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8篇)由网友“no1c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出示主题图及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
各自操作后,组织展示、交流。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各自操作把不同的
围法都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不
同的围法呢?我们在作进一步的分析。
3、提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
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填表,交流。
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你们通过操作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提出要求:请你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
面积。
学生计算后追问: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
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
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要求:请大家按这样的策略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
答案。
3、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4、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表示各种具体的订阅方法。
5、反思: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是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指名读题。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头中10环,那么第二
次可能会投中多少环?第二次有可能再头中10环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列举思考的过程。
2、练习十一的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要求。
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十一的第2题
重点启发:要判断几个时刻也会发出铃声,只需按题中给出的规律再排一排、
比一比。
4、练习十一的第3题
提示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思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是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一列举”的策略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方法?
二、新授。
出示例3。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你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出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两种不同的列表方法。(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只住1个2人间想起)
你认为“一一列举”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运用的“一一列举“的方法是按一定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解决问题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方方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对立思考:应该从哪入手?
交流:你打算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呢?
还可以从哪算起?
2、一种圆珠笔有3枝装和5枝装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张老师要购买38枝圆珠笔,可以分别购买3枝装和5枝装的各几盒?一共与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同桌交流,说说你认为有几种方法?
同桌合作,完成你想出来的方法?
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一一列举“的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一一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
36=( )+( )=( )+( )
=( )+( )=( )+( )
说说像这种题我们如何又快又准确而不重复的找出正确答案?
实际上我们已经运用了什么方法?
2、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天平上能称出多少中不同质量的物体?
学生讨论,确定方法。
指名说说如何画表格。
学生填表,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3、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8题。
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4人一组合作完成。
每组派代表说说解题思路。
2、练习十一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有何评价?
四、课后作业:P67的思考题。
篇2:第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教材让学生列式解答,把替换的思考和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教学应指导学生在这两道算式的前面,先写出6÷3+1=3(个)或者6+3=9(个),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替换。也通过这样的算式,使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2、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第92页的“练一练”安排两道题,体现了解决问题形式的多样和灵活。第1题适宜用画图方法解答,分三步指导学生画图。第2题适宜列表解答,关键是看懂表格里的三点内容:一是开始时怎样假设两种展板块数的?二是用哪种展板替换哪种展板?什么原因?三是为什么一下子就用3块大展板替换3块小展板?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难点:对于相差关系的两个数量,用替换策略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策略。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
三、巩固深化
四、课堂归纳总结 1.出示:一枝钢笔的价钱等于三枝圆珠笔的价钱。
3枝钢笔可以换( )枝圆珠笔。
5枝钢笔可以换( )枝圆珠笔。、 6枝圆珠笔可以换( )枝钢笔。
2. 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9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3. 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3个大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1、出示例题: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提问: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
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3、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刚才我们解决了“大杯和小杯容量是倍数关系时”如何利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大杯和小杯容量还有一种关系是:相差关系
5、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讨论:补充这个条件后,和刚才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还能用替换策略解决吗?如果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替换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集体交流小结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思考说说。
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后口答列式。
学生读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把大杯换成小杯
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自己操作(可以用画图等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讲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比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学生检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算一算总量是否是72毫升;二是算一算两个数量是否是1/3的关系。
学生读题后,自己画图分析,解答。
集体评讲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试着用替换的策略尝试着计算。
集体交流
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用“替换”策略来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的能力。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思想进行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正确进行替换调整。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激趣导入。
二、新知探究。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创设发奖情景,组织学生议一议:14支笔奖给6名上课最出色的学生,每人至少2支,最多3支,那么得2支的最多几人?得3支的最多几人?
1.出示例题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感受问题解决的策略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 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
1.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替换”策略。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编)。
60张照片,在8块展板上展出交流,每块小展板贴5张照片,每块大展板贴9张照片。各要用几块展板?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5.感受数学文化
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 “鸡兔同笼”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进一步感受用“假设”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说说判断结论。
学生观察,审理问题信息。
学生画图思考,可以把答案先与同桌进行交流,再集体交流。
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用假设的策略来分析题意,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www.xkb1.com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综合应用画图、列表等多种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3、了解我国数学研究的悠久历史,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画图、列表等多种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回忆旧知,创设情境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Xkb1.com
三、总结全课.
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十七的第2题。
问:你在解决时应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进行替换的?替换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怎样推算答案?
问:怎样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十七的第3题。
问:怎么会多呢?多出的7元应该怎样去换呢?互换一枚硬币相差多少元?多出的7元需换多少枚5角硬币?
追问:怎么会少呢?少的13元应换出多少枚1元的硬币?
问:应该如何调整?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们又应用了什么策略?在应用这种策略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小结:在提出假设后,有时要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
指导学生做第4题. 学生回忆说说。
学生读题,独立解决。
集体交流。
新 课 标 第 一网
学生读题,并说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决,集体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 假设全是1元:总钱数比实际的总数多7元。
(2) 假设全是5角的:总钱数比实际的钱数少13元。
(3) 假设1元和5角各一半.
读题,并独立解决.交流各自的方法,并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篇3:第二课时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
(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
(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第十单元 圆
第一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难点:画规定大小的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找圆,感知“圆是曲线图形”。
1、出现一组圆形图片,学生欣赏。
2、摸圆:把圆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让学生摸出圆形,并说说你怎么会这么准确地摸到圆?
3、找圆:
师: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屏幕出示你知道吗图片。)
4、画圆: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线、图钉、圆形物体等工具,组织学生选择其中的工具画圆,边画边思考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交流: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总结:圆是曲线图形。
(3)学生展示自己是借助什么工具怎样画圆的?
注意最后请用钉子和绳子画圆和用圆规画的同学介绍。
(4)师:刚才,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出了这么多的圆。你觉得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圆规)
下面我们大家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认识圆规,介绍构成。
2、学生自主尝试用圆规画圆。
3、评一评,议一议。
师:同学们完成得真快。下面请同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作品放在一起,比一比,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同桌画的圆,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讨论: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呢?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呢?
师: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圆的注意点。媒体演示画圆的方法。
5、画规定大小的圆:
教师:请你想不想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圆?但老师又一个要求:你能想办法使我们班每个人画的圆都一样大吗?
6、师:你能想办法测量一下你的同桌画出的圆是否符合要求?
教师:课本中还介绍了相关的一些概念,请打开课本到94页,自学例2下面的一段话。
7、学生汇报。
师:从课本中你学到了什么?
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8、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
出示练一练的第1题。注意让学生说明怎样想的?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合作交流--议圆,进一步探索圆的特征。
1、出示研究的要求和问题:
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由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先独立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注意选择代表性的发现。
2、学生汇报。
3、小结: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的特征,看来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探索,善于研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回顾总结,点拨学法--引发再思考。
1、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通过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在研究圆时,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让学生先回顾学习的过程,再交流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1、教师: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引发思考: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而且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旅客方便,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比如车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吗?课后思考,我们下节课研究。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一练第2题,练习十七第2题。
篇4:第六单元第1教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教学重点:
从相等的分数中看出变与不变,观察、发现、概括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形成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统一认知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种中的四幅图
提问:看图写出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进一步研究分数方面的知识。
二、发现概括
1、教学例1、
观察一下这个式子,4个分数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那几个分数是相等吗?板书: = =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几个分数相等的?和它们相等的分数还有没有?
2 、教学例2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
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 = =
在学生交流时,注意让对折方法不同的学生充分展示,引导发现:只有
对折次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就相同,涂色部分就是相等的。
三、沟通联系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集中指导观察。
先从左往右看,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 的?
(分母乘2,分子乘2。)
根据分数的意义,“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而现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原两份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 所以现在平均分成了2×2=4(份),现在要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必须取几份?[1×2=2(份)] = =
即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1份,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 。 与 的大小相等,分数值没变。
(2)由 到 ,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4倍。) = =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再从右往左看
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 的? = =
又是怎样变成 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4倍。) = =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1题。
练一练的第2题
啄木鸟诊所。(请说出理由)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小结:从判断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什么?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性质跟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谁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堂作业
六、练习十一 第3题
第 2 教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3、在知识的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图片 课件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师: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
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
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
=
师: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
生: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教学最简分数。
像 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别说出下面各分数的分子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
3、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7题
篇5: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
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3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www.xkb1.com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3.练习十四第5题xkb1.com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4.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篇6: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赵群 备课时间 年 10月 14 日
周 次 9 课次 1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63-64页例1、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一1-3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一一列举”的策略
教学难点:会用“一一列举”的策略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有条理,有序的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 一一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 8路公交车是每隔10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过渡: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
1、教学例1
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 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 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2、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
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四、形成策略。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五、运用策略。
练习十一1-3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赵群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 次 9 课次 2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一4-5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列表整理
学法指导 有序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
1、谈话
2、教学例3。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
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
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
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
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
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
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
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观察:表格里3人间的间数依次填1、2、3……是按3人间间数从小到大地列举;“1”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填“10”,表示还要10个2人间能全部住下,且正好住满;“2”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画横线,表示这个方案不符合要求。
提问:按这种顺序列举,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5、谈话: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可以怎样列举?
指名说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按这种顺序列举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6、比较: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列举比较简便?让学生把答句填写完整。
7、反思:例3和上节课学习的两道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觉得列举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指名读题,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共同交流。
2、 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在练习本上画表格,独立完成。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分析。
3、 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
各自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思考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赵群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 次 9 课次 3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3)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6-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 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 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优化方法
学法指导 有序的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www.xkb1.com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 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篇7: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米、分米、厘米、毫米)
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认识千米
1、介绍千米
出示图。
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1)这是铁路中的里程碑,说明到这里是180千米
(2)这是公路上的里程碑,离南京还有98千米。
(3)这是限速标志,限速每小时60千米
(4)这是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就是用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6千米
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都用千米作单位)
是的,在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由于都是比较长的长度,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千米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谁来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请学生说)
2、感知1千米有多长
那你们知道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同学们一定有体育课中100米赛跑的经历吧。那10个这样的100米是多少米呢?(1000米)
所以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1000米
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
(1)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
(2)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3)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
三、想想做做:
1、(1)请学生独立描出1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说说你的想法
(3)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
3、4、独立完成后读一读,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5、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每条河流大约多少千米
6、(1)直接算一算
(2)(3)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要根据图中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和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如果把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度看作1份,那么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度有这样的2份多一点,即大约长700千米;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度大约有这样的4份,即大约长1200千米。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认识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吨有多重;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三、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吗?
(千克、克)
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1千克=1000克 )
我们知道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和克这些质量单位。那我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认识吨
3、介绍吨
出示图。
图上画的你都认识吗?
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大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这些堆放的或运输的都是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在计量这些物品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作单位。
吨还可以用符号t来表示。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吨”呢,谁能来说说。(请学生说)
4、感知1吨有多长
那你们知道1吨究竟有多重呢?
出示图(10袋100千克的大米)
每袋大米重100千克,那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一袋大米是100千克,2袋大米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像这样的10袋米才够1吨重。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1吨=1000千克
你还能找一些自己熟悉的物品,想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呢?
三、想想做做:
1、(1)看图说一说,加深建立1吨的表象
(2)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思考过程
(3)通过换算,数和单位名称都改变了,那他们所表示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3、独立完成后交流。
问:如果填别的单位合适吗?为什么?
4、5、6、 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独立解决。
第6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
(2)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班级数
7、你知道吗?
请学生先读一读,再算一算。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通过对已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练习,加深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能合理运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和吨。
老师想考考大家,你知道了千米和吨的哪些知识?
(请学生答)
整理板书:
千米: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例如:公路)
1千米=1000米
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时用的单位。(例如:集装箱)
1吨=1000千克
(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2. (1) 把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你行吗?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 把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你行吗?
吨、千克、克
二、巩固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这头恐龙大约重45( )
(2)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大约长7000( )
(3)小芳身高是132( )
(4)一筐稻谷重45( )
2.4吨=( )千克
8千米=( )米
5米=( )厘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3000克=( )千克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6.解决问题:
3: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书上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能对立完成吗?
4:仔细看图,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5:仔细看图,获取信息
独立完成
6:怎样才能正好运完?
怎样安排车辆,用的运费最少?
比较不同的方案,作出最佳的选择.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了解千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通过“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和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及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走走看看: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走看看,实际体会一下1千米究竟有多长。
a)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看一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
b) 每个人走一走,100米的距离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
c) 交流讨论:
照这样的步子,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
d) 实际再走一走,验证一下,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走那么多步,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e) 请学生估计:
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f) 想一想:
1千米以外的声音能不能听见
1千米以外的人或物能不能看见
查查填填:
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查找书上55页的资料,一起填写。
板书: 教学心得:
篇8: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1--7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一些问题,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学生观察图形,初步交流,确定解题策略,在画一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探究解题的策略。教学中为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进一步感知转化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交流 确定策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
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4、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发言,有选择地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学生小结
三、运用策略 拓展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 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3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独立解答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小组讨论
独立作业、交流
四、总结评价 质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篇9:第六单元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减法
第一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我们来看看一个书架上书吧。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说:学校里图书室有335本的儿童小说,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
提问:怎样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335-123=
2.探索335-123的算法。
1)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讨论:减法的验算与我们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4)小结:减法验算式的得数不是原式中的得数,而应该是原式中的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2)请3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 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
1) 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2)指名板演。3)全班核对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
请你列式计算。(生试做,指名板演。)
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
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 指名读题。 2)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4) 同桌互说怎么求。4)学生写在书上。
5)同桌互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
篇10:第十一单元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 x÷a=b的简易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课时安排 共5课时
篇11: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知识点:平移的次数+每次框出的个数=方格的总个数
练习:1、电影院里一排有24个座位,妈妈带女儿去看电影,妈妈坐在女儿的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1 2 3 4 5 6 7 8
2、(如图)每次框出两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三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四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
3、将自然数排列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在这个数阵里,小明用正方形框出九个数。
(1)任意移动几次,每次框住的9个数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住的9个数的和是225,你能列方程,求出中间的一个数吗?
(3)一共可以盖住多少个不同的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
1、小明有一些邮票,他把邮票的一半多2张送给小红,还剩下50张。他原来有多少张?
2、小明和小红共有邮票50张,如果小明给小红8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张相等,小明原来有多少张?
3、小娟和小磊做纸鹤,裁纸要5分,折纸鹤要用25分,把纸鹤用线穿成一串要用10分。如果要在上午10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从什么时间开始动手做?
4、王老师需要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做实验。他将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剪去4厘米,正好符合实验要求。原来铁丝有多长?
5、一个数除以12,小明把12看成18,结果商是20,正确的商是多少?
第十单元 圆
知识点:半径、直径、轴对称图形。
半径 直径
1.2厘米
0.48米
9厘米
1.5分米
练习:1、填写下表。
2、比较两圆的大小。
(1)甲、半径4厘米;乙、半径3厘米。 ( )大
(2)甲、直径8厘米;乙、半径5厘米。 ( )大
3、判断。
(1)半径就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
(2)直径就是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 )
(3)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 ( )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标出它的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谜表述出来。
5、圆是( )图形,有( )对称轴。(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篇12: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3--7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
2、使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教学中要求学生抓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课堂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在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指引下,自己探索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促思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运用“转化”的策略时最关键的要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2、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3、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
学生读题
思考解答
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三、拓展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3、练习十四第5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6、思考题:
先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利用线段图进行思考。
说说是怎样想的?
讨论交流
画图观察、思考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大组讨论交流
四、自主评价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篇13: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如果我想在第一排选座位相邻的四人小组,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果在第2排选呢?又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2、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学生在平时常常遇到类似的四人小组搭配问题,借助这一问题,初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孕伏铺垫。
三、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操作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2 8 9
3
4
5
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四、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完成“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完成“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五、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 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篇14: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哪种电话的用户多?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课题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课题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 )+1/( )+1/( )=1
篇15: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分数四则计算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教学的分数知识的综合、提高和总结,对掌握和应用分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第二,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例题的编排细致。第三,不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解整数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2、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单元设计意图 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把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组建四则混合运算的认知结构,有益于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形成实实在在的计算能力。本单元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般列综合式计算。这样设计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前面刚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具备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六年级(下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要以现在的综合算式的数量关系为依托。例2和例3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利用线段图直观表达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2: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算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顺序。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 ×18+35 ×18 (25 +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能准确列式计算。80%的人能正确计算,并能用简便计算。
90%的人能说出运算顺序
四、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小结。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80%的人正确计算。
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基本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
提示:都要写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提醒学生及时进行验算。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
并要求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指导。
3、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评讲。
提醒学生及时进行验算。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2、观察每个方程,说一说方程的特点。
3、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评讲。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评讲。
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评讲。
并要求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指导。
先说说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运用公式独立进行计算,评讲。
80%的学生能知道运算顺序。
学生能知道典型错误原因。
做练习十五的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1、做练习十五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释自己的列式和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80%的学生能正确列示计算。
课题: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例2。
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 。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1、出示例2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 。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比较复习题与例2 的不同
(2)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59 ”的含义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
(4)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45-45×59
独立解答,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59 ”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
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男运动员有多少人?”而例2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59 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单位“1”的59 是哪个量?
独立完成在书上,评讲说说45×59 的含义,独立解答。
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想出多种方法。
90%学生
能正确画图,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五、课堂作业
(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45×(1- 59 )
(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
独立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4、做练习十六的第3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
说说(1- 59 )的含义,独立解答。
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解答。
先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含义,再列式解答。
6、做练习十六的第2、4题。
95%学生能正确计算。
课题: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例3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五、课堂作业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 。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
如果把问题改成:“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1、出示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 。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1)比较复习题与例3 的不同。
(2)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 ”的含义。
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今年班级的数量。
(4)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4+24×14 ,说说24×14 的含义,独立解答。
(5)(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24 ×(1+14 ),说说(1+14 )的含义,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2、做练习十六的第5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做练习十六的第9题。
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
独立解答,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 ”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而例3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14 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量比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单位“1”的14 是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两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说说这两小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最后再列式解答。
先让学生适当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有什么收获?
做练习十六的第6、7题
70%学生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80%的学生能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课题: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提出练习要求
二、基本练习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的第10题
2、做练习十六的第11题
3、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独立解答,指名说说题中两个“14 ”各指这根钢条的哪一部分?怎样求问题?
做练习十六的第13题
独立解答,比较题中两个“18 ”的不同含义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做练习十六的第14题
做练习十六的第15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评讲。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分别把谁看作单位“1”的量,单位“1”的“25 ”是哪个量,单位“1”的“13 ”是哪个量,要求两个年级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要先求什么?
独立解答,评讲,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Xkb1.com
独立解答,评讲,交流解题思路。
70%的学生能通过对比练习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四、对比练习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23 ,用去多少吨?
2、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一部分后还剩23 吨,用去了多少吨?
3、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23 吨,还剩多少吨?
4、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一部分后还剩23 ,还剩多少吨?
5、一堆煤用去5吨后还剩23 吨,这堆煤原来有多少吨
6、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23 ,第二次用去15 ,两次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读题,比一比,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讲订正。
80%学生能正确区别量和分率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口答
二、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师巡视,核对,对于错的学生说说想法。
1、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www.xkb1.com
小组讨论:
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举例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独立计算,再说说哪几题可以简便计算,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70%学生能完整的说出运算定律。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独立解答,再比较这两小题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5%学生能理解题意。
新课标第一网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重点与难点: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做“探索与实践”的第5题
二、做“探索与实践”的第6题
一、做“探索与实践”的第5题
二、做“探索与实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画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并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增加12 ,算出各是多少厘米?,再画一画。然后算出新长方形的面积以及新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作出猜想,再按要求画图操作,并进行计算。
交流不同数据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70%学生能通过实践画出图。
三、“评价与反思”
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
三、“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在小组里对照评价指标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
根据自己的表现对自己笨蛋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自己的表现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7、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23 ,第二次用去15 ,还剩下这堆煤的几分之几没用完?
8、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23 吨,第二次用去15 吨,两次共用去几分之几吨?
9、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23 吨,第二次用去15 吨,还剩下几分之几吨没用完?
10、一堆煤用去23 ,正好用去5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80%学生能通过对比练习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篇16: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
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
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
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
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
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
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
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
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
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
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
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 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 小组交流。
5、练一练4 (课本练习十四 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
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
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
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
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
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
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
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
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
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
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篇17: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教学内容,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 明 3 本 18 元
小 军 ? 本 42 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小明的两个条件),所以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起来。
课件演示表格合并的过程。
师:所以在以后,我们要利用同一组信息来解决两个不同问题时,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整理。
如果不考虑人,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请生说说每一栏表示的意思。(课件在每一栏的后面相应的写上表示的意思)。
观察每一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仔细观察上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买的本数在变化,用的钱数也在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也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么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我们还发现解决两个问题都要先求出第本笔记本的价钱,两个问题都跟“3本18元”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整理,这样就更简便了。
(5)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一种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你知道是用了什么策略吗?(列表)
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便于我们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师:我们刚才帮助小明小华和小军解决了他们的难题,下面这些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来看看吧。
1、做“想想做做”1
老师问:仔细观察这张图,你知道什么信息?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列一张表格,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两张表格。这两张表格能合并在一起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注意问题要用问号来代替。学生汇报填写方法,然后,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答过程,说出解题思路。
2、做“想想做做”2
师:最近,学校体育室缺少一些球,老师带了两个小朋友到商店去购买。
课件演示情景,还能知道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理解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这里的信息很多,数量关系也不很明显,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学生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并简要地说一下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3、简要地比较这两道题目在运用策略上的相同点(列表整理信息)以及解法上的不同点?第一题,因为要先求出一本字典的高度,所以要用除法,第二题要求出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所以它要先算乘法。
四、回顾总结,交流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我们知道用列表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加简洁清楚的整理出信息,还更加利于我们分析题中的解题思路,其实,我们在以前早已经接触过表格,并利用表格来解决问题了。(课件出示以前出现的利用表格解决问题的题目)。其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列表只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很多种策略,只要我们的小朋友认真发现,勤于思考就会找到。
五、布置作业。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第67页,想想做做3和4。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列表整理信息 分析列式解答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篇18:大江保卫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城关镇 桃元小学 申万蛟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课外收集资料和生活实践经验,他们能从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知识。教师只需作一定的引导,通过演示音、视频课件的直观感知,学生就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感知在灾难面前党和人民的血脉相连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新中国才能做得到。
2.通过课文内容的启迪,使学生在思想和道德上有新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音乐、视频展示作手,图文结合、情景结合,深入理解课文意思。
2.用幻灯片展示作教学辅助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句,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有感情读课文,在看、读、欣赏中学习、领悟,以情促读。
2.学习好词、句,学习写作方法,学会做个合格的人。
3.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探究知识,去体验、理解,进行情景交融。
2. 难点是收集资料。
教学资源 各种抗洪抢险图片、音、视频资料及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1. 这篇课文分三段,简述每段的大体意思。
2. 媒体播放灾情片段,渲染气氛。
教学活动2
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二段
1)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那几个典型事例?
2)让学生默读、思考、认真探索,体会在保卫战中动人的事例。
教学活动3
心灵感染,体验典型事迹,深化课文内涵。
1. 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 看视频、看插图、画句子,战士们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找出相关句子。
2) 逐句交流,体会、朗读。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字幕中感受、体会这些典型事例。
3) 观察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的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4) 感情倾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发表议论。
5) 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 学习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1) 第1层写子弟兵群体形象,这一层写个人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出示图片。
2) 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3) 体会“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
4) 小结: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感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3. 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1) 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例也是数不胜数。
2) 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认真体会。
3) 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句子,全方位了解子弟兵的感人事迹。
4) 拓展: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的心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课后自己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教学活动4
(实践活动)
1. 让我们下去再感受那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许多人为之留下感动泪水的歌曲------《为了谁》,记住它吧!
2. 课外观看有关抢险的影视。
3. 把《大江保卫战》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大江保卫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8篇)】相关文章: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2023-11-27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02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案例及评析(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2023-01-30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3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2023-11-01
苏教二年级教学计划2022-05-07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3 备课资料(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3-07-23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8-23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2-07-30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