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

时间:2022-08-07 07:40:0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共9篇)由网友“为你而作的歌”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

篇1: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

摘要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预警机制建设薄弱,农产品市场长效机制薄弱,今后应加强对中央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区产地批发市场及骨干市场的重。

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存在有三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是制定农产品价格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关注。这两年,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二、三产业上。于是,在农村出现了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矛盾又出来了,这些合作社的种养没有劳动力,城里的打工者都是在农忙时回去几天,而且很多企业因为用工荒,都对农忙时节不回家的打工者发双倍工资。由于种养产业的低收入,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留在城里打工,而不是回家务农。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还是要回家的,农民的土地情节、庄稼情节是割舍不掉的。如果能够根据体系安排经营作物,那么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另外,现在还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人往城里来,有些人却选择回到乡下。在城里的打工者,工作五六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开始谋划自己创业。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计划,培养起来一个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链、产业链,这样才能让这些创业者把钱大量地用在农产品生产上,而不是开饭店或者建房子。

第二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的区别很大,传统农业主要从生产环境做,现代农业已经跳出第一产业,一二三产业互动,产业链、产业体系理念流通环节非常重要,计划经济重生产、市场经济重流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能否认市场方面的作用,但是一定时期、一定背景下,流通环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可能更重要。事实上,流通领域的安全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当时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认为是市场调节出现了问题,但是,20主销区的很多地方接近断粮,而另一方面主产区的粮食运不出去,所以流通环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从农民增收来看,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很多人认为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当然,流通体系的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主要价值链驱动不是生产环节,而是由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来看,生产环节基本上是一盘散沙,加工环节规模化程度稍微高一点,而在流通环节中的垄断程度更高。流通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流通环节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是它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大的。所以, 不能一味地强调流通环节占据了主要利益,而忽了其发挥的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应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提高,可以让供销合作社来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与市场流通环节的谈判能力。因为供销合作社一直扎根农村,所以,由供销合作社来组织农民减少了组织的运行成本,能够更好地把城里的现代组织形式和农村组织形式很好地对接起来。

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还有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农产品流通机制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农产品价格波动,很自然会想到生产环节。其实,过分用生产环节的办法解决问题,实际上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小宗农产品总的市场数比较小,产地比较集中,容易形成垄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波动会比较大。但是,这些小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跟国计民生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比如绿豆、玉米等。如果是稻谷,关系到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可以进行调节。其他的就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完成。

第二,预警机制建设比较薄弱。现在,很多人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规律认识的不够清楚,预警机制建设比较落后。比如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怎么支持生产,怎么防止短期内过多养殖所造成的下跌。  第三,农产品市场长效机制比较薄弱。现在的批发市场存在经济发展的通病,规模小、层次低、功能不齐全、同质化现象严重。我们在重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对批发市场网络化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都应引起重。目前很多合作社的发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引导他们改变现状、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办法有些偏差,批发市场的建设偏重于面积大,而不注重设施建设,只是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发挥批发市场的作用。

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整合重度不够。现代农业重产业链体系概念,整个产业链不仅取决于流通效率、市场环节效率,还取决于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非常少,对于中心批发市场、零售商,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大。现在国家对于批发市场的支持,都是通过项目来支持。如果想要让这些项目或者投放的资金真正起作用,应该让各省自己申报哪个批发市场应该获得项目,根据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的作用来定,并计划每年投入多少钱,这些钱怎么去用等等。中央有关部门可实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贴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批发市场扶持强大,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第五,应发掘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现在,非盈利性组织、市场化组织还是比较多,我觉得支持农超对接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分对某个产业组织进行支持。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对接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流通环节批发市场的作用短期内很难被替代。虽然直销比例有所提高,不过只有高端消费者跟直销挂钩,大部分消费者还得通过批发市场。

目前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另外,像行业协会、合作社等非盈利性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所以,扶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尤其对行业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流通组织方面的支持还应该加强。

今年,中央政府对批发市场重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骨干市场要多扶持,对骨干市场要考核,不光考虑骨干市场自己的业绩,还要考虑其对周边带动作用。只有这样,整个供应链、供应网络基点才能建立起来,发挥作用。

第六,通过国家储备来调控蔬菜价格。国家储备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白菜价格较低时,商业储备一部分,国家储备一部分,两者并不矛盾。如果国家储备持续的进行下去,那么经销商就没有胆量去存,他要考虑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存。因此,国家储备可以对来年蔬菜的价格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

篇2: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

摘要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预警机制建设薄弱,农产品市场长效机制薄弱,今后应加强对中央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区产地批发市场及骨干市场的重視。

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存在有三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是制定农产品价格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关注。这两年,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二、三产业上。于是,在农村出现了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矛盾又出来了,这些合作社的种养没有劳动力,城里的打工者都是在农忙时回去几天,而且很多企业因为用工荒,都对农忙时节不回家的打工者发双倍工资。由于种养产业的低收入,很多年轻人选择了留在城里打工,而不是回家务农。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还是要回家的,农民的土地情节、庄稼情节是割舍不掉的。如果能够根据体系安排经营作物,那么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另外,现在还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人往城里来,有些人却选择回到乡下。在城里的打工者,工作五六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开始谋划自己创业。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计划,培养起来一个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链、产业链,这样才能让这些创业者把钱大量地用在农产品生产上,而不是开饭店或者建房子。

第二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的区别很大,传统农业主要从生产环境做,现代农业已经跳出第一产业,一二三产业互动,产业链、产业体系理念流通环节非常重要,计划经济重生产、市场经济重流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能否认市场方面的作用,但是一定时期、一定背景下,流通环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可能更重要。事实上,流通领域的安全已经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安全。年,当时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很多人认为是市场调节出现了问题,但是,2003年主销区的很多地方接近断粮,而另一方面主产区的粮食运不出去,所以流通环节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从农民增收来看,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很多人认为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当然,流通体系的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主要价值链驱动不是生产环节,而是由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来看,生产环节基本上是一盘散沙,加工环节规模化程度稍微高一点,而在流通环节中的垄断程度更高。流通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流通环节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是它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大的。所以, 不能一味地强调流通环节占据了主要利益,而忽視了其发挥的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应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提高,可以让供销合作社来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与市场流通环节的谈判能力。因为供销合作社一直扎根农村,所以,由供销合作社来组织农民减少了组织的运行成本,能够更好地把城里的现代组织形式和农村组织形式很好地对接起来。

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还有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农产品流通机制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农产品价格波动,很自然会想到生产环节。其实,过分用生产环节的办法解决问题,实际上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小宗农产品总的市场数比较小,产地比较集中,容易形成垄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波动会比较大。但是,这些小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跟国计民生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比如绿豆、玉米等。如果是稻谷,关系到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可以进行调节。其他的就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完成。

第二,预警机制建设比较薄弱。现在,很多人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规律认识的不够清楚,预警机制建设比较落后。比如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怎么支持生产,怎么防止短期内过多养殖所造成的下跌。

第三,农产品市场长效机制比较薄弱。现在的批发市场存在经济发展的通病,规模小、层次低、功能不齐全、同质化现象严重。我们在重視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对批发市场网络化建设、服务体系建设都应引起重視。目前很多合作社的发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引导他们改变现状、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办法有些偏差,批发市场的建设偏重于面积大,而不注重设施建设,只是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发挥批发市场的作用。

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整合重視度不够。现代农业重視产业链体系概念,整个产业链不仅取决于流通效率、市场环节效率,还取决于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非常少,对于中心批发市场、零售商,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大。现在国家对于批发市场的支持,都是通过项目来支持。如果想要让这些项目或者投放的资金真正起作用,应该让各省自己申报哪个批发市场应该获得项目,根据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的作用来定,并计划每年投入多少钱,这些钱怎么去用等等。中央有关部门可实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贴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批发市场扶持强大,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第五,应发掘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现在,非盈利性组织、市场化组织还是比较多,我觉得支持农超对接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分对某个产业组织进行支持。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对接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流通环节批发市场的作用短期内很难被替代。虽然直销比例有所提高,不过只有高端消费者跟直销挂钩,大部分消费者还得通过批发市场。

目前而言,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重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另外,像行业协会、合作社等非盈利性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所以,扶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尤其对行业协会等非盈利性组织、流通组织方面的支持还应该加强。

今年,中央政府对批发市场重視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骨干市场要多扶持,对骨干市场要考核,不光考虑骨干市场自己的业绩,还要考虑其对周边带动作用。只有这样,整个供应链、供应网络基点才能建立起来,发挥作用。

第六,通过国家储备来调控蔬菜价格。国家储备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白菜价格较低时,商业储备一部分,国家储备一部分,两者并不矛盾。如果国家储备持续的进行下去,那么经销商就没有胆量去存,他要考虑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存。因此,国家储备可以对来年蔬菜的价格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

篇3:国债市场应对入世策略分析论文

国债市场应对入世策略分析论文

从看,外资商业银行在华分行基本都已被批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交易,国债市场的有限开放实际已在逐步实施之中。因此,入世后国债市场如何应对,已提上议事日程。

应对提上日程

我国的国债市场经过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左右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与框架,国际经验正在被创造性地与实际相结合于指导市场发展的实践中,其发展态势开始受到国际界的关注。国债市场对于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推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目前看,国债市场的有限开放实际已在逐步实施之中,因为外资商业银行在华分行基本都已被批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交易。而市场的完全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则取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时间安排,这可能会给我们再留下数年宝贵的时间作好相应的准备。基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现状,我国国债市场管理应对“WTO”挑战,从指导思想上应坚持以下三条:

第一,利用有利的发展契机和正面,进一步从规模、效率、规范性、参与者素质、法规建设以及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中国国债市场,使之更好地发挥功能,为我所用,为我所控。

第二,积极寻求以平滑、渐进方式推进国债市场对外开放的途径,使国债市场首先成为探索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与缓冲带,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市场管理和运作积累经验。

第三,恰当设计市场进入的非关税壁垒和附加条件,缓冲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债市场带来的冲击,平衡其权利义务,为我方争取相关利益。

机构投资者是关键

目前,在国内市场参与者构成中,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最大,其债券持有额与交易额大体占到80%左右,因为随着资产管理意识的增强和准备金管理方式的改革,它们需要在自身资产中保有一定比例的无风险、高流动性的国债等债券资产。在近两年的市场运作中,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将债券作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应用。事实上,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在满足自身流动性管理需要的同时,更多地从市场经营的角度积极参与市场,则不仅有利于市场的活跃和流动性的提高,而且也能为自己培育新的中间业务生长点和赢利点。因此在国债市场完全开放以前,促进国内市场参与者转变观念,练好内功,培育其优势业务,显得十分迫切。这其中,抓住了商业银行和其他主要机构投资者,就抓住了关键。

1、应加大对市场参与者的培训力度。加入WTO后的竞争,首先会突出表现在人才的竞争方面。应当充分认识这一挑战的严峻性,大力加强人才的培训。不仅要让市场交易人员熟悉操作和提高市场能力,还要针对目前高层管理人员市场观念、意识存在的不足,加强这部分人员的进修和提高。

2、扩大金融机构在国债市场上的中间业务份额。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几年的培育,已基本吸纳了全国所有商业银行、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进入市场,部分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也已进入市场。将这一市场扩展为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机构投资人均可参与的批发性大宗债券市场的时机已渐趋成熟。从提高市场效率,减小市场交易结算风险的角度考虑,应当积极发展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交易结算代理人或经纪人的中间业务,使住房、社保、医疗等基金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均可通过代理人或经纪人进入市场。

3、发展国债柜台交易。国内商业银行在网点数量上具有优势,在机处理系统的支持下,储蓄发行、登记并挂牌买卖记帐式国债是一项一举数得的好事。既有利于化解因利率变动、凭证式国债可能大量提前赎回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压力和风险,也有利于扩展国债市场,方便公众投资人,并使柜台市场与银行间市场形成联动,更可为商业银行扩展中间业务份额,发挥自己在国债市场中的作用提供难得的机遇。这项工作应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尽快推开,使国内商业银行的优势得以发挥。

二级市场流动为先

流动性是市场的灵魂,只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政府关于一级市场的战略才能得以有效贯彻。国际上衡量流动性一般有两项指标,一是看换手率的'高低。二是看大额交易是否会影响市场价格水平。 今年前9个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约2.5万亿元,可交易的债券存量接近1.6万亿元,换手率大体为160%,而国外成熟市场年换手率基本都在1000%以上。因此,政府应通过进一步健全游戏规则和市场基础设施,重点围绕市场流动性的提升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建立做市商制度和引入同业经纪人。为了促进大宗交易和适应部分市场参与者希望在交易达成前不暴露身份的商业经营要求,应当参照国际运作规则引入同业经纪人。

2、完善资金清算与债券结算机制,尽快实现“券款对付”。较长时间以来,由于国家自动支付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债券过户与资金清算一直未能实现同步进行,既增大了结算风险,也影响了市场运作的效率,且不论进入WTO后外资机构会顾虑因结算条件不利可能引致的“赫思塔特”风险而不敢入市,就连目前市场参与者范围扩大后,许多国内投资人也会因结算风险而裹足不前。因此,实现建设中的支付系统与债券结算系统联网运作,是近期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事项。

3、努力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目前,两市场的债券是分别登记托管、分别结算。实现统一托管或跨市场的单一账户结算机制,可以实现两个市场逻辑上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形成,恰当发挥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减少因体制原因造成的投机现象,而且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获得以一个帐户同时参与两个市场的便利。

4、逐步引入衍生品种。国际经验表明,衍生品种的多少既是市场繁荣的标志,又是促进市场发展的重要催化剂。目前国债市场除了现货交易外,衍生品种只有“封闭式回购”即所谓的“质押式回购”,但这种“质押式回购”项下的债券在回购期间内不能被再次使用,虽然有利于控制结算风险,但对市场流动性有一定消极影响。今后几年应在经验的基础上,在严格的风险管理和统一的托管系统的支持下,依次、逐步引入“开放式回购”(即回购首期与到期均按买断关系进行结算)、远期、掉期以及交易所市场期货等衍生品种。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二是建立保障机制的需要三是维系必要的财政收支对应关系的需要

稳步扩张一级市场规模

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年都安排发行1000至1500 亿元的建设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和大型骨干国企的技术改造,带动了银行资金和其它资金向这些领域投入,为消除亚洲危机和“通货紧缩”的负面,拉动国民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面临的实际和今后若干年的需要,积极地运用国债手段并非权宜之计。今后几年,除了部分国债资金建设项目还需后续国债资金补充外,国债发行政策还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受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后5至我国将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力度较大,影响较为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而“入世”则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将结构调整中的某些矛盾进一步显现和激化。对我国而言,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措施,加入WTO只会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这种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的提升是不利的。即使是某些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随着进步,其性质也正在发生变化,有可能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使我们原来在这些产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都表明,要提升产业结构档次,不能没有财政的支持。当年日本政府对其信息产业的扶植除了制定开发计划和《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更有财政上的支持。然而我国财政就其经常性收入而言,还只是个典型的“吃饭财政”,要想让财政持续发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不能不充分运用国债手段。

二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入世”后进口产品的冲击,国内相当一部分缺乏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和行业将被逐渐淘汰,失业、下岗和转岗职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做好这部分职工的安置工作,是各级政府在今后几年的重要工作。未来5至10年,各级政府应在两方面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一是再就业培训及职业介绍。仅靠民间市场化运作的培训和职介机构是不够的,政府应举办或补贴这项事业,使失业下岗人员能以尽可能少的支出获得能帮助其重新就业的本领和机会。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救济水平。我国失业救济水平较低,目前有些地方给下岗人员所发的生活费实际无法维持一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应当考虑运用国债手段来促进社会保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三是维系必要的财政收支对应关系的需要。我国多年来保持贸易顺差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有较大关系。进入WTO后,关税平均水平进一步降低,进口需求将呈上升趋势,为了刺激出口,维持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要么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从而减少财政收入;要么在必要时采取人民币贬值的策略,但这样一来,意味着所有进口品的价格都更贵了,这对财政也不例外,客观上造成财政支出的增大。为了维持必要的收支对应关系,也必须借助于国债手段。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的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快速增长的需求潜力相比存在较大的缺口,原因在于我国尚缺乏用于一定规模的能源储备的基础设施。因此,是否可考虑运用国债手段参与能源战略储备,使政府更为积极、从容地应对潜在的能源危机,实现能源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财政除了应当继续扩大、培育新的税源,厉行节约外,还应当进一步发挥国债市场的作用。第一,今后5至10年,国债发行规模可考虑与GDP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如果目前我国国债发行余额按1.5万亿,GDP年均增幅按7%计算,则国债发行余额规模每年约增加一千亿元左右。这部分资金相当大的比例应当用于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与能源战略储备。第二,利用近几年难得的低利率时机,适当扩大期限为10至的固定利率长期国债的发行量,以降低国债的平均发行成本和发行频率。按照上述两个要点进行发行操作,完全有可能将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这两个指标始终控制在合理、谨慎的范围之内。

外企上市犹抱琵琶

今年以来,外企上市被管理层多次提及,并有加快步伐的迹象。证监会有关官员日前表示,外企上市须符合六个条件。那么,到底外企上市进展如何?主要面临什么瓶颈?国泰君安、南方、华夏等证券公司的投行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外企上市的政策尚未明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因此改制、重组、辅导的节奏并不快,至今外企都只是进入上市辅导初期。

日前,外经贸部发布《关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这类公司申请发行A股或B股,需获得外经贸部同意,而且要按规定和程序设立或改制,还需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政策。证监会也发布了《拟公开发行上市公司改制重组指导意见》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但还没见到最后定稿。 因此,券商普遍表示,由于政策尚未最后出台,具体操作难以确定以何种口径筹备,因此存在很多疑虑。

目前券商正在介入的拟上市外企以台资居多,外企大股东一般占股超过90%以上,如果要改制上市,大股东作为发起人占股的比例占多大合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外企的架构有其特殊性,如在国内投资时一般注册几个公司,重组改制时涉及到优惠政策、税收等问题,不仅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多方协调,而且参照哪种模式尚未定论。不少外企在大陆投资的多数是生产中心或加工基地,与总公司是租赁关系,如果要重组,海外资产如何评估也是一件费劲的事。"重组方案老吃不准,只好边做边等。"一家券商负责人如是说。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外企当初主要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经过几年的发展,滚存利润基本都超过注册资本50%以上,如果按1:1折股,按规定大于注册资本50%以上的,企业要运行一个完整年度才能考虑上市,如果这样,最快要等到后年才会出现第一家外企上市。

由于不少外企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不少券商都把争取协助外企上市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去拓展。但由于政策尚未明朗,因此在开展业务时都力求“少而精"。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的外企项目都是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包括食品等行业。还有券商表示,为了使外企顺利上市,在协助筹备时做了两手准备――――届时可根据情况选择申请发行A股或B股。

篇4:经济管理方式应对建筑市场新形势论文

经济管理方式应对建筑市场新形势论文

【摘要】论文在对丰县建筑市场新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创新经济管理方式的新路径。希望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引导建筑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方式来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建筑市场;经济管理;管理创新

1引言

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形势下的建筑市场发展中,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1]。因此需要通过创新经济管理方式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江苏省丰县闸站管理处作为管理部门,每年或多或少参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在适应建筑市场新形势下,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创新经济管理方式,以此保证建筑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2丰县建筑市场形势分析

,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江苏省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丰县的建筑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品房的销售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库存量相对较大,总面积达到13万㎡左右。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41205万元,同比增长23.2%,商品房建设同比增长56.0%,土地开发投资达到7240万元,同比下降36.9%。另外,丰县新开工面积6.9万㎡,同比下降58.2%。

3丰县建筑市场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3.1丰县建筑市场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建筑市场新形势下,丰县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县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其管理模式相对较为粗放,无法适应精细化的管理需求。首先,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对经济管理理念缺乏重视,其次,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知不清晰,认为其属于财务人员的工作范畴,影响管理效果。第二,建筑企业并未将质量和成本管理相结合,部分管理者过于追求降低成本,采用劣质材料或者陈旧的工艺,虽然降低了成本,但是无法提升建筑质量。还有部分管理者过于追求质量,偏离了成本预算需求,造成施工成本上升。如在合作企业中,某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过于追求成本的降低,在建筑市场采购低质量材料,虽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但是经过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的满意度不足50%,影响企业的后期发展建设。第三,企业的工程建设管理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各部门人员虽各司其职,但缺乏明确的结合理念,影响成本管理效率。第四,企业的工程量清单与设计图纸之间存在偏差,造成工程的变更,增加了建筑成本。如合作企业中,某企业的工程量清单与设计图纸的差价达到68万元,设计图纸的质量明显低于工程量清单,导致公司需要支出额外的费用。

3.2建筑市场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建筑市场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成因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项目缺乏整体性思维,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中,管理者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个人的绩效来提升项目的整体收益,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员工仅仅注重个人工作的效果,缺乏对整体项目的认识,导致项目的相关性较低。第二,缺乏全员管理理念。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管理者较为重视成本效益,并且对采购环节以及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然而在其他环节的控制则相对较为薄弱,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并不理想。第三,企业缺乏市场调研技术,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其通常采用经验估算的形式,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因而与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影响了经济管理质量。如丰县某企业发展中,历来通过相似建筑估算成本,然而在房地产材料价格升高,导致其超过企业预算600万元,造成该项目的被迫停产转让。由此可见,影响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相对较多,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以此来为建筑企业提供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

4丰县建筑市场新形势下的经济成本管理途径的构建

在建筑市场新形势下,丰县建筑企业需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其主要体现在控制施工预算成本以及控制施工成本两个方面:

4.1施工预算成本控制

施工预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市场新形势下,丰县企业需要强化对施工预算成本控制方式的创新,其措施如下:第一,通过施工预算来降低项目成本,企业需要控制材料费用,在材料的控制中,需要尽量选择质量优并且价格低廉的产品,这样可以避免产品的浪费,同时可降低成本。在成本的控制中,企业需要引进新技术来降低材料的使用率。另外,在成本控制中,企业需要构建劳务费用以及机械费用的控制方式,通过严格把控人力资源以及机械费用,以此来降低建筑施工成本。第二,通过施工预算的方式来降低成本的消耗。企业首先要策划工程量,在结合国家政策以及法规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企业施工成本的依据。其次,在施工阶段,要求企业严格按照预算来进行施工,对各个环节的进度和材料的消耗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来降低成本,第三,建立施工成本预算同步的方式。企业施工预算过程中,需要同步跟踪成本与进度,对计划成本以及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如果出现偏差,要及时查找原因,并且制定调整策略,以此来控制成本。

4.2控制施工过程成本

施工过程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筑企业需要强化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其主要策略如下:第一,企业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企业应将具体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规定员工的工作范围以及权责,在工程施工中,完善审核机制以及奖惩机制。在审核机制的构建方面,要明确施工单位的条件以及资质,确保其可以顺利完成项目。在奖惩机制的构建方面,结合具体工作责任,制定差异性的奖惩措施,以此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第二,企业需要加强成本质量管理。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材料方面着手,同样需要加强对技术的引进,通过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来强化对成本的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益。第三,设计科学的施工方案。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通常是根据施工进度情况来确定施工方案,其存在明显的不科学现象,会增加施工成本。因而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案的设计中,需要结合市场规律、经济体系以及工程进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5创新工艺管理途径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新技术以及新工艺逐渐融入建筑市场,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因此,在建筑市场新形势下,丰县企业需要构建新工艺管理途径,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控制成本,以此来提升整体收益。第一,企业应该构建模数化管理模式。通过比例方式构建模型,对建筑细节进行精确的计算,通过数据模拟以及项目建设的方式来最大程度控制成本。第二,构建定型管理模式。在建筑市场的发展中,楼盘可以进行重复建设,建筑材料、工艺以及技术形式基本相同,因而在建筑过程中,可以采用定型化设计,除特殊建筑外,均可以采用定型化建筑模式,其可以保障建筑质量,同时可以促进建筑产业的正规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第三,建筑企业要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可以引导企业促进住宅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以构建高性价比的建筑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首先,建筑企业现有的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供需矛盾问题。

6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丰县建筑市场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方式,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建筑企业在新形势下,在成本控制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二,建筑企业需要通过经济管理方式来控制成本,包括施工预算以及施工环节控制。第三,建筑企业可以通过新工艺以及新技术来控制成本,提升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争胜.浅谈当前形势下中小型施工企业的经营出路[J].现代经济信息,(10):54-55.18

篇5:三河市畜牧水产局加强引导扶持力度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

三河市畜牧水产局加强引导扶持力度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国家、河北省“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的部署,三河市畜牧水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满足社会多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全市渔业休闲功能和文化内涵,大力倡导发展文化多元、形式多样的休闲型渔业。在加强休闲渔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休闲渔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休闲渔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做文章。

一是在全市开展休闲渔业摸底调查,帮助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养殖户发展多种经营,将传统渔业生产与服务业相结合,不断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打造集休闲、垂钓、体验、观光、美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使传统渔业与其他产业如采摘、观光、美食等相互融合,既增加景观特色,提高市民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达到了城市居民休闲旅游,修身养性的目的,又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综合发展。

二是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业务部门及旅游部门联合制成休闲垂钓游彩色宣传手册,集中展示特色产品、旖旎风光、垂钓旅游路线等,方便市民查找,在节假日有选择的前往休闲度假。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垂钓园20多家,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其中,以三河市璞然农民专业合社最为突出,该合作社投资2.4亿元,建有休闲度假住宿、生态餐饮服务、种植采摘、珍奇畜禽养殖、田园风光、观光游览垂钓、科技培训示范、健身娱乐游戏等八大功能区,并立足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之路,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求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家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

三是帮助养殖户申报休闲渔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帮助璞然农民专业合社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其中河北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已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正在组织创建中。同时,还帮助该合作社争取了河北省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补助资金,用于打造提升该合作社休闲、垂钓、旅游、度假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活动和淡水养殖现场培训、养鱼技术交流研讨等活动。

今后⒁领三河市休闲渔业朝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发展,推动休闲渔业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培育现代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篇6: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会计发展动向及应对策略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会计发展动向及应对策略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发展,成本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成本会计将朝着信息化和环保化的领域不断发展。从事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务必以高度的专业觉悟意识到进一步强化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重大作用。企业必须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引进新颖技术,从精准角度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并从环保角度大力开展成本会计工作。

从客观角度而言,成本会计是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对成本的预测、对成本的预算、对成本的控制、对成本的核算、对成本的考核、对成本的检查、对成本的决策等方面,成本会计在实践进程中,它的内涵与外延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成本会计的动向会如何发展,对此应采取何种措施?现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相关讨论。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动向

从经济管理范畴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会计在现代化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功效,以下从信息技术范畴以及环境范畴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动态展开探究:

(一)成本会计朝着信息化领域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化的管理与数字化的管理已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大方向。把电脑等信息化技术全方位引入现代成本会计的核算领域和管理领域来,大部分的手工记账方式都可以用财务方面的电脑软件来代替,这样能最大限度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让出错的机率大为减少,让会计账目的登记工作、核算工作、查询工作都变得更为简洁,与此同时也为公司财务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成本会计的信息化进程一定会以极快的速度获得空前的发展。

(二)成本会计朝着环保方向发展

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以及环保贸易堡垒的存在都在明显地提醒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务必重视产品的安全性与环保性;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政策来看,经济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为绿色产品的大力发展、环保的重要性。这些政策充分表现到会计的发展体系中,就是成本会计朝着环保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环保会计问题。对环保成本的计量最大限度考虑了外部层面的环境因素,把对环境的污染、防治环境的成本费用、开发环境的成本费用以及保护周边环境的成本费用都完全计算在成本会计的应有效益中,它是环境范畴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完美融合,它尝试将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它是成本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最大进步。

二、应对成本会计发展动向的策略

成本会计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从事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务必以高度的专业觉悟意识到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真正意识到进一步强化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重大作用。企业必须根据当前形势的要求采取应对成本会计发展动向的策略。

(一)进一步引进新颖技术,从精准角度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

在成本会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大力引进电脑等信息领域的技术,最大限度实现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但能让成本会计工作的处理速度大幅提升,而且还能在最短时间内便捷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大中型公司都完全实现了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譬如,青岛海尔集团就用电脑取代了人工会计成本预算,借助输入大量的客观数据信息,电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精准的计算,对下一阶段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准确的预算,与此同时还能十分精准地计算出当前所付出的成本,倘若提前在电脑中输入本期所付出的最大成本数目,电脑还会在最高数目输入时给出预警,以此帮助企业管理者来进一步控制成本。总而言之,在新颖技术的支撑下,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强大支撑下,成本会计工作不但会十分精准,而且会更为迅捷。

(二)从环保角度大力开展成本会计工作

当今世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重视环保问题。企业成本会计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务必高度重视环保所付出的成本,把环保因素充分考虑进去,独立自主地遴选适应本企业自身情况的环保会计预算方式。在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进程中,环保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环境在污染进程中所损失的成本。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推脱的环保责任,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所花费的成本必须具体化、费用化,完全可将所付出的资金计算进当期的费用,主要是通过“管理范畴费用”与“营业外范畴的支出”两个会计领域的科目来精准确定当期的损益;第二、治理环境所花费的成本。在治理环境的进程中一定会产生相关的费用,譬如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费用、在环境检测方面的费用都可将其纳入当期的损益,并且各企业所购置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设备也可作为一项固定的资产,将其划入“环境保护固定资产”的项目核算中。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的今天,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用到成本会计管理去控制成本,唯有有效控制了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在目前这一形势下,必须不断深化会计从业者对成本会计管理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成本会计管理的方法,大力引进新颖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实现成本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与此同时还务必考虑环保领域的成本核算和操控,从信息技术角度与环保角度全面促进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7: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环境保护的缺失与应对措施论文

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环境保护的缺失与应对措施论文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对环境的污染被越来越重视,但汽车维修养护市场对环境的污染往往被忽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管理制度不到位,环保意识缺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分析了汽车维修养护市场污染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却没有快速提高,目前虽然有一些管理制度,但对企业的约束还远远不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管理制度不到位,环保意识缺失,对本来就脆弱的环境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一、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环境现状

(一)汽车维修保养过程的尾气污染。汽车在维修保养过程中,发动机的燃料不能完全燃烧,汽车三元催化器不能正常工作,汽车尾气的污染是平时公路运输的几倍,而大部分企业将这部分尾气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室外,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二)汽车维修保养过程产生的废弃物。1、固态废弃物。汽车维修企业在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和橡胶等固体废弃物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由于缺少技术和设备,将一些带有有害物质的固体废弃物当作一般废品处理,如报废的钠冷气门、铅酸电池、三元催化器等,对环境破坏非常严重。2、液体废弃物。目前汽车保养产生的主要液体废弃物为废机油,一般的管理制度要求废机油倒入收集桶内,定期处理,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企业将废机油通过中间商卖给了非法的`小炼油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汽车电子类废弃物。在汽车维修和报废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的电子类废弃物,如安全气囊、电子控制元件等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置,都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汽车维修保养场地土壤、空气与水的污染。汽车在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没有回收价值的,各企业只是简单废弃或填埋与燃烧,更有甚者,将液体类有毒有害废弃物直接倒入下水道等。填埋的橡胶、塑料很难自然降解,对土壤造成百年污染;倒入下水道的液体废弃物对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更不容忽视。燃烧处理的橡胶、塑料、布艺类易燃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

二、应对措施

(一)鼓励制造企业研发环保新材料。节能环保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导方向,必将成汽车制造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汽车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认识,将环保作为推进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等革新的重要因素,积极主动的进行生产体制和技术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合作之中。

(二)提高汽车维修保养企业准入制度。我国应该加强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将汽车维修企业配置有关的回收设备以及废弃物回收环保措施做为许可条件,附加在汽车维修企业的开业、资质审核条件中,并强制实施。对于现阶段没有相应回收设备和管理措施的汽车维修企业,不允许其从事相应的作业,对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

(三)加强政府管理,引进环境第三方补偿机制,提高处罚力度。在汽车维修保养企业的管理中,应该坚持“谁污染环境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造成重大环境问题,依据新环保法加重处罚,为企业管理竖标杆,使企业树立“加强节能减排,发展绿色汽修”的工作目标,以绿色环保为发展动力,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节能设备、设施,倡导科学修车理念,合理分类处置汽车废品,提高维修效率与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四)鼓励利用废弃材料再生制造新材料技术研发。我国应该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致力于再生资源研发。例如汽车保险杠、座椅、轮罩等广泛采用的材料为聚丙烯基复合材料,国内某研究机构通过在粉碎后的聚丙烯废弃物中加入新的聚丙烯、玻璃纤维、偶联剂等,经过烘干、混合、加热、压制等工序制成新复合板材,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都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扶持环保回收企业,促进环保回收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应该对企业的回收与利用给予政策的扶持,回收企业可以减免税率,回收开发可以得到科研经费,使回收企业得到经济补偿。

(六)加强维修保养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环保意识。在汽车维修中,要优化维修工艺,优化烤漆业务布局,改造烤漆房油改电,规范维修用油料使用量及回收处置,强化维修企业内部节能减排意识。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机电维修、绿色钣金修复、绿色涂漆、废弃物处理与回收、洗车水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维修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结语

在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减少汽车维修行业环境污染,保持汽车维修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推动汽车维修行业向绿色发展,树立绿色维修的良好社会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篇8: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矛盾及应对之策论文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一方是被社会无情闲置的大学生,一方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方虚位以待的矛盾引发的“人才滞销”的话题为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了造成“人才滞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人才滞销

人才滞销?!在宣扬“人才就是竞争力”的今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人才滞销”似乎正在被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论证。大量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和虚位以待的用人单位本应一拍即合,现今却呈现出水火不容的阵势,实在令人堪忧。在这场“人才滞销”的热论中,不妨冷静下来,作出理性的分析。

篇9:试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矛盾及应对之策论文

1.1令人费解的现状: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却只占了我国劳动者比例的不到5%,这个比例本身已经过低,正日益制约着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作为这5%的一份子——大学生,在苦读数年后竞还找不到工作,被市场无情的闲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在逐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是79万人,2006年是100万,2007年是144万人,2008年更是增加到150万,预计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将有155万人找不到工作。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正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的广告俯拾皆是。根据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冬出示的一组数据以及翰威特关于中国最佳领导力发展公司的研究显示:2003年最佳雇主中,70%存在关键人才缺乏问题,82%的非最佳雇主存在类似问题;2004年,据大约3O%的公司成长期的主要障碍是人才匮乏;2005年的最佳雇主中,92%存在人才匮乏问题,2006年……

1.2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与用人方不愿录用的矛盾解析:乍看之下,大学生待业与用人单位人才匮乏同时存在的局面是让人费解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纷繁,归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用人方不愿录用。

1.2.1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束缚。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与传统上尊重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国家,自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加之,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有“学而优则仕”,计划经济时期有“干部意识”,新经济时代有“白领情结”,因而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的认识上形成了自视优越的独特社会心理结构,当今大学生在历史传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下将这种社会心理结构内化,对自己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很高的期望值。

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面对这样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一时间难以将心态调整过来,多数毕业生仍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国企、外企或沿海一带等地,但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始终是制约就业的障碍。从“天之骄子”沦为“老百姓”的心理落差,以及来自社会不绝于耳的质疑声,都让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就业理念从一种偏执走向另一种偏执,用功利而短视的态度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长远需求明显退位。

(2)高等教育——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懂得“先就业再择业”的'道理。据媒体报道,广东某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丁,结果竞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某环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粪池的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这说明传统就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束缚是有限的,真正让大学生耿耿于怀的是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而教育往往被视为最有效的缩小差距、跻身上流社会的投资途径。特别是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曾经是个多么炙手可热的词,它让农村家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很多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透支了后几十年的收入来投资子女的大学教育。以西部地区为例,一个大学生一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九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在这样“高投入”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的“低收益”现状委实让人难以接受。当大学生苦读数年踏入社会,却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生计时,感到绝望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有他身后的整个家庭。当然,任何投资都会存在难以估计的风险,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同样不能确保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够从中获利。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对比,成为大学生心中真正难以跨越的坎。

(3)大学生欠缺就业竞争优势。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

一项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只有1O%的求职者适合外国企业中的9种职位。”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也通常感觉中国的学生太偏重理论型,离跨国公司要求的标准相差甚远。

许多人都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解决就业的一个过程,忽视了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升综合素养和培养技能的目的,导致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立命之本根本没有兴趣,结果文凭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检验“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却愈渐匮乏。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为数不少的高校为了打造综合性大学,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不顾自身师资力量,盲目追求学科齐全,这种闭门造车的行为必然造成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后,除了一纸学历外很少具备职业技能,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被迫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大批搭不上就业车的大学毕业生和思贤若渴的企业形成对峙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

1.2.2用人方不愿录用的原因分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之间为了在互相的发展竞争中取得短期优势,普遍采取降低用人成本的用人决策。希望招聘过来的员工能够“招之即来,来之即干”,具备工作经验,能够马上上岗,减少培训成本。

应届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此段时期大学生在岗位上主要是学习和适应,产出相对较低,录用一个应届大学生通常会与用人单位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悖,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更乐意选择学历较低,但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而非应届大学生。知识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问和技巧才能转化为财富,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用人理念使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显得尤为困难。许多用人单位都以一种短视的思维去对待人员的去留问题,“重使用轻培训”的用人理念使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受到束缚。

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所具备的潜力和可塑性,大学生的优势在于综合素质较强,这将使其在实践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成为用人方可以委以重任的大将。但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用人方宁可选择技术工人,也不愿轻易给大学生一个就业机会,采用短视思维去应对市场危机。 当然,“人才滞销”是所有人都不愿目睹的状况,暂且不谈国家每年对高等教育数以百万亿的投入和家庭的巨额支出,单就个人十几年寒窗苦读而言,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不但不能为政府和社会分忧,连自身生存都要受到制约时,大学生就业难将不再只是待业大学生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遗憾。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才滞销”问题的措施

2.1政府的宏观调控:大学毕业生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介入,并且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生产阶段,还必须延伸至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只有这样,投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才不至于过度浪费。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零短工劳动法》),承认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以非正规方式就业,保障了这一就业群体的基本劳工权利;法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法案”,旨在帮助面临困境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群体就业:巴西政府颁布实施了“初次就业计划”,以鼓励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辞退这些初次就业者,从而给予了大学生实质性的就业帮助。

我国也出台相关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等,但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体而言,打破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的束缚,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并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就业需求市场,保证就业大学生有合理的报酬和底线工资,使个人的教育投资有合理的回报率,都是现今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所急恃采取的措施。

2.2教育模式的改善。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的解读,各大高校尚需进一步加深,如何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摒弃“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调整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和谐就业力的生成而教育,都是各高校需要深思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模式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改革考评制度。实行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强化大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第二、强调实践教学。这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领悟第三、改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讲授式”,这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的的互动性以及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无形中使学生思维被禁锢,不符合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应在教学方式中引入讨论法、情景法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三方面去改革,增强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才是高校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明智之举。

从理论上说,高校应被视之为人力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场所,为了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高校必须深度关注市场动态,并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和指导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使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统筹研究和决策,切实解决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2.3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无论政府做多少工作,也只能起到“推手”作用。过去一直强调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作为用人主体,用人单位也要转变用人观念,摒弃“只使用不培养”的用人模式。作为用人单位,应将招收大学毕业生作为自身一项责任,要改变对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苛刻要求,应看到毕业生在成长性和后发方面的优势,建立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就业市场中的人才供需矛盾,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造就了大学生过高的自我期待,求职途中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往往使大学生走上怨天尤人的不归路,而忽视了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清形势,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改变就业难得处境。

随着大学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走出校门,经过劳动市场的二次筛选,不断流向次级、甚至更次级的劳动市场。而在人才滞销与企业虚位以待的僵局中,大学生主动“破冰”才是明智之举,天之骄子的心态应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而与时俱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这就决定了此次“破冰之旅”必然艰辛,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端正自身就业态度,重新定位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为在一个奉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优胜劣汰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铁则。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教育制度的改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无疑是将大学生就业推到了又一个噩梦般的严冬期,能否化解“人才滞销”的难题,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整个社会的深度关注。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

廊坊市林木种苗生产情况地调查报告

银行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自查报告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论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廊坊市林木种苗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的

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论文(共9篇)】相关文章:

浅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2023-05-30

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2023-03-05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论文2023-07-12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计划2022-05-06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研究论文2022-09-24

省高级人民法院年度工作总结2023-09-25

机械教研组活动计划重点工作2022-04-29

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2022-11-08

科室工作汇报材料2022-06-10

市人事厅年度工作总结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