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

时间:2022-08-15 08:24:39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精选9篇)由网友“menghanyao”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

篇1: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

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

明代归有光的《顶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

1 母亲之慈

母亲去世时,归有光八岁, 年幼无知,他在《先妣事略》中写到“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懂事以后,有关母亲的事还是得知于“先太母婢”。

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

老乳母回忆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作者对母亲的慈爱难有什么记忆。这里由老妪口中说出,极为真实自然。母亲听见孩子呱呱啼哭,即赶来叩门,问饥问寒,这本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可惟其常见,才非矫情,才见真情。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而老妪所叙,是乃“姊”沐母爱之事,对于幼年丧母的作者来说,更能感到亲切温暖,这其中又有多少眷念呵!作者没有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而母亲的神情姿态却跃然纸上。仅仅这样一个场面,就把母亲疼爱儿女、儿女痛悼母亲的感情,写的那么深切感人。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2 祖母之盼

归有光自十五岁束发起就在项脊轩中默默地“有志于学”,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

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祖母拿出其先祖曾经上朝用过的象牙笏板送给他说:“他日汝当用之”。

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老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祖母把振兴归家家族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归有光的身上,“儿之成,则可待乎”, 但是几年过去了,归有光连一个官学都没考上(注:明代学制规定十五岁以下的学生在私立公助的社学读书,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可以考取公立的官学读书,即取得秀才资格,再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直到写作本文时还是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见《先妣事略》)。现在,面对祖母的遗物,他觉得对不起祖母,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切期望。这时他愧疚得“长号”大哭。不过,虽然现在科场不顺利,但他也才十八九岁,来日还方长;更何况刚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更鼓足了他了却祖母心愿的干劲。

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

3 夫妻之爱

娇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时“归宁”,回来时转述诸小妹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在这一片天地里,丈夫勤奋不辍,妻子贤惠,小鸟依人,小夫妻有说有笑,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但曾经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已香销玉殒,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只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是此文最为人所称赏的一段,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一突兀挺立的碑石,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象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从中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篇2:项脊轩志语文书课后题

《项脊轩志》是一部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提供了项脊轩志的课后题,欢迎同学们来练习。

项脊轩志

归有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篇3:项脊轩志语文书课后题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3分)

顾视无可置者( ) 室始洞然( ) 三五之夜( )

墙往往而是( ) 其制稍异于前( ) 余扃牖而居( )

17、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2分)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其制稍异于前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②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0、本文感情细腻、丰富。从全文看,感情的基调是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在文中起 作用。(3分)

21、归有光散文善于通过家庭生活琐事与细节的叙写表达对亲人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生活琐事或“细节”描写的例子,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6、3分 顾(回头看、转头看、环顾、环视、看) 洞(透明敞亮、明亮) 三五(农历十五 或农历每月十五) 往往 (到处、处处)制(建造的格式样子、格式样子、风格) 扃牖(关窗)

17、( A )2分

18、(B )2分

19、3分①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②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经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候伏在桌旁学写字。

20、悲伤。 承上启下(过渡)。 3分 ,各1.5分 21、 4分(找到例子1分,分析3分)

篇4:语文中的作文素材:《项脊轩志》

语文中的作文素材:《项脊轩志》

●素材开发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他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联想议论型——

(提示:联想是写作贴近实际,打开思路的法宝!)

伟大的母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份爱,将我们感动:这个人就是母亲,这份爱就是母爱。

在记忆中驻足,在迷茫中回首。我发现母爱以相同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不变的眷恋。

母爱是什么?是“孟母三迁”中那赶路的脚步,是“游子身上衣”中那密密麻麻针脚般的贴心的呵护,是送子远行的赵太后那双目里的不安与期待,是《项脊轩志》中那“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与问候。

母爱是阳光,洒在你心中每一方可企及的角落,母爱如春雨,在不经意的细微处默默抚平每一处曾经的伤痛!

让母爱绽放,在每一个孤独寂寞的夜里。

●拓展应用型——

(提示:没有拓展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

母爱·父情

在骄阳最炽热的那一刻,我感动于父亲盛夏里的一抹汗珠;在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中,我感动在母亲亲手缝制的温暖外套中。

回眸中一个真诚的.微笑足以触动心灵的感动,更何况庄重刚劲的父爱和慈祥温柔的母爱。母爱是深夜桌旁的一杯热牛奶,母爱是布满星星的晨曦中母亲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父爱是时常扎痛我脸颊的坚硬胡茬,父爱是父亲打我以后那落得满地的烟头,父爱是心中不倒如山沉默无言的严肃背影。

母爱如水,涓涓地流淌过心田;父爱如山,巍巍地耸立于心间。

岁月的推移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父母已人到中年,在心灵猛然间成熟的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只要父母平安,健康,幸福,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篇5:项脊轩志课文语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项脊轩志课文语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课文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l.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

B.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C.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

2.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3.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4.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5.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参考答案

1.A(书案) 2.B 3.D 4.D(无象征) 5.A

篇6:也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文

也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文

摘 要: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语言和思维到底处于何种关系,更多人易于接受强调语言影响思维这种观点,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思维影响语言这个新视角,本文试图来论证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是极为重要和显著的。

关键词:语言 思维 认知 语言相对论

一、对语言影响思维观点的质疑

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尽管历史上有过长期争论,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Michael Stubbs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重新讨论这一问题。通过法律语言、科技语言、性别语言以及种族语言等几方面例子来强调它的社会意义,并且从讨论一些基础概念出发,然后重点突出基于文本、语料库分析的经验方法。这种方法确实值得借鉴。我们可以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进一步探讨语言和思维,以及语言和认知的关系,从中确实可以找到语言和思维的某些关系,对其更深入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首先来了解一下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其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它主张语言影响思维,不同的语言反应不同的世界观。

由著名语言学家沃尔夫的立场出发,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一些著名的基础论点和反论点,通过著名的基础论点和反论点的比较和认知,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观点有含糊不清的特征,常在强交际观(夸大)和弱交际观间滑动。进而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言对思维有决定、塑造作用,还是仅仅是辅助、促进思维呢。其实这种观点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在于打破恶性循环的困难性。语言不同是可以观察到的,由此得出说话者的思维也不同。但他们思维不同的证据是什么?哦,他们使用的语言。我们要调查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思维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很难说的.清楚。我们也可以从Michael Stubbs的文章中找出类似的观点。

赞同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这种观点确实是值得商榷的,可能不是语言决定思维,而是有其它方面对思维产生影响。我们可以找到可能决定思维的其他原因,比如:语言系统选择的不对称分布和使用频率的影响。我们是否应该强调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但显然这种影响是不易察觉的、潜在的,所以不为人们所关注;而语言的表面形态、语法特征、词汇选择是比较容易看到的,所以人们常常易于相信语言影响思维,不同的语言反应不同的世界观这种貌似合理的观点。

二、思维影响语言的新视角

Michael Stubbs简单介绍了一下语言相对论以及简单历史,并且提到爱斯基摩有若干用来表示雪的词汇,就像有的观点认为,雪对于爱斯基摩人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们对此有非常精细的分类以及许多词汇。然而并非如此,他们只有十二三个这样的词汇。即使有很多也不足为奇,并指出原因:群体通常会有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某件事物的专业术语,进而证明爱斯基摩词汇不能作为语言影响思维的例子,不能以此为方法来论证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来反驳语言影响思维这种观点,不同的语言反应不同的世界观的观点。在不同的语言中确实是存在抽象的不同的语法化,但这可能是系统选择的影响,这种系统选择是在重要的社会语境中,实际语言使用的这种潜能。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提供的论据,来看语言相对论主张的语言影响思维,不同的语言反应不同的世界观是行不通的。并且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宣称语言是均匀和静态的,这是站不住脚的。Michael Stubbs首先从种族主义言论指出词汇选择往往揭示不同的道德观点;再就是提到词汇和语法在法庭上构建现实时,词汇和语法的选择。词汇的选择会根据它们自己内在的逻辑而创造参照基准,并且影响理解和记忆。这部分主要是Michael Stubbs的观点,其并不是很赞同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这种观点,也认为可能不是语言决定思维,而是有其它方面对思维产生影响,并且也可以从中看出思维对语言产生的。由沃尔夫和其他学者带来的难题仍未解决,不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根本不存在思想完全独立于文本表达的理想王国;关于语言和思维相关性的观点形形色色;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我们不可以否认思维对语言有一定影响,并且对于是否应该强调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可以得到一个广阔的视角,但是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问题依然需要相关学者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梁海英。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3]宋德生。沃尔夫假说:渊源、研究与应用。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篇7:谈语篇能力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谈 英 语 语 篇 能 力 的 培 养

有不少同学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要背单词,要记忆语法规则。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他们花大气力背单词,有的甚至背词典,下功夫死背语法条文。然而,学生仅仅具有空洞的语法知识而缺乏较强的语篇能力,阅读时不注意把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与语言的意义相结合,不能较好地把握语义连贯性与完整性、语篇的目的性、情境性及指向性,那么学生就会仅仅局限在对材料的客观性问题的理解,而对材料中没有写明的必须经过分析、判断乃至综合推测才能得出答案的主观性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在写作中,也常常是表达不清楚,不连贯,缺乏条理,逻辑性差。这种学习无疑是一种失败的学习。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的,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对语境的准确理解远比把握语法知识重要得多。语言学习的理论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言学习的最小单位是语篇而不是词或句子。那么,什么是语篇?什么是语篇能力?怎样培养语篇能力? 本文就这些问题与同学们谈一谈。

一、什么是语篇能力?

要知道什么是语篇能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篇。语篇(text)是指由一系列连续性句子构成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它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它可以是书面的文章,也可以是口语化的东西。语篇应有一个逻辑结构,句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语篇中的语段或句子都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之上组合起来的。

语篇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以句子为本位的理念,要以语篇为基本学习单位,从整体理解入手去分析句与句之间、语段与语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要把握语篇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而不是把语言材料切得支离破碎。语篇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篇手段和语篇模式。

1、语篇手段分析

使语篇各部分联系起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 加逻辑联系词

逻 辑 关 系 逻 辑 联 系 语 例 词

并 列 and,while

转 折 but,however,though ,whereas,nevertheless, otherwise

顺 序 before,after ,then,finally

让 步 although,despite

因 果 so,thus,for,since,therefore,so...that

解 释 i.e,that is to say

比较或对比 1ike,similarly,by contrast

举 例 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递 进 moreover,besides,what’s more

总 结 in short, in a word, in all, on the whole

评 注 happily, luckily, surprisingly, obviously

2) 复现

词汇的复现关系是指某以一词为原词、用指代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概括词等重新出现在整个文章的前后,整个文章因为它的出现而得到了衔接。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衔接手段。

3) 使用过渡词或过渡段

过渡词或过渡段在语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适当使用过渡词或过渡段可以使语篇完整,使语势连贯,在篇章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2、语篇模式分析

常见的语篇模式:

1) 议论性篇章(essay): 通常为三段式。即:

主题句→论述→结论 或 导入→论述→ 主题句

2) 叙事性篇章(narrative:包括的内容有:个人经历、文学传记、新闻 消息、历史文献及讲述故事的小短文、小说之类。

要素:(1) 5Wh-(Who、When、 Where、Why、What、How)

(2) 时间顺序(chronological order)

模式: 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评析)。

3) 应用型篇章(application):

包括广告、新闻、书信等,这类篇章写作词约而意丰,更讲究格式。

概括起来说,所谓语篇能力,就是运用以上语篇知识,对于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所谓编码,就是指用英语进行写作;解码是指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即阅读。换言之,语篇能力就是依靠上下文或情景理解篇章和通过衔接连贯、逻辑联系等手段组织篇章结构的能力。

二、 为什么要培养语篇能力?

1、语言学习固有的规律性

语言学习有它固有的规律性。在长期语言学习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发现。人们对语言学习的认识经历了以下过程:以词为本位的词汇学习→以句子为本位的句型学习→以语篇为本位的语篇学习。语言学习应以语篇为本,这是从大量的实践和科学的实验中得出的结,是对语言学习的本质的把握。了解它对于我们的英语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中学英语教和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把语篇能力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下面是《英语课程标准》第六级(相当于高一年级)的目标描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语言技能(6)

语言技能六级目标

级别 技能 目 标 描 述

级 听 1、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能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能听懂正常语速的故事或记叙文,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能听懂日常的要求和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说 1、能传递信息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

2、能通过重复、举例、解释等方式澄清意思;

3、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体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

4、能用恰当方式在特定场合中表达态度和意愿;

5、能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意图。

读 1、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2、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

3、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4、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5、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

写 1、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

2、能描述简单的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能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短剧;

4、能用恰当的语言书写不同的问候卡;

5、能给朋友、笔友写信,交流信息和情感。

(黑体斜体字为语篇能力要求)

分析以上《英语课程标准》第六级(相当于高一年级)的目标描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输入性语言技能(听、读),还是在输出性语言技能(说、写)方面,《英语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较高的语篇能力要求。

3、高考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

高考对于语篇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占主体地位的听力、阅读、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题型上。这些题占全卷的百分之九十。

(1) 听力

高考试题中的听力部分不再有以往的听力测试常见的听辨音素、听辨单词和词组,也没有听辨单句的试题。整个听力测试部分由十个长短不一的语篇(text)组成。考查学生通过听从语篇中获取信息和理顺逻辑关系的能力。可见语篇能力在听力测试中是非常重要的。

(2) 阅读理解

近年来,全国高考英语卷(NMET)对考生的语篇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① 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

② 注重语篇分析水平、合理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③ 读速要求大大提高,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NMET1993为1143个,而NMET2001已增到2335个,也有2258个。

(3) 短文改错

就短文改错而言,考试说明的定义是“重点检测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并指出“在写作程序中,校验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的同学认为短文改错是对语法知识的检测,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把短文改错当作语法练习,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短文改错的误解。

(4)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主要考查对整个文章的语篇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整个文章语境的理解水平, 如文章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结构和组织等。它考查的是学生最综合的语言能力,就是建立在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基础之上的语篇能力。

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要求学生着眼于作者的观点,切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作者。 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 短文中挖空了许多信息使考生阅读时思路不连贯,要求考生根据留下的文字中含有的信息推测出作者阐述问题的观点、思路甚至语气、态度。可以说该题型是考查语篇能力的高难度题型。

(5)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第五档(即最高档)提出:“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这说明语篇能力的考查在书面表达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如何培养语篇能力?

1、提高语篇意识, 扩大语篇阅读量

要培养语篇能力,首先要提高认识,要有语篇意识。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学习语篇知识,并学会运用它。对于任何一篇英语文章,不要把它当成一份由词汇、语法和句型捏合而成的语言材料,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培养语篇能力的实例和载体。

要培养语篇能力,阅读是突破口,其它题型都是以阅读理解题为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会促进做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题的能力的提高。

语篇意识是指阅读理解时不能只停留在句子水平上, 要注意把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与语言的意义相结合。在阅读中必须重视高级阅读技能的训练, 把句子水平的阅读理解提高到语篇水平的阅读理解,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这里的语篇水平上的阅读理解包括在宏观上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跟上作者思路的展开、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概括得出结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等。

语篇意识的培养有赖于一定量的语篇输入。只有在大量语篇中不断的体会,这种意识才会得到发展和强化。

然而,学生仅靠课本的阅读输入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阅读。语言习得论对阅读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主要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正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输入越多,输出越多,掌握语言越好。可见,增加阅读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

具体来说,在平时学习中,可以以课文为核心,建立课文学习---同步阅读---课外阅读三级阅读体系。同步阅读是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阅读材料包括同步练习。课外阅读是指涉猎课本及同步练习以外,包括报纸、小说、杂志、internet 网页等在内的各种材料。

2、培养良好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高一阶段是初高中的衔接阶段,由于知识面和词汇量的限制,理解能力较差,缺乏阅读实践及阅读技巧,阅读速度较慢。这一时期应着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拿到一篇文章阅读时不要以单个的字词为单位,而是以意群和句子为单位。这样读起来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整段文字的连续意思、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上,而不是凝滞于一个个单词,尤其是无关紧要的词。

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主要有:

① 指读。教师应阻止学生用尺或手指放在字下阅读,这种机械运动往往会减慢阅读速度,并打破了上下文的连贯性,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② 声读。声读包括出声读、默读和心读。这是阻碍阅读速度提高的最大敌人。要克服声读,就要在阅读时保持思维的活跃,在心里试着与作者交流思想,如“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样说对吗?”等等。

③ 回视。在阅读中多次返回重读已读过的内容,即会影响速度,也会影响理解。在初始阶段应要求从左至右扫视阅读材料,尽量避免回视,允许遗漏少量信息,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读懂所有的材料。

④ 过分依赖词典。有的同学在阅读时,每遇生词必查,结果,费了很大气力,阅读的兴致却一点也没有了,也不利于培养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的能力。

克服了不良阅读习惯,就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是反映语言能力和衡量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速度对跟随作者思维速度,整体理解语篇十分重要。这里介绍几种训练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① 成组阅读

按照意群组进行阅读。随着训练的进展,可增加意群组以扩大识别幅,如开始时意群组可包括2-3个单词,可渐渐增加至4-5个单词。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可试着缩减阅读时间以加快眼跳速度。

② 学会略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

略读和跳读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技巧,更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两大法宝。略读是读者快速浏览全文,跳过不重要的部分,把握文章的主旨;而跳读则是指读者在文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不需要逐字逐句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也叫查读。

③ 限时阅读

选择每篇阅读材料标有总词数的训练材料。阅读时,看完文章后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将总词数除以所用时间即为阅读速度。高一课程结束时,学生阅读中等难度材料的速度应至少达到60wpm。

④ 学会跨越生词。跨越生词的方法有:①直接跳过。对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对文章理解不构成障碍的生词可以直接跳过。②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

⑤ 注意视距与视幅。视距是指眼睛离材料的距离.视幅是指眼睛停顿时视线所能覆盖的范围。视距和视幅过小都会使思维活动受抑制,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使头脑处于敏锐状态。

3、掌握阅读方法, 精读泛读有机结合 , 拓展阅读空间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阅读方法有3种:skimming, scanning , thorough reading

1) Skimming

Skimming 的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general idea)。阅读速度要快, 一般250词的短文要在二、三分钟内看完。阅读时精神必须十分集中, 不必记忆细节, 忽略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 重点把握全文总体大意。要留心反复出现的单词, 以及文章的开始段、结束段和每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最好概括。

2) Scanning

Scanning的目的是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阅读时视线自上而下, 一目十行。注意与who, what, when. where 有关的内容。对于why,how 等问题, 先找到文中与答案有关的范围, 再用我们以下要讨论的方法来找到正确答案。

3) Thorough reading

找到文章中的范围之后, 就在此范围中逐句阅读, 对关键词、句要仔细琢磨, 不仅要理解其表面意思, 还要通过推理和判断, 理解其潜在意思。对于生词要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对于难以看懂的长句, 对其作语法分析, 并结合上下文透彻理解其句意。

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接着就要视不同的语篇运用适当的方法。英国作家培根说过:“Some books are tasted, some swallowed and some are to be chewed。”其意义就在于此。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这几种方法常常会交替使用。即使是同一语篇,也可能会几种方法并用。一般来说,对精读材料常常使用thorough reading, 即培根所说chew(咀嚼)的方式; 对于泛读材料,则使用skimming和scanning.

所谓精读,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为泛读打下了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精读材料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还应选择一些优秀的、符合自己程度的、经典的和标准的外语作品作为精读材料。认真仔细地、反复地读通一本书,熟悉其中的语法、句型和新的语法现象,掌握一两千个单词,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读其他书刊就不难了。通过读破一本书培养阅读能力是一件很艰苦的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但渐入佳境后,就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甜头了。

显然,仅有精读是远远不够的,到了高中阶段,泛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泛读,才可以巩固和扩大词汇量,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广泛涉猎才能扩大我们的 视野,才可以复习、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词的多义性,在精读中无法全面理解到这一点,只有在泛读过程中才能做到。一个词在各种情况下以不同的形式及含义出现,经过广泛的涉猎才能对它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精读是基础,泛读对精读起巩固促进的作用。反过来,精读搞好了,又对泛读起提高加深的作用。可见精读与泛读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只有在精读的基础上结合泛读,才能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

泛读的材料也应按自己的情况选择,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应该选择专家为中学生编写的简易读物作为泛读材料。这种书的特点是语法简单,生词不多,单词复现率高,而内容却丰富有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英汉对照读物“书虫”,有《呼啸山庄》、《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苔丝》等共五十种,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对照世界名著精选《林肯传》、《双城记》、《欧享利短篇小说》、《托尔斯泰的三个故事》等二十种,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跳蚤”阅读精品系列文丛《巴黎圣母院》、《简爱》、《基督山伯爵》、《野性的呼唤》等三十种可供选读。这三套丛书皆为世界名著精选。另外,internet 网络也给泛读提供广阔的空间。

因此,读书既要仔细研读又要博览,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精读要求少而精,细嚼慢咽,深钻细研;泛读要求速度快,数量多。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才能打开眼界,扩大语言的接触面,增加对语言的熟悉程度。

4、层层深入理解, 训练阅读技巧

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作基础,还要通过大量的语篇训练,获取阅读技巧,达到层层深入理解,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炼文章主题

此项训练旨在培养统揽全局,领会主旨的能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浏览全文后,迅速归纳出文章主题。

2)判断作者基调

要求在阅读过程中紧随作者的思路,设法了解作者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褒还是贬,是肯定还是嘲讽,是欣赏还是惋惜。在训练中要从作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尽可能贴近作者的思维,而不能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作者的观点之上。

3)归纳段落大意

要求在每个自然段中寻找该段主题句,因为段落主题句往往就是段落大意。对于没有明显主题句的篇目,则要求先将文章按结构分段,而后分别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每段的段落大意。

4)绘制文章脉络语义图

当对文章主题和段落大意有所一定的了解后,对某些篇目,可绘制其文章脉络语义图,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篇框架跃然一目了然,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语篇。

5)理解难句

难句之难并不仅止于语言结构,也在于语义内涵。可在阅读中划出难句,充分利用上下文,吃透难句的潜在含义,以求及早完成从read the lines向read between the lines甚至read beyond the lines的过渡。

6)猜测生词含义

学会在阅读中判断何时跳过生词,何时查阅生词,要避免养成逢词必查或逢词必跳的习惯。在泛读训练中尤其应培养利用标点、同义词、反义词、特定词语句型、构词法及上下文猜词的能力,从而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提高阅读速度。

运用阅读技巧的目的在于透彻理解语篇。按照理解的深入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理解;(2)深层理解;(3)评价性理解。

(1)表层理解:表层理解要求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要求能机械地重复文章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从题型上看,主要是正误判断题、Wh-questions、选择填空题、按故事情节排列顺序、找出议论文、说明文中各段的主题句等。

(2)深层理解: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身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等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达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

深层理解题设计形式为:

a)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 Which sentences or words imply this?

c ) What conclusion can we draw?

d) Find the examples or clues from the article to prove your conclusion?

(3)评价性理解: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常见的设题形式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riter’s idea?

Please comment on what is described in the passage.

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采用“整体理解、分段概括、逐层分析、推理评价”的模式,持之以恒,必能使自己在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迅速提高。

总之,语篇能力的培养是中学阶段英语学习重要任务。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渐提升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可就,需要有意志,有兴趣,坚持不懈,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语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语篇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适应《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篇8:陕北延川方言的归属问题-兼谈晋语志延片的调整

关于陕北延川方言的归属问题-兼谈晋语志延片的调整

根据古四声在今方言中的演变情况,应该把延川方言划归到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再把安塞方言划归到五台片,这样,志延片就只包括延安市.延长、甘泉、志丹和吴起五个市县,它的划分标准则是:古入声字在今音中多读平声.

作 者:曹鹏 CAO Peng  作者单位:陕两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30(6) 分类号:H172.2 关键词:晋语   延川方言   归属   志延片  

篇9:让学生在学校自信地活着谈多元智能与中职语文教论文

让学生在学校自信地活着谈多元智能与中职语文教论文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能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的是激烈的就业压力,如果中职语文教学仍然沿袭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必将让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信心,学生自然不可能具备社会就业需要的语文素养。本文探讨的是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实际,如何应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

引言: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的学生涌进了职业学校,其中不少是学业失败的学生。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职业学校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就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展其潜能的机会,符合当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的需要。

1.中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必要性。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创建。加德纳认为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包括了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

加德纳的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学生,从整体上看待每个学生。在中职,就更有必要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了。其必要性在于:

1.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多元化的表现,不少学生就是因为在中学的唯分数论中败下阵来,无奈之下选择中职的,如果中职的老师也还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教育学生,学生必然不喜欢学习,我们的因材施教的“教”要依据“材”的改变而改变。

1.2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前景转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中职要思考的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让中职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多元智能正符合这种需要。

2.中职实施多元智能的优势。

2.1中等职业学校为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的教学环境。职业学校一般都设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专业就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都有所涵盖,各专业的相互碰撞就为应用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的教学环境。

2.2中职多元的活动为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邵展示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各种各科的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一个学期的全校性的竞赛活叔就有二十多个,活动涵盖面很大,有文学艺术类的,有表演类的,有电脑制作类的,有专业技能类的,大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了多元的展示平台。另外,学杖内学生的社团活动也非常活跃,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区同样给予了学生发展潜能的机会。

社会日益重视和倡导要尊重每个人包括学生的人格、尊严、价值、自主权。中职教育没有高考指挥棒的约束,教学改革的环境相对较宽松。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3.中职语文教学多元智能的实践。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多元智能,必须实现如下五个转变:

3.1多元智能与学生观的转变。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重新认识以往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学的学生,学生是有多种智能的潜能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设置情境来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他们是“后进生”或“差生”。中职生的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不少在学校里成绩很差、平时从不听课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反而能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如果在学校里能利用各种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发展的环境,学生在学校里能更自信地活着。尊重学生个性、兴趣、爱好,必然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更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成可能。

3.2多元智能与资源观的转变。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资源。以往我们的教学资源多局限于课室、教材、网络。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潜能,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资源观,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营造各种氛围,使学生发挥潜能。如课室不要再是千篇 一律的古板,可以变成学生展示才艺的园地,可以围成圆桌型、可变为舞台型、可以成为分隔式办公室:教材可以重新整合变成活动单元、“剧本”等等。课堂可以在课室,也可以拓展到草地、公园、市场、博物馆、图书馆。多媒体的网络课室则更为营造多元教学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3.3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的转变。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要注意:

3.3.1着重发展语言智能。这是个重点问题。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之一是语言智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智能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方式,可以运用编讲故事、写日记、写文章、分角色扮演、小品、戏剧,甚至是文本来充分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多元化的练习中,学生的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也得到了锻炼。

3.3.2把艺术教育引入语文课堂。多元智能提出人有音乐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九个智能。而现今世界有个共识: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在语文课中把艺术教育引进来,一方面用艺术教育的直观性、感染力打动学生,另一方面也为发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新的场所。语文课把美术、电影、摄影、音乐、戏剧、舞蹈引进来,形式生动,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如学习小说《项链》,让学生分组合作创设情境演出来。学生们就自行组合,布置会场,挂上创作的画,配上音乐,进行角色扮演,而后选代表进行小说逻辑分析、总结得失。学生的人际智能、音乐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充分得到了锻炼。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可把电影的镜头回放设计进来,让学生在画面中、音乐中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中南六省中语会第六次年会上,上公开课的老师就把电影剪辑、唱歌、音乐鉴赏引入了课堂,这些尝试使语文课堂更加鲜活,贴近学生喜欢直观教学的实际。 3.3.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灌输式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各项潜能的开发。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更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该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作为方向来设计,而不应该是完全包办的。笔者在华南师大附中听的两个公开课《赤壁赋》、《少年情怀总是诗》都己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退隐到了课前和课后的辅导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朗诵、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开发。

3.4多元智能与教师培训的转变。多元智能的理论的贯彻也把教师的多元智能培训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要在教学中营造多元氛围,引入各种艺术教育,首先教师必须自己也要发掘出自身的多元智能。教师对音乐、摄影、戏剧表演、美术都应该涉猎,否则,在设计活动课时,无法给予具体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协调学生各小组的关系,这样更利于组织好各项活动,教师在不断地反省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组织好学生的多元活动,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教师就必须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开发自己的多元智能,否则,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还是一句空话。

其次,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更多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如教师必须掌握电脑制作课件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以最大可能的信息量、直观形象的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对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境设置也会起到直接的渲染的作用。有条件的教师甚至可以通过设计站、建立网络资源库的方法拓展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开发潜能的平台。这也是电脑时代、网络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的任务。

3.5多元智能与教学评价的转变。多元智能能否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归根到底还是必须有一套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往的唯分数论来评价学生的观念。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理念,在评价中做到“四化”:①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间的双向选择,加强自评、互评;③评价重心过程化,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鼓励将评价随机化、日常化;④评价方式多样化,运用各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各项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用“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较好的能进行形成性评价又能开发学生潜能的评价方法。

4.反思。

多元化智能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教育智慧,为语文教学融汇人文教育创造了条件,为师生互动构筑了更广阔开放的理论平台,是值得推广的理论。多元智能的提出,让我们可以更完整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一个“后进生”可能是语言智能特别发达的学生,或者是身体运动智能特别发达的学生,“后进生”可以不再自卑,和优等生一样自信地在学校活着。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身份应该是“促进者”,认为“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良好的心理能力是奠定技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相对宽松的多元学习氛围中,更能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从而也悦纳自我,拥有自信,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和外**语教学比较,外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能,如在美国,教学中一旦发现特殊人才,就由老师个别指导,特殊培养。但在中国,大班式的上课(班级以四十六人为标准,有的班级多达八九十人)、灌输式的教育、专门学校的欠缺—学校设置乃至国家整个教育体制未根本改变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在中等职业学校有一些优势,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相对滞后,多元智能理论要实施可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苦瓜六年级作文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说课稿ppt

天地一沙鸥:《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项脊轩志》

关于项脊轩志心得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志》读后感

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
《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顶脊轩志》语语动情论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有关等待中学生满分的议论文2024-01-31

课文《项脊轩志》教案2023-04-15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2022-08-27

项脊轩志教案2022-05-05

时间中学生议论文2023-07-16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2022-11-21

谈语文教育中的古文学习2023-07-14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024-05-16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7-20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读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