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锦集11篇)由网友“happychuan2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其意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良好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体系。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成功的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逐渐显露,这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均衡,大量农村文化精品在消失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但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缺少条件学习科学知识的农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其大部分农忙闲暇时间主要用于酗酒、、打架、斗殴等方面,而对于那些层次更高的读书、下棋等文化活动,不仅不能够感受理解,甚至还给予嘲笑和反对。在此环境之下,对于已经建好的农民活动室和农民书屋,要么成为他们和聊天的场所,要么就被某些其他活动给占用,成为其他活动的场所[1]。
2.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均衡。
农村文化建设不均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近代发展史来看,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内陆缺水少雨、地形复杂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在引进外资、利用港口资源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形成了各类大中小城市,并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在这些地区,农民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更为明显,也不断对自身的文化形式进行更新和发展,传统的农民意识得以脱变,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部分。第二,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全国地区范围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迅速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
3.大量农村文化精品在消失。
经过数千年的创新、发展、积淀,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就我国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政府始终在主导着农村文化建设。但是,我们知道,农村文化建设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出现农村文化“断层”、“绝版”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再塑农村文化形态和内涵,这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不仅时间十分紧张,而且农村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本源、缺少根基的文化。只是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奔走疾呼下,我国农村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得以保留和继承,一些文化精品还没有完全绝迹,成为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2]。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硬件”,改善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3]。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加大对我国农村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在安排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费用的时候,把重点向基层、向农村进行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能够把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纳入到同级财政预算中,并且确保这种投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重点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第二,拓宽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渠道。首先,发挥地方财政优势,加大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其次,出台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参与、多元化发展。
2.顺理农村文化建设体制。
在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要以农民为对象,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文化设施,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网络,同时要大力推进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有线电视覆盖面,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
3.加强对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第一,在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方面,要通过发掘农村优秀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弘扬这些特色文化,树立特色文化品牌,形成更强的`影响力,着力进行民间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在乡土特色文化的开发方面,要在遵循“原貌再现、突出文化特色、合理配套”原则之上,加强开发利用,形成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有序发展。第二,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对于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同时,还要把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艺术,切实加强对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建设不好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迎合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03):87-96.
[2]李秀芳.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文化[J].农业经济.201(4):77-78.
[3]李艳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篇2: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
1 社区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社区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作用不言而喻,一个优秀的社区文化能够对当地的社区建设产生一系列的积极的影响。想要领会社区文化就必须首先从文化开始进行有效的研究。社区文化,顾名思义,社区文化的基础的本质含义即为文化,社区则是不同于前者,它是社区文化中的属性。
1.1 文化的含义
在我国,许多研究社区文化的研究者大多从两个角度来对文化进行阐释,这两个角度就是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从广义角度来讲,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所得到的不同结果的总和,包括所有的物质层面的能看得见的有形财富和精神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由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笔者认为,人们应采取狭义观念的文化,因为从精神层面来理解文化,这和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比较吻合。
1.2 社区文化的含义
1.2.1 社区文化囊括了物质生活。这种实体的可知的方式以及精神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有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工作以及娱乐等方式;后者则是主要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
1.2.2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就是由社区成员在一定的时期及在一定的地域范围所创造出来的社区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具有鲜明的集体意识、价值选择观念、行为规范、衣食住行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就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特殊的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区文化。
综上所述的观点,笔者认为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特有的地方区域内,社区居民通过长期的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能够对社区居民产生一定的约束能力的时候就是在社区文化在被社区居民所认同的时候,对居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并且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发挥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个人看法,每一个研究学者都有权利对社区文化的含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1.3 社区文化的特点
1.3.1 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是地域文化的发祥地,是地域文化形成、保持、汗青传承和创造出的根据地。在我国,由于地域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各地的社区文化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寒冷的北方,由于冬天气候的寒冷,人们多为体格强壮,性格粗犷,因此就具有北方特有的文化气息,“二人转”的唱法与音调就透露出了北方的文化;在南方地区,天气温暖,山清水秀,人们多为体格清瘦,性格不像北方那样粗犷,属于性格娴静,文化中大多透露出优美灵秀的特点,就像苏州园林那样的恬静,像苏绣、湘绣和云锦等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1.3.2 群众性。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文化是一个群体在进行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或者单个小团体并不能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一个主流文化,它是需要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参加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主流文化,所以,从社区文化的整体方面来讲,社区文化并不属于个体的、特殊的文化,而是群众们共同的文化。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文化活动组织与表现的主体来看,还是从被组织者和观摩者的客体来看都是社区群众,因此,社区文化并不是具有个体的、特殊的文化,而是普遍的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
1.3.3 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居民在当下繁忙的快节奏中,为了使自己的身体、心智得到较好的提升,进行集体广场舞、下棋弹琴、跑步聊天等都是建立在自身实用的.基础之上的。
1.3.4 分散性。每一个不同的社区组织都有其自身所拥有的剧社或者其他团体。他们的组织大多为社区中的老年人群团体,在需要演出的时候集合排练、演出,演出结束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机制非常灵活,不需要像专业的文化单位一样有着复杂繁琐的机制。社区成员家庭之间的分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忙碌之后都会从自己的家中走出来,有与其他的家庭进行沟通,又与大多数的广场舞爱好者一起跳广场舞等,这都无不体现着社区文化的分散性。
2 社区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个必然的产物,那就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成为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的原因就是它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且,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在发展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2.1 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就
2.1.1 首先,社区观念的不断转变使得社区文化的发展向前推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作为居民生活、成长的家园的社区。社区文化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究其原因还是社区居民、政府社区工作者等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种以文化娱乐服务形式形态存在的产业,社区文化的“共建”是社区内所有的群众,所有团体和所有事业,企业单位一起奋斗的事情。
2.1.2 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进一步提升。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其认知水平逐步提高,使得大量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在对社区建设当中,激励着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向前迈了一大步,使他们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2.1.3 群众的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愈加趋向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模式进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从最开始的只有过年才有的文化活动,逐渐发展成了现在每天社区里都充斥著广场舞的歌声以及广场舞舞姿;每天人们都有时间去和几个好友一起跑步锻炼身体;从原始的单调的唱歌发展成为了有竞争力的,和谐的歌唱比赛,人们之间相互学习,社区文化活动发挥了增加人气、鼓舞上进、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随着社区文化的不断的向前发展,政府及其企业也开始和社区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在建设发展社区文化的时候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使企业得到了文化经济的效益。形成了政府社区、企业社区、政府社区企业的共同发展社区文化的新型模式。由政府和社会、企业联袂主演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有特色的三个群体联合的文化活动,企业和政府在丰富职业工作者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1.4 社区文化经济投入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各个城市和区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府为了使社区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拿出了大量资金来建设社区文化。比如厦门市在1981年至1991年间,为了使社区文化更好地发展,拿出了4141万元人民币来兴建社区文化设施。这充分体现出了国家以及政府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政府自身投资,而且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的企业和知名人士对社区进行投资,兴办社区文化产业。
2.2 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积极实践,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就如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都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社区文化中的问题还有很多亟待解决。
2.2.1 缺乏理论指导的社区文化建设。纵观许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大多都是以配合宣传自娱、自乐、自教的周而复始的方式,不能在自己本身的社区当中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案。文化生活中教育的含金量不足的状态存在于相当一段时间里,这就大大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阻碍力度,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平稳快速发展。
2.2.2 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不完善。许多社区文化的发展受到一定消极的影响,大多是由于社区的文化工作体制还没有完善,理顺。处于领导地位的各区县政府没有制定完善的领导体制,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上的联系,并且还使得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低下。
2.2.3 开展文化活动缺少可持續性,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尽管各级政府采取较大的扶持政策来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的问题,但是社区办公条件所需要的资金与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当前社区跟不上建设发展步伐是现存的设施大多是面貌不新、档次不高、功能不好的小型设施等原因造成的。有的社区不注重社区文化的软件建设,使得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文化不能够快速和平稳的发展,也是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在使用的经费并不能够支撑起社区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经费。
2.2.4 社区文化建设规划问题和场地问题。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够顺利地进行,究其原因有:其一,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政府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可行性的规划,使得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一拖再拖,很难平稳向前发展;其二,政府在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规划出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文化场地和设施的需求;其三,由于一些地方的区县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比较轻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3 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影响
3.1 “社区精神”由社区文化营造
3.1.1 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积极的人生观、行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是由社区积极的文化所导向的。它能够在对解决存在社区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起着导向作用。人们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逐渐陶冶自己的情操,向着美好的社区的未来走去,抵制不良文化,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影响着人们自觉地去传播社区优良文化,自觉去追寻自己的真、善、美。
3.1.2 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友谊关系和增进彼此的感情。由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逐渐增强,人们在除了八小时制的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在社区之中度过。然而,社区群众在私底下并没有多少的接触,这就使得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展示自己的用武之地了。社区文化的五彩缤纷的文化活动真正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社区群众在除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自己,在与社区的其他群众互动的时候加深了彼此的关系,促进了彼此的感情,并且可以与其他社区成员共同发扬发展自己所在的社区文化。
3.1.3 能够使社区成员对社区产生归属感。一个社区的好坏在于其社区群众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社区在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演出的时候,特别是在其他社区进行社区文化演出的时候,会大量地吸引社区各层次的、各年龄段的成员积极参加,从而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社区成员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当这种归属感慢慢沁入人们的心中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自己在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社区所拥有的权利和应该尽的义务,从而进一步积极参加社区的有益文化活动。
3.1.4 能够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要。社区群众在工作的时候精神压力特别大以及工作的紧张程度也是比较大的,然而社区文化活动以愉悦的、欢快的、生动的方式向社区群众展示社区的文化,可参与度非常高,能够使社区群众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满足社区群众之间的情感需要。并且,可以在活动中找到与自身心灵相融的好友,也使自己能够尽快地融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共同建设社区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社区的共同的“社区精神”。极大地满足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情感需要。
3.2 优秀的社区文化能够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
其实,一个社区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样的,社区文化在“社区综合竞争力”中也越来越成为社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3.2.1 社区文化能够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区的建设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多普遍地认识到: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社区文化活动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社区精神力,为社区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优化。
3.2.2 “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社区文化所提供的创新智力支持功不可没。创新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所在,同时也使社区在兴旺发达的道路上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综合竞争力”当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常常在社区中不断创新,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社区的建设发展是每个社区群众的共同的事情,人的创造性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社区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
3.2.3 社区文化在提升社区竞争力的时候使社区得到了强大的经济支持。社区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重视,从而增加了对社区文化的大力资金支持。政府进行拨款,企业注入资金修建社区文化产业,让社区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经济支持,也使企业本身得到了文化经济效益。经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所带来的经济,使得社区的发展建设得到了经济保障,并且还提升了社区综合竞争力。
3.2.4 社區文化成为了社区软实力的发展象征。一个良好的社区,它的社区综合竞争力十分强劲,那么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是社区文化这一社区软实力在社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一个社区的发展建设除了良好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则是社区文化这一内在的因素。因为,社区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它是一个社区的灵魂、一个社区的气质,只有社区文化的强大才能够支撑起整个社区的发展。社区文化在社区的发展建设中俨然成为了一个社区的象征。
3.3 社区文化大大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
社区文化在社区发展历史的潮流中,以各类的社区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大概念,具有其基础性、有序的系统性以及不同的层次性。它不仅体现着一个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文化水平、身体素质、道德品质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出了一个社区的质量和发展进程。一个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文化教育程度、道德品质的高低、精神状态、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方面主要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社区文化活动中,有很多关于社区成员的教育题材的活动,例如:书画琴棋、社区少年培训、科技文化馆等等。由于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大多数成员共同参加的,这就使成员在社区中也能够得到文化教育。除了教育方面的提高,在道德品质、健康状况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及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来阻碍着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如: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的不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问题和场地问题、缺乏理论指导的社区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想要让社区文化健康稳步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4.1 制定相应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国家及各区县在发展社区文化的时候,根据实地情况,对当地进行社区文化调查,通过现在的信息技术,制定出社区建设所需要的规划。在对社区文化的调查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通过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查即:一方面,对社区中的人才、社区组织、设施、和文物等基础性资源,以及民族风俗、教育程度、体育设施等专项资源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则是对社区居民文化的实践调查即: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是怎样进行文化活动的、社区居民参与是为了什么(例如为了放松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为了结交新的朋友、展现个人的才能等)、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实际参与和未来参与意向和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总体情况。通过调查,准确地制定出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符合的规划。
4.2 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一个优秀的社区领导团队能够作出对社区有利的发展建设决策,而且一个系统的工作机制能够很好地完成领导所做出的决策。各区县应该成立由党委和政府领导的,教委、体委、文明办等一系列部门以及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社区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对于工作人员,需要对社会招聘各阶层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以此来提高社区文化的质量。
4.3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还在处于初期建设阶段,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资金投入,一个社区文化建设少不了经济上的保障。国家及各地区县政府应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专项文件,通过专项文件大力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社区文化建设者在建设中免去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建设社区文化。
4.4 重视社区文化事业服务和完善社区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社区文化在社区中是社区的灵魂,社区文化服务工作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假如社区文化没了,那么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将荡然无存。社区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社区、文化社团的大力支持,因为社区文化事业服务主要是由当地政府、社区、文化社团所提供的;另一方面,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为了激励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奖励、会演、比赛等一系列表彰制度,来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代艳.浅析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J].学理论,(29).
[2]崔丽华,徐晓慧.谈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3).
[3]王义存.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10).
[4]黄梅芳,蒋福明.“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理论学习,2011(10).
[5]吴军.浅析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6]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N].南宁日报,2011-05-31(008).
篇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办园经费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学前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地方财政本身已经十分困难,为了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政府已经不堪重负,在这样的基础上,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更是难以保障了。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回报率低,社会外界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资也很少,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靠低廉收费或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申请部分经费而艰难运转。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农村幼儿园办园不规范、规模过小、生活及教学条件落后、难以留住优秀的幼儿教师等问题的产生,而更为深远的则是无法带给孩子们合格的学前教育,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数量少,规模小
通过了解,大部分农村孩子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农村没有足够的幼儿园,甚至于没有一所独立的幼儿园,完全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要。另外,收费合理的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数量少之又少,其中大多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对于生活在较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是顾及不了的。因此,为了解决大部分入园难孩子的需求,一批未经过任何审批、注册,且无基本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运而生,这些幼儿园所带来的隐患是不堪设想的。除此以外,农村幼儿园规模过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么是十几个小孩“作坊式”的幼儿园,要么是几十个孩子拥挤在一两间小房子里,吃饭、睡觉、玩耍都在这个房间,这些规模过小的幼儿园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三)幼儿园办园条件落后
农村幼儿园的条件落后是较为突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保障孩子基本安全的设施。幼儿园校车事故近几年频频发生,幼儿跌伤、中毒、失踪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二是饮食不卫生、不健康。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食堂十分简陋,一口大铁锅,七零八落的碗筷,没有合理的饮食搭配,食物单调没有滋味;三是基本生活条件不好。十几个孩子拥挤的睡在几米长的通铺上,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板凳看上去也年久失修;四是教学设施简陋。农村幼儿园提供给孩子们的图书、玩具、运动器材都十分有限,不足以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四)幼儿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农村幼儿教师都不在正式教师的编制内,即使在编的农村幼儿教师也没有规范的职称评定制度,甚至根本就没有职称评定的机会,导致这些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职业安全感,没有恰当的社会定位,也没有制度保障的现实,从心理上动摇了幼儿教师队伍。另外,工资待遇差更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工作没有保障,工资待遇低以及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吸引不了合格教师,也使得现有优秀教师资源大量流失。除此以外,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仍以中专及高中学历为主,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师范院校的培育,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职前培训,导致了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正确,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热情也不够。
二、解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扩大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扩大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支持、引进外资、争取捐助三个方面。首先,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如果单纯依赖地方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大引导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才有可能较为全面地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其次,努力引进外来资金。要着力吸引更多的外地、外企资金到农村学前教育中来,政府要为外资投入学前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其投入农村学前教育。再次,争取捐助资金。借助相关媒体的帮助,加大社会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熟悉程度,引导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共同帮助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另外,地方政府可以主动联系一些慈善基金、慈善组织等,争取他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帮助。
(二)规范幼儿园数量及规模
首先,政府应该规范幼儿园的数量,每个村寨至少都应该有一所合格的幼儿园,幼儿园的数量与适龄儿童数量的比例要适当,让当地孩子有条件可以进入到幼儿园学习。其次,对开办幼儿园有严格的评估制度,不合格的幼儿园坚决不予开放,还应该对现有幼儿园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最后,对于幼儿园的规模也应该有所规范,国务院法制办近期公布《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修订稿明确指出幼儿园规模应当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一般不超过360人,幼儿园可以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以混合编班。
(三)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在幼儿园办园条件上,先要考虑以孩子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够存在有一丝一毫的安全隐患,水、电、物等配备必须合格。在近期公布《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增了“幼儿园的安全管理”的章节,其中规定幼儿园不得设置在污染区和危险区,不得使用危房。幼儿园的装修装饰材料、玩具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幼儿园配备或者租赁的校车,应当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其他相关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必须掌握基本急救常识和防范、避险、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紧急情况下,优先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该章程对保障孩子的安全提供了可溯依据。另外,孩子的卫生、饮食以及基本的生活条件都要予以改善,满足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最后,还要以孩子的成长为前提条件,配置适量的幼儿健身游戏器材,丰富孩子的图书资源,使得孩子德智体身心健康成长。
(四)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培养合格教师
稳定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要把好入门关,落实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行岗位考核,优化幼儿教师队伍,应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落实职称评定制度、提高其工资待遇,建立幼儿教师的保障机制,使得幼儿教师劳有所得,解除其生活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从教积极性。其次,政府要鼓励师范院校大力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树立他们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做贡献的观念。还要继续培养大中专层次的幼师,对其专业化的培养要加大力度。最后,要对现有的农村幼儿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例如,鼓励教师参加幼师专业学历教育、邀请专家作讲座、开展园内或是园际的交流培训等。
三、结语
要达到这个目标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农村学前教育要想在短期内解决资金不足、条件较差、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的难度是巨大的。那么,基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可以将有能力做到的尽量先做好,包括一个村庄至少要有一所规范的幼儿园,由政府牵头对现有的农村幼儿园进行整治,教师们可以利用一些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开展教学或是游戏,农村幼儿教师还可以走出去看看,扩大自身视野,寻找自身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自我。总而言之,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但它的成与败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对我国儿童的成长带来意义非凡的影响。
篇4:蒙牛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蒙牛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蒙牛乳业集团于1月成立,属中外合资企业,总部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至12月,蒙牛乳制品的年生产能力达557万吨。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5个省市建立20多个生产基地,销售市场覆盖全国各地。蒙牛以其高品质的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和“消费者综合满意度第一”等荣誉称号。
蒙牛的产品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蒙古、东南亚、美国塞班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至20底 液体奶实现收入共人民币 210.681 亿元,占集团收入的 88.3% ,继续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冰淇淋收入为人民币 26.265 亿元,占集团收入的 11% 。其它乳制品收入达人民币 1.704 亿元,占集团收入的 0.7% 。
,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部认定符合航天员专用标准,成为唯一中国航天员指定乳制品。,特仑苏获国际乳品业联合会颁发的20国际乳品业联合会产品创新营销奖,成为首家在世界乳业大会上得奖的中国企业。成为NBA中国官方合作伙伴及其于中国唯一指定乳品供货商。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奶业公司排名报告中,本集团名列19,是中国奶业首次进入20强。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功能
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能在企业管理制度失灵的时候,发挥独到的、有效的管理作用。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反映了一种充实物质生产的精神气质,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献身事业的生活取向。企业文化理论吸收了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决策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精华,在理性与科学的基础上,强调人的精神、道德和心理作用。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凝聚在一起,引导大家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培训员工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的之间相互利益关系。
1.导向功能:企业通过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成功经验和企业的宏伟目标来引导员工不断的努力和进取,从而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励功能: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体现了对员工人格的真正尊重,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促进竞争与合作,以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创造以创新为特征的宽松的企业氛围。
3.规范协调功能:企业价值观是规范个体行为和道德的依据,是贯彻执行这些规范的精神力量,它能约束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篇5:浅谈发展农村成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论文
浅谈发展农村成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论文
有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只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为0.1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其培训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短、平、快”的独特作用农村成人教育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形势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研究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课题。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每个大队(行政村)都有1名专职教师。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行政村一级的专职教师大幅度减少,大多是由全日制小学里另派一名教师,在工作量基本不减少或略减少的情况下,指定由其兼抓农民教育。经过调查中得知,目前乡、村两级所配备的成人教育专职队伍由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65%以上,其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下。让大批年轻人从事农村成人教育丁作,从长远看,这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工作方法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
2.各级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配备专门干部,主要在县、乡两级教育管理部门。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县、乡两级的专职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地}H现了压缩所设的成教股及成人教研室的现象,乡教育办所配备的专职干部,不少地方压缩列1至2人,乡专职=F部也只是用于应付上级成人教育部门的会议、检查等硬性工作,而在本乡农村的文化技术培训方面,则无暇去考虑长远规划或眼前规划。
3专业学校建设匮乏
当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独立建制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仅有所,其中约有2/3的学校目前仅能进行简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以会代训式的上课。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一两年就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一遍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培训。至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应该是年年都要进行,尤其是对于文化素质偏低的我国农民而言,文化培训应该年年进行,科技培训则应该贯穿在生产环节之中,甚至需要进行一些超前性培训。显然,当前我国仅有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很难胜任这一任务的:
4.“短视行为”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短视行为”是忽略了生产前的人才培训环节,仍旧用传统的落后手段去从事技术要求高的现代化生产,或者是遇到困难再去进行应急性培训,从而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不了应有的创造作用。这种违背现代科学生产观的做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次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还有许多地方的基层一直维持其陈旧、落后的生产模式,不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学习提高工效的科技生产知识,使得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时常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而落后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和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改善运行机制
我同成人教育的法规建设远远不够,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颁布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相当部分学龄儿童辍学,使其重新沦为文盲,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前提应是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切实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杜绝文盲的.出现,以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地发展。但是,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够停留在扫除文盲这个初级阶段上,而是应该向培训农业技术能力、农村副业的开发、开办村办企业等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的培训发展。办好农村成人教育还要靠很多部门的协作,这就需要政府行为到位,协调好各个单位,完善政策,确保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还要优化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决策、协调管理、联合办学、评估监督等机制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2.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只有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所运用,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才能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贯彻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村成人教育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T作等方面统筹安排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规划、合理配置课程,举行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让农民学以致用。
4.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开放性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
5.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尽管不少地方在教师编制上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不应把裁减成教专师做为精简机构的唯一措施。配备一支事业心强的精干的成教专师队伍,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引导农民重视科技知识的学习
实践告诉我们.农民学科技并不都是自觉行为。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所限,不可能把学文化和学科技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所以,农民为了眼前的某些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放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因此应大力宣传、发动、引导同时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使农民学习文化、学习农业技术,此外,应高度重视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务T这一社会问题,加强农民进城务T相关的劳动技术、法律法规及一些进城务工的基本常识的培训,使农民进城后有一技之长能够找到合适的T作,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来保护自己。
篇6: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 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1)
一、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
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
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
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
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
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
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
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
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
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
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
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
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
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
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二、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
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
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
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
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
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
[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
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响广场的美观。
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
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
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
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
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
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
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
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
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
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
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
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
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
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三、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
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
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
(2)
一、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1.1孤立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认识不足,认为校园英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较好的作用,以至于校园英语文化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中被孤立,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英语文化完美地融入进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中。
导致学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依照学校自身特色来建设,无法按照学校自身办学方向来有针对性地建设,不能将校园英语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会使校园英语文化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1.2职业院校建立校园文化手段过于单一。
多数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手段继承了高级中学的`方式,方式传统单一,无法匹配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
采用Englishcorne、英语广播等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信息社会,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将信息化变为营造校园英语文化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业余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为学生搭建一个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将校园英语文化营造得更为实用,将校园英语文化扩大到企业环境中,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英语的作用,正确认知校园英语文化。
1.3职业院校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没有针对性。
职业院校的发展较普通的高校更晚,能正确营造整体校园文化的职业院校少之又少,而英语文化更是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难点。
当前大部分有意识营造自身校园文化的院校大多只是模仿其他普通高校中的手段。
而普通高校较职业院校的英语文化更为深奥,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难以融入。
因此,如何正确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营造合适的校园英语文化是目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策略
2.1全方位构建校园英语文化。
全方位,就是使学生在一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学校有着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英语的影子。
职业院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时,需要本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而不能照搬照抄。
比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时,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对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职位需求英语的状况;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将设备上的操作说明与其说明书换成英文,再通过教师讲解;将学校各区域宣传栏中宣帖英语海报,海报可以包括时事、游戏、影片等,也能张贴英语名人名言;倡导学生在校园中使用英语对话等等。
2.2完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制度与准则。
为何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困难重重,说到底是因为职业院校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
对此,学校应该针对自身校园办学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奖惩制度,适合教师的教学制度,使学校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进行一定量的约束,便于学校统一筹划。
2.3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教师。
目前,能合适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需求,职业院校师资十分缺少,导致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授课负担大,使得学校需要聘请外教,而外教难以管理,也间接地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从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水平看,多数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施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对应专业的专业英语。
这便要求学校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定要求。
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对英语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如果高校有一群具有深厚知识涵养、人文素养的教师群体,能极大促进职业院校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不单是培养拥有专业技能的技能性人才,也要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综合型人才是必须掌握世界语言——英语这一门语言的。
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时,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也为职业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篇7: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宿舍,一个小小的空间,却装满了生活,留下了故事。这里承载了梦想,记忆了快乐,交流了思想,懂得了互助。宿舍文化恰恰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构成,潜移默化中形成,寻寻觅觅中蔓延。它以一种隐形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宿舍的每一个人。健康、和谐、上进的的宿舍文化,对每一位大学生的性格、情感、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以宿舍为活动空间,以宿舍设施为环境,以宿舍成员为活动主体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在精神层面上,宿舍文化是一种群体性建构文化,主要指宿舍集体性活动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道德氛围、浓厚的文学气息等,它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在物化层面上,宿舍文化更多地强调宿舍的硬件环境,它是宿舍文化的基础,包括宿舍的规章制度、宿舍的公共财产、宿舍的个性布置、宿舍之间的评比等。
二、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只注重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软件环境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应当是比例均衡、和谐发展的,但高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发生偏移,即硬件环境建设的比重远远大于软件环境建设的比重。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见,使得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外在形式的建设,而忽略了宿舍内涵的提升,导致宿舍文化徒有其表而腹中空。这种偏见通常表现为高校的宿舍管理观念比较传统,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宿舍评价制度不完善,权重分配不合理。高校经常把宿舍文化与宿舍环境、宿舍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宿舍硬件直接划为等号,认为宿舍文化无非是整洁美观的宿舍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评价时,宿舍的整洁度占据最大权重,而忽略了宿舍成员的心理情感等软件环境的建设情况。
(二)只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网络等各种途径渗透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我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从而塑造了宿舍成员多元化而又难以融合的个性特点宿舍文化建设体制死板僵化,灵活度不够。当今许多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各个宿舍都进行统一管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科学有效管理,虽然这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方便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但这种只注重共性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各宿舍成员个性发展的特点,并不能彻底地发挥管理的效用。
(三)只注重管理而忽视教育
宿舍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宿舍管理和宿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不道德行为的萌芽处进行遏制,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取向。然而,许多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只注重管理而忽视教育,不利于宿舍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一方面,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遵循管理为主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宿舍成员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按照规定做事。虽然这些制度在维护宿舍秩序,构建安静和谐的宿舍文化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这种制度规范下进行的监督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没有把监督管理程序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这种形式上的管理不能真正对宿舍文化起到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是对学生内心的管理,具有启发性和长期性。当今的大学生宿舍,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乱倒垃圾,熄灯后影响其他宿舍休息,浪费水资源等。这些问题只靠制度管理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对宿舍成员的教育,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只注重以学校为主体而忽视以学生为主体
许多高校在思想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理应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领导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宿舍文化建设理应遵从“你管我从,你说我听”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管理,而积极地参与管理并提出创新想法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宿舍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迎合学校的要求,而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今后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成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依据各个宿舍成员自身的特点,为建设多样的、个性的、和谐的宿舍文化而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及对策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是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它承载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传递着以道德为基础的宿舍文明。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秉承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创造性地、有效地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
(一)坚持软、硬共建的原则,不断优化宿舍文化建设的手段
软、硬共建原则,是指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同时优化软环境和硬环境,不可偏废其一,硬环境是基础,包括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服务设施、精锐的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设备、可用的休闲活动场所和有效的宿舍评价体系等等。软环境是关键,它注重人本建设,即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修养、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宿舍文化气息等相当丰富的内容。首先,努力完善宿舍人本建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服务建设、道德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最基本、最贴心的人文关怀。其次,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再次,努力选拔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好的宿舍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包括心理辅导员、宿舍检查监督员、宿舍管理策划专员等。
(二)坚持多元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化个性
多元性原则,是指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做到统一管理和因地制宜双管齐下。“90后”的大学生是迈向新时代的一代,是个性张扬的一代。①他们有着多元的个性,多元的价值观,有着追随潮流的时尚性,又有着抵制传统的批判性。所以,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多元的个性,做到多元化管理。首先,改变传统的宿舍住宿模式。传统的大学宿舍住宿模式是严格按照专业来划分,采用电脑系统随机抽取宿舍编号,将固定数量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这种模式虽然易于分配,易于统一管理,然而其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在宿舍分配中没有考虑学生的性格、情感和心理的需要,强迫式的硬性安排,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屡屡出现宿舍内部矛盾,影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所以,我们应该采用类似于“住宿学院制”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将宿舍管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接触到其他宿舍的成员,又能感受到自己宿舍的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宿舍的强制性安排,学生可以向学院提出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使得宿舍成员之间能够志趣相投,和谐相处。其次,在宿舍管理上应引进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制定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政策,实现学生从被迫服从到主动接受的转变。再次,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三)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不松懈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从心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认真悔改。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管理是基础,它是保证宿舍良好秩序的关键,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②如果说管理是由外而内的改变的话,那么教育才是由内而外的启发,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所以,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教育,尤其是针对那些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同学,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建议为主,批评为辅”,因为建议能为他们指明方向,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改进。第二,教育应该具有创新性。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批评教育外,还可以采用谈话法、心理辅导法、榜样法等创新的方法。第三,教育要人性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采取奖励方式,避免学生出现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感受到宿舍给予的关爱。
(四)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把学生看成是学校内部关系的权利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宿舍管理部门要权责明确、分工到位,给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宿舍文化建设,使他们的主力军地位得到体现。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发挥各类宿舍学生组织的作用。宿舍管理部门应根据宿舍的特点,建立一些学生组织,比如“学生自助社”“楼管座谈会”“宿舍文工团”等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他们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维护学生权利是宿舍管理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这些学生组织可以保障学生权益不受损害,消除学生在参与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后顾之忧,充分维护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三自”能力。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觉反省、自我克制能力的要求。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居于中心地位,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要求;自我服务即学生组织的、向他人无偿提供的服务;自我教育是在对自己行为反省的基础上,自己做出自我检讨,并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昭奋.创作与形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侯秀安.构筑和推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初探[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01).
[4]虞静雄.浅析新时期的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5]高校寝室文化的调查及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报,,(02):102-103.
[6]王维.高校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7]朱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篇8: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各高校应充发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开辟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新思路,真正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
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
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
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
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
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
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
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
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
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楼、图书馆、绿化环境等,而精神文化则是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比如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通过校园风气和校园活动、人文环境共同作用,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这种文化是超越口头的知识传授的一种高层次的教授方法,校园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过于狭隘,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单纯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客体不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
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员结构不健全,大多数教师可能没有这种意识,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或教学等活动,并且迫于成绩压力,
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
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注意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在硬件方面的建设,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
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
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真正的体味过,才知道父母给予的衣来伸手的生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一些高校存在着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学校目标、职能、办学规模上刻意追求与国内一流的高校看齐,忽略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许多高校为了变身综合性大学,千篇 一律地设置了很多与其他高校相同的专业,忽视了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本校特色的有机衔接。
(三)建设高水准的大学生社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把生命个体的需求分为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生活需求、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较高层次需求,社团的发展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社团不仅是会员发展兴趣爱好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也受到教育和熏陶,也只有这样,社团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赢得一席之地。
从更高的角度看,学生社团的使命也在于使更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
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心理氛围,将极大地激发所有的成员为着目标齐心协力,积极拓展活动阵地,办出精品活动,参与者还能够间接感受到社团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社团作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在共性的基本原则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提高,而社团则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进行活动。
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锻炼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社团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人文素质的提升,既需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更需要校园整体氛围的熏陶。
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拥有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特点,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继而感染引导甚至塑造一个整体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群体。
社团有助于学生自我规划人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社团成员较易于完成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在大学德育的教材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许多大学生都不以为然,对于入学的心理健康测试也是草草了事,甚至有些问题学生不愿意面对心理工作室的老师,不愿意敞开心扉,也怕被同学知道自己的秘密。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学生。
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而要从心而发的自觉参与。
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度过青春期困境的有力保障。
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建设,利用课堂内外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压力,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小结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学校教育责任,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指导校园文化实践,培养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郅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还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经验的不断丰富,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评估的指标的引导下,很多院校园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投在校园的环境和设施建设当中,新建改建了一批图书馆、实验楼、多功能娱乐厅等文化设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目标,很多高校认为只要把楼房建起来,把各种雕塑建起来,
就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各种建筑、雕塑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挖掘,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意义,使学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使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发挥不出校园精神文化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简单适应与单维趋从,表现出校园文化责任心及功能的缺失,并且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适当的夸大,而学术性和精神性受到人们的漠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已经在一定程度向社会文化趋同。
很多高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速度,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空,大,没有实质内容的毛病。
除此之外,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校园文化应该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相结合,找出特色的东西,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3.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完善学校相关的制度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的被动要求,变成师生的一种自我习惯。
这样就导致了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连续性。
上级领导重视的时候,学校就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领导不重视的时候,校园文化建设就被忽视;此外这种没有制度限制下来的文化建设,也很难建设出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受领导风格的影响,每个领导的领导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校园文化就无所谓继承性了。
二、医学院校院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
篇9: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对策探讨论文
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对策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看来,农村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农村经济充分重视。随着改革,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农民生活的负担沉重等问题,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下,整个农村的未来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去发展农村的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问题;对策
1.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要想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首要的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然而在现在的情况之下,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一些基础性设施比如道路交通、供水等条件还比较差。这会导致很多不良的结果,比如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成为沟渠和排水设施失修、抗旱、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的地区。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的不足等等的问题,都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1.2现行的土地政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问题机制不健全,流通行为管理不规范等等原因,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后果。这其中主要有农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土地附加值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些问题导致了土地的流转十分困难,从而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此外,整个土地承包的关系要想稳定下来是困难的,因此在土地流转的方面便存在了诸多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生产的短期合同,从而造成土地的经营十分不合理,甚至呈现出掠夺性经营的情况,因而导致的后果就是土地的质量被不断降低。土地流转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这对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的阻碍是很大的,并且还会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
1.3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农产品供求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市场需求朝着多样化、高质量方向发展。而从整体农村的经济结构来看,整个农业产业相对来说比较的单一,导致整体农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效益因此低下,成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2.1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对于投资力度的加大层面,各级政府要学会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从而将整体支出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一来便可以把更多的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起来,利用这些投资的重点来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电力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方面进行作用。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学会要加强对这些设施的相关后续的管理工作,对于这些每一项设施的投资,我们都应该进行一定的可行性研究,并且还要做好相关的调查设计工作,并且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资金安排,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2实施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土地的使用权如果能够被我们很好地利用起来,那么农村土地,以及除了土地以外的一些其他的资源才能实现增值。同时,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只有做好了土地流转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经营,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做到积极地去对于土地流转机制的一些新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探索,采取一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相关的土地管理的新形式,这样我们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土地的资源潜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增加农民和集体的收入。这样便可以实现土地承包稳定的流转,并且还能够实现其有序的结合;最后,作为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对土地流转的程序进行管理和规范。我们为了实现农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还应该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内容,鼓励农民对土地管理看得越来越轻然后逐步放弃,从而使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小城镇上,使得整个土地的流转步伐加快。
2.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实际上是整个产业优劣的调整,具体而言是发展优势的产业,调整劣势的产业。我们根据市场经济的相关要求,对整个农业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农产品的质量提升,还可以实现农产品多样化,除此以外,还能够做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一些优势,并且在此基础上培育一些新型的支柱产业,以促进整个农业经济在全方位得到提高。农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就要致力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而农业的产业化,其关键则在于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来使得整个农业得到一些转变,才能使得整个农业生产的单位成本得到降低,同时使得农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以此使产品的总体附加值得到提高,进而可以实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小结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科教兴农的投资力度。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加大政府的财政的投入,同时又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研推广,特别是一些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投资力度,从而促进自主的创新。并且提高农业的技术研究以及推广人员的相关待遇。第二,要求我们要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相关农业科技体制,并且建立起新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最后,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李婕,张建勤.农村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08):153-155.
[2]贺云.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商论,2018(08):39-40.
篇10:农村经济发展与对策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与对策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在农业生产中普及科学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改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市场体制 工业化 农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然而,我国农村发展中仍存在着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比如我国农业生产力普遍偏低、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民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开放、农业项目融资困难等。可见,在改革开放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大背景下,农业虽然得到了很多机遇,但却面临着更大挑战。这就需要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中,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普遍偏低,其中手工劳动占了很大比重,而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并且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长效增长机制难以形成的局面。我国资源的特点是,资源种类繁多、总量庞大,但人均占有量较低。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贫乏以及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长期落后。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乡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善城乡关系、巩固农村基础地位的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未从本质上得以改变。两者之间的区别具体体现在,城市以现代工业生产为主,通信、道路、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先进,城市人均消费水平高;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基础设施落后,人口众多,人均消费水平低。
这种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农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处于基础薄弱、交易不够规范、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市场制度建设速度缓慢的境地。农村市场体制混乱主要体现在: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建设还很贫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农村市场盛行的小农业生产经济模式,无法满足农村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需求,更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及产品的社会化流通;农村市场分布分散等特点,导致对其管理难度很大,监督工作难以到位,常有一些违法欺诈的经营活动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利于农业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朝着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面临着很大挑战。很多农民由于技术、经验及资金的匮乏,无法形成适应现今市场供求关系的规模生产效应。加之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科技普及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效农业产业化步伐维艰。
4、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很多乡镇和村办企业都停产或是倒闭了,加上许多村组织缺乏战略眼光,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上,思维贫乏、魄力不足,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进入无项目的窘境,严重制约了乡镇及村组织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5、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村镇干部的管理素质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农村干部素质不高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村镇日常工作繁琐,事无巨细,很多村镇干部整日忙于对日常事务的应付,难有闲暇考虑经济建设,再加上薪酬、养老保险等问题解决困难,严重挫伤了村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村镇干部工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有些村镇干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深刻理解党在现今阶段对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的精要,其工作方法简单、工作能力不够,时常引起干群矛盾,制约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6、农民观念陈旧落伍。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导致农村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又反过来制约农民的收入水平,导致长期以来农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够,只懂得盲目跟从和投资,看不到一些当地资源的经济前景,与很多优质项目失之交臂。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大力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
对我国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是推动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因素。加快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以工业生产的方式来改造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科学技术作为辅助,并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方式来加速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首先,应在农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制度,明确农业的地位,提高农民的待遇,并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促进农业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其次,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建立清晰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引入激励机制以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最后还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2、推进农业的科技化进程。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应大力推动针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使我国农业走上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应大力支持对包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及生产率、有效节约水资源和建立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在内的农业科学的研究;其次,提高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及农民在内的农业技术系统的效率;最后,还应加强现代化管理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
3、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农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合理构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确保国民经济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其次,结合市场供需关系,合理安排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再次,推进农产品改良及结构升级的研究工作;最后,合理调整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战略。
4、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条件。发展集体经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为民服务。
在新形势下,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就要在其职能上进行改革,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兼顾服务农村经济的方向转变,由原来的下达行政命令向兼顾政策引导的方向转变。首先,政府应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促进农业增收和帮助农民致富;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应转变以往不良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以为人民服务为管理工作的宗旨,切实做好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的服务工作;最后,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农民提供培训的机会。
6、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
由于历史及社会遗留问题的根源,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教育设备不足、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首先,应对农民进行权利及义务的教育,提高农民的集体意识,明确自己的权责范围,从而更好地参加农业活动;其次,应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后,还应向农民普及法律教育,作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
篇11: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某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近些年来,我县加大了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抵制陋习、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力度,但由于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匮乏,导致一些村庄赌博、迷信等活动开始蔓延,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不和谐的阴影。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缺乏。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和经费,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二是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乡镇文化专干亟待改变的现状。全县的XX名文化专干和XXX名文化辅导员中,大专学历的_人,中专学历的_人,其余人员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下。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辖区内文化市场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我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是县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事,工作由镇里安排,在各级财力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乡镇文化站的人员,大部分是县局管不了,乡镇又不管,管理体制的不通顺,也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农村现有演艺队伍生存还很困难
农村自发组织的演艺队伍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出资送文化下乡以外的农村文化生活。我县现有业余剧团XXX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农村演艺队伍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但以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业余剧团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管理有限。在农村业余剧团中,自发性、季节性剧团多,发展盲目,分布不均,流动性大,且几乎没有办证,县文化局掌握不了情况,当地政府也管理不到,形成管理空白,问题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纠正。二是指导有限。部分农村业余剧团没有固定的场所,人员是临时搭班子凑合,流动较大,文化部门很难对其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三是提高有限。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价格低廉,为了节省演出成本,大多数业余剧团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排练,演员临时凑合,剧本临时照搬,甚至沿用老剧本唱流水戏,影响剧团演出水平的提高。
导致农村演艺队伍特别是农村业余剧团发展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新传媒抢占观众群体等大环境影响外,主要原因为:一是缺少人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即使留下的部分青年人也因待遇低等问题不愿学戏,造成业余剧团现有大部分演员年纪偏大的现状。二是缺少经费。业余剧团没有政府扶持资金,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由于剧团经费不足,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影响演出效果。三是缺少剧目。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数是传统折子戏,缺乏艺术创新。四是缺少场地。有些地方对农村文化不重视,尤其轻视农村业余剧团。一些乡村舞台被拆了,没有重建、新建,导致农村业余剧团只好在学校、晒坪、庙宇等地进行演出。五是缺少辅导。县财政拨给县文化馆的经费还不能足额发放基本工资,没有正常的活动经费、下乡差旅费,文化馆难以下乡开展辅导、培训农村剧团骨干工作。六是缺少平台。一方面缺少展示的平台。各地政府组织的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或调演活动较少,业余剧团之间缺少展示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未能在竞争中进行交流提高。另一方面缺少公平竞争的平台。民营性质的农村业余剧团虽然价位低廉,却很难进入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而专业剧团价位高、演出时间短,却几乎包揽了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
三、发展我县基层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几年内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站。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文化站只能加强,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以此为模式,复制“一室多用”的村文化活动室。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真正发挥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作用。
_、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灵活有效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文化馆(站)工作人员除了开展春节、“五一”等节庆大型活动外,其他时间大部分用在经济、政务工作上。同时,文化下乡时间和内容固定化、程序化,而当前农村都是一户户分散生产、生活,定时定点组织集体活动已不太适应农民群众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能包揽、操办一切,只能发挥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的主导作用。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让农民自愿、自觉、自发的原则,这才是农村文化活动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在各村选择_―_户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农家,政府适当出资帮助购置必备乐器、道具,设立一批“文化大院”和“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各文化中心户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以贴心、正派、趣味性强的节目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同时对有意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农户进行规范引导,鼓励他们发展电影放映、剧团演出、农村书屋等。让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活跃在农村,成为一支不走的“心连心”艺术团队。
_、发挥管理主要作用,抓好工作方式的转变
抓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而要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有转变。一是工作目标要从过去单纯的唱、跳、看、玩为主向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科技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转变,树立“大文化”意识,把组织文化活动与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实现先进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工作方法要从过去对农村文化自生自灭、任其发展的态度向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转变。三是工作模式要从过去以政府文化部门办文化为主向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主参与转变,注重以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四是要从以单纯利用、追求时尚为重点向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转变。在扶持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将民间、民俗一些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并传承发展下去。五是工作重心要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从为领导贴金、经济搭台向真心实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转变。
【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锦集11篇)】相关文章: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2022-04-30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毕业论文选题背景范文2022-08-12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城市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2023-10-31
农村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2022-05-06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2023-02-04
南京市外卖快餐配送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论文2022-04-29
农村公共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