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07 13:12:4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共13篇))由网友“按住彭于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1: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旨,以设计、操作为主要基础教育课程是我国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必备的技能,在我国普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通用技术是一项基础的技能。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堂;科学创新;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要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一)通过设计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以优美的技术产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人为本的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技术思维,深化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飞檐的讲解中其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造型显示出尊贵和凝重的意蕴,展现了华美高贵的风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飞檐经典建筑结构的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自然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术文化的信念。同样,在学习《人机关系》一课时,通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机关系,理解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人机关系是为了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技术设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重视技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和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和帮助,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技术的人文因素,内化为以人为本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为他们今后的技术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必要的基础。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引用恰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范例、素材、话题等作为学习的载体,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学生分享从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的快乐。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田忌赛马的决策、丁谓修复皇宫的系统分析、李冰父子主持都江堰工程的系统设计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发展的水平。另外,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列举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技术的价值,介绍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领略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当今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振奋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技术实践教学中关注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坚持“技术造福人类,技术以人为本”的现代技术观念。在技术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还要适时、适量地渗透技术的人文因素。

(一)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通用技术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常用的技术产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有利于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又可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重视这种技术活动中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要强调“人性化”原则

在开展技术设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分析,并要强调人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如《系统设计师》教学中,在学生分析赛事系统设计时,要从运动员、裁判、观众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各种矛盾,合理解决子系统间的冲突,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才能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这种技术设计活动,在训练技术思维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对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思考,可使技术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技术实践活动之中。

(三)进行技术试验要重视人文教育

技术试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顽强毅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如地质版教材《结构与设计》中的简易拉伸试验,试验器材中的自制纸绳要求直径相同,因而制作中的纸条宽度、卷纸绳时的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纸绳的质量,进而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结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因此,在进行这项技术试验时,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试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往往会遇到挫折,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进行技术试验时重视这种人文因素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光海.美国普通高中课堂中基于项目的学习[J].上海教育,(24).

[2]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3]邓宝英,等.试论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04).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给予关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良好性格的培养,促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以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其实,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那些文章的作者通过对生动地艺术形象的塑造,达到感染人,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把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人文素养以及优秀的个性品格。

(一)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等形式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课文,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讲到《多一些宽容》这一篇课文时,通过设置问题什么是宽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应在生活中对待别人时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强化。

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强化,因为,我国很多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都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去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以情感来塑造学生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教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材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以及主观的情绪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解读,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以情感来塑造学生,不断的影响和感化学生。众所周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刻的体悟,从而对学生能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加深他们对作品的体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进行良好的熏陶。比如,教师在讲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播放《父亲》这首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父亲的不易,同时,还使得这篇课文的内容得到深化,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充分地挖掘,比如,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周瑜的故事,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这样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使学习和生活进行紧密地相连

作品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可以说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作家对生活感悟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让学生对作者的感情进行更深刻的体悟,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一)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可以说,社会生活是一部鲜活的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语言积累,运用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使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和文中情感体验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促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注重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创新工作理念,迎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地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快速的发展。

篇3: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生抓起,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人文素养因其特殊性成为了公民素养这一大类中较为重要但也比较难以全面提高的一种公民素养。

作为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使得其在今后的自我提升道路上有例可循、有法可依。

【关键词】初中语文;公民素养;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有了新的追求,这种新的追求也反映到了教育中去。

学生除了成绩会受到教师的重视之外,其公民素养也成为了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

公民素养是指当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拥有必须的生活技巧、素质和能力,遵从法律法规和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拥有基本的文化素质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这一方面的知识。

根据公民素养的定义,也可以将公民素养分为公民道德素养、公民生活能力素养、公民法律素养、公民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

本文认为公民分人文素养最需要在公民学生阶段获得教师的重视。

这当然与人文素养的含义和特质是分不开的。

所以,本文将以初中语文为切入点,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希望能够给后来者一些启发。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的核心含义就是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重视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在心理上肯定自身作为人的价值,追求幸福和尊严,行为上以非功利的价值取向为导向,言行得体,积极认真。

人文素养是人良好的外在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其内在品质的积淀,是人在后天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各种人文学科知识包括文学意识、史学哲学等在精神和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

从客观方面来说,人文素质也是目前现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这个社会的教育太过功利,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学习考试,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竞争力极低,更不用期待他们能够化理论为实际应用。

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文素养是一个不断累积学习过程下的产物,正是这种要时间去累积并且在累积过程中不能有重大偏差的.公民素质,非常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督促,防止学生不进行或者错误地进行人文素质的积累。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应先被重视起来,所谓为人师表者,正是这个道理。

教师应当在不断补充教育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尽可能多的种类的社会文化知识。

特别是作为语文老师,阅读面的广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

而且,教师在阅读结束之后,要多加思考,力求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将其积累下来,组成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

在处理大量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判别是非的能力,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

教师看待事物的眼光应当上升到比单纯地对与错更高地境界,要去探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情态。

一个有着多元化思维、丰富的阅读与人生经历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不是刻意而为,多少都会表现在行为之上,学生潜移默化也会受到影响,开始重视补充课本以外的其他知识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在行为和态度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较高的文学修养会带来良好的风度和举止,但是内在高尚的情操和师德、积极乐观、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能让人倍增好感。

特别是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亲切感会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乐于与教师交流。

教师也因此能够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根源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2、在课堂上多加引导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应当是课堂,所以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时间,多加引导学生。

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这一节中,教师应当在教授学生这些诗的过程中,顺势引导他们。

比如,在学习《母亲》《纸船》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学上的类比、意象等常识,还是让学生明白该诗内在所包含的情感,以带动学生对自己母亲情感的流露。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也试着写一写与自己母亲相关的短诗,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感方面的积累了。

在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这两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成功的定义、成功所具备的要素等话题进行探讨,尽力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看待问题。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分析,还能够让他们生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当然,教师在课上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多阅读的好处,并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将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由此积累为学生自身素养的一部分。

而且,笔记能够时常翻阅,学生也不易遗忘。

三、结语

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生抓起,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把握人文素养的特质,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出发。

其次,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多加引导,鼓励学生多做有效的阅读。

篇4: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篇5: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其中所具有的人文特色魅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语文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雯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并进一探讨了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而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有很直接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提升文化基础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1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

1.1语文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随着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教学特色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断增加实训教学课程以及专业教学课程内容,然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这势必造成高职院校会对基础课程教育进行大幅度的消减删除。

导致语文课的时间得到了缩减,但是教师为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删改,有些完整的文学作品被处理成一些零散的重点知识内容,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文学素养不高,在教学中偏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从而使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转变为逻辑思维较强的知识讲授课程,与其他文化学科课程基本没有任何差异,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语文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1.2价值导向偏向功利化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声望以及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价值观念导向偏向功利化,并把这种意识不断融入语文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比如说: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率,过多的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让全校师生认为语文课程是可以可无的课程,专业课程更加重要,导致教师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仅把重点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不注重把文学的特有的艺术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只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过程,从而忽略了课外阅读,进而导致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2.1更新观念,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素质等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的方式等,对促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具有很大助推力。

因此,高职院校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要改变自身的功利教育观念,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定制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语文课程教学的占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

2.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受应试教育思想以及功利观念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教育,仅是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来做,而不注重把语文特有的艺术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

从而导语文教学课堂索然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坚实转变自身的观念,自觉提升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把艺术魅力引入教学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另外,高职院校有些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文学素养不高等情况,导致语文教师审美能力有限,不能挖掘出文学作品深层的情感意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需要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

高校对于这类教师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从而使语文教师不断巩固语文专业基础,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把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趣融入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增强语文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以及对文学作品的于都兴趣,发挥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2.3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活活动无法提升质量与效果的根本原因受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高职院院校要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建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促使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不仅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进行表述,而且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够更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身处于浓郁的学习气氛之下,会更加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心的接近文学,走入文学,真正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深深地文学作品吸引,进而爱上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不仅如此,教师不能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仅限制于课堂之上,还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途径,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促使人文素养的提升。

3总结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对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发挥出很大作用,因此,高校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当然更不能忽视作为高职院校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的语文教学,高职院校要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加速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遵循以为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认为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玉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浅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11).

[2]庄爱花.语文教学以美其身——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60).

篇6: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篇7: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 语文 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6).

[3]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4).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篇8: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一、语文与人文素养

1.什么是语文

简而言之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我们知道口头语言比较随便随意,而书面语言比较规范准确。

同时,语文也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这也要求我们能将语文课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什么是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为对象、以人为中学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那么,素养就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

3.两者之间的联系

语文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养

首先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师很多都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

学生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学习,何来人文性?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的交流学习。

2.教师的人格感召力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一定要发挥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可以从思想、道德、行为、气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教师的人格越高尚,就会对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越强。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磁场,吸引着不同的人,教师的磁场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对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刻,教师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且深远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奋进,拥有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

3.语文课本培养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说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或者书写这些优美的篇章。

当然,我们不能说祖先留下来的都是好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古代文化的筛选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古代文学中学习到优秀的文化知识。

4.走进生活,感受人文精神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自私。

主要就是因为现在基本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上,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毛病。

所以只有让学生走进亲人,感受浓浓的亲情,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

很多学生不乐意这样做,感觉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的所有要求父母也应该全部达到,却不懂得感恩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

只有让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合格的子女,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亲情,才能享受、珍惜这份亲情。

5.语文实践,提高人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古诗,品味诗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比赛,比如书法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人文科学讲座,让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对古代、近代名著的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川,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感受祖国的美好。

6.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在不同的墙壁上设置一些名言警句、历史文物、外国文化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人性的美,才能使他们不断学习,做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素养的人。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创造如痴如醉的情境。

通过多种方法,如朗诵古诗、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新一代有才华、有思想、有文化底蕴、有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小学这个刚对世界有认知的阶段,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留下来的文化是不可磨灭的。

一个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精神要从小培养,并且要一直传承下去。

篇9: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大帮助。

一、对语文本色的诠释

文明的出现伴随着文字的诞生,文字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我们如今学习的汉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书五经;唐宋时期,有唐宋八大家,诗仙诗圣,此时是我国诗词歌赋发展的巅峰时期;元朝,又出现了大量的曲牌;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名匠。

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历史的总结,要么是阐述个人的观点,要么是描述发生的时事,要么是抒发内心的情感,都极具教育意义。

经过对这些文章长时间的挑选和整理,编纂成为了现如今的语文教材。

可以说,语文汇聚了前人思想的精华,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荟萃。

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书面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能够通过文字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每个文章中都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的描写让他们跃然纸上,仿佛就在学生眼前。

学生的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由于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学生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灵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本色的回归。

二、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1.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小学生刚刚接受系统的教育,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文字仅仅处于认识阶段,不能灵活的运用,在学习时面临很大的困难。

而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作为依托,这些都是小学生不具备的,而一味的灌输教育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同情心和爱心,同时也有很多负面情绪

小学生都喜欢热闹的环境,愿意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耍,而且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乐于照顾小动物。

这些与老师和家长平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在课文中也有很多助人为乐的例子,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遇到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同时还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此时小学生会流露出强烈的嫉妒情绪;当教师批评自己时,又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健全,一切出于本能反应,无法判断事物的是非对错,也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有碍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3.语文教学过于形式化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说些学生喜欢听的故事,而没有深入剖析故事的内涵。

篇10: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1: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模板

人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人文素养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文素质。

第1篇:医学生人文素养一体化培养思考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医学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承担着拯救人的生命,维系人的健康的特殊使命,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双重任务。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文、人文素养及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人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易传》的《贲•传》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人文标志着人类与野蛮时代的告别,魏晋时代,王弼提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这里,人文是指通过教化,建立有序的文明社会。

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

“人”是核心,强调以“人”为本;“文”强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素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所谓“人文素养”,即个体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的素养和品格。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是由医学的本质、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的。

从医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医学是科学和人文高度统一的学科。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医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从医学的发展要求来看,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医学的出现、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的发展呈现出过度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倾向,人文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张扬,医德医风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本身无法回答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医学呼唤人文精神纠正医学发展的偏差。

近三十来,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替代。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观点。

医学不仅要探寻人的机体病变的生物学原因,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对医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医生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1]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

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在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加强医学生专业价值观、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教育。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效果来看,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但不尽如人意。

当下,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只强调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只注意课堂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医生的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缺少职业操守和对患者关爱、同情、负责的情感教育,不会处理医患关系。

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手段,建构规范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医学教育目标定位进行战略性调整。

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大学为完成其本质使命,在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的主客观因素全面分析基础上,明确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决策,进而依靠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反馈与控制,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一)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标。

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是涵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标必须具体,每一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特定目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包括八个方面:思想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心理素养、沟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以专业为主,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传统模式是难以实现的。

学校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领导,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沟通医学院校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按照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

不仅形成目标层次递进,而且要有针对性,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旧观念,狠抓教学、管理、服务,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办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目的。

人文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给医学生,但人文素养的养成,都必须经过体验才能完成。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探索实践、科学论证,在人文课程设置、文化氛围营造、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人文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途径一:整合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创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课程是学生获得学位而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学术计划,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的诠释,课程改革成为大学教育体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良机。

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或完人的一种成功教育方式。

通识课程为医学生开设了广博的人文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三类。

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广泛接触新领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

学校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

通识课程所占课程的总学时比例为15%,接近英国、法国、日本大学人文课程的水平。

[3]途径二: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医科大学的文化格调和晶位是由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包括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校风校规校纪等聚合而成的。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内的楼、路、馆、所等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他们特定的人文内涵,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篇12: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而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世界的一体化,人文素养也越发显现出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素养的界定

关于人文的含义,存在多种解释。

陈清硕认为:“人文,意思就是人性、教化,是克服落后事物达到先进地步的表现。

”吴国盛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人’与‘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二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

”综上,人文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广义上人文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可以是一种有关人性的精神,也可以是一种有关人的社会的知识;狭义上人文则包括文学、历史、艺术、法律、哲学等。

所谓素养,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素质,指个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基本的品质,是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的重要概念。

然而,素养不仅包含素质的要求,还有修养的程度。

修养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塑造的过程。

修养可以使一个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或水平,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可以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社会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如语言文化的修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

大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帮互助的精神升华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互帮互助的精神,就是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集体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可以塑造自身的良好品格,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标。

2.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已成为中国国民性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中老弱群体的关爱,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仪礼》和《礼记》中就有记述养老尊老的篇章。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对子孙进行教诲:“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当今时代,尊老爱幼不仅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活动,更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固、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大学生,尊老爱幼是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表现。

3.勤劳实干的优良传统

勤劳实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劳,即不怕辛苦,努力劳动;实干,即踏踏实实去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始终保持着勤劳实干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

”寄予执政党更高的期望。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有勤劳实干的精神,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培育和提高勤劳实干的精神。

勤劳实干,是一种促使人向上的精神美德,使大学生能够对学习和工作抱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杜绝自私自利之心和形式主义的干扰,以认真、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4.纯洁真挚的爱情传统

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文学与社会学中引起激烈争议的话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宽松的校园环境、大学浪漫的人文氛围,以及社会开放的文化渗透和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是大学生恋爱的环境动因。

经历爱情、体味爱情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未来婚姻生活的前奏和经验。

对于大学生来说,爱情是纯净而美丽的,纯洁真挚的爱情是不掺杂世俗偏见的,两个相爱的人彼此真诚的沟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并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给予最大的心灵上的帮助和守护。

大学生只有用纯洁真挚的感情专心经营,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既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也可以在社会中进行,还可以采用自我提升的方法。

而学校是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1.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典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光明历程,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文明行为等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息、勤劳智慧的优良品质以及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目前尚存的文化体系,它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系统,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实现文化强国这一重任,既需要有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其支撑引领的作用,更需要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尤其是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公德教育关系到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高校以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

3.构建人文科学课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因而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大学中的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如对学生加强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及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教育。

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相互影响,促进文理的结合等。

4.构筑心理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完善

身心健康是合格人才的基础条件。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

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德育教育中积极构筑心理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预防和矫正各种心理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我能力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篇13: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论文

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文

高职英语听力课堂的人文教学探索

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寓于语文教学中

初中英语中人文教育论文

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创新型学校建设内涵特征与策略论文2023-08-04

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研究2024-01-31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2022-11-2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2023-09-28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2023-09-29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网友来稿)2022-10-16

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论文2022-11-02

文言文的教学策略2023-04-10

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五大标准的分析与思考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