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合集16篇)由网友“zhang422314”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
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
a 、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 ,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 、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篇2: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找规律(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第59页-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 ○● ○● ○● ○● ○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5÷3=5(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 ),第200个是( )。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
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有周期规律的?
(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数学分形等)
第二课时找规律(2)
教学内容:
P61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学生交流结果。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
35÷2=17(组)……1(块) 余下的1块为正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练习十第4-7题
第4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
第5题:
明确:信号灯亮的顺序依次是红灯、绿灯、黄灯;从10时到10时15分,信号灯一共亮了42次。
每3个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和一个黄灯。
42÷3=14(组)
所以红灯、绿灯和黄灯各亮了14次。
第6题:
提示: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
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 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2: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试一试:20÷3=6(组)……2(只)
灰兔:1×6=6(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白兔:2×6=12(只)。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篇3:教学内容: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生每人三张同样大小的纸条、彩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读题说得数)
3.5×3 1.8×5 4.8÷1.2 8+3.7 4.5×2
2.5×4 3÷0.5 0.8+1.5 0.8×0.5 0.14×6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3.根据120÷30=4在□里填数。
(120×3)÷(30×3)=□
(12÷□)÷(30÷10)=4
(1)学生填空。
(2)你是怎样想的?(回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启发引导,总结规律。
(1)从左往右观察总结。
①观察手中第一、第二张纸条。
知道平均分的份数由2份变成4份,表示的份数由1份变成2份。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填书,一人板演。
④观察上面两个式子,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观察又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知道:
(3)观察上面两组式子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归纳:
①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③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④学生读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
⑤为什么“零除外”?
因为分母不能是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以0;又因为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在下列各图中,画出阴影,表示图下面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5.看书
(2)学生阅读课本并填书,一人板演。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反馈练习:
(1)填空。(投影出题,一人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填书,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为什么?
2.口答(由学生提问,并指名回答)
3.同桌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互相编题、提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篇4: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知识点:平移的次数+每次框出的个数=方格的总个数
练习:1、电影院里一排有24个座位,妈妈带女儿去看电影,妈妈坐在女儿的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1 2 3 4 5 6 7 8
2、(如图)每次框出两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三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四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
3、将自然数排列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在这个数阵里,小明用正方形框出九个数。
(1)任意移动几次,每次框住的9个数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住的9个数的和是225,你能列方程,求出中间的一个数吗?
(3)一共可以盖住多少个不同的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
1、小明有一些邮票,他把邮票的一半多2张送给小红,还剩下50张。他原来有多少张?
2、小明和小红共有邮票50张,如果小明给小红8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张相等,小明原来有多少张?
3、小娟和小磊做纸鹤,裁纸要5分,折纸鹤要用25分,把纸鹤用线穿成一串要用10分。如果要在上午10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从什么时间开始动手做?
4、王老师需要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做实验。他将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剪去4厘米,正好符合实验要求。原来铁丝有多长?
5、一个数除以12,小明把12看成18,结果商是20,正确的商是多少?
第十单元 圆
知识点:半径、直径、轴对称图形。
半径 直径
1.2厘米
0.48米
9厘米
1.5分米
练习:1、填写下表。
2、比较两圆的大小。
(1)甲、半径4厘米;乙、半径3厘米。 ( )大
(2)甲、直径8厘米;乙、半径5厘米。 ( )大
3、判断。
(1)半径就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
(2)直径就是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 )
(3)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 ( )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标出它的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谜表述出来。
5、圆是( )图形,有( )对称轴。(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篇5: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通过动手拼图,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特点。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先说说基本图形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二、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图形的特点。
2、小组探索
一般学生会运用分割的方法,将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需要与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让学生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就是失败的。
讨论添补的方法。讨论: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练一练:
>第1题:分三个层次练习,第一层请学生任意分割,只要分割成已学的图形,即达到解题要求。第二层请学生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第三层适当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得合理,能计算分割后的面积。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第3题:
此题分两个层次开展练习:第一个层次是油漆教室门的一面,共需要油漆多少面积。第二层次是油漆教室门的两面,共需要多少油漆。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图形1 分割法 添补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成长的脚印(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 创设情境
2、 估计小华不同年龄的两个脚印的面积
小组讨论,交流估计的方法。
3、讨论:把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形,并围一围,再量出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
二、练一练
第1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地估计,然后开展交流,最后请同学归纳估计的基本方法。
三、实践活动
小组内开展活动,自己选择材料、确定任务、分工合作。
尝试与猜想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呈现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小组活动
2、 交流方法
3、 小结
二、做一做
独立完成第1-3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第4题的答案有多种,启发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讨论第4题与前3题所给条件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哪些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哪些题是有多种答案的。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点阵中的规律(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发现
1、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提供的图形的基本形状。
2、 指导学生观察前后图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3、 指导学生观察前后的算式。
4、小结:发现的规律
二、试一试: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发现的规律。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三)(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组合图形面积
主要知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
归纳基本的解题思路:举例说明“分割”、“添补”法的适用对象。
二、整理复习分数加减法
主要知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与实际应用,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归纳基本的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3-6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
篇6:数学第五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分别安排在“什么是周长”“游园”“花边有多长”“地砖的周长”4个情境活动之中。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教材先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境,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最后安排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题 目 五、周长 备课人 李亚清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重 难 点 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 学
准 备 树叶、皮尺、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描一描,说一说。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季。
师:秋天进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一些树叶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出示)这些要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下它的形状来?请你印有树叶的纸,从里面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缘一笔描出它的外形来。
(生动手描树叶)
师: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自己是怎么描的?
(师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并说说从哪里开始描,到哪里结束)
师:其他同学能说说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
师:看来,一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缘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动态演示沿树叶边缘描一周的过程)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板书:周长)
师范:再来看,(课件出示)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缘吗?请你拿出这张纸,从里面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描完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描的。
(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缘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所描图形的周长。
一、找一找,摸一摸。
师: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边缘。
(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
生:我们找到了课本封面的周长。
生:我们找到了课桌面的周长。
生:我们找到了直尺的周长。
……
二、估一估,量一量。
师:大家非常产于观察。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张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能指一指你的腰围吗?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估计。
师: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合作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测量的结果?
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腰围在60厘米左右。根据这个结果,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
生说。
谁来帮老师来量一量?
四.闯关练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新天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修改及补充内容修改及补充内容修改师: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的图形的周长。这里面有几个图形,请你选择一个图形来做。
学生独立测量并计算,然后汇报做法。
师:谁选择了长方形?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
生汇报。
闯第二关!请看(课件出示下图):
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师:继续看,(课件演示)把第二个正方形沿虚线剪掉一块。它的周长是哪的一部分呢?(指名说说)这一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请小组合作,利用1号袋里的学具讨论讨论。
师: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哪组来说明理由?
师:你们组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移动的方法)。大家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怎样?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用这些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
师:请看(课件出示下图)第三关: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小组想办法比较,可以利用2号袋里的学具讨论:
师:找到答案了吗?
师:真可惜,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课下继续探讨,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板 书 设 计
什么是周长
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游园 备课人 张兵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教 学
重 难 点 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理解周长。
笑笑与淘气的对话。
笑笑:“星星公园最近又新建了一些景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淘气:“好呀,我很久都没去公园了。”
机灵狗:“我也要去!”
笑笑:“没问题,但你要好好动脑想一些数学问题呵。”
周围的一些同学:“呵呵!”
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说说笑笑地在公园走动。
笑笑用手一指前面:“看,新景点在那。”
画面呈现一个漂亮的小公园(P46图)。
机灵狗:“哇,好漂亮,我们围着小池塘走一圈吧。”
笑笑:“你知道小池塘的一圈是小池塘什么吗?”
课件随即将小池塘的周长闪动三次。
机灵狗摸着脑袋:“那是池塘的周长。”
淘气:“看,池塘的每条边都标上了长度耶。”
课件将池塘的每边长度慢慢呈现出来。
笑笑:“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池塘的周长吧。”
全体同学:“好哇!”
二、探究计算方法。
在主题图的右方出现两个按纽,每按一个,主题就缩小往画面的上方移动,下面空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的地方。
课件同样设置小男孩说到哪条边长时,那条边长就闪动一次。
三、算一算。
笑笑:“那边还建了几块新草坪,我们去看看吧。”
同学们又走到一个新的景点,景点是由下面图形(附后)组成的,图形之间可以用一些小树点缀,但每个图形均要十分清晰。
课件设置:每个图形就是一个热点按纽,点击时,此图形就会放大,并出示各边长的具体数据,同时图下边有可以让学生练习的对话框。
板 书 设 计
游园
一条小路环绕着一个公园,小公园的周长是多少米?
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也可以这样算:
190+410=600(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花边有多长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新课标第一网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重 难 点 认识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特点,学会测量。
教 学
准 备 长方形、尺子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女生:“新年快到了,我们来布置一下新年联欢会的会场吧。”
画面出现同学们在布置“迎新年联欢会”的场景,这时画面出现一小女孩在为教室的黑板围花边的动画。
出现小女孩在边围边思考的样子“花边要多长呢?”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黑板的长是34分米,宽12分米,算一算黑板的周长就知道要多长的花边了。”
画面同时呈现出小女孩、小男孩的对话内容。
这时旁边跳出一只小灰兔:“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计算方法。
界面呈现三个按纽,可以点击进入,同时在描述计算方法时,主题图往上移,留出可以让学生表述的空间。
方法一:
小男孩:“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12+34+12=92(分米)”
方法二:
小女孩甲:“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2+12×2=92(分米)”
方法三:
小女孩乙:“我发现一种方法,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12)×2=92(分米)
一、小结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小灰兔:“同学们真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花边的长度,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更简便呢?”
小男孩:“我的方法是: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小女孩甲:“我的方法是: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小女孩乙:“我的方法是: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小灰兔:“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三、运用。
小灰兔:“同学们,这里有两道题,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出示P47做一做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3)(34+12)×2=92(分米)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地砖的周长 备课人 李亚清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重 难 点 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www.xkb1.com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淘气、笑笑、机灵狗三人一起在街上走,旁边出现了许多小商店,有卖衣服、卖鞋、卖玩具等,这时出现了一家地砖商店,商店里摆放的都是一些正方形的地砖,他们三人走了过去。
机灵狗:“嘻嘻,这些地砖都是正方形的。”
淘气:“哦,真是也。”
销货员叔叔:“小朋友,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
笑笑:“我先来量一量,这块地砖每边的长是多少?”
动画出现笑笑量地砖的样子,然后听她说:“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
机灵狗用脚在地上敲着一边想:“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计算方法。
主画面出现两个按纽。
方法一:
笑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60+60+60+60=240(厘米)”
方法二:
淘气:“用边长乘4,
60×4=240(厘米)
三、拓展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课件呈现P48球场图,图下面设置可供学生作答的对话框。
2、练一练第2题。
长岭小学有一块正方形实验园地,边长是32米,四周要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板 书 设 计
地砖的周长
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
60+60+60+60=240(厘米)
60×4=240(厘米)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交通与数学 备课人 张兵
教 学
目 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 学
重 难 点
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与交通有关的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上午7:10,小东从家里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这时画面出示了提示文字:“每分走65米。”
一会儿,小东走到了学校。画面上出现了另一个钟面7:20。
1、这时画面上方出现一个男孩头部,同时出现一个问题:
“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课件设置可以进行列式计算的方式。
2、画面出现一个小女孩的头像,
“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课件同样设置可以列式计算的方式。
3、画面出现小东放学回家,在家里吃饭的动画。机灵狗出现在一旁。
机灵狗:“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路?”
用同样的方式呈现练习的区域。
4、这时课件出现小东背着书包上楼的动画,同时呈现出下面一段文字。
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二、火车票问题。
一列火车开进了火车站,这时出现了火车站的售票口,许多叔叔阿姨正在排队购票,只见售票窗口醒目地有一块票价表Xkb1.com
火车硬卧票价表
里程/千米 671~700 701~740 861~900 1551~1600
票价/元 156 163 191 310
1、这时在窗口一位叔叔出现了一个对话框。
“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要多少元?”
课件呈现出可以列式的对话框。
2、窗口又来了一位买票的阿姨,手里拿着5张100元的纸币。
“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课件同样呈现可以列式计算的对话框。
3、现在出现在窗口的是一位老人,
“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
课件和前面一样,呈现对话框。
4、在火车站广场,画面出现一位叔叔,手里拿了两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票,课件同时呈现出下面的文字:
张叔叔预订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小明家到学校。
出现P53的主题图,小明正在家门口,准备到学校去。
1、画外音:“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
课件设置为鼠标点击哪条路线,小明就从哪条路线走的动画。一共是三条路线可走。
2、画面跳出一只小恐龙:“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能与你的同伴说说你的想法吗?”
课件呈现可以作答的对话区域。
二、你知道吗。
课件依次出现P53的交通标志,每点击一个均可看到对它的简单介绍。
板 书 设 计
交通与数学
1、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路?
4、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修改及补充内容
篇7: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练习四
教学内容:
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练习约分,综合运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3、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分数的基本性质。
▲△△ (1)说一说“▲”占全部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么表示?
▲△△ (2)说一说“▲”占“△”的几分之几?
▲△△ (3)说一说3/9=1/3,3/6=1/2的理由。
2、找最大公因数,约分。
(1)6的因数有哪些? 9的因数有哪些?
6和9的公因数有哪些?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2)什么是约数?什么是最简分数?
二、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指出下表中20的因数,15的因数,说一说20和15的公因数。这题主要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第2题,投篮,这题主要练习约分,先将这些数进行约分,再连一连。
2、(1)第3题,请学生现自己用分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这题要综合运用到分数的意义以及约分等知识。
(2)第4题,用分数表示图中各种颜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找出分数,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3)第5题,将题中的图形分成几部分,并用分数表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鼓励学生自由分割。
(4)第6题,请学生现读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因为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所以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
二、实践活动。
1、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
书P、51-5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在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日历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出20以内2的倍数。
2、写出20的所有因数。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是什么?
4、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最大……?
师:我们已学过了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等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1、找4和6的倍数。
(1)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课堂。
(2)反馈结果。
2、找4和6的公倍数。
(1)在这些数中,既标由于“△”又标有“○”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是什么数?
(2)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名称吗?
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吗?
(2)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4、小结: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2、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掌握。
五、总结。
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找最小的公倍数?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50以内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50以内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4和6的公倍数:12、24、36、48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篇8:课题:找质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书第10至1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学具准备:
小正方形纸片、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什么样的数是质数?质数有什么特征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2,3,4,6,12
(1)让孩子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介绍: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你有问题要问吗?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二)活动二:探索活动
1、1-100中哪些数是质数?
一位聪明的数学家想出了一个寻找质数的简单方法。在书的右表中:
(1)划掉1;
(2)划掉除2外所有2的倍数;
(3)划掉除3,5,7外所有3,5,7的倍数,如此做下去,剩下的就是质数。
2、书第11页第2题
在表中圈出所有的质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2、3两个质数外,其余的质数都分布在哪些列中?
(2)把这个表扩大到90,在看此时质数的分布情形是怎样的。
(3)笑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把最小的两个质数相乘得到6(2乘3得6),用6去除其他的质数,余数一定是1或5。这个结果对吗?试一试。
(学生按照方法在表中试着做一做,再用彩笔将质数圈起来。)
(三)活动三:你知道吗?
让孩子介绍课外知识。
三、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板书设计:
课题:找质数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2,3,4,6,12
篇9:课题: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8---9。
教学目的: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仪、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学具准备:
每生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纸板、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2、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的?
(三)活动三:练一练。
1、填空。
24=1×24 24=2×12
( )=( )×(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试一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的?
活动三:练一练。
1、填空。
24=1×24=2×(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18的全部因数:
(2)21的全部因数:
(3)( )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这样的因数叫做公因数。
3、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米,边长是整厘米书数。
(自己在书上画,然后找出16的全部因数。)
4、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19、4、32、11。
5、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有几种排法?如果有37名学生呢?
(自己试解决48人的排队方法。37人的请思考。48人排队和37人排队在方法的种类上有什么不同吗?)
6、这道题要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介绍48是合数,37是质数。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看一看,想一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板书设计:
课题:找因数
1、填空。
24=1×24 24=2×12
( )=( )×(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篇10:看图找关系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书P、6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找出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学会根据图表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在报纸、杂志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看一堆数字更直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图找关系”。
二、探索活动。
1、出示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2、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到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含义。
3、根据图表回答问题。除了交流结果,重点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试一试。
1、第1题,题目呈现了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独自思考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然后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是家里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先请学生思考,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中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3、第3题,题目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仔细观测题中的三幅图表,准确判断出哪一幅才是能描述这件事的图表。
4、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描述王老师上午的行为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图的变化编一个故事。
5、第5题,题目呈现的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看图回答问题。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行程的变化情况。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书P、63-65页。
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与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 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目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 你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二、练一练。
1、第1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理解。
2、第2、3、4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3、第5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 的和接近1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借助第33页的分数图进行思考。
4、第6、7、8、9、10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第6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第7题,填一填。
7、第8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第9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第10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10、第11题,剪一些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至少需要几张这样的纸片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先请学生拼一拼,试一试,观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概括出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直接进行计算的方法。
篇11:找最大公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的公因数。
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
二、练一练。
1、第1、2题,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2、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4题,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里第一行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二行的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字,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5、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现自己写一写, 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总结:
谁能说一说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 )×( )=( )×( )=( )×( )
18=( )×( )=( )×( )=( )×( )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篇12: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课前引入: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 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 ○● ○● ○● ○● ○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5÷3=5(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五、练习纸
1、 练一练第1、2题
2、 小组自由练习
3、 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 ),第200个是( )。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
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有周期规律的?
(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数学分形等)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3: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回眸一看,引入新课。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0+20-40 125×8÷50 (同级运算)
4+150÷5 81-12×4 (两级运算)
(32-5)÷9 (有括号的算式)
做一做: 6×5÷3 15×(35÷7)
二、质疑问难,板书课题。
想一想: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三、探索验证,获取新知。
1、课件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我们班上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 人 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1/3 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
师:我们要求是什么?
生: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师: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读出来。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的人数,还必须知道到什么?(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那摄影小组有多少人呢?(不知道)
师: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还必须想办法找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除了和航模小组的人数有直接的关系,还和谁有直接的关系?请您把它读出来。
生: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 。
(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 ,谁的1/3 ?把谁看着单位“1”?(气象小组的人数),把它平均分成3份,取了这样的1份,就是1/3 ,表示摄影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师:在这线段图中,您还知道什么信息?(气象小组有12 人)
(师板书出来12人)
师:根据线段图,你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了吗?
生:12×1/3 =4(人)
师:有了摄影小组的人数4人(板书4人),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到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谁的3/4 ?把谁看着单位“1”?(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哦,再次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着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了这样的3份,就是3/4 ,表示航模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师:您会求航模小组的人数了吗?
生:4×3/4 =3(人)
(3)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
师:用手势给大家比比线段图的意思(先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着单位“1”,它的1/3是摄影小组的人数,再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它的3/4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
师:请你把刚才的两个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 12×1/3×3/4
=4×3/4
=3(人)
师:我们先算12×1/3 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4人,再算12×1/3 的积去乘3/4 ,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分数连乘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小结:观察综合算式,我们发现分数连乘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连乘运算顺序(一样),都是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其实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4、看书:并齐读结论
四、三动结合,当堂消化。
1、动手。第56页试一试。
2、动脑。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人数
3、动口。看线段图编应用题。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12× =4(人) 12×1/3 × =3(人)
4×3/4=3(人)
【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较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找准课的重难点尤为关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有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至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而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理解分数应用题,并画出正确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整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交流结果时,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都是什么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简短的一个环节唤醒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学生在学习小数混合运算时,就已经能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迁移至小数混合运算中,那么学生也能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从引导学生省题入手。我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审题,理解题意,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和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审题、理解题意,并在信息中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渗透。
教材在解决问题时,呈现了画线段图的思考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说怎么画线段图,对线段图的画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注重结合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而且有效地探索了不同的算法。在解决完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反思这一策略的价值。当然,仅一节课的学习,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好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的,还有待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巩固和练习。
篇14: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单元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所需课时 8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或
《大纲》要求
教
材
分
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
情
分
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
要
教
学
策
略 1. 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海口市第九小学 - 学年度第 学期
学科( 年级)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4页 《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 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 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5-6页 《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 ,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5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 6÷2=3(个) 6×1/2=3(个)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
继续让学生求出(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
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计算。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15: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折纸
教学内容:
折纸(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 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 交流汇报。
(1)“ 与 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 ,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
与 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篇16: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五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课题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5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 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与整理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1 )
课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六课时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6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3、 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4、 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5、 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探索与实践
二、评价与反思
三、总结与教育
四、延伸与拓展 1、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 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1、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答出:合法收入,量入为出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小数加减学习效果书面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等第
一、 填空
1、5.7+9.8=5.7+10( )0.2
2、63.8-10.3=63.8-10( )0.3
3、比 3.92多 0.4的数是( )
4、比4.93少1.5的数是( )
5、( )的一半是6.3
6、甲数是10.9,比乙数多0.852,甲、乙两数的和是( )
7、小于1的最大的三位小数减去最小的四位小数是( )
8、根据18.3-9.8=8.5,可以写出两道算式18.3=( ),9.8=( )
9、比10元少1.7元是( )元
10、三位小数减去两位小数,所得的差是( )位小数
二、 判断
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
2、计算小数加减法,首先要把各数的末尾对齐………………………………( )
3、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9个…………………………………………( )
4、甲数是1.45,比乙数少0.45,乙数是1……………………………………( )
5、用小数计算8吨80千克-3吨800千克=8.8-3.8=5(吨)…………( )
6、5.42+3.78=9.20,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所以等于9.2…………( )
7、0.78-0.078=0………………………………………………………………( )
8、6.43-6.2-0.2=0.03………………………………………………………( )
三、 选择
1、5.7+8.9+8.3=5.7+8.3+8.9运用了( )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4角6分+7元4分=( )
A 7元8角6分 B 12元 C 7.50元
3、把2米3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是( )米。
A 2.3 B 2.03 C 2.003
4、计算小数减法,不小心把减数增加3.2,被减数不变,那么他计算得到的差( )
A 增加3.2 B 减少3.2 C 不变
5、从10里面连续减去( )个0.1,结果是0。
A 100 B 10 C 1000
6、两数相除余9,除数最小是( )
A 9 B 10 C 11
8、一个加数是三位小数,另一个加数是两位小数,和是( )小数。
A 两位 B 三位 C 五位
四 计算
1、口算
0.7+0.9= 0.8+0.6= 8.24+3.76= 4.1-3.8=
14+0.78= 14.6-0.34= 1.3+8.56= 0.8-0.55=
4-0.04= 1-0.03= 30.5+3.05= 0.8-0.45=
0.78+2.2= 5-0.08= 3.25+0.75= 10-0.1=
2、列竖式计算
8.65-6.31= 10-7.64= 13.6+8.46= 0.99+1.1=
3、简便计算
45.55-(6.82+15.55) 34.52-17.87-12.23 4.57+3.17+3.43+5.83
23.75-8.64-3.36 17.83-9.5-7.83-0.5 3.45+8.7+16.55+1.3
8.54-5.96 27.38-5.34+2.62-4.66 21.63-(8.5+9.63)
4、列式计算
7.07与3.45的和减去它们的差,得多少?
比15.7少4.3的数加上3.54,结果是多少?
甲数是48.3,比乙数多12.7,两数和是多少?
9.8比2.34与4.36的和多多少?
五、解决实际问题
1、 妈妈买上衣用去了23元5角,比买裤子多用8角3分,妈妈一共用去多少钱?
2、 班级进行跳高测验,小明跳了1.24米,小伟跳的比小明高0.13米.小华跳的比小伟矮0.02米,小华跳了多少米?
3、粮站收购大豆2.34万吨,玉米比大豆多0.42万吨,粮站收购大豆和玉米共多少万吨?
4、李老师买了三本书,价格分别是7.80元、5.65元、6.20元,他付出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5、食品厂一月份生产饼干5.8吨,以后每月都比前一个月多生产0.2吨,这个食品厂四月份生产饼干多少吨?
6、小马虎在计算4.25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只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6.28,正确的得数是多少?
思考题: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0.43,甲、乙两数的和是6.18.甲、丙两数的和是6.75,求甲、乙、丙三数各是多少?
★ 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合集16篇)】相关文章: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乘车P4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8-20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3-01-23
小学数学二年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2022-08-15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合集2022-05-25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可爱的娃娃》说课稿2022-08-12
第二小学集体备课共享教案―认识圆柱体2023-06-26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2023-12-0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教案2022-05-0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东南西北》2022-11-09
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