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04-29 11:46:3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要一份色图”为你分享13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篇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摘 要: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途径入手,进一步讨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促进

篇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1。1 区域布局效应 针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让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具有合理性、实用性,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含农业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机构,只有对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合理的调整,才能使其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真正得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优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产业要素转移效益 农业经济结构一旦发生变动,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现象,例如:一些部门与产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会出现收缩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一些部门与产业会出现扩张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转移,而生产要素的主要转移对象通常四收益效率比较好,生产效率比较高的部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的转移过后必然能呈现经济总量上升的趋势。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农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50%以上的比例,相对于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等所占的比例就很少。基于生产率这个角度开分析,我国四大农业部门中种植业在在生产率方面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下滑,与此同时其他的比重存在稳步上升的趋势。

1。3 生产化的效应 对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实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针对目前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让农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现象是产业结构不断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人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农业机械化时代,因此,目前的农业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方式与生产活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篇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2。1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供给的改善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要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应该对农业供给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合理的调整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转移,实现农业结构的改善。在对农业供给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劳动力、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等。实际调整的过程中,资源禀赋、自然条件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之上,才能深层次对结构调整方法进行研究。劳动力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程度,所以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度是非常重要的,农业资金供应的满足程度与投向重点也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针对农业供给的资金却略显不足,而且在地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环境因素则是指客观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需要重视并不断的加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改进的效率,才能拉近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距离,并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从而将产业关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农业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使其所需要的消耗资源减少,并降低成产成本,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工具、新材料、生产工艺等等,这有才能体现经济分工的细节之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2。3 加强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基于长期的角度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基于短期的角度来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体现是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农产品需求结构一旦发生变化时,农业经济结构也必然会出现对应的变化。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来分析,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水平不断改善的需求。

总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建立在农业部门发展之上。最近几十年,我国农业经济从数据上来看虽然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来对比,农业经济依然处于弱势。希望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而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抓住阻碍发展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与调整。

篇4:浅析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浅析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既要有重点地优先发展,又要注意各环节的平衡发展.本丈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提出以农业产业化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作 者:高平亮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   龙头企业  

篇5: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论文

文章编号:1004-702618-0016-02中国图书分类号:P467;F312文献标志码:A

1我国极端气候的特点

我国极端气候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统计之外的特殊气候状况,其对于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就极端气候特点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我国极端天气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其次,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并作为农业大国,极端气候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第三,由于极端气候所带来的灾害具有一定的交替性,诸如旱灾、涝灾会交替出现。第四,大多数因极端气候天气所产生的灾害,都是连续出现的,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弱质性产业来说,极端气候还具有一定的弱质性,我国的极端气候存在着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篇6: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论文

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此两方面因素的结合,在农作物的产量方面影响作用会更大,特别是在极端气候灾害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对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根据国家农业部权威数据统计表明,从1983年至时间段内,我国每年被极端气候所吞没的粮食至少有400亿kg。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在1961—1963年、1966—1968年、1974—1976年、1994年和—,—等多个时间段内,由于极端气候灾害的原因,我国每年粮食的损失量呈持续增长的状态,而且粮食的减产数量是中处于高位震荡的状态中,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3我国农业气象受灾的原因

3.1从地理位置上來说,我国所处地区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此地区具有明显的全球性气候,气候特征比较明显,自然因素容易对我国农业造成影响

就自然条件方面,我国农业气象先天性较为脆弱。对于农业来说,经济再生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在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取得过程中,其出发点和基础都是自然再生产,农业的基本对象就是动植物,其生产资料就是土地,通过露天作业的开展,来完成经济效益和农产品的取得工作。由此可见,农业生产过程中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因素,自然条件制约并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就农业生产效果方面,自然因素中的气象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气象因素比较好、具有可视性时,农业生产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3.2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较容易受到破坏,气候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发生变化

我国气象灾害具有区域性、交替性、持续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且这些特点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在生产技术和水平方面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对自然灾害有着较强的敏感性。

3.3在社会活动的影响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

伴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多种有害物质,而这些有害物质对我国的农业气象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伴随着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了酸雨的产生,并对大气的臭氧层产生了破坏作用,加快了气象灾害的发生。极端天气的发生本身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加上诸如此类的工业因素影响作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所难免。近一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工业在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服务和便捷的同时,也严重危害地球的生存环境,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导致全球气象灾害的发生也随之明显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再发展。

4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伴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强度和次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就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依照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情况来看,为了使水利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证,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做好资金的加大投入工作

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既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设计,也应当综合考虑其对于环境的影响,运用相关政策,使相关部门认真积极、合理规范地开展水利设施扩展建设工作,将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水利基础的.供水、防洪、抗旱等功能得到切实保证,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4.2就农作物品种选择和培育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地域特点,使得我国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在对农作物品种进行选择和培育时,应当保证品种的抗涝抗旱功能

除此之外,由于所处的区域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应当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差异对农作物进行安排,保证农作物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以及完善性。在对农作物进行选择时,应当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确保所选择的农作物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合。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农作物选择的合理性、科学性与适应性,也可以聘请相关的农业专家来开展农作物的选用工作,对于部分农作物,可以请相关专业农业专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工作,使农作物的适用性得到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3关于气象变化方面,通过诸多极端气候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是影响区域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发生最为普遍的。

虽然,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对于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难度,但是,不断加强气候变化和评估依然是气候研究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还要加大防灾措施的制定,促使农业保险再保险的建立,对我国农业生产风险起到极大的防范性作用。其能够将极端气候对农业造成的风险及时化解,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我光农业保险的签单金额高达210.7亿,保险金额则为2400百多万元,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政府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投入的加大,实现了气象灾害的有效降低。

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极端气候因素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只有不断探索更好地应对措施,不断把握极端气候的监控,才能够切实保证极端气候的合理控制,才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促使我国经济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何艳秋,戴小文.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特征研究[J].资源科学,2016,(09):1780-1790.

[2]李春华.极端气候因素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J].江西农业,2016,(15):72.

[3]滕帆,张庆伟.极端气候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4-5.

[4]张冠胜.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6,(15):94-95.

[5]何燕.宜城市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途径[J].农业与技术,,(17):

篇7: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和支柱,农村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但是,目前我们的农业机制建设仍然薄弱,农村的发展仍然落后,农民的增收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度,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仅供同仁参考。

0引言

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投资力度、产品出口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等,我们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选择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即是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由市场决定产业结构、产品数量由需求多样化、优势化决定产品品种和产品质量。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指导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十五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主要体现为,一是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结构,提高优质品率,形成有效供给则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调整农村产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实现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入的主要途径;三是调整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在农地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组织保障;四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程度影响政府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改革、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地方共享税划分税种,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宽裕,地方政府有能力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较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2、经济增长程度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地方财政的宽裕还促使政府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增加农村的国科资本积累。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民收入有决定性的影响。

3、经济增长为农民提供就业和食利机会。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吸引投资进行区域开发,对于原住民来说,投资的涌入带给个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区域开发导致土地升值的为原住民带来土地利益收益,这种食利机会是以区域机会是以区域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城市周边农村与边远农村相比,前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收益。总之,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原住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1、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中国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一些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农村的生活水平不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是很大。不同地区的农产品需求不同,从而要根据消费需求的不同合理调整农业经济市场。

2、对农民投资力度的影响,只有投资才能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加强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对当地银行进行贷款的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银行不断进行改革,走商业化道路,但是农业效益不高将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许多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对农业相关项目的贷款不断减少,对农业项目投资力度的减少,不利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出口已是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模式。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可以增加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加和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对农村的科学技术影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减少相应的投资成本。现在中国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还不能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

5、对制度的影响,政府出台的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出台的减少税收的制度、制定相关的农业经济法律体系、相关农业技术的培训制度等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要根据农业经济的相关特点来制定符合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

2、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4、加快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信息化建设和程度,对外界信息缺乏了解导致农副产品市场经济的调节能力减弱。特别是当前的个别偏远地区,涉农市场信息阻塞,导致当地的农特产品无人知晓,没有销售渠道,从而严重制约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影响农产品市场的经济平稳。因此,加快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6、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其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农民培训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要逐步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尽可能保证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推广农民工重点实用技术的培训,对其进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以提高不同年龄段农民的文化水平。

7、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为农民创造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8、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投资大户及农民大力兴办农村经纪人队伍,批发市场、龙头企业、运销队伍和发展专业协会、服务实体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中介组织,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统分结合、市场中介等多种形式,连接农民和市场,结合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迅速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建立起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国家、集体、企业、农民相结合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应快制订出关于农业经济组织运作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和法律地位及生产经营自主的权利。

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进一步对农业发展的制度不断完善,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篇8:浅谈极端气候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今后世界极端气象灾害有可能会出现多发、频发或者重发等状况,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在内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因为受到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大幅度的影响与波动,尤其是粮食供给上会提升不稳定程度,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极端气候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在概述极端气候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分析了我国农业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极端气候是一种发生于特定时期之中的发生于统计分布以外的各类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一般分布于统计曲线两侧的10%之内。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气候灾害变化对于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依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一项评估,以往1以来,全世纪平均地面的温度已经提高了0.3至0.6摄氏度,而且今后世界气候提升之速率要比以往100年更快,而且将达到近1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温室气体趋向于稳定之后的数十年之后,该变暖趋势还会加以延续,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世界性的极端气候状况有所发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不仅深受极端气候的影响,而且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干旱、暴雨、低温、台风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均会导致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方面的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而且主要集中于脆弱性相当强的农业经济领域之中。农业领域的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体系中面临的最大灾害,如果出现了大面积的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这就需要对我国农业经济领域受极端气候影响的情况加以分析与研究。

1 极端气候概述

所谓极端气候,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之内出现在统计以外的十分特殊的气候变化状况,这种气候普遍分布于统计曲线的两侧,具备了突发性与灾害性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且十分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农业,其所造成的气候灾害会对农业经济活动会产生极为严重之影响。各类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生产从而对人类正常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就以农业产业而著称于世。比如,暴雨、洪水、台风以及低温、沙尘暴等气候均有可能导致人员的巨大伤亡以及重大经济损失,而以上影响往往又集中于农村经济领域之中,这样一来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

2 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依据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气候状况来看,我国的气象灾害具备了以下七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就时间与空间来观察,几乎每一年都有灾害。在六十多年以来,要么是先旱灾再涝灾,要么是先涝灾后旱灾,旱涝两灾交错出现,而且干旱与涝灾、冻灾、台风以及干热风等气象灾害之中,水灾与旱灾害的频次出现得最为显著。

二是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的涝灾相对较多,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黄淮地区和黄土高原等,其主要特征是受灾的面积相当广泛,干旱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洪涝则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东北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那些干旱年份里,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往往更强,一般七月份开始就已经全面控制了江淮地区且相当稳定,亚洲大陆在北纬40至50度的上空盛行比较强的东、西向环流,妨害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进程,造成了冷、暖空气的交汇相当少,以至于难以产生锋面雨,江淮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干旱行情。凡是暴雨成灾的年份,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往往不强,一般到了六月底至七月初,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往往会停留于北纬25度以南等地区,而亚洲大陆的北纬40至50度空中所盛行的是南北向的经圈环流,导致来自北方冷空气会持续爆发进而南下,而江淮地区恰恰是冷暖空气相互交汇之处,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锋面雨带比较长时间地停留于此,进而出现了显著的雨涝灾害。

三是具有交替性的特点。不同的极端气象灾害会交替性地加以出现,比如,旱、涝灾害会交替地出现,要么是先旱灾再涝灾,要么是先涝灾后旱灾,要么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是涝灾,要么是两头涝灾而中间是旱灾。

四是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相同的灾害往往在诸多情况下会连季地出现,比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966年至1968年、1971年至1974年就出现了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三至四年的干旱,而至则连续两年出现了洪涝灾害等。

五是具有弱质性的特点。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力水平十分滞后,抗灾防灾能力相当差,大多依赖于靠天来吃饭,所以农业经济对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各类灾害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而灾害效应则相当强。据统计,我国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地区的农业GDP位于天气敏感区域之中。

六是具有规律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极端气候灾害以黑龙江爱珲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为分解界。这条线以东的气象灾害的种类相当多,而且频率也非常高,从地域分布来加以表现的话,南方主要是涝灾而北方主要是旱灾,黄淮平原与东北平原则是旱灾经常出现的区域,洪涝灾害则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中,极为严重的低温冻灾多出现于东北三省,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十分重大的风暴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的极端气象灾害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危险的程度是最高的。诸多统计资料已经证实了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具备了十分模糊的周期性特点。

七是具有发生的无法回避性以及随机性。极端气候灾害的出现属于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的,所以说是难以加以避免的,而且从极端气候灾害的个体来看则具备了极大的随机性。

篇9:浅谈极端气候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农业经济中的农作物产量往往是各类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一起产生作用之结果。极端气候灾害当前依然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灾害是怎样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迫切。我国由于各类极端气候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数量非常惊人。依据统计,我国1983年至19之间的时间里,因为粮食损失而造成的总产量损失大约达到了10%之多,这就意味着,我国每一年至少有400亿公斤的粮食为极端气候灾害所吞没。依据一项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而减产的峰值年份主要有1961 年至1963年、1966 年至1968年、1974年至1976 年、1982 年至1984年、1988年、1994年、至年、至等。从1961年至1972年是由于极端气候灾害造成农业作物损失的第一个高峰期,每一年的平均农作物损失达到了790万吨之多,从1978年至1988年则是我国粮食损失逐步上升的时期,每一年的平均农作物损失达到了1800万吨之多。从1994至1998年则是我国农作物损失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每一年的平均粮食损失达到了3400万吨之多。从20至20则是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损失的峰值期,每一年的平均粮食损失达到了3900万吨之多。也就是说,自从1985年以来,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数量一直处于高位震荡的状态,而粮食减产的数量则在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4 我国农业经济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原因

中国一直处于全世界季风性气候最为明显、自然灾害发生得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中,而农业产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首要产业,其所具备的先天脆弱性很容易导致受到极端气候灾害的巨大影响。一是我国的农业经济是运用生物有机生长性机能将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切切实实地转化成为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以及原材料的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征是以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为前提,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特点是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要对象,而以土地则是最基本的生产性资料,运用露天作业等形式来取得各类农产品并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对自然过程之中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因素具备了非常大的依赖性,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则会受到自然条件之影响,极易受到各类自然灾害之影响,其生产效能之优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自然因素特别是气象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农业经济具备了不稳定性的特点。二是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生态环境的基础相当薄弱,因为气候条件往往是多变的,各类计算灾害频频出现,成为全球最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一个国家。

5 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就当前我国所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来考虑,为了能够切实保障水利领域的安全,应着力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工作,不断拓展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从而确保我国的水利基础抗水、抗旱以及防洪等功能能够得到落实。要运用健全水利设施来持续提升我国农业抗灾方面的能力。鉴于我国的地理条件较为复杂这一特点,除了需要选择与培育抗涝灾、抗旱灾的相应农产品品种之外,还应当依据本地气候的具体状况来健全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结果,选择最为适合于当地农业经济实际的农产品加以培育,或是由当地的农业经济、农业科技专家来选用最为合适的农作物,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育。在当前的极端气候之中,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区域最为广泛与普遍的两种灾害类别,尽管以后的气候变化具备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提升气候变化以及评估机制,落实防灾举措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立足于农业保险以及农业再保险,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各类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投入,从而把农业生产能够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努力落实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有效防控极端气象灾害与恢复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6 结 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属于弱质性产业,十分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这一因素的影响。鉴于我国一直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我们一定要依据极端气候对于农业经济造成影响之成因,从多个不同方面逐步健全应对之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10: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中着重要作用。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信息化还比较落后。在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巨大相关性的启发下,本文试图对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作深入研究,挖掘了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农业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生产的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农业基础服务水平、农业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相关性,当下社会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具体的影响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才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农业领域即将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疯狂渗透,农业经济必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1.农业信息化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

传统农业生产只限于小规模的个体化经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活动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从而及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在产业链方面,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业与工业高度结合,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在信息化的`调动下,农业销售可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购买、销售、支付,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虚拟领域。同时还可以开辟以农业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

2.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产业结构提升

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信息参考,指引农业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供给完全由市场决定,只有充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才能让农业结构调整符合市场规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这些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

3.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资本、土地、劳动3个组成部分,传统农业中这3者联系非常单一,不能实现灵活的优化配置,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信息化通过对这3者的沟通互联,实现了3者的实时动态反馈,以信息化为中心,资本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农业信息化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科技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影响因素。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传播,对广大农业从业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在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也能及时地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注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每有一次农业技术的革新,都会形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

1.信息服务是关键——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业

不管是政府还是农业从业者个人,都要关注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必须有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市场的信息搜集与咨询服务,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多层次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指导农业健康高效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农村面貌发生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必须结合中国现有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是保障——提高农村基础建设水平

从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农村的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网络,还包括农业信息网的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根本条件。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的公路、通讯站、光纤、网络宽带等项目的投入。从软件方面来看,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种媒体资源,要在广播电视方面下大力气,通过一些涉农节目和农业信息服务节目来影响农民。通过丰富多彩农业节目引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普及农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

3.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农业从业者

分别对农村主要成员的村干部、农村技术员、农民3个主体进行信息化培训。让村干部懂得信息化,积极宣传农业信息化。让农村技术员提高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主动地利用信息化来服务农业研究、农业生产,同时要让农民熟悉农业信息化,主动把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指导农业成产,农产品销售。

篇11:水质污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与治理论文

水质污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与治理论文

摘要:“十三五”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但是水质污染严重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大的障碍,农业灌溉水质的污染程度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稳定输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要对水污染进行大力治理。我国水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水质污染的现象不容忽视,本文从多方面分析水体中的污染成分对农作物生长的不良影响,探讨如何从农村生态建设、工业、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地区的水质污染进行治理。

关键词:农业经济;水污染影响;治理措施

十三五提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重点建造优化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调整农业结构,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合格,确保农产品口粮质量安全。走保护环境,绿色健康、节约能源、经济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我国过去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注重追求高效益、高利润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确保我国高水平的“粮食自给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破坏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显,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因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然要改善自然环境。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灌溉水的水质息息相关,水环境的污染问题直接关系农业经济的命脉,然而水质污染仍然横亘在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就要从水污染治理入手,深入农村水质体系的系统化改革,提高灌溉水的质量与利用率,实现环境友好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我国农业水质污染的现状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地区和局部农村水环境的质量已经得到改善,水环境持续恶化和环境污染加剧的现状在我国的努力整治和技术创新下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村地区,水环境的污染状况依然堪忧,农村地区的工农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庞大,水污染的扩张趋势未得到根本有效的控制,大部分农村地区水域的水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另外很多危险因素和区域已经显现出来,我国的水环境的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水环境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危害了人民的健康,我国水环境整治当前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体质量污染。1.我国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储备总量很大,位居世界第四,约有三万亿立方米。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因此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总量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统计的一百三十多个国家里居第八十二位,被列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本身的分布还很不均匀,在亚热带气候的南方地区,人均占水总量超过3000立方米,而北方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为缺水地区。虽然南方水资源相较充沛,但是由于开发破坏,水质性缺水的现象颇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已经有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收受到污染,我国每年因此遭受的的经济损失高达400亿元,严重损害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收益。2.农村地区水质污染严重。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由于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起步较城市晚,致使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恶化,水环境污染形势较城市更为严峻,农村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依靠的主力军,其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由于农民的居住区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因而相较城市而言,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系统化处理很难实现,所以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每年使用量超过120万吨,但只有10%-20%会附着在农作物上,剩余的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年化肥使用量超过四千万吨,但其利用率却不到40%。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加剧了农村地区的水污染。另外60%畜禽类养殖场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设备,因此养殖的动物血、粪便、废水等大多排放入附近的水体,导致江河湖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危机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二)水质污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体的灌溉,然而污水灌溉农田中的农作物后则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以及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直接作用于农产品的市场,导致农作物的销量下降,给农业经济带来冲击。工业废水污染、生活用水污染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农田本身排水造成的污染等都是造成农业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用水中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过量的氮元素、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过量的盐分,直接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污水还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度、带入大量的油分等,间接对农作物造成二次污染。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氮磷钾等必要元素的吸收,但是被污染的灌溉水中含有过量的氮元素,则会引起作物的倒伏、徒长、抗逆性差等问题。污染水体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分解过程中不仅会与农作物争夺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其中间产物甲烷、丁酸、醋酸对水稻等农作物还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水质污染的最重要污染源之一就是工业污染,工业废水中含有很多的重金属,而农作物吸收了污水中的重金属后,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农作物的变质,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积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这种危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同时,工业污水中通常含有高浓度的盐分,高浓度的盐分可以使得植株在短时间内脱水过多致死,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含有工业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污染水直接灌溉农田后,进入农田生态系统,首先会破坏农田土壤中的生态平衡,改变土壤的酸碱度,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其原有的养分和结构,可以使土壤的肥力在几年之内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坏境因此被损坏,引发减产甚至绝收。水质污染通过对农作物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水质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会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锐减,产量下降后会引起消费市场变动,消费价格上涨,导致水污染地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下降,水质污染还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农产品质量得不到提升。由此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乏力,政府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水质污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方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业水质污染的治理措施

十三五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良好的规划,在政策的推动作用下,水质污染的现状得到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我国农村地区的水质污染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亟待解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响应国家的'号召,共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新农业。

(一)切实加强农村水环境生态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应当把农村水污染的生态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从农户入手,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对农民进行水资源节约使用及保护教育,使得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能过充分且合理的运用水资源,维护好农田的生态平衡。倡导农民摒弃随意倾倒生活污水、垃圾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化的处理。耕作时要平衡施肥、施药,注重农药施用的方式和方法,避免农药过量使用进入水环境。保护农田自身的生态系统,防止农田生态系统被破坏牵扯水环境的生态平衡。除此之外,还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农村实际,尽快制定与农村水环境系统相适应的地方立法,改变地方水污染防治无法可依的现状。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农村污水排放标准,这不仅要考虑当地环境的敏感程度,对水质污染严重地区和水源地保护区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对于污水处理的建设和污水的就地回用,也要出台一定的奖励政策,从而实现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削减。最后,污水的自然生态处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宣传教育和资金的支持。污水自然生态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和污水的氧化塘处理系统两种技术。污水土地及氧化塘处理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上万座,我国也有了像桑基鱼塘一样的良好先例。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具有管理技术要求低、再生水质优良、运行费用低、生态影响小等优点。因而适用于分布广、数量大的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二)推进工业污染防治,降低排放强度

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工业强国,必然要面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环境污染的副作用。因此工业污染防治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水质污染保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此,一是要淘汰一部分效益低下、技术落后并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责令其搬出原污染严重地区或者关闭。二是进行循环经济实践,所谓循环经济,是淘汰传统的依赖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赖生态型的资源利用来实现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注重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减少环境污染。要实现循环经济,首先要做好工业建设规划,建立工业生态园,划分工业区域,使河流上游排出的工业废水最大地为下游工厂重复利用,实现废物“零排放”。此外,要求清洁型的生产过程,工业企业的生产源头和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无害化。最后,对生产和消费、农业和工业进行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家在重点的领域、行业、产业园区和重点污染的省市选择部分单位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大规模的循环经济体系运行提供基础模型。三是实行严格的核辐射与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体制,防范突发的环境安全事件。对于具有爆炸泄露或危险的工业企业,颁布严格的监督管理条例,定期检查更新设备,选址尽量避开人口密集的农村聚集地,远离农田与纯净水源。

(三)改进农村水污染治理,合理选择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工艺

我国农村的分布具有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的集中排放难度很大,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过量的施肥和喷洒农药而引起氮、磷等元素流入水体引发,另一方面是农村养殖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经地面流入河水导致。这些因素在土壤中积累致使水体污染,长此以往会使土地丧失培养能力,造成作物减产甚至枯死。1.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方式。面对农村水污染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方法。目前农村地区适用性比较强的是集中式、分散式、庭院式的处理模式。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成本低、资源回用率高的庭院污水处理模式。在居住区较为集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区域,采用集中式。对于出水水质要求较高、临近水源地的村庄,则采取能够就地处理污水且基建成本较低的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方式。2.健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地区污水管网建设问题也亟待解决,对农村当前的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普查,深入了解农村水管网的建设状况,进一步完善管网敷设规划,健全完善地下数据库和管网系统,推进农村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3.改革农业运作方式。要从源头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需要运用合理的农业运作方式,推广新型施肥方式,改革灌溉制度,大力推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合理种植,以此来遏制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的水体面源污染。第一,采用高效的有机复合化肥配合节肥节水灌溉方式耕作农田,合理施用农药,开发低毒高效、残留率低的农药进行推广,邀请农学专家亲临地方教授农民先进环保的农药化肥施用方法,提高农药化肥使用率,减少其污染。第二,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植被缓冲带,植树造林,增加地表覆盖率,避免水入流失和农药化肥流入水体或者渗入地下水,与农作物搭配种植,轮流发挥作用,缓冲农业面源对水体的直接污染。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作物的薄露灌溉技术,进而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第四,对于畜禽养殖户的污水处理方式采用沼气太阳能的综合利用,鼓励养殖场建造沼气池来集中处理禽畜的排泄物及产生的废物,对此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养殖场一定的沼气池建造补贴。

三、总结

水质污染不仅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还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在以水为农业生产之本的农业发展中,水质环境的问题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必然在农业经济增长上下功夫。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倡,对于污水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它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以消耗、污染乃至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大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蓬勃发展。对于水质污染的治理也要保持相同的理念,通过对工业、农业运作方式的改革以及对农田生态环境的重建来治理水污染。当然,水质污染的治理不止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不仅需要部门的大力支持、倡导和监督,也需要每一个企业和个体从自身切实改善,更加需要每一个人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找回清净的水源,而且可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真正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同.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J].净水技术,,(01):1-6.

[2]张丽娜.我国农村水污染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实用技术发展[J].工程建设与设计,,(16):113-114.

[3]伍伟星,张可.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模式及其治理对策[J].水利经济,,(02):37-42+77.

[4]陈艳.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11):170.

[5]李珏茹.农村水污染的经济损失衡量及治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6]李贵宝,王东胜,谭红武,朱瑶.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02):29-33.

篇12:农业供应链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

1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要素测算

1.1农业经济发展全要素建模方式的选择

将农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水平(TFPit)视为对农业经济系统进行产出(Yit)与投入(Xit)的比,则有。本文选择这一模型的目的是根据农业供应链的建设水平来度量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将全要素生产率公式进行推导可得到:。其中Xit表示农业投入要素的集合,包括从事农业人数、耕种面积及畜牧养殖面积、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等要素。

1.2农业经济发展全要素包含变量选择

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全要素(TFPit)作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Xit)为从事农业人数、耕种面积及畜牧养殖面积、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选择华北地区20个农业地区的各项农业投入变量来估算每一个地区的InTFPit值。假设农业经济增长函数是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中Yit代表各农业地区农业经济总产值;Ait表示农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中排除投入要素(X1t、X2t和X3t)以外的其他诸要素的集合;X1t表示该地区的从事农业人数;X2t表示耕种面积及畜牧养殖面积;X3t表示该地区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α、β、γ分别对应X1t、X2t和X3t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在规模报酬不发生波动的情况下满足α+β+γ=1。则有。通过查询《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物流、经济统计数据,可以得到各地区的诸要素情况,通过专家打分制得到各地区的农业机械现代化程度,见表1。表1华北地区20个农业区域投入及农业经济产值数。

篇13: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中央高度关注的焦点,其中农业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几年来中央更加关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现在成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大标识就是其生产的规模化、绿色化以及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根本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的变革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而农村土地的流转是现在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十分有意义。

1农村土地改革会对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1.1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快速转移

中央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以来,使得农民的收益不仅仅只依靠农民的生产活动,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一些非农业的工作,同时,农村的土地流转有时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其内在价值也在不断升高,农民也可以获取相应的土地租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去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几率,同时为农民提供多种工作的方式,为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使得农民的收入相较于之前有了一定的'提升。

1.2使得农村的土地配置有所提升

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可以帮助土地在流转之后的市场化,可以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关系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有了土地价格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地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也慢慢地由分散向集中靠拢,不断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生产效率较低的也在不断向高效率生产发展,这样一来就大大提升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也避免了农村土地的闲置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3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步伐

自从土地开始实行承包、流转之后,农村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好的调整。首先是在畜禽产业上的发展,增大了养殖规模,也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其次是在休闲服务产业上的发展,可以借助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优势,打造各种农家乐,不断吸引外来游客,为农民创造一定的收益。

1.4不断增强土地规模化的经济收益

随着土地流转不断得到上级的重视,农村的土地流转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在市场价格的不断调节之下,土地的价值不断被实现,同时也使得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不断提高。并且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使得他们的收入得到增加,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得分散土地慢慢地被集中化、规模化,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土地流转分布情况大有不同,从区域上来看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上很不均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于同一地区来看,发达较好的地区流转也比较活跃。土地流转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按照流转的类型分类、可以按照流转的期限分类、可以按流转的主体分类、可以按流转的用途分类,还可以按流转的规模进行分类,还有按照转包、转让、出租、互换以及入股等,除此之外,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反租倒包、托管以及代耕代种等,出租一般是较为常见的流转方式。

2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2.1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打破细碎化的局面

目前农村在土地经营过程中基本都是呈现分散化以及条块化的状态,基本很少出现整片的土地,一般情况下都是呈现条块化的种植。农村土地细碎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效益,所以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面积以及规模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可以借助土地流转这次机会,破除土地细碎化的现象,甚至可以成立基金进行土地的整合,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2.2创新土地社保,提供更多就业渠道

由于农村的社保体系还没有大规模建立,这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国家的政策下制定与土地流转相应的社保体系,比如说可以通过用土地来换取社保的方式,创新农村土地社保问题,解决农民的顾虑。除此之外,还要引进相应的农产品企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

2.3搭建中介平台,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在推行的过程中发现其流转的规模不大,速度也较为缓慢,效益也不突出,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中介组织服务。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乡镇和市企业来搭建一个流转平台,从而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改革政策一直在围绕着农业的生产力而做调整,每个土地改革政策在被推行的初期,都能有效地提高当时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经济创收,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些改革政策又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束缚。我国政府一直在探讨着如何改变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在不断探索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使得农村土地由分散走向集中,由低产走向高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产业经济论文提纲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论文

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差异及对策论文

论文:产业结构

经济类的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类毕业论文评语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新模式初探论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教育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浅谈略论对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本判断论文2022-10-04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2023-05-06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论文2024-02-08

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的论文2023-08-17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2022-05-07

农业食用菌发展分析论文2023-06-1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2023-08-19

培训方案设计论文-论文2023-02-10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2022-10-14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讨论文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