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的应用》教案(精选14篇)由网友“狐妹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滤镜的应用》教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滤镜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利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了精美的文字特效,这些文字更好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丰富了图像的内容。在Photoshop处理图像的过程中,怎样能创建各种唯美的图像特效。这就离不开滤镜的使用,滤镜不但可以创作出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电脑艺术作品,而且它更为初学者带来广阔的想像和创作空间。
下面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用滤镜做的图片。
1、这是铅笔素描画的效果,是用素描炭笔滤镜做的。
2、这个是山水画的效果,这个怀旧的效果,这个电影胶片的效果,应用不同的滤镜一张画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效果。
看了这么多张用滤镜做出来的图片,是不是我们也对滤镜充满了好奇呢!好的,现在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实践操作
1、学生自己根据课本P93的“操作提示”制作水波效果图像,遇到问题左右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交流解决。
2、问题疏导
如果要处理的图像有多个图层,在使用滤镜时,它只对当前图层起作用,如果当前图层中有选定的区域,则只对选定区域起作用。
我们使用滤镜是为了增强图像的感染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处理时要尽量自然一点。
3、滤镜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使用,甚至还可以与图层样式命令组合使用。现在我们就通过滤镜的组合使用来制作油画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P94的“操作提示”制作油画效果
4、问题疏导
同一种滤镜多次使用可以增强这种滤镜的效果,可以用Ctrl+F来实现。
图层的合并:图层—合并图层
三、巩固提升
1、自选一张图像,使用一种或多种滤镜,自创不同图像效果。
2、组内交流其创作心得。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动手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Photoshop的滤镜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点,我们要完全掌握滤镜的使用,是需要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去归纳总结,我相信大家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掌握滤镜的精髓,并且能够灵活的使用滤镜创作出眩目的图像效果,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设计任务。
篇2:《滤镜的应用》教案
一、授课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滤镜在PS处理图像过程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利用滤镜可以制作出多种美轮美奂图像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二、教学策略
1. 教学手段:
本节课就课本上的知识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强大作用是关键。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关键,辅以老师的点拨、引导。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 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 学生特点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一些流行元素感兴趣,在导入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障碍:本节课操作简单,但是如何能让学生将操作简单化、操作方法多样化一直是课堂上比较难实现的。所以,要不断的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讲解操作的一般化程序,从而不断的强化学生的意识。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运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艺术字可以丰富图像的内容,怎样能够制作一些唯美的图像特效进一步丰富图像内容呢,转入本节课滤镜的学习。并且进一步用PPT播放了一些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这种技术的强大功能和效果,并且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2)实践操作:带着憧憬,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提示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共性、可提升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优化自己的操作。
(3)巩固提升:主要想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实践、探索制作一些图像特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5)总结反思: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技巧、误区加以归纳总结。
滤镜是Photoshop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还可以创造出神奇的效果。而对于我们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滤镜,实践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怎样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滤镜的兴趣,促进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兴趣是关键。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明星入手,演示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制作图像特效时的强大功能,但是怎样能让这种新鲜感延续下去,在这一方面思考的较少。接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实践操作,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对于这些我认为应该给学生讲出来,可能学生一开始的操作都不是很明确,想的少,可能下一次也走了那样的弯路。所以,我认为操作之后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有时间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了滤镜的使用,鼓励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创作一些图像特效,我认为在这一部分没能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引导,学生做得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因此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最后和学生共同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作。
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基础操作,但是没能实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教师课堂指引以及铺垫还有待改善。特别对于Photoshop这样的技能课,如一味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就显得只为技术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部分学生学完以后不知道其有何用途。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方面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多下功夫。
篇3:ps抽丝滤镜应用教程又一抽丝照片处理
解压复制到Photoshop目录中的 Plug-Ins 目录中,重新打开Photoshop即可使用.
在滤镜--其它--可看到DitherBox
是PS CS8.0的话复制到增效工具里就可以了
图片附件:1.jpg(-7-4 19:56, 75.32 K)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border=0 pop=”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resized=”true“>
图片附件:2.jpg(2006-7-4 19:56, 82.68 K)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border=0 pop=“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resized=“true”>
图片附件:3.jpg(2006-7-4 19:57, 101.58 K)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border=0 resized=”true“>
图片附件:4.jpg(2006-7-4 19:57, 119.75 K)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n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border=0 pop=“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全图CTRL+鼠标滚轮放大或缩小” resized=“true”>
关 键 字:photoshop
篇4:传感器应用教案
传感器应用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温度传感器的应用DD电饭锅、测温仪的工作原理。
(2)、理解光电传感器的应用DD鼠标器、火灾报警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对电饭锅的构造和原理的探究以及测温仪的了解,进一步地深入认识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4)通过对鼠标器以及火灾报警器的原理的探究,认识光传感器的应用。
【学习重点】:温度、光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及结构。
【学习难点】:温度、光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及结构。
【学习方法】:探究实验,讨论。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力、温度、声音传感器?
二、学习新课
1、温度传感器――电饭锅
(1)、电饭锅的内部结构(如图6-3-1所示):电饭锅主要由接线螺钉、触点、转轴、开关按钮、______、______、______、弹簧、内胆底等构成.其中______为主要元件,它是用______、______和______混合烧结而成的.它的特点主要有:常温下具有铁磁性,能够被磁体吸引,但是上升到______时,就失去______性,不能被磁体吸引了.该温度在物理学中称为该材料的______或______.
(2)、电饭锅的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取一块电饭锅用的感温铁氧体,使它与一小块的永磁体吸在一起,用功率较大的电烙铁给铁氧体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与讨论:
(1)开始煮饭时为什么要压下开关按钮?手松开后这个按钮是否会恢复到图示的状态?为什么?
(2)煮饭时水沸腾后锅内是否会大致保持一定的温度?为什么?
(3)饭熟后,水分被大米吸收,锅底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这时电饭锅会自动地发生哪些动作?
(4)如果用电饭锅烧水,能否在水沸腾后自动断电?
2.温度传感器的应用――测温仪
(1)、测温仪的原理:温度传感器要以把______转换成______,再由指针式仪表或数字式仪表显示出来.这就是指针式测温仪和数字式测温仪的原理.由于电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所以应用温度传感器可以进行远距离测温.
测温元件:它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该元件可以实现无接触测温).
(1)温度传感器测温仪有何优点?
(2)测温仪是如何工作的
(3)什么是热电偶?
3.光传感器的应用――鼠标器
(1)、机械式鼠标器的内部结构:它由一个滚球、两个滚轴、两个______(它的边缘开有许多等间距的小齿)、两个______(LED)、还有两个______(两个光传感器)等组成的.
(2)、机械式鼠标器的工作原理:当鼠标器在桌面上移动时,滚球的运动通过______带动两个______转动,红外线接收管就收到的______,输出相应的______.计算机分别统计x,y两个方向的'脉冲信号,处理后就使屏幕上的光标产生相应的______.
(3)、鼠标器的主要组成?
(4)、鼠标器中光传感器的主要部件是什么?。
(5)、鼠标器的工作原理?
4.光传感器的应用――火灾报警器
(1)、烟雾散射火灾报警器的构造:带孔的罩子内装有______、______和不透明的档板.
(2)烟雾散射式火灾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平时,______收不到LED发出的光,呈现______状态.烟雾进入罩内后对光有______作用,使部分光线照射到______,其电阻变______,与传感器连接的电路检测发出这种变化,就会发出警报.
(3)、以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来工作的火灾报警器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
实验:把光敏电阻、多用表的直流电流档和干电池按照图甲连成电路,对光照的强度进行比较性测量。光敏电阻受到的光照越强,电路中的电流越大。
白天,将它放在教室中适合阅读的地方,记下电流表的读数,晚上,用它来测灯光对书桌的照明。比较两者的差别。
还可以按照图乙,把光敏电阻R的引脚穿过硬泡沫塑料板Z而固定,再罩上内壁涂黑、长度足够的遮光简T,避免杂散光的干扰然后分别把不同的光源L(如蜡烛、几种不同功率的白炽灯泡、日光灯管等)都放在与光敏电阻相同距离(例如1m)的位置,比较它们的亮度。
这个实验也可以用硅光电池来做。由于光电池在受到光照时可以自己产生电动势,所以电路中不用电源。
想一想,怎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作一个摄影用的曝光表?
典型例题:
1、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例1】如图甲为在温度为10℃左右的环境中工作的某自动恒温箱原理简图,箱内的电阻R1=20kΩ,R2=10kΩ,R3=40kΩ,Rt为热敏电阻,它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当a、b端电压Uab<0时,电压鉴别器会令开关s接通,恒温箱内的电热丝发热,使箱内温度提高;当uab>0时,电压鉴别器使S断开,停止加热,恒温箱内的温度恒定在_________℃.
2、光传感器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为一实验小车中利用光电脉冲测量车速和行程的装置示意图。A为光源,B为光电接收器,A、B均固定在车身上,C为小车的车轮,D为与C同轴相连的齿轮。车轮转动时,A发出的光束通过旋转齿轮上齿的间隙后变成脉冲光信号,被B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由电子电路记录和显示。若实验显示单位时间内脉冲数为n,累计脉冲数为N,则要测出小车的速度和行程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和数据是,小车速度的表达式为v=;行程的表达式为=。
篇5: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教案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理解基因工程中所需要的工具 3、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模型制作,理解基因工程中工具的使用,以及基因工程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基因工程工具与基本步骤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操作的.精确性与难度。 【教学重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工具 【课题导入】 图片展示基因工程的几个成果,并结合生活中听说过的一些实例,说明其实基因工程的某些成果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什么是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阅读课本,找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并从中找出三个关键点:基因工程作用的对象(DNA分子)、场所(细胞外改造、细胞内表达)及结果(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基因工程中是需要一些工具的。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特点:专一性(只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切割) 结果:产生粘性末端(说清楚什么是粘性末端)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强调连接酶连接的是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 发放卡纸,分组构建重组DNA模型 3、基因的运载体 说明运载体的特点及常用的运载体(尤其介绍质粒) 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引导学生看书、拼图,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板书设计】 6-2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概念 对象:DNA分子 场所:细胞外改造、细胞内表达 结果:定向改造性状 二、工具 剪刀:限制酶 产生粘性末端 针线:DNA连接酶 运载体:质粒、病毒 三、基本步骤 1、提取 2、结合 3、导入 4、检测与鉴定篇6:《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篇7: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篇8: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篇9:物理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楞次定律的--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 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 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 方向
(向上、向下)
与 方向的关系 (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 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 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 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 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 极,这个 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 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篇10:物理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篇11: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8-01 【课题名称】 数字电路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了解数字电路的特点; 2.了解数制和码制的概念; 3.掌握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间的转换.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 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间的转换. 【难点分析】 难点: 数字电路的特点. 【学情分析】 由模拟电路过渡到数字电路,学生接收比较困难,因此,选择多媒体动画展示数字电路在通信技术、自动控制和测量仪表等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对比讲解、波形的对比演示,帮助学生了解数字电路的特点;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数制和码制的概念,掌握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间的转换.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讲练法、对比法、演示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说出数字电路在通信技术、自动控制和测量仪表等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数字电路的特点 数字信号 教师活动:投影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波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波形,比较它们的不同,分析数字信号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矩形波的主要参数 教师活动:投影实际矩形波,分析讲解主要参数; 学生活动:观察实际矩形波,理解主要参数;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数字电路的分类 教师活动:投影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比较它们的不同,分析它们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教师活动:投影开关电路和矩形波形成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开关电路和矩形波形成的多媒体动画,初步了解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字电路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数字电路的特点; 学生活动:与模拟电路对比讨论,归纳总结数字电路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2:数制和码制 1.数制 教师活动:举例说明二进制和十进制,介绍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相互转换的规律; 学生活动:巩固练习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码制 教师活动:举例说明码制,介绍十进制数和8421BCD码相互转换的规律; 学生活动:巩固练习十进制数和8421BCD码的相互转换;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数字电路的特点、数制和码制的概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 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规律: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数码乘权再相加; 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除2取余倒记法 四、课堂练习《学习指导与练习》(一)填空题,第1、2、3题; (二)单项选择题,第1、2、3、4、5题; (三)判断题,第1、2、3题; 五、课后作业 1.教材中复习思考题第1、2、3题; 2.《学习指导与练习》(四)简答题,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8-02 【课题名称】 基本逻辑门电路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和表示法.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基本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功能. 【难点分析】 难点: 基本逻辑门电路的表示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单纯地从理论上讲解与门、或门和非门电路,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因此通过实例的演示、电路的测量,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分析电路、掌握其逻辑功能.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具资源】 与、或、非逻辑的实例电路、二极管与门电路、二极管或门电路、二极管和三极管组成的非门电路、直流稳压电源、开关、2.5V小电珠、万用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符合与、或、非逻辑关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与逻辑和与门电路 演示: 教师活动:实物演示用两个开关S1和S2串联控制照明灯HL的亮暗 S1断开、S2断开 ― 照明灯HL不亮; S1闭合、S2断开 ― 照明灯HL不亮; S1断开、S2闭合 ― 照明灯HL不亮; S1闭合、S2闭合 ― 照明灯HL亮; 学生活动:观察开关S1和S2不同工作状态,照明灯HL的亮暗;引导学生归纳出与逻辑关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实验: 教师活动:实物连接二极管组成的与门电路; 学生活动:观察电路的连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要求在输入端输入不同的电压时,测量二极管的导通情况和输出电压,并记录测量结果.通过分析、讨论测量结果,得出与门电路的真值表、逻辑功能、逻辑表达式和波形图.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2:或逻辑和或门电路 演示: 教师活动:实物演示用两个开关S1和S2并联控制照明灯HL的亮暗 S1断开、S2断开 ― 照明灯HL不亮; S1闭合、S2断开 ― 照明灯HL亮; S1断开、S2闭合 ― 照明灯HL亮; S1闭合、S2闭合 ― 照明灯HL亮; 学生活动:观察开关S1和S2不同工作状态,照明灯HL的亮暗;引导学生总结出或逻辑关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实验: 教师活动:投影用二极管组成的或门电路;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实物连接电路,按要求在输入端输入不同的电压时,测量二极管的导通情况和输出电压,并记录测量结果.通过分析、讨论测量结果,得出或门电路的真值表、逻辑功能、逻辑表达式和波形图.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3:非逻辑和非门电路 演示: 教师活动:实物演示开关S和照明灯HL并联时,开关S控制照明灯HL的亮暗 S断开 ― 照明灯HL亮; S闭合 ― 照明灯HL亮; 学生活动:观察开关S的不同工作状态,照明灯HL的亮暗;引导学生总结出非逻辑关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实验: 教师活动:投影用二极管、三极管组成的非门电路;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实物连接电路,按要求在输入端输入不同的电压时,测量输出电压,并记录测量结果.通过分析、讨论测量结果,得出非门电路的真值表、逻辑功能、逻辑表达式和波形图.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比总结与、或、非门电路的逻辑符号、逻辑表达式和逻辑功能.并采用表格的形式,用多媒体投影,便于学生对比记忆. 逻辑符号 逻辑表达式 逻辑功能 与门电路 L=AB 有0出0,全1出1 或门电路 L=A+B 有1出1,全0出0 非门电路 L= 入0出1,入1出0 四、课堂练习《学习指导与练习》(一)填空题,第4、5题; (二)单项选择题,第6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中复习思考题第4、5、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8-03 【课题名称】 复合逻辑门电路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掌握复合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和表示法.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复合逻辑门电路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功能. 【难点分析】 难点:复合逻辑门电路的表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与、或、非门电路的基础上,学习与非门、或非门和异或门电路比较容易.因此巩固基本逻辑门电路是学好复合逻辑门电路的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学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巩固与、或、非门电路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功能,为讲授新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与、或、非门电路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什么电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直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与非门电路 教师活动:投影分析与非门电路的构成; 学生活动:观察与非门电路的逻辑结构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绘制逻辑符号、写出其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归纳逻辑功能;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2: 或非门电路 教师活动:投影分析或非门电路的构成; 学生活动:观察或非门电路的逻辑结构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绘制逻辑符号、写出其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归纳逻辑功能;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3:异或门电路 教师活动:投影异或门电路的构成; 学生活动:观察异或门电路的逻辑结构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绘制逻辑符号、写出其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归纳逻辑功能;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比总结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电路的逻辑符号、逻辑表达式和逻辑功能.采用表格的形式,用多媒体投影,便于学生对比记忆. 逻辑符号 逻辑表达式 逻辑功能 与非门电路 L= 全1出0,有0出1 或非门电路 L= 全0出1,有1出0 异或门电路 L=A+B=AB 入异出1,入同出0 四、课堂练习《学习指导与练习》(二)单项选择题,第9、10、11题; (三)判断题,第4题; 五、课后作业 1.教材中复习思考题第7、8、9题; 2.《学习指导与练习》(六)作图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案(**) 【课题编号】 **-08-04 【课题名称】 逻辑代数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和基本定律; 2.会化简逻辑函数.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化简逻辑函数. 【难点分析】 难点: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和基本定律. 【学情分析】 逻辑代数是分析组合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基础.由于逻辑代数和普通代数相似,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用比较的方法,讲授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和基本定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通过强化训练,熟练逻辑代数基本运算和基本定律的运用,学会逻辑函数的化简. 【教学方法】 讲练法、比较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篇12:《函数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篇13:《比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
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练习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3、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700,现要配制1400千克药水需加药粉多少千克?
4、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
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5、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
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篇1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教学对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 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概述
1.2计算机系统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掌握键盘的使用,学会标准指法操作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建议学时理论:2上机:2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方法理论: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PPT);上机:指导上机实验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1.1计算机概述
1.2计算机系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
主要内容介绍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计算机硬件系统: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计算机软件系统: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使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有较深刻的印象。
详细内容及要求一、教学内容: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掌握键盘的使用,熟练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4、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编码。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教案 ) 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掌握微机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掌握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包括了解二进制数概念、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数的优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难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四、课时分配: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计算机概述(1学时)
1、什么是计算机(概念)
2、计算机发展过程阶段年份物理器件软件特征应用范围第一代46-57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科学计算第二代58-64晶体管高级语言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第三代65-70小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文字处理、图形处理第四代70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据库网络等各个领域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巨型化、高性能、开放式、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4、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注:记住一些专用名字的缩写
★ 轻松做教师读后感
★ 水彩教学计划
★ 工笔画教案七
★ 《看图识字》教案
【《滤镜的应用》教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好吃的蜂蜜活动反思2023-09-21
送相框的祝福语2022-05-21
校内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22-06-11
节日的焰火2022-10-04
python基础教程之基本内置数据类型介绍2022-08-15
《一棵开花的树》读后感2022-12-12
KPT7滤镜系列:Scatter滤镜教程2022-08-23
三年级信息上学期教案 第14课 我让图形变变变2022-05-06
photoshop教学论文2023-08-21
PS图像处理常用手法和参数介绍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