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2-10-18 08:13:57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4篇)由网友“宋宋宋啊初”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

篇1:《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

《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三个新偏旁“草字头”(艹)、 “白字旁儿”(白)、“日字头”(日)。

2、正确认识十一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展开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体贴,感受老师对学生博大无私的爱,培养学生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好品质。

策略方法:

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扩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扩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课前准备:

创设导入情境的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照片、音乐、录音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1 播放教师生活照和工作照。 2 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过渡 师:你们喜欢老师吗?在我们与老师一起学习、生活中,老师的哪句关切话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老师的话语》。

二、学文

(一)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1、出示课题,板书《老师的话语》 。

2、指导读题目,读出情感。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学生回答)

(二)播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引发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好的事物?课文以“老师的话语” 为题,你认为合适吗? (四)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和爱护同学们的。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话语,一句一句暖暖的”。

还可以让学生改变称谓,将老师的话语改变成“妈妈的话语”、“同学的话语”,再认真的读一读。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听朗读录音,细细体会语句的轻重缓急。

2、让学生根据配乐磁带反复朗读。

3、开火车读。

4、指读。

5、齐读。

6、读后进行评议,在练读、听读、评读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中提高朗读水平。

7、再读文,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师问: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识记要求会认的字,在讨论交流中师生共同归纳出识记生字的方法。

(1)词语记忆:如:老师、话语、语句、泉水、清亮、甜美、一颗星、一句话……

(2)对比记忆:如:语—话—说 清—睛 亮—高

(3)部件记忆:可以根据合体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拆分成的汉字,借助儿歌记忆。

2、生字书写 (1)自己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位置。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把本课的字写匀称,熟记各个生字的笔画特点。

(3)教师相机点拨较难字的写法。

(4)指生到黑板前表演,学生进行评议交流,指出优点和不足。

3、词语扩展练习。

(1)课件出示:

春天的花蜜 秋天的( )

天上的星星 地上的( )

老师的.话语 爸爸的( )

课件提示音:同学们,你能想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吗?看谁填得又对有多。

(2)你们能自己想出类似的词语吗?比比看谁是智慧星。如:“清清的泉水”

“甜甜的花蜜”“迷人的天山”“洁白的雪莲”等等。

四、扩展延伸

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课下可以找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还可以把心里话、悄悄话用汉语拼音写出来放到悄悄话信箱里。

从教师的生活照和工作照入手,让学生感受、交流、分享教师的亲切和关爱。自然的引出课题《老师的话语》。

从指导读课文题目,到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中,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悟,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入手,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文章的情感。

诗歌两段文字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语言清新流畅,很适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朗读水平不一,尤其低年级学生,朗读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情即可。这一环节,切忌脱离文章的内容和学习的生活实际一味强调技巧。

通过反复朗读,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与体贴。使情感达到升华。

学生记忆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尊重学生记生字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认识的汉字自己编成儿歌记忆。

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学习中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识记本课生字的写法。

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互帮互学,掌握知识的过程。

通过学生掌握类似词语的学习形式,达到丰富大量词汇的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学生在愉快的竞赛游戏中科学的积累了更多的词语。

调动学生以“悄悄话”的方式传递美好情感的欲望,使师生之间增进了解,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切。

篇2:老师的话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田字格里的一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偏旁“白字旁儿”(白)。

2、 正确认识十一个生字。

3、 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展开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体贴,感受老师对学生博大无私的爱,培养学生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好品质。

策略方法:

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扩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扩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课前准备:

创设导入情境的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小宝宝从一出生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妈妈的话了,妈妈那一句句亲切的话语时刻陪伴在我们的耳旁,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下面老师就想知道你还记得妈妈的哪一句话语让你感觉最亲切?(生答)那么上学了,在学校、在课堂我们小朋友听到最多的又是谁的话语呢?--老师的话语,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9课:老师的话语。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学习第一个生字“的”,看老师写,学生书空,左右结构白字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能把课文读通顺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记住了吗?

2、听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

3、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来读读吧,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4、同桌之间相互考一考,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5、检查学生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学生看屏幕自读--指名学生领读--指个别学生读

(2)出示无拼音的词语:

--指名学生领读

--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学生读生字。

(3)出示单个生字

--指名学生组词或者说话

(4)出示句子

--指名读

--齐读

6、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听,看他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

(2)再指一名学生来读。师:你能读的比他好吗?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再小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美好的事物?

2、学生回答。(板书:泉水、花蜜、星星)

3、你最喜欢哪一种事物呢?再读读课文,能不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4、小组讨论。

5、指导朗读。

山谷的泉水,一点一点清清的。

(1)学生结合课文先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此时可出示山泉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更直观性地表达。

(3)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当学生读得还不够有感情时,引导:

听你读完,感觉泉水不是很清澈,还有点混浊呢?谁能再读读?

如果学生读得好一些了,就要鼓励他,老师感觉这会泉水清澈多了,那谁还能读读,让大家感觉泉水更清澈呢?”这样我想学生肯定会把“清清的”这个重点词突出出来,读得更好。

这回再引导“一点一点”这个词。同学们“一点一点”怎么回事?泉水就一点是清清的吗?

师范读这句话,学生进行模仿练读。

学生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最好、最有感情。

接下来的两句话在构成上和第一句话是一样的,所以均可以采用以上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春天的花蜜,一滴一滴甜甜的。

(出示蜜蜂采蜜的图片)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引导学生:

一滴一滴是多少滴?

天上的星星,一颗一颗亮亮的。

(出示夜空星星的图片)

引导学生:

你觉得夜空的星星漂亮吗?

一颗一颗是多少颗?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见到了清清的泉水、甜甜的花蜜和那亮亮的星星,你们喜欢他们吗?那么,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疼爱就像那清清的的泉水流淌在我们的身上,也像那甜甜的花蜜滋润的我们的心田,更像那亮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师出示老师们的flash动画:看见哪位老师就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

师过渡:

讲台上老师为同学们写下无穷无尽的知识;

讲台下老师在耐心地辅导每一个学生;

当学生有进步时老师给予他最大的鼓励;

操场上有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的快乐的场景;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这句话。

学生感情朗读。

师过渡语:“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位老师说过的话让你心里暖暖的吗?”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谈)

师:让我们一起来怀着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读读这篇课文吧!

小组内比赛读。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四、延伸

师:同学们,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又再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关怀与体贴,那么面对老师的关怀与体贴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

生:畅所欲言。

师:把学完这节课后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在小本本上

[老师的话语 教案教学设计]

篇3:《蝶恋花》教学设计案例

《蝶恋花》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首词景写的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板书:景深 情深 意境深】

【我们先来看看景写的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所作了精心的安排。庭院幽深、空旷,现在讲到了院中景,“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这一个“堆”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词人又将镜头摇向了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这一个“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着一“怨”字。】

【板书:情深:怨】

【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词人没有让你立刻看到深闺的女子,而是把你的视线转到了她丈夫那里。这里丈夫的享乐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这里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造足了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

着一“恨”字。

【板书:恨】

下片写情,请通常也是和景结合的,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篇4:再别康桥教学案例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 当堂背诵全诗。

二、 教学重难点

1、 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理想的主义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和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

古人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具体分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仔细观察第一节,大家发现第一节有什么特点啊?

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 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本节诗虽然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却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个词用的好啊?

“招摇”、“油油”(学生回答)

明确:“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 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篇5: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案例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会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解释题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

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习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1)师: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好吗?翻开书104页,按照顺序列表试一试。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

小结讲解: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习方式: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

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3、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

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20个头是40条腿。(54-40)少了1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14除以2等于7。.

生:鸡的只数为:20-7 = 13(只)。

师:还有别的做法吗?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80条腿,多出26条腿,多出的是1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也可以求出来。

6、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 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巩固练习

1、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2、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课时作业。

篇6:皮影戏教学设计案例

皮影戏教学设计案例

大班艺术领域 《皮影戏》

设计意图:

在我园年俗表演中,我们邀请了皮影艺人为孩子们来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艺术中,孩子

们对皮影戏这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园也为孩子们开设了有关皮影戏

的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皮影戏,学习制作皮影并尝试表演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皮影戏的有关知识,知道表演皮影戏需要用到的`一些道具。

2、了解制作皮影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3、激发幼儿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出皮影戏、皮影戏台、三套皮影(小小的早餐,熊出没,十二生肖)、PPT、铁环数个,铁棒数个,木棒数个,皮影卡、灯、故事创编、音乐、材料盘、剪刀数个、

活动过程:

一、了解欣赏皮影戏

3、导入:孩子们好,昨天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们告诉了我几个你们喜欢的故事,有《熊

出没》《十二生肖》《猫和老鼠》等等,老师也让你们用塑料板纸画下了故事里面的人物,今

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故事《小小的早餐》,请你们欣赏一下

2、幼儿观看,教师表演

引导幼儿说出皮影戏,知道表演皮影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灯影戏”,就是通过我们这

个戏台幕布后面的灯光投射出我们这个活动皮影的影像,这种表演形式我们叫他“皮影戏”

也叫做“灯影戏”

师:其实我们这个皮影师我们这出皮影戏里最关键的道具,那皮影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请你们想一想

让幼儿探索,尝试说出皮影的制作过程

师:孩子们,其实我们民间古老传统的皮影制作是用动物的皮质做成的,但是工艺比较繁琐,

为了做工方便保存方便,我们现在都是用塑料板纸来制作皮影的

师:孩子们,我们制作皮影一共分为几步呀?

幼:三步

师:第一步是绘制皮影,第二步是剪切,第三步是将材料把皮影卡连接在一起

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二、幼儿制作皮影,教师巡回指导

三、表演皮影戏

每组幼儿表演不同的主题

四、活动延伸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分享给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那我们带着这些皮影给其他小朋友进行表

演吧!

篇7: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案例

再别康桥全诗构筑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是有所侧重。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 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七、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八、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篇8:《一剪梅》教学设计案例

《一剪梅》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见幻灯片)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她的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

(三)、作品鉴赏

1、老师朗诵《一剪梅》,带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注意节奏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板书: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月、西楼、花、水)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环境的冷落萧条,烘托出词人落寞孤独的情怀。

(2)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是什么?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本身就寄托着相思、伤感,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9:《散步》教学设计案例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熟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好本文的字词义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散文故事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学会和谐处理家庭关系。

二、教学方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合作、探究。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去《散步》,让我们去感受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分组在一起读课文。注意语速:以中速为主,第④段稍快,第8段稍慢。读罢之后,请同学们复述这篇散文故事的主要情节。小组可以推荐代表人发言复述。

(三)、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生: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生:“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师: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生: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

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

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

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

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

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

(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喜欢这篇散文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分组在一起议一议。

组1:喜欢第4段中的景色描写,它写出了初春的气息,写出了万物复苏的情景。

组3:喜欢第5段中的儿子这人物,他天真,活泼,可爱聪明。

组8:喜欢第1段的,内容,它让我们学会了在写作文过程中要写清人物和地点。

组5:喜欢第5、7两段的内容,它体现了一家人的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生鼓掌)

组6:第8段中的最后一句不理解。

组13回答:作者感到了责任重大。

师补充:组13回答的很好。“我”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全家人,我肩负着一种使命感,责任重大。

组2喜欢本文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就是整个世界。”作者由自己的家庭想到了社会上其他人的家庭。(生鼓掌)

师:组2把文章内容加以升华,真棒!

(五)、作业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教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来指导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说学生想说的,谈学生感受最深的。学了本文以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学生的价值观也得以摆正。从而也使我明白了课堂的教学就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堂。

相关文章推荐:

1.散步教学设计

2.《散步》教学设计

3.散步教学设计

4.《散步》优秀教案设计

5.小学生《散步》教学设计

6.《秋天》教学设计

7.《自信第一课》教学设计

8.《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9.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篇10:《电功率》教学设计相关案例

《电功率》教学设计相关案例

江西省大余中学 刘XX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PZ220-25、PZ220-60、2.5V 0.3A、3.8V 0.3A、学生电源、开关、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有W和KW;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电功率的大小是仪器的主要指标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培养节能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通过观察铭牌,计算电功,培养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电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学难点】

电功率的概念,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你家装修房子采购了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有60W和25W的;根据需要客厅、书房的灯要亮些,卧室、厕所里的灯要暗些,如果让同学们从中选择,你会怎么选?为什么?

同学们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判断选择:客厅、书房安装60W的灯泡;卧室、厕所里安装25W的灯泡。

原因:60W的电灯泡比25W的更亮。

二、认识电功率

教师:演示60W和25W灯泡正常工作情况;

问1:电灯泡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从刚才实验看出60W的电灯泡比25W的更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问2:怎样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

学生观察灯泡亮度

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这表明相同时间内60W的电灯泡把更多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也就是说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

教师类比启发: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可以怎样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1)利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

(2)利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即功率);

(3)单位时间电流所做的功。

教师: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来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它就是电功率。从刚才的比较中得出应该怎么来描述电功率呢?

电功率就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如果用Ρ表示电功率,用W表示电功,用t表示通电时间,用数学公式就应该这样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教师:但在工农业生产上的用电器,如起重机上的电动机,功率往往很大,这时就要用更大的单位千瓦(kW)来表示。1kW=1000W

如农田灌溉时用来带动水泵的电动机,功率大约在几千瓦到几十千瓦之间。

电功率在数值上等于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当电功的单位是焦(J),时间的单位是秒(S),电功率的单位就是焦/秒(J/S),常用瓦特(W)来表示。

学生熟悉电功率的常用单位。

平常我们说40W的灯泡、150W的.电视机说的就是电功率。电功率是家用电器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在各种用电器的铭牌和说明书中都有标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7-2-2并思考讨论:

(1)该电视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2)看两小时电视要消耗多少电能?

教师说明:计算时只要单位配套使用即可,计算日常生活中用电时消耗的电能用此方法更简便。

学生观察后回答:(1)该电视机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是140W;表示它1s消耗电能140J

(2)由公式,可得

或:

学生了解单位的配套使用

(1)P―W,t―S,W―J;

(2)P―KW,t―h,W―KWh.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要节约电能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根据公式W=Pt,可以在不改变用电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用电器的功率;也可以在不减小用电功率的情况下,减少用电时间,如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当然可以同时考虑。

三、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教师: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其电功率一般不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可能是什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引导督促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

学生猜想假设:

(1)可能与两端的电压有关;

(2)可能与通过的电流有关;

(3)可能与用电器的电阻有关

…………

学生各自猜想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小组成员共同赞成的猜想,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本组的猜想。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可能影响的因素。明确只需探究电功率跟电压、电流的关系。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各小组内进行方案交流。

教师:每组派代表与大家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强调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灯泡电功率的大小,操作如下:(1)将小灯泡串联,保持电流相等,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2)将小灯泡并联,保持电压相等,测量灯泡的电流。

教师: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分析论证

教师:请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分析。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学生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小组结论。

4.交流讨论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得到结论:(1)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相同时,用电器上的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2)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

5.评估

教师: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数据与所得结论是否可靠?

学生审查思考

教师:进一步实验发现: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即P=UI

公式中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A),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V),P表示电功率,单位是瓦(W).

学生领会两个计算电功率的公式:

(1)

(2)P=UI

推导出公式:W=UIt.

四、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课本例1;

教师:有无办法直接由电压和电功率求出电阻?

学生尝试完成例1和“自我评价”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课本例2并启发学生完成讨论交流----电流过大的原因。

学生尝试完成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电功率,知道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之“自我评价”剩余部分

七、课后练习

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某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

【教学反馈】

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学“速度”和“功率”的概念进行类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前面实验探究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在解题中激发兴趣。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和思维的方法,所以在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尽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来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说明】根据家庭用电的实际情况,本课用60W、25W的灯泡代替100W和40W的灯泡。

篇1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

[1] [2] 下一页

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投影] 课后小结

来源:人教网

上一页  [1] [2]

篇12: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案例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案例》

一、说教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说意图

读了这篇神话故事我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教神话故事呢?是不是把他当成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凡人?如果这样,学生可能要说:“老师,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存在的,那有肝脏被吃光了,还不死的。”如果我们告诉他们,因为这是神。那么学生又可能会说,这位天神没什么伟大的,宙斯让鹫鹰来啄食他的肝脏,也没什么,因为他是神,他不痛的。那么,普罗米修斯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因此,我觉得我们在教这篇神话故事时,必须让学生明白,神与人共同点与不同点。神有着人没有的本领,比如,神肝脏被吃光了,不会死,还可能会重新长起来。但神也是人,有着人一样的痛苦。然后,把神还原成人,把他当成一位英雄人物来教,来体会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一节语文 课,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有所得,能够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服务。那么在这篇神话故事中,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语言的积累?谴词造句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普罗米修斯身上学到为别人着想,以及面对困难有着坚强的意志。因为这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真正所缺的。这是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所需要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加上这是一篇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我课前指导学生去了解一下希腊,去感受一下神话故事。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语言在学生心理活起来,去触动他们心灵。教学时,我围绕读了课文你敬佩普罗米修斯吗?为什么敬佩?来进行教学。树立起普罗米修斯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最后问学生被大力神救了之后,宙斯还会惩罚普罗米修斯吗?从而推荐《古希腊神话》这本书,激起学生读希腊神话故事的欲望。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和本课自身的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语。

2、能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并能有感情的读出感受受。

3、激发学生读《希腊古典神话》的兴趣。

四、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五、教法,学法:

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读、讨论、精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分二课时进行教学,本堂课是第二课时,

六、教学流程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我分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整体感知

篇13:优秀案例教学设计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及删除幻灯片的一般方法;

2.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3.理解母版的作用,学会通过使用“幻灯片母版”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向每页幻灯片中添加标识型的文字或图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锻炼学生自主开发软件功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精密性;

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二.难点:

1.给幻灯片设置脱离母版控制的背景;

2.幻灯片母版的使

用。

教学模式:“自学→质疑→指导”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辅助教学软件。

课前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网,将“课前任务.chm”、“练习.ppt”、3个任务文件及“图标.jpg”传给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

(1)映射网络驱动器;

(2)打开download文件夹中的“练习.ppt”;

(3)在第1页幻灯片上围绕学校“体育节”设计宣传海报;

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文字简练,有号召力

(4)存盘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通过设计“体育节”宣传海报,希望帮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主要内容请阅读演示文稿“练习.ppt”第二张幻灯片的内容。

二.新课

任务一

(1)交换第1页与第2页幻灯片的次序;

(2)删除第4页幻灯片。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几种常用视图及其转换。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设计制作的“体育节”宣传海报,给以肯定评价;同时提出:该页幻灯片的背景与内容不协调。

任务二

(1)为“体育节”宣传海报这页幻灯片,设计与内容更相配,且与其他页不同的背景;

(2)存盘。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二;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

教师提示: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时,第一次提到了“母版”,其实它早就在帮我们了。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

任务三

将download文件夹中的“图标.jpg”,添加到“幻灯片母版”上;然后,观察各页幻灯片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三;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质疑: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幻灯片母版”的变化会影响到各页幻灯片;请讨论,利用“母版”的这个作用,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实践;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答案和典型作品。

师生共同小结:利用母版可以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

(1)可以改变“幻灯片自动版式”中标题及文本的样式;

(2)可以一次性向各页幻灯片中添加标志性图形和文字;

(3)可以设计个人风格的模板。

三.总结:本节要点(幻灯片)

四.作业:试着向演示文稿中添加其他类型的对象,如表格、电影、声音等,丰富你的演示文稿。

1.《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2.《穷人》教学设计案例

3.月球之谜教学设计(案例)

4.《散步》教学设计案例

5.《称赞》教学设计案例

6.人教版《西门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7.《一夜的工作》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欣赏

8.《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9.《四个太阳》教学设计案例

10.教学设计案例《景阳冈》

篇14:《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1、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 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 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总结: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

三、 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 (稼轩) 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3、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不乱吃东西幼儿园中班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构建教研共同体的计划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论文参考

影响教师的教育美文读后感

教育随笔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心得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日志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大班安全教案-不乱吃东西

《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
《《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老师的话语》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英语作文:给年轻女孩的建议2023-07-05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2022-05-07

剖析小额贷款的启示与反思论文2022-08-07

论文写作方法:毕业论文写作理论方法2024-02-27

浅析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2-05-26

西方文化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分析论文2023-09-18

采访老师新闻稿范文2024-01-07

教师网络教研心得体会2022-05-07

小学语文案例范文2023-06-11

小度写范文个人学习总结2022-05-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