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通用14篇)由网友“kar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在现在的护理工作中,由于人们对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并且患儿对医务人员怀有恐惧和排斥心理,使得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也因此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要求[1]。医务人员如何提供更好的护理、减少护患纠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我院采用细节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5月至8月在院治疗的240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2~11岁,平均7岁。研究组男53例,女67例;平均6.8岁。所有患儿加入本研究,均得到家属的同意。并且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科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具体为:
(1)医院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服务态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儿科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特殊要求。在整个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护理工作者主动寻找薄弱环节,并对其加以强化。在患儿住院期间,护理工作者加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患儿的病情病况,使家属了解孩子的状况,避免家属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促进护患关系。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并且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2)医院采取细节管理制度,培养护理工作者良好的工作习惯。医院内部完善护管理制度以及体系。对护理工作中的细节实施硬性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严格要求并定期考核护理工作者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加强对护理工作者的礼仪、职业素养及道德要求。
1.3评价指标记录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感染患纠纷事件的发生频率,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患儿住院期间对护理舒适感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38份,回收有效率99.5%。
2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8例,护患纠纷2例,感染5例,患儿家属的总体满意度为97.28%;对照组并发症23例,护患纠纷8例,感染34例,患儿家属的总体满意度为6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在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细节之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节管理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模式,强调了管理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结合。这要求每一个在岗人员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且不可以忽视任意一个细小环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从小处做起,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彰显出品质。在卫生体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者也非常重视细节之处做得是否到位,并且引入细节护理管理,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且该方法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医院通过实施细节管理,加强了医院整体的护理管理效率和执行能力,并且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2-3]。在现今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占大部分,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其忍耐力和独立性均比较差,这增加了护理管理工作的进行难度。另外,由于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感染等意外情况,以及现今紧张的护患关系,使得护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这要求护理工作者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并且要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学习细节管理,并且将细节管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达到患儿家属的最大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使医院在整体竞争中占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感染以及护患纠纷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医院临床护理患儿中,采用细节护理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具有明显的效果和作用。它不仅能够减少护患纠纷,得到患儿家属的满意,还可以使医院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医院在护理工作中采用细节护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细节管理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样本抽取3月至203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在6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1)岁;以随机的抽取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善护理理念。贴心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服务理念,基于护理过程,均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例如以亲切的方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等。
②掌握护士心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是否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护理的效果。因此,护士长需充分了解并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尊重、理解并包容护理人员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规避消极心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③重视管理环节。在患儿出入院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要做到细心。应对患儿的病因、病史、个性等有一定的了解;护理人员自身需具备高素养。
④强化细节管理。以定期的方式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案进行学习及讨论,对所存在的护患纠纷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总结。对发生在患儿身上的紧急状况及重点护理环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安全教育。
1.3评判标准
①儿科护理质量评判标准:满分100分,分为三个等级,≥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
②在护理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由患儿家属代替进行问卷调查。
③患儿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儿例数+满意患儿例数)/N×100%1.4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细节管理指的是对细节进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控制、延伸、补充、完善、分析以及辨认等。进一步充分落实管理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使组织的效益及执行力得到全面提升。细节服务能够让护理服务更具系统化,也能够体现出医院护理服务的进步及发展。细节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实现最大化地对患者负责。在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增加细节管理,能够使护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医疗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护理理念也呈现了逐渐更新的势态,在细节方面的问题被暴露的情况下增加细节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潜能,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度。本组研究所提到的常规护理较为传统,不能很好地了解患儿各方面的细节情况,比如:心理状况、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等。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则能够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了改善护理理念、掌握护士心理、重视管理环节以及强化细节管理等。另外,在实施细节管理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注重自身整体素养的提高,以此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既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又强化了儿科护理水平,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篇3: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儿科护理是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儿的身体恢复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目前有较多的研究可以显示,常规护理方法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多患儿在临床护理中意外伤害的几率往往比较高,这也对临床护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在儿科中使用风险管理护理能够起到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6月~6月儿科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10例,女90例,年龄1~11岁,平均(6.32±1.42)岁。将所有患儿使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10岁,平均(6.11±1.28)岁。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11岁,平均(6.65±1.75)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在临床护理时,对所有患儿均需实施常规方法的护理,即进行常规的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需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在临床护理时的方法如下:
1.2.1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
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时,首先需对我院儿科以往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显示,当前我院儿科的常见风险事件为院内意外伤害、留置针导致的并发症和用药错误以及院内感染。这些情况的出现均会导致患儿在治疗和护理中出现较为严重的风险,也会导致治疗和护理效果不佳。针对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可找出如何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1.2.2风险教育
在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后,可对护士进行相应的风险教育。我院将患儿的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编入到了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让所有护士上岗前可全面性的了解到儿科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件类型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与方法的方法,增强对风险事件的认识,更好的规避这些风险事件。而针对已经在岗的护士,可在工作中找出时间,定期的为其进行风险事件的培训,尤其是可找出在实际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让这些护士更加全面的了解到风险事件,并不断对护理流程进行规范,从而不断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2.3强化护理监控
在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更好的了解,并对护士进行风险教育后,需要将护理工作不断的`改进,并实施三级护理管理制度[2]。本次研究中使用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的三级监控方法,全面对儿科护理的情况进行了监控,随时了解到护士在实际护理中出现的不良操作,一旦发生了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及时的召集所有护士进行开会,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保证到护理操作的规范性。
1.2.4加强风险处置
即使再为全面和有效的护理监控和预防方法也无法将所有护理风险事件进行避免,因此在实际的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采取何种方法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处理也非常重要[3]。本次研究中在对护理风险时间进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卫生局针对治疗风险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流程上,护理部首先可和患儿家长进行交流,若无法达成相关协议,需要按照国家有效关规定进行解决。
1.3研究标准
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组患儿的用药错误率、意外伤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用药错误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错误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意外伤害率1%明显低于对照组意外伤害率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儿科的护理中,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由于患儿的身体抵抗力和各项机能的发育均不高,因此极易出现院内感染或是其他并发症等情况,这对患儿的正常治疗和护理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儿科中找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4]。但有较多研究显示,常规的护理方法已经无法取得相应的护理要求,因此对患儿实施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本次研究中显示,对儿科患儿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效果,并可降低护理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金华.风险管理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15(6):74-76.
[2]卢佑英,曾培元,熊安芳,等.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23):19-20.
[3]吴祎君,薛莹莹,王玲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9):333.
[4]温毅芸.儿科静脉输液小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今日健康,2016,15(12):215-215.
篇4: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的论文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的论文
儿科患者由于承受能力更差,自控意识更低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抵触、抓搔穿刺部位等行为引起感染等后果,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等事故发生,因此,加强儿科患者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特收集我院的400例儿科患儿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的400例儿科患儿,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细节管理组(200例)与常规管理组(200例),细节管理组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2岁~10岁,平均年龄(5.63±1.22)岁;常规管理组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2岁~9岁,平均年龄(5.59±1.1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常规管理组患儿即按照传统常规管理模式开展护理,细节管理组患儿则在护理过程中实施细节管理,首先是提高对儿科护理的重视,更新服务理念,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关心患儿,给予患儿贴心的服务。比如在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儿及其家长打招呼、亲切问候等等;在开展各项操作之前详细做好解释工作,积极鼓励患儿,并给予患儿家长以安慰性的嘱咐,尤其是在进行穿刺的时候,积极通过家长的配合、对患儿的鼓励保障穿刺顺利进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护理人员在于患者及其家长接触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非语言交流,并注意文明礼仪规范,以更加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其次是将整个护理看作整体,并做好其中的各个细节管理,包括患儿入院时的就诊、辅助检查、相关治疗等等,比如在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便积极主动了解患儿的病史情况,为患儿及其家长讲解日常注意事项,如小儿支气管炎或者小儿肺炎患者要做好呼吸观察、饮食调节,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或者油腻荤腥食物,对于小儿腹泻患儿应正确区别,如果患儿为寒湿泻则可给予生姜糖茶,如果患儿为脾虚型则可叮嘱患儿家长煮山药粥;特别是对于危重患儿,要加强患儿的重点监测;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开展护理,如静脉输液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做好药品、患者信息的检查,避免差错发生;另外是在提高医疗费用透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节管理,需要相关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细节管理体制,预先制定儿科护理过程的详细护理方案,预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应对措施,以在日常护理中加强细节管理,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
1.3效果判定标准:观察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细节管理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及生育观念的转变,如今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在教育上比较娇惯,小儿对疼痛等刺激承受能力更低,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更差;而小儿患者本身抵抗力更加低下,很容易出现穿刺不成功、导管脱落等意外事故,不仅影响患儿的病情恢复,同时还可能引发护患纠纷发生。通过实施细节管理则可以从根本入手,避免或减少由于护理人员疏忽、操作不当等引起的护理差错,同时也可以以更优质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配合度,以全面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本次研究结果中,细节管理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提示儿科应用细节管理有助于预防医院感染和护理差错发生风险,避免护理纠纷出现;而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则证实细节管理用于儿科护理在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方面优势明显。综上所述,细节管理用于儿科护理可降低医院感染和护理差错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篇5:我国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月—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其中男92例,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①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信任度有下降趋势。②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护士查对时,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③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加之爱子心切,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④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加之年轻缺乏经验,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且应急能力差,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⑤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平衡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⑥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
防范措施:①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②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③健康指导,对患儿的病情,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宣教,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④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技术操作中需谨慎,尽量避免意外出现。⑤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提高我国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严格把关,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与护理安全息息相关,更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且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也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儿科护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患儿的认知能力以及依从性较差,且病情发展迅速,患儿对病情无法正常表达,增加了风险;同时家属陪护较多,也增加了护患纠纷的概率。在本文中,对研究组细致地分析了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防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高,且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我国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危险因素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为确保我国儿科护理质量奠定基础,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护患关系。研究组通过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提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改善了护士对危险因素的理解,个人能力提高,防范意识加强,打下扎实的护理基础,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也因此能够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隐患及危险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投诉事件相应减少。综上所述,危险因素干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相符合,全面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患儿依从性高,家属及患儿护理满意度提升,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篇6: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96.8%,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合理运用细节管理模式,能够全面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细节管理;常规护理;儿科
伴随医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医院要充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患者的切身权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能够提升儿科的护理整体水平,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那么医院就必须要加强细节管理[1]。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后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于2月~2月收治的186例患儿,其中男性107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45±2.8)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12±2.31)岁,观察组93例,包括男性5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67±2.7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在对儿科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尽量了解并且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建立健全护理流程,充分重视服务的细节,积极地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积极改变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主动地了解并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2]。
(2)细化培训体系: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先进与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医院要加强对其培训与教育,细化培训体系,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3]。
(3)细化护理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细化以及量化,动态监督与控制儿科护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监督与管理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4)制定科学的细化管理考评体制:建立考评体制,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感,确保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表现较好的护理人员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于护理工作不够认真,护理工作完成不好的护理人员就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惩罚[4]。比较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1例,护理风险事件2例,对照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7例,护理风险事件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9例,满意51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4例,满意48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高于对照组的'88.2%(P<0.05)。
3、讨论
一直以来,儿科是一个护理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事件高发的科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儿科的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获得患者的认可与满意,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5]。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细节管理,要细化护理服务流程,细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细化管理制度以及考评体制等,进而在确保细节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认可[6]。我们研究发现,开展细节管理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护理相关并发症为1.1%,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96.8%,优于常规护理(P<0.05)。万丽研究发现,在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中加强细节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7]。朱丽琴也发现在儿科护理中合理运用细节管理模式,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投诉率均较低,护理满意度达96.67%,优于常规护理组[8]。
参考文献:
[1]韩颖.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17(11):77-79.
[2]薛红莲.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1):42-43.
[3]王莹.儿科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899,5902.
[4]罗爱华,李庆华.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5):704-705.
[5]张瑞霞.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41-242.
[6]陈钰欣.细节管理在儿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4):95-96.
[7]万丽.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7):241-242.
[8]朱丽琴.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34(4):644-645.
[9]朱岩.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50-251.
篇7:细节管理在儿科管理当中的作用的论文
细节管理在儿科管理当中的作用的论文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细节管理在儿科管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月至20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行常护理管理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行细节管理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82%,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P<0.05),对照组患儿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应用细节管理于儿科管理中,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细节管理;儿科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的护理工作,患儿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不配合医生治疗,患儿家属缺乏医疗知识更是将希望寄予护理人员,增加了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1]。为探究细节管理在儿科管理中的作用效果,本次研究共选取110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将具体的护理效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月至2015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行常护理管理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行细节管理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儿53例,患儿的年龄在(2-1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1±2.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比较。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的管理,即根据儿科的临床护理要求予以相应的护理,例如防止患儿哭闹,摔倒,监督患儿及时用药,陪护患者输液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管理基础上予以细节管理,具体如下:①基本护理指导:护理人员要热情的接待患儿及其家属,安慰患儿,鼓励患儿,当患儿出现身体不适后要多询问患儿,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能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②更新护理观念:以往的护理多为被动服务,细节管理将被动服务化为主动服务,主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在护理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感受,尽量满足患儿的需求,关心患儿﹑鼓励患儿,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③环境方法: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可以将医院的墙壁上贴上粉色或者带各种卡通图案的壁纸,为患儿营造温馨的气氛,保持医院卫生清洁﹑光线明亮。④加强细节管理:对于儿科的管理,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患儿入院后,要细致的制定患儿检查的各个工作流程,对于危重症的患儿要加强监控,在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保证患儿的安全。⑤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患者较为特殊,对儿科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加严格。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护理人员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护理质量,作为护理人员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作为本次的观察指标,分析应用细节管理在儿科管理中的作用效果。
1.4评价标准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标准为:总分为100分,①非常满意:90-100分。②满意:60-89分。③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2]。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版本为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经过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82%,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P<0.05。
2.2两组患儿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
经过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细节管理主要强调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主要是通过各岗位的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重细节,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3]。目前,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较多,儿童的独立性和忍耐性差,因此临床的护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4]。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常规的护理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患者的护理需要,为了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我院实施了细节管理,通过加强护理管理中的细节,规范护理操作,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细节管理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服务细节,积极寻找儿科护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相关文献报道,细节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有效的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得到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和肯定,效果显著[5]。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综上所述,应用细节管理于儿科管理中,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管理中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克华,隋少蕾,马丽娜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03):258-259.
[2]王艳霞.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32(34):168-170.
[3]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卫生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0(14):1131-133.
[4]邓玲.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09(1):68-69.
[5]陈艳平.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31(09):1709-1711.
篇8: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月—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细节管理;应用价值
神经内科收治患者大多数为慢性疾病,其预后情况相对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有研究报道称,在临床中通过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细节管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病情,利于患者预后,减少医患纠纷[2]。因此,本研究对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月—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10.5)岁;平均病程为(7.5±8.0)d。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0±11.2)岁;平均病程为(7.0±7.8)d。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具体措施为:①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对入院后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所患疾病的症状、特点及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及恐慌等不良情绪。②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学习。科室主管负责人及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内相关的护士培训操作技能和临床专业知识,强化护士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熟练掌握;加强护士对医用物品的有序、规范及全面管理;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增强安全观念,加强自我素质的培养,给患者提供高效、舒适的护理。③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饮食护理:对所有患者都进行评估吞咽功能,具备适应证者给予早期胃管留置,由科室护士鼻饲注食,并详细记录患者饮食的相关情况;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实施吞咽功能训练。预防吸入性肺炎和管理气道:每天对患者进行定时定量的坐位训练,及时给予翻身叩背;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进行呼吸操训练2次,康复治疗师要辅助完全瘫痪的患者完成训练;对患者的咳嗽排痰训练要定期加强。防止发生压疮:由护士对患者的体位摆放进行相应指导,严禁患者采用半卧位,以降低对骶尾部的伤害。管理膀胱:对于尿失禁患者留置1周导尿管;对于自主排便困难的患者,给予相应的环境诱导措施、相关扳机点刺激及娴熟手法压腹等措施,特别需要时可进行间歇导尿;若患者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应采用功能性电刺激。防止发生静脉血栓:2次/d,安排患者气压治疗;定期指导患者肢体运动训练。防止跌倒:若患者有坐位平衡功能障碍,应及早提供相关床边坐位训练,并进行转移床椅训练;若患者发生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要重视对患者的患腿相关负重动能训练;对于部分患者有足下垂伴内翻,要给予手杖帮助行走。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的日常护理管理中[3,4]。目前,细节管理理念在临床中得到护士更多的关注,其可给予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了细节管理,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细节管理对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其经济压力。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症状的具体情况,及时为患者提供系统、合理、个体化的细节管理护理服务,并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的临床特点及时做出早期的处理,减少护理中的误差,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5]。护士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能做到及时了解,并能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充分了解治疗的情况,缓解患者的焦躁、恐慌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6]。细节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还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信心,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能够尽心尽职地为患者服务,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综上所述,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士娟.细节管理理念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213-214.
[2]焦琳琳.细节管理理念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8):185-187.
[3]王晓丹,于丽.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7):101-102.
[4]王永霞,张静.运动神经元病综合护理体会[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2):152-153.
[5]韩蕊.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39-240.
[6]朱秀英.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5,5(6):301.
篇9: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6例儿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比较2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日常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意外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
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
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
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4]邱光娥.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要点初探[J].医学前沿,2014(11):69-70.
[5]郭书丽.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266-267.
篇10:护理管理论文
护理管理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5月至11月收治的174例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87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病情恢复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而且还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模式;医院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追求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由此也对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与完善医院的临床护理技术,才能够进一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1]。我院现对收治的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实施了人性化管理模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5月至月收治的174例住院患者,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将其纳入本次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8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19-76岁,平均年龄为(54.1±8.4)岁。采用随机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8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包括病情监测、指导患者用药等。研究组患者进行人性化管理,具体包括:①营造人文化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兴趣喜好,为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在患者病房内摆放其喜欢的花草和小饰品,打造一个充满美感的病房;保持病房通风,严格进行常规消毒工作,提高患者病房空气的流畅及清新度,让患者以一种愉悦、放松的心情来接受治疗与护理[2]。②给予患者情志关怀:护理人员要在互动中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在院的诉求与需求,用亲切、和善的语气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及时进行疏导,为患者讲解本院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的信心,让其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配合治疗与护理。③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在患者病房内张贴与其疾病相关的手抄报或海报,向患者发放疾病宣传手册,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让其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减少患者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制作“正在休息,请勿打扰”的示意牌,在患者休息或者不想有人探访的时候将其挂在病房门上,让患者在获得个人时间的同时使其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给予的尊重感与关怀之心[3]。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病情恢复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患者在护理后的病情恢复效果分为痊愈、好转与无效,痊愈是指患者的症状全部消失,好转是指患者的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无效是指患者的症状没有发生变化甚至有所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与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其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来检验,计量资料用t来检验,P<0.05表示本次研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参照组87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9例(21.84%),一般满意48例(55.17%),不满意20例(22.99%),护理满意度为77.01%。研究组87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8例(43.68%),一般满意46例(52.87%),不满意3例(3.45%),护理满意度为96.55%,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病情恢复情况比较
参照组87例患者中,痊愈27例(31.03%),好转43例(49.43%),无效17例(19.54%),总有效率为80.46%。研究组87例患者中,痊愈40例(45.98%),好转42例(48.28%),无效5例(5.75%),总有效率为94.25%,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较过去有了质的进步,因此也就更加重视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4]。这也就要求不仅要不断提高各项临床治疗技术,同时也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通过对患者实施良好全面的护理,让其病情得到更快速的恢复,让患者尽早出院恢复正常生活。人性化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需求,一切护理工作都要围绕患者的病情特点与需要来展开,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辅导和关怀,让其以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来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帮助其不断改善病情[5-6]。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病情恢复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而且还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莉,邓颖辉,陈素文.人性化管理模式对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效能感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2(11):1494-1495.
[2]李霞,韩瑞璋,于峰,等.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成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5,8(33):109-112.
[3]刘辉,郑豫珍,杨丽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48(12):1061-1066.
[4]马智群,唐刘红,沈回春,等.大中型综合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292-2296.
[5]郭燕红,于晓初,王圣友,等.112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4.
[6]张海燕,陈杰,吴晓英,等.全国40家医院疼痛护理管理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14(11):1121-1124.
篇11: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经验思索
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经验思索
【摘要】随着社会医疗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护士长作为临床护理最直接的管理者,如何在新形势下将护理管理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笔者根据10多年的管理经验,探讨新时期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和管理技能有助于护理管理者适应新时期的特征,提高管理技能。
【关键词】护理管理;护士长管理;护理工作应用
护士长是基层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科室的护理质量、护理技术水平及护理人员的素质都同该病区的护士长本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关系。21世纪,护理学科由技能转变为科学的今天,以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改变,当今新世纪对护士长的角色要求更高,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我就此谈一些感受。
1作风民主
宽宏待人护士长要广泛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以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宽宏是在一定质、量、度范围内,不怕她们工作和生活中有缺点和错误,而是捕捉有利时机进行启示、诱导、教育。
护士长的作风民主、宽宏待人,能使下属护士产生安全感,大家不必担心“穿小鞋”、“抓辫子”,心情舒畅,有利团结,增加凝聚力。
2严于律己
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护士长是护士的代言人,既是护士,也是一名护士管理者。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首先要具备护理工作领导者的内在气质、要热爱护理工作,一切要忠实于患者的利益,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敬业奉献精神,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重、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成为护士的榜样。
3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
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知识的日益更新,护士长如果只凭经验工作,纠缠于日常的琐碎事务中,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时代要求:事业型与管理型融于一体。对于理论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都应该是科室的佼佼者。遇到紧急情况能果断处理,不论在理论和操作等方面都是护士可依赖和信任的。护士长更要加强专业基础技能培训、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挖掘,善于吸取新知识、新经验,才能肩负起指导科室护理工作的重任,提高科室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4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提升护士品质护士长是临床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又是具体实施者,应明确地传达上级的管理要求、标准,及时传达护理部的管理精神,让护士们了解护士长对待上级要求的态度、工作方式及对待检查的态度,以及管理上对她们的希望,要求达到的目的。
给予每位护士明确的任务,个人在检查中应负的责任,对她们的处罚、奖励等管理理念。并与护士们达成共识,全员参与。
让她们参与制订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目标和标准,完成上级检查的要求,自觉实践“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行为准则、质量标准。而且在管理中应:
4.1敢于管理护士长胸怀坦荡,在众人面前敞开心扉,不怕得罪人,对不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违反操作常规的人和事应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教育,使之改正,决不视而不见。
4.2善于管理一个病区护理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护士长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措施使其得到优质服务。因此,对于护理规章制度,护士长应该是执行的模范,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收集和反馈信息,修正与完善制度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从而不断推进护理工作的开展。
5掌握沟通技巧
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护理工作既辛苦,又琐碎,护士们常年值夜班,有时还遭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等压力。因此,作为基层的管理者,护士长要全面关心护士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同护士交朋友,让护士与自己在一起工作时,感到轻松、愉快、自然,尽自己最大努力协调解决护士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成就企业价值的同时,充分实现护士的人生价值。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善于做思想工作,抓住对方心理,即使批评对方也能接受,达到预期的效果;善于交往,能够与各种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思想,善于明察秋毫,辨明是非,具有敏捷的思想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新晨范文网
其次是处理好和患者的关系对患者要极端负责,仪表端庄,语言和蔼亲切,工作专心细致,动作轻巧,准确利落。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谈心,虚心征询和听取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评价,便于改进护理工作。护士长在工作中联系人多,接触面广,应注意搞好横向关系,团结其他科室的护士长,经常和她们交流经验,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于其他医技、药剂、后勤等科室应建立一种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关系。如发生配合不好时,亦应心平气和地共同商讨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或强词夺理,僵化横向联系。
最后是处理好和上级领导及其他各科室的关系,护士长既是护理指挥系统的中层骨干力量,又是沟通上下的桥梁,医院护理指挥系统的计划决策均要通过护士长带领护士去贯彻实施,所以护士长要团结在护理部周围,主动争取得到护理部的支持,对护理部下达的各项任务,应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落实,并及时反馈科室信息、患者的要求,参与修订护理计划。护士长要与科主任保持团结协作的关系,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协助科主任处理科内的一些行政事务,遇事多与科主任共同探求对策,调整好医护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好科室工作。
总之,要做一名合格的现代护士长,除具备以上述的各种素质外还应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人表率,以身作则,大胆管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岩.21世纪护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国际护理学杂志,,25(2).
篇12: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月~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138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患者69例,年龄在24~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0.9)岁;观察组(风险管理组)患者69例,年龄在25~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0.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以及病情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妇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风险管理,具体的方法如下:1.2.1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理论。[1]培训妇产科的护理工作比较而言更具有难度,相对应的风险也比较大,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意识。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理论培训,让护理人员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患者以及自己的利益;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技能,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护理手段以及方法,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1.2.2提升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意识。所谓的风险管理应该主要指风险的预防,有效地阻止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降低患者的意外情况发生率是风险管理的主旨。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对以往风险事件做合理的整理以及分析,总结出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预防,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调查来制定一定的风险预防方案;1.2.3针对风险因素实施有效的补救措施。首先在接手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就应该对患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护理方案,将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作出具体的分析,以及预防措施和一旦发生后应该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做出最有效的补救措施[2];1.2.4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以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将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病情变化做详尽的记录,方便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治疗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保证护理人员的利益,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可以将护理记录作为自己护理的证据。
1.3效果标准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工作的分数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态度、风险预防措施、护理技能以及相关的护理知识体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x检验,P<0.05为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认可,对于护理人员工作中的细节评分更高,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妇产科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护理加入,好的护理工作能够使治疗工作事半功倍,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不仅是给患者提供了最舒适的护理,同时患者也会反馈回较好的信息,也就是更加信任医院的治疗,能够给医院带来较好的声誉[3]。在妇产科实施风险管理,是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前提下,还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故的概率,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能够在尽可能舒适的环境下治好自己的疾病。风险管理应该不仅是对风险的预防,还应该做好风险发生的充分补救准备,做到护理工作有备无患。将风险管理熟练运用后,还可以扩大使用面,将其管理模式应用到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88-89.
[2]梁国华.探讨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3):143-143.
[3]唐红菊.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13(21):144-146.
篇13:新型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新型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月至4月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护理中采用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8.0%,而对照组是82.0%,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可以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明显。
〔关键词〕新型管理模式;常规管理模式;护理满意度
现阶段,随着医院护理服务改革的日益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已经得到了大力开展。此外,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使得人们对护理期望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医院护理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医院实际医疗水平[1]。目前医院护理工作正在经历着由功能制向责任制模式的转变,其护理内容日益丰富。在以上医院护理背景下,要求强化护理管理,探索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提升护理质量,从而更好适应护理服务的需求[2]。为了探讨新型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取205月至204月本院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2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2.2)岁;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3~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3.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方法,按照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对观察组实施新型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强化护理分层管理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结合科室情况,在医院护士长指导下,按照护士学历、技术以及工作能力等,将护理人员科学化分为高级责任护士、专科护士、中级责任护士以及初级责任护士,而且每层级护理人员必须要明确其任职条件以及岗位职责,熟练掌握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与考核计划,最大限度把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护理风险、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等进行有机结合,共同作为护理人员晋升以及评聘的指标,合理确定绩效奖金,从而实现护理管理的分层管理。
1.2.2树立精细化护理理念
医院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护理服务理念,实现精细化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应日益完善服务机制,对护理服务手段进行改进,对护理服务措施进行细化,最终实现“零缺陷”护理服务的目标。在护理评估过程中,必须要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由督导小组随时检查,提出规范化的整改措施,及时整改,确保评价效果。如果护理服务评价不合格,则必须要加强循环管理,完善各个服务环节的质量控制情况,确保护理安全,从根本上提高满意度。
1.2.3护理管理要做到刚柔并济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基础性护理质量情况、病房管理质量情况、消毒隔感染情况、急救药品管理情况、器械质量管理情况、危重患者护理管理情况、护理文书管理情况、理论管理情况、技术考核管理情况以及健康教育管理情况等实施月重点检查,并且对护理质量实施督查,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计入绩效奖金。然后,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能够提出问题,并已经被采纳者,可以计入绩效奖金。护理人员若能够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发现问题,也会得到奖励,充分体现出刚柔并济以及恩威并施的管理原则,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1.2.4促进护理质量评价的`科学化
在护理质量评价期间,需要建立护理评价本,详细记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实施及时纠正,巩固护理管理制度。此外,要将评价本放置到固定位置,方便护理人员随时看到以及随手翻阅,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满意度问卷评分在90分以上)、基本满意(满意度问卷评分在80~90分之间)、不满意(满意度问卷评分在8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0%,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以及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与建设,新型护理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3]。医院护理质量属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日常服务的优劣程度体现,同时也是综合质量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开展医院管理的过程中,应促进新型模式的快速合理应用。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指导下,对护理人员潜能实施充分挖掘,然后最大限度形成相应竞争机制,进而体现护理服务评价的公正性,做到能者上与庸者下[4]。真正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挖掘自身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医院护理人员实际服务水平,强化护理服务的细节化管理,借助护理质量评价情况,加强高危患者、高危护理操作以及高危护理时段的质量管理。科学运用护理绩效考核,把精神激励以及物质激励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合理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实现医院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5]。在新型护理管理中,把刚柔并济的原则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最终的护理质量,进一步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实际发生率。总而言之,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新型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强化护理分层管理、树立精细化护理理念、护理管理的刚柔并济以及护理评价的科学化等方式,持续改进医院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大大提升,进一步扩大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使医院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根本上促进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而对照组82.0%,两组在护理满意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施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林凤玲.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6(21):5-7.
〔2〕刘淑贤.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48(36):4524-4526.
〔3〕汤新辉,谌永毅,刘翔宇.全面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8(2):74-75.
〔4〕王妍炜.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5):474-476.
〔5〕叶子溦,袁丽.亚专业化新型排班管理在内分泌代谢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51-152.
篇14: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论文
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论文
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共同构成神经系统,它分为周围和中枢两大部分,主要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外科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其中神经外科主要治疗外伤或肿瘤引起脑与脊髓的病变;神经内科主要治疗脑部炎症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脊髓及其他神经系统的病变。神经内科属于独立的二级学科,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脑膜炎、脊髓炎、脑出血、帕金森、重症肌无力、癫痫、三叉神经痛等。入院治疗的患者通常处于病重或病危状态,普遍患者在感觉和认知方面存在障碍,潜在的风险比较大,因此,如何在神经内科做好护理工作,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评估风险的可能,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该文就护理风险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脑膜炎5例、脑出血16例、脑梗阻28例、帕金森10例、重症肌无力4例和癫痫3例;观察组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脑膜炎3例、脑出血17例、脑梗阻29例、帕金森9例、重症肌无力5例和癫痫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如入院指导、病房清洁、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和出院指导等。要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身体恢复健康。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包含患者风险管理和护理人员风险管理两个方面。
(1)患者风险管理。患者风险管理针对生活护理、用药护理、急救护理和心理护理进行风险预估,并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生活护理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患者活动区域及身边的易碎物品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评价。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卫生间或走廊的清洁度与地面湿度,尽量不要有水渍避免患者跌倒,尤其是卫生间最好铺防滑地砖且贴有提示牌。在患者的病床旁加防护栏,避免患者坠落。危险物品如水壶、水果刀、电暖气、电风扇等,远离患者并贴警示牌,避免发生划伤或误伤的情况。定期检查患者的轮椅刹车,及时排除故障。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是否长褥疮,要嘱咐家属定期给患者翻身、按摩,避免患者病情发展。叮嘱家属不要让患者离开视线,避免患者走失或出现意外。用药护理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患者用药时,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的评价[1]。神经内科的患者身体状态普遍较弱,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患者输液时要密切关注渗漏情况,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升压药物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一旦外渗可能会引起组织坏死。甘露醇是神经内科的常用药之一,主要用于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一旦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疼痛甚至坏死,因此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护,避免意外发生。
总之,在输药期间,护理人员要增加巡视的频率,并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准备相应的解救药物,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急救护理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患者突发症状时,急救过程中可能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的评估。神经内科的患者中中重度患者的比例比较大,所以病情突然进展的情况发生率比较高。因此,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并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随时准备好抢救所需的仪器、药物和工具等,尤其是要掌握急救的流程。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呼吸系统疾病,除了准备常规的物品外,最好外加准备吸痰器。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熟悉每项急救的方案,并且要定期进行演练和排查仪器故障,避免仪器故障或不熟练操作造成患者病情延误的`情况发生。
(2)护理人员风险管理。风险的发生主要在于护理人员的预评估,因此提高护理技能和水平是降低护理风险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做到以下3个方面,将会大大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①掌握《护士手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和《医疗事故处理手册》等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护理重要性的意识,是成为合格护理人员的必备条件,也是开展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
②护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危险防范的意识与警惕心,从而保证护理人员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作出正确处理。
③规范化日常护理文书的填写,交接班记录填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文书与记录具有可追溯性[2]。
1.3观察指标
护理风险发生率: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包括摔伤、意外刺伤、输液反应、急救事故、拒绝治疗等。发生率越高,说明意外事故发生越多,即护理效果越差[3]。
1.4统计方法
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风险总发生率为4.5%(3/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护理风险率27.3%(1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比较[n(%)]
3讨论
入住神经内科的患者,普遍存在年龄大、病情严重、自理能力差等特点,尤其是脑部严重受损的患者很容易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和行动障碍等后遗症。因此,神经内科的患者除了必要的常规护理外,还需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所谓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因素造成患者受伤或死亡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程度越来越重视,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疗纠纷的事情不断发生,尤其是护理引发的纠纷所占比例越来越高[4]。如何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次研究通过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角度,观察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下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具体结果为观察组的护理风险总发生率为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护理风险率27.3%。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会大幅度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也就是说,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对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5]。归根结底,通过风险管理,即全面地预测风险的发生,并做好相应防护,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更有助于提高神经内科的整体护理水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雪.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9):149.
[2]李彤.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2016,14(2):278.
[3]蒙春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7):2751.
[4]吴红恩.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4,16(2):263.
[5]范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86.
★ 护理论文格式
★ 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通用14篇)】相关文章:
护理学论文2022-04-29
护理毕业生论文2022-06-03
肝病护理方面的论文2024-03-20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与策略2023-11-25
护理管理在口腔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2024-01-13
跌倒风险分级护理的应用论文2023-02-03
微信群在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论文2022-06-22
妇科护理学教学创建论文2022-06-06
宫颈癌护理论文范文2023-03-22
护理学的发展论文范文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