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3篇)由网友“叨哔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 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 3×2=(6)……
追问:能把3 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 ( )×( )=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 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2: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篇3:约数和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菲”同寻常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40页,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整除的意义,认识约数和倍数,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和倍数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依据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和倍数关系。
2、区别除尽和整除,倍和倍数概念间的异同,倍数和约数相互依存关系。
教具准备
口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随机口算
15÷3= 10÷3= 1.5÷3= 28÷7= 20÷7=
28÷0.7= 33÷11= 35÷11= 3.3÷1.1=
二、建构概念
1、认识整除
(1)、根据商的特点,你能将这9道算式分分类吗?
除尽(没有余数) 除不尽(有余数)
(2)、除尽的这类算式还能再分一分吗?
除尽
整除 不能整除
师指出:像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算式。
(3)、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师相机板书
(4)、设疑:太多了,说不完!谁有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5)、启发:请字母来帮忙啊,被除数用a,除数用b,商用c,怎么表示?
师板书:a÷b=c
追问:这个整除算式中,a,b,c各有什么特点?(都要是整数,没有余数,b≠0)
(6)、指出:当a、b、c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的算式。由此便可以说:
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7)、学会叙述:例如15÷3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还可以怎么说?
选一道算式,像这样说给同桌听。
(8)、判断练习P40练一练
2、认识约数和倍数
(1)、师指出:当数a能被数b整除时,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板书课题)
(2)、例如“因为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所以,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这句话你会说吗?
请同学们选一个整除算式,也可以自己写两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3)、判断
①因为1.5÷0.5=3,所以1.5是0.5的倍数。( )
②因为9÷6=1.5,所以9是6的1.5倍。( )
③因为36÷6=6,所以36是倍数,6是约数。( )
④5是5的约数,5又是5的倍数。( )
(4)、填空,使它成为整除算式。
( )÷1=( ) 0÷( )=( )
师:能填的完吗?填不完是因为怎样的数都可以?
任何整数 任何非零整数
师: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整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任何非零整数也都是0的约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三、巩固练习
P431-4 机动
四、小结应用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这些知识,你能从下面这组数中,任选2个数字说句话吗?
45 30 5 3 2
篇4: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5: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12×3+15×4 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 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 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 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 2 - 15 × 5 40 ÷ 2 + 15 ÷ 5
② 50 ÷ 5 + 8 × 5 50 + 5 × 8 + 5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 28 × 2 - 45 ÷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 2 ×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3、标上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240÷6-2×17 45-20×3÷4 15-36÷3+25
4、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考考你的眼力(出示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观察、判断,先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板演订正。
6、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
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几道三步混合运算计算题和1至2条应用题。
篇6:第四单元: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乘法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 12×9= 24×5=
30×4= 27×3= 15×5=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 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总结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 想想做做 1:集体练习
4. 20×40= 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 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3、4、5、6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笔算乘法(1)<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笔算
135×3= 28×2=
2. 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a. 看图
b. 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c. 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新授28×12的笔算过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2. 巩固 12×28=
三、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 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 教科书第33页 4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法估算(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掌握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进一步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重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能使用估计得到方法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估算、验算,努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54×32= 37×24=
2. 估算,并且判断计算的结果比几百大,比几百小。
42×30 53×20 40×19 25×4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1头奶牛1天可以挤奶29千克,照着样计算,小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你能迅速估计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小组讨论研究。把估计的方法写下来。
汇报:29×42-> 20×40(800多) 30×50(1500少) 30×40(1200)
那么这些估算的结果和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呢?
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集体练习笔算
小结: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小的整十数时,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的小;都看成比原数大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比准确的大;如果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和准确的差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这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 29×63= 42×58=
你们能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结果在1800左右;结果比1200大,比2100小)
(结果在2400左右;结果比大,比3000小)
第一题全班集体讨论结果范围,再集体计算,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
第二题,按第一题要求集体练习(在计算前先用三种方法估算出结果范围)
板演,小结
2.37×24= 64×35=
巩固:先判断积的范围,再计算
3.教科书第35页第三题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8×46 62×25 58×19
49×37 24×76 33×54
(进行估算时尽量选用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估算方法)
5.教科书第35页第6题
首先要计算出3种篮球各买24个分别需要多少钱,最后作出判断。
6.完成教科书34-36所有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注意:第二课时加强估算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3 14×2 11×5 4×5
32×30 14×20 11×50 40×50
2、笔算(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并验算)
35×42= 17×24=
3.《选做》170×5= (笔算)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每桶牛奶25千克,今天挤了90桶,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要计算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谁会列算式呢?(25×90=)
我们都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题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每一位同学在作业本上试做,完成后在小组中(1.)展示你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研究一下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做。
开始。(请1-2位同学板演)
2. 小组汇报
请一到二个小组上来说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
根据情况组织讨论
总结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
1.17×60= 36×40= 50×48=
2.教科书第37页第2题(可先完成部分或者作为课堂课业)
3.教科书第37页第3题。
出示30×23= 32×23=
列竖式计算,比较两题
教学估算方法,32×23你们会估计结果是多少吗?30×20 40×30
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比如30×23,32×20,这样估计出来的近似数更接近结果。
4.教科书第38页第4题。
你能估计这一页上大约有多少个字吗?
小组研究:尝试用多种方法估计,把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下来,最后与笔算出来的结果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5.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篇7:第一单元: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索算法;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算
24+52 8÷2 9÷3 6÷3
20×4 50×2 80÷2 90÷3 60÷3
200×4 500×2 800×3 900+3÷3
800÷4
二、新授
导入:800÷4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虽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案。那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出示例题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00÷3=
这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你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三种思考方法)
(3)小结:对于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可以与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一样,想10以内的除法或乘法口算就可以了。
(4)“想想做做”第一题口算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三位数)
(1)出示例题
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1)学生说出计算的算式,教师板书。
986÷2=
(2)你能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吗?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先在书上试笔算后,老师在在黑板上板书竖式笔算的过程。提问: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4)“想想做做”第二题1、2小题
(5)“想想做做”第三题 428÷2 605÷5
二人板书,其余做作业本上。
老师讲解。(注意格式书写)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3、4小题
(2)“想想做做”第三题其余6题(左作业本上)
(3)“想想做做”第四、五题
四、数学家作 练习册P3
五、聪明题
学校运动会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举行1000千米长跑比赛,跑了一段时间后看到每位运动员的前面有7位运动员,后面也有7位运动员。请问参加1000千米 赛跑的运动员共有多少名?
板书:
教学心得:
第二课时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14+4 11+7 12+5 15+4 27+4 87-24
64÷2 92÷4 95-37 84÷6 75-36 51÷3
150+5 800÷4 400÷4 600÷3 200+5 90-37
(2)列竖式计算
98÷9 852÷4 497÷7
二、尝试练习
(1) 出示例题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312÷4=
请你估算一下,商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列出竖式
7
4
3 1 2
2 8
---------
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列竖式算在本子上,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 1 完成在书上,后两题请2人板演。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56÷2 460÷7
一人板演,老师重点讲解验算。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 另2题 268÷4 502÷8
(2)“想想做做” 4、5、6
四、回家作业
(1)书P9 3
(2)练习册P4
(3)聪明题
一块蛋糕切成8小块,最少要切几刀?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算
57÷3 80÷8 23×3 36÷3 23+48
8×310 83-32 400+240 55+28 700×3
900÷3 484÷4 255÷5 55-5×5
二、练习
1、书P10 1 做本子上,一人板演(585÷5)
2、书上2
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时多,再计算
提问:你是怎么估计的?
计算完以后,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3、书上 3 这道题应怎样思考?
4、口算 填在书上
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5、书上 5 做在本子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3
2、聪明题
用4根一样长的小木棍,问最多可以搭出几个直角?
第二课时
一、计算
1、 书上P9 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书上 6 用竖式计算在本子上,要求验算在草稿纸上。(对于乘法的验算,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来检查,也可以用得到的积除以一个乘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乘数。)
二、实际应用
1、书上 7、8、9
完成以后交流方法(鼓励一题多解)
2、动脑筋 书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4
2、聪明题
有3只猫3 天能抓住3只老鼠,要想50天抓住50只老鼠,需要几只猫?
板书: 教学心得: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
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0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P13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书13页 2 完成在书上。
2、书13页 3 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书13页 4、
4、书13页 5 (丛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6(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
尾法求近似值。)
四、回家作业
1、练习册 P7 2、聪明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书P15 1
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三、书P15 2
先笔算在作业本上。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两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第一组题:末尾有0和中间有0
第二组题:末尾有0和末尾不是0。(或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小的商小 )
第三组题:中间有0和中间末尾都不是0。(同上)
四、口算 书P15 3
第一组题:先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0。
第二组题: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变化,商
也跟着发生变化。
四、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5题,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要求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正方形蛋糕 36元 4盒 每盒3块
圆形蛋糕 30元 3盒 每盒2块
三角形蛋糕 32元 2盒 每盒4块
独立完成。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书P16-17(两课时)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书上P16 1-4题。着重复习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
第二课时
完成书上16页至17页 5-9,聪明题。
一、第5题
(1)审题,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条件?“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2)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200元能买到那些玩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全班交流
半价
大型积木 132元 66元 ○1
轨道火车 308元 154元 ○2
大型拼图 116元 58元 ○3
小轿车 214元 107元 ○4
坦克 150元 75元 ○5
方案一:○1○3 方案六:○4○5
方案二:○1○5 方案七:○1○4
方案三:○1○3○5
方案四:○3○4
方案五:○3○5
二、第6题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
三、第7题、第8题 独立完成
(注意两小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篇8:三角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 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 5+4>6 6+4>6 7+4>6 8+4>6 9+4>6 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10和4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4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10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10的和与4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10+4>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完成“想想做做”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样可以判断得快?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量一量例题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
(2)课件出示人字梁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8)小结: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画好后要标出直角符号。
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阅读并自学“你知道吗?”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知识?
(2)动手操作学具,用吸管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1.什么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布置作业:
(略)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3.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本课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就是运用层层递进,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
篇9:第二单元:年月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年历(任何年份)
课外去找一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以上网、可以看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8时41分13秒。从刚才的话中,你听到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板书课题
二、自由发言
老师昨天让大家回家找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你找到那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观看课件,介绍年月日的得来)
三、学习课本
1、你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找到你的生日吗?指导学生看懂年历。
2、观察年历卡(20年历卡和自己准备的其他年份的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表。引出大月、小月的含义。一年有几天?你是怎样算的。
(注意:计算全年天数的算法有多样,交流时要及时表扬比较好的方法。)
3、板书:
平年365天
2月:28天
12个 大月:1、3、5、7、8、10、12
年 月 日
小月:4、6、9、11
闰年366天
2月:29天
四、识记大小月
你有那些好方法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拳记法(二月平)播放课件。
○2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
七、八两月换着数,
七月以前找单数,
八月以后找双数。
四、探索“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秘密。
1、观察年历表,发现规律。
2、看课件,帮助理解。
五、练习(见课件)
年月日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P24-25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掌握。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放生日歌导入,今天有个小朋友过生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热闹得场面。(图片)
2、你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图上的小朋友各自说了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生日,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你是怎么想的?(对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利用年历来查找)
3、出示题目:
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她只过了3个生日呢?
4、怎样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呢?
二、小组活动
1、想办法让同学猜猜你的生日。(向图上的小朋友学习);大组交流
2、统计班级里同学的生日,并在条形图中表示出来。
先在小组里统计,然后在全班交流汇总。
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根据图,回答问题:那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那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3、把第二题中收集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完成书上的第3题。(复习年、季度、月之间的关系)
填完表你想到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4、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并说一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教育学生要热爱家庭、热爱父母)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0:第十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6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 (两课时)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1: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xkb1.com
篇12: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 标 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xkb1.com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篇13: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 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充分地约分需要有个过程,学生可能
会不大适应。学生有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的认识,能够理解计算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约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连乖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6 8 9
反思重建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2022-05-06
国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2023-11-03
素数和合数教后反思2024-01-18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9-14
素数合数复习教案2023-09-02
《素数和合数》的教后反思2023-01-12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07-31
因数和倍数教案2022-08-08
小学数学公式 (苏教国标版综和总复习)2022-07-22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