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

时间:2023-04-12 08:08:13 成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通用14篇)由网友“自知与希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

篇1: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2: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3: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知识点必备

除此之外,其他大家需要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点有下面这些:文言文高频词、古代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建议大家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笔记本,然后把平时经常遇到的一些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分类总结到本子上(带上例句),并隔几天拿出来看几眼。

篇4: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篇5: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于18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字词解释

1.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2.阴晦(huì):阴沉昏暗。

3.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4.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5.心绪:心情。

6.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7.谋食:谋生。

8.寓所:寄居的房子。

9.猹:作者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

主要内容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表达思想: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题思想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篇6: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词句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白话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篇7: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 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原则: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格式: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反驳方法有三个:①驳论点②驳论证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篇8: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部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返回目录>>>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二部分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__”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返回目录>>>

●初中语文怎么学才能提高成绩

1.背语文课文

可能有些初中生觉得这个没什么用,要说背,自己也背了,可是你背的火候兴许不够。背课文要把所有课后标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作者简介全部背下来,并且不能出现错别字,为默写奠定基础。

2.背诵语文常识

初中生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以外,语文还会涉及到很多基础知识要背,这些也都有无条件地背诵下来,不管考试会不会考到,但作为语文常识也需要会。比如成语、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等。

3.多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内文章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最好都通读一遍,课外卷子和资料短文也尽量多阅读,扩展知识面,增强语感。

4.背作文素材及语段

这也是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方法,作文提分不光靠平时多写,也要多背,背多了变成自己的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5.多做题多总结

初中生做多了语文题目就会发现,很多类型的题目是有规律可言的,这些规律技巧如果直接拿来看可能理解不深刻,自己总结出来运用会更自如,答题的准确率也更高。

6.学会理解

语文虽然需要背诵的比较多,但做题时还是需要理解才能更好地做对题目,阅读找答案需要定位,但进一步确定答案就要分析,这时理解才是最主要的,理解出现偏差,题目就做错了,分数也就没了。

7.感兴趣

如果初中生本身对语文不够感兴趣,把它当做一种任务或者是负担去学,不仅学起来很累,也很难把语文学好。相反,如果很喜欢学语文,会越学越好,成绩也会很高。

8.字迹要工整

因为阅卷老师没心情分辨乱糟糟的字迹,更没时间去里面挑选正确答案,所以初中生有一手漂亮的楷书在考试中很加分。

9.语文提分要分分必争

简单题目争取不再出错,稍难一点的题目尽量学会,因为语文本身并没有难题,你要做的就是用心答好每一个题目,审好题目,写好作文。

10.学会语文不是速成的

但在一次考试中快速提高分数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摸清考试题型,分专题各个击破,根据考纲重点突击,快速提高语文分数。

返回目录>>>

篇9: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篇10: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 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二、初中语文八种句式作用

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篇11: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篇12: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篇13: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构B总分结构C分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 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扬后抑写法 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篇14: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问句固定表述

学好初中语文有哪些措施

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学习文言文方法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文言教学三部曲

初中语文《论语》优秀说课稿

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知识点成语固定句式总结(通用14篇)】相关文章:

高二文科语文学习方法介绍2023-05-30

初三语文中考作文2023-04-08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2022-06-24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法2022-10-20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2023-05-05

紧扣“宾主变化”教学鸿门宴2022-05-06

七年级下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2022-05-07

文言文中的成语知识2024-01-21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分析的论文2023-01-24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精选2023-02-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