。

篇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利用体育的文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的价值提供多样化选择,是实现和谐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影响建设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实际建设时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与发展校园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第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论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而探讨其功能,以此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向前进步,养成师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划归为校园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划归为体育文化的范畴。

它既可以帮助学校养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也可以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助推师生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当下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发展体育文化,造成体育文化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价值。

而这主要归因于高校尚未认清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没有足够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因此,各高校应该认真解读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涵义,科学把握其特征、功能,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1],师生广泛参与其中,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的文化类型;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文化一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

广义上来说,它被限定在了高校之中,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体育赛事,来达到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体育精神、学生心理素质等)都属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2]。

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笔者在该文中采用广义上的概念界定。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虽然隶属于校园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征。

2.1内隐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来讲,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质。

它以内隐的形式,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行为。

一旦高校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提升集体荣誉感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2.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其他类型文化形态没有本质的区别,来源于时代,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不能规避的事实。

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也随之得以丰富。

高校是教育工作开展之主要场域,也是重要场域,属于社会文化大系统,必定会受环境影响。

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他社会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当下体育精神的时代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高校体育文化,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3多样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各项活动,而且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师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单靠一两节体育课是远远不能够的,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课外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有体育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全新健身、终身教育的实现。

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4全面性

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等多层面的发展。

同时,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以及完成体育项目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美学素养与审美价值的养成。

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只是针对体育这一方面的内容,它更注重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全面性教育。

2.5层次性

在不同分类依据下,高校体育文化有许多种层次划分。

从内容来看,有专业性与一般性之分;从活动类型来看,有竞技型和健身型之分;从形态上来看,有以耐力、速度、力量、平衡与协调、锻炼与提升智力等不同衡量标准的体育文化。

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一特性也使得越来越多师生参与进来。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通过体育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教育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业余文化[3],会潜移默化地将体育知识与能力作用于学生。

很多人将体育限制在了狭隘的竞技性活动,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架构。

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教育占据一定地位,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养成一定体育能力。

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的教育教学。

相关课程的安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其次,环境熏染。

高校完善的体育场所与设施、器材等物质文化,以及其他的制度、精神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环境的熏染,营造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最后,一旦将这种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那么就会一生受益。

3.2健身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只不过将体育活动限定在了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体育文化范畴之内,其具备健身功能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开展不同类别的项目与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学生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的健身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健康保障[4]。

3.3美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与追求美两者间并不矛盾,而且两者间联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体育运动并不缺乏美——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都可以达到美的享受,甚至激发对运动美的追求,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师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也可以使自身达到运动美的目标。

3.4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社会影响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将在高校形成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带给其他人,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氛围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

3.5创造与超越的功能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竞技型的体育活动必然存在打破记录——这一现象就是对原来记录的超越,同时也创造了新记录;健身型的体育运动中也存在个体自身的超越与创造。

同时,这种精神养成后,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超越自己,创造更高价值。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之表现形式,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知名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应该科学认识其特征与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展示全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练志宁.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地位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1(6):8-10.

[2]陈灿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8(5):90-92.

[3]蔡继云,亢瑾.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科技视界,(8):136-137.

[4]伍建军.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效及构建途径[J].广西教育,2012(19):152-153.

篇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在精神层次建设、文化层次建设与文化层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不利于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

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

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

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

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

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

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

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

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提供了现实的活教材。

篇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运动会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必然会对学校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第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与建设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利用文献法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建设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建议从形成完备的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强化营造的观念,特长项目的引领,精品赛事的助推等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加强。

篇5: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都会切实发展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理解和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该研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建设,开展了基于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的探究,以对此方面的发展有所帮助。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1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对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视,先后颁布了众多文件予以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体育内涵的表现,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确立,体育行为的实施,体育活动的参与具有帮助作用。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通过参与、融入,增强了团结、协作、坚韧等优良品质。

同时,对于其承受挫折、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1.2凝聚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能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加入体育运动队、体育社团,与队员、会员形成了团队,并加强了队伍、社团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能够带给学生本校荣耀感,更加地维护本校良好地形象,形成了全校层面上的凝聚。

最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尤其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地融洽、凝聚。

1.3娱乐功能

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和释放自己的激情、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状态,是体育的魅力之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必然包括体育物质层面,如体育场馆、雕塑、标语;也包括精神层面,如运动队的荣耀、体育社团的展示等。

在这些组成内容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娱乐功能。

比如体育社团的展演,运动队的比赛等,学生在观看或者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体育美学,调节自己的学生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带动学生去关注体育,享受体育,进而享受快乐。

1.4引导功能

高校体育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积极可为。

在学习课程之余,大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释放激情。

而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激情与潜能的释放,可谓是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致使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深受危害。

为此,团中央开展了大学生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旨在对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在这期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便能够为此积极发挥作用,起到引导大学生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1.5创新功能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有所作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身兼着祖国未来的发展重任。

创新意识,是国家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之一。

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作用有所提高。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而产生改进、提高的想法,甚至于产生了创造的灵感,这些都很有可能。

再者,广大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对校园体育发展密切关注,对不良现象有所思索,势必创造出新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1健全完备的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有完备的制度以作基础。

制度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物质、精神构件提出要求。

在这一制度中,对于体育工作的发展,学生体育参与情况,学校体育事业目标等应有明确的指出。

将体育文化的构成要件涵盖在内,合力形成体育文化的良好局面。

在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存有不足,如召开全校体育工作大会的次数少、周期长,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等,实际上都对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制约。

其实,这些方面只要学校建立良好地发展目标,不同部分同力配合,再加之制度的刚性要求,便可以顺利化解。

2.2加大经费的投入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投入经费。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

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中,如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需要体育经费的支持。

其次,精神层面的确立需要在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赛事等方面着手。

通过培育运动队,提升运动队实力和影响力,能够提高学校声誉;通过组建体育社团,能够展示学生的才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开展体育赛事能够满足展现学生的运动技能,塑造班级、院系凝聚力。

而这些方面的建设、提高,均与经费投入密不可分。

因此,各高校在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认识到此问题,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

2.3强化营造的观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能凭空而来,需要管理者有营造的观念,进而采取营造的手段,达到营造的目的。

首先,校级领导层面需要强化营造观念,不能任由校园体育文化自我培育。

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有着总览全局的功效,是学校体育文化最顶层的营造者。

其次,学校体育委员会,要有加强营造体育文化的观念。

通常情况下,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具体由校体委负责,具体又有学校的体育学院、体育部等落实,所以这一层面的领导也需要加强营造观念。

最后,学生要强化体育文化营造观念,因为他们是学校体育文化最大的受益者。

此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建议、学代会等积极建言献策,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

2.4特长项目的引领

许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总是感觉无从下手。

其实,此方面可以从学校体育特长项目入手。

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凸出效应明显,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足球队。

利用特长项目不仅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

当然,就全国而言,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从学校自身传统特长项目、优势项目上着手确定。

比如一些工科院校的球类项目,在地方或者本校都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或优良成绩。

通过运用这些特长项目,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赛事,引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5精品赛事的助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的精品赛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品赛事能够吸引大部分人群的参与,并且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对精品赛事进行培育,比如运动会、篮球赛、体育达人赛等。

根据学校存在的体育项目的优势,将此做大、做优,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符号和精品赛事,以此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与此同时,在学校领导积极出席,赛事组织有序合理,赛事奖励丰硕等方面加以促进,将精品赛事的“精品”内涵充分展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助推器。

当然,精品赛事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高校做好长期开展的规划,并做到延续性的连贯,切莫一时兴起。

3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抓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促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帮助作用。

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

采取措施对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建设,也有利于高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全面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菲,罗锐,张凌云.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功能与价值[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1):93-96.

[2]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5):58-60.

第2: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摘要: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运动会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

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必然会对学校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文中主要分析了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改革;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难以承载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因此,改革传统的高校运动会模式,对运动会进行创新,注重运动会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通过运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全员参与成为运动会改革的方向。

从整体上看,运动会作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校园运动会的这种改革方式,势必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广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校园文化快速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进行文化建设时,体育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理念。

校园文化以校园作为主要的空间,并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文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体育文化中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结构,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文体活动。

从整体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3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上的体育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方针、价值观等方面。

在这之中包括了体育意识传播、内化以及体育文化创新,高校体育文化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以及体育健康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二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精神层面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主要包括学校自然环境、体育场馆建筑的布局,以及教学中使用的各种器材设备、体育教材等方面。

三是高校体育实践方面的文化,其中不仅包括了学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条例,还包括高校的各种体育行为方式,例如高校开展的体育科研活动,以及学生运动时间和运动效果。

2高校运动会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影响,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能够对高校体育事业带来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对高校体育文化产生影响。

同时,高校体育文化同样会给运动会的开展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说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体育运动能够从体育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3个层面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会在3个方面受到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在高校投入时间和精力举办体育运动会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例如高校在体育设施上的投入。

其次,在体育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丰富了体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会当中,学生会受到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审美以及体育思维方面的熏陶,提高了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再次,通过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能够有效加强校园体育制度建设,如学校在进行体育建设时颁布的涉及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运动会管理以及进行体育社团管理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最后,通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会能够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学校开展的运动会学校能够发现更好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

同样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运动会具有互动的影响。

在高校举办运动会时需要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的支撑,否则高校运动会就无法顺利开展。

同样高校的体育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高校举办的运动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会对高校运动会的开展带来深刻影响。

而体育精神中更高、更快、更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会对体育运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

高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以及功能。

篇6:高校体育日常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日常锻炼情况分析论文

从当前茶叶企业职工工作开展状况分析,可以看到多数职工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各种身体健康上的问题,由于其长期处于一线生产的工作状态,加上缺乏系统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影响了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系统化的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是整体教学理念,都值得我们系统化借鉴和融入。通过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融入到茶叶企业职工的日常锻炼活动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实现企业职工参与生产积极性的最佳展现。

1当前茶叶企业职工日常锻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从当前整个茶叶企业职工培养的具体状况来看,职工日常锻炼工作中,其不仅缺乏积极参与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缺乏完善的体育方法。而这就使得多数茶叶企业职工存在程度不一的职业疾病,进而影响到其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结合我国当前茶叶企业职工日常体育活动锻炼的具体实施状况来看,很多企业未能寻找到适合自身全面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和理念,因此,如何借助当前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系统化开展整个体育活动就极为必要。而想要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与茶叶企业职工日常锻炼活动相结合,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两者是否具有可行性,即融入的可行性和执行的具体效果等等。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企业职工作为影响整个茶叶企业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具体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其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茶叶企业的运营效果。因此,想要实现茶叶企业职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其关键和核心就是提升茶叶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所以,当前在开展茶叶企业职工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企业职工系统化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要为其参与体育活动寻找到合适的锻炼方法,从而为其全面参与其中提供有效帮助。根据相关的具体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茶叶企业职工在参与日常工作和客观生活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程度的患病现象,而这与其未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有着重要关联。结合茶叶企业职工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主要内容来看,跑步类项目和充满对抗趣味性的球类运动是最受企业职工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多数职工来说,其希望选择较为安全,同时受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限制较小的运动项目来开展。

2茶叶企业职工日常锻炼活动开展的作用价值认知

事实上,整个体育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其不仅能够被应用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如果能够将其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并将其全面推向相关单位和企业,必然能实现整个教学方法的有效总结和系统化应用。从当前整个社会中人们具体的身体素质状况来看,随着人们身体生活条件不断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更多、更丰富的生活元素和生活资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不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未能认识到健康体育活动参与的价值,因此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身体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职工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优化职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是实现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当然,茶叶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状况,实际上也是影响到整个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要求。对于茶叶企业职工来说,其想要实现自我展现,就需要将自我工作技能,与自身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相结合,从而实现全面发挥。而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实现最佳工作状态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见,培养茶叶企业职工形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就极为必要。当然在整个体育训练过程中,还要尽可能让职工能够感受到参与其中,所带来的相应趣味性。可以说,只有茶叶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和条件,以及具体的参与方法,才能为当前茶叶企业职工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和实质性推动。事实上,当茶叶企业职工系统化参与整个体育锻炼活动之后,其必然能够实现自身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而这正是其实现自身工作展现和诠释的必然要求。

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分析

从当前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其确定了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定位,也就是说,在当前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样元素的综合培养。这实际上就为社会上各个企业和行业开展自身员工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借鉴。也就是说想要实现员工的最佳工作状态,其不仅仅要注重对其体育技能的有效培养,还要充分注重对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效关注。其次,在当前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重视具体某一体育项目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其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实践应用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更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和期待。此外,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很注重项目的应用性特点,并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应用状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最佳应用效果。最后,在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其充分注重应用多项元素,发挥学生和老师的综合作用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精神和探索精神,通过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为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对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教学方法也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当然,特别需要充分注重的是,要结合当前体育活动所面临的全新形势,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理念,从而为整个体育教学方法实现最佳应用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

4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融入茶叶企业职工日常锻炼活动的具体思路

系统来看,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也实现了全面提升和内涵优化。在整个体育教学方法具体应用过程中,其中不仅仅有老师的总结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有整个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有着重要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将茶叶企业职工的利益和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这样才能符合当前茶叶企业运行的价值理念和转型思维。事实证明,通过茶叶企业定期开展职工体育锻炼活动,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状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效提升了企业职工相互之间的了解度,进而增加了企业集体的凝聚力,也使得整个企业氛围更具活力和张力。因此,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其开展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不仅仅要充分重视开展,同时还要注重其开展实效,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效果。组织茶叶企业职工开展日常锻炼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锻炼效果,则需要充分注重以下内容的有效实施:首先,整个体育锻炼活动应该成为茶叶企业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助力企业经营发展,从而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当然在一这过程中,必须选择符合员工及员工自身兴趣爱好和参与热情的项目。此外,在整个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和不同年龄员工的兴趣爱好,通过开展有差异性的体育活动,进而为茶叶企业日常体育锻炼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完善的基础。在整个体育锻炼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对其他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融入,从而实现最佳应用效果。比如充分加大对基础设施、场地器材的等一系列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从而为企业职工广泛参与日常锻炼活动奠定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同样,在整个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积极注重对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激发,尽可能鼓励每一个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最后还要充分注重将合适的理念融入其中,比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就是解决当前茶叶企业职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所存在重要问题的有效融入思路。通过对茶叶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茶叶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正是因为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为茶叶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如何才能将茶叶企业职工自身积极性的发挥与企业整体发展的大环境相融合,就是当前整个茶叶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中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系统化培养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对茶叶企业良好工作氛围的有效营造,同时也是真正地做好企业职工健康管理的客观要求。事实证明,当企业员工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实现自身健康成长,进而为茶叶企业转型发展贡献自身最大力量。基于良好身体素质与茶叶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之间的互动关联,当前我们必须注重创新。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整个高等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完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其能够对学生成长和学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价值影响,而在整个教学体系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注重对教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总结和创新应用。对于茶叶企业职工培养来说,完善的日常锻炼活动,也是提升其参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

作者:马占菊 王晓枫 单位: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2.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121-123.

[2]张志勇.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消费导刊,2014(3):151-155.

[3]李兆元.社会转型期企业体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1):273-275.

[4]陈正华.试探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226-229.

[5]唐静萍.试论新时期我国职工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142-145.

篇7: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体育文化作为体育的精神载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体育教学想要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就要令体育文化真正渗入高校体育教学。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文化;必要性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然而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光仍旧集中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无视大学体育教学在精神方面的贫乏。在当今的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把握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并利用文化的导向作用,全面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1体育文化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它与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意志、观念、精神,规范着体育行为的进行,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在高校层面上,体育文化通过高校师生在体育授课与学习、体育生活的实践中得来,既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各种体育实践行为得到传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信念、体育道德,具体如下。

1.1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这种行为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意识因素,其中一些情感是可以浓缩概括为优秀的体育信念、体育精神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产生强烈的情感动力,更加有激情地投入到体育的学习中。

1.2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优秀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地使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巧,而是要使学生形成优秀的'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真正理解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学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掌握了动作和技巧,但这种记忆不可能是永久的。只有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使学生理解体育动作技巧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体育技术与体育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进一步去理解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独特的精神意志,并自发地将这种神圣的情感刻在内心,最终发展为自觉的体育素养。

1.3体育文化有助于高校德育的进行

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优秀的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建构,同时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自我完善提供保障。

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缺失

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必然会带来体育教学的偏颇。然而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往往明显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这是由于技能教学具有考核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固定、收获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的效果明显等特点,便于实施。过于偏重技能教学的后果就是学生缺少对于体育的基本理解,依旧将体育概念与跑步跳远、足篮球等具体项目挂钩,并不把体育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修养及其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最大缺口,就是体育文化的缺失。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必须要重视体育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使文化的熏陶与技术教学相配合,进行全面地培育。体育教学本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身心整体的体育文化修养。只有当体育文化修养得到良好的训练后,学生才会具有自觉的意识去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真正扎根确立。

3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改革

3.1注重当下体育文化发展潮流,紧跟趋势

体育教学改革要与当下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结合起来。改革就是革命,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高效体育教学改革必然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必须从中吸收优秀的资源来丰富自身,既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适应学生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学改革也要不断地进行自己内部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创新理论和方法,随体育文化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3.2重视“轻体育”发展方向

轻体育是一种轻松、愉快,运动量相对较小,自由、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现代社会休闲体育的主要活动载体。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全民化进程,轻体育日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流,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其影响之大,必然应当成为大学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喜爱新奇事物的特点,相对有趣的轻体育项目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更容易收获快乐,这是符合体育文化的内核的。当然,轻体育只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倾向,它过于偏重娱乐性,缺少严肃性,必然是不能取代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

3.3进行文化熏陶式教学

将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与技术动作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营造一个充满良好氛围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崭新的情感状态下去接触体育文化、理解体育精神,比起操作和练习的教学训练,更将重心放在感受、感悟上。这也要求教师淡化对于学习成绩的评价,转而注重学生在该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的丰富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体育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

3.4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学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若想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仅依靠原有的传统体育设施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文化的宣传更多地需要在校园媒体平台上进行,以长期性、综合性、多样性为宗旨,营造校园内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可以使用校内宣传栏及橱窗来张贴海报,以及通过校园网上传优秀视频与资料,供学生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场馆设施也需要做到相应的加强,支持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运动及活动,否则体育文化的宣传就成了一种徒劳。

3.5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校园文化有机的一部分,也是体育文化中重要的成分。通过校方组织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既是宣传体育文化、发扬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气氛和谐的有效方式。首先,校方应着重组织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不同于校内运动会,它注重文化气氛的塑造与精神气质的传扬,而非竞技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性内容与有趣且简单易懂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全校的师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丰富自身体育知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并拥有一个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艺、表达自己对体育的理解与内心情感。其次,校方也应重视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的建设,加强这些组织的影响力、竞争力。体育俱乐部与社团通常由爱好体育的学生自发组成,他们为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投身实践,其热情与行动力是不可小觑的。校领导应加强对这些社团的建设,首先要以体育文化精神为指导,引导其正确的活动和发展方向。其次要加大对这些社团的体育资源的投入,支持他们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宣传与建设,多多参与进全市、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体育比赛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更好地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苏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1):111-112.

[2]袁懿,李小荣.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之我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3(2):92-93.

[3]贾佳.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01-102.

作者:殷培红 单位:塔里木大学

篇8: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分析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我们必须要更多地关注高校体育,树立正确的理念,使高校体育得到实践。对于高校体育而言,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只有拥有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学改革也正被广泛的推行,以打破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立新模式,新思维。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最近几年,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教学成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根本就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竞技体育教材相比以前还增加了,而且教材的编辑不合理,内容繁多,没有针对性,根本就没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消失,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强,对“健康第一”认识不清。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模式不先进

高校体育教学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很乏味,学生缺乏自身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体现出来,就会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积极性都会消失,最终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2、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

当前的体育教学都是以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即在整个班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没差别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以整个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过分的注重了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这样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以整个班教学的授课模式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更不符合当前快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3、没有注重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学生的锻炼没有针对性

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这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阶段,这正是大学生兴趣广泛,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阶段,由于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很少,这样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会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生都只会简单的锻炼方法,以至于在锻炼时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是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并且会让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

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它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着,因此,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很大作用,并对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都有一定影响,依据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能力不断提高,随之便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评价过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其次,使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然后再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有与自己对应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国内外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重视体育理论基础的教学,增强学生锻炼的针对性

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是以实践为主,但是完全脱离了理论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只有知道了,才能实践。

3.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方式更合理

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可以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篇9:高校体育社区资源整合服务思考论文

高校体育社区资源整合服务思考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统筹规划的“八大经济区”中的普通高校,包括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黑河学院、东北石油大学、鸡西大学共九所高校的体育资源和相应周边的2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阅与高校体育资源整合、社区体育建设及高校体育社会化等相关的论文、书籍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2)专家访谈法:走访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内的九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领导和教师,针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走访和交流。

(3)问卷调查法:在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中随机抽取20个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居民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就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其中375份有效,有效率为93.6%。信度检验: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抽取部分调查对象并在间隔15天后对同一对象重测,将前后两次的调查结果输入SPSS19.0在WINDOWSXP上进行处理,计算出每个题目前后两次的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为0.851,因此问卷内容具有一致性,信度较高。

(4)逻辑分析法: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论点及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判定和分析。

(5)数理统计分析法:将原始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在WINDOWSXP上对数据主要成分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结构模型分析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2.1.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资源是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健身文体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黑龙江省社区居民和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可知,有70%的居民是在街道两旁、公园空地和小区门前等非正规体育场地健身锻炼,还有45.31%的居民其住宅区周围没有体育活动场所。此外,在被调查的社区中仅有20%的社区场馆会对外开放可供社区居民使用,并且部分社区的体育设施陈旧,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周边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可惜的是并未对外开放。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因此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和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2.1.2缺少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导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社区体育赛事、传播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黑龙江省被调查的20个社区中仅有三所条件较为优越的高档社区配有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而被走访的高校教师中约有76.5%的教师从未从事过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一些为了满足健康需求而开展的社区健身活动,由于缺乏正规、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健身活动,社区居民在练习时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运动损伤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此外,由于社会上的健身指导员培训机构较多,但普遍资质不高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短期培训,致使黑龙江省健身指导员近年来,数量激增但专业水平不高,其中绝大多数为非专职、专业的从业人员,据调查这部分人群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技能知识。由此可见缺少专业优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贯彻全民健身计划,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2.1.3社区居民体育文化意识淡薄

居民是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的受益人和传播者,他们的参与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2]。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区受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也是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普遍缺乏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意识,另外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受经济基础、文化层次、年龄以及性别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大多数人还仅停留在以锻炼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缺少对科学健身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2.2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

2.2.1高校具有优质的健身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黑龙江省30所高校共计拥有129个体育场馆[3]。近年来由于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需要,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同样本研究在对我省9所普通高校的场地设施走访调研得知,九所高校共计拥有53块场地,其中室内21个,室外体育场32个,尤其是高校内游泳馆、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美操室、健身房等体育场馆和设施较为完善,而且平时学校的体育场馆除了正常的教学和比赛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基本不对外开放,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2.2.2高校具有优质的技术资源与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其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程度高。高校体育教师对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心理疏导、预防运动损伤以及保健康复和科学膳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如通过网络平台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和发布健身信息,引入前沿健身知识等。高校体育教师有能力和时间从事社区健身锻炼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这些资源是社区急需且不具备的。将这一高校体育资源优势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2.3高校体育具有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对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具有相应的影响力,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育。高校是培养优质体育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也是各种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和各种体育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从属于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体育知识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如协助组织体育赛事,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帮助社区制作健身知识宣传栏等提高其社会实践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每年有数以万计大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使其成为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和宣传者,对构建和谐社区宣传社区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高校体育资源整合服务于社区体育的对策

3.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是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基石,是社区居民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各行业系统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65.6%的场馆集中在教育系统,22%的场馆分布在体育系统,29.2%的场馆开始对外开放。相对而言,高校设备齐全、场地充足,与社区体育相比,优势极大。这与我省情况相似,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评估,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是新建的,非常完备;然而,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在教学、训练和比赛时对学生开放和使用。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合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优势,通过对社区居民开放健身俱乐部、开放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联合组织大型赛事等,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闲、娱乐环境,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缺口问题。

3.2人才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之中体育人才济济,合理加以整合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解决健身指导员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经验,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素养,且高校中不乏热爱体育运动的高素质学生,以黑龙江省高校人才资源为依托,面对社会及在校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水平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班,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健身教练和社区健身指导员。通过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组织各类比赛、俱乐部、健身知识讲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宣传健身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指导健身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促进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

3.3高校体育文化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具有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传播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培养体育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4]。依托高校将体育教育文化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培养社区居民科学的健身观念和健身行为,规范社区体育管理,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越的健身环境,形成科学有序的健身文化,促进社区居民身心的和谐发展,带动我省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4结语

黑龙江省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面对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资源的迫切需求,通过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体育发展。建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健身指导员不足和社区居民体育文化意识淡薄等瓶颈,依托高校体育发挥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优势,服务高校周边社区的体育建设,营造浓郁的健身文化氛围。高校体育只有融入到“社会体育”中才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标,才能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加快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从而更加有力地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

篇10: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高校体育教学是摆在我们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快乐体育教育,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搞好教学工作,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是我们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笔者就如何上好高校体育课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检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模式;教师;学生;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一定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才智。通过引导,启发和组织艺术的手段去构建每一堂体育课,从而使每一堂体育课都即新颖又多变;即丰富又实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应当不断改进创新,适应当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所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要反复实验与比较,从中选择出合理;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教学中极为重要“妙用”问题,也是一个“水平”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

1课的准备部分

课的准备部分任务是为了完成课的基本内容而进行的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课的准备部分里,就应该选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机体运动能力,以适应基本部分的活动,为主要教材服务的一些练习。良好的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保证。我们知道,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能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值,所以,在正式进入工作之前必须用一段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各器官机能提高加强,从而克服机体活动的生理惰性,以保证体育课的有效进行。但是,并不是任何准备活动都能对本课的教材内容产生良好的影响,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课的任务、学生特点以及天气、温度等条件的变化因素,合理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因此,准备活动的多样化,应是我们重视的问题。多样化的准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常常是同求知欲联系在一起的,反之单调的、一个格式的老套路,课复一课课,节复一节,数日如此。这样会使学生兴趣下降,感到枯燥无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新的模式是:

1.1编操要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有感染力,所有的体育课都可以像操类课一样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奋性和求知欲。即动作的快与慢、强与弱、动与静、紧张与放松的合理交替。这样编出来的动作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含有展、有刚有柔,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2编操要与形体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建立正确的肌肉感觉。因为健与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3要善于把简单的动作,做得别具一格,有特色,不使人感到单调,生硬,枯燥。我认为简单的动作,可以在队形的变化上多下功夫,充分利用队形的对称,起伏给人产生一种美感。

1.4可以利用持轻器诫做准备活动,但是要表现出器诫的特点。如:棍棒、实心球等。尽可能地发挥它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1.5任何一种准备活动的设计都要和本次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紧密相联。避免为了准备活动而准备活动。使机体、神经、心理都达到最佳状态,服务于基本部分。

2课的基本部分

上好体育课的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的智能及素质。教师的能力反应在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对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对运动规律转化为教育规律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掌握和运用。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法得当,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也会好起来。教师不应该只限于教技术,还要教锻炼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即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锻炼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技术和锻炼方法能做为终身锻炼的方法,受益终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来自需求,只有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比如在课堂上突然掌握了一个新技术或新的锻炼方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立即被调动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把培养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使他们感受到受教育的快乐。新的模式是:

2.1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就体育技术动作教材本身来讲,大部分是没有思想性的,因而它不能自发地产生教育作用。但是,教材中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本身的`特点,不同的教材包含着不同的思想教育用因素,抓住这一特点研究它及时进行引导,就能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如:冬天的冰上课,天寒地冻,学生怕冷。这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冰上课锻炼价值,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练习中能体验到自己坚毅、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得到锻炼和培养。

2.2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想恰当的选择练习手段,就得了解不同手段的不同作用,切不可“想当然”办事。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并随着目的变化而变化。如:同样是60米跑,5组和15组,尽管都是发展速度,但是目的就改变了,5组是发展速度,15组就是发展耐力了。又如:在排球课练习发球中,发20球为一组,发二组,一组要求每个球都要发到对方指定区域,另一组不要求发到指定区域,但要有足够的力量,那么不同来的练习方法,就使练习目的改变了。

2.3一个练习手段生命的长短,一是看这个手段的实用价值;二是看这一手段在提高了某一方面的同时,其他方面是否相对稳定或稍有提高。能达到后一要求的这种练习手段效果就比较好。如:采用原地高频率跑来发展步频,虽然步频有了提高,可是抬腿的高度却达不到规格了。而采用跑实心球发展频率,效果就比较好,频率提高了,步长由球距控制,也相对稳定。

2.4练习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必需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否则,不仅效果不大,往往还会起反作用。体育教学不能以“练”代“教”,以活动代替上课,不能把体育课上成单一项目的训练课或“达标”课,更不要把体育课上成“放羊”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实践。

3课的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速消除疲劳,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为地是体育课后更好的进行其他的学习和工作,使人体功能进一步地得到恢复和改善。课程的结束部分,对于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有着良好的作用。一堂体育课使学生身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人的生理变化不能随着运动的停止而立即消失。在运动过后随之产生疲劳,如不及时合理的放松活动,势必影响后面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以在结束部分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是学生身体恢复到上课前的水平。采用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特点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放松活动,不仅从机体上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而且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充分放松。新的模式是:

3.1采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放松活动很重要,特别是安排一些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练习效果更好。例如:弹簧步、各种小跳步、民族舞、现代舞等。带有艺术性的放松,能很好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2结束部分的练习安排要密度较大,强度较小,使学生即达到了放松的目的,又不能产生新的疲劳为准。

3.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教师以优美的示范动作来感染学生,发之以心,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使全课显得即有节奏又轻松愉快,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一堂体育课。真正达到了消除疲劳的目的。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4结束语

新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好一堂体育课,因素是多方面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

篇11: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而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而是通过结合体能、心理及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结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等思想价值体系,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第一篇

1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操作流程分析

通过动员,使评估工作人员认识到教学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提高评估工作人员的评估技能,

使其更加熟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规程、掌握评估反馈机制的操作方法和要求,从而降低评估工作人员发生主观误差的概率,完善教学评估的监督机制。

2评估的组织实施

评估的组织实施阶段是对体育教学进行实际评估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核心环节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教育评估方法和技术,收集各种评估信息,并在整理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制定评估计划,运用简便、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评估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胜任力模型注重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既要能准确评价体育教学的外显业绩,又能体现体育教师的动机、个性特质等内在个体特征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和价值,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效度的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在具体评估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评估方式的多样与互补。

长期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中,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习惯于注重评价教学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很少注重教学的过程。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整体延续的系统过程,在评估过程中,不能采用“期末一次性评价、开学一次性公布”的“一棒子式”评估方式,要采用日常评估与期末集中评估相结合,课前、课堂与课后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方式,从而用评估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评估过程的科学化。

(2)评估主体的个性与真实。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专家、教师自我、学生、同事等,每个主体在评估时,都会受到评估视角、文化背景、情感倾向等方面的影响,体现每个评估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就需要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加强严谨求实、坚持原则、公正客观的思想教育,实现评估过程的客观性。

(3)评估内容的丰富与针对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就教学态度、内容、组织过程、效果、师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在组织实施中,各项内容的具体观察指标既要清晰明了,又要能涵盖和反映该项内容的主旨;

同时,根据不同评估主体,评估内容的针对性也要充分体现,对学生来说,对教学过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有更直接的认识,而同事、领导对教学态度、师德或科研能力等方面了解更多,因此,在组织实施中,就在丰富评估内容的同时注重评估的针对性。

在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实施中还需要通过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来形成综合的评估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汇总、处理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也要防止技术操作不严谨或失误造成的疏漏,更要杜绝由于人为主观的情感偏好而弄虚作假的事件发生,这就需要评估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3评估的总结反馈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创新。

如果忽视评估的总结反馈和沟通改进等后期工作,就会使教学评估工作成为对教学“历史”的清算。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着眼于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体育教师成长,体现评估工作的发展性,强调组织评估与教师个体的共同参与,重视评估中与评估后的沟通与辅导,并使沟通机制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

在总结反馈中,要沿着上、中、下三个线路进行:上线要向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报告,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发展决策提供服务与参考,在汇报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客观地报告评估结果及相关情况。

中线要与被评估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反馈,以提高以后体育教学工作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在沟通中,沟通反馈的方式尤为重要,是采用书面还是口头、正式还是非正式、详细还是笼统的方式,都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下线要在一定情况及范围内向外界公布,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公布评估结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以“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最根本原则,一定要权衡公布的范围和具体方式,以鼓励先进为目的,以定量公布为重点,不能打击和挫伤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与兴趣,引起并激化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评估结果的总结反馈还需要反映到下一步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必须与一定的奖惩措施相联系。

如果评估结果出来以后,评估成绩不分优劣、不奖励、不与评聘挂钩,就会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和个别教师滥竽充数、混迹其中;而评估结果一旦完全用于晋级、升职等功利目的,教学评估就较多地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估保障机制,重视质量文化建设,给教师提供申诉和复议通道,不仅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还要让教师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评估管理机构,进而形成完整的双向交流反馈机制。

4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要注意的问题

4.1重视受评教师的发展性

现代评估理论日益强调组织中的个体性价值及其发展,更加强调个人的自觉、自我激励、个体自治和自我实现,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估本身具备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但要想真正体现对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仍需要细致、科学地进行规划。

因此,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管理氛围,应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超越自我氛围,促进教师追求卓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共同参与,评价中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绩效目标,并且与学校体育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强调评估的全员参与性,突出教学评价的民主性和正向发展性;

三是机制建设,高校要把评价结果与体育教师的相关个人利益适度联系,将评估结果的一些重要指标作为选聘培训、晋职晋级等提升相关利益的重要依据,使得评估本身与高校外在奖励、激励制度联动发展,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强化评估过程的系统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框架结构、组织人员、评估指标、流程设计、始末契合等方面进行构建。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上,既要配置有领导机构、组织团队、实施小组,又要有监督保障机构;在人员配置上,不仅要合理配置各级主管教学的领导、管理者,也要考虑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特征、学科背景;

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要充分考虑胜任力中的显性和隐性指标的体现,从个性发展、工作态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充分考量,组织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确定;

在流程设计中,各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不可虎头蛇尾;

在每个评估周期的连续性方面,注重评估的常设机制建设,形成周而复始、循环提高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4.3提升评估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需要管理者及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表的分发、宣传、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等的工作,例如在这些微观操作中,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的很多体育运动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提升操作的规范性,对不同评估主体、对象、内容等要提前制定好相关规范化操作程序和规定,避免人为的作弊、个人倾向、疏漏等问题的出现。

在操作规范化方面,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处理:

一是建设和完善规范化制度,对各种评估操作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及操作规程,使相关人员按章办事;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对有些主观故意的作弊和个人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打击各种不规范、不尽责、不作为的工作行为,从而净化教学评估环境,真正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起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的作用。

篇12: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要不断创新,是由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落后都不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提高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主动性,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和健康的体魄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对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高校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完善,以科学有效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还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爱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

3.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体育事业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创新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整体教学积极稳定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所有高校的重视,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仍占据较小的比重,这容易造成大学生忽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并降低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全面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体育教学时间和加大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要求。

2.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已经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并且全民运动的理念已经被写在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纲要中,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终身体育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大学生养成长期的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关于人体健康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为大学生能够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完善高校体育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和更新相关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一些智能化、科技化的运动设备,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运动检测器的引进可以用来检测大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运动情况,为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指数,还可以根据这一检测指标来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4.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实施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这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刻不容缓。首先,高校要提高对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定期开展体育教学交流活动,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落到实处。其次,要提倡高校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组织教师参加体育学习的再教育活动,或者深入到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中心了解现代人们的体育运动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系统。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是高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大学生以后进行体育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树立起科学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质,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体育教学体系。

篇13: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传统采茶舞的特点

采茶舞是从繁重的茶事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文体艺术形式,是茶文化兴盛的标志之一。其最早兴起于唐朝时期,以茶文化为基础,将软舞与健舞相融合而形成的特色舞蹈。采茶舞在民间流传盛广,三门石马采茶舞、广西壮族采茶舞以及杭州茶乡采茶舞都是我国传统采茶舞的优秀典范。采茶舞的服饰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角色的演员的服饰着装不同,所选用的道具也有所差异,其伴奏主要是以传统的二胡、笛子和唢呐为主。而采茶舞的背景乐则是朗朗上口的采茶调,富于变化的采茶调也是采茶舞的一大亮点。同时,采茶舞大多是以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的形式呈现出来,于一动一静中将采茶舞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1艺术性

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核心,其中所凝聚的艺术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丰富多样的扇子花为采茶舞的表演增添了别样风采,形式不一的扇子花表演手法也极大地拓宽了采茶舞的创作思路。矮子步是采茶舞最基本的步法,虎背熊腰下蹲前后转的舞步,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采茶舞中的地域文化阐释得酣畅淋漓,给人一种丑中赏美的艺术感。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精华,轻盈的袖筒随着表演者的舞姿上下飘动,翩若惊鸿,动如凤过,长袖挥舞之间尽显采茶舞的飘逸灵动之美。另外,采茶舞作为民间传统舞蹈的优秀组成部分,其在产生之初就被注入了传统舞蹈的艺术精粹,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风格构成都在无形被打上了艺术化的烙印。例如,江西赣南的采茶舞中的单水袖元素、粤北采茶戏中的三角班以及黄梅采茶戏中的方言腔调都是从传统舞蹈文化中汲取而形成的。

1.2生活性

艺术源于生活,采茶舞大多是以民间故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的,其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常态,内容也是以日常琐事为主。采茶舞的语言形式、舞步动作以及道具布景都是从大众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而,采茶舞自其形成之时便浸染上了生活的气息。例如,采茶舞声腔中夹杂着的“啊”、“呀”、“哟”、“呦”、“嗨”是从生活化的口语中提取而来的。此外,采茶舞也汲取了乡土韵味因子,声腔中的“三腔一调”、衬词中的方言文化与主奏乐器中的“勾筒”都在无意中诠释了采茶舞的生活化特性。总而言之,采茶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究其本质,采茶舞的任何表演艺术形式都是对生活的阐释,因此其所渐染的生活化气息极为浓郁。

1.3多样性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不同地区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采茶舞作为传统艺术形式而存在,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现在百花齐放流派繁多的采茶舞艺术格局。就地域因素而言采茶舞分为江西采茶舞、闽西采茶舞、阳新采茶舞、粤北采茶舞以及桂南采茶舞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采茶舞的表演特征以及展现手法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鲜明的差异性。例如,江西采茶舞中的十字步、黄梅采茶舞中的黄梅调以及阳新采茶舞中的花灯,都是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应运而生的特色元素,也构成了我国传统采茶舞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局面。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传统采茶舞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为采茶舞的发展注入了个性化因子,将会极大地推动传统采茶舞向多样化迈进。

2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传统采茶舞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潜藏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陷入了被遗忘冷落的境地,并且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一旦采茶舞作为必修课程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意味着茶文化也被注入到了高校的文化氛围之中,茶文化也会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同时,采茶舞中的茶文化精神也会在青春盎然的高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向全面系统化迈进。

2.1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采茶舞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在茶文化的导向作用下而形成。所以采茶舞中渗透着浓浓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对于触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大有裨益。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持一种不重视甚至忽略的态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以草草了事的姿态对待体育课程,进而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步入了僵化的局面。而采茶舞中所寄寓的“天人合一”茶文化思想内涵将会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师生进行春风化雨般地鼓舞,使其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积极参与到采茶舞的体育活动中,进而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以球类运动或者简单的健身操与瑜伽训练为主,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但是,采茶舞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也就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使其能在主动的学习中感知采茶舞的体育魅力。

2.2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茶文化也愈发深厚。然而,大浪淘沙中传承至今的茶文化,却在无人问津中渐渐凋零。年轻人都沉迷于快餐文化的追捧中,崇洋媚外情绪的滋生也使得其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以采茶舞的形式引入茶文化将会极大地促进茶文化在高校的弘扬。高校将采茶舞作为体育课程,学生则可以通过对采茶舞的学习来了解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构建茶文化知识结构框架,并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形式将茶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总之,高校将采茶舞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将会使茶文化的传承之路更加顺畅。

3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3.1透过采茶舞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体育教学

虽然当前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尝试引入了采茶舞这一元素,但是由于茶文化内涵的缺失抑制了采茶舞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进而导致高校的采茶舞教学活动停留于浅尝辄止的表面状态。所以,高校在利用传统采茶舞重新构建体育教学框架时,应该结合其茶文化内涵,对采茶舞中的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主动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对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从中提炼茶文化精神主旨,并逐渐融入到采茶舞的教学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姿态进行采茶舞教学,使学生在刚柔并济的舞蹈中感受采茶舞的多重美。然后,高校教师也应该将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赋予到采茶舞中,以婀娜多姿的舞步与形象生动的艺术表演征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采茶舞好感,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中。

3.2结合现代舞蹈艺术元素对采茶舞进行创新性改编

传统采茶舞饱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因子的艺术内涵,但是在百花争艳的时代里,一成不变的传统事物只能被扔进如风的记忆里。所以,传统采茶舞要想在开放性的社会里寻求一丝立足之地,则必须以潮流时尚元素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性改编,否则将会被历史的黄沙所覆盖掩埋。因而,高校在引入传统采茶舞时可以结合现代舞的艺术元素对其进行突破性改编,以自由多变的形式,对传统采茶舞的表演手法与艺术形式进行不同层次地改编设计。例如,高校的采茶舞教学可以利用爵士舞的步伐、华尔兹的舞姿以及嘻哈舞的风格对采茶舞进行适度改编,从而满足大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僵硬地将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并以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外,更是压制了学生对于采茶舞的喜爱之情。当然,高校也可以聘请专业舞蹈演员对采茶舞进行改编,从而使之与高校学生学习境地相适应。

3.3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

传统采茶舞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堂而言,犹如一阵清风吹皱了平静的湖面。传统采茶舞作为一种民间化因子被加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也就意味着其所指向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采茶舞进行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学生对于采茶舞的认知度为出发点,不断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同专业舞蹈教师的联系,并就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探讨性交流,从中总结优秀的采茶舞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采茶舞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采茶舞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从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采茶舞教学向现代体育教育之路迈进。

篇14: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注重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高校教学十分重视就业,由于体育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充分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是阻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新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多数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过的,而且教师在教学方法中也多采用相似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空洞和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计划缺失,教学方法有限

高校体育教师不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而且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较为随意,主观性较强。在教学计划中通常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考核,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严重忽视。此外,体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仍然固守成规,缺乏必要的新意,这必然会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最终导致体育课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失衡

我国体育教学以室外课为主,室内课为辅,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室内课几乎没有,单纯室外教授,室外课受环境影响较大,加之教师重视不高,所以遇到天气变故就会取消体育课。这种单一教学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无法接受完整的体育教学,通常在期末测试时应付考试,导致体育教学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多以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素质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取得成绩,身心素质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策略

1、坚持人本思想,丰富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人本思想,将人文精神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体育教学自身就具备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让本应愉悦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闹,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人本思想的树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才能够在体育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体育教学多为室外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环境,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情景表演,音乐舞蹈等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既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单纯的成绩考评无法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起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反而会对教师的教学造成阻碍。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多元的评价方式,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要只局限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人,团结协作等都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最终的考评结果中。多元教学评价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以及体育训练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与就业的关系不大,但是作为教师教学反思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积极的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才能够根据学生上节课的表现情况,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重点,因此在课后教师要时刻反思:利用何种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利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何将学生的积极主动、乐观快乐兼顾到一起;如何将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加高效的完成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不断的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加强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够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篇15: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因此,高等教育最不应该的就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甚至超越时代,有一定的预见性。然而,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陈旧的,没有变通和完善。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目前高校教育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十分不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思想观念的落后、教学计划制订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呆板等。这些不足导致培养出的体育专业人才在当今经济发展条件下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教学指导理论、思想是传统

并且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高校受以往教育体系的深刻影响,授课指导思想上观念陈旧,教学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会有负面影响。高校的办学思想屡屡受到阻碍与陈旧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在这种思想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的思想上,体育教学发展十分困难,学生身体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下降。不但如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仍然不是中心,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并且不因人而异。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对动作技能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一味地教学会给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无法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并不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十分的机械生硬,完全丧失了体育锻炼应有的作用。过于死板的教学目标甚至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阻碍了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人格和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高但身体素质差、人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导思想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才”。

1.2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变化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永远都停留在篮球、足球、长短跑、跳远等几个项目上。即使发生改变也是改变每个项目的标准之类的丝毫无用的变化。不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倦、反感。大学生体育课逃课情况十分普遍。无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无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而更无法取得体育教学应有的效果。

1.3教学方式僵化、机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时都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师机械地授课,学生机械地学习,这一方法单调、僵化。学生其实对这些无趣的枯燥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活力、是新鲜感,是足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课程。“老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这样的怪圈,逐渐使学生对学习体育感到厌倦,教师对教学也搞到乏味,这样周而复始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健身和运动的乐趣,进而失去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方法

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需要强调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论和方法论,将健康维护和增进延伸到体育教学之中,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化有新的方向,更使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殊作用得到确定。建立起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适当改变,把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构建起一个面向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2.1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本质进行创新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单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体育教学不等同于健身,更不等同于单纯的体育技能传授和学习,单靠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无法对学生的体质提高和意志品格的培养保持终生的影响。高校应该做的是把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兴趣、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全新的授课方法,重视对学生永久性的锻炼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想要学习、想要锻炼自己并有所收获。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点,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

2.2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系创新,要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教学内容必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把教育标准定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不仅仅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重视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加一些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新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学习相应的体育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3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好学生、让学生在测试中得到更好的成绩并不是目的,相反,学生学好体育知识、增强自身体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才是体育教师教授体育知识的最终结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彼此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做到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学生能够放松身心进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创新,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改革教学方式能够使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变为素质教育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3结语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测试中达标而机械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机能,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是在新课改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健身、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得到身体的锻炼和意志品质上的培养。

篇16: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多维观察,在实践领悟中培养创新思维

任何生命个体对于客观世界与事物的认知都是借助细致观察实现的,可以说观察是思维认知的触角。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观察方法,形成了观察能力,才能为针对新情况的变化及时采取对应策略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明确体育学习中观察的价值,可以采用正误对比的策略,让学生观察正确的动作要领,在形成思维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探寻正误动作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出现错误。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观察实践,引领学生积累相关的实践方法,从观察视角的选择、观察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新方法、探寻新问题,直击动作的核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篮球的三步上篮”时,教师在讲授了动作要领之后,为学生播放了慢动作的视频,清晰地展现了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则利用篮球比赛录像中的“走步”录像,通过正误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学生对“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形成了深切的体悟,为学生行进间“三步上篮”以及接球后直接的“三步上篮”的创造性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想象,在回忆拓展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能力是人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思维的生命力重要特征。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自由的生命。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历练。动作要领的讲授是静止而机械的,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想象的刺激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为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三级跳远”这一动作时,教师就采用了“大胆想象”的策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引领学生回忆袋鼠的跳跃动作,在脑中再现其在草原上弹跳驰骋的画面,从而感知弹跳的技术要领,在初步感知动作结构以及合理分配发力机构的基础上,强化对动作要领的内化理解。而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则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度想象,引发学生内在积极的思维反应,从而达到自我控制与调整的目标。通过虚拟想象的画面对自身的实践动作进行感知,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呈现。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创造性的融合使用。

三、积极主动,在探究联系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自古就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古训。正是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形成独立思维方式和思维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领,充分运用学生对于未知领域好奇的心理特点,预设性地考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特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来,从而借助原始性的经验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足球踢球”的相关动作要领时,教师首先从助跑路线、支撑站位、摆动幅度、触球部位等正面维度进行讲授,引领学生在初步了解中形成对踢球的基本认知。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系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力学原理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思考怎样合理运用身体资源,以更好地掌握这一动作要领,从而在举一反三中引领学生发现与创造。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可以现实传授新知,铺垫认知;继而联系旧知,强化联系,最后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提升自身对动作要领的程度掌握,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质疑,在审视反思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的本质就在于从习惯性的传统视角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领域,引领学生得到全面的感知方式与成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世界、进行体验的过程中,万不可循规蹈矩,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富于幻想的特质,让学生不再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并不是要让学生目无一切,怀疑一切,而是要带着自己的视角与眼光去洞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借助相应的理论认识现象、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生一个全新的动作时,首先要建立这个动作标准化的想象视角,在头脑意识中形成优美、内在的画面体验,并敢于表达、猜想,甚至是否定标准性的动作,从而相机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标准?这样的思考,并不是被动、顺应式的探究性思考,而是以审视的方式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更好的方式。正是这种形式的思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高校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思维发展与定型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应该顺应这种学生思维认知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推动学生适应社会、智力发展以及创造性价值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

学前教育的论文参考

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论文

春季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计划

谈高校参与地域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健康范文

网络社会呼唤网络伦理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的论文

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
《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体育杜会服务分析的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论文2023-04-08

老年文化及老年人的社会文化参与论文2023-07-20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论文2023-03-20

无忧人生计划书2023-05-30

秋季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2023-10-29

学校幼儿园工作计划2023-03-29

高三人生计划书范文2022-05-02

学前教育游戏的论文2023-06-23

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的论文2023-02-08

浅谈篮球运动作为中学生课余体育的价值论文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