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时间:2022-09-14 07:48:3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共12篇)由网友“改名鲑鱼羊”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1: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第70页第6题~第8题、第71页的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提高通分的熟练程度,会比较分数大小的比较,

2.建立本单元的合理认知结构。

3.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分与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通分

1.复习通分的概念

什么叫做通分,通分一般要用什么来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通分一般要用原来的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是有些同学在做题里没有注意到的。

2、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6和9   4和6   5和10   7和8  4和9

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很快地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大数翻倍数)

教师再进行训练,教师任意指出几组数,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练习:

把下面每组数通分:

教师板书

5/6和3/8            5/6和7/9       5/3和13/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名中差生进行板书,教师适时进行辅导。

评讲时,强调要用两个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来通分。

三.比较分数的大小。

1、讨论

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一 分子相同的两分数

二 分母相同的两分数

三 真分数与假分数   真分数与带分数  真分数与整数

四 化为小数后进行比较的两分数

四 约分后能比较的两分数

五 要进行通分才能进行大小比较的分数。

2、出示第7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比较

5/12和5/17         5/6和7/9      7/15和2/3   4/7和3/8

第1题的分子相同

第2题第3题要先通分后再进行比较。

第4题可以以1/2为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理解的可能不多,也可以先通分后再比较

这4题也可以都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对比一下:化成小数与通分后再比较这两种方法谁更快?

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分数大小比较里要灵活选用自己合适的方法。

3、第8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这道题可以直接比较每种书剩下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得出哪种书剩下的本数最少,再推想出这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

一、 探索与实践

两题均让学生先做后讲。

第9题,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0题,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二、 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作业:第6、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玩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篇2:大江保卫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城关镇 桃元小学   申万蛟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课外收集资料和生活实践经验,他们能从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知识。教师只需作一定的引导,通过演示音、视频课件的直观感知,学生就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感知在灾难面前党和人民的血脉相连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新中国才能做得到。

2.通过课文内容的启迪,使学生在思想和道德上有新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音乐、视频展示作手,图文结合、情景结合,深入理解课文意思。

2.用幻灯片展示作教学辅助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句,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有感情读课文,在看、读、欣赏中学习、领悟,以情促读。

2.学习好词、句,学习写作方法,学会做个合格的人。

3.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探究知识,去体验、理解,进行情景交融。

2. 难点是收集资料。

教学资源 各种抗洪抢险图片、音、视频资料及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1. 这篇课文分三段,简述每段的大体意思。

2. 媒体播放灾情片段,渲染气氛。

教学活动2

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二段

1)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那几个典型事例?

2)让学生默读、思考、认真探索,体会在保卫战中动人的事例。

教学活动3

心灵感染,体验典型事迹,深化课文内涵。

1. 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 看视频、看插图、画句子,战士们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找出相关句子。

2) 逐句交流,体会、朗读。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字幕中感受、体会这些典型事例。

3) 观察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的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4) 感情倾吐: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发表议论。

5) 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 学习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1) 第1层写子弟兵群体形象,这一层写个人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出示图片。

2) 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3) 体会“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

4) 小结: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感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3. 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1) 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例也是数不胜数。

2) 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认真体会。

3) 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句子,全方位了解子弟兵的感人事迹。

4) 拓展: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的心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课后自己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教学活动4

(实践活动)

1. 让我们下去再感受那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许多人为之留下感动泪水的歌曲------《为了谁》,记住它吧!

2. 课外观看有关抢险的影视。

3. 把《大江保卫战》这个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

[大江保卫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篇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5            0.48×1          1.6×4

0.4×3            1.2×3            1.4×5

0.7×6            0.16×6          1.5×2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6×3=18 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6×10)×(3×10) 因数6和3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10×10)倍。

(6×100)×(3×10)    因数6扩大100倍,因数3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

(6×10)×(3×1000)  因数6扩大10倍,因数3扩大1000倍,积就扩大( )倍。

3、出示算式:3.6×28

计算,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4、出示算式:“3.6×2.8”指导观察: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 ”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

方法二: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或是9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                   3.6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引导推理: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或是9左右。

(二) 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 ,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 5

× 2.8

9 2 0

2 3 0

3.2 2 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三) 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              72.9           16.5

×0.9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 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2.3=    1.48×2.3=    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 拉 油 饼 干 大 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    )×(    )=0.48

四、全课总结

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练习设计:

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列竖式计算。

3.46×1.2           1.8×4.2               10.2×2.5

2、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3、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有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3千米/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篇4: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 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5: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篇6:圆的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 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 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 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可热闹了,想不想去看一看?

2. 一只小山羊和一只梅花鹿分别在圆形和正方形跑道上赛跑,大家算一算最后它们都跑了多远?

探究新知

(一) 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 测量验证。

1.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 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 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 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 介绍圆周率。

1. 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 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 小结

(四) 推导公式。

三、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 钟面直径40厘米,钟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 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5. 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圆的周长练习

教学目标:

用“直接尝试法”探究“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⑴出示情境图。

⑵介绍解决方法。

1:251.2÷3.14=80(米),因为c=πd,所以只要用周长除以3.14,就可以算出直径了。

2: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X×3.14=251.2,然后解方程。

⑶沟通两种方法间的联系。

师生一起解方程:x=251.2÷3.14,x=80 。

观察解方程的第二步“x=251.2÷3.14”和算式“251.2÷3.14”比较,感悟算术方法解答和列方程解答相通的地方。

⑷联想。

想:算出圆的直径有什么价值。

可以算出半径,80÷2=40米;还可以算圆的面积;根据圆的直径找出圆心;画出圆。

二、多种练习,内化知识。

⑴独立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

⑵解答练习十八第6题。

独立解答,班级交流。注重解答方法的思路交流和作业格式的指导。

⑶解答练习十八第8题。

学生解答中出现两种答案:一是21棵,二是22棵。引导学生画图验证,理解确认正确答案是22棵。

三、作业,练习十八第7题。

篇7:圆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五下第十单元P103-105例7、例8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的能力。

3、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你觉得什么是圆的面积?(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你觉得圆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四)出示下图

(五)问:看了上图你有什么想法?(课件动态显示圆面积与4 r2

和3 r2的)关系。

(六)思考: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些什么思考?

小结: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一种不错的想法。

二、探索圆积的计算公式

(一)让学生试着将圆剪拼成长方形。

(二)阅读课本P104页

(三)让学生再操作

(四)课件演示

(五)让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如果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六)引导观察讨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七)汇报讨论结果。

这个用圆分割成的小块拼成的长方形,宽就是圆的半径r,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也就是2πr÷2=πr。

因为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 圆的面积=πr×r=πr2

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S=πr2

(八)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指名说、同桌互说)

(九)教学例9

1、出示例9。一个自动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它旋转一周后喷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让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评议

4、思考:在进行圆面积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平方的计算和单位名称)

三、知识运用

(一)求出下列各个图形的面积。(P105页的练一练)

(二)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3)周长12.56

(生独立解答,思考3)面积和周长相等吗?做了这些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篇8:圆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

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

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难点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感受圆的基本特征。

3.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不同的含有圆形的实物、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教学例1。

(一)感知生活中的圆。听,一滴雨水滴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层层涟漪,看,是什么形状?

出示图片,问:这些物体上也都有圆,谁来指一指。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圆

(二)自主画圆。先请你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用什么画的?

(三)交流感受。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例2。

(一)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如果要画一个更大、更小或指定大小的圆,借助你手里物品上的圆还行吗?得有一个能调节大小的画圆工具--圆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它?

2.尝试画圆。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试试看。(师同步在黑板上画圆)

3.展示作品,归纳画法。

(1)展示完美作品。问: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课件出示画圆步骤: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

③把装有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2)展示问题作品。强调画圆时的注意点。(定点,定长)

4.规范画圆。如果让你重新画一个圆,有信心画得更好吗?要让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该怎么办呢?(脚距?厘米)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圆心。师: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在圆的什么位置?你猜这一点叫什么?(板书:圆心)通常用大写字母O表示。(生标O)

2.半径。你能在圆内画一条线段表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吗?试一试。(指名板演)

小组交流:你是从哪画到哪的?(辨别圆内、圆上、圆外)

其实,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通常用小写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r。(生标r)刚才画的圆半径是几厘米?如果要求画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为多少?

3.直径。

你能在圆内画一条线段将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吗?画画看。(指名板演)。画好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通常用小写字母d表示。板书:直径,d。(生标d)刚才画的圆直径是几厘米?如果要求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圆规脚距应定为多少?(2.5厘米)。

4. 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以毫米作单位,要精确。)

三、合作探究,揭示圆的特征。

教学例3。

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其实,关于半径和直径还有许多奥秘呢,一起来探索好吗?

(一)合作探究:出示例3

师: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2分钟够不够?)

示: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课件反馈)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课件反馈)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对折引伸)

(二)汇报。(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无数条,都相等,d=2r,r=

(三)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你觉得对折时的折痕就是圆的什么?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五、回顾总结,赏析提升。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视频欣赏。后问:圆在建筑物中,艺术品中被广泛运用,大自然中也随处可见圆的身影。圆美吗?板书:圆

圆心(O)

同圆中  半径(r)--无数条,分别都相等,d=2r  r= d

直径(d)

作业实践活动

(四)练习:1.判断。

2.练习十七第1题。(说说是怎样想、怎样算的)。

3.练习十七第2题。(提醒:要在圆中标出相关条件。)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请大家看动画片,高兴不?

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车轴要装在哪儿?

篇9:数学认识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科目 数学 课题 教者 潘学超

地点 班级 时间 5月22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          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感受

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

自主

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

寻找

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 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测量探索

四、

练习

巩固

1、出示一个摩天轮,并标出半径问:你能想到什么?

出示一朵花,并标出直径问:你能想到什么?

出示一个钟面问:你能想到什么?

师:如果把它装在一个边长是28厘米的正方形盒子里,你能想到什么?

2、出示一块大草坪问:如果要给这块草坪装一个喷水器,你觉得应该装在哪里比较合理?为什么?

五、

回顾

小结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完成P94页例3。

3、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 生:……

六、

拓展

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圆 学生观察

篇10:《习作5》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王坟小学 五年级 科目:语文 教学设计

时间:.10.22 设计人 国炳臣 审核人 杨宝林

课题习作5 课时安排 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感受它们分别表达的内心情感。

2、展开联想,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来写。

3、要把事情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文和心理活动写清楚,从而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重点难点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要把事情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文和心理活动写清楚,从而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过程 课前

延伸 课前自己观察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

究 一、学生仔细看脸蛋图,并认真阅读第一段话。

讨论: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那么在什么样情况下会表现出这几种感情呢?

1、指名说一说。

2、小组交流,选出一人代表本组到讲台说一说。

二、阅读第二段话,明确这次习作的基本要求。

1、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题目睡自己定。

三、教师点拨。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所谓写具体,是要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顺序写清楚,把自己和其他有着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等写出来。当然要有重点,不能事无俱细都写上去。

这次习作的重点,还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喜怒哀乐的感情要表达得很,不要做作。如何喜,如何悲,不是一两个词就能表达出来的,首先是事情本身就包含了喜怒哀乐的因素,其次是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要写具体,写生动,要能把细节也写出来,这样的文章就会感动别人,让读者也能分离到你的情感。

学习

究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达标

检测 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

2、讨论写作方法。

课后

提升 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

作业

设计 1、学生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写到作文本上。

2、写好后相互交流。

思 学生能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并能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达到了本次写作训练的要求。

[《习作5》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篇11:《习作7》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坟小学 五年级 科目:语文 教学设计

时间:2010.12.8 设计人 国炳臣 审核人 杨宝林

课题习作7 课时安排 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根据教材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瓣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瓣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学习过程 课前

延伸 课前学生预习习作7中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并想一想为什么印象最深。

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教师可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设计一些谈话内容,民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感情真挚、文质兼美的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实验室里,一次次有趣的实验,让我们体验到无限的乐趣,留下一次留下难忘的回忆……

隆冬季节,大自然赋予了特有的情趣,冰天雪地中,都显得那么洁白、新开设、动人,堆雪人、掷雪球、滑雪等活动让我们流连忘返,哪一个不让人惊动呢?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傇,一想到春节放鞭炮、包饺子、拜年、走亲戚等喜庆的专责,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盼春节快点到来,会有很多话要说……

今天的习作,就请你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大家一起来分离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合作交流。

1、你最感兴趣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1)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学习

究 三、动笔写初稿。

写的时候要注意:一是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二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四、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时要做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1、教师可以物色一两篇习作,由全班同学进行集体点评,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2、在集体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全班同学在同桌或小组里互相交流自己的,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五、学生誊抄自己的习作。

达标

检测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习作。

课后

提升 同桌相互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业

设计 把自己的习作誊抄到作文本上。

[《习作7》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篇12:《习作6》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王坟小学 五年级 科目:语文 教学设计

时间:2010.11.28 设计人 国炳臣 审核人 杨宝林

课题习作6 课时安排 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同图画,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同图画,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学习过程 课前

延伸 学生课前预习习作内容。

究 一、有序观察,了解图意。

1、图画中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两幅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4、结果会怎么样?

二、组织讨论,丰富想象。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重点学生对后面的事情展开想象,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上揣度人物的内心,想象他们的语言,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让人物动起来,让自己的感情融入画面,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从小姑娘惊讶焦急的神态上,可以想象好非常担心雏燕的命运,所以她在看到小花猫想吃雏燕时,一定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会目前去赶跑小花猫。然后,她可能会抱起雏燕,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到鸟窝里中,让它重新回到妈妈身边。

当然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不一定只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大家交流讨论,互相补充。想象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使想象丰富而又合理。

三、编写故事,交流评改。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编写故事。

2、编写故事时应注意哪几点?

重点指导内容:

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写时应增加人物的,想象他们的语言与动作,这又是一次创造和再想象。所以要做到:

学习

究 1、整体把握画面,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观察人物和背景,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仔细观察事中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注意人物与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4、注意观察细节,并与画面的中心相联系。

达标

检测 1、图画中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两幅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4、结果会怎么样?

课后

提升 练习看图编写故事。

作业

设计 学生自由编写故事,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

[《习作6》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苏教二年级教学计划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案例及评析(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及说明(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共12篇)】相关文章:

小组合作学习的矛盾与对策 (苏教国标版)2023-09-29

确定位置6(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3-10-16

认位置(左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3-05-01

苏教版上册教材分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4-02-08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05-02

第三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2024-03-02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023-03-07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3-03-24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2-16

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