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时间:2023-07-11 07:59:2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共16篇)由网友“万寿村村民”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供大家阅读。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篇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篇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

二、新知探究

1.出示P2页例题,提问:“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3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点阐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减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减法中,已知两数的和叫做

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4.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5.P3“做一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三、巩固应用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应用。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篇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 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篇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篇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7: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判断求减数或求被减数用哪个关系式。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要求说出关系式和口算过程。)

x+35=80 40+x=85 150+x=350 x+18=30

2.填空。

( )-10=15 85-( )=80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4。

(1)出示课本中的第一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18米,还剩多少米?)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算式?

③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课本中的第二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一些,还剩12米,用去多少米?)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被减数-差

(3)出示课本中第三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用去18米,还剩12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减数=减数+差

再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是不相同的。结合例4加以说明:

被减数30米是总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去的,另一部分剩下的。从总数中去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用去的。也就是说,被减数包括两部分,去掉减数就是差,去掉差就是减数。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

求被减数,就是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2题: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应用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叙述:过去我们学过减法验算,例如,432-78=354。怎样验算得数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与差相加,如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正确。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今天我们又总结了求减数的方法,能不能利用求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

应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如果用减数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1题的第(1)题:计算8024-4728,用两种方法验算。

4.教学例5:求未知数x。

(1) x-48=35

提问:

①x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板书:

提问:

①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②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135-x=98

提问:

①x在减法算式里是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求未知数x,并检验是否正确。

练一练

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

(1)350-x=170

(2)x-120=370

全体学生在本子上做,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

5.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3)验算减法有哪两种方法?

(4) 求减法中的未知数首先要注意什么?

6.课后作业 :

练习八第1(第2小题),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基础上,概括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线段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被减数与求减数的关系式,并利用整体与部分关系,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方法的不同。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个关系式的含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验算减法,帮助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验算减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加深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减法中未知数x。由于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首先要观察x在减法中是被减数还是减数,用什么方法求出,再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最后,仍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篇8: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未知数 .(要求说出关系式)

2、填空

80-( )=49 ( )-32=2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9: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优秀教案

难点:判断求减数或求被减数用哪个关系式。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要求说出关系式和口算过程。)

x+35=80 40+x=85 150+x=350 x+18=30

2.填空。

( )-10=15 85-( )=80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4。

(1)出示课本中的第一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18米,还剩多少米?)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算式?

③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课本中的第二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一些,还剩12米,用去多少米?)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被减数-差

(3)出示课本中第三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用去18米,还剩12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减数=减数+差

再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是不相同的。结合例4加以说明:

被减数30米是总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去的,另一部分剩下的。从总数中去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用去的。也就是说,被减数包括两部分,去掉减数就是差,去掉差就是减数。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

求被减数,就是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2题: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应用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叙述:过去我们学过减法验算,例如,432-78=354。怎样验算得数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与差相加,如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正确。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今天我们又总结了求减数的方法,能不能利用求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

篇10: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优秀教案

如果用减数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1题的第(1)题:计算8024-4728,用两种方法验算。

4.教学例5:求未知数x。

(1) x-48=35

提问:

①x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板书:

提问:

①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②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135-x=98

提问:

①x在减法算式里是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求未知数x,并检验是否正确。

练一练

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

(1)350-x=170

(2)x-120=370

全体学生在本子上做,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

5.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3)验算减法有哪两种方法?

(4) 求减法中的未知数首先要注意什么?

6.课后作业:

练习八第1(第2小题),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基础上,概括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线段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被减数与求减数的关系式,并利用整体与部分关系,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方法的不同。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个关系式的含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验算减法,帮助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验算减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加深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减法中未知数x。由于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首先要观察x在减法中是被减数还是减数,用什么方法求出,再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最后,仍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篇11:数学教案-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2.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篇12:数学教案-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未知数 .(要求说出关系式)

2、填空

80-( )=49 ( )-32=2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13:数学教案-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式?

③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教师板书:

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如何列式?

(4)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教师板书:减数=被减数-差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7)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

被减数包含着两部分,去掉减数就得差,去掉差,就得减数,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求被减数就要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8)根据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检验减法

用减法验算:432-78=354

教师指出:如果用减法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练习: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被减数

62

370

528

减 数

52

150

630

71

7

18

80

28

29

2.教学例5

例5  求未知数 .(板书)

(1)

提问:

① 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

=35+48

=83

③书写时注意什么?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

提问:

① 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学生板演)

练习:求未知数

-120=370

3.教学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提问:

①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②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80- =49

=80-49

=31

练习: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用两种方法验算.

8024-4728               3001-2849

2.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62-( )=15          ( )-80=470

3.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五、课后作业

1.(1)什么数减去32还剩27?

(2)从160里面减去一个数得55,减去的数是多少?

(3)920减去6300与45的商,差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67=24 320-x=270

82-x=63 x-210=540

3.求未知数x.

x-450=450 440+x=440

x+87=419 215-x=75

板书设计

篇14: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学生在掌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本小节不仅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在计算中能够正确运用简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要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学期教学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从而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教学设计示例

篇15: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  :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篇16: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  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懂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游戏准备:

1.将学生分为每3人一组.

2.把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做成卡片.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于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习题,和一些空的卡片.

例如:(1)学校新买来科技和文艺两种图书,其中科技书有83本,文艺书有72本.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图书?   (可以一题变多题)

(2) 实验小学五年一班有学生6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有47人,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 (可以一题变多题)

游戏过程:

1、每一轮分别选取2组学生进行比赛,每组学生的手里都将拥有这6张卡片.

2、老师首先出示习题,然后学生根据题意在空白卡片上写出算式再摆出符合此题的关系式.(其余的学生当裁判).

3、做完以后,哪一小组做得即对又快,那么哪一小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4、一轮过后,再将请出另一轮的选手.(最好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优秀教案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数学教案-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简单的分数加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二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课文第七册习作教案

教案第40―43课时

第一模块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共16篇)】相关文章: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及说明(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2023-06-19

Module5第一单元的教案2023-03-22

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2022-05-23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022-11-01

国标本第七册数学练习一教案2022-05-07

七册美术教案2022-06-03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第二课时上下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4-03-31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2023-08-2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4-05-0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教案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