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5篇)由网友“烟民加百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分享。
篇1: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
2.回顾整数的意义www.xkb1.com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
(2)排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个级、万级、亿级各包括哪几个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百分率、百分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3页的第1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
2. 3.7元=()元()角 0.45时=()分
4000千克=()吨 200秒=()分()秒
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
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新 课 标第 一 网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
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
分数与小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
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生交流
4.结合第9题小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实践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 40034003 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篇2: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的方法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巩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百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百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完成第10题
(1)组成的数中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什么叫素数和合数?
(2)组成的数中哪些有公因数2、3或5?什么样的数能被2、3、5整除?
(3)什么叫做公倍数?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什么叫分数单位?
3.完成86页的第11题。
结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并适当总结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4.完成86页12题
让学生找出数的排列的规律
5.完成86页第13题。
先让学生估计每个图形中涂色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在让学生写出百分比
6.复习最简分数
(1)提问:怎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谁来举几个最简分数的例子?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①4米是6米的 。
②9千克是12千克的 。
③5厘米是1O厘米的 。
7.完成86页第14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判断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
算、笔算和估算。
2.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四则运算的计算和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四则运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整数四则运算意义。
提问: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谁来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
2.计算方法
计算:865+78= 8.65+7.8= 13 +25 =
3、计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你能说说这之间的联系吗?(让学生明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
4.对比练习: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1)问: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2)比较每组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内在联系。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87页第1题
(1)学生独立填出答案
(2)学生汇报结果,挑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完成87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3.完成87页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2)结合每道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验算的?应该注意什么?
(3)说说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篇3: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和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口算:
+ = 1 × = 6 -1 =
1÷ = 0.63÷0.7= × =
2.完成88页第5题
(1)学生自己默读题意。
(2)每道题你打算怎样进行计算?
(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灵活地运用。)
3.(1)小军买《小学生字典》和《成语词典》各1本,30元够吗?
(2)冬冬买1本《儿童百科知识读本》需付多少元?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哪些书按七五折出售?哪些按原价出售?
4.林老师编写了一本《趣味数学故事》,获得稿费3800元。按规定,一次稿费超过800元的部分应按14%的税率纳税。林老师应缴纳税款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提问:应纳税是多少元的14%?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88页第8题
(1)怎样比较成绩更合理?小组讨论后再计算。为什么单单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不合理。
(2)一名篮球运动员身高188厘米,助跑摸高成绩是351厘米。他助跑摸高的高度是身高的百分之几?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运算率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说说下面式子的运算顺序
1842+56-453 ×45 ÷45
[( + )× ]÷
总结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归纳:先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2.复习运算定律。
(1)填写书89页的表格
(2)还有哪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举例说明。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1)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分组练习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每题你运用的是什么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说说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总结: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说说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
每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每页的字数
4.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让学生标出行走的路线,再列式计算
(2)谁先超过中点?说明在相同时间里,路程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7题
学生完成、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篇4:认识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 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
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
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新授
1、 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新课 标 第 一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
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
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
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新授
1、 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
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
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
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三、巩固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4、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篇5:认识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 “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 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习
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学生交流
篇6:认识中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80--8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设计理念: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让学生体会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中位数与平均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促进思考 1、 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办法?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3、师: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4、师: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 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 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
3、 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
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学生按要求排一排
www.xkb1.com
小组交流
大组汇报
学生试做
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 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明确: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小于其他的数,所以造成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小组合作完成(3),组织评价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学生练习
思考讨论
新课标第一网
讨论交流
互相评价
大组讨论交流
四、自主评价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评价总结
篇7:认识中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认识中位数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四(1)班的同学也很喜欢跳绳,前不久他们就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想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吗?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师:从这张记录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可能想到跳绳最多的是8号182下,最少的是4号90下等)
师:7号男生跳了110下,你觉得他的成绩处在这组同学中的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办法?小组间互相讨论讨论。
2、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想法。(可能有:算出平均数117下,比平均成绩差;把他们排名次,处于第三名)
师:为什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呢?你觉得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合适吗?
师: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
3、自学课本,初步认识中位数。
师:对于中位数,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课能想到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中位数等?)
师:书上80页就有这样的介绍,想了解吗?打开书去看看。
师:合上书本,你还能告诉我:什么是中位数吗?我们怎样找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呢?(学生可能回答:先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找到正中间的数。)
师:是不是一定得从大到小排列,可不可以从小到大排列?
师:注意观察,假如我们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你发现什么?
(中间的数还是102,中位数不变)
师小结:也就是不管从大到小排列,还是从小到大排列,只要把一组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后,正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板书)
4、初步应用中位数。
师:同中位数比,你觉得7号男生的成绩怎样?(比中位数高,在这组同学中他的成绩应该算是中上等。)这与他得第三名的情况很符合。
师:你认为在这儿,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为什么?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这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看:蓝线表示?(中位数)红线呢?(平均数)
师:把这些数据同蓝线比,怎么样?同红线比呢?(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高于平均数,大部分数据都低于平均数,与中位数倒比较接近)
师:想不想研究得再深入些?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呢?可以先自己想一想。再同你的同桌说一说。
(有两个数特别大,把平均数给拉高了)
小结:是的,像这样,一组数据中存在着特别大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就不能很好的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更合适。
5、研究了男生的跳绳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的跳绳成绩。
出示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单:
师: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有问题吗?
师: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把这组数据从……你发现?都是从……吗?……)
师:不管是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正中间都是有两个数。那中位数会是多少呢?你能科学地创造一个吗?……
(104+102)÷2求的实际是什么?
师: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同中位数比,其他女生的成绩如何呢?你想评价谁?
师:这些女生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呢?会不会象刚才那样平均数会比中位数高呢?你是随便猜的,还是有根据的?事实会是象他说的那样吗?让我们算一算吧。
(平均成绩98下,比中位数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师:老师也把这些数据绘制成了统计图,从图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个极低的33一下,把平均数拉低了。
师:你觉得要表示这组女生的跳绳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更合适?(中位数)
师:看来,当一组数据中存在特别小的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也会受其影响,这时还是中位数能更好地反应他的整体特征。
6、回顾总结。
1、师:同学们,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对中位数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用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理?(出现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极端数据时)谁来说说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单数个数据 正中间一个数
双数个数据 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三、巩固应用,体会不同。
(1)小练习:抢答中位数是多少
198 96 88 86 80 (88)
86 293 300 305 308 310 (302.5)中位数有时也可以是小数
这两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继续抢答:30 35 28 34 80
出现问题,怎么回事?(没有有序排列) 先排序,再找中位数。比比哪组找得快。
28 30 34 35 80 (34)
再来一次,比比谁完成得快?
89 78 60 67 76 29 68 86 61 79
29 60 61 67 68 76 78 79 86 89 (68+76)/2=72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2、老师在我们六(2)班上课时,也给他们做了这道题,还给他们用秒表计了时,这里有其中一组同学完成这题的用时情况:
6秒 44秒 3 9秒 42秒 45秒 46秒
我们分工一下:1、2组负责找平均时间 (37秒)3、4组负责找中位数(43秒)
为什么平均数比中位数低?这里,哪个统计量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用时的整体情况?
其实,那个做得特别快的同学做错了,你猜他大概错在哪?
所以,老师决定不把他的时间统计在内。他们这组的用时情况应为:
44秒 3 9秒 42秒 45秒 46秒
现在,1、2组负责找中位数,(44秒)3、4组来算平均数。(43.2秒)
学到这里,对于中位数和平均数,你有话想说吗?
(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会被极端数据拉高或拉低。所以,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往往平均数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普遍水平。而中位数这时就显得比较有优势。)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其实,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都有着优点和缺点,在统计领域,聪明的人们巧妙灵活地利用他们的优点,避开缺点,让统计变得更合理,更科学。除了平均数和中位数,还有其他的统计量也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如果你想知道,课后不妨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你同样能在统计领域中探询到无穷的奥秘!
篇8: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的“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3、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新课标第一网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百分率?
什么叫出勤率?怎样计算出勤率?
要求出勤率,需要先求什么?
2.某班今天的出勤率为98%,缺席1人,今天到校多少人?
要求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
3.完成第8题
(1)八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增加百分之几,也就是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
强调:相差数÷单位“1”=相差的百分率
(2)九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比八月份呢?
4.某商场有奖销售活动设置了10000张奖券。其中一等奖的中奖率是5%,二等奖是10%,三等奖是30%。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奖券一共有多少张?三等奖的奖券比一等奖多多少张?
(1)学生读题
(2)5%是谁的5%?把谁看作单位“1”
(3)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数量关系是什么?
5.对比练习
(1)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十月份的水电费是408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2)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15%。十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
(3)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比九月份节约了15%。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
这三题都是九月份和十月份之间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的“练习与实践”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协助的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xkb1.com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请你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再列式。
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200米,正好是未修米数的45 ,
A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
2、一种商品。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0%。这句话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
_________÷(1-10%)=__________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91页第11题
安装分时电表前一共要付多少元电费?
安装分时电表后,谷时和峰时分别是多少千瓦时?
学生完成、交流
2.完成91页第12题
阅读上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理解“上浮”与“下浮”是谁的百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完成、交流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篇9:四数下册复习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数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求出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资源: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转眼又到了期末,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们的知识一定丰富了不少吧!你们能回顾一下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2、请同学们先独立填写书上108页上的表格,填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3、小组交流。
4、班内交流: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及“用字母表示数”。
二、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整理与复习第1题。
(1)学生任选一组题独立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后组织比较;
(2)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有关乘除法的简便笔算方法,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并沟通估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
3、整理与复习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每道题的特征,说说分别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集体核对,纠错并说明原因。
三、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整理与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其中,第(1)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第(2)题要提示求字母式子值的书写规范。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困难吗?
整理与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资源: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律,以及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小组交流:在这几个单元中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哪些内容你们觉得有困难呢?(自由发言)
引入: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大胆提问,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二、复习混合运算
整理与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
4、小结: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注意点。
三、复习乘法分配律
整理与复习第6题:
(1)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3)小结: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a+b)×c=a×c+b×c。
四、复习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1、整理与复习第7题
(1)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 集体核对,说说列式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扳演;
(2)集体核对。
3、小结。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复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整理与复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
2、进一步掌握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
教学资源:
知识点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倍数和因数”“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
小组交流:在“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学会了什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你又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两个个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倍数和因数
谈话: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也谈了自己的困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巩固这些知识,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你们的困难能得到解决。
(1)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倍数,什么样的数是因数?(指名2位学生回答回答)
(2)投影出示第9题:找一找,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 5 1 10 25
先在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谈话:你们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吗?
(1)投影出示填空题:
9的因数有 ,从小到大9的5个倍数分别是 。
36的因数有 。
50以内的7的倍数是: 。
(2)学生先独立在草稿纸上填写,再指名口答。
(3)提问: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找倍数应该注意什么? 4、小结:只要你们牢记这几个注意点,就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2、3、5”的倍数的特征
谈话:下面要考考你们对2、3、5的倍数的特点的了解。
(1)投影出示第10题: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那些数是3的倍数
12 15 21 30 35 36 44 50 57
(2)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3)提问:为什么30和5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小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素数与合数
(1)投影出示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 15 8 17 20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4)巩固对偶数和奇数、素数与合数的认识和理解。
(5)出示有关知识点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第12题: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分别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2)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进行适当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解题策略的价值。
6、拓展延伸
整理与复习第13题: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题最后的得数,然后简要介绍“回文数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任取一个自然数a,模仿着写出算式并计算,以验证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是不是把知识掌握得更好了呢?
整理与复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近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篇10:万以内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有关知识;
2、 通过整理,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初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的不同。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 明确学习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二、梳理知识
1. 读数、写数的复习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出示:
我国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是世界第三大河。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是世界第一大洋。
(1) 读数
师:你能来读一读吗?(学生个别朗读)
说一说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出示填空:读数时,从 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 ,百位上是几就读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 ,末尾的0 。
(2)写数
师:我们不但要会熟练地读数,还学会了写数
写出下列各数
二千七百 四百六十 三千零八十九
五千 六千零五 二千八百零六
学生独自写完后同桌校对
说说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出示方法:写数时,从 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 ,几百就在百位上 几十就在十位 ,几就在个位 ;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
2、复习数位顺序和数的组成
①从( )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②一个数,它的千位上是9,十位上是5,其他各位上是0,这个数是( )。
③5374里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④照样子填数:www.xkb1.com
7534=(7000)+(500)+(30)+(4)
7504=( )+( )+( )
7054=( )+( )+( )
7005=( )+( )
练习:
按规律填数:
①3996、3997、3998、( )、( )
②4700、4800、4900、( )、( )
③6070、6080、6090、( )、( )
3、比较数的大小复习
练一练:请你把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754、 7534、7504、7054、7005
怎样比较大小?
练习:
□里可以最大填什么数?瑱一填。
3□34<3516 >□999 6895>689□
75□2>7580 □300<4300 4048>4□08
4、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三、综合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1、教科书第108页第二题。
2、猜数游戏:请学生把答案写在题卡上,然后一起举起来。
(1)一个数千位上和十位上都是6,其余各位是0。
(2)比3999大2的数 。
(3)2个千、3个百、2个一组成的数。
(4)比最大的四位数少3的数
(写出来后读一读)
3、请你用0、7、3、1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再读出来。
还能写出多少个四位数,写出来后再读一读,最后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有序思考)
四、总结拓展。
本学期我们只是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比10000大的数,那些数怎样读?又怎样写呢?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了解。
篇11: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相应形状的物体) 今天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回忆、口答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 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 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 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由于展开图中有桃形图案和彩条的两个面是相邻的,而且这两个图案的排列方向是并列的) 看图进行直观推理
篇12:认识众数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9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设计理念:教学中从平均数的概念入手来研究众数,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用众数的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揭示课题
1、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2、 解决问题
气象小组的同学测量一天的气温。在某天6个时刻测得气温分别是12℃、15℃、20℃、32℃、24℃、18℃。你知道这天平均气温是多少℃吗?(先估计,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你是怎样想的?
3、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学生回答
列式解答
说说怎样估算
二、自主探究 分析问题
1、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2、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3、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些?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
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计算
讨论交流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举例
四、自主评价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家长吗?
评价总结
篇13:倒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7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通过知识获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
× =
× =
3× =
通过观察乘积是1 的两个分数,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并能为学习求倒数的方法做好准备。
二、新授
在理解倒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倒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通过自主思考、讨论来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习的过程更有意义和价值。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
巩
固
练
习
1、 教学“练一练”
1、 做练习十第1题
2、 做练习十第2题
3、 做练习六第3题
4、 做练习六第4题
通过练习明
确:分子是1
的分数,它的
倒数就是分
母,整数的倒
数就是这个
整数做分母,
分子是1。
通过练习十第4题里的四组数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巩固倒数概念,熟练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练习十5、6题
反思重建
篇14:认识比(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第68 - 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比,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www.xkb1.com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68 - 70页,并初步理解解比的意义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出示例1中的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 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谈话导入:我们已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一一比。那到底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1. 教学例1
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8页图下面的一段话,看谁能独立弄懂这部分内容。
介绍比号、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提问: 2比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 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呢?
2. 指导完成“试一试
3.教学例2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
启发: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关系。你能试着写一写每个同学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20
提问: 900: 15表示什么? 900 : 20又表示什么?
4. 揭示比的意义
启发:仔细观察一下例1、例2、“试-试”中的一些比,想-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你能说出我们刚刚认识的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5.指导完成“试一试”
小结:
(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值。
(2)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3)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用比的读法来读。
作
业 1. 指导完成“练一练”1-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 (单价)
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 宽的比是2 : 1 ”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
计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15:比例尺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48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理解和分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理解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能熟练进行互化。
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把比例尺的意义与分数、倍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查预习检测的第一题。
看图形,根据图形的放大的规律,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语系检测的第二题:什么叫图上距离?什么叫实际距离?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完成第二题:()和()的比叫做比例尺。
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第三题: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 )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比例尺与比、倍数有怎样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1例6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2、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1)、统一单位;(2)、比的形式可以有两样;(3)、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3、探究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
(1)通过预习,你知道数值比例尺一般用与什么地方?
(2)、你怎样理解一个数值比例尺?
举例说明自己的想法。
指出:一般地,数值比例尺可以表示图上一厘米,实际多少千米(或米)。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小组探讨,集体研究。
(3)、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把线段比例尺04590135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小结。
当堂达标。
1、在一副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2、在一副中国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3、在一张精密图纸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长度2毫米,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4、将下面的数值比例尺化成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
1:5000000
04080120千米
四、全课总结。
★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5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2022-10-01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7-05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9-14
认识几十几(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2-04-30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5-17
我们认识的数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4-01-01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2-27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8-23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3-03-24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