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

时间:2023-02-22 07:30:10 语文教学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集锦17篇)由网友“fish8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

篇1: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

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的导向,传统教学总是“重结果、轻过程”。语文新课程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几个维度重建课程目标体系,指出过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确立和突出了过程的地位。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性品质,它引领着教育实践,同时承受教育实践的诘问。直面当下的教学实践,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情景已日见式微,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的教学景观数见不鲜,但同时重视“过程”而对“结果”的正确与否轻视甚至忽略的教学现象也时有所见,后者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和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一些困惑和质问:过程重要,结果就不重要吗?过程与结果,到底谁更重要?这些问题不仅观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思辨,更关涉到实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权重把握,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正确释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过程与结果互相对立

语文教学的结果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发展的最终产物,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教学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前者与语文知识几乎是同义语(狭义的知识观),主要是一些经过严格检验,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能够用文字符号加以明确表达的事实,包括字、词、句、说话、作文等;后者具体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谋求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异: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过程则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常常渗透着活动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结果通常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封闭的、固定的、静态的,而过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比较客观和确定的,而过程常常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时空情境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结果(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具有公共性,而过程则通常具有个人性,并且过程的丰富多样性也与结果的“贫乏单调性”――后者仅仅是由若干词语所构成的――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者而言,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学习者获得这些知识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直接使用它们,由此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和生活能基于前人和他人知识经验,避免行为和生活的盲目性”,增强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而过程具有“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用,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它对学生的身心结构的改造、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二、过程与结果相互依存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彼此对立,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或结果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肌体”与“灵魂”总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沉积物。对结果的追求是过程展开的动力源泉,同时结果又为过程发展提供方向导航。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它总是朝着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与规限。“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三、过程与结果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其直接的教

学涵义是:语文教学要坚持“两点论”,既要重视教学的结果,又要重视教学的过程。据此看来,那种“唯结果”或“唯过程”的极端做法是教学中的形而上学“一点论”,是完全错误的,其错误根源正如马克思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所指出的:“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教育史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创造性地运用“经验”概念消解过程与结果的二元对立,确认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杜威的“经验”概念包括两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一是经验的过程。他从经验的意义上理解“知识”,“知识,是一个涉及范围最广泛的术语,……它包括各种操作和学科。……知识这个术语既有主动的意义,也有被动的意义。知识既指操作或行动,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识的内容……”显然,在杜威看来,知识并非是人们通常只强调的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而是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语文新课程正是基于对过程与结果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认识,在语文教学“重视结果、轻视甚至忽略过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适时指正“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确立和突出过程的地位。事实上,只有在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既重视教学的结果,又重视教学的过程,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也才能有效消解工具性对人文精神的控制,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通过上面论述可看出,“过程和结果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做到既重视教学的结果,又重视教学的过程;既要看到统一,又要权衡轻重,做到具体知识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实际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相对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合作的能力、学会生存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篇2: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过程好比爬山。在攀登中,可以欣赏鸟语花香,溪水叮咚。可以观看飞禽走兽,峰恋叠嶂。可以感受心跳的加快,呼吸的急促。一路上的好风景,尽在不言中。

结果好比爬上山顶。尽管可以一览众山小,却因失去了沿途的大好风光,暂时的愉悦,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也慢慢的冷却。

过程好比渡河。无论是否到达彼岸,在旅途中,可以体验水的温度,可以看到鱼翔浅底的胜景。

结果好比彼岸。纵然到达目的地,却因无缘经历河流澎湃,暗潮涌动,成功也因此大打折扣。

过程好比一粒种子,经历冬的睡眠,春的苏醒,夏的热烈,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破土而出,直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结果好比秋天的大树,果实挂满了树梢,在微风吹拂下,发出诱人的果香。因没有亲身经历,也就无法感受果实的珍贵。珍惜其果实的,也就少之又少。

看重过程,就可以感受生命的长度,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对自己骄傲地说,青春无悔,岁月无悔,因为自己曾经努力过、奋斗过。

看重结果,就将生命的长度缩短为起点和终点。悲观论者似乎看到冥冥之中,注定自己要失败。于是,失去尝试的勇气,失去了对人生自信,失去了一切的一切;乐观者为了到达终点,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带着沉重的包袱,匆匆忙忙地向着目标进发。到了终点,才发现自己为了结果,丢失了很多很多。

篇3: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我们的一生就像在滚雪球,越滚越大。越大越重,因此必须放弃行囊,轻装上阵。在奋斗的过程中,记住过程,忘记结果,才不会被盛名的大雪球压倒。

人生在世,理所当然地要立一个目标,立了目标,就应当努力奋斗。但在奋斗中,我们有许多人却都走了弯路。有的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于跨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有的人瞻前顾后,畏手缩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从前的中国足球正是这样,他们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太功利化,将结果看得太重,忽略了奋斗的过程也要精彩,最终却连结果也得不到。

奋斗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过程中,结果仅仅是最后的瞬间。在过程中我们可以享受快乐,获得方法,分担忧愁,而结果仅仅是一个他人的肯定,自己能力的证明,与过程相比,它的分量太轻太轻,不值得人们如此看重,与此同时,在奋斗的漫长历程中,需要的是毅力和能力。如果总想着那么遥远地方的目标,势必会造成对长时间的等待失去耐力,变得急功近利。古语说:“欲速则不达”,着急可能会迷失方向,前功尽弃。同时,对于结果的过份看重会使人背上想赢怕输的包袱,在同样能力的情况下,同样会使自己对每走一步都加倍谨慎,缩手缩脚,成为成功的障碍。

对于名利的的态度,经常决定着一个人成功以后的发展前途。如果一个人只是记住自己之前的成功,会使自己沉溺于往日中,丧失发展的动力。英国科学家、著名学者、法拉第的老师戴维的后半生,就因为成名之后太看重名利而碌碌无为。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曾拒绝领奖,除去个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结果的看淡。发现“镭”的居里夫人曾经将自己的成果捐献并公布方法,除了奉献社会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居里夫人享受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享受人生,首先要记住过程,忘记结果。

篇4: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漫漫人生,我们在过程中渡过,在结果中享受,人的一生没有过程枯燥,没有结果缺憾,正如我们磕瓜子,磕有乐趣,吃却能填腹,进腹为之重。没有结果就如一场完美的演出没有谢幕,难免让人觉得有遗憾的,我们南昊人的誓词中所说的好“不看过程看结果”,古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过程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追逐最完美的结果!就好像你的前面是一条鸿沟,后面是即将爆炸的炸弹,你只要跳过去就可以赢取第二次的生命,但是你却苛求自己在跳的过程中不但要完全符合要领,而且还要划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结果呢?悬崖是最后的归宿。相反,另外一个人虽动作粗糙、弧线生硬,却成功地跳过去了。究竟是过程重于结果,还是结果重于过程呢?难道我们勤勤恳恳、不辞辛苦的工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难道我们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去上学、去吸取知识的营养不是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奋斗目标打基础?难道那些支持希望工程的慈善家们散尽千金的去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不正是想让他们同样有权利、有机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过程是为了实现一个个的目标奋斗的过程,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结果,只有目标实现了,它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付出,但是当我们付出汗水、努力拼搏后,却换来失败的泪水时,我们又岂会甘心就此服输?如果一个个的目标不能实现,何来力量继续支持我们不断的奋斗、继续拼搏?只有目标实现了,才会激励我们前进,我们才会更有挑战一切、迎接一切困难的动力。

漫漫人生路,迢迢岁月情,人生的道路不因风阴雪挠而停止不前;岁月的河流不因月圆月缺而停止流动。所以,人生追求的是结果,结果重于过程!

篇5: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成功的花,人们只敬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今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士,人们只注重他们成功的结果与经验。比喻人们会问:你现在生活的如何?你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然后他们又会讲给他们的子女,说成功有多么好。可是,他们却忽视了换来成功的汗水是多么可贵啊!

现在,人们便问;到底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当你登山的时候,你会时不时眺望远方,回味自己“爬”上来的不易,你也会鼓励自己继续向上,因为你的目标是“一览众山小”。当你爬上山顶的时候,看到群峰叠起,你固然欣喜若狂。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是怎么攀登至山顶峰的?

没有过程,哪来结果?结果是过程决定的,你越努力结果越好,要知道结果的好坏与努力的程度成正比。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因此只要付出汗水才能获得好的结果。没有过程,哪来结果?结果是过程决定的,你越努力结果越好,要知道结果的好坏与努力的程度成正比。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因此只要付出汗水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们也许会思考做这件事有什么好处,结果会如何,而陷入了迷茫里尚不自知。人们彷徨在时间的长河前,因为他们不知道结果。“做了就别考虑结果!”这句话是我从一本武侠小说中学到的。对啊,做任何事之前不应该想着结果是什么,不应该只看到自己能收获到什么,也不要后悔曾经做过的事。即便失败,至少那还是梦。

人生就像一列不断向前驶去的火车,你不知道你从何处来,也不知道该驶向何处。每个人都有一个座位,在你还没有到站前,还不如欣赏欣赏窗外的风景呢!因为如果不懂得享受过程,那么结果也只能是一片空白。

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中有太多太多的“无知者”他们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熟不知,我们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阶梯,方能拥抱成功。成功没有捷径,所以美在过程,而非结果!

篇6: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韩寒说“当排场比用场大,再多的努力也会适得其反。”而我想说:“当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再多的汗水都会化为乌有。”像从钢索上掉下来的华伦达,如果他只在过程中付出,而不在意结果,就一定不会失误身亡。

梦想寻找踏实行走的人

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亚军帕尔哈提,是最独特声音的拥有者,第一场他就征服所有导师为他转身,当汪峰问及“你的梦想是什么”时,他的“我没有梦想”惊诧了所有人。但随后,他说“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做问心无愧的事,该来的一切都会来,包括梦想。”我释然,他并不在意结果的好坏,只是努力的、认真的完善过程的每一步。但是,诚然,若过程完美,结果又会差到哪儿去呢?梦想只寻找踏实行走的人。

有付出的过程都会有个结局

著名主持人董卿以她清新明丽的主持人形象,荣登“央视一姐”的宝座,但其一开始只是一个不知名电视台的小支持人而已,她实言,“我从没想过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我只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而已。”话虽如此,她从一个小电台来到央视,过程中的努力可想而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知道从我家来到机场要几分钟时间”,但她根本不在意,她只是坚持走了八年而已。所以,有付出的故事都会有个结局,美好的。

低头作画仰望星空的人

凡高永远都不会想到他的作品会以13个亿的天价在他死后被卖出。一个有严重抑郁症的人,无法向别人宣泄的情感就通过美术作品去表现,他的向日葵,他的自画像,他的星空……他像一个孩子,在前行的路中迷失,忘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但也同时发现了另一处美丽的风景。在过程中一幅幅的不及成果的练习,才使得画作中不夹杂一点点利益的杂质,愈发纯净美丽。认真作画,关注过程的人,一定也会得到浩瀚星空的垂青。

它们都放弃去跪求别人眼中的结果;他们一言不发的行走在自己的路上,默默无闻,坚定支持;他们不去向光辉的舞台,而踏实的在过程中积累。所以,他们在前行的过程中看到了美丽的风景,顺便,摘走了早就栽在路上成熟的果实。

篇7: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过程重要?结果重要?都重要?

似乎很难选择!但仔细一想,就能得到结论: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就像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重在参与!”只要你参与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称心如意也就无悔了!

我得博腕了!写写心中的感受吧!

俺成为博腕,最主要的是俺一直在坚持!

虽然俺以前十分在乎得到得不到这朵“大红花”,每一星期过后,只要上面没有俺的小脸儿,就十分的不开心!(想了半天才决定用“不开心”这个词!因为我并不是十分的不高兴,也不能十分的平静,用两种心情之间的词,俺觉得“不开心”是恰到好处。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犹如神来之笔。)于是,俺就再次加把柴(“油”已经被其他的博友加完了,“加油”站快不行了,咱得节能不是。)努力的写呀写呀……可是下星期还是没有俺,俺是真的有点不高兴了,但俺没有泄气,继续加柴!现在校信通的工作人员真的让俺“暴了光”,出现在博客首页的左栏里,还是最上面,俺一看,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但心里是真的高兴呀!我笑呀、“哭”呀、跳呀……直到吃饭时,还拿着筷子左敲敲、右打打,那个高兴劲比若干年后彩票中了头奖还高兴!别笑俺呀,这不是多天的努力得到个好的结果了吗!

周一中午放学,我照常走出校门,看到妈妈正站在校门口接我。妈妈看到我,不急不躁的对我说:“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吧?”我看着妈妈,脑子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我成博腕儿了?”妈妈说:“你知道呀,今天……”“不会吧?到底是什么好消息?”我追问。虽然我一直在盼着这一天,但我觉得这周写得博文不算多,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妈妈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肯定地说:“真的,今天校信通的曹老师打电话告诉我的,说你成腕了,让你抓紧选书呢。快点吧,回家!”“啊!”我大叫一声,“狠狠”的捶了妈妈一下,顿时热泪盈眶。回家后,又激动了几次,当时的不自信、上午上学忘带书的不愉快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所有的烦恼霎时全无!

想想写博的过程,从不情愿开博(有妈妈的很多因素我才开通),到喜欢上它,离不开它;从开始无题材可写,到现在随时随地能发现素材,从语言的幼稚,到渐渐成熟(雅朵阿姨教的高招,让我发现了自己语言的变化)……在整个写博的过程中,我努力着、快乐着、收获着!这一切让我再次感到: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过程,只要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努力了,付出了,结果一定就是好的!即使不那么称心如意又有何妨,在体验的过程中你已经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很多!

最后,用我们金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吧:

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使人无悔!

篇8: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盈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决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甚至,来不及后悔。

我总想我生活的地方正在越来越缺少某种东西。

我看到熙熙攘攘的地铁,面无表情的人们下了又上;我听到那些比我小许多的孩子谈论着谁家更富有;我闻到城市里的气味,烟草、空调、汗水;我感觉到每个人的脉搏跳动-样,忙碌、快速。

顺应着忙碌,快餐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精神快餐也适时而起了。

我们永远不能像看漫画一样去读钱钟书、去读托尔斯泰,所以,在这忙碌的时代,他们隐到了舞台的背后。安妮宝贝、金庸、琼瑶大行其道了,从精版书到投资巨大的电影、电视,这份快餐美味方便,自然大受欢迎。只是像《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这样的“慢”餐只能不得不蒙一层灰了。有多少人还会再读施玛姆,遥想那有银色波光的茵梦湖呢?

现代人的特质便是忙,像书法这样的荟萃是根本没可能碰,连笔杆子都已被电脑键盘所代替,毫无美性的印刷字取代了流传千年、灵动飞扬的手写汉字。效率是大大提高了,然而这到底是种幸选还是悲哀呢?

忙使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忙也使我们的心灵无所依傍。曾经的质朴人情正在变得淡薄,曾经的经典正在被人遗忘,那种久久品味、欣赏名家之美的感觉已变成了一种奢侈,龙井在角落无意义地散发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头高高在上。

篇9:过程与结果议论文

故事不一定都有结果,结果不一定都是好的,好的结果不一定都是你想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还没有结果,一个小a他在初中时的成绩很好,很优秀,但是一次家中的变故改变了这一切,他开始打架,吸烟,逃课争取当一个不良学生引起家人的注意,可是父亲的态度让他心灰意冷。还好母亲为了他回来这个日益冰冷的“家”。但是他一时一失足成千古恨,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只能在一个很次的学校读书,他开始让自己堕落了在班级也是倒数。后来他遇到了小c他们是很好的朋友,知道有一天他觉得他喜欢上了小c并向她说明了这一切,小c同意和他在一起。但是小c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所以a要处处让着她,但她还是不满意现状觉得很是枯燥无聊,于是总是无理群闹,小a都让着她,宠着她直到一天小a要去外地集训,这让从来没分开的两人拉开了距离,小c发现自己根本离不了小a。渐渐的c上了高中结识很多朋友也就放下了小a,她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了,于是她提出了分手,小a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之后小c觉得没有人会像小a一样对她,她又回去了。。。后来的后来因为一些事又分开了这次小c决定了无论如何不回头,但是半年后还是回到了原点,至今还没有出现结果,不知道以后会什么样!

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但是人们并不排斥他,反而会因为这个没结果的故事感到幸福这就是最好的在最后,如果这个故事有了结果也许他不是你想要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故事不管有没有结果她都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你并没有极度排斥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一个故事重在享受。

好好去享受我们的故事,不管结果。

篇10:过程与结果作文

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呢?有人说是结果,好的结果就有好的过程,结果坏了,那么说明你不够努力。还有人说是过程,只要你的过程很完美,很努力,那么结果就没所谓了,因为你认真过,还有一次机会。那你会选过程还是结果呢?下面看一下我理发的一个故事吧。

“呜,你头发长得好快啊!快去理吧!新的那家吧,我带你去。”奶奶说道。奶奶带着我走进了某家理发店,奶奶办完事之后回了家叫我自己回来。那位理发师安装好理发器后,看了看,在细细研究着从何开始。拿起理发器轻轻地从我头发开了过去,一大块平了,又小心翼翼地把太阳穴那边的头给理掉,然后把后脑勺的头发给理了。

他聚精会神地理了十几分钟,我心想:真是一个细心的人啊!他拿出水往我头上一喷。额,这是干嘛的?他又拿出剪刀和一把梳子,原来这是修理一下理的不好的头发。他好像不是很拿手,剪得又是很痛,有的头发剪的好似被拔掉一样痛。折腾了大概半个钟头吧,终于理好了,看着镜子前清爽的自己,我笑了。

至于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我选过程。只要尽自己的全力,就算失败了也有一份安心,就像理发一样,也许过程很折腾,但谁能否认过程努力的魅力呢?

篇11:过程与结果高一作文

过程与结果高一作文

当姗姗来迟的神父冲进墓穴时,罗密欧死了,朱丽叶也死了。这一对同样坚贞的情人,因一段时间的误差,偎依着死去了,旷世的爱情终未能逃出命运的定数。他们轰轰烈烈地爱过,却凄凄惨惨地死去。

在那个铁与血的年代里,虽先生五霸,后生七雄,天下仍是诸侯林立,混战不休。春秋如此,战国如此。然而,一个人,从血流成河旌旗折断的战场,从尽焚百家坑埋诸儒的旷野,从役民百万尸横遍野的长城,走了出来。他的轮廓终于清晰。于是,始皇称帝,天下一统,泱泱大秦,如日中天。

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永恒主题,永恒于每一个人的震撼中,他们无怨无悔的爱的过程,成为永恒的经典;而秦始皇又岂能忘掉背后的百万索命怨魂。天下人又岂能忘掉还在流淌的鲜血,于是,天下人唾沫尽淹秦始皇。他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人们并不仅仅看到了他的结果,也审查了他的过程。

过程与结果,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有定论。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谁都可说出一种答案和数种理由,但究竟孰是孰非,又没了定论。但是,人们既崇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又震惊于秦始皇的千古功业。对于前者,人们重于过程,而对于后者,人们重于结果――谁说一个人既能重过程又能重结果?又何须自寻烦恼,争个你死我活?其实,过程与结果并不矛盾,过程是结果的前提,结果是过程的延续,它们合二为一,则是一段完整的故事。过程和结果本身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就像一个人的'脑袋和躯体,它们共同构成人,而把头砍下来,放在一边,争论是头重要还是躯体重要,就与争论过程和结果谁重要一样了。

头和躯干协调好了,就是一个健全的人。而一个健全的人,必然有协调的头和躯干,过程和结果也是这样。绚丽多彩的过程必然不会有通向一片黑暗的结果。而辉煌夺目的结果,必然有一个不同凡响的过程。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殉情,向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宣告,也向过去、现在和将来宣告,我们爱过,轰轰烈烈,无怨无悔。死是一种永恒,它把我们的爱情留在了永恒里。秦始皇的奋斗历程,绝不苍白,要战胜纵横捭阖的军师、谈政议经的谋士、骁勇善战的将士,甚至于天下百姓的唾骂,难如登天。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如何的惊险和精彩?

如果追求过程,就应如雄鹰去享受搏击长空的快乐,就应如海豚去体验冲浪的愉悦,就应如飞蛾的义无反顾与膜拜那一瞬间的光明用尽每一分力气去追逐每一个过程,这样,才能问心无愧地说我追求过程,而梦想的实现则寓示着你已得到了结果。如果追逐结果,就应摒除杂念,一心向既定的目标进发,不论何等艰难险阻,你竭尽所能击溃了它们,达到了目的,你的结果如愿以偿,而你又是否觉察出你已付出了一个精彩的过程呢?

我是为了过程,还是为了结果?何须庸人自扰?过程与结果并存于每一件事中,也包括你的一生。一件成功的事包括了一个成功的过程和一个成功的结果,一段传奇的人生也包括了一个传奇的过程和一个传奇的结果。我们追逐的不应是割裂开来的过程与结果,而是一个整体,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因为它也拥有过程和结果。何必顾此失彼?

当战士们在号角中冲出战壕向敌人扑去时,当一个伟人向国家、民族和世界做出承诺时,当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向社会洒出一片热血丹心时,当蒙古的大学生为了救小孩奋不顾身地跳进冰窟时……他们并没有考虑过程与结果孰重孰轻。尽管胜败乃兵家常事,政权常有更迭,奉献会遭误解,救人可能没人救自己,但是,他们都拼尽了每一分力气。对于他们来说,过程与结果已兼得,夫复何求?又何须分得那么清楚,还是难得糊涂一回吧。

生命宝贵,但却短暂。和时间的深度和广度比较,生命只是弹指间,而这弹指间是刹那间的过程和结果。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这每一个刹那间的过程和结果,让他们拼成生命的过程和结果。这过程,是问心无愧的,而这结果,是此生无愧的结果!

篇12:过程与结果初中议论文

有时候,做一件事太在意结果的话,真的会忽视了过程的感受。

不管那感受是辛苦,是快乐,是委屈还是憋劲,但如果自只留意结果的话,好似就错过了一场专属你自个的体验。就像当你对一件事付出努力了,可是结果却被延迟,或者说一直没给出结果。如果你的注意力一直在等那个结果,无疑是会影响到你个人的心情的。这让我想到了微笑小天使的事业成长之路。那几年事业爬坡之时,他一直是拼命三郎的状态,他抓住每一个可以让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有过一连50几小时没休息的状态,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他都没有在床上休息,就是直接在赶路途中,在车上休息眯一会。

这样连轴转的结果就是他积攒了不少的作品,然而好多都被压在那没有被展示出来。微笑小天使也没空去抱怨,他把时间投入到一次又一次新的工作体验中,只到之前的作品在挤牙膏式的播出后,有一次爆发式的霸屏。以前积攒下的努力,那一份份成果收益一下子绽放朵朵绚丽,也让他在一下子获得更多的关注。就像他所说的,在做工作的过程中就全情投入,即是自己选择的当然是自己喜欢的。你尽管去付出去做,去享受这个过程,而时间总会给你答案的。

篇13:过程与结果都重要

过程与结果都重要

过程和结果都重要

--浅谈如何处理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最近听了几节计算教学的课,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发现很多老师在算理与算法教学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五年级老师在上小数除法时,一节课中花费很多时间讲小数除法的算理,课后交流时,几位听课老师却认为不用浪费这么多时间去讲算理,直接教给学生算法又省力学生也很容易听懂。六年级老师在上分数除法时,直接抛弃课本上用“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顺序展开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直接出示4个分数除法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因为执教教师几次的教学发现讲算理反而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直接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演练”,也能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

这几位老师是可以说数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特别是后一位老师能够活用教材我特别欣赏,也可以看出,如何处理好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是计算教学困扰一线教师一个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算理?简单地说是算的一种道理、想法,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形式或书写格式,是计算的方法、程序。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算法却是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是算理的提炼和概括,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我认为忽视算理的计算教学,至少有下面几个不利于:

1、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本质。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教学中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因为掌握算法与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理论支撑,忽略了算理的算法教学将显得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命力,谈不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正确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续发展。

2、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教学,如果只要求学生学会按法则进行计算并不难,因为学生只要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如果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根据分数除法的算理抽象出来的形式化、程序化得数学知识,教材是通过折纸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先解决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再引出不能整除的,让学生经历一般的到特殊的过程,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思想。而且,在探索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我认为,算理与算法的教学,贵在合谐,而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是计算教学理性回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应架设一些桥梁,通过教师的引导、铺设,为学生搭起理解的台阶,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

篇14:过程与结果的名言

过程与结果的名言

要赢得好的声誉需要,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做起事来就会不同了。

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

我有一块黑色的画布,我还有许许多多的颜料,我得到我所想要的。现在我拥有较大数目的财富,但是,在多年以前,当金钱的数目较少时,我也拥有同样多的乐趣。因为我深知,我想做的事情必定会达成。

除了丰富的知识和可靠的判断外,勇气是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要想游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用手划水效果更好。

必须有工作激情但又没有贪念,并且对投资的过程入迷的人才适合做这个工作。利欲熏心会毁了自己。当然,漠视金钱或者淡泊财富的人也不适合玩这种‘游戏’,因为他不喜欢就没有激情。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假如你缺乏自信,心虚与恐惧会导致你投资惨败。缺乏自信的投资人容易紧张,而且经常会在股价下跌时卖出股票。然而这种行为简直形同疯狂,就如你刚花了10万美元买了一栋房子,然后立刻就告诉经纪人,只要有人出价8万美元就卖了。

人们习惯把每天短线进出股市的投机客称之为投资人,就好像大家把不断发生一夜的爱情骗子当成浪漫情人一样。

哲学家们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你真能向一条鱼解释在陆地上行走的感觉吗?对鱼来说,陆上的一天胜过几千年的空谈。

当适当的气质与适当的智力结构相结合时,你就会得到理性的行为。

我所想要的并非是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我感觉我正要去教堂,去画壁画!

正直,勤奋,活力。而且,如果他们不拥有第一品质,其余两个将毁灭你。对此你要深思,这一点千真万确。

所谓拥有特许权的事业,是指那些可以轻易提高价格,且只需额外多投入一些资金,便可增加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的企业。

篇15:浅谈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论文

浅谈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论文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过程必然产生结果,结果是过程的必然,结果的预期也会反作用于过程。任何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或只注重过程、无视结果都会导致有失偏颇甚至严重后果。美术教学活动也不会例外。

美术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多样化、综合化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各种教学条件和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过程。美术教学活动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形而下的结果,如作业效果、考试效果、比赛结果等;一方面表现为形而上的结果,如审美思想、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由于功利性价值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弊端,美术教学活动大多只重视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输灌以及美术作业效果、比赛考试结果。这种现象轻视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带给学生的启智功能、心理体验、陶冶情操等形而上的结果。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自主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的美术技能,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高尚审美情操等正是美术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目标。究竟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又应怎样科学认识并处理好美术教学活动与结果的关系呢?

一、辩证认识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因果关系。

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因就是果,关注过程也就是等于关注结果。例如:在色彩教学中,教“如何认识写生色彩关系”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冷暖规律是什么,强弱规律是什么,那么学生是不会掌握的,要通过一个写生探索的过程去体验,结合欣赏、临摹大师的优秀作品,印

证审美体验的活动过程,才能慢慢形成一定的写生能力和审美实践能力。如果没有这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是不会有积极的教学结果的。色彩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学习到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写生技能,学会色彩的观察方法和感悟色彩作品的审美体验,形成高尚审美情趣。所以美术教学活动过程直接决定教学结果。

2.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只重视学生的作业效果,考试比赛成绩,以专业化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和审美水平,这种只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固然不对,但现在只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审美体验,或者只强调人文思想,培养创新意识等,而不在乎基本美术技能技法和作品效果等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例如,在《美术鉴赏》的教学当中,通过综合实践的方式指导学生去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综合探索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知识的理解巩固程度是相当深刻的,但这种教学过程实施的时间长,在当前高中生紧张的学习时间和巨大的高考压力中,要在《美术鉴赏》大部分课程中实施这种综合探究式教学是不现实的,这需要教师去权衡处理。美术作品效果反映美术教学活动过程,美术教学活动过程决定美术作品效果,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既要重视美术教学的结果,更应重视美术教学的过程

因为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因果关系,所以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也可以说是果,既应重视美术教学活动结果,更应重视美术教学活动过程。

1.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掌握,更应重视美术知识技能水平形成的过程。

美术知识技能分常识性的知识和探索性的知识。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只需要直接传授即可,而探索性的知识则需要探索感悟的过程才能掌握。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这样获得的知识很难融会贯通。学生没有探索体验的感受,是很难理解运用并形成能力的。

2.注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产生的形而下结果,更应注重由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产生的形而上的结果。

重视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多种综合素质发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取得较好作品效果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体验过程中形成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高尚的审美情操。

3.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更应重视美术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结果的评价重要,美术教学活动过程的多样化评价更重要。美术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评价,体现在由关注知识、注重结果向关心能力和身心发展、注重过程方面转化。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过程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各种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与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活动评价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和学生的综合评价考核,以解决单一靠美术作品评价带来的不足。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美术教育不断的改革创新,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美术教学活动形式不断更新变化,笔者期望这些不成熟的观点能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探讨,以创新美术教育理论,推动美术教育发展。

篇16:试析过程记录与实验结果分析的关系论文

试析过程记录与实验结果分析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过程记录;实验;酶免;质控

过程记录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一个关键控制点,承担着记录原始数据、人员操作、设备运行、环境等原始数据以备追溯的作用。详细的过程记录包括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人员:包括每个项目的操作人员情况;仪器:包括从设备初始化到运行结束后维护的全过程;材料:指试验中所用试剂及质控品的厂家、批号;环境:实验室温度、湿度情况,乃至水、电等全方位的情况;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人机料法环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方面—法,因为它的波动性和变化性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应较为详细地将其进行记录。法,亦为方法,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本次实验的方法学原理,它贯穿实验的全过程。

通过过程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工作中因人员、方法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误差,从而找出解决方案,使工作流程更为标准化。江苏省镇江市中心血站的实验室主要工作内容为四项酶联免疫试验—HBsAg、抗HCV、抗HIV、TP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和ABO血型RH血型鉴定等项目,在实验室运行ISO17025体系以来,过程控制与过程记录作为一个关键控制点纳入本实验室质量体系中。通过3年多以来的运行,详细的过程记录在实验结果及质控图的分析上,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平台,也使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和全面地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从而获得理想而准确的实验数据。下面举几个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例,从过程记录中总结出的几个常见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实例,并结合过程过程进行的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环境影响因素

12月份,连续几天每天的第1批进行实验的酶标板本底偏高,同时质控值也偏高,超过3SD,而之后的批次结果又基本正常。从过程记录中的实验室温度动态记录和每批次酶标板加样孵育的时间来看,近日实验室温度偏低,而当天第1批酶板开始进行检测的时间较早,所以该现象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空调运行一段时间后,室温能达到18℃,达到实验要求的温度标准,但洗液的温度要平衡至室温需要较长时间,因而很有可能在洗板时尚洗液未平衡到理想温度,而存在少量结晶或未充分溶解的现象[1];另外,由于天气寒冷,FAME管道壁道内少量残留水经过一夜后,可能结冰或结晶,导致堵塞,管道接口也可能因低温而变硬,导致密封性降低,因而造成洗板注水不满,吸水不彻底,从而引起酶标板本底偏高。当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随着室温与设备、试剂的'温度达到平衡,异常结果消失[2]。

2 洗液影响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对洗液的配制时间和配制人及配制方法也应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将在之后的回顾性质控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质控图中,位移或漂移现象是连续几天的质控点形成后才能回顾性地判断和分析,这时就需要借助前面的过程记录来进行综合判断,如分析洗液是否是新配制,配制人的配制方式、配制后是否立即使用。结合过程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某厂家的洗液相对其他厂家的而言,溶解度较低一点,一般新配制后立即使用时,酶标板易出现本底偏高,经分析,可能导致有微小结晶因低温或溶化时间不充份而导致而未完全溶解。导致洗板效果不理想。

3 质控品影响因素

在工作中,有时也会发现换批号时或新解冻使用某批质控品时,会出现质控图偏高或偏低的不稳定情况,经分析,可能是质控品未完全溶化充分,导致浓度不均匀,导致使用该批质控品时的质控图忽高忽低的不理想情况。有时质控品在夏季购买时,运输过程中的冷链不能完全保证,通过详细的过程记录,可以很准确地追踪到质控图出现异常是否和新解冻质控品或质控品更换新批号(何时购入,发货与到站时间)有关,从而对质控图出现异常进行有效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后,在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冬季期间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开空调提高实验室温度,并等室温平衡一定时间后,方可启动FAME,并用加温(40℃左右,不可超过50℃)的医用纯水先进行日维护,冲洗管道,一来可以清洁管理内的残余物质,二来可以通过温水冲洗,软化管道。日维护结束后再进行常规的冷维护,经过以上步骤后,自检的微孔板注水和吸水效果良好,能顺利通过自检,且酶标板本底清楚,质控结果理想。质控品在使用前要放入37℃水浴箱中进行充分的融解,使用前进行充分颠倒混匀,质控品要放在-30℃以下的低温冰柜中进行保存,并尽量避免在夏季购买[3]。洗液一般提前1天进行配制,特殊情况下需临时配制洗液时,也要将洗液置于37℃水浴箱中进行溶解并完全混匀后方可使用。

通过长期以来的过程记录,发现记录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可追溯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实验数据分析、质控图分析、实验有效性的判断都起到了客观的数据支持作用。因此,真实、有效地进行工作记录是实验室工作者的一个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对如何总结工作中的各类经验,从而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关 茵,仝兴明,郭美英,等.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吐板现象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4(10):256.

[2] 李 文,丁显平,王乃红,等.FAME24/20中两步法ELISA试剂工作表的优化设计[J].现代预防医学,,34(11):2062.

[3] 张开惠.确保ELISA自动化检验的质量需注意的几个要点[J].中国输血杂志,,21(6):452.

篇17: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论文

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论文

在儒学中,有所谓“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但是一直没有确定的语言来表达。直到朱子,才用“所以然”与“所当然”这两个概念将其表示出来。但是,朱子一方面区分了二者的不同意义,另一方面却又将二者完全统一起来,由此表明了他的哲学立场。对于朱子的这一重要学说,有必要作出现代的解释。

但是,要解释清楚“所以然”与“所当然”的统一关系,首先要理解朱子关于“理”的学说。因为“所以然”与“所当然”只代表理的两种重要涵义,而理还有更基本的涵义,二者的统一就是在其基本涵义展开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今人对朱子之理的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朱子的理,有必要了解今人对理的一些解释。这里只举出几种主要见解。

1、泛指理性或某种理性。研究者认为,朱子是理性主义者,理即是代表理性的,理就是理性。但它是何种理性?却又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思辨理性”,因为朱子所说的理是“形而上者”,即是指绝对观念或精神,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理性。有人则认为是“实践理性”,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普遍法则或原理。又有人认为是“实用理性”,即为现实政治服务并提供论证的,或为现实目的服务的。当然还有人认为是“认识理性”,即概念的认识。

究竟何为理性?在西方哲学中是有争论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把握事物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子之理也可以称之为理性,但究竟是哪种理性,则由于个人的理解不同而不同。

2、指本体。即认为朱子是讲本体论的,理就是本体。但是,一说到本体,就很容易用西方的本体论进行解释,认为朱子的理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本体。但是,西方哲学的本体就是实体,本体论就是实体轮(主流派),本体与现象是对立的,分属于两个世界。一方面,本体是现象之本体(根据),现象是本体之现象(显现);另一方面,只有本体是真实的,现象则是不真实的。有学者指出,西方哲学的本体“真而不存”,现象“存而不真”,中国的哲学本体在现象之中,而现象是真实的(张岱年)。这当然很有道理。但是,即便如此,朱子所谓理是不是实体?这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朱子所说的“道体流行”、“天理流行”,就同静态的不变的实体并不相同。

3、规律。即认为朱子的理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但是,规律之说同自然科学有密切的关系。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与此相应的哲学则是机械论、还原论的,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机械的物理世界,受因果律支配。世界犹如一架钟表,甚至人本身就是一架精巧的机器。但朱子哲学的理从根本上说是讲生命的,而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规律所能解释的。即使是朱子所说的“物理”,同西方物理学上所说的规律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朱子所说的“物理”,是与生命有联系的。“桎梏有性”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4、法则、原理。即认为朱子的理是指某种客观法则或原理。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这个“法”是谁立的?是靠人来立的?还是超自然的绝对主体所立的?或是自然界固有的?一谈到“法则”,总会想到有一个“立法者”。西方基督教哲学主张“上帝立法”,主体论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也“为自己立法”,自然主义者主张“自然法”,如此等等。很多人认为,朱子是客观主义者,其所谓理是客观的,外在的,那么,这个“法”究竟是谁立的?是什么力量用这样的“法”来主宰自然界和人类?朱子说过“主宰”的话,但所谓“主宰”者,并非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发号施令,所谓主宰者就是理,而理不在别处,就在心中。因此,人可以自我作主。如果说,朱熹是他律论者,似乎也有一定的困难。

5、形式。即认为理是事物的形式(或样式)。这是用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论”中的形式因解释朱子的理,认为理气关系是形式与质料的关系。按照这种解释,任何一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形式是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者,质料是一物之成为一物者。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形式,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形式。因此,世界上没有无形式之物,无形式之物只是一堆材料,什么也不是。由此进一步推演,形式就成为规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源性的东西。所谓“本质主义”就是如此。形式之说在解释理之“所以然”时确实很有用。但是,朱子的理却不是纯粹形式,它不仅是在气(物)中存在的,而且是有内容的。在朱子哲学中,一物之成为该物而不是他物,不仅由理决定,而且由气决定。不仅由于理不同而物不同,而且由于气不同而物不同,所谓“理同气异”之说就是如此。这样看来,情况就极其复杂了。

6、秩序。即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秩序或方向,能使其“顺而不乱”。这是一种动态的解释,比较符合中国哲学的原义。秩序存在于事物之中,又能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道路和方向。秩序之说肯定事物的发展是有序的,而不是无序的;是有方向性的,而不是还原论的;是不可逆的,而不是可逆的。这就同机械决定论区别开了。秩序之说同规律也不相同,规律可在相同条件下不断重复,但秩序是不能重复的,一次性的,有历史的。这就好比人走路,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前进,直奔目的地,而不能走回头路,也不能重复已经走过的路。秩序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同单子论的“预定和谐”有一点相似,但是单子论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而理则是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一物有一物之理,但总天地万物之理,则又是一个理(太极),因此,是整体有序的学说。

7、观念或理念。即认为朱子之理是柏拉图式的理念。这与形式之说有一定关系,但形式是就具体事物而言,理念则是纯粹概念论的。概念又是有等级的,由此分出一般与特殊、共相与殊相的关系。一类事物有共同的理,一类中之特殊事物又有特殊之理,类之中又有大类,而总天地万物所有的理,便是太极之理。太极是最高理念,相当于柏拉图的善。从逻辑概念讲朱子之理,可称之为“逻辑分析”(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分析,而是一种概念分析)。但是当概念被抽象出来之后,就变成独立的存在,如同实在论、新实在论所说。因而,在朱子哲学中便有一个“理世界”,这个“理世界”在现实世界之上,是超时空的。对于朱子的理,有必要进行概念分析,但是,能不能说成是独立存在的“理世界”,就值得进一步研究了。事实上,在朱子那里,逻辑分析只有认识的意义,并无存在的意义。从存在上说,理就在物中且只能在物中。在朱子哲学中,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很难说朱子是观念论者或理念论者。

上述这些解释,各自都有一定的资料来源或理论根据,但是,大部分都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某种观念解释朱子的。应当承认,今日研究中国哲学,不能离开西方哲学的背景,不能离开西方哲学的语言、概念,我们总是参照或使用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对中国哲学作出解释。但是,当我们这样作时,既要看到它的适用性,即中西互通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可适用性,即二者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保持中国哲学的特性,不致在所谓“共通性”的口号下,用西方哲学概念进行套解。我并不同意中西哲学完全“异质”而“不可通约”的说法,但是承认差异(包括观念和方法),讲出中国哲学的特点,这才是进行对话与沟通的前提。

二、朱子本人对理的解释和用法

朱子是理学家中唯一对理作出全面解释的思想家。他虽然运用了一些概念分析,但又不是纯粹概念分析的哲学家。他在不同情境中说明理的不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说明理的不同意义。这些不同用法和意义又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共同构成理的全部内容。

具体地说,朱子之理有如下几种用法与涵义。

1、“所以然者”。

这是朱子最常用的说法,表示理的最重要的一种意义。理作为“形而上者”,具有抽象概念或观念的性质,是客观的、普遍的。“形而下”之物则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所以然者”就是一物之所以成为一物的本质规定者,具有形式或“范型”的意义,它使一物成为此物而不是他物。“所以然”还有原因的意义,但不是因果律中的原因,后者有时间的先后,先因而后果。这里所谓原因,是从逻辑上说的,先有“所以然”者,后有所然或实然之物,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的推论,并不是事实上如此。朱子所谓“推上去时,理在气先”云云,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理真地先于物而存在。

朱子虽然运用了逻辑推论,强调“所以然”之重要,但并不以此为据,说明“所以然者”是独立的、超时空的存在。朱子不讲“存在”,但是讲“存”、讲“在”。他所谓“存心”,不是存一个空灵之心,而是存心中之理,心即是理之所“存”。他还讲“在物为理”,就是说,理存在于物中。这都说明,理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在心或物中。这也就是形而上者“不离”形而下者的意思。“所以然”之理虽是形而上者,却不能离开形而下之物而存在,只能在形而下的事物中存在。“形而上者”只具有认识意义,却不是存在本身。存在就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时空中的存在。这样看来,朱子所谓“所以然者”,同西方的观念论是有区别的。在这个问题上,朱子认为,既不是“本质先于存在”,也不是“存在先于本质”,而是“本质即存在”,本质与存在是同时存在的。

一般地说,“所以然者”是说明事实的,并不涉及价值问题。一物之为方为圆、为舟为车、有其为方为圆、为舟为车的“所以然”之理,它只讲事实本身,与人的善为恶之类的态度无关,并不涉及人的主观愿望或需要。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某种事物,并不能改变这种事物的性质或本质,它是客观的。但是,朱子认为,“所以然”之理是可以认识的,他的“格物”之学,就是“即物而穷其所以然之理”。这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的存在及其价值的问题。存在和价值最终是要统一的。

2、“所当然者”。

这是朱子关于理的另一个重要规定,与“所以然”具有同样的地位,故经常连用并提,合称“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关于二者的关系,后面要专门讨论,这里只谈谈“所当然”问题。

“所当然”就是“应当”,“所当然之理”就是应当如此的道理。按照这样的道理去做,就是“理所当然”;不这样做,就是“理所不容”。这显然是一个价值范畴。从语言表述上说,“所以然”是陈述句,“所当然”是祈使句或命令句,即要求人们如何如何去做,才是正当的。这种要求被认为是出于人的主观愿望,并不涉及事实本身。但是,作为一种理性,同时意味着它是一种普遍原则,也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人们应当去遵守。

现在要问,这种原则或命令出自何处?是超验的还是经验的?是自律还是他律?朱子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如果是经验的,那就是在人们的时间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或者是一种习惯,或者是基于某种需要而制定的条规。但是,经过“内化”之后,就变成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需要自觉地去遵守。朱熹的“所当然之理”,似乎不是这样的理。因为朱子虽然重视经验积累,但从根本上说,理是先天具有的。

如果是超验的,那就不需要任何经验的检验而具有普遍有效性,只能无条件地去遵守。但这又有不同的情况。一是出于先验理性的能力,即承认人的理性具有这样的能力(如康德所说):一种是先于个人理性而存在,人的理性只能认识并接受,从而变成自己的。前者即所谓自律,后者即所谓他律。那么,朱子属于哪一种?

这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如果说朱子是自律论者,那就必须承认,主体自身就能创造道德法则。这所谓主体,就是先验的道德本心,自身便是道德理性。考察朱子的著作,确实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心体就是性,而“性即理”,即认为心的本体存在就是“所当然”之理。如果说朱子是他律论者,就意味着不承认自心具有道德理性,理在心之外,只能通过认识获得这种法则,这个心,只能是认知心。如果是这样,“所当然之理”就只能是客观理念之类的东西。

但事实上,朱子同其他理学家一样,是天人合一论者,不是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者。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与争论,但基本的出发点和理论趋向则是一致的。朱子所谓“所当然”,毫无疑问具有客观性,但他并不认为心只是个认识心,而毫无道德主体之义。在朱子学说中,固然有“心外有理”及“格物致知”之说,但这并不妨碍其“心体即性”以及“本心”之说。在认识层面上,朱子承认有主客之分,因而有“穷理”之学。但“物理”最终通向“性理”,而“性理”则是存在问题,不是认识问题。我们说朱子学说有认识论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存在论的,就因为其学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论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因此,“所当然”之理,既是天地自然之理,又是人心所具之理。客观地说,它是自然界的法则,主观地说,它是人心所具之理。如果一定要作一个区分,那么是否可以说,就其作为自然界生命创造之原则及其价值而言,它是他律的;就其只能存在于人心并由人心来实现而言,它又是自律的。在这里,人是真正的主体,其心即是道德心。因此,不能用“非此即彼”的逻辑来看待朱子学说。

3、“自然之理”

这是从源头上说理。当朱子同时谈到“所以然”与“所当然”时,常常说道,这“无非是自然之理”。可见,“自然”是同时包含“所以然”与“所当然”的。而朱子所说的“自然”,就是最高存在,其中包含着可能的最高价值。在“自然”之上再没有任何东西了,“自然”就是儒家所说的天,是宇宙自然界的全体,亦即生命整体。“自然之理”就是“天理”。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都存在于这一整体之内。“形而上者”决不是超自然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对于物质的自然界而言,它有超越性,是精神性的,但决不是绝对超越的实体。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更不是凌驾自然之上的“主宰”,但是在自然中占有特殊地位。在朱子学说中,可以说心是人之主宰,理是自然界的主宰,但心者人之心,身心是合一的;理者自然之理,理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理不在别处,就在心中。这就是朱子的天人合一论,同西方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绝然不同的。

自然是存在及其功能之全称。就存在而言,它是最高主体,但不是实体,而是“天道流行”的过程,“自然之理”就是自然界发育流行的过程所具有的秩序。就功能而言,“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如此,自己决定自己,没有其他主宰着。有人从这个方面解释自然,当然是正确的。由过程说明存在,由功能说明本体,这正是朱子学说的本来意义。但是,不能只讲过程而不讲存在,或者只讲存在而不讲过程。

4、“生理”或“生生之理”。

这是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理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生理”就是生命创造的原理,是“自然之理”所包涵的。所谓“自然之理”,就其实质而言只是“生生之理”。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的过程,其生命创造是有秩序的,此即所谓“生理”亦即“天秩天序”是也。但“理”字能表现其普遍性的意义,可说是一种“自然理性”。但这又是关系到人的生命意义的大问题。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个“生”字是全部《周易》的精髓,也是全部儒学的精髓。人们都说,“易”有三义,即变易、不易、简易。但“易”之三义不是一般地讲自然界的变化之道,而是以生命为其核心内容的,因此才有《易传》的“天人合一”之学。阴阳变化错综复杂,但阴阳从本质上说蕴含着生命。所谓“不易”,正说明生生之道是一切变化中之不变者。所谓“简易”,正说明乾坤所蕴含的生命意义是最简易明白的。《易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这个“理”就是“生理”。“生”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易传》之“生”的学说是理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周敦颐的“万物化生”,张载的“乾坤父母”以及“天地之心以生为本”,程颢的“天只是以生为道”,程颐的“心者生道也”,无不以“生”为道为理。朱子作为“集大成者”,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对理做出了各种解释,但以“生理”为其核心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他在《仁说》中提出著名的“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的学说,就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心”字和“生”字有内在联系,二者与“理”又有本质联系。这是朱子天人之学的关键所在。

5、“性理”。

人们都说,朱子和程颐都主张“性即理也”,故是“性理”之学。“性理”就是人性中之道德理性,理就是道德理性。这已经事主体化的说法。但是,“性理”同“生理”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理”就是“生理”的实现。如果说,“生理”是从客观上说,或者从存在上说,那么,“性理”就是从主观上说,或者从价值上说。但这又不是截然分开、成二元式的独立存在,“性理”就是“生理”之在人者。存在之中有价值含义,价值之中有存在基础。中国人之重价值,于此即可见。

在理学中,性有二说。一说是指“性者万物一源”(张载语)之性,与《易传》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关。自然界是有“德性”的,这是西方主体论哲学不能接受的。“德”与“性”是价值词汇,其基本内容是“生”,其基本意义是“善”,所谓“元者善之长”、“继善成性”是也。善是指生命创造的目的,善就是目的,即向着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宋儒把“天德”说成是自然界的最高价值,就是以“生”为其存在论的基础。这已经是“天人之际”的问题了,不只是一个客观的陈述。

二是说人所禀受之性即人性,一般称之为“心性”,因为性就在心中。朱子说,“天道之赋于人者为性”,实际是以“生理”为人性之来源。“赋”字是一种目的性的授予。如果说“生理”是存在论的,“性理”是价值论的,二者如何统一呢?这正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性理具有客观普遍性,既是“万物之一源”,则万物皆有性。但是,从现实上说,人与万物毕竟不同,人能得其全而万物不能得其全,“只能得一些子”(朱熹语)。何以会如此?程颢和朱子都从气上作了解释(不能详述)。但最重要的是,天地自然之生理是普遍的、无私的,故人与物都有可能禀受其全而成其性。因此,人对万物也就是没有资格以优越者自居,倒是有关爱万物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性理”是“生理”之在人者,人是“生理”之实现者。人首先是生命存在,同时便具有价值,是有价值的存在者。其价值虽来源于“生理”,但其实现却完全在人自己。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6、“使之然者”。

这是从“动力因”上说理,指万物之生长、变化是理“使之然也”。朱子重视万物皆动皆变,而其运动、变化之动力就是理。问题是,运动之理是否有动?这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朱子有一个“如人跨马”的比喻:理在物上,使物运动,犹如人在马上,使马行走。但后来,学者们发生了争论。元代的曹端就提出,理如不动,何以使万物动呢?直到现在,还有人争论这些问题,认为朱子学说是否有矛盾?其实,这个问题不能只从形上与形下的关系着眼,提出“形而上者不动,何以使形而下者动”的问题。前边说过,在朱子学说中,形上形下之分只有认识和逻辑上的意义,并无存在的意义。从存在上说,理与物是体用关系,理有动的功能,便有万物的运动,万物的运动就是理的功能体现,不是在动之外还有一个动的功能。正如人有行走的意向,其行走就是意向的体现。这就是“体用一源”之说。体用关系与形上形下的关系,有对应之处,但其意不完全相同。否则,只说一个“形上形下”就够了,何必又讲“体用”呢?

体用关系是真正讲存在问题的,是从本末关系发展而来的。如同一棵大树,有本有末,本是由根而生之主干,末是枝叶花实,其实是一个生命整体。体用关系也是如此。体虽是本原性、根源性的,但它是通过用而实现的,用就是实现体的,不是在用之外有个体(熊十力先生对此有深刻分析)。体用关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既如此,理便不是静止不动的实体,而是流行过程中的动因。

7、“道理”。

“道理”之说很通俗,如同今人所说,“做事要讲道理”,“此人不讲道理”。但究竟什么是道理?是什么道理?按朱子所说,就是指道德义理,更具体说,就是“情理”,即所谓“天理人情”、“合情合理”。既合理又合情,情理合一,就是“道理”。朱子说:“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个道理。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语类》,卷四)理无形影,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实际内容,其内容就是道德情感。因此,一旦说出或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便能做出恻隐等等许多事出来。这些事都是情理中的事,一点也不抽象。他举出孟子的“四端”之情说明“道理”,正表明“道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这虽是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但又是很高的,真所谓“道中庸而极高明”,高而至于太极之理。太极者理之“极至”,是“极好至善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在这里,“道理”就是“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

二、朱子本人对理的解释和用法

朱子是理学家中唯一对理作出全面解释的思想家。他虽然运用了一些概念分析,但又不是纯粹概念分析的哲学家。他在不同情境中说明理的不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说明理的不同意义。这些不同用法和意义又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共同构成理的全部内容。

具体地说,朱子之理有如下几种用法与涵义。

1、“所以然者”。

这是朱子最常用的说法,表示理的最重要的一种意义。理作为“形而上者”,具有抽象概念或观念的性质,是客观的、普遍的。“形而下”之物则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所以然者”就是一物之所以成为一物的本质规定者,具有形式或“范型”的意义,它使一物成为此物而不是他物。“所以然”还有原因的意义,但不是因果律中的原因,后者有时间的先后,先因而后果。这里所谓原因,是从逻辑上说的,先有“所以然”者,后有所然或实然之物,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的推论,并不是事实上如此。朱子所谓“推上去时,理在气先”云云,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理真地先于物而存在。

朱子虽然运用了逻辑推论,强调“所以然”之重要,但并不以此为据,说明“所以然者”是独立的、超时空的存在。朱子不讲“存在”,但是讲“存”、讲“在”。他所谓“存心”,不是存一个空灵之心,而是存心中之理,心即是理之所“存”。他还讲“在物为理”,就是说,理存在于物中。这都说明,理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在心或物中。这也就是形而上者“不离”形而下者的意思。“所以然”之理虽是形而上者,却不能离开形而下之物而存在,只能在形而下的事物中存在。“形而上者”只具有认识意义,却不是存在本身。存在就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时空中的存在。这样看来,朱子所谓“所以然者”,同西方的观念论是有区别的。在这个问题上,朱子认为,既不是“本质先于存在”,也不是“存在先于本质”,而是“本质即存在”,本质与存在是同时存在的。

一般地说,“所以然者”是说明事实的,并不涉及价值问题。一物之为方为圆、为舟为车、有其为方为圆、为舟为车的“所以然”之理,它只讲事实本身,与人的善为恶之类的态度无关,并不涉及人的主观愿望或需要。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某种事物,并不能改变这种事物的性质或本质,它是客观的。但是,朱子认为,“所以然”之理是可以认识的,他的“格物”之学,就是“即物而穷其所以然之理”。这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人的存在及其价值的问题。存在和价值最终是要统一的。

2、“所当然者”。

这是朱子关于理的另一个重要规定,与“所以然”具有同样的地位,故经常连用并提,合称“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关于二者的关系,后面要专门讨论,这里只谈谈“所当然”问题。

“所当然”就是“应当”,“所当然之理”就是应当如此的道理。按照这样的道理去做,就是“理所当然”;不这样做,就是“理所不容”。这显然是一个价值范畴。从语言表述上说,“所以然”是陈述句,“所当然”是祈使句或命令句,即要求人们如何如何去做,才是正当的。这种要求被认为是出于人的主观愿望,并不涉及事实本身。但是,作为一种理性,同时意味着它是一种普遍原则,也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人们应当去遵守。

现在要问,这种原则或命令出自何处?是超验的还是经验的?是自律还是他律?朱子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如果是经验的,那就是在人们的时间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或者是一种习惯,或者是基于某种需要而制定的条规。但是,经过“内化”之后,就变成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需要自觉地去遵守。朱熹的“所当然之理”,似乎不是这样的理。因为朱子虽然重视经验积累,但从根本上说,理是先天具有的。

如果是超验的,那就不需要任何经验的检验而具有普遍有效性,只能无条件地去遵守。但这又有不同的情况。一是出于先验理性的能力,即承认人的理性具有这样的能力(如康德所说):一种是先于个人理性而存在,人的理性只能认识并接受,从而变成自己的。前者即所谓自律,后者即所谓他律。那么,朱子属于哪一种?

这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如果说朱子是自律论者,那就必须承认,主体自身就能创造道德法则。这所谓主体,就是先验的道德本心,自身便是道德理性。考察朱子的著作,确实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心体就是性,而“性即理”,即认为心的本体存在就是“所当然”之理。如果说朱子是他律论者,就意味着不承认自心具有道德理性,理在心之外,只能通过认识获得这种法则,这个心,只能是认知心。如果是这样,“所当然之理”就只能是客观理念之类的东西。

但事实上,朱子同其他理学家一样,是天人合一论者,不是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者。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与争论,但基本的出发点和理论趋向则是一致的。朱子所谓“所当然”,毫无疑问具有客观性,但他并不认为心只是个认识心,而毫无道德主体之义。在朱子学说中,固然有“心外有理”及“格物致知”之说,但这并不妨碍其“心体即性”以及“本心”之说。在认识层面上,朱子承认有主客之分,因而有“穷理”之学。但“物理”最终通向“性理”,而“性理”则是存在问题,不是认识问题。我们说朱子学说有认识论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存在论的,就因为其学说的基点是天人合一论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因此,“所当然”之理,既是天地自然之理,又是人心所具之理。客观地说,它是自然界的法则,主观地说,它是人心所具之理。如果一定要作一个区分,那么是否可以说,就其作为自然界生命创造之原则及其价值而言,它是他律的;就其只能存在于人心并由人心来实现而言,它又是自律的。在这里,人是真正的主体,其心即是道德心。因此,不能用“非此即彼”的逻辑来看待朱子学说。

3、“自然之理”

这是从源头上说理。当朱子同时谈到“所以然”与“所当然”时,常常说道,这“无非是自然之理”。可见,“自然”是同时包含“所以然”与“所当然”的。而朱子所说的“自然”,就是最高存在,其中包含着可能的最高价值。在“自然”之上再没有任何东西了,“自然”就是儒家所说的天,是宇宙自然界的全体,亦即生命整体。“自然之理”就是“天理”。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都存在于这一整体之内。“形而上者”决不是超自然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而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对于物质的自然界而言,它有超越性,是精神性的,但决不是绝对超越的实体。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更不是凌驾自然之上的“主宰”,但是在自然中占有特殊地位。在朱子学说中,可以说心是人之主宰,理是自然界的主宰,但心者人之心,身心是合一的;理者自然之理,理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理不在别处,就在心中。这就是朱子的天人合一论,同西方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绝然不同的。

自然是存在及其功能之全称。就存在而言,它是最高主体,但不是实体,而是“天道流行”的过程,“自然之理”就是自然界发育流行的过程所具有的秩序。就功能而言,“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如此,自己决定自己,没有其他主宰着。有人从这个方面解释自然,当然是正确的。由过程说明存在,由功能说明本体,这正是朱子学说的本来意义。但是,不能只讲过程而不讲存在,或者只讲存在而不讲过程。

4、“生理”或“生生之理”。

这是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理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生理”就是生命创造的原理,是“自然之理”所包涵的。所谓“自然之理”,就其实质而言只是“生生之理”。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的过程,其生命创造是有秩序的,此即所谓“生理”亦即“天秩天序”是也。但“理”字能表现其普遍性的意义,可说是一种“自然理性”。但这又是关系到人的生命意义的大问题。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个“生”字是全部《周易》的精髓,也是全部儒学的精髓。人们都说,“易”有三义,即变易、不易、简易。但“易”之三义不是一般地讲自然界的变化之道,而是以生命为其核心内容的,因此才有《易传》的“天人合一”之学。阴阳变化错综复杂,但阴阳从本质上说蕴含着生命。所谓“不易”,正说明生生之道是一切变化中之不变者。所谓“简易”,正说明乾坤所蕴含的生命意义是最简易明白的。《易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这个“理”就是“生理”。“生”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易传》之“生”的学说是理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周敦颐的“万物化生”,张载的“乾坤父母”以及“天地之心以生为本”,程颢的“天只是以生为道”,程颐的“心者生道也”,无不以“生”为道为理。朱子作为“集大成者”,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对理做出了各种解释,但以“生理”为其核心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他在《仁说》中提出著名的“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的学说,就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心”字和“生”字有内在联系,二者与“理”又有本质联系。这是朱子天人之学的关键所在。

5、“性理”。

人们都说,朱子和程颐都主张“性即理也”,故是“性理”之学。“性理”就是人性中之道德理性,理就是道德理性。这已经事主体化的说法。但是,“性理”同“生理”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理”就是“生理”的实现。如果说,“生理”是从客观上说,或者从存在上说,那么,“性理”就是从主观上说,或者从价值上说。但这又不是截然分开、成二元式的独立存在,“性理”就是“生理”之在人者。存在之中有价值含义,价值之中有存在基础。中国人之重价值,于此即可见。

在理学中,性有二说。一说是指“性者万物一源”(张载语)之性,与《易传》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关。自然界是有“德性”的,这是西方主体论哲学不能接受的。“德”与“性”是价值词汇,其基本内容是“生”,其基本意义是“善”,所谓“元者善之长”、“继善成性”是也。善是指生命创造的目的,善就是目的,即向着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宋儒把“天德”说成是自然界的最高价值,就是以“生”为其存在论的基础。这已经是“天人之际”的问题了,不只是一个客观的陈述。

二是说人所禀受之性即人性,一般称之为“心性”,因为性就在心中。朱子说,“天道之赋于人者为性”,实际是以“生理”为人性之来源。“赋”字是一种目的性的授予。如果说“生理”是存在论的,“性理”是价值论的,二者如何统一呢?这正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性理具有客观普遍性,既是“万物之一源”,则万物皆有性。但是,从现实上说,人与万物毕竟不同,人能得其全而万物不能得其全,“只能得一些子”(朱熹语)。何以会如此?程颢和朱子都从气上作了解释(不能详述)。但最重要的是,天地自然之生理是普遍的、无私的,故人与物都有可能禀受其全而成其性。因此,人对万物也就是没有资格以优越者自居,倒是有关爱万物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性理”是“生理”之在人者,人是“生理”之实现者。人首先是生命存在,同时便具有价值,是有价值的存在者。其价值虽来源于“生理”,但其实现却完全在人自己。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6、“使之然者”。

这是从“动力因”上说理,指万物之生长、变化是理“使之然也”。朱子重视万物皆动皆变,而其运动、变化之动力就是理。问题是,运动之理是否有动?这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朱子有一个“如人跨马”的比喻:理在物上,使物运动,犹如人在马上,使马行走。但后来,学者们发生了争论。元代的曹端就提出,理如不动,何以使万物动呢?直到现在,还有人争论这些问题,认为朱子学说是否有矛盾?其实,这个问题不能只从形上与形下的关系着眼,提出“形而上者不动,何以使形而下者动”的问题。前边说过,在朱子学说中,形上形下之分只有认识和逻辑上的意义,并无存在的意义。从存在上说,理与物是体用关系,理有动的功能,便有万物的运动,万物的运动就是理的功能体现,不是在动之外还有一个动的功能。正如人有行走的意向,其行走就是意向的体现。这就是“体用一源”之说。体用关系与形上形下的关系,有对应之处,但其意不完全相同。否则,只说一个“形上形下”就够了,何必又讲“体用”呢?

体用关系是真正讲存在问题的,是从本末关系发展而来的。如同一棵大树,有本有末,本是由根而生之主干,末是枝叶花实,其实是一个生命整体。体用关系也是如此。体虽是本原性、根源性的,但它是通过用而实现的,用就是实现体的,不是在用之外有个体(熊十力先生对此有深刻分析)。体用关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既如此,理便不是静止不动的实体,而是流行过程中的动因。

7、“道理”。

“道理”之说很通俗,如同今人所说,“做事要讲道理”,“此人不讲道理”。但究竟什么是道理?是什么道理?按朱子所说,就是指道德义理,更具体说,就是“情理”,即所谓“天理人情”、“合情合理”。既合理又合情,情理合一,就是“道理”。朱子说:“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个道理。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语类》,卷四)理无形影,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实际内容,其内容就是道德情感。因此,一旦说出或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便能做出恻隐等等许多事出来。这些事都是情理中的事,一点也不抽象。他举出孟子的“四端”之情说明“道理”,正表明“道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这虽是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但又是很高的,真所谓“道中庸而极高明”,高而至于太极之理。太极者理之“极至”,是“极好至善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在这里,“道理”就是“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

三、“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

以上分别说明朱子关于理的不同说法和用法,在于说明理有不同层次的涵义,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些不同涵义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理就是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整体性范畴。正如朱子本人所说,“如人观火”,从不同方向去看,会有不同形状,但却只是一团火。既然如此,就说明理决不单纯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而“所以然”与“所当然”不仅不是互不相干的,而且与其他意义紧密相连。

朱子是主张“条分缕析”的。所谓“条分缕析”,就是逻辑分析,就理而言,从中分析出各种不同涵义。理的上述不同意义的提出,就是“条分缕析”的结果。但是,分析之后,并不是将这些意义平铺地摆出来,如同商店里的货架,摆满了各种商品,由人们分别去选择。而倒是像中药铺里的方格子,分别装有不同性能的药材,但是真正使用起来,必须将各种药调配在一起,才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就方法而言,这里当然有综合的问题。

康德有所谓“先验综合命题”,认为先验的范畴形式,能够将经验材料综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只靠分析是得不出新知的。但是,“先验综合”后来受到了批判,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不能证明的。中国哲学从总体上说,缺少分析,而重视类比与综合,但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的综合。这样的综合有没有普遍必然性?这就成了问题,因而受到了质疑。

朱子关于理的学说,是怎样的综合呢?这是一个新提出的问题。我尝试作出一个解释,即整体论的要素分析与生命论的类比综合,很难用超验论还是经验论来划分。如果说是超验论的,则缺乏两个世界的明确划分以及纯粹形式化的分析;如果说是经验论的,则又有某种形而上的“预设”。因此,用纯粹先验论或经验论来划分朱子哲学,会遇到很大困难。这就如同直觉一样,既有经验主义的直觉,又有理性主义的直觉,还有超理性的神秘主义的直觉,要根据不同哲学的不同语境而定。

可以肯定的是,朱子虽然运用了“条分缕析”的方法,但不是逻辑分析主义的;他虽然很重视经验积累即“铢累而寸积”,但也不是纯粹经验主义的。从总体上说,理具有某种先验形式,但又是以经验为内容的,其先验形式不是“纯形式”,其经验内容也不是“被给予”的材料,而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否说,朱子关于理的学说,主要是在人生体验中得到的,其中既有先验理性,又有人生经验,二者在实践中得到了统一。正如程颢所说:“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这“体贴”二字,很值得玩味。它既不是纯粹概念的认识,也不是单纯经验的集合,而是生命体验的结果。“体验”中既有认识,又有实践;既有理性,又有情感。总之是整体性的。朱子之所见、所思、所悟、所愿,在于人与自然界的生命联系与整体和谐,在于追求“天理流行”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既不是纯粹认识的,也不是上帝“启示”的,毋宁说是“自然目的论”的。“所以然”与“所当然”正是在生命目的性的学说中得到了统一。

在西方哲学看来,“所以然”与“所当然”是表述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的,根本不能统一。朱子将二者合在一起,不作区分,认为“所以然”就是“所当然”,“所当然”就是“所以然”,笼统地说一个“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就是概念的含混不清,语言的意义混淆。按照分析哲学的说法,“所以然”是讲事实的,是陈述句,因而是客观的;“所当然”是讲价值的,是祈使句或命令句,因而是主观的。事实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绝不能混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价值是主观愿望或好恶的问题,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

自从休谟提出“事实”与“应当”的区分之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哲学家。现代西方哲学普遍接受了这种二分的观点,并且从逻辑分析到语言分析,不断进行论证,使之成为“定论”。现代分析哲学家(如艾耶尔、卡尔纳普等人),将价值完全主观化,甚至私人化,使伦理道德变成个人的兴趣、爱好,没有任何客观性,因而出现了“道德的沦丧”(麦金太尔语)。现在,又有一些哲学家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建立“值得信任”的真理和价值观,比如理查德・罗蒂,从新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将真理与价值合而为一,但是受到许多人的批评。

有趣的是,中国哲学早就提出了这一类的问题,“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关系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哲学家如朱子,并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而是区分二者的不同涵义。但是,他们并没有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了二者的统一。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但是,中国现代的一些哲学家,似乎没有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有现在这么严重,因此没有来得及对西方哲学家提出的挑战作出回应。他们只是从各自的哲学观点出发,对“理”作出了各自的解释。以冯友兰与牟宗三两位先生为代表,他们的理论兴趣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冯先生的兴趣在“所以然”,因而将其完全形式化,变成“共相”,建立了他的“新理学”。他讲人生境界,更多地是讲概念认识。牟宗三先生的兴趣在“所当然”,因而将其道德化,变成“实体”,建立了他的“道德形上学”。二人都讲本体论(或存有论),但冯先生讲出来的是“真际世界”,牟先生讲出来的是“价值世界”。二人各有侧重,但都没有直接就存在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现在将前面的讨论归纳起来,专就“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关系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释。

1、理是一个整体性的范畴,其中有各种不同的要素,因其功能、作用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和用法。其中,“自然之理”是整体自身。朱子所谓“一理而万殊”之“一理”,就是整体性的“自然之理”,它不是数学上的“一”,而是包涵很多因素和层面的有机整体。尽管它是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说的。这所谓“自然”,即是生命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居于特殊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部分。这是中西哲学关于“自然”理解上的重要差别。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产生了对“理性”的不同解释。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其“理”是天人合一之理,西方哲学主张天人相分,其“理”只能是人的理性。中国哲学承认自然界有“内在价值”,其最高价值就是“生道”或“生理”,故称之为“天德”;西方哲学则认为自然界没有“内在价值”,其价值是由人赋予的。中国哲学认为人是实现“天德”亦即“生理”的德性主题,对自然界负有义务和使命;西方哲学认为人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认识主体,对自然界并无任何义务。

2、“生理”或“生生之理”作为“自然之理”的核心内容,是生命和生命创造的秩序和原理。“秩序”标明其存在意义,“原理”标明其价值意义,但“秩序”是显性的,“原理”是隐形的。“生理”的根本意义在于其目的性,而不是机械论的必然性。目的之所向即为“善”,“善”就是目的。但是自然界生命创造之目的即善,是潜在的,其真正实现者则是人。因此,人就是目的。儒家主张“性善论”,其根据在此。

关于这一点,从朱子关于“天地之心”与“人心”的论述看得非常清楚。自然界有没有心的问题,是逻辑概念难以说清的,但中国哲学说清了这个问题。自然界并无心,但自然界能“生物”,而所生之物则有心。人也是天地所生之物,但人心由何而来?只能由自然界的生命创造而来。追根溯源推上去,天地自然界也有心,即以“生物”为心,亦可说“生物之心”。这个心是无心之心,即目的之义,亦可说是无目的之目的。天地之心是潜在的,只能表现在“生物”上,但所生之物即人,却将其真正实现出来,这就是人心。这“人心”,不是生物学上所说的“心”,而是有目的、有意志、又道德情感的。因此朱子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皆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故人有不忍之心。”(《仁说》)如果说,天地生物之心,只是生命创造的目的,那么,人心就是真正的道德目的。朱子说过,人的“本心”是善的,这个“本心”就是人心,这个“善”就是“继善成性”之善,即生命目的之实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中,“心”字最初是“棘心”、“木心”,即木尖,其主要意思就是生长。所以,由“生”而说明“心”,是源远而流长的。由“天地生物之心”过渡到“人心”,是一种生命目的性关系。这正是“所以然”与“所当然”,即存在与价值何以能够统一的基础。

这当然不是说,自然界就是一个道德世界,也不是说,天是一个绝对超越的实体。“天地生物之心”是对“生理”的目的性的一种表述,基本上是存在论的说法,但其中却包涵着价值的意义,而“人心”则是它的实现。从发生学上说,这是一种道德进化论的学说,在生命进化中即包涵着道德目的,并在人类的生命中得到实现。

3、从“生理”到“仁理”的实现,体现了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我们说自然界有“内在价值”,是说自然界有生命创造和道德生成的价值,但这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说到人类的价值,则只能靠人类自身来完成。因为只有人才有目的和价值诉求,并能创造价值。

这里有两层关系,缺一不可。第一层关系是,人的生命价值从根源上说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理”,自然界是人的生命之源和价值之源。这所谓“根源”,在哲学上同时具有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意义,但以前者为基础(这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人凭自己的理性创造了价值,但人的理性也是从自然界而来的,可称之为“自然理性”。朱子所谓“有知觉之理而后又知觉”,就是此义。“知觉之理”即是“生理”之一种。第二层关系是人作为“生理”的实现者,同时就是生命价值的创造者,实现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因而并不完全是“自然主义”的。完成这一过程,正是人的真正使命,也是人的目的所在,这里并没有功利或利益上的打算。“仁理”就是这样的创造,同时又是不断努力追求的目的。“仁理”作为生命价值的最高原则,有其生命存在的基础,因为人首先是一个生命存在。“生理”在气中存在,“仁理”在心中存在,而心在形体中存在,本来就不是二元的。但人在自然界有很高的地位,能够“为天地立心”(张载语,而为所有理学家所接受)。“立心”就是实现目的,即立“仁德”、“仁理”。人实现了仁德,就是为天地立了心。因为人心就是天地之心的实现。但这又不是“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然立法”是人类中心论的说法,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立法”是为了人的利益。“为天地立心”则是天地本有心而未能全部实现,因此靠人去立,“立”了之后就实现了天人合一境界。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

4、在“生理”与“仁理”的统一中,“所以然”与“所当然”实现了统一。“生理”作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所以然”之理,目的性地蕴含着“所当然”之理。“生理”作为自然界生命创造的秩序,是一个客观事实,即所谓“事实”或“存在”问题,但是,其中却有价值意涵。我们之所以称其为“道德进化论”,就是说,其中包涵着道德的萌芽与生成。这在某些动物身上也能看得出来。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无私地救助人类或其他动物?有些动物不仅有情感、思维和语言,而且有社会,甚至有文化?这是用自然本能无法解释的。就此而论,价值并不是人类专有的。

但“仁理”作为“生理”之完全的实现,不仅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价值的问题,即“所当然者”。但“仁理”又是从生命之“所以然”而来,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仁既是“所以然”,又是“所当然”,是二者的统一。我们说仁是“所以然”,就是一个陈述句,即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说“人者仁也”(孟子语),就是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是具有仁德的动物。同样,我们说仁是“所当然”,就是一个祈使句或命令句,即要求自己或别人应当如何去做,即回答“应如何”的问题。同样是“人者仁也”,则可回答人“如何做”的问题,即人应当按仁的要求去做,“仁民而爱物”,等等。

“人者仁也”,是所有儒家都使用的说法。这是中国哲学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国哲学中,虽然没有西方语言中的“being”(即“是”或“存在”)这个词,但“者”字却能同时包涵两种不同的意思,一是“是”,一是“应当”。仁既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从存在上讲“所以然”;仁又是人应当遵守的法则,从价值上讲“所当然”。这正是朱子为什么将“所以然”与“所当然”放在一起,称“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的原因所在。前面说过,理的核心是“生”,故称“生理”,而“生理”之在人者即为“仁”,而“仁”是从理上说的,具有客观普遍性,故称之为“仁理”。万物各有其理,朱子主张“格”万物之理,但从生命的意义上说,万理都归结为一理,这个“一理”就是“生理”亦即“仁理”。朱子不是一般地“格物理”,而是必须“穷到极处”,即理之“至极”。这所谓“极”,就是“仁”,而“仁”就在人的心中。因此,朱子在谈到“格物穷理”时,也要说“穷其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而不仅仅“穷”其“所以然”之理。因为万物之理都通向“仁理”。所以,不仅要“格物”,而且要“致知”。“致知”就是尽心中之知,即实现仁的自觉。

5、就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言,由于人与自然界是生命整体,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不存在客观事实与主观价值的对立。理者,天人合一之理,可表述为“生即仁,仁即生”(程颢最先有这样的表述)。这又是中国哲学语言的一种特色。“即”字并不说明二者没有任何区别,完全是一回事,而是说明二者相即不离的统一关系或蕴涵关系。客观地说,理是“所以然”之“生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生理”之中潜在地包涵着“仁理”,因此可以说“生即仁”(即“生理即仁理”)。主观地说,理即是“所当然”之“仁理”,这是一个价值判断,也是一个价值诉求,但“仁理”之中又包涵着“生理”,因此可以说“仁即生”(即“仁理即生理”)。这并不是什么“含混”、“混淆”,而是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辩证式的表述。

6、我认为,语言分析离不开某种哲学,纯粹的语言分析,只具有工具的性质。所谓语言本体论,也只是一种哲学,而且在我看来,将语言视为第一位的存在,会丢弃很多东西,特别是有关人的存在价值以及心灵一类的问题。

分析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哲学而言,我们很需要分析。但分析并不是一切,也不是唯一目的。要真正解决人生价值的问题,还需要认识的“综合”,更需要生命的“体验”。就朱子和理学家所说的“理”而言,大体上可以说,“自然之理”是从源头上说,也是从生命整体上说。“自然之理”即是“本然之理”。“使之然”是其动力因素。“所以然”是其存在的形式或本质。“所当然”是其目的即价值。“性理”即“所以然”与“所当然”、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其终极目的则是“极好至善的道理”,即最高价值,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所以然”与“所当然”的统一,就是这样实现的。

总之,朱子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论的生命哲学,也是一种目的性的过程哲学(不是通常所谓的目的论),而不是观念论或实体论哲学。理的各种意义及其关系,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体会”出来的,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事,朱子哲学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朱子哲学是“前现代”的,但其价值意义则是“超现代”的。从中可得到一个启示,即有没有新的哲学转向的可能性?

如何撰写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弃“唯论文论”助推个性发展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论文

《逻辑研究》的科学概念与纯粹逻辑学的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

多元法律性社会学的论文

药学论文选题

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
《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论文(集锦17篇)】相关文章:

商法新编论文2022-06-29

法学开题报告精选2022-04-30

硕士行政法论文格式2023-12-24

翻译专业开题报告2022-04-30

医院学术论文内容2023-07-24

亚里士多德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浅析论文2023-12-10

大专毕业生论文2024-03-09

商法论文2022-05-08

论文学2023-08-16

民商法论文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