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通用13篇)由网友“大门娃”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02-0094-02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然而,各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本文针对广东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出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一、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截止到11月,广东地区共有高校142所,其中,开设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有64所,直接命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有20所,分别占广东地区高校数量的45.07%和14.08%。
(1)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招生现状调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从兴起到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强劲,并朝着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广东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更多高校得到了开展和设立。在招生规模上,广东地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一专业也被更多的人认可。从数据上看,,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约为527人,到了20这一人数增至大约1473人。从下面绘制的(图1)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柱形图可以看出,短短几年,广东地区高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招生人数实现倍增。
(2)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方向,是指高校想通过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人才。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了解环境艺术范围中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理论,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美术基础与设计的基本技法、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的绘图技法,具备综合文化素养和现代设计的意识及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设计管理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现以广美,广大,华农,深大,五邑五所广东省的大学做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调查(表1)。这一分析表明不同的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同,但针对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
二、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种课程的选定和安排。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实践课等。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分类,也包括课程的顺序和可是安排及学分分配。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环境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是不同的。以几所广东高校为例,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修学分条件如(表2)。以广州第二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专业主要课程(表3)。学制为四年,本科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士学位。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是获得修读课程总学分18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7学分、专业必修课73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22学分。
三、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措施之我见
针对上述广东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时代性是指符合当代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课程,要范颖学科发展趋势,增强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时代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基础性是指在课程中精选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选择性是指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分科、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程度学生选择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专业课、辅修课和实践课必须形成有机的配合,在有侧重点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又要齐头并进。
(2)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地域特点教学在办学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异军突起,取得成功。高校办学特色应在办学实践中强调差别化的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针对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在学生中加以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针对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教学。比如广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现代化水平很高,环境优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重点教授学生现代化的设计感和符合广东人审美的设计教学。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高校必须针对市场发展和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一个老师,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校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自主探究,找到解决对策,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积极寻求解决途径。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参观特色景观的建筑,引进学者、海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大师进行演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周围的环境。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强、知识交叉性广的学科,而高校是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等学府,也是培养这个领域中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见,只要看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课程设置结构的优化,突出办学特色,根据地域特点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篇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发展论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综合多个因素对环境做出设计,所以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较高。由于目前相关的人才还较少,市场上有着较大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希望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弥补这一缺口,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的该专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当前的问题和措施入手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教育问题
由于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人们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它集管理、艺术、设计、工程和美学等为一体,为人们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环境与空间。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居士为了解决专业性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所以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有较多的缺陷,只有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改善,才可以立足于长远推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人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有针对性,采用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以此来确保教学的效果。
篇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发展论文
1.1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技术型为主,而非研究型的人才。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为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多安排教学的实践,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时却更多的偏重于理论,实践教学安排的内容较少。因此,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甚至会压缩课程的内容,导致学生听完之后仍然不能理解全部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仍然是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不能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
1.2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时代的联系较为紧密,它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自身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较广,所以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可能导致专业知识的内容调整。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做的并不够好,很多课本都会沿用多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和其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教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无法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另外,教师对最新的知识了解也不足,使得教案和课件也有严重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的将自己所学应用在实践中,个人能力偏低,无法快速的'适应自己的岗位。
1.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因为教学所模拟出的环境与实际况相差较大,导致了学生的错误理解。再加上任课教师个人素养的限制,很多教学的内容与现实需求产生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大多忽视了可行性,导致作品常出现各类错误,与实际需求不符。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教学的总要措施,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实践必不可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必须要完美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1.4教师团队综合素养较低
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但是也大多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无法立足于实践进行讲解。因为很多教师本身也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因此很多具体的应用问题教师本身也是一知半解,在进行理论教授师还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实践课程就会由于个人经验问题而导致教学的效果偏差。另外,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教师,该专业所相关的艺术设计、建筑等都没有配备齐全,这也就导致了师资团队的构成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学科融合的需求。
2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进措施
2.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和人才培养,而非理论式的填鸭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导课堂,引导他们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自主实践和设计方案,尊重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在共同的讨论中寻找最有的设计方式。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对实践要求较高,所以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性的组织各类竞赛,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类比赛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于他们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2.2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联系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了,由于教学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基于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对于课本,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由教师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代表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内容和制作课件。还可以订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让学生也及时的了解到最新的内容变动,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3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安排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到最为真实的市场情况,同时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利用这种实践形式,学生还可以在实体公司实习,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带领,着手于实际丰富自己的学识,对于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2.4组建教师团队
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首先就是丰富教师团队的内涵,可以聘请一些艺术设计和建筑专业的老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补充,理论和实践教学也可以分开进行。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由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来进行,实践教学就可以聘请专业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当然,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让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对于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要定期的进行检查,确保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教学的效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当前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量,所以相应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快步伐。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了教学的效果较差。本文分析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和教师团队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组建教师团队的措施,希望可以借此给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推动该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47):57.
[2]赵军英.浅析大专院校设计美术教学[J].中华少年,2017(05):188.
[3]潘春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探究[J].教师,(02):104~105.
[4]颜国松.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9):251.
篇4:环境艺术设计在高校教育的改革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在高校教育的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的行业、新的产业也随之不断地产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起了高校的重视,不许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才能够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教育;改革与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过去的简单的室内装饰教学,已经逐渐发展的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专业学科。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文中通过对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改革与思考。
1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1.1招生规模过大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由于盲目的扩招导致市场上需要的设计人才供过于求,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招生,导致高校缺乏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许多高校为了尽快找到教师,在招聘的过程中放低了要求,有很多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教学方式单一,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师专业素质低,缺乏层次教学能力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促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促使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才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比较晚,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的教师缺乏层次教学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
1.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够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毕业后才能够顺利的进入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方式,在课堂上也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使整个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缺乏课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培养的出来的学生只懂得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跟进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改革与思考
2.1提高招生质量
招生质量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方向比较广泛,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招生的过程中,注重招纳一些具有艺术基础的学生,同时要求学生的文化课也要具有一定的水平。虽然目前有很多艺术院校招生的门槛较低,特别是在文化课上的要求不高,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在招生的过程中,注重招生的质量,为今后培养综合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结合社会的发展,优化办学层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在社会上的推广,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到各个方面。在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细,当没有真正的了解艺术设计的内涵及其作用,这就导致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满足不了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高校为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优化办学层次,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场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设置,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前来教学,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其它专科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学器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与便捷。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的教学,通过经典案例分享,为学生提供重要的资源。因此,优化教学模式,即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教学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目前存在许多问题,都将制约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改革与思考。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专业性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钊,郭晶.新形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18):111-113.
[2]顾卫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2):18-19.
篇5: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的现代设计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意识,指的是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结合当前人们的精神需要,开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二、我国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大部分教育成果都是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视程度很高,所以在相关的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开展也积极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服务;而我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没有形成全面环境艺术设计氛围,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从单纯的产品设计上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层面;而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仅仅是借鉴国际经验,虽然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但是在艺术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还稍显欠缺。
第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使用的材料方面,国际上普遍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而且材料的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在材料的应用方面较为单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的根本原则,也是现代设计意识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人情味,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需求。
因此在欢迎艺术设计领域中,要始终尊重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树立人性化设计意识,将人视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才能使设计产品更具有价值。
2、融入生态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包含了城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任何一种学科的设计理念都需要以整体环境设计为基础,而且要相互适应、相辅相成,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整体性理念,避免因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体设计而对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破坏。
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坏境之间构成和谐的发展状态,才能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发展。
3、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可以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手段的丰富。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计算机为支撑的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从而缩短产品设计的周期,增强产品设计的特点,在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种艺术文化,所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将民族文化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各个层次,可以为产品设计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也有利于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拓宽道路,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发扬。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将现代设计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时,坚持现代设计意识,以此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向着人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新的精神生态环境。
作者:秦高峰 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篇6: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一、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文化建筑是一个泛指,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即人们参与的对素质提高有益的场所,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酒吧等,这些都是文化建筑,此外,著名学府、历史遗迹等也慢慢归到文化建筑的范畴内。
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筑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城市的发展不但要保证文化建筑的数量,还要保证文化建筑的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以环境为背景衬托,结合一系列物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室内外环境。
文化建筑能够将建筑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创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其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人的实际需求,旨在让人从中得到满足的环境体验。
文化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建筑内部的自然环境、人的存在环境和生活质量,还需要考虑环境内部的视觉秩序,使其和谐一致,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环境设计中,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是比较广阔的领域,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其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艺术性的层面。
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
人们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精神与美的追求,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对美最直观的理解感受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事物引发的感知觉,另一种就是事物引起的心理波动。
文化建筑体现出的美感并非表面深层次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矛盾的体系。
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对影响、制约,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美学享受以及美学价值的概念也在发生改变。
由此来看,文化建筑受到审美心理很大的影响,这些感情因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生理机能。
所谓的审美,指的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人的知、情、意的有机结合。
审美心理学以美感的产生和知情意的体验为研究和阐释对象,并研究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介乎美学与心理学之间[3]。
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将一些涉及创作的理论问题阐明,在一个文化空间中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空间活动中怎么更好地通过自身的感觉来反映接触对象,这些都需要心理学予以解释,
并将这些经验归纳、整理,总结人们对审美心理的共性和倾向,借以对文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指导,并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语言,将其有效地发展和应用于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建筑,增强人们对文化建筑的审美感受。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审美,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
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不但体现出人对规律的把握,还表现出极强目的性。
正是艺术设计创造这种属性,才彰显出其审美的`创造意义,才能创造合乎自然,顺应人性的环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里的劳动划为重复、机械劳动的范畴,而应该将其看作有目的、有规律的劳动,其首先是经过优化设计的,其次需要具备创造性。
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越是离不开艺术设计,若是不在艺术设计上下功夫,那么这些劳动也就缺失了审美创造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汲汲于美,是一种有追求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它的灵魂就在于创新,若是缺失了创新,艺术设计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关注流行性、公众性,对公众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是十分在意的,这是因为艺术设计必须植根于人,若是缺少了人的认可,那么再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也就沦为了虚妄,不具备了实用价值。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前瞻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只有预见公众审美观念以及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
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人生存方式的设计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这种生存方式包括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不但包括工作、休憩、交往、交通,还包括劳动、娱乐、饮食等,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三)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欣赏
所谓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就是指在对审美受体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心理美的感受,包括审美愉悦和享受,这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建筑的色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还包括建筑设计与居室是否和谐等,只有将这些方面考虑清楚,才能更好地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
至于这种意义的大小,和感觉的满足程度一致。
虽然审美欣赏建立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但是其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这种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
(四)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为了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关系的了解,笔者以中国首都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分析。
作为文化建筑,博物馆是较为常见的。
首都博物馆是综合类博物馆,在诸多环境艺术创作语言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以下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设计思维方面
文化建筑的服务功能是传统设计比较注重的,而具有审美观念的文化建筑则不仅如此。
其不但注重环境艺术的内涵,而且将审美理念和规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点内容。
环境艺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性,这不但体现在相反的艺术理念,还体现在不同的艺术情感上。
故而在文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融入创造性思维,不断破旧立新。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心理相融合。
首都博物馆展厅宽敞明亮,建筑格局布置和物品的陈列十分和谐,过渡十分自然,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
室内的文物,在设计的掩映下更是显出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积淀。
博物馆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故而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设计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契合度,要通过设计来衬托出陈列物品的历史价值。
为此,在主展厅设计上可以加入浮雕、模型等元素,并通过带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因素来表达情感。
让人们在观看物品、文字的时候,也能有听觉上、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博物馆想要展现的主题清晰地表现出来。
2.公众需求问题
物质价值只能满足公众的一部分需求,建筑与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彰显出来。
为此,在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的是设计的文化和思想功能。
只有在设计中融入艺术情感,提高设计本身的精神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要让设计贴近公众的生活,使其设计结构能够更好地承担文化服务职能,使公众从中受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人的思想会影响设计师的判断和设计,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思想传达效果,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将人与环境融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更为周到的服务,也能为其提供新的审美角度。
结合首都博物馆的例子来看,其本身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馆藏也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
为此,当我们按照时间、类别等对这些馆藏加以分类,并使其有序地陈列在博物馆相应位置的时候,不但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的收藏价值,而且能够实现文化效用的最大化。
从认知角度来看,文物的排放、陈列本身就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通过不同的专区,公众的思想也会融入到这些文物中去,更好地认识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3.审美传达问题
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融入复杂且简单的设计理念。
信息具有多样性、延展性、扩充性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我们不但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文化建筑的价值,将文化建筑交流的意义充分凸显出来。
总之,设计师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审美需求和审美习惯。
结合不同的理论倾向,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设计重点。
一般来说,在现代设计中,审美文化的创造一般都是通过主客体物质性、艺术性的融合来实现的。
也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掘创造的逻辑中介。
环境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空间表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造,可以加强文物与建筑结构的关联,不但能够满足文物的使用要求,还增加了空间的使用功能。
博物馆空间功能增加,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更加多元的观赏体验,避免单调的观赏空间使其感到乏味和无趣。
首都博物馆利用璃墙壁建造成的中空墙壁,不但能够增强参观者的感官冲击,也有效地消除了观赏者的审美疲劳,增加了观赏者的思考、情感活动。
篇7:高校环境教育论文
高校环境教育论文
摘 要: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高校环境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实施高校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之中、开展渗透式教学、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式实施高校环境教育。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内容;方式
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将是国家未来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与作用
1.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
目前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环境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环境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的教育活动。高校环境教育往往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之中,较之专业教育覆盖面更广。
2.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
首先,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1〕。因此,高校加强环境教育能够影响和增强高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实践,进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其次,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按照环境规律行为,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能仅靠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还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来实现。虽然高校学生都比较关心环境,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中贯彻低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引领者。因此,需要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其法制观念,通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领军者,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状况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体系,以及个体对待自然界和环境的明确态度〔2〕。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决定了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环境价值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还是生物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抑或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孔子曾提出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其意为克制自我,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高校环境教育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学生形成利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既能自律又能他律,以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宋悦华在《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中也得出结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由是,对大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而且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环境行为是个体从事的有关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对环境影响如何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它与环境意识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行为;其次,它往往要受到客观环境、自我需求等的影响。所以,环境教育不但要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要密切关注客观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等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三、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
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环境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环境知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环境伦理的教育、环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环境行为和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基本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附、相互支撑的。
1.环境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目前学界流行的各种环境价值观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进行辨别,进而形成自己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第一,要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相联系而非孤立地看待环境价值观问题;第二,要关注环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把环境价值观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社会整体的分工和配合;第三,可以把环境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成为常态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状况调研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走入环境,让学生在与自然联系密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水平;第二,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贴近生活,倡导科学、健康、适度、节俭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巩固和提升。
3.环境行为教育
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一种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实施对环境有益的行为,抵制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内容丰富,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从日常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使用环保餐具、垃圾分类收集、节约用水、适度消费、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也可以大众媒体宣传教育的手段向学生明确列举出哪些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尽量避免该类行为。
四、高校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1.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中
环境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之初就应该有统一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第一,高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二,高校环境教育欲达成的目标;第三,高校环境教育采用的具体形式、实施途径;第四,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预算。通过这样的计划,有的'放矢地把握和实施环境教育。
2.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被美国和加拿大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入高校的日常文、理、工科等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让其关注环境保护。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渗透式教学的显著特点〔3〕。既然强调的是渗透,就必须注意教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放下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去搞环境教育。
3.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西班牙的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在环境中的活动、关于环境的活动和为了环境的活动”〔3〕。可以设立丰富的环境教育场所,包括各种野外活动中心、课外活动基地,如农场学校、生态教室等,让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和参与实践中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提高环境意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要保证高校环境教育资金的充足,必须想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社会融资。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具体可以由政府拨款、环保团体投入、社会公众捐款、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愿支持等部分构成。为了让高校环境教育资金能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机制措施,确保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教育的实施上。
5.建设师资队伍
据调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已有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成功进行高校环境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由大学本身和专门教师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未来从事高校环境教育者必须在高校接受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且应当获有学位,方可从事专业环境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高校应当定期组织由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估体系,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师德。这些举措如果应用得当,必将会为高校培育出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通、师德高尚的优秀的环境教育队伍,保障环境教育的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J〕.法学杂志,(3).
〔2〕闫缨.青年的自然环境价值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9).
〔3〕祝怀新,刘晓楠.西班牙环境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7).
篇8: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论文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猛,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阻碍了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较早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这些学校位于经济发达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设计类工作室开展得较好。然而,一些地方性高校面临诸多问题。
1.盲目照搬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模式
发达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实行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教学设备、装修资金、项目,学校提供场地、人员等。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校有大量可操作的项目,企业可以节约房租与人工成本。校方可以借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的业务水平,节约了工作室建设资金。但一些地方性高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盲目照搬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模式,容易缺乏生存的土壤,校企联合办学很难坚持下去。
2.忽略了地方性高校的生源现状
一些地方性高校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作业质量不高、上课不投入。地方性高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常会采取加强教学检查和日常考勤等相对严格的措施,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还给师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甚至因为管理过于严格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状态下,教学质量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即使教师让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从根本上看仍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无法实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要求。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仍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为实践教学配置符合市场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经费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乱象丛生。
二、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构建
1.学校为法人,自建企业模式工作室
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条件所限,地方性高校若采用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模式,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如果没有项目和利润,企业是不会无偿投入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学校可以自为法人,出资筹建类似企业运营模式的工作室,利用自身的资源以获得优质的项目,如学校自建项目、教师项目、课题项目、学生自有项目、大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但可以为学校赢利,打造品牌实践基地,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2.健全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
工作室要想常态化地开展下去,就需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地方性高校要想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完整的工作室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必须紧贴市场需求,以整合资源为目标。其次,要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内容、任务、设备管理、工作室管理、资源优化等方面修改并完善管理制度。再次,要加强工作室学生递进培养的研究。工作室由于受到学生年级的限制,往往学生刚能熟练地开展项目设计,却已到了毕业的`时候。最后,要建立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评价应该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专业能力可以从方案洽谈、设计创意、施工管理三个方面量化标准,职业素养则以团队协作能力、考勤、工作态度为主制订考核标准。
3.合理分配利润
工作室教学模式要与市场接轨,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经济收入不但可以用于工作室软硬件建设,还可以用来提高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制订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地方性高校可制订较为轻松的经费管理模式,院系是经费主管单位。工作室在完成院系所制订的基本教学任务与创收任务外,可以享有一定比例的经费支配权,从而形成鼓励和鞭策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减轻地方性高校的资金压力,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篇9: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女大学生喜欢拉丁健美操加形体减肥的教学内容,男生大多喜欢健美操,但选者甚少。因此,应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高校普及健美操,达到增强体质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选修课
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 C)02-0329-02
一、引言
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项目,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和使用健美器械,并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通过锻炼,可使人体匀称协调,体态刚健优美,运动舒展有力;同时,在锻炼中可欣赏领略体态美、运动美、音乐美,从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健美操特有的运动形式给人以热情奔放和生气勃勃的感受,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健美操以它的健身美体、休闲娱乐、心理调整、表演竞赛等多功能及整体效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健美操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并以竞技面貌出现,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广西6所高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为98%。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查阅有关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开展现状和体育设施情况的书籍及相关论文;访谈部分学校的健美操运动员、体育老师、管理人员,听取各方面对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及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选修课的学习现状
作为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运动项目,健美操已较普遍地为学生所接受。健美操突出了其专业性、竞技性,对身体锻炼更全面,体现了越来越多的优越性。但是,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的开展却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认识不统一,且男女生之间差别很大,还有部分学校尚未开设健美操选修课。
(二)健美操选修课教师的状况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健美操在广西高校中得到广泛开展,并以竞技面貌出现,产生了较好效果。同时,广西高校的健美操师资出现了短缺。健美操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49%。这说明目前广西高校从事健美操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健美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健美操专业教师比例偏低,这对健美操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三)对开设健美操选修课的意义认识不足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兴起: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与日俱增,健美操师资出现不足,一些高校的选修课出现了有学生没教师的局面。有部分教师上课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正,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有的认为开展健美操教学意义不大。上课时,教师把音响打开,让学生跟着音乐练习。学生的动作参差不齐,错误和不规范动作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
(四)选修健美操课学生的心理状况
学生选择健美操大多是为了锻炼身体,但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修学分,上课报到后就离开,这样就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也根本不能发挥健美操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进行正确的健美操宣传,端正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错误认识,使他们从根本上接受健美操。
(五)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环境
虽然健美操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但是在高校如果没有理想的教学场地,没有音乐,站在寒风中,相信也没有学生乐意选择健美操,这样也就会影响健美操选修课的普及。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有固定的场地,但是有的学校场地比较小,且环境嘈杂,场地设施较差。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开设健美操选修课,既能让她们保持匀称的形体,增强她们的.心肺功能,又能将健美操作为终身锻炼的一项运动项目,长期发挥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要鼓励男生选修健美操,使健美操在学生中更为普及。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女生爱美及追求体型健美的心理要求,应选择对塑造健美体型有较高锻炼价值的大众健美操、形体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以激发女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男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选择体现力量或时尚的搏击健美操、街舞健身操等。
第二,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把握体育教育的特点。首先,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将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们不但获得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开拓,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艺术修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由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存转变。在教学方式上要多样化,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身能力。在教学方面,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通过录像教学,建立良好的动作印象,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让学生观赏国内外健美操比赛,了解健美操的发展动态。
第三,师生应当及时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健美操,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技巧、技能,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与基本功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完成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第四,大力开展健美操活动,组织一些健美操表演和比赛,使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健美操教学的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其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涛,张晓莹,北京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
[2]姜维萍.试论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科学,(2).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刘绚丽.对高校男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研究及教学对策[Jl.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6).
[5]赵瑞花.健美操——健身运动的一种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1994(5).
篇10: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设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我国的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因此,深入探讨并研究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则成为目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质量与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生了很多新兴行业的诞生。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便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日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专业。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因此,开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篇11: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论文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做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促进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就其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存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削弱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内容的直接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视度不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级基础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一些高校为了缓解专业就业率的压力,往往更加关注学生实用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偏重理论方面的基础课程就不那么重视了,这大大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影响其最终的教学质量。
3.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我国一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会选择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点知识,很难做到课上认真听讲以及课下及时温习功课。所以,但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单一、枯燥,还很难检验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篇12: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论文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出新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足发展。
1.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要想进一步推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度,特别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导与研讨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
2.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改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环境,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高校对于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改善,导致很多搞笑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求。特别是在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念、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今社会,教学环境条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该专业的发展。因此,更新技术设备,保障教学环境的硬件条件,并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等改善教学环境的举措则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于促进该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作力与其基础训练的结果息息相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首先新一步发展学好基础课改革,就应当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4.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素描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它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要相深入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及技术水平。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视野,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画与制图技术等。这有这样,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5.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推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努力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存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理解、把握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呼吁全面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当今时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做好其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其发展现状,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这有这样,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篇13:试析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初探论文
试析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艺术设计教育 社会需求 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其他的设计专业人才相比越发显得缺乏竞争力,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矛盾,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关健。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而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是职业教育中很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也更加个性、灵活的要求。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对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了如下探讨。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家长和学生把上职业学校和学美术视为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基础。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足以应付变化中的就业形势。
其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上,大多开设的是传统专业。而现代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明显趋于个性化、实用化,传统的课程计划很难满足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之后的需求。
其四,由于许多职业学校设置的学科都是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增加了雷同专业的人才就业竞争和人才的浪费。就我国现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它的特点是儿何形体的构成训练,忽视具体造型设计,培养理性的、千篇 一律的设计风格,这与我国目前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风格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时间短、经验不足,还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自己的特色也不鲜明。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更是存在着秩序较不明确,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不完整,教材选用较随意,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诸多问题,必然影响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总结和建立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体系,培养走出校园即能很快立足于社会的`人才。因此,应当尽快建立起能够培养出毕业即就业、所学即所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今,追求个性追求创意的人才市场需求无疑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并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关键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拥有自我观点、自我特色的培养模式上来,从而实现毕业生同类人才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在重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为了实现这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用创新性。
1.适应形势变化,增加实用性课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公司并不要求毕业生学历有多高,而往往期待他们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曾有一家设计公司到我市某所职业学校招聘毕业生,他们的要求是学生既要懂Photoshop,Coreld~广告设计,又要懂建筑制图、还要懂3Dmax制作室内效果图—这些知识技能已经涉及到了平面广告与室内设计两个方向。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把专业方向分得一十分明确,广告就是广告、室内就是室内,毫不相干。据了解当时我市某所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还只有一个方向:平面广告,名字也不叫“艺术设计”而叫“电脑美术与广告设计”,学生在并没有学过室内设计知识,所以应聘自然犯了难。这个例子反映出我们的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些矛盾。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需求与学生个体的发展两方面情况,要有实用性。具体来说,就是不墨守陈规。另外还要重视一些新的工具的应用,例如电脑软件对设计的影响,课程设计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应在教学中打破旧的思维框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竭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时刻以岗位能力所需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顺应社会的审美需求,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善加利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与其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孕育出的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都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世界,正流行着一股中国热,不仅外国人喜爱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更多的国人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图案有了更热烈的追捧,如民间图案、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几何形装饰纹样等。了解这些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这一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溶于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二)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国外的艺术设计专业比我们开设的早,人才培养机制也运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为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积极的去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弥补我们在设计理念,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完善我国中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师资体系。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教师并非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而是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的需要跨专业教学。由于他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较前沿知识方面的匾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潜能的开发。而且现有的一部分教师也往往观念陈旧,不能较快的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也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师资培训和“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完善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以能力本位教学为基础,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相比,虽然专业功底略显不足,但实际操作能力是优势,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所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即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融人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之中,使职业学校成为企业等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源,在逐步适应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先行,引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既是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智囊和参谋。
学校可以聘请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定期来学校开办讲座,传授最新的设计方面的动向;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定期到合作公司去学习、实习,在学习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并进行实践操作,即“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更加纯熟,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去学校的对口公司就业,也可以运用在学校和公司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达到“零”距离就业。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提到了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种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会比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立足于社会。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尊重传统并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不断完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大批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初级艺术设计人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通用13篇)】相关文章:
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2022-11-21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2023-04-02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2022-07-15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2023-08-23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2023-02-03
高校创新教育探究论文2022-07-10
音乐毕业论文2023-11-28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策略探讨论文2022-09-25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