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

时间:2022-07-22 13:49:3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锦集14篇)由网友“烟光凝而”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

篇1: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

从不对于称信息理论的博弈分析入手,针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牛鞭效应以及顾客价值问题,在对于不对于称信息博弈中的显示原理以及信号博弈等理论给出针对于性分析以后,将其运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以及顾客价值问题的分析中。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于牛鞭效应以及顾客价值的发生机理以及规避法子进行了论述,并对于顾客价值影响供应链中均衡的道德风险问题给出了理论上的解决法子。

不对于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1个钻研重点。著名的经济学家、二00一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取得者阿克洛夫(C・Akerlof)、斯彭斯(A・M・Spenee)和斯蒂格里茨(J・E・Stidiz)凭仗在不对于称信息理论上的杰出造诣而享誉学术界。所谓不对于称信息是指在互相对于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于称散布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或者几率散布.不对于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本源1方面是因为与厂商或者市场介入者所具有的私人信息;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介入人基于不同的获取能力而取得不同的信息而至。在西方的理论中,交易中信息优势的1方称为拜托人,具有信息劣势的1方称为代理人。因而,任何不对于称信息体现的都是1种拜托――代理的瓜葛。

在钻研不对于称信息博弈时,有5种基本模型合用解决其中的拜托――代理瓜葛。在供应链网络管理中,信息的不对于称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可取得性及行动的可知性等性质。因而可选用显示原理同信号博弈等相干理论来阐明供应链介入者的瓜葛及行为。

1、不对于称信息理论的博弈法子

(1)贝叶斯博弈下的显示原理

所谓贝叶斯前提是指,在非完整信息状况下,介入者的行为空间A一,…,An,其类型空间T一,…,Tn,判断值P一,…,Pn及他们的收益函数U一,…,Un;其中介入者i的类型作为介入者i的私人信息,抉择了介入者i的收益函数Ui(a一,…an,ti),并且是可能的类型集Ti中的1个元素。介入者i的判断Pi描写了i在给定自己的类型是ti时,对于其它n⑴个介入者可能的类型ti的不肯定性。咱们用G=(A一,…An,T一,…,Tn,P一,…,Pn,U一,…,Un)来表示这1博弈。

贝叶斯前提下的显示原理最先由梅尔森(R・Myerson)于一九七八年提出。该定理的1个主要前提以及结果是供应链网络中介入者必需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因而,该定理合用于供应链网络不存在剧烈矛盾、同盟瓜葛牢固的运营者;这时候,其网络的介入者就可借助显示原理来处理网络中的博弈。显示原理请求:其1,供应联网中,各介入主体全体(或者绝大部份)声明(允许存在伪信息)他们各自的类型(在供应链中,表现为对于供应链发生影响的各相干指标及信息反馈)。令声明的类型为i,各自真正的类型为i;其2,在给定的各网络介入商的声明(i,…n)下,介入商i以qi(i,…n)的几率向其他有益益相干的联盟厂商公布相干指标的值。而本身须付出xi(i,…n)的利益。几率q一(i,…n) +…+qn(i,…n)之以及必需小于或者等于一。该利益主要体现为该厂商为公布本身私有信息,而面临的财务或者出产上的风险,也可体现为厂商为保持该种状况下的供应链网络而本身的本钱付出。其3,设计适量的付出以及几率函数{xi(ti,…n)+…+xn(ti,…n);q一(ti,…n)+…qn(ti,…n)}使患上每一1介入者的均衡战略是宣告i(ti)=ti。即每一位网络中的厂商都实话实说,以诚相待,从而到达供应链网络的优良运转。

(2)信号博弈原理

在许多供应链网络中,各结点介入厂商数量规格不尽1致,以1基准厂商为例,其供应商为范围小且数量多的厂商,这时候的博弈可更多的用信号博弈的分析程序来解释。在供应链网络中,信号的发送者1般是1些小的介入厂商,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分装商,信号的接管者是相邻接口的供应链网络中的相对于较大的厂商。信号1般体现为其感兴致的情况反馈。其行为描写如下:

发送信号的厂商从本身的可行类型集T={t一,…,tn}中观测到某种类型ti,且是对于所有i,P(t一)+…+P(tn)=一。然后从可行的信号集M={m一,=,mn}当选择1个信号mi发送。

接管者观测到mi但未观测到ti,然后从可行的行为集A{a一,…,an}当选择行为ak。

双方收益由us(ti,mj,ak)以及ur(ti,mj,ak)给出。其中S:sender,R:receiver.这时候类型可视为该发送厂商本身的出产、财务指标。

2、牛鞭效应与信息不对于称博弈

所谓牛鞭效应(bullwhip),简单说是指需求信息跟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而逐步出现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其缘由主要在于在1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厂商在传布顾客需求信息时,经意或者不经意的保留部份信息从而致使信息的不完整,影响上游厂商的库存管理,从而致使牛鞭效应的发生。下面分别从集中型供应链以及扩散型供应链两种类型入手论述牛鞭效应的博弈机理。

(1)集中型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集中型供应链中,供应链的每一1阶段都接到最下游厂商预测或者掌握的平均需求信息,并依据这个平均需求来肯定最小――最大库存策略。在该类型的供应链中,厂商瓜葛牢固,其瓜葛可用显示原理博弈法子来解释:因为在供应链中,供应链运转情况是各方利益的生命线。因而,供应链下游企业在反馈顾客需求信息时,声明了各自的类型i,这类类型在以后各厂商进行判断以及付出的1系列博弈流动后,无比接近于真实类型ti,这样就认为供应链提供了真正的顾客需求信息,上游厂商所要做的就是改善自己的库存管理技术,向电子管理方向发展,除了此以外,树立1套集中信息的管理预测系统,用于分析预测下游厂商的反馈信息,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发送到上游厂商。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战胜牛鞭效应的影响。

(2)扩散型博弈中的牛鞭效应

在扩散型供应链管理中,下游厂商1般不愿意让供应链的其余部份患上到其预测的平均需求信息。相反,上游厂商必需依据零售商发出的定单估量平均需求,以肯定自己的库存水平。这样,通过对于下游厂商需求的不肯定信息的分析,厂商预测到的需求数量信息将以其下游厂商需求结果方差的倍数增长。这就可看做1个信号博弈,下游厂商从其所有的类型(预测值、观测值)中ti,挑拣1个发送值mi,上游厂商收到以后,并未收到另外一部份值ti,以后,上游厂商在采用其库存行为,不可防止的会发生库存同需求脱节的情况,从而发生牛鞭效应。在这类类型的供应链中,定货量(包含库存量)的方差变患上愈来愈大,近似于乘积的情势,所以批发商发出的定单比零售商发出的定单变动性更大。这时候通过供应链各阶段同享需求信息可以显著地减小牛鞭效应。实际上,当需求信息集中时,供应链每一1阶段均可应用实际的'顾客需求信息来预测平均需求,而当需求信息不同享时,每一1阶段必需应用前1阶段发出的定单来预测平均需求。

3、知识供应链与不对于称信息博弈

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而在这类新型经济上发展而来的供应链模式被称为知识供应链,这类供应链以知识为中心,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是1种需求拉动型供应链模式。

(1)知识供应链的不对于称信息博弈解析

知识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1个显著的特征是将顾客作为其供应链网络中的基础,企业知识立异的界面后移,企业的立异流动以知足顾客需要为中心,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在知识供应链的管理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既然整个供应链都以顾客为中心,那末供应链的上游厂商必然以其下游厂商 (顾客)的利益为动身点。这个下游厂商的定义不应局限于该厂商直接的顾客厂商上,而须统筹次下游直至终究顾客。而上游厂商的产品或者服务通常同其下游厂商1起设计出产。DELL公司、皮尔・卡丹公司、耐克公司等无不是典型的采取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产品体现了较好的顾客理念,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就体现了1种显示原理型的博弈:供应链上的各级厂商通过快捷的网络通道,不断地声明自己的信息,到达信息取得的真实性。然而1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此供应链类型中,易呈现道德风险博弈问题(Moral Hazard),而其他厂商短时间内不能发现。即供应链上某1厂商因为其不道德的举动损坏了这1原理的均衡,从而造成网络的脱节。在目前我国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因为顾客价值最大化思想尚未患上到理想贯彻,这1道德风险问题显患上尤为凸起。例如,在我国,良多企业把顾客价值最大化当作重点来抓,但在对于“员工是否顾客”这1问题上显患上踯躅不前;笔者曾经亲历1家很有影响的零售企业,该企业以对于顾客服务质量好肯定了本身在该地的竞争优势,作为1家从集体所有制改造起来的股分制企业,其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在对于待员工的待赶上,公司管理层除了了空头的许诺以外1无所有,导致每一年的中级层次上的管理人员活动率高达九五%以上。这1事实应引发人们的寻思。

(2)知识供应链网络中道德风险的规避

在知识供应链网络中触及的企业1般是以IT业的企业为多,这种企业比较擅长运用先进的管理手腕以及管理理念。因而,在知识供应链中,应鼎力发展基于顾客中心理论的管理轨制,并以此来到达规避这种道德风险的目的。现在比较流行的顾客中心理论主要有客户瓜葛管理(CRM)以及业务流程再造。客户瓜葛管理在于树立1套客户瓜葛的信息化系统,是致力于客户虔诚度的源泉。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顾客价值。因而上述两个指标是衡量供应链中厂商基于顾客价值的道德风险的主要指标。另外,企业文化轨制设计也是考察企业顾客价值的首要工具,从而一样到达规避此类道德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罗件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九。

[二]大卫・辛奇1利维,菲利普・凯明斯基,艾迪斯・辛奇―利维.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钻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二000.

[三]R・Myerson,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Bargaining Problem/四七:六一――七三,一九七八.

篇2: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

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博弈分析入手,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问题,在对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的显示原理和信号博弈等理论给出针对性分析之后,将其运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问题的分析中。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的产生机理和规避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顾客价值影响供应链中均衡的道德风险问题给出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一个研究重点。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C・Akerlof)、斯彭斯(A・M・Spenee)以及斯蒂格里茨(J・E・Stidiz)凭借在不对称信息理论上的杰出造诣而享誉学术界。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不对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与厂商或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人基于不同的获取能力而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在西方的理论中,交易中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因此,任何不对称信息体现的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

在研究不对称信息博弈时,有五种基本模型适用解决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供应链网络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可获得性及行为的可知性等性质。因此可选用显示原理同信号博弈等相关理论来阐明供应链参与者的关系及行动。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博弈方法

(一)贝叶斯博弈下的显示原理

所谓贝叶斯条件是指,在非完全信息状态下,参与者的行动空间A1,…,An,其类型空间T1,…,Tn,判断值P1,…,Pn及他们的收益函数U1,…,Un;其中参与者i的类型作为参与者i的私人信息,决定了参与者i的收益函数Ui(a1,…an,ti),并且是可能的类型集Ti中的一个元素。参与者i的判断Pi描述了i在给定自己的类型是ti时,对其它n-1个参与者可能的类型ti的不确定性。我们用G=(A1,…An,T1,…,Tn,P1,…,Pn,U1,…,Un)来表示这一博弈。

贝叶斯条件下的显示原理最早由梅尔森(R・Myerson)于1978年提出。该定理的一个主要条件和结果是供应链网络中参与者必须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因此,该定理适用于供应链网络不存在激烈矛盾、联盟关系牢固的运营者;这时,其网络的参与者就可借助显示原理来处理网络中的博弈。显示原理要求:其一,供应联网中,各参与主体全部(或绝大部分)声明(允许存在伪信息)他们各自的类型(在供应链中,表现为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的各相关指标及信息反馈)。令声明的类型为τi,各自真实的类型为τi;其二,在给定的各网络参与商的声明(τi,…τn)下,参与商i以qi(τi,…τn)的概率向其他有利益相关的同盟厂商公布相关指标的值。而自身须付出xi(τi,…τn)的利益。概率q1(τi,…τn) +…+qn(τi,…τn)之和必须小于或等于1。该利益主要体现为该厂商为公布自身私有信息,而面临的财务或生产上的风险,也可体现为厂商为维持该种状态下的供应链网络而自身的成本付出。其三,设计适当的付出和概率函数{xi(ti,…τn)+…+xn(ti,…τn);q1(ti,…τn)+…qn(ti,…τn)}使得每一参与者的均衡战略是宣布τi(ti)=ti。即每位网络中的厂商都实话实说,以诚相待,从而达到供应链网络的良好运转。

(二)信号博弈原理

在许多供应链网络中,各结点参与厂商数量规格不尽一致,以一基准厂商为例,其供应商为规模小且数量多的厂商,这时的博弈可更多的用信号博弈的分析程序来解释。在供应链网络中,信号的发送者一般是一些小的参与厂商,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分装商,信号的接收者是相邻接口的供应链网络中的相对较大的厂商。信号一般体现为其感兴趣的情况反馈。其行动描述如下:

发送信号的厂商从自身的可行类型集T={t1,…,tn}中观测到某种类型ti,且是对所有i,P(t1)+…+P(tn)=1。然后从可行的信号集M={m1,=,mn}中选择一个信号mi发送。

接收者观测到mi但未观测到ti,然后从可行的行动集A{a1,…,an}中选择行动ak。

双方收益由us(ti,mj,ak)和ur(ti,mj,ak)给出。其中S:sender,R:receiver.这时类型可视为该发送厂商自身的生产、财务指标。

二、牛鞭效应与信息不对称博弈

所谓牛鞭效应(bullwhip),简单说是指需求信息随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而逐渐呈现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一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厂商在传播顾客需求信息时,经意或不经意的保存部分信息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完全,影响上游厂商的`库存管理,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下面分别从集中型供应链和分散型供应链两种类型入手阐述牛鞭效应的博弈机理。

(一)集中型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集中型供应链中,供应链的每一阶段都接到最下游厂商预测或掌握的平均需求信息,并根据这个平均需求来确定最小――最大库存策略。在该类型的供应链中,厂商关系牢固,其关系可用显示原理博弈方法来解释:由于在供应链中,供应链运转情况是各方利益的生命线。因此,供应链下游企业在反馈顾客需求信息时,声明了各自的类型τi,这种类型在之后各厂商进行判断和付出的一系列博弈活动后,非常接近于真实类型ti,这样就认为供应链提供了真实的顾客需求信息,上游厂商所要做的就是改善自己的库存管理技术,向电子管理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建立一套集中信息的管理预测系统,用于分析预测下游厂商的反馈信息,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发送到上游厂商。这样能很大程度上克服牛鞭效应的影响。

(二)分散型博弈中的牛鞭效应

在分散型供应链管理中,下游厂商一般不愿意让供应链的其余部分得到其预测的平均需求信息。相反,上游厂商必须根据零售商发出的订单估计平均需求,以确定自己的库存水平。这样,通过对下游厂商需求的不确定信息的分析,厂商预测到的需求数量信息将以其下游厂商需求结果方差的倍数增长。这就可看作一个信号博弈,下游厂商从其所有的类型(预测值、观测值)中ti,挑选一个发送值mi,上游厂商收到之后,并未收到另一部分值ti,之后,上游厂商在采取其库存行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库存同需求脱节的情况,从而产生牛鞭效应。在这种类型的供应链中,订货量(包括库存量)的方差变得越来越大,近似于乘积的形式,所以批发商发出的订单比零售商发出的订单变动性更大。这时通过供应链各阶段共享需求信息可以显著地减小牛鞭效应。实际上,当需求信息集中时,供应链每一阶段都可利用实际的顾客需求信息来预测平均需求,而当需求信息不共享时,每一阶段必须利用前一阶段发出的订单来预测平均需求。

三、知识供应链与不对称信

息博弈

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而在这种新型经济上发展而来的供应链模式被称为知识供应链,这种供应链以知识为中心,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是一种需求拉动型供应链模式。

(一)知识供应链的不对称信息博弈解析

知识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将顾客作为其供应链网络中的基础,企业知识创新的界面后移,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中心,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在知识供应链的管理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既然整个供应链都以顾客为中心,那么供应链的上游厂商必然以其下游厂商 (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个下游厂商的定义不应局限于该厂商直接的顾客厂商上,而须兼顾次下游直至最终顾客。而上游厂商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同其下游厂商一起设计生产。DELL公司、皮尔・卡丹公司、耐克公司等无不是典型的采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产品体现了较好的顾客理念,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体现了一种显示原理型的博弈:供应链上的各级厂商通过快捷的网络通道,不断地声明自己的信息,达到信息获得的真实性。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此供应链类型中,易出现道德风险博弈问题(Moral Hazard),而其他厂商短期内不能发现。即供应链上某一厂商由于其不道德的举动破坏了这一原理的均衡,从而造成网络的脱节。在目前我国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由于顾客价值最大化思想尚未得到理想贯彻,这一道德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在我国,很多企业把顾客价值最大化当作重点来抓,但在对“员工是不是顾客”这一问题上显得踯躅不前;笔者曾亲历一家颇有影响的零售企业,该企业以对顾客服务质量好确定了自身在该地的竞争优势,作为一家从集体所有制改造起来的股份制企业,其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在对待员工的待遇上,公司管理层除了空头的承诺之外一无所有,致使每年的中级层次上的管理人员流动率高达95%以上。这一事实应引起人们的沉思。

(二)知识供应链网络中道德风险的规避

在知识供应链网络中涉及的企业一般是以IT业的企业为多,这类企业比较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因此,在知识供应链中,应大力发展基于顾客中心理论的管理制度,并以此来达到规避这类道德风险的目的。现在比较流行的顾客中心理论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业务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在于建立一套客户关系的信息化系统,是致力于客户忠诚度的源泉。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顾客价值。因此上述两个指标是衡量供应链中厂商基于顾客价值的道德风险的主要指标。此外,企业文化制度设计也是考察企业顾客价值的重要工具,从而同样达到规避此类道德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件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大卫・辛奇一利维,菲利普・凯明斯基,艾迪斯・辛奇―利维.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3]R・Myerson,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Bargaining Problem/47:61――73,1978.

篇3: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

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博弈分析入手,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问题,在对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的显示原理和信号博弈等理论给出针对性分析之后,将其运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问题的分析中。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的产生机理和规避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顾客价值影响供应链中均衡的道德风险问题给出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一个研究重点。著名的经济学家、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C・Akerlof)、斯彭斯(A・M・Spenee)以及斯蒂格里茨(J・E・Stidiz)凭借在不对称信息理论上的杰出造诣而享誉学术界。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不对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与厂商或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人基于不同的获取能力而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在西方的理论中,交易中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因此,任何不对称信息体现的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

在研究不对称信息博弈时,有五种基本模型适用解决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供应链网络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可获得性及行为的可知性等性质。因此可选用显示原理同信号博弈等相关理论来阐明供应链参与者的关系及行动。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博弈方法

(一)贝叶斯博弈下的显示原理

所谓贝叶斯条件是指,在非完全信息状态下,参与者的行动空间A1,…,An,其类型空间T1,…,Tn,判断值P1,…,Pn及他们的收益函数U1,…,Un;其中参与者i的类型作为参与者i的私人信息,决定了参与者i的收益函数Ui(a1,…an,ti),并且是可能的类型集Ti中的一个元素。参与者i的判断Pi描述了i在给定自己的类型是ti时,对其它n-1个参与者可能的类型ti的不确定性。我们用G=(A1,…An,T1,…,Tn,P1,…,Pn,U1,…,Un)来表示这一博弈。

贝叶斯条件下的显示原理最早由梅尔森(R・Myerson)于1978年提出。该定理的一个主要条件和结果是供应链网络中参与者必须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因此,该定理适用于供应链网络不存在激烈矛盾、联盟关系牢固的运营者;这时,其网络的参与者就可借助显示原理来处理网络中的博弈。显示原理要求:其一,供应联网中,各参与主体全部(或绝大部分)声明(允许存在伪信息)他们各自的类型(在供应链中,表现为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的各相关指标及信息反馈)。令声明的类型为τi,各自真实的类型为τi;其二,在给定的各网络参与商的声明(τi,…τn)下,参与商i以qi(τi,…τn)的概率向其他有利益相关的同盟厂商公布相关指标的值。而自身须付出xi(τi,…τn)的利益。概率q1(τi,…τn) +…+qn(τi,…τn)之和必须小于或等于1。该利益主要体现为该厂商为公布自身私有信息,而面临的财务或生产上的风险,也可体现为厂商为维持该种状态下的供应链网络而自身的成本付出。其三,设计适当的付出和概率函数{xi(ti,…τn)+…+xn(ti,…τn);q1(ti,…τn)+…qn(ti,…τn)}使得每一参与者的均衡战略是宣布τi(ti)=ti。即每位网络中的厂商都实话实说,以诚相待,从而达到供应链网络

[1] [2] [3]

篇4: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论文

摘 要现代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市场,企业如何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概述,指出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三组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表现,指出4r是一种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营销思想和策略,针对不对称信息博弈分别对关联、关系、反应和回报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博弈 关联 关系 反应 回报

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和知识在市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市场却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企业和企业的博弈、企业和政府的博弈都证实了不对称信息对市场的影响。企业如何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营销,从而使各方达到均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篇5: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论文

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它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各方对于他们面临选择的商品或服务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即某些参与方比别人知道的信息更多。市场的主体有顾客、企业和政府,因此形成了三组博弈关系,即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其中企业和顾客的不对称信息博弈是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企业和顾客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一方面,企业既有信息优势,又有信息劣势。主要表现为在产品开发之前,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了解的较少,这为信息劣势,而当产品经历开发、生产、销售阶段时,企业比顾客对产品的质量、功能、技术特性、成本构成等了解得更多,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此时它处于信息优势。另外,由于某些企业对信息重视不足也会导致企业处于信息劣势。另一方面,顾客更多的了解自己的需求,但对产品的相关信息则处于绝对劣势,这导致顾客对某些合适产品不知情,但对不合适产品进行搜集,增加交易成本。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呈现不断萎缩进而消亡的趋势。

在企业和企业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竞争厂商之间、企业和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然而,由于商情保密性能差异,商情调研、收集、整理系统完善程度和功能优劣的不同,导致竞争双方彼此了解的情况并不对等,造成信息不对称。制造商可能会寻求联盟以更紧密地协调与分销商的营销努力,希望在所有方面寻求更大的合作,通过联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但下游渠道成员可能出于经济动机会保留这些信息,妨碍制造商的视线,这也导致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和政府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企业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例如经营范围、纳税情况、质量和环保情况等,而政府对此类信息拥有较少,但同时,政府本身的某些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的职能决定它不能将其作为私人信息而单方面拥有,这些都造成了市场信息不对称。

篇6: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论文

交易市场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因此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由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的4r理论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有效手段,它包括关联(relativity)、关系(relation)、反应(reaction)和回报(retribution)。

2.1 关联

关联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假设在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中,企业为甲方,顾客为乙方。在一次交易中,交易的甲乙双方都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均有两种策略选择:对抗-欺诈或最大限度的从对方手中获得最大利益;合作-寻求双方利益最大。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一方选择对抗,而另一方选择合作,则收益分别为10和0;如果双方都选择对抗,收益均是5;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收益均是6。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自己选择对抗都是最有利的,因此选择对抗是各方的最优策略。所以,(对抗,对抗)是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此时双方的收益是(5,5),但显然(合作,合作)的组合对双方更为有利。虽然这种情况双方都了解,但在交易双方均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时,面对交易中的风险,交易双方均是风险规避者,不会冒险去选别的策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若想走出这种困境,需要转变观念,以获取客户的终身价值而不是一次交易的价值为目标,而交易双方的策略选择就会发生改变,一个新的均衡就会出现。如果一方选择了对抗,则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对方不愿和自己进行再次交易,如果选择合作,则树立了自己的声誉,获得了未来长期收益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会选择合作策略,与对方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企业为了与顾客长期合作,可以进行市场调研,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采用广告、产品包装、产品推介会、产品售后服务承诺等进行信息公布,采用技术传授、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来对顾客进行教育;顾客为了与企业长期合作,会更加配合企业,告知其需求,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2.2 关系

关系是指关系营销,它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是一个与顾客、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的活动,以诚实的交换及履行承诺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协调关系中得到实现。首先,企业与顾客建立关系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即4r中的关联,在此不再重复。其次,企业与企业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许多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实力的限制无法开拓终端市场,但可以通过借助他人品牌,或者选择强势渠道的经销商或代理商来向市场传递信息。竞争企业之间选择合作,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第三,企业和政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干预市场的一些行政手段,如制定质量标准、质量监督和质量认证等,通过它们向市场和消费者透露产品信息,以求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来降低交易双方的成本,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消除“逆淘汰”问题。最后,企业和社会组织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社会组织在这里主要是指信息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可以由具有较高信誉的商人、中间商或经纪人来建立,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来鉴别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从而获得一定的佣金。由于佣金比优质产品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直接出售所遭受的损失要小,所以企业愿意支付佣金。同时佣金比顾客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搜寻优质产品的成本要低,所以顾客也愿意支付佣金。由于信息中介机构的介入,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显降低。

2.3 反应

反应,即市场反应速度,指企业对瞬息多变的顾客需求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的营销策略与能力。企业紧跟市场做出反应,一方面,可抢得先机,迅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可充分了解顾客需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顾客抱怨,稳定客户群,减少客户转移,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在实际中有的企业对信息重视不足,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他们对顾客反馈的意见置若罔闻,致使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反应理论强调企业要建立快速反应和回应顾客需求的营销理念,认真听取顾客的需求,同时建立和完善畅通的顾客信息渠道,借助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尤其是网络,将其作为快速反应市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4 回报

回报是指企业通过贯彻上述营销思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满意,企业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回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也即营销的目的,即扩大产品销量,增加销售收入。信息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越对称,企业的产品就越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越能被顾客所接受,从而销量就越多。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营销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单位营销成本随着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因此,追求信息完全对称的营销活动是不经济的,某种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恰是企业市场营销的最优目标。所以营销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经济营销”的观点,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边际营销成本应尽量接近营销的边际收入,使营销的总收入最大,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使企业的回报达到最大化。

3 结语

4r是新世纪营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企业在4r的理论指导下开展营销工作,充分利用4r的营销思想,可以引导和满足顾客需求,有效地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茂忠,崔秀梅.基于不对称信息市场下的企业营销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1)

2 陈洁,王方华,赵昌平.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营销渠道联盟形成激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0)

3 雷仕凤.商品市场逆向选择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师,(10)

4 芮明杰,赵春明.市场营销的“非对称信息”研究[j].财经研究,(12)

5 袁猛.析信息不对称下的营销[j].现代管理科学,(2)

6 彭小兵,谭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交易行为及组合营销策略[j].科技与管理,(6)

7 余晓钟.4r――一种新的营销理论[j].管理现代化,(5)

8 权锡鉴,周荣森.营销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篇7: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论文

一、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

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上的“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是最基本的假设前提之一,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不可能做到拥有完全信息,每一位市场交易参与者总有一些私人专属信息。信息经济学就是在否定和批判新古典经济理论隐含的完全信息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始人斯蒂格勒认为,市场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市场交易主体掌握的初始信息总是有限的和有差异的;某些主体拥有较完全的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另一些主体不拥有则处于信息劣势。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条件,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信息,甚至编造虚假的、歪曲的信息,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势必引发契约风险,使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这种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决定了市场主体的有限预期,也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引入信息非对称理论研究金融市场,他们认为,与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更为突出。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研究证明,金融机构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市场上的借款人与贷款人众多,贷款人对于借款人将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信息缺乏了解,仅凭自身难以实现资金的有效投放和收回,这就催生了金融中介。银行凭借其专业性技术优势和信息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总是存在,受认知能力、信息成本、运作效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再专业的银行也难以对所有借款人的资信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绝对准确和有效地筛选与监督。在现实交易中,商业银行面对着众多风险程度不一的客户,相关决策只能依赖其所占有和运用的信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不完全契约使得银行在整个信用风险博弈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之一:逆向选择

信息的不对称性从发生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即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事前信息不对称指信息优势方对信息劣势方采取的对后者不利的交易决策,信息劣势方为规避交易风险做出的决策反而会引发信息优势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导致市场失灵,被称为“逆向选择”。商业银行在做出信贷决策前要掌握大量信息,包括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形势分析等宏观信息,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产品竞争力等微观信息。借款人也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贷款利率、授信政策、风险控制措施等信息。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政策、规定、流程以及资金实力等许多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企业获知与熟悉的成本较低,并且可以据此对自身情况进行快速调整。另一方面,受成本、效率与渠道等约束因素的限制,银行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管理效率、财务状况、信用水平、风险偏好、借款目的以及融资项目风险收益对比等信息的掌握却不一定完全(许多情况下只能根据借款人提供的资料来被动获取)。为了顺利融得资金,借款人总会倾向于向银行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瞒不利信息甚至还会编造虚假信息。这使得银行往往难以对相关信用风险做出准确判断,无法确定与风险状况最适宜的贷款利率,也无法对众多借款人进行正确比较和选择;只能根据历史经验和数据按借款人的平均资信状况、贷款项目违约概率来确定一个平均贷款价格(或在一定幅度内根据各种已知因素予以调整)。按照风险与收益对应原则,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但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提高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不仅不能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贷款项目质量,导致“逆向选择”行为,即风险越高、信用越差的'借款人越有可能获得资金,风险偏低、信用越好的借款人反而较难获得资金,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柠檬市场”现象。具体讲,随着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只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客户能够接受而继续申请借款,而许多信用良好的则会因借款成本超过预期拒绝借款,退出信贷市场;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恰恰来自于那些最积极寻求贷款的客户,也正因为他们选择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才能支付高额贷款利息,但最终可能导致贷款违约概率远远超过银行的预计。“逆向选择”的存在使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增大,银行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为弥补损失银行会继续提高平均利率,但这一行为只会使“逆向选择”问题进一步恶化,高风险借款人占比上升,贷款违约概率加大,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急剧增大。为规避风险,银行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停止发放任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后果的贷款。因此,“逆向选择”在导致金融市场无效率的同时,也严重扭曲了金融市场结构。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之二:道德风险

侵占对方利益而产生的违约风险,被称为“道德风险”。市场中的任何主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商业银行不会直接参与借款人的经营,对贷款资金投放项目的进展程度、可能取得的收益以及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缺乏全面了解,处于信息劣势,而且对于借款人的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控制措施,难以保证借款人忠实履行借贷契约约定的内容。借款人则有可能违反承诺,或者不努力作为,降低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等,放大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这种由于借款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而使银行遭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就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会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在贷款发放之前,借款人的经营行为非常谨慎,若发生失败,损失将由自己承担。但在获取贷款之后,借款人投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如果成功,将获取超额收益,如果失败,血本无归,也不过是无法归还贷款,最终的损失将由银行来承担。在实际信贷行为中,“道德风险”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借款人违反贷款合同约定,自行改变贷款资金用途。如借款人没有将贷款资金用于约定好的投资项目,而是用于投机性交易或其他高风险项目。二是借款人不作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负责任,降低贷款资金的增值收益,影响其自身的偿债能力。三是借款人故意隐瞒资金收益,逃避偿债义务。如借款人利用商业银行对于贷款资金投资项目具体情况的不了解,采取多种措施转移、隐匿投资收益,谎称投资失利,拖欠或逃避偿债义务。由于信贷契约仅仅约定了一种承诺,不同借款人承诺的可靠性不同,同一借款人承诺的可靠性也会随时变化,商业银行凭借掌握的有限信息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比较,只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可能产生的损失。但随着对所有借款人实际贷款利率的增加,相对应发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较高的贷款利率只能使借款人的投机倾向加重,“道德风险”问题更加突出,而真正优质的借款人却逐渐退出市场,“逆向选择”也进一步恶化;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质量不断下降,金融风险加剧。正如明斯基所言:“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因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使得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将资源引导至那些有较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从而发生崩溃的现象”。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之三:不完全契约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可能在契约中准确界定签约当事人的责权利,不能准确描述与契约行为有关的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各种状况下契约各方的责任、义务。因此,契约的履行必然存在风险。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通过签订借贷契约来进行,债权债务关系、性质、特征等要素在借贷契约中得到明确。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机会主义或恶意毁约行为,一种是受信息获取来源、成本限制,商业银行对借款者做出错误判断,借款者没有预想的偿还能力所致。一种是借款者有偿还能力,但为获取更多收益而故意毁约所致。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贷契约的不完全,因为商业银行在设计信贷契约的过程中,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也不能明确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努力并不能消除风险,只能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可以说,借贷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和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而且风险会随着契约不完全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契约的不完全性越强,借款者毁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进而借贷契约纠纷的可能性和事后处理成本也就越高。

五、结论

(一)信息对防范信用风险至关重要

但由于信息的有限性、稀缺性和获取成本的高昂性,商业银行要获得最大效用,就必须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坚持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收益与成本相权衡的原则。

(二)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战略导向、风险管理资源分布等情况

加大投入,加快方法模型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提高风险管理中定量技术的占比。建设功能强大、内容齐全的数据库和信息分析系统,为识别、区分客户资质提供强大的信息基础和技术支撑。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确立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将定期与不定期、专题与常规传递结合起来。管理层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和沟通的结果,及时对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机制、流程的合理性、健全性、衔接性和环境适应性进行动态改进,通过最大程度消除内部信息不对称来降低外部信息不对称。

(四)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优化委托代理关系,降低二者利益不一致带来的效率损失,将组织内代理者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尽可能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各部门、各层级对借款人有效的监督合力。

(五)商业银行应在契约中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契约条款

利用惩罚或者奖励手段,增大违约成本并使其远远高于相应的收益,使借款者按照商业银行所期望的方向行动,并督促那些具有偿付能力的借款者无法自愿毁约。

(六)此外还应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大力培育信用文化体系,形成趋同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整体系统,使失信主体的特定行为转化为对社会整体的失信行为;借助法律来规范和调节交易各方的信用行为和关系,尽可能将所有的失信行为纳入惩戒范畴并细化、可操作化执行条款。

篇8: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有效性探讨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绩效评价结果有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

1、由于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工作情况等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许多有用的信息往往被丢失或曲解。这种信息的不能有效被传递,造成管理者和员工产生了沟通障碍。

2、管理决策及规划的制定需要以准确而系统的经营管理信息作为支撑,对于决策信息来说,其来源必需是双向的,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法规等导向性信息,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诸如管理水平、市场调控能力、消费动向、员工工作能力、实际市场需求等支持性信息。决策的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真实程度,因此,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将有益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绩效评价系统同样是建立于信息的合理收集和分析基础之上的,由于信息自下而上的收集过程中存在损耗和变形,信息不对称现象对评价和评价的公正性是有一定影响的。除此之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作为“社会人”的企业员工的自身决策一般具有个人利益趋向,思考的基本方式不是逻辑演绎,而是利害的权衡,因此,企业中的员工在做出各种决策时,并不注重这种决策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在最终结果上取得最优,而只是利用自身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利益权衡,追求自身现实利益的满足。企业员工在决策上的评价原则的片面性及利益权衡导向,使得同样的信息会在不同员工的行为上反映出不同的结果,而评价一般又不可能对每名员工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往往只注重结果,因此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4、目前企业中激励往往是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但是在某些部门和岗位(如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后勤等部门)激励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特别是对基层企业的领导层面,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策略、目标、协调、规范、制度等,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和决策正确性等内容涉及因素多且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如果评价者对综合信息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甚至有较大偏差时,激励就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甚至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二、从员工角度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对企业的目标理解与管理者的理解脱节,不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只要他们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他们是完全有可能产生“搭便车”的行为。所谓“搭便车”行为,指的是由于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在交易中产生的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躲避了没有信息优势的另一方的监督和约束,产生的在不付出代价或付出较小代价的情况下,从他人或社会获得收益的行为。而团队中一旦有成员不惜牺牲整个团队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倾向,这就将降低整个团队的效率和效益。而这种由于部分员工的不良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又将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承担,这将对其他的员工形成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待遇。此外,一旦这些努力工作的员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这将强烈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他们的不满情绪将给整个团队的效益和效率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而团队中的沟通障碍不仅会进一步加大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在团队这种灵活、富有弹性的工作环境中,组织工作更有可能会因沟通不畅而偏离正轨,从而导致推动控制。

三、消除绩效评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分解企业的目标。在绩效评价中,如果员工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可能产生“搭便车”的行为,获取他们的利益。为了避免这种行为,保证公平和公正性,应该进行目标的分解。从团队成员能力构成角度,爱德华。拉齐尔说过:当个人间的工作活动有联系时,“搭便车”效应会有所减轻。建立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共同目标相结合的组织制度,共同目标是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客观原因,它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因而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有全体成员衷心共有的目标能以共同的愿景把他们凝聚在一起。但员工们可能更关心的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比如说,成功建设了团队的美国仅诺瓦保险公司的总裁欧百思就指出:“我的目标对你并不重要,惟有你的目标才能激励你自己。”因此,管理者在设立团队的共同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与其成员的个人具体目标相结合。具体来说,团队管理者可以把整个企业的共同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现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因为具体的目标不仅可以促进明确有效的沟通,还有助于团队成员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达成有效的成果上,它要求团队成员全心投入,一门心思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来,从而促使团队活动更有效率。

2、完善绩效评价前期基础工作。在绩效评价中,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设计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并符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获得大家(包括考评者和被考评者)一致认可的。评价指标有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善、工作绩效的好坏、员工的满意度、缺勤率、客户满意度、时间因素、管理协调能力、技术创新等。同时要注意不同工作岗位其评价指标是不尽相同的,要因岗设置评价指标,不要强求所有岗位评价体系的相同性。为了保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有效的工作分析,确认每个人的绩效评价指标。因此,企业可通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加强与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每位员工做出工作职位说明书,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流程与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评。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工作职位说明书,评价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另外,评价体系如果选取不当或有所缺陷,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评价者的注意力被那些与企业目标无关的工作引开,以至影响评价结果,出现评价偏差,造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各自评价鸿沟,激发不必要的矛盾。

3、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做到信息的透明化,加强双向的信息沟通,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减少沟通工作的阻碍,为员工着想,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相结合,使两者更加和谐。

① 必须使全体员工了解什么是绩效管理,消除和澄清全体员工对绩效评价的错误及模糊认识。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员工与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并使员工得到发展。绩效评价不是管理者对员工挥舞的“大棒”,而是通过评价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使员工的职业能力有所改进、提高。尤其要提升担当评价者的主管们的现代经理人意识和素质能力,真正使他们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发挥牵引力。

② 做好职务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确认每个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加强与各主管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制定员工的岗位说明书,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流程与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③ 管理者要与员工保持及时、真诚的沟通,持续不断地辅导员工业绩的提升。绩效目标往往略高于员工的实际能力,所以难免在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出现障碍和挫折;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方针、策略会出现不可预料的调整,随之员工的绩效目标也会作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管理者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帮助员工排除障碍,提供帮助,与员工做好沟通,不断辅导员工改进和提高业绩。沟通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沟通。沟通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始终,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④ 认真做好员工平时行为的观察和记录。绩效管理的一个很重要原则就是“没有意外”,即在年终评价时,管理者与员工不应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判断出现意外,管理者与员工对绩效评价的结果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为了避免管理者与员工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看法不一致情况的出现,要认真记录员工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的文档,作为年终评价的依据,确保绩效评价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⑤ 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是一段时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总结绩效管理中员工的表现,好的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管理者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给员工的绩效表现做出评价。同时,绩效评价也是公司薪酬管理、培训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⑥ 在绩效考评结束之后,管理者需要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绩效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全面审视企业绩效管理的政策、方法、手段及其他的细节,找出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办法,不断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会引发的一系列绩效评价问题进行剖析。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企业必须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慎重地选取恰当方法,正确把握关键评价指标,对每位员工进行合理的评价,使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公平有效。

篇9: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近年来,信息经济学已步入主流经济学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都是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他们完成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有四大假设:第一,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没有任何市场参与者能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第二,买卖双方自由进出市场;第三,产品是同质的;第四,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西方经济学家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并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于是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解释更符合实际,不断突破上述假设,进行新的研究。如研究不符合前三条假设的垄断市场、寡头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这大大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但第四条假设的突破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70年代才完成的。他们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突破信息完全的假设,从而极大推进了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解释现实的能力。

一、逆向选择模型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θ=6000(高质量)和θ=(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00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

[1] [2] [3] [4]

篇10: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薛兆丰

经济学家阿克罗夫(George A.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一篇关于美国旧车市场的文章,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可以令市场萎缩甚至消亡。此后,“信息不对称”就不胫而走,成了经济学的热门概念,而阿克罗夫本人后来也因此获得诺奖。几周前我在课上讨论该文,引起同学热议,在此谈谈要点。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这么一种情景:卖方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要么提供高质产品以求高价,要么低质产品以求低价;买方无法确知卖方究竟提交哪种产品,所以只愿出一个中间价;卖方见只能赚取中间价,便拒绝提交高质产品,而只提交低质产品;买方于是进一步将出价压低??买卖双方经过多次博弈,以无法成交、双输离场告终。

这篇文章的投稿过程并不顺利。最初那家杂志拒绝刊登,理由是“这个模型若真成立,那么真实世界里就不存在市场交易了”。我认为这个退稿理由虽然失之偏颇,但有启发性。阿克罗夫提出的困境,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不是新闻,只要有两个人在,他们之间就必定有不为对方所知的信息。与此同时,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大量的交易。一个引发大量研究成果的核心问题是:既然存在大量的市场交易,那么人们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克服阿克罗夫困境的呢?

显然,通过一次交易来建立互信,并不容易。茅于轼先生多年前就谈过,拿着钞票能到商店里买食物,对一个原始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店主相信这钞票吗?他收了钞票然后说没收怎么办?顾客吃完以后拒绝付账又怎么办??但是,在具有人文背景的社会中,在交易重复进行的市场上,人们逐步建立了种种精妙的机制,克服了阿克罗夫困境,使大量交易成为可能。

第一类是办第一文库网法是他人担保。美国最大的二手车商叫“CarMax”,中文音译跟那位共产主义运动大师相同。它创建于1993年,现在已是全美最大的二手车商。去年迁居北京前,我就是在那里买车的。业务经理请你坐下喝杯咖啡,工作人员在车间验车和定价,再让我到柜台签字结账,整个过程不过45分钟;而经过它转售出去的旧车,一概有质量保障,承接的买家根本不用担心。

第二类办法,是签订“同舟共济”合约。例子很多:两个人组成合伙制公司、两家公司缔结战略合作关系、作者与出版社签订按销量来核算的版税合同、推销员与厂商之间按销量来核算的佣金合同等等。所有这些办法,都是鼓励人们披露信息、鼓励利人利己行为、惩罚损人利己行为的。

第三类办法是企业的垂直整合。当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进行生产交接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各种敲竹杠行为。解决之道,可以是它们合二为一,共同进退。例如,如果牛奶加工厂不相信奶农交送的牛奶质量,前者就可以通过自己养牛来保证牛奶质量;如果牧场不相信奶牛吃的饲料的质量,那么牧场可以自己种草来保障饲料质量。

第四类办法,是卖主替自己担保。卖主把大笔抵押先放在台面。这些预支的抵押,只有在卖主始终保持诚信时,才可能通过长期经营来收回成本。这种抵押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们发现我骗人,那我就血本无归”。从这个角度看,办公楼的专用装修、广告、品牌,乃至商人之间在饭桌上喝酒买醉,或朋友之间互通隐私,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起作用。

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克莱因(B. Klein)和莱佛勒(K. Leffler)曾经写过一篇名文,解释企业为什么要斥巨资请明星做广告。他们论证,企业这么做是为了预支抵押,以起自我担保的作用,而不是一些政府官员以为的,要让明星来鉴定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不必立法,要求这类广告中的明星真的使用其代言的.产品,或要求他们替产品做品质鉴定。这是说,假如某天皇巨星为生发水作代言,他自己既无须是秃子,也无须懂得医学。

第五类办法,是请保险公司替商人担保。一方面,社会不能容忍商人生产过份便宜而质

量过低的产品,因为那样对消费者而言是得不偿失;但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能承受商人生产过份昂贵而质量太好的产品。例如,一个能在飞机爆炸时还完好无损的咖啡壶,是没有任何实用意义的,尽管美国军方由于对公款毫不在乎,就曾经购置过这种厨具。

这是说,在市场竞争下,商人只能提供恰如其分的安全产品。这么做的结果,是仍然留有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这部分隐患,属于不可抗力,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保险机制来承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机制之内,保险公司与投保的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存的关系。投保企业为了享受较低的保费,会主动遵守适当的安全生产准则,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这与司机主动佩戴安全带,以换取性价比更高的保险服务,是同样的道理。

上述种种制度设计,都是市场衍生而成,是用以对付阿克罗夫困境、或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大量研究,其综合的结论,恰恰不是市场如何失败,而是市场如何成功地解决了无处不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限的。

有趣的是,当我几节课下来,逐一介绍了上述自发的市场秩序后,有同学站起来说:“医疗不是商品,因为医生为了赚钱,会夸大病情,以保病床常满,手术刀常挥,所以医疗必须由政府来提供。”我反问:“不想做骗子医生的举手。”全场都举了。留下的思考题是:如果本来不想骗,但后来还是骗,那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医生们诚实地行医和谋生?医疗究竟是不是例外?市场究竟能不能处理医疗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且让我下回分解。

篇11: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近年来,信息经济学已步入主流经济学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都是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他们完成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有四大假设:第一,有众多的买主和卖主,没有任何市场参与者能决定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第二,买卖双方自由进出市场;第三,产品是同质的;第四,买卖双方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西方经济学家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并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假设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于是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解释更符合实际,不断突破上述假设,进行新的研究。如研究不符合前三条假设的垄断市场、寡头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这大大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但第四条假设的突破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70年代才完成的。他们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突破信息完全的假设,从而极大推进了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解释现实的能力。

一、逆向选择模型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θ=6000(高质量)和θ=(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00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

二、信号传递模型

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另一位度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他对信号传递模型的研究起源于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他研究的结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信号》中。在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这时,高能力的人希望找到一种办法,主动向雇佣方发出信号,使他们同低能力的人分离开来,使自己的工资与劳动效率相称。教育程度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原因是,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例,不同能力的人是因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说教育传递信号具有把雇员能力分离开的功能。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的模型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在他的模型里,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确定了一个条件,在此条件下,能力低的人不愿意模仿能力高的人,即做出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以示意自己是能力高的人。这一条件就是,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对能力低的人来说边际成本更高。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在他的模型里,假定教育对生产率没有影响,但是,厂商以教育为基础发放工资仍然有利可图,因为它能吸引更高能力的人。

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也具有普遍的经济学意义。例如,上市公司的过度分红行为。在很多国家,政府对红利征税的税率比资本增值的税率要高,通常政府对红利征收两次税:一次对公司,一次对个人,

而对资本增值只对个人征收一次税。(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对红利双重征税,对资本增殖不征税。)如果没有信息问题,利润再投资比分红更符合股东利益,但很多公司仍然热衷于分红。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的管理层当然比股民更清楚地知道公司的真实业绩。在这种情况下,业绩好的公司就采取多发红利的办法来向股民发出信号,以区别于业绩不好的公司,后者发不出红利。证券市场对分红这一信号的回应是股价上升,从而补偿了股民因为分红交纳较高的税而蒙受的损失。

信号发布(同一般水平分离)的要求是“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反应。如厂商不惜重金到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做广告,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它的宣传广度,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实力,同那些没有实力的厂家区分开。这样的事例浸透商业活动的每个角落。

三、分离均衡模型

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研究的是拥有信息的一方主动发布信息,从同类中分离出来,这样才有利可图。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具备信息的一方建立如何的机制来筛选有信息的一方,从而实现市场效率呢?这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研究的重点。

如果说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研究的是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迈克・斯宾塞(Michael  Spence)研究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进一步把信息不对称引入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研究,并且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

在保险市场上存在道德风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难以确切的知道投保人的真实情况和行为。保户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合约存在着隐藏行为,则导致道德风险,一旦人们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约,他们往往会不再像以往那样仔细看管家中的财产了,当出门的时候,他可能不再像没有保险以前那样仔细地检查煤气是否关好,因为现在屋子着火了,他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人甚至自己故意造成火灾来骗取保费。在这里,因为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人们在投保后防灾行为而产生“隐蔽行为”。保险公司面临着人们松懈责任甚至可能采取“不道德”行为而引致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会使保险公司关门。

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事先信息不对称)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当保险金处于一般均衡价格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群预期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小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预期投保的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会愿意投保。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会由于赔偿概率的上升而使保险公司可能亏损。这种条件下,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这样,那些次低风险的顾客群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不会在意保费的提高而踊跃进入保险大军。这样一来,高风险者就会把低风险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看来,靠提高保费的办法,对保险公司是不管用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重要观点出现了:我们不能用通过提高保费的办法来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和道德风险消失。相反,提高保费,会加剧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人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即不是使保险处于混同均衡,而是出现分离均衡。分离均衡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广泛运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信贷配给理论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又一经典理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与安德鲁・魏斯(Andrew  Weiss)于1981年合作的划时代论文《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出企业存在的骗贷行为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他们认为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这些创见因现实世界信贷配给十分普遍而使研究更进一步接近更为现实的信贷市场理论,并对公司融资、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古典经济学中,供大于求,利率就会下降;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升。如果供求总平衡的话,均衡利率会很容易确定下来,长期来看供求平衡。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他发现在借贷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实际利率比均衡利率要低。贷款人的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不同的贷款人的风险偏好不同。那些对未来投资回报率预期较高的人,愿意接受较高的利率,如果银行想通过提高利率来提高效益,就会把那部分预期有稳定回报的低风险投资者拒之门外,贷款给高风险者,银行的风险就会增大。如此循环下去,最终结果是贷款质量下降,不但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润,反而会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解释为,银行靠提高利率的办法无效,而采取信贷配给是有效的方式。在所有申请贷款的人中,只有部分人能够得到满足,哪怕有部分人想提高利率来获得更高的贷款,银行也不会同意。银行是通过有选择性地给申请人贷款的办法来降低风险。用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原因是“劣币驱逐良币”,即风险大的借款人驱除了风险小的借款人,只有把利率调到高位,才能抵消高风险成本。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分离均衡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的信号传递不同之处在于: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研究的是拥有不同信息的人如何通过信号传递,来把自己与同类分离出来。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是说明不拥有信息的人如何设计一个菜单,来进行信息甄别,使具有不同信息的人不隐瞒信息和行为,或者说设计一个分离不同信息的人的机制,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四、市场规制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结论再一次降低了我们对市场有效性假定的信心。

原始的市场失灵是以垄断的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新的市场失效是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这两种市场失灵存在着区别:原始的市场失灵在很大程度上容易确定的,如外部性带来的负效应的大小和范围是容易测度的。其范围也容易控制,政府进行市场规制

相对容易。由于现实中的所有市场都是不完备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于所有市场来说是各有特点,因此,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增大了政府规制的难度。

市场本身有一定的克服信息不对称功能。对此,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教授比喻为:信息市场不完善好似一头又高又壮的水牛身上长了一个肉赘,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其整体的强健。但是仅靠水牛的强壮就能驱除自身的肉赘吗?显然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政府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连极端的自由学派经济学家也不否认。比如,在保险市场上人们购买保险是因为他们想抗拒风险,但如果所有投保人都因为投保而掉以轻心,那么被保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保险金的数额也将增加。假设投保事物毁于火灾,而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床上吸烟。原则上,保险公司可以在保险契约上要求不要在床上吸烟,但不能被强制执行。保险公司可以在每个保户卧室都安装上电视监视器,但这会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对于类似的规范,政府可以通过对香烟征税的方式减少人们在床上吸烟。通过征税如果使“道德风险”减少而获得的福利抵消或大于由征税带来的负效应,政府能够通过征收税收而减少或禁止香烟生产,其他任何私人或私人集团不能作到这一点。而任何保险公司都不能通过强制性的向香烟生产企业征税的办法来实现减少因吸烟造成火灾的损失。

市场需要政府规制已经没有争议,但政府规制的幅度在理论界存在分歧。一种理论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另一种理论认为政府要管得宽一些。政府规制的幅度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它包括定义产权、保护产权、执行合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所扮演的第三方――“守夜人”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没有争议。第二类它包括某些法律和规制。比如反垄断和一些与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规制。虽然比较极端的自由学派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在这些领域的干预,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对这些领域适当的规制的正面收益大于干预带来的成本。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类规制措施呈现加强的趋势。第三类包括政府的价格管制如对房租、工资、股价、汇率等价格的管制;对贸易的限制;有倾斜的产业政策等。这类规制从短期来看,对于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干预对经济发展有长期的正面作用,其负面作用比如造成价格扭曲、寻租、腐败常常十分明显,而且过度规制可以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第一、二类的内容政府可以加强规制。对于第三类,有限的规制呈现放松趋势。

尽管对资本市场的规制程度在理论界存在争论,但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对金融市场及与其有关的机构的法律和规制都相当充分。这主要因为资本市场比较特殊,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投资者投入资金与取得回报之间有相当的时间差,这就给企业和金融机构从事不利于投资者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即所谓道德风险问题。二是存款者或股民人数多而且分散,搜集信息的成本大,都想免费搭便车,他们很难集体进行监督,结果利益容易被侵犯。三是金融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定价受投资者的预期因素的影响存在多个均衡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与实体经济无关而独立行走。这几条足以造成潜在金融风险,而金融风暴又很容易演变为经济危机。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政府的规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其财务信息、重大投资项目等信息进行真实披露;对股东权益特别是少数股东的保护;对商业银行审慎规制包括债务风险管理和法定资本金充足率;要求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透明化操作并限制其投资范围;要求在证券市场中交易符合严格的程序;对信息披露和交易过程的造假、欺诈行为严厉打击;对中介机构加以规范等等。就我国情况而言,资本市场的规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规制不够,体现法规不完善和不配套。二是监管力度不够。金融规制不够是明显的,比如,我们的证券公司都是国有的,很多受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控制,业务操作极不透明,结果少数公司操纵股市的行为不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对于证券市场的大量虚假信息的制造者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对造假者威慑力不够。总之,对于资本市场,强化管制应是当务之急。

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的风险,增强了非价格机制(人格化交易)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这一理论昭示:资本配置不是在市场拍卖――谁出价高,谁就获得资本。出价只是将来偿还一定数量的一种承诺,而这种承诺可以不履行,即承诺不可信,或者说存在信誉风险。资本配置,重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使用者如何“承诺”,而且还要了解实际上使用者能否偿还,即承诺是否可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配置资本中,信誉――难以测度的价格成了比有形价格更为重要的因素,承诺可信成了价格以外的最重要的影响资本配置的因素。

信息不对称理论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承诺可信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之根本。而承诺可信机制的建立仅靠政府规制是远远不够的,更远非经济学家就能找到的治愈缺乏诚信的灵丹妙药。

*收稿日期:-05-10

【参考文献】

[1]  George  Akerlof.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  Michael  Spence,1972,“Market  Signaling: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Job  Markets

and  Related  Phenomena”,Ph.D.the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Stilitz.J  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  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5]  钱颖一.市场与法治,经济社会体制比

较[J].2000,3.

篇12:供应链:“拉”与“推”的博弈

供应链:“拉”与“推”的博弈

应该如何整合推与拉,追求供应链在效率与响应的最佳绩效与组合,大概是供应链管理无止境追求的终极目标了。

?  供应链是为终端顾客创造价值的各种流程活动所贯穿连接上下游不同企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网络[Christopher, ],当然供应链管理必须是顾客导向,也就是要重视所谓需求牵引(Demand Pull)「拉式」的供应链管理。但是如果你以为「推式」的供应链管理是不重要的,那就不对了!

??

除了极少数的产业可归属于完全接单生产,如订购飞机的纯拉式供应链接构,绝大多数产业的供应链是由「推式」与「拉式」两部份共同组成的。推的供应链在上游,是为「预期的」市场需求,做计划性的采购、库存与制造后续市场可能会需要的成品或半成品。拉的供应链接在推的供应链下游,在拉式的供应链部份,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要满足(fulfill)明确的订单来安排进行。整个供应链在推拉两者之间的分界点或连接点,称为订单穿透点或OP(Order Penetration)点[Sharman, 1984]。换言之,供应链整体结构在OP点之前是上游的推式供应链,在OP点之后的是下游的拉式供应链。由于供应链是上下游与协力厂商组成的一个网络,实际上划分推与拉的OP点之结构非常复杂。

??

??推与拉的供应链各有其策略优势,「推」的优点不但在于有计划的为一个目标需求量(市场预测)提供平均成本最低,最有效率的产出,而且可以用现货品的实时提供把握商机创造利润;其缺点则在当市场需求不如预期而未能销货时,推的越多,呆货料的的风险损失就越大。另一方面,「拉」的优点在于其具有为顾客提供量身订制的产品与服务;其缺点则在于响应客制化需求的成本较高。Chopra与Meindl(2001)把推与拉式供应链的策略优势分别称为「效率性」(Efficiency)与「回应性」(Responsiveness)。很明显这两者具有互补性,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至此,我们应可了解没有所谓绝对最优的供应链接构,唯有依据目标市场顾客需求的特性,在「效率性」(产品的价格)与「响应性」(客制化的程度)两者之间做策略性的.取舍,再来配置整个供应链的推拉布局,为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为本身供应链营造最大的竞争力与利润。

??

??一般而言,决定供应链「效率」与「响应」两者策略定位的关键因素在于目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与现货或客制化要求的程度。以量贩店与便利商店销售的日用品为例,顾客对这些产品现货提供的要求极高,再加上这些产品具标准化且生命周期长。要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日用杂货品的供应链基本上均属于推式的供应链。推式供应链要达成最低成本的效率目标,经济规模当然是有利的先决条件。除了标准化的成品外,不同终端成品的共同模块件亦较终端成品具备更适合「推」的条件,辅助规划这部份供应链的计算机系统包括MRP,MRPII,DRP,MPS等。此外,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度,也是影响供应链成本的重要因素。所以,效率型的推式供应链不但要「推得省」(成本低),更要「推得准」(预测准)才能超越同类型的对手。坊间便利商店的供应链每天把恰适数量的便当「推」到不同的门市,创造与顾客双赢的价值,可谓是推式供应链的一个典范。

??

??当产品生命周期短,终端成品的型式复杂,各类型成品市场需求的不定性高时,拉式(接单生产)供应链的部份就非常的关键了。拉式供应链缺乏推式供应链的结构性与规律性,困难度较高。要做好快速交单的响应,「拉」不可以片面处理,而必须与「推」一起考虑。这涉及到供应链流程的再造,如全球知名的班尼顿服饰(Benneton)改变彩色线衫的制程,由原来先染制不同颜色的线,再编织为不同型式的休闲线衫,改变为先以未染色的胚线编织成线衫,然后再整件染成彩色线衫。由于编织比染色的工时长,原来「先染后织」的流程不易快速响应顾客对不同型式终端成品的实时需求。改为「先织后染」的流程,OP点就可以配置在「织」与「染」之间,更接近顾客。不同颜色的同款线衫,汇集以「推」式制成胚线的半成品,在接到各门市对特定颜色型号的订单时,再染成成品迅速交单。另外,产品的设计上就考虑到物流(DFL,Design for Logistics),也有相当效果。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源线现在都已经设计成全球适用的100至240伏特之电压范围,其用意不是省钱,而是为了快速响应全球市场,不会因为某种电压的电源线缺货,而延迟交单,损失更大。至于如何整合推与拉的部份,则牵涉到延迟(Postponement)策略的应用,与供应链流程的再造与伙伴间的协同计划,预测、生产、补货(CPFR)及供货商管理库存(VMI)等深具挑战性的课题,基本上这些都要依赖良好的信息系统做基础。

??

??总之,推与拉的供应链各有优点,不同产业因产品与市场之不同,会有不同型态的供应链。甚至同一公司对不同的产品线,也是如此。以亚马逊网络书店为例,其畅销书部份采用提前进货库存,接单即现货配送的推式供应,另对冷门书籍部份,则是接单后再向出版社订货的拉式供应。另外,产品在新上市的阶段,通常采用推式供应链把现货尽量推近顾客,当产品生命进入衰退与夕阳期时,供应链就要逐步拉回。就推而言,要推得省,要推得准;就拉而言,要拉得快,要拉得好(让顾客觉得好)。至于如何整合推与拉,追求供应链在效率与响应的最佳绩效与组合,大概是供应链管理无止境追求的终极目标了。

??

篇13: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概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的重点是探讨描述了现今较为广泛重视与研究的信息安全技术,并对国内国外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和新趋势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 技术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概念

1.完整性

信息在传递、提取和存储的过程中并没有丢失与残缺的现象出现,这样就要求保持信息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传播媒体、读取方式、传播方法等的完全可靠。

因为信息是以固定的方式来传递、提取与记录的,它以多样的形式被储存与各种物理介质中,并随时通过其他方式来传递。

2.机密性

就是信息不被窃取和泄露。

人们总希望某些信息不被别人所知,所以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阻止,例如把信息加密,把这些文件放置在其他人无法取到的地方,这些都是信息加密的方法。

3.有效性

一种是对存储信息的有效性保证,用规定的方法实现准确的存储信息资源;另一种是时效性,指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存储信息的主体等。

二、网络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理安全

是指在关于物理介质的层次上对传输和储存的信息的安全上的保护。

对于计算机的网络设施和设备等免于被人为或自然的破坏。

主要是由环境安全,指自然环境对于计算机的影响;设备安全,指防止设备被毁坏、窃取、电磁辐射、偷听、电磁干扰等;媒体安全,指保证媒体自身及所在数据的安全性

2.安全服务

篇14:信息不对称下的网络道德问题

信息不对称下的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给网络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完善网络信息环境,提高信息公布的真实度,削弱信息不对称,才能减少道德问题发生的风险,推动网络社会健康发展.

作 者:于万红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道德   网络道德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有效性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机制设计视角的信用风险论文

研究生选导师 自荐信

从信息经济学看ASP-信息系统实现方式的比较

研究生选导师自荐信

研究生选导师英文自荐信

导师自荐信

库存与运输联合优化中的信息共享研究论文

选导师自荐信范文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论文(锦集14篇)】相关文章: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2023-10-03

论电子商务下的批发商职能电子商务管理论文2023-05-24

探析企业债券的政府约束制度2022-07-01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23-03-08

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论文2023-02-17

金融学研究生教育问题探讨论文2023-11-19

物流信息范文2023-03-07

寿险公司客户服务理论与实践论文2022-09-19

英文自荐信选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