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集锦15篇)由网友“萨朗波”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
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及教学的分析、总结,阐释出自己对音乐理论教育教学的观点以及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西部地区;高师成人教育
面对目前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尤其是西部音乐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确实感受到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师成人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师成人教育的学生来源与别不同,可以说是“职后教育”,大多数人来自于西部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因而,学习音乐专业的不少人均有一定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有些学生还是当地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能力都远远超过同级的源的学生,同时,由于他们的音乐观念落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自我摸索出的严重乐感错误),加之感性思维的匾乏和对接受新事物、改换旧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过程中的一定阻力;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成之后又是教育西部下一代人的教师,责任可谓重大。因此,针对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进而,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首先基于这一实情。
二、高师成人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教育教学当中的重头戏
综观古今中外一切有音乐造诣的人或是有思想的习乐者,没有谁不经过先进而正确的音乐理论知识的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和熏陶。例如舒曼、李斯特、傅聪等等的大音乐家,他们不仅仅只是钢琴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音乐理论、作曲和音乐评论集于一身的大学问家;许多音乐教育战线的老教师中(包括西部的教师)“‘一专多能”的也不乏其人。对于将要继续教育后代的西部“成教生”来讲,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重大使命,使其接受并吸收广泛音乐理论知识的滋养用以提升全面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能够为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以从思想上使某些技术性手段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音乐理论课程的科目林林总总,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巨大宝库。从最浅显的乐理到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予任何细节的理论依据。总体上讲,音乐理论课其课业量的覆盖面是广泛的。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音乐技巧的训练不是主要的,因为成人学生已经过了技巧训练的最佳时机―幼儿、少年时期,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观念的重新定位及组合就相应的要成为学习重心:虽然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至于如上述的那样完备细致,但也应是涉及到其中的许多领域.差异只是在于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而已否则,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观实际。
三、西部地区成人音乐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西部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地区,信息资源非常康乏。音乐教育如此,高师成人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共同点是: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弱,思想不够活跃,这主要是地域条件限制的结果;同时,这些学生普遍优势是求知欲强,学习肯下苦功,比较踏实。西部地区不仅需要活跃的音乐氛围和土壤,更需要经过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的基层音乐师资。这些成人学生就是西部各个地、县、市(区)的能给予孩子们第一次音乐理念的关键的人―音乐教师,他们的音乐理念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培训,因此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严肃。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环节的取舍、侧重都是很关键,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否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这又将影响到以后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认为西部高师成人音乐理论的课程改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音乐理论课程的涉猎面。形成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理论课程设置中,乐理、初级和声、曲式、小型乐队编配等理论课程是形成程式的,教材保守而单一,所涉及内容均为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最原始的部分,并且完全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事实上,这些理论知识是西方二、三百年以前的音乐事态(以’‘和声”最为典型),而且经典教材的选择面也很宽,并不仅限于多年来所采用的这些教材(在教学中,许多教材被证明是冗长和乏味的)。当今,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创作已是超越传统、迈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世界在发展,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也已改天换地。因此,在集中而精练地学习传统理论知识之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到近现代西方理论知识体系及创作技法的了解、训练和掌握中去,应注意结合西部“成教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后的工作环境,有取舍、分重点地进行。20世纪作曲技法、现代乐理、现代记谱法、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方面的许多教材都是可以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音乐脉搏,了解时代的音乐动态,也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二、改变音乐理论学习观念,努力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学习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有时候,观念的及时调整会避免理论学习的“走弯路”的情况,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观念错了,往往是南辕北辙、碌碌无为。西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音乐理论学习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和观念问题,需要在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得到及时地调整。
目前音乐理论教育现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一个观念:重视西学,轻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所大量接触到的来自于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真是少之又少,几乎全部是被西方的理论体系所占据的。作为世界文化精华的西方体系固然是先进的和科学的,但是,中国人也亦应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中国的民族乐理、汉族调式与和声、五声性调式和声等等优秀的民族理论知识板块急需要继承和发扬,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人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音乐理论,有独特的理论框架下的创作原则。如果只完全学习西方理论体系,是不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西部的高师成教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大力加强此项项目的建设和挽救工作。
三、突出实践课程比例,加强素质课程质量,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理论课程的实现是要在实践中来体现的,成教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课对于他们更为重要,他们毕业后将要面对的是那些生动活跃的孩子们,因此他们的工作状态必须是可弹可唱的实用型的因而,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小型乐队编配、歌曲做法、分析习作与练习(练习课)等课程应加重授课比例,以使理论知识得以最高效率的吸收和运用,日后能出色得将所学所用发挥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去。
除此而外,艺术概论、西方音乐赏析等素质课也应加强教学质量,这些课程学的难度不大,但对教师的备课质量要求很高。这些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问“杂家”,见多识广,能够将“广而精”的知识点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得以明了,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头脑。这对于高师成教音乐专业的学生很有益处。
综上所述,西部高师成人教育教学中的音乐理论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改革,它是关系到西部的发展、西部的未来的光容任务,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来密切关注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篇2: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探析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探析
目前教学现状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主要包括(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等四门课程,这几门课程为学生全面的了解音乐,解析音乐,创造音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保障.可以说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师范类院校也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在这几门课上,教学上十分重视.但通过近几年来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得到的反馈却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总体很难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
作 者:郭威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音乐系 刊 名:北方音乐 英文刊名:NORTHERN MUSIC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篇3: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改革思考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08).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06).
[3]于影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6,(01).
篇4:探析多元智力理论与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论文
教育学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内师范生的必修课,是师范教育的标志性学科,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很多高师生不喜欢这门课,觉得在这门课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可以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它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关注,指导着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阐述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以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八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这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力――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力――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内省智力――是指人们构建准确的自我感知以及应用这种知识规划和指导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指让人们通过识别、分类和运用自然事物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八种智力是独立而平等的。
(二)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加德纳认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八种智力的发展不具有同步性,优势智力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有不平衡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采,使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教育条件不同,会导致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在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发展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上,促进弱势智力进一步的发展,以获得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智力具有社会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此概念强调了智力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是指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受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制约,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智力是个体在某种社会情境下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其独立于实际生活情境。抽象地、孤立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四)智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从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智力和创造力密切联系。不管是“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都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毋庸质疑是一种创造能力,而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在解决遇到的难题时,难题对个体来说是新的,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需要个体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采用新颖的策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有效地解决难题,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五)智力是发展的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也就是说智力是可塑的、发展的,在合适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智能都有可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使个体智力得到高度而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高师教育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赋予教师相应的身份和职责,规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高师教育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单一的,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学生学什么;教师作为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特征和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不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师生交流信息的对话文本材料、观察讨论的影视资料等素材性因素,也包括会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和教学方式等潜在性因素,还包括实现课程目标的时空资源等条件性因素。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学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意识到教材仅是一种文本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材内的知识视为普遍的绝对真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使得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高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并记住教科书的各种概念和原理以应付期末的书面考试。贫乏的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多元而有差异的智力,满足不了未来教师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高师教育学一直侧重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例如,学生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言语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过程,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智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评价片面
传统智力观把个体的智力等同于他的认知能力,认为测量智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人才,其测量的方式是采用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以及其测量的方法严重影响着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目前高师教育学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没有得到评价。
三、多元智力理论与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新的教师角色。首先,教育学教师要放下权威的身份,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智力有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之分,教育学教师不一定在智力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很高的发展,不一定是个全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懂,在所有方面都是权威。所以,教育学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把“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发现,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使自己也不断进步,做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身上的特长。其次,教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依赖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要了解各种智能的表现特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他们的智能特征表现出来,发现学生的智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甘情愿地作为学生的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教育学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优势智力发展,并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以达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要改变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贫乏的现状,必须有效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意识到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采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只有根据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多元智力才能得到合理发展。例如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其言语智力;为学生提供有关数字、类比、逻辑、因果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才有利于其逻辑数学智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关色彩、线条、形状等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教育学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外资源(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各中小学、工厂、农村、商场、社区组织、电视、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包括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以及大量的依附于校内外有关的人、事、物上的隐性课程资源等。再次,要基于高师学生的现状来开发课程资源。基于高师学生不同的智能发展状况、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适合他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开发他们的智能。最后,要从教师的职业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就要根据教师的职业需要进行,例如,教师职业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的内省智力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侧重这些方面,以帮助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更好地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首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智力,发扬优势智力,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分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以及分层辅导等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也就是说教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状况布置不同的作业,为言语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写论文的作业;为人际交往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对某些教育问题找人访谈的作业,促进他和他人的交流等。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应的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和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智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可以发展他们的过程中,可以发展他们的内省智能。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高师学生教育学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我们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供的新视角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构的多元化,对高师学生的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自然观察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其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高师生的主体除了教育学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或者是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老师等等。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侧面的评价综合起来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最后,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对高师学生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问答、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以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高师学生。
[参考文献]
[1]文萍,覃壮才,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3)。
[3]高丽静,桑华月,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
[4]张成武,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开发[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3)。
[5]吴福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2008,(3)。
篇5:生物工程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生物工程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制药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不仅包括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包括与制剂、质量控制等生物制药相关药学知识[1]。《药物分析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制药方向)的核心实验课程,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课程组采用课内外研讨模式,一种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教学[2],近三年实施该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Moodle平台是一种教学管理与评价软件,是由澳大利亚教育学博士MartinDougiamas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的开放源码网络教育平台[3]。Moodle软件体现了“引领式在线学习”的教育思想,在这种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参与和指导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这种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沟通的教育方式比传统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从起,本课程组在生物工程专业开展了基于Moodle平台的《药物分析实验》研讨模式改革(图1),设计出三大模块为内容、互动反馈为特色的新型研讨方式。本文对-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提高研讨式实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为相关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目前研讨存在的问题
(一)研讨内容相关资源、素材无法共享
讨论前教师查阅的最新素材和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及讨论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和总结报告,都需要保存。但讨论之后,很多研讨资料都没有及时的整理保存,没有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课时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
在某个话题的研讨过程中,要引起听者的思考并参与讨论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高潮,产生思想碰撞。由于课时的限制,传统的形式下不能深入展开讨论,学生需要一个能够延续课堂讨论的平台,将课内进行的讨论延续至课外。
(三)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主动性不够
在讨论班上有时会出现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鸦雀无声,或是学生没有积极地思考;或是老师过分限制讨论的范围,造成学生很难发挥主动性;还有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但不善于表达。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讨论班中教师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既对学生进行引导,又要对学生作评价。单纯地以课内研讨表现来评价,而忽视学生在课外的努力,会扼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故需要有个平台来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多加以引导、鼓励和肯定。
二、Moodle平台在研讨中的应用
(一)利用资源库模块实现资料共享
学校为每个班每门课都开设了Moodle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和“活动”两大学习模块来添加课程内容,把研讨主题相关的文件、网页、图书、课件等资料分类上传至平台中。比如在开展“氯霉素眼药水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研讨前,将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设备图片、设备结构图、设备工作原理动画等内容转化为word、gif、swf等格式连接到Moodle软件平台的模块上,提供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虚拟仿真软件至平台上供学生自学;药物制剂在药典中相关分析项目及具体步骤等内容也在平台中进行更新和管理,学生课前完全能够在Moodle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为下一步的课内研讨作好充足的准备。每次研讨时,在专门的实验录播室里,录制每个班学生的现场研讨视频,建立起视频库,可供学生相互观摩学习。经过逐渐积累,形成了本门课程的专业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为研讨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利用讨论区和聊天模块实现课外交流
Moodle平台讨论区模块可以实现异步讨论,教师将研讨主题发布后,学生可以在课外跟贴交流互动,将研讨延伸至课外,并且调动了不善于言语表达学生的积极性。据平台的自动统计功能,学生参与Moodle平台讨论某一天的最高点击率达到2500多人次,92.3%学生在平台上发贴谈自己的看法,参与率大大提高。教师还可在平台上为学生的发言打分,并计入课程最后总分,以此鼓励学生的研讨积极性。Moodle平台聊天模块可以实现同步的文本交互,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及时交流。平台系统会将讨论内容记入后续讨论中,且内容公开,方便学生及时查阅。讨论区和聊天模块弥补了传统讨论班教学中的时空限制等不足,加强与学生沟通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三)利用作业和互动评价模块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仅仅通过课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研讨成绩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更不能分析其根源,而Moodle软件很好的解决了这一弊端。软件的考核系统功能非常强大,首先该软件具有跟踪功能,可以实时查看课程成员的.活动日志,掌握学生登陆次数和在线活动时间,这样,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在线时间长短给予不同计分。其次,利用作业模块,学生将作业上传至平台,系统自动记录上传时间;教师批改后的评价打分在线反馈给学生,学生作业晚交的将酌情扣分,作业分也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内容。再次,在有些研讨内容中,可以应用互动评价模块。每位学生提交相关文档或者电子表格,并根据教师定制的多准则标准来评估其他同学的提交内容,学生有一个或多个对其他同学的提交做出评价的机会。在互相评价中学生获得两种分数―――一个是他们的提交分数,另一个是他们对其他学生的提交的评估分数,两种分数都会在成绩册中登记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近两年,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交互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功能强大的课程管理平台,已不断完善并被广泛应用。《药物分析实验》研讨以Moodle为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平台,充分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仅打破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时空限制,促进沟通交流,且加大信息量,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效的将课堂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弥补目前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研讨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一种很有意义及效果的尝试。
篇6: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村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 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⑨谢春艳等:《河池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92-95.
⑩黄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思考》,《河池师专学报》,第4期,第57-62页,收入《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第5期,第184页.
篇7: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一、当前高中音乐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对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在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主动性较低,无法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和音乐的无限魅力。
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创新对策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等方式,带动音乐课堂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1、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整合音乐课程的结构
在高中音乐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整合音乐课程的框架结构,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音乐《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首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首曲目背后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明确感受到柴可夫斯基甜蜜、忧伤、苦涩等情绪变化的原因。在明确创作背景的条件下,进行音乐学习。明确这首曲目教学的目标,在增加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音乐中的渐变的情绪和音乐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高中音乐教学的基础准备活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施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亲身接触的过程中,增加对音乐的热爱程度。根据音乐器材,再现音乐曲调。这种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另外学校和学生家长也要加强对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校园中的音乐设施。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独特的民族风”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蒙古族的独特音乐器材“马头琴”、傣族的“葫芦丝”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演绎乐曲,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
3、运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保证音乐的多样性,搭建自由化的音乐教学平台,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枯燥而乏味的教学氛围。在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草原小姐妹》这首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展现草原上牧民们放牧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大草原上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场。在学生产生一定的主观印象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闭上眼睛,然后为学生播放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使学生能够结合画面,欣赏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学生对这首曲目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比赛,可以通过个人演唱竞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之间竞技的方式进行比赛。在学生演唱完成之后,由学生评选出“最佳演唱奖”、“最佳台风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增加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乐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结束语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当前音乐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8:高等院校课程改革音乐论文
高等院校课程改革音乐论文
一、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关注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学习好与音乐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把专业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传播出去的水平和能力,这些才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目标。通过很多的事实可以看出,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没办法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更好的掌握和使用,想从事音乐教学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把“教”这个核心问题给忽视了,“音乐教学法”这个课程根本没有得到高度的关注。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把该门课程作为与音乐相关的理论课来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枯燥,基本上就是照着书本来读。另外,该课程的内容不是很充足,没有办法很好地开拓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视野,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当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根本无法从事音乐教学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一定要对“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音乐教学法课程设置现状
音乐教学法是一门音乐教学的理论性课程,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音乐理论课程。在三年制的音乐专科教学当中,一共有54节课,通常在1个学期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会把这门课程设置在第5个学期当中,教学实践一般会设置在第6个学期当中。在一些四年制本科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以及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里,通常设置1学年,64学时,在第6或7学期开设,教学实践一般会设置在第8个学期。这好像已经成为了学生走出校门之前的紧急教育。
从该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看出,要是太过于关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那么学生的具体应用水平以及能力就没有办法逐渐提高,很难做到兼顾,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办法把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的展示出来。另外,实践之后反映出来的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弥补和改善。因为该课程在开始实践之前就已经结课。经过具体的实践之后,学生都有非常深的体会,此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想象,院校开设的键盘、声乐以及音乐史等音乐方面的专业课程,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够给以后的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仅仅是把这些课程掌握得非常好,却没有办法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也是不行的。因此,对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教学的能力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应该开设一些与音乐教学法相互配套的课程研究、模拟教学以及音乐心理分析等相关课程,从多个方面来逐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际的教学水平。对于该课程时间的分配也要做一些调整,具体方案如下:如果是三年制的专科,要把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在最后两个学期。倒数第二个学期一定要与该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课程研究课、模拟教学课相结合。也就是说,要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联系到一起。最后一个学期要把教育实践安排好,同时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心理的课程,把那些在教育实践当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尽快报告给教师,教师可以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种状况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和研究,构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继续对音乐教育心理分析进行加强,因为该课程本身主要就是对具体实践以及理论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和改善。对于四年制的本科来说,音乐教学理论、课程研究以及模拟教学可以在第5个学期来开设,甚至可以尝试将音乐教学理论法、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贯穿四年的教育周期。
这样可以把演讲、练习以及听课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在第7个学期开始时就可以安排具体实践,这时之前学习的所有理论知识就可以充分的使用了,之后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放到最后一个学期,在音乐教育心理的课程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音乐教学法方式的改善
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改变,不断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之前“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打盹睡觉”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无法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音乐教学法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是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要想对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更好的改革,一定要从很多方面着手。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学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加强学习,可以参考国内外在音乐教学方面的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同时按照该课程相应的改革标准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出选择。
第二,教师在给学生讲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做到形象、生动,并且要有足够的感染力。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有模拟教学的环节,也就是学生模拟授课。
第三,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小学以及中学进行听课学习。还可以把小学或者中学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约到学校来给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做示范。在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互相来听课,之后互相评课,最后由教师来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模拟教学的学习和实践当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能力,建立起角色互换的理念,通过这个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教”的特征。
第四,在音乐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熟悉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语言一定要精练,防止产生空洞、枯燥的现象。
第五,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课堂可以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这样就可以不断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理论及实践能力。
四、评价音乐教学法的方式
评价音乐教学法的方式一定要能够把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更好地展示出来,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传统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期末的理论知识考试为参考。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同时还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音乐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水平和能力。
所以,对于音乐教学法的评价一定要搭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性的体系,即可以把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充分展示的评价。另外,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一定不能太片面,应该参考理论知识的成绩,模拟教学的成绩以及具体实践的成绩来综合做出评价。理论知识考试主要是以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课堂中的相关设计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模拟教学成绩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做出评价;对于实践成绩的评价,要求教师要向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了解,之后再做出相应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可以相对公平、公正地对该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做出评定。
五、音乐教学法教科书的具体内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等院校都增设了“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选用比较多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该教材汲取了国内多年来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教学成果,以及在某一个理论性的高度上整理出来一系列相对有效、完善、独具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还应相应增加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改革和创新。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要仅局限于教材上面的相关内容,而是应该把与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相关的创新思想和方法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在一起,如可以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分析》等一系列与音乐相关的杂志、书籍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
由此可以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更多的渠道储备知识,尽快掌握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教学法课程的主动性以及迫切感。除此之外,还应多整理一些像小学以及中学教案、案例研究等材料,以此作为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这些就要求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不断钻研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一些教学经验,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法课程已经逐步成为各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课程。可见其地位在逐步升高。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该门课程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各大高等院校应该逐步加大对“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以便把音乐教学法在教学当中的功能充分展现出来。
篇9:高中英语教学理论课程改革论文
目前,高中没有专门针对英语教学理论开设相关的课程,因此,要丰富高中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高中英语学科教学论”这个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很有必要,它是整个英语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高中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英语学科性质、英语课程、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原则、英语教学实施、英语教师、英语教学测评等基本理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英语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培养和发展英语学科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学科的教授中,英语教师不能存在“本本主义”的思想,而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有英语理论中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正,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高中英语教学技能学习课程
在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水平,尽量提高自身英语发音的地道性和准确性,以免误导了学生。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英语教师都是教龄很长的老师,由于他们当时的英语水平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英语发音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英语发音不标准,地方性口音太重,英语口语的语调发音不正确等等。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和学生都要强化英语发音训练和英语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意识。同时,由于英语的发音会受到普通话水平的限制,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力度,以保证英语发音水平和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篇10:高中英语教学理论课程改革论文
目前,在很多高级中学中,英语教学缺乏见习和实践课程,学生没有英语实践的机会,因此,英语实践课程要大大加强落实力度。高中英语见习中,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有计划的听课、评课、讨论,然后尝试自主编写教案和备课,进行英语知识的教研,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不断巩固和复习英语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是加深对英语的认同感,对英语产生兴趣,提高英语的学习动机。英语实践往往采取的是微格教学的形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备课和试讲,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不但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勇气,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获得应用英语的宝贵机会和平台,英语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磨练。
4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其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英语卷面分数来进行,教学内容是根据高考的考试大纲来定的,而大纲中只有英语基础知识点的规定,缺乏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规定。虽然高中阶段会有一个英语口语测试,但那基本是一个过场和形式,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适当增加高中英语的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际课程,并保证落实质量,才能提高当代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效率。
篇11: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西部职业院校可招生源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变化[1],西部职业院校,由于地处偏远,在生源和就业市场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若想在激烈的生源和就业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必然要通过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2]。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当下对于课程改革最热的一种说法就是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低效的课程改革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现对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其提出有效的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支撑课程教学的环境相对薄弱
综合分析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发现其在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潜藏着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与专业课程相贯通的教材、支撑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欠缺,这些无疑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
1.2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求要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承担和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但往往由于兼职教师都是聘请本专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而他们每天要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能抽出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目前课程教学的工作完全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来完成的。
1.3部分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始终遵循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3],并编写适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高职高专类教材。由于中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真正参与,进而部分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不够,使得课程缺乏职业特色。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中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不尽人意,对课程进行实时的教学改革还势在必行。
2完善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1改善支撑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课程对口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建立能支撑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营造一种重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良好氛围。
2.2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鉴于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专业课程改革中这一现实,若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应把重心放在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上[4],可以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周边的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熟悉企业各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手段,编写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材,进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师资培训或教学研讨会的方式,让她们有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技能,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3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
近两年来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普高学生,又有职高学生,而且职高学生占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这给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中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也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并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建设,但建设的力度和成效还需加强,尤其需加强课程职业性方面的建设,而对课程进行职教性建设归根结底还要落到进行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上。在进行教材建设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教材的内容应包含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和技术操作等方面;二是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应具备编写教材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以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总之,西部高职院校唯有通过以上的途径,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使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好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3):63.
[2]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3):122.
[4]谢臣英.实践导向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5]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06).
篇12: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现在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面领着许多严峻的问题,迫在眉睫的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高校里的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比较高的时期,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为以后计算机的运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发现计算机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要大幅提高自身计算机的水平,计算机能力也开始成为了一个毕业生能否成为用人单位录用的一个决定的因素。
1、加强实践俗话说得好,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于每一位计算机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课堂上没有学好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学生那哥们必须要到实践当中去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那就是空口文章根本没有一点实用的价值,计算机必须要理论结合实际来学习东西。
2、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当今,高校的计算机在理论学习方面用的时间比较多,而且也比较繁琐,所以在教学编排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远远的多于实践的学习。所以,一些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实践课更加是少得可怜。如果按照这样的过程发展下去,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是高科技的人才,我们应当把重心放在计算机的运用方面。
3、比较重视记忆不重视理解在大学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一种运用一堂课救你将知识点讲完的现象,而且考试也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基本上上机的时间接近于零,这就造成了一种学生们把原有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学习的过程。“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近几年以来,因为国家逐步重视迎合时代的需求,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传统的教育的影响下现代化的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如何切实的培养好学生们的计算机技能?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整体的素质?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的过程等等。计算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接踵而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的去发现和探究。
1、改革教学的方式,带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
最开始的计算机教学就是采用老师讲解人后将学生引入到他们的思维当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的模式,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老师知识不够丰富的原因导致学生们学不到较多的知识,所以老师需要在课下制定一些恰当的教学计划来进行逐步的教学。还有就是老师在讲解计算机有关知识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使高校的学生们失去了学习高校计算机课程知识的劲头和兴趣,这个结果当然是我们不想看见的,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要先从初步的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程知识来进行有关的教学,为我国未来培养优秀计算机课程人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多数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再加上他们的实践机会比较少,相对来说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教学进一步去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最后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一种效果。
3、提升计算机教学的认知,改进了考核评价的体系
计算机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联系实践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较大的程度上会取决于学生的研究和实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多多的去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去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去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并且通过许多的实际去进行相应的巩固。高等院校应当依据当前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人才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进行合理化的制定和规划,培养出计算机行业的高材生。高校计算机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体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教育中,这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过分偏重看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考核以及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就会导致轻实践、重理论的结果。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个人的能力以及素质是相当不利的。所以,我们老师们迫不及待的需要更新或者改良一些具有实实践性的评价体系,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老师们应当将专业考核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上。
4、优化计算机课程的有关体系
就目前计算机课程发展的情形来看,高校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前沿性,和市场需求不相互匹配是阻碍计算机教学水平快速向前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制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课一定的编排,最好是能将学生们定向培养,培养成为企业多需要的人才,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的偏、难以及繁的现状,将学生们的注意力拉向于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计算机技术即将会成为衡量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和探究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立峰.浅析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J].电子制作,2013,(22):104-104.
[2]白一青.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J].才智,2014,(16):105-105.
[3]邹玲玲.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界,,(18):111.
[4]陈天凯.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6).
[5]梁俊杰.对高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2,(5):68-68.
[6]段立峰.浅析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J].电子制作,2013,(22):104-104.
篇13: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论文
外语教学心理学从属于教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Psychology)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RobertM.Gagner)等人在1969年提出的,至今教学心理学已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它的许多理论和研究成果备受教学理论界的关注,对教学科学的发展产生着日益巨大的作用,1978年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格莱塞(RobertGlaser)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进展》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最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
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尚处于理论形成和体系建构过程中,”教学心理学“至今尚无统一的界说。
美国当代心理学带头人罗波特.格莱塞(Robert.Glaser)提出的定义具有代表性。根据他的定义,教学心理学是研究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设计并安排学习条件来发展这种知识和技能的科学。
我国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教学前景中教和学双方有关知识掌握与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有关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心理学与外语能力(听、说、读、写)的关系以及具体外语教学方法;第三部分分析讨论了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外语学习者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一些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合格标准。
一、心理学理论与外语教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外语教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华生(J.B.Waston)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集中条件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而形成的。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刺激的反应行为,是条件反射。语言学习是通过强化性的反复训练而形成习惯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实践练习,与必须有足够的量以形成习惯,巩固所学。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与外语教学
J.Piaget承认言语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不过这种行为反映了人脑的一种内部结构,而并非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靠刺激-反应形成的习惯。他认为这种内部结构决定人类如何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与其他门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即学习的焦点在于抓住要领,悟出规率,而且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和联系,达到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贡献则是:实践练习不但要多,而且要精;要循序渐进,重视理解,在运用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中的”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感情因素(AffectiveFilter)包括一个人的动机、信心和是否忧虑等,这些感情因素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如果学习者动机不强,信心不足,或过分焦虑,就会有心理上的障碍,使得语言材料无法达到大脑中吸收语言的部分,习得就不成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外语教学研究在以回归到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把研究中心转向探讨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以及注意、意识、情感、动机、性格、年龄、认知风格等因素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关系。r11leoVanEls,et1.(1984)的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与学习的专著的第六章探讨学习者个性特征,包括年龄、天赋、认知风格、情感因素(态度和动机)。Gardener(1985)(转引自Noels,eta1.)认为,事实上,情感变量,诸如:态度、取向、焦虑和动机对于二语习得的成功至少和语言天赋一样重要。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
二、心理学与外语能力的关系及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
听力教学的原则:应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告诉学生每节课的具体任务,如听前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要求:是答问,是做完形填空练习,还是听写等。学生如果理解了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会更集中精力听。
口语教学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创设环境,使学生具有交际的愿望或兴趣。
(二)活动要有目的,即让学生用所学语言做事。
(三)活动重点应放在意义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四)学生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而不仅仅是练习某一个语言项目。
(五)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不要干预,即不要指出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可记录下来待活动结束后再给学生指出),但可以参与活动或进行监控。
口语教学的方法:组织好口语课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一位口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交际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要做到这些必须选好会话的题目,使学生感到有信息把话讲下去。选好题目后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使学生通过口语课学会新的表达手段,有所收获。应让学生知道,口语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上一两节口语课;口语课无非起个示范作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迁移到课外去。
阅读教学的原则:阅读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包括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真正全面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须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和层次。
阅读教学的方法:美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有所谓的SQ3R法。这种方法在外语和本族语教学里都可采用,他归纳的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五个步骤:
1、浏览(survey,缩写为S).意思是在看一本书或文章之前先将它翻阅一下,看看目录或小标题、图表、开场白、结论等,对其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或认识,决定取舍。
2、提问(question,缩写为Q)。通过自己获取的初步印象,提出问题,决定自己感兴趣或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列举纲要(read,为3R之一)。仅将材料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记下有用的资料或列举出纲要,进行消化、记忆。这样才能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有关内容。
4、复习(revision,为3R之一)。在学完一遍材料后就尽可能早地进行复习,可以帮助记忆,防止遗忘。复习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事后思考,或与别人讨论所学内容;也可以做有关练习巩固这些内容,或者复习读书笔记或课堂笔记,或通过阅读另一本有关的书来扩大有关知识。不要把复习仅仅看作是考试前应做的事情。
写作教学的原则:写是基本的语言技能之一。写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与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除了表达手段的不同(说是通过声音进行口头表达,而写是通过文字笔头表达)外,对两种技能的要求也不同。用文字表达,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一篇文字清楚、语句正确的文章;而口头表达则要求语音、语调清晰正确,表达流畅(当然写也存在文字流畅的问题)。
写作教学中一般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产品法(productapproach)和过程法(processapproach)。前者重结果,后者重过程。产品法强调语言形式,作文要语法正确,语篇规范。课堂上使用的方法多为抄写、模仿、句子扩展、句子和段落写作、根据范文进行仿写等等。后者认为习作本身涉及几个阶段,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写什么,最初概念一般是模糊的,只有在写作中作者才逐步明确要写的东西,经过思考、琢磨、收集材料、写草稿,最后才能写出文章来,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写前活动(如,讨论、集思广益),明确任务,学生先写出提纲,收集素材,然后打草稿,修改,编辑,审读,最后才成型。如果产品法重”文“,过程法则重”作"。
三、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外语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既涉及语言和教育,又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既有语言规律的应用,又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的应用,它是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作为科学基础的学科。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现象是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的种种因素的总和。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统一活动,互相联系;知识、技能等统一活动,互相支撑,在外语教学中应全面调动各种因素,全面重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
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既是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认知结构的完善。教师的发展和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教师的自我完善。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才能实现自我发展。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研究学习者及他们的认知方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需求、兴趣动机、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才能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有效。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包括自己作为英语学习者的经历,以及哪些方法最有效;性格因素;教育、教学原则;知识是如何组织和积累的;自己认为教与学是如何发生的等等。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课堂管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等等。
(四)反思教学的决策方式与过程:把教学决策分为三个阶段,即策划阶段、互动性阶段和评价性阶段。这实际上是教师对教学的准备、实施和总结。
总之,教师要成为自主发展的教师,就要学会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他不仅仅应是一名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心理研究者。外语教师要自主发展就必须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方法需求、兴趣动机、认知方式、学习策略及外语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并尽量帮助他么去解决这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果,最终实现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篇14: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论文
构建社会心理学实验实践(双实)教学模式并不仅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两个教学模块,而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针对心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科学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出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中,实验课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双实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社会心理学双实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仅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两个教学模块,而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科学系统地建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等,提高学生紧密联系社会问题、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以致用的能力。
实验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设计运用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成现场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地传递信息,使心理学理论具现化,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兴趣。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目标原则,构建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依次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设计为避免人文社科实践类课程缺乏监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纳入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课堂实践教学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安排学生有序进行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与考核等步骤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课后实践是指社会观摩和社会实践,例如到监狱、戒毒机构、医院、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义工实践,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
1.知识可视化理论。知识可视化于由国外学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复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技能学习)的构建和传达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等可视性手段达成。知识可视化的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儿看图学数字、高中几何画的草稿图、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等,都是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2.探究性学习理论。19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提出探究性学习观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为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议,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为了使探究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识共享,还要让学生得到权威(专家教师或者书籍资料)必要的指导。
3.项目式教学(PBL)理论。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成小组,通过他人(同伴或教师)的协助或指导,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教学一般可分为选择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与反思等几个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
三、双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管静、万义平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一个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两个保证”一是实践计划保证,二是实践教材保证。“三个结合”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学建构双实教学体系,就要提出针对性的双实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双实教学计划,策略落实双实教学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1.双实教学目标。教学总体目标是科学系统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心理学人才;教学子目标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的整合;促进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子目标细化明确,我们编制了具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技能项目清单。在设计编写该实验实践类技能项目清单时,遵循了“两性一论”原则,“两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论”是指技能条目的设计要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基础。
2.双实教学安排。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校内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我国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实践与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多数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3左右,个别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达50%。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双实教学时间大概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考核占40%。教学安排如下图,按照问题导入—理论探讨—心理实验、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问题导入部分是让学生在开课阶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随时提出有关社会心理的实际问题,结合于讲授教材的有关章节,准备相关案例分析。正式上课时,结合案例以及近期新闻和社会热点,作为引入。并在学生讨论后,对案例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论,将实际联系到本堂课程的知识理论。通过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做法,达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兴趣。理论探讨部分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向学生系统传授经典的社会心理概念、实验、理论和前沿进展,为全员参与的形式;采用课前社会心理学前沿报告、小组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深入分析,丰富相关知识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话题,促进社会心理学知识向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转化,并且能够形成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同时,双实教学改革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入课前社会新闻心理评析、小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观摩学习、自我分析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针对课程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和深入理解;后四种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心态的调节。
3.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反馈。对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及反馈是调整完善教改模式、确保其良性运行的关键,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改思路、修订教学计划、健全教学手段,才能保障社会心理学教改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对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及反馈可以从四种渠道收集信息,即社会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专家对双实教学的评价、学生对双实教学的评价。社会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社会对学校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对学生实践态度的评价,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具体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评价,以及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适宜程度、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专家对双实教学的评价是指学校从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专家组织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包括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分配是否合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是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效果评价,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等。
篇15:信息化特色教学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信息化特色教学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在进行《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课程改革中,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整合,并且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了课程的教育的特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强化专业技能;
《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未来就业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所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在省示范校建设的课程改革中探索特色化的方式,以此更好的完成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1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本课程主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电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具备控制电机的能力。因此按照“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指导思想[1],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并借助示范院的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了新的课程标准,并进行了教学设计。在教学方法上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力求达到学习的可操作性。以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为例,进行阐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习情景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驱动,将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的教学内容依次设计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动手实践、总结评价、拓展提高等五个环节。
1.1创设情景:日常生活中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应用非常的广泛,汽车的前进后退、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洗衣机的运转等都是电机正反转的典型应用。通过一个动画情景的模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本次课程的热情。
1.2确定任务:本次的学习任务是完成控制电路的组装与调试,可将学习任务分解为电路原理图设计、设计图模拟验证、实际电路组装与调试三个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子任务。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过程,涉及到接触器线圈通电改变触头的开关状态,传统的板书书写或静态的PPT,不能体现开关的变化情况以及电流的流通情况,可将电路的工作过程制成动画形式播放,学生能够通过动画中的演示全面、清晰的观看到控制的变化过程。仅会控制电路的设计对于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具有实际搭建电路达到真正控制电机运转的本领。为了能够确保设计电路的正确性,设计了依托浙江天煌教学仪器进行的模拟验证,使学生在实际连线前能够模拟真实情况,了解连线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并验证控制电路的正确性。对于初次接触实验连线的学生来说,实际的线路连接远比电路的设计图复杂,因此可将原理图的连线与实际的接线进行了对比模拟动画,学生可以利用动画反复的进行对比,并根据其中的步骤进行实际连线。采用这种先假设再验证的软件仿真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在以后遇到复杂问题,学生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电路的组装与调试是教学的重、难点,对于电路的组装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或实际操作演示来描述整个的组装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以及视线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点,这就为由强电组成的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组装过程埋下了安全隐患,现在将实际的组装电路用动画的形式直接播放出来,轻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电路的调试是设计能否安全、稳定的完成设计要求的重要一步,通电前的调试过程也相对的复杂,可通过视频演示更好的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详细操作,学生易于接受,更关键的是可以将重点内容放大观看、反复学习,学习过程简单直观,教学难点轻松破解。
1.3动手实践:学生四人一组,可以相互讨论、配合。遇到问题时,可按照视频中的过程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1.4总结评价环节: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视频直播展示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上,师生通过对元件的安装、布线以及是否通电成功等环节对作品进行评价。
1.5拓展提高:课后的作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报告的`完成,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任务报告上传到教师邮箱。第二部分电路的改进,学生可以通过对课上设计的电路进行改进,并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际线路搭建进行验证。第三部分为知识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热门的论坛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等了解电机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为下次课程的教学起到较好的承接作用。可以看到本次任务的教学使用了动画应用、视频展示、仿真课件、站互动等多种信息化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图、文、音、视、动画”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兴趣。
2建立技能比赛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及课程考评
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操练过程中引入了以技能比赛为依托的教学方式,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的良性机制,成为全面强化学生操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
2.1主要目标
以技能比赛活动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活化剂”和“催化剂”[2],通过建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技能比赛项目和比赛激励机制,使教学与比赛活动紧密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2实施过程
将课堂教学中的竞赛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以教学任务中的简单技能操作项目为主。学生业余时间竞赛依托系部自动化社团,以班级或者系部为单位,组织竞赛,促进全系形成技能学习和日常训练的浓厚氛围。自动化社团首届技能竞赛比赛项目就选择了《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中的任务: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配电盘的装配,作为竞赛的任务。
2.3体会与思考
(1)开展技能比赛活动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主要是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善于动手的特点,同时技能比赛活动能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机会,也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种相对公开、公正、容易认可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检验教师的授课成果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2)技能竞赛项目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的涵盖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本身对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等内容的全面了解,也能够使学生通过竞赛的参与,更好的总结项目、任务的完成特点,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5.
[2]王丽萍.建立技能比赛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培养[EB/OL].
★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
★ 教育改革论文
★ 教育改革范文论文
★ 音乐毕业论文
【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集锦15篇)】相关文章:
音乐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2-27
现代教育的陶瓷艺术教学模式应用论文2023-07-19
高师化学专业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及分析2023-03-14
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文化责任论文2022-05-08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精选2022-04-30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论文2022-09-07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2022-06-01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2022-09-23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实践研究论文范文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