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

时间:2022-09-21 08:04:1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推荐13篇)由网友“可不可爱比一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

篇1: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

――关于主题班会的体会

设计与开好主题班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加强素质教育,而且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凝聚集体向心力,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对班主任来说,设计与开好主题班会是其管理班级的一个环节。

一个班级一学期里大约要安排十多次主题班会,如果不加以精心组织设计,就会使之变成毫无目的的干瘪的政治说教。当然也不能简单的追求形式,从而使之流于形式,使本应有的德育教育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

我的体会如下:

一、结合新任的特点,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

教师热爱学生是职业道德的表现。高中生在成长中,自我意识加强,成人感也增强,对爱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如果教师能用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那么,就便于建立宽松的民主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怎样做人。于是,我设计了“我和我的新集体”的班会课,教师主动介绍自我个性等,并对自己首先提出几点要求,用自我的行为做表率,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目的是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从而班级形成有聚心力的班集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们才能轻松愉快地努力学习。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集体。只有对学生充满着爱心,才能够去坦诚地面对这学生,不做作,不虚假,才能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有了这样的“第一次”,今后的工作就好办得多了,学生也才能用真情来回报你。

二、 结合活动(指节假日、校级统一活动等),设计并开好相应的主题班会。

学校举办运动会,按班级过去的惯例是参加者到场,余者不来。大有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感觉。因而设计了“集体观是过时的吗?”主题班会,采用讨论会的方式,针对冷淡集体,一心只想个人的不良现象,大家都说话,共同思考,辨别正误。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出共识:应养成集体观,放任自流的个性要不得。于是人人懂得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个人融入集体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集体的力量才能强大起来。有了正确的认识,本年度校运动会上,同学们各显其能,报道组、后勤组、纪律检查组等各司其职,配合有关班干部共同工作,至始至终班级是以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形象出现,最终在本届运动会上获“文明班级”称号。宇天宝同学慨叹道:这在过去是不能做到的。

正因为主题班会上的统一认识,才使学生的思想观的价值取向有了统一的认识,才使学生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观念冲突,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实际行动的表现。所以,主题班会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 结合学科教学,寓德于教,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

此类主题班会大约是形式最为多样化的一种。如“我喜欢的一本书”、“迎澳门回归诗歌朗诵”、“班级里的热门话题”、“学英语、比比看”等等。

高三年级面临高考,压力大,时间紧,负担重,尤其是英语学习更是多有畏难的情绪。在主题班会“学英语、比比看”上,抓住学习的症结处,着重突破。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师生共同参与,开展背单词、短语、课文比赛,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劲头。前不久学校举办参加合肥市高中英语竞赛预选考试,我们虽然是普通班,但成绩不亚于重点班,温洋、施向东同学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主题班会。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开展了“我向大家介绍知识”的主题班会,事先分工,自行找合作人,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大家介绍有关知识,在干中学,学中干,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高三复习掀起了热潮。如刘静等同学从学语文的角度作了有关文学常识的`介绍,不仅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而且还带这一点“学究”味。起到了带动一大片的好作用。

另外,我们还结合学生爱动的个性,开展了三人组篮球比赛活动,专门利用半个下午,组织好此项活动,把主题班会搬到了大操场,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一言堂”的班会形式,变化中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有了新鲜感。这样,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以健康的体魄走向二十一世纪。

五、 针对问题,实际相关的主题班会。(此类班会多针对不良现象开展的,故针对性比较强。)

我是从高三年级接任高三(5)班班主任的。这个班的学生由于先前班主任的调换频繁,缺少系统的管理链,学生说话、做事都十分随意,新学期自然也把一些不良习气带入新学期。如不爱讲究卫生的坏习惯,我没有放松对此类事情的管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设计了“劳动光荣不?”主题班会,以演讲的形式来完成。通过演讲,使同学们认识劳动者是光荣的,讲卫生是光荣的;不爱劳动、不讲卫生是可耻的。同时又配合开展了“讲文明、讲礼貌;说普通话、修养品德”等系列班会。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班级形成良好的卫生环境,爱劳动、讲卫生是同学们的共同行为。班干起带头作用,人人自觉保护环境,教师也不必班级卫生值日犯愁。

如果说设计主题班会是第一步,那么开好班会则是实在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主持开好班会,不能每次都自己当主角,要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独立工作,做好助手工作。

首先,在开学初为学生设计一二个主题班会,并按部就班地工整的予以完成,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让主体发挥自身的作用。

其次,可以让班委会、团支部组织同学 进行班会设计,从中选出合适的主题供班主任参考,由集体敲定本学期的主题班会的具体方案。如“庆国庆,游合肥”主题班会活动,就是由班干孙艳等同学提出并加以设计的: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头在合肥的各景点展开活动,观景畅游,摄影作画,吟诗写文等等,把此项活动搞得活活泼泼。

再者,主题班会的主持人由学生自荐或推选,这样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锻炼了他们独当一面开展工作的能力。如:吴剑峰同学在此类工作中,大胆展示自我才华,受到同学的好评。

另外,每次班会前,班主任要督促和检查。班会的议程,主持人的准备状况(包括他主持时的台词脚本),主题标语是否在黑板上书写,班会是否全班人员都参加?这样做的目标是为了让班会开得有质量。但班主任不全部包办,根据班会主题来安排具体内容、形式、程序,甚至主持人也要合理安排。如“献爱心”主题班会安排颇有特色,从动员宣传到自愿捐款,同学们用宣传栏的形式来诠释理念,班主任、家长也被动员起来,人人表决心,个个有行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传统精神。全班以400元人民币的方式救助郎溪县一位小姑娘――九岁的李缓缓。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受到一次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效果是一般课堂内得不到的。

每一次成功的班会,我都感到高兴与欣慰:因为,它有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消除了对立的情绪,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因为主题班会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自觉地克服个人缺点与错误;因为主题班会形成的正确的是非观有助于巩固同学们新的行为举止,增强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识别力;因为主题班会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习发展。所以,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主题班会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篇2: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思辨能力的概念为理论指导,以大学英语思辨教学的现状为依据,浅析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03-0123-02

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中心展开了为期十年的改革,并以此为基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及进行过程性评估。此次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却并未从根本上体现出改革的两大核心要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学内容仍仅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如此仅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此,将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被提上日程,且此举也已被证实是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关于思辨能力,TheDelphiProject将其定义为“有目的的、自由调节的判断,以实现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国内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西方学界晚,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据此背景,本文试图对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剖析。

篇3: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本文依据文秋芳等人提出的“层级理论模型”,分别从认知能力、情感特质两个维度讨论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设计众所周知,互动媒体交际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他们对社会话题及新生事物均表现出敏锐的感知和独立的判断,亦或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技能训练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前文可知,20之前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远超教学过程,同时无论教学过程怎么改变,也很难摆脱技能训练的束缚。可见,改革教学设计非常必要。根据表1所示,认知维度包含分析、推理、评价三种核心技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应以上述三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对课本练习进行拓展,具体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①根据思辨能力的理论要求,对教材中已设问题进行二次加工,以适应思辨性课堂教学的要求;②提供学生充足的空间与时间来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1册第2单元的内容举例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食品。考虑到当今社会相当关注食品安全,此时教师可以以课堂辩论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即教师拟定辩题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实践证实,此种教学形式对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分析、推理、评价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2)创设思辨性课堂环境根据表1可知,层级理论模型中思辨能力的情感特质包含好奇、开放、自信等情感特征。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情感特质非常重要。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可知,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能从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信息。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大多不具备层级理论模型中所指出的相关情感特质,亦或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来自教师的外部压力。对于传统课堂所暴露出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下列方面进行纠正:①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微信、微博等,以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从而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将学生的参与情况纳入成绩考评,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③教师不应过度关注学生的不足,而忽视学生的优点,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并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3)创建思辨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事关教学模式变革的成效,而教学评价制定的标准是教学目标。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标准做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现状暴露出当前的课程评测具有评测形式单一、评测内容浅层、评测标准含糊的缺点。据此,本文认为思辨能力评价标准的创建应考虑到下列方面的内容:①众所周知,考试对国内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首先应改变考试对教育的引领地位,即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取代单纯依靠考试的语言技能测试。②传统测试中客观题往往仅设单选题来确保测试的效度、信度及区分度。很显然,此种测评形式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为此,应提高试卷中思辨题型所占的比例,如阅读理解中增加分析题、推理题、判断题等。③开展过程性评估,即评估学生平日作业中的思辨能力,注意此种评估行为应有规范的评估标准,如“参考思辨能力整体评价量”(由美国人P.A.Facione与N.C.Facione提出)。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数学生仍采取反应式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仅按教师与教材的要求来设定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此部分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会学习”对学习语言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对引导学生找出最佳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亦可据此构建出符合自身条件的思维范式。态度与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意义非凡。目前,西方学界多位人士均已证实非智力因素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推动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的结合,帮助学生找准学习需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并最终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

结语

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均要求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可见,思辨能力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但众所周知,包括大学英语教学在内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均不太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内学界对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西方学界。根据前文的研究内容,本文认为要想切实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就应准确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改革教学设计、创设思辨性课堂环境、创建思辨能力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国内学界对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教育界对思辨能力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颜.思辨能力培养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132-136.

[2]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3):61-65.

[3]岳鹏.突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86-88.

[4]岳鹏.面向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65-67.

[5]张秀峰,杨恒雯.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4(1):42-47.

[6]张英.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启示[J].考试周刊,(1):85-86.元思辨能力或自我调控能力——第一层次思辨能力——第二层次认知能力情感特质技能:分析、推理、评价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3

篇4: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现如今,简单的语言交流技能已不能满足世界多元化发展形势的实际需求,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对应用性较强的英语思辨能力的思考,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并以此探究可行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对一件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辨别、说明等的能力[1]。想要将英语作为一个有利的工具来应对社会快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思辨能力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篇5: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1.1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模糊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生应具备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一定的词汇掌握量,并且将这六项能力由浅到深分为三个层次。却没有将较为重要的“思辨能力”单独、明确列出。该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段话提到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到了听说能力,同样的也没有明确提到思辨能力,但是“思辨”和“听说”有明显区别,思辨更具高要求和高标准。

1.2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课程设置也是围绕训练这几项技能开展,评估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或者相关的等级考试等方式。因此,变相导致学生只知道记单词、听听力、做阅读理解、造一些简单的句子,来帮助自己提高这些语言技能然后通过考评。其次,学校培养思辨能力的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最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交流的勇气。

2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2.1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意识

培养意识的加强是构建培养模式的第一步。任何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都根源于社会需求,而如今,社会需要一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转变培养重点,由最初的读写能力到听说能力,最终到思辨能力。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学生都应该认清当前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认识到英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明确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2]。

2.2强化听说能力

英语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重要,因此要合理分配每一项能力培养的时间和方式。听说能力可以说是思辨能力的基础,思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他是在不断强化阅读理解、听、说、读、写等多项能力基础上训练出来的。而听说能力的强化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强化听说能力首先要有一个语言环境,可以是课堂语言环境,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有些学生没有勇气张口说英语,作为老师应该耐心引导、认真倾听,在他表述过程中遇到不会表达的语句,老师可以先询问他的意思,然后帮助他翻译出来。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交流,但是容易用“中国式”英语交流,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指正,防止他愈走愈偏。其次可以改变作业训练方式,比如说写作中加入辩论,老师在布置有辩证性的作文时,可以附加辩论,让学生以作文的内容划分立场,准备好证明立场的论据之后安排时间进行辩论,以这种方式读写、听说、思辨能力都能得到训练。最后,课外的英语角一个开放、自由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找英语能力相近,又有共同话题的`对象来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

2.3教学模式由被动灌输到鼓励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扩招,老师应该逐渐转变教学模式,由最初的灌输到鼓励主动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老师应该适当调整授课方式,先安排学生预习做好课堂准备工作,把课堂时间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授课,学生授课结束老师进行点评、补充,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当场进行课堂练习,同样的鼓励学生进行习题讲解老师从旁指正、补充。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其次,在课堂交流上,不同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在课堂交流上老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在交流主题的选择上应该有难有易,涉及不同领域,这样才能提起学生交流的兴趣。

2.4考评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的考评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种期中、期末考试、或者是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很多人都明白能通过各种考试并不意味着拥有与之相对应的应用能力。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不够客观、不够科学。除了试卷考试外、可以增加演讲、辩论、问答等方式来考核学生,考评方式多样化可以充分展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不足。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强的可行性。

2.5教材内容选编

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更重视教学内容的广和深,在思辨方面的“着墨点”较少,注重探究理论,而不管理论被挖掘、确定、评论的过程。所以,未来几年,为了增强大学英语教材的“思辨价值”,英语教材选编者、教育专家们应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教材逻辑结构”的确立上。如: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社会热点等各方面话题集合在一起,添加到逻辑结构中,文化知识的沉淀和积累诱发了科学技术的兴起,科学技术改变了社会生活,按照这个套路来挖掘,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出英语语言在逻辑思维处理上的规律和特征,还能帮助学生以英语逻辑思维看待社会问题,培养“英式”思维。同时,教育部门应针对高校英语教材选编策略问题展开专项讨论,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围绕一个目标任务,增设教材内容,保证了大学英语教材在逻辑思维上的统一性,使得后续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更加顺畅、稳定。在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逐渐攀升的职业市场,英语的使用已经不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素质,除了交际英语,还有文化英语、思想英语等优势等待广大学生们掌握、拥有。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模式,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培养出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叶帆.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第二期.

[2]刘晓东.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22(105).

篇6: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在我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往往是针对考试,更加侧重学生的单词、语法等,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构建良好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一、思辨能力概述

所谓的思辨能力,又称批判性思维,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实践方面与精神层面。其中,实践方面: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思辨能力主要可以包括思辨方式以及思辨技能。而精神层面:从精神的角度分析,思辨能力可以是思辨者的人格以及自身的态度。通常情况下,思辨的本质就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是个体对思考对象意义价值的一种客观评判。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会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以及创新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好处。[1]

二、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使得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经常将精力放在考试要求上,教师加大对学生记忆的力度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明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实际需要,只是一味地对英语知识进行灌输,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和交流,致使英语教学课堂过于沉闷、枯燥等,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不但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2]通常情况下,学生如果缺乏思辨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候,其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对所遇到的问题不能进行合理分析,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缺乏对思辨能力的认识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使得各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和干扰,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思辨能力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大大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制约了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英语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现阶段,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要留学、考研等,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将重点放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了很多问题,制约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3]

(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在各大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经过调查显示,其在英语方面就显色更为薄弱,从而使得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学科不是母语,因此使得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抵触以及畏惧的感觉,甚至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够自信,常常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就会越来越被动,最终导致英语水平一直无法提升,其思维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遇到问题时,也无法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探究,不仅制约了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4]

(四)英语教学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干扰,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无法适用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够,不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致使英语学习过程过于表面化,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当学生的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不能探寻合理的对策对问题进行解决,严重的还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思维方式混乱,经常按部就班,照搬全抄,最终导致英语思辨能力模式构建存在了一些问题,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一)提升学生以及教师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保证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期间,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意识,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可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确保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学校也应该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定期组织活动进行培训,保证教师形成一套系统的思辨知识,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5]

(二)应用先进的手段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并且,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同时,在进行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期间,教师还应该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在实际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期间,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答环节,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各大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有着很大作用。对此,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合理方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继菊,王淑雯,吕旭英.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9):7.

[2]孙璐.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11):104.

[3]黄思荧.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6):72-74.

[4]魏涛.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校园英语,2016(19):44-45.

[5]刘亚兰.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16):71.

篇7: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分析论文

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分析论文

一、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缺失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使然

教育部高教司10月颁布并试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求》还提出: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还是突出语言的基础和运用,并没有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做好思辨能力培养的工作。

(二)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使然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要正确处理测试和教学的关系。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防止应试教育。与此同时,科学的测试又能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学生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作为上级部门在评估过程中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能真正贯彻形成性评估的测试模式。在应试模式的禁锢下,思辨能力的培养自然不会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师资力量使然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放下“权威”角色的观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教师中心”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没有给学生创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是在接受教师的“灌输”,致使学生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二是部分教师的思辨能力本身就不强。思辨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教学提高。但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要么在自己做学生阶段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要么在学习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它的培养,导致教师的思辨能力不强,也就没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思辨能力的不足。

二、利用阅读理解培养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理解材料信息量大,培养素质全面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英语阅读能力反映学生英语词汇,语法及语篇等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高层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刘润清,韩宝成,:106):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据所读材料对言外之意进行判断、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这也是思辨能力的核心要素。

(二)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思辨能力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已毋庸置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使用技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质疑精神,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营造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及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的前提是他们和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中,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教师要放下“权威”,放下身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二是教师要对相关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质疑和提问的课堂中,教师担负重要的答疑和引导提问的作用,教师要能答疑,就必须对相关的内容了解比较全面,比较深刻;要想充分引导学生提问,还需要以相关知识为中心,教师需要做到旁征博引。没有相关知识的基础,老师很难做好这项工作。三是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前给学生布置好详细的工作任务,也就是在课堂前,安排学生去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等工作,以便在课堂上随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参与课堂质疑和提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以内容为依托的任务教学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将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以专业知识作为内容载体,以语言教学为工具,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

(四)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为此,作为学生自身,他们要充分了解思辨能力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对英语阅读材料进行诸如改写,扩写等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扩展知识面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各类拓展课程来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选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相关拓展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和认知技能。

(五)将形成性评估作为评价与反馈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测试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词汇与短语的识别与理解,理解句子的关系和交际功能,理解文章中各部分的关系,理解文章中明确与不明确表达的信息,识别文章的主旨等。在阅读测试中,更多的是采用信度高的选择题,大多数答案比较单一的简答题等考核模式。这样的测评办法形式比较单一,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表层,答案基本为唯一。在这样测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陷入应试模式中,他们可以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应付考试,这样的测试模式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挥。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对英语阅读理解的测试模式进行调整。一是在测试英语语言基础的同时,突出主观测试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和期末以讨论、个人或小组演示或调研的方式进行测试,在测试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主观测试的模式增加学生对语言和思想的输出。二是要制订突出思辨能力的评价标准。要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突出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就应该把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为标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测评,在发挥测试引导功能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及时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当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学习,多思考,多合作,不断提高自己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也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篇8: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1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文化、科教等的发展。过去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人才的流通更加频繁,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社会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与日俱增。可以说,未来的社会,谁抓住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然而,我们也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应对社会的新变化的时候有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一些高校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胜任岗位的人才。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什么是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今天的世界,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地区间合作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方法、方针政策。那么,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来探讨一下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演变着。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作用。(教育部,)从古希腊的“学园”到汉武帝时的太学,到唐代的书院,到中世纪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到后来的剑桥大学、布拉格大学和哈佛学院,再到近代的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以及今天的不同层次的大学,“大学”的职能、办学规模、教学方针、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丰富。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朝着国际化、终生化、多元化和学科融合化迈进。

2.1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即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某国范围,而是寻求高等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探索国际间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并输送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未来的社会,我们不缺少“粗制滥造”的人才,我们缺少的是精英人才,而培养精英人才的保障是高水平的教育。东京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筱田雄次曾说:“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但作为现代化的起点或基础工程,无疑是教育。”(朱永新,)筱田教授的话也是众多教育家和学者们的共识: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拥有优质的教育,培养和吸收足够多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各国都纷纷制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政策,以汇聚更多优秀的人才。,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除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各国还纷纷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利用本国教育资源的优势,大量招收世界各地优秀的留学生及科研人才。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很多国外留学生(及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到中国来寻找机会。另外,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逐步国际化。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教授语言的教师到海外访学、学习,参加假期培训项目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很多大学积极引进海归人才甚至是外教人才,以充实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给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高等教育终生化

终生教育这一理念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生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生教育理念形成。从此,终生教育开始逐步被教育界接受和认同,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终生化就是指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用终生教育的理念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逐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终生教育要教育人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求人们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人学习上,放在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上,使人能够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肖建芳,)高等教育终生化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是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学习途径及教育制度。现代人要想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在职场中获得一席立足之地,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转变。

2.3高等教育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多元化表现在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及内容、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评价等方面。教育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教育的形式上。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MOOC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加拿大教育学家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两人推出秋季在线课程CCK08(课程全名:the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Knowledge)之后,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后经过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及其同事AndrewNg和DaphneKoller的努力,MOOC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地生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马武林、胡加圣,)5月21日,清华大学正式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中国最早开展MOOC的高校,也是亚洲高校较早开展MOOC的高校之一。(王文礼,)很快,MOOC教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都相继推出了MOOC学习网上平台。未来社会,人们的学习不再仅限于学校,而是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和形式,比如互联网等随时随地地学习。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还表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样性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现在,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w.esteachers.com第4期(总第076期)4月展需要,除了传统的课程,很多大学推出了很多“接地气”的课程。例如,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及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的恋爱关系,一些大学开设了恋爱相关课程,广受学生欢迎。也有的大学开设了桥牌课,甚至是电子游戏课程等,吸引了一些大学生的关注,使得原本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娱乐活动得到认可,被带到课堂上来讲授。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分不开的,是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因此也受到学生的青睐。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根本原因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的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培养的具有不同素质、不同技能的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和办学团体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规格和不同的侧重。此外,教学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各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不同的学科对于人才的标准也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科性质不同,衡量其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同。学生的求学要求和他们自身能力基础差异、性格特征的多样、内在需求不同,所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也不同。(高学,)这些都会导致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总结起来,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挖掘人们的潜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不同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4高等教育学科融合化

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VR、智能机器人等新事物、新概念不绝于耳。在每一个新事物的背后往往都融合了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合作的智慧。毫无疑问,未来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需要不同领域间的紧密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往往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努力。而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广博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跨专业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宋方杰、陆相林,2014),培养多视角、多学科融合的“通才”。高等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为了促进科技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势必会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迈进。

篇9: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

3.1被“忽略”的思辩能力

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PeterFacione)说:“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学会思考”。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融合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更加紧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差异和民族、地区冲突问题;科技进步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打破了维系社会稳定的价值标准及行为准则。这一切变化都对人类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似乎忽略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地听课。教学目标围绕考试而展开,学生只须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单词的意思、答题的套路,能通过考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依然如此。再加上,一些教师迫于学校的考核,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业绩,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甚至只针对某些考试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定,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们已经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固化在学生的意识中,以至于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上课只习惯于听从老师,不去思考知识点是否正确,也不会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给日后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3.2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带着批判改进的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考过程。思辨能力是以思考的最基本的组织(思想的元素)和最基本的知识标准(普遍智力标准)为前提。思辨过程的创新性的关键在于在分析和有效评估的基础上重构思考。(Richara,Linda,)思考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提升能力。现在,依然有部分人认为,大学英语是传统的文科,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技能,没必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思辩能力的训练。实则不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帮助学生获得与其它民族及地区沟通的外语技能,也是了解其它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认识、学习、评价其它民族的文化、道德、价值观的途径,而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批评地借鉴、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本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语言作为伦理推理的指导和思辨的工具,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辩能力认识社会事物的好坏、美丑,努力做一个诚实、谦虚、理性、坚忍不拔、公正、有勇气、有同理心、能够独立思考的社会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教授单纯的语言知识,甚至也不能只教授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而应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灌输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分析的能力。语言学习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不注重语言所传递的内容意义,因此,学生获得的只是干瘪的语言,而不是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弱化语言形式的关注,使得学生更多地思考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概念进行建构,有时对事物的优劣、美丑进行评判,这个过程也是对事物进行分辨和评价的过程。另外,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近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在工作学习中都可能遇到之前没有学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再学习获得能力的提升,解决新的问题。

4结语

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塑造一个具有广博的思想和宽阔的视野、外语水平过硬、思想丰满的社会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自我反思和教育、通晓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语水平过硬、有着高尚人格的人才也一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在提升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思辨能力,继而学会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Richard,Paul&Linda,Elder.思辨能力评价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高学.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53-54.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5):48-49.

[5]宋万杰,陆相林.高校学科融合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176.

[6]王文礼.未来高等教育颠覆性变革的三个方面和表现[J].教育与考试,2015(5):58.

[7]肖建芳.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J].教育探索,2007(4):121.

[8]朱永新.外国教育观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环境创设论文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环境创设论文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目的性取样法,选取了集团下属的三个农村标准化幼儿园―――永商、万和、新平(编码分别为K1、K2、K3),每所幼儿园选取了六位幼儿园教师参与研究(编码分别为T1、T2、T3、T4、T5、T6)。之所以选择这三所幼儿园,主要是因为它们地处农村,在环境创设特别是物质环境创设方面都存在着经费较少的局限和自然材料丰富的优势;此外,这三所幼儿园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而教师个案的选取则综合考虑了教师个人参与研究的意愿与主动性、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总园的优秀教师、行政领导和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构成了课题研究团队。总园优秀教师的参与使得行动研究中的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成为可能,总园行政领导的参与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支持,大学研究人员的参与能够从教育理念上引领研究的方向,为研究设计和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建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资料,由行动团队成员介入到普通幼儿园实际场景,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需要,对个案相关人员深度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环境分析,制定并实施干预方案,然后收集结果并分析原因,提出教育建议及修订计划等,再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继续研究。这一系列行动都是研究团队与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场景实施。参与研究的分园教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行动研究人员,他们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同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环境创设能力的提升。

三、研究程序与内容

行动研究要经历实施计划、观测效果、修正计划、再实施计划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本研究先对这18名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水平进行了前测,了解其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干预方案,并依据方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正。方案制定、实施、修正、再实施的过程历时10个月。最后课题组对研究效果进行了最后的评估和经验的总结。

(一)干预前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行动研究开始以前,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在环境创设和利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

(1)将环境创设的概念和内涵窄化。

87.5%的教师将环境创设等同于班级环境创设,将班级环境创设等同于墙面布置。仅有18.7%的教师提到在创设环境时,不仅应关注物质环境还要考虑心理环境,不仅要关注墙面布置还要考虑区角材料的投放。访谈中也有教师提到:“环境创设嘛,其实主要就是做手工,装饰装饰墙面,让它看起来更有童趣,让幼儿园像幼儿园。”

(2)将环境创设的功能单一化。

75%的教师更看重环境创设的美感,以装饰功能为主。37.5%的教师关注到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即环境创设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审美能力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对美的判断标准的确定,并未倾听幼儿的声音,而是来源于教师认为幼儿“应该是这样的”。

(3)将环境创设的主体窄化。

尽管有62.6%的教师认为幼儿也应该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出于方便、快捷和美观的考虑,独立完成了环境创设的工作。而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途径也仅仅是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

(4)环境创设物质材料来源单一。

由于75%的教师认为环境创设要展现美感,所以在选择材料时,也倾向使用现成的、购买的材料。如有教师提到:“我一般会到网上去找找图案,找好看的,把它画下来或者剪下来贴在墙上。当然,如果有条件从商店里面买到,那更好。既节约了时间,又美观。”“区角里的玩具,我们自己做的,总不如买来的精美,孩子也更喜欢买来的东西,男孩子的枪啊,女孩子的娃娃。老师做的,始终没有那么好。”

2.因地制宜创设环境的水平较低

无论从经济性原则还是教育性原则,幼儿教师都应因地制宜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是前期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存在欠缺,具体体现在:

(1)筛选有用的材料存在困难。

农村幼儿园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很多,但幼儿教师在筛选材料和利用材料创设环境上存在困难。教师在自己的反思日记中写到:“我看到农村很多东西很好看,比如稻草、树叶,看到就拿来用,但是试了却发现效果不好,我觉得自己变得茫然了,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材料都能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当中去呢?又该如何选择性地使用自然材料,使之发挥相应的教育价值呢?”

(2)制作和投放适宜的玩教具材料存在困难。

由于对材料本身性质探索不足,农村幼儿教师普遍无法将本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转换为适宜儿童发展的、儿童喜欢的玩教具材料。例如,教师发现:“刚开始,游戏主题的拟定、区角的设置、材料的投放全都是靠老师主观的想法,觉得某个东西孩子们有可能会喜欢就投放到区角里去。可之后,游戏过程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如‘在河鲜美食一条街’,刚开始孩子们还把玩材料,到后来就一点兴趣也没有了,这让我们困惑不已。”

(二)干预方案的主要策略

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帮助农村幼儿教师转变认识,提升环境创设的水平。

1.参与式的理论培训

以往多次的理论培训让幼儿教师外显的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经能够说出“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等。然而被调查的幼儿教师对环境创设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误区,而认识误区将支配教师的行为,对教育教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围绕“幼儿园环境创设”这一主题,课题组组织了多次参与式的理论培训。之所以组织参与式培训,是因为在参与式培训当中,学习者个体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与其他的个体和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尊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有效解决以往讲座式培训教师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园所综合采用了理论文献阅读、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访谈等方式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培训。例如永商幼儿园组织观摩并讨论了“市级区角游戏的比赛”,帮助教师理解幼儿游戏和学习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新平镇幼儿园在总园骨干教师的组织下,在观摩了军区幼儿园、成都加州阳光幼儿园的照片以后,以“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美观与使用”展开分组讨论,观点碰撞,让教师逐渐意识到,环境创设不仅要人为地赋予美感,还应该考虑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更要考虑是否适宜于本地的幼儿园,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2.主动性的反思实践

反思既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制与途径。因此,鼓励教师在参与理论学习、日常教学工作之时,多途径、多方式地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主动思考以往支持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隐性教育观念。首先,课题组要求教师每周上交一篇反思日记,帮助教师养成自主、主动反思的习惯,同时会展开优秀教育反思的评选活动。其次,每周会组织教师以一定主题,就反思内容进行研讨,促进集体层面的反思。以永商园为例,该园的研究重点是“丰富区角游戏材料”,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们就围绕“各年龄阶段游戏材料的适宜性”、“游戏材料如何实现一物多玩”、“为什么教师做的游戏材料和区角,孩子不爱玩”等等主题进行集体反思。再次,这种集体的反思采用了“头脑风暴”、“六项帽子思考法”等策略,帮助教师打破思维的局限性,有效而深入地对现有的环境创设行为进行集体反思。最后,课题组还始终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理念,让幼儿教师多去其他园所观摩及在园内进行了培训,当教师暂时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当他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时,他们更容易发现认知上的冲突,更有益于展开突破传统思维的反思。

3.网络状的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以及园所整体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要方式。从学习共同体中合作学习的类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是指导性的合作学习,包括由研究团队中高校教师、成都市优质幼儿园骨干教师、总园骨干教师、农村中心园老教师和新教师的指导合作。指导的方式包括参与式培训、送教下乡等。送教下乡的重点也从每周一次的集体教学活动转变为以环境创设、游戏材料制作为重点。总园的环境创设小组还会对各分园的环境创设进行统一规划。其次是表现性的合作学习,如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会等,每学期会围绕不同的主题,如“区角材料的制作与投放”、“利用自然资源创设环境”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其三是研究型的合作学习,例如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一方面促使中心园幼儿教师思考如何将本地的人文文化和自然资源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中,使得环境的创设具有“文化适宜性”;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提升,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例如,集团园的四个中心教研组,围绕“科学”、“艺术”、“健康”、“语言”领域,定期组织相关领域区角活动的构建和玩教具制作的研讨。而集团园的背景使得学习共同体更突显了多层次、网络状的特点。上述三个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既在分园内部展开,也在分园之间展开,同时也在总园与分园之间展开,区域联动则使得成都市市区的优质幼儿园也进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之中。

4.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园所综合采用了质性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创设环境的能力进行评价。质性评价主要采用档案袋的方式,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积累和反思、教师创设环境的照片以及形成的研究论文。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发展档案袋不是简单地作为教师发展过程记录的载体,而是从本质上起到了发展性评价工具的作用,支持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园所定期对教师档案袋的内容进行集中讨论,促进教师梳理、总结、回忆和巩固已有的经验,以便在新旧经验之间建立联结;也有利于幼儿园分析教师已有经验,提供普遍化与个别化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支持,以实现学习的延续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集团化的背景,这种发展性评价呈现出了多个层次:首先,它包括了教师对自己环境创设能力的自评;其次,是各农村中心园对其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自评;再次,是集团园组织专门的专业队伍对各分园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外部评估。具体而言,常规小组会每月一次实地进入到各分园,通过观摩游戏与教育活动、观察环境、与教师访谈评估、查阅教师档案袋等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还会考虑系统的解决方案,对全园教师展开培训。

四、结果与讨论

(一)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都证实了幼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转变。

1.对环境创设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更丰富

经过为期约一年的课题研究,仅有12.5%的教师仍然存在环境创设等同于班级环境创设、将班级环境创设等同于墙面布置的情况。绝大多数教师提到创设环境时,都会考虑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等心理环境,关注的重点也从墙面布置转移到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玩教具的制作当中。例如,有教师提到:“实施环境创设的初期,我就是将传统色卡纸做的各种传统的小动物请下了家园栏,然后全部换成了自然材料做的装饰……营造乡土的气息。一时间,班上的孩子和家长都看到了班级环境焕然一新的变化,都很高兴,连我自己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可是,时间一长小朋友和家长的新鲜感消失了,连我自己也觉得这些表面的环境虽然是改变了,但是根本没有融入整个幼儿园的生活,也没有融入孩子们的游戏中。恰逢那个时候我班的小朋友天天都在玩区域活动,而投放的材料有些已经比较破旧,孩子们越玩越没有新鲜感了。于是,我把孩子们对区域游戏材料的创设和添加作为对自然材料运用的出发站。”

2.注重环境创设功能的教育性

通过课题研究,绝大多数教师(93。75%)关注到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即环境创设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审美能力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认识到应该让“环境说话”。“班级的环境创设不是花架子,也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做。而是为了孩子们,即要让孩子们从环境中受到熏陶。”

“墙饰主要是平面的粘贴对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贴死、贴牢,不能活动,幼儿根本不能自主的操作;几乎没有想过问问孩子,想用这些材料来做什么呢?或者应该怎么做,且材料都是被老师贴死的。”

3.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问卷调查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幼儿也应该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这种改变也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或停留在观念中,在实践中,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环境创设,比如幼儿对墙面布置的设计和创作、区角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制作,当然也包括教师对儿童想法的尊重和倾听。“幼儿才是幼儿园的主人,环境创设应该多听孩子们的意见。如果他们不喜欢,你做得再精美,也是给成年人看的,跟孩子没有什么关系”。

“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材料丰富河鲜馆的过程比我自己直接做游戏材料要慢得多,也要累得多。但是我想,幼儿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习的。比如,河鲜馆里面有什么,我们要带他们去参观、体验,食品用半结构的材料怎么做,他们得动脑筋思考,还能锻炼动手能力。让孩子在过程中慢慢成长、慢慢体会,我想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

4.环境创设物质材料来源的多样化、生态化

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一味给儿童提供精美的游戏材料未必是好事情,特别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应当适度增加本结构的材料,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应该多样。如有教师提到,“自然的材料能够节约钱,对农村幼儿园尤其重要”。

“以前以为精美的就是好的,现在才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不同。看了很多成都的幼儿园,发现一些我们原来根本瞧不上的游戏材料,比如水、沙、泥土,孩子们都玩得很带劲,而且也很有意义。有些幼儿园还把川西的竹子玩得很好,原来游戏材料可以这么多”。

(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利用本土文化及自然资源展开环境创设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不少农村园的教师在玩教具制作大赛上获奖。他们的成长主要体现在:

1.能够筛选出有用的材料用于环境创设

以自然材料为例,教师对收集来的各种材料先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大致有这样几类比较适用的:竹木类(竹竿、竹枝、竹筒、木块、树皮、树枝、篾条、树叶等)、秸杆类(麦杆、稻草、油菜杆等)、瓜壳类(花生壳、瓜子壳、丝瓜壳等)、种子类(豆类、谷类等)。为了操作和保存,一般运用晒干处理后的材料,而非直接使用新鲜的材料。

2.对材料进行初步加工用于环境创设

园所总结出对材料进行加工的策略方式。以自然材料上墙为例,包括:(1)在使用之前要进行粗加工,比如对竹木类进行切割打磨,对瓜壳种子类进行筛选,对秸杆类进行剪切等,总之是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2)运用纸做中介材料,把要用的东西先粘在纸上,然后再粘贴在墙上,窍门是要选择适合的粘胶。(3)适宜的美化方式。如上色,根据实际的需要给自然材料上漂亮的颜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广告颜料;还有就是与彩色卡纸等传统材料搭配。比如我们在做《胸有成竹》寓言故事的环境创设时,就直接采用刷了绿色颜料的竹枝加上卡纸做的竹叶,完成后的效果既美观又有立体感且生动形象。

3.注重游戏材料投放和使用

园所教师更善于合理地利用和划分空间,永商幼儿园就构建了包括艺术创想(美术区)、梨花溪内的河鲜馆(农家乐)、益智区和自然角、建构区、表演区、种植区等区角,并且在各个活动区都配备有相应的活动材料。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比如万和幼儿园利用竹资源和幼儿一起制作大量的户外活动游戏器材。新平幼儿园的教师收集了一些杏核、石头、植物的种子等替代成品中的棋子,发现幼儿的兴趣更高。再如,在智力游戏区―――穿珠活动中,除了成品的珠子之外,教师又试着投放了一些高粱芯、瓶盖,孩子又来了兴趣,他们尝试着串起来当项链、手镯,挂起来当鞭炮。在美工区,孩子们用稻草做稻草人、编辫子等;在娃娃家,孩子们用缩小版的农具模仿大人做农活,如筛种子、晒种子、种种子,做可口的饭菜,可能毛绒玩具跟城里孩子相比少了很多,孩子却能快乐地参与游戏。在儿童的区角游戏当中,教师不满足于游戏材料投放,还注意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现象,制定合适的支持计划,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教师在刚开始指导孩子们讨论、商议分配角色时,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教师就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中,如“我是送外卖的,请问需要点餐吗?”不仅会使游戏的情节得以丰富,而且区域与区域之间有交流互动。

五、结语

总体来看,通过此行动研究,农村中心园教师环境创设方面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专业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而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农村幼儿园环境的变化。农村幼儿园不再是小学的翻版,也不再对城市的幼儿园亦步亦趋。既体现了与农村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幼儿园环境,也为儿童的学习和游戏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当然,仅就环境创设而言,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后续行动研究的跟进。例如教师对心理环境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需要总结有效建构心理环境的策略;如何更好实现墙面教育性和装饰性的协调统一;教师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具有年龄适宜性的游戏材料,如何实现一物多玩;在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及其家长能够体验到成就感;等等。

篇11:谈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论文

谈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论文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当前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数学化与实证化的发展趋势,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分析方法与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了经济学教育的文化批判性。教育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下的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面向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启发学生对理论与现实的思辨,通过教育的反思来提高教育的自觉性与文艺批判性。

一、教育与思辨

(一)思辨与思辨能力

一般而言,思辨是指思考与辨析。思考即逻辑思维活动,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工具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而辨析则是对于命题提出怀疑,审视命题的逻辑,提出问题与假设,查找数据、分析论证并加以解释,是对事物的性质、类别、机理、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在认识上加以区另IJ。思辨在哲学中有其规定性,它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思辨是一种思维方式,思辨研究是一种理论研究,是以演绎法、归纳法与类比法为主要工具,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思辨方法曾经是很流行的分析方法,近代中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方法的盛行取代了思辨方法而居于统治地位。但是,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思辨方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也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辨能力能够让一个人全面地、深刻地、长远地看待客观事物及其发展。思辨能力的核心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理能力,以及对所做出的判断进行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等方面的理性说明的能力。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将人的智力划分为七个范畴,而逻辑推理能力是其中之一。可见,思辨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它包含着逻辑思维能力与辨识能力。

思辨能力包含哪些方面?对此的说法不一。有学者指出思辨能力可分为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两部分。思辨能力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的广度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丰富与否反映出来,思维的深度则需要缜密的思考与探究事物的好奇心,思维的深度决定着思维的广度与速度。

如果一个人缺乏思辨能力,就会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宋怀常在《中国人的思维缺陷》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缺少思辨方法,思辨能力的不足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如推理能力不足,看待事物表面化、片面化,不能从多个视角全面地看待事物,缺少长远的眼光。由于思辨能力不足,中国人缺少反省能力,易产生从众心理,易形成个人崇拜,这些都是思维简单化、极端化的表现。

(二)教育与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后天的训练与学习可以提高这项能力,因此,教育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原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先生认为,中国人要学习西方文明,首先就要从逻辑思维开始。

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知识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有着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而教育也是特定情境中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生成性和建构性(刘旭东,)。科学知识不是由物质世界给予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出来的。知识以概念工具为中介,概念则是为了建构和解释实验结果而创造出来的,知识只是借助于概念这些抽象的工具来表达,因而知识具有理论化、抽象化的特性,而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的思与辩。

著名旅美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曾经谈到,思辨能力的训练是美国教育的精华,美国的学校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辩论与科学方法最基本的训练,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选民做好思辨方法准备。因此,陈志武教授指出: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教育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

二、理论经济学为思辨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学术空间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

首先,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理论体系成熟,经济学流派众多,内容非常丰富,几乎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覆盖面之广、知识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济理论高度抽象,现实中的经济变量在经过简化处理之后只剩下少数几个进入经济模型,再加上某些经济原理的假设前提与现实中人们的习俗观念相左,因此,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理论知识时往往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

其次,由于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每个原理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这些理论不仅可能与当代西方各国的经济现实不符,而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存在着较大的不适应性。

思辨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加深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将经济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相比较,将西方国家的现象与中国相比较,将历史规律与现实问题相比较,教师如果能够从多个维度对经济原理进行剖析,那么学生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二)西方经济学数理模型多

西方经济学与数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我国大学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比较强调数学逻辑方法,经济理论的分析大量地借助于数学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原理基本上都是用数理模型来表达。事实上,如果不重视数理模型的分析,那么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与原理就难以理解,如果不重视数理模型的训练,学生就难以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思辨方法的特点就在于抽象思维的活动,思辨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演绎与推理去分析问题,而这些正是数理模型训练的基本方法。数理建模属于纯理论分析,是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入门方法,通过先提出假设命题,然后分析论证,最后求解,这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辨析能力的作用非常大。

(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大量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方法注重实证分析,实证方法包括数理统计、计量分析与经济实验,实证分析的目的往往是对某个经济原理证实或者证伪,从而完善与发展既有理论。有些学生认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强,内容空泛,难以学以致用。事实上,经济学是实实在在的,它越来越强调用数据说话,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最先进的分析工具。思辨能力在实证分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查找数据、构建模型、分析论证、导出结论,最终要对结论作出解释,找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或者事物独有的特性。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中庸》有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乃是治学之道。理论经济学特有的理论魅力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学术空间。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D)对价值观的思辨

价值观是人们对外部事物与自身行为的总体评价,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尺度,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反过来,它又影响着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心理倾向,具有社会性。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与教育经历不同,价值观就不同。在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中,家庭是第一位的影响,而学校也起着重要作用。价值观一旦形成后,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可以改变的,它具有可塑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可塑性较大,因此,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意义重大。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体现了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价值取向。西方学者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不少集中于它所表现的极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决定论价值观体系上。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将经济主体抽象为追求自身满足最大化的经济人,采用一种个人主义方法论与最大化的分析技术来论证市场机制的完美。西方经济学对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制度的分析,常常会使学生认为私有化是最有效的产权制度。而微观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前提假设,让学生只看重人性中的“利己”一面,忽视了“利他”的一面。比如,有学生在学习机会成本以后,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然而,他得出的结论却是“有钱可以买到一切”显然这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凡此种种,如果不对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内含的价值观进行辨析,就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误导。而当前主流经济学越来越注重数理化、实证化的发展倾向,导致了经济学教学只注重演绎推理的技术处理过程,而失去了对人文精神的应有关怀,经济学教学思辨缺席现象非常普遍。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任何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及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与行为的价值观,这就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力极为深厚广泛,其价值观对于西方社会的维系起着很关键的凝聚作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往往以自由、平等、民主为包装,以充裕的物质条件为诱惑,以宗教、社团、商业、文化等形式向我国年轻的一代潜移默化。与我国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化、空洞化相比,他们的价值观渗透更为隐蔽、实用,他们的价值观教育手段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年轻的大学生群体非常重视。因此,如果我国不重视对年轻人价值观的引导,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承面临着断裂的危险。

高校是先进文化与思想的传播地,高校大学生是同龄人的精英,今天的大学生日后将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人才。他们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一方面,他们容易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另_方面,年轻的他们也容易被误导。因此,在中西方价值观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是双方争夺的对象。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与交叉学科的思辨

教学中应注意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思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比较多,不同的经济学科对同一概念的解释并不相同,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模糊,容易混淆。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要多思考,也就是思辨。运用思辨的方法,有益于深刻透彻地理解经济概念。

比如,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理论体系由供求原理开始,而价格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事实上,从-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学生可能就陷入了迷茫之中,困难在于对价格概念与供求原理的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价值取决于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价格的变化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值变动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观点是,某种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效用水平来决定,效用水平是消费者对商品为自己带来满足的主观评价,商品均衡价格的形成取决于供求双方的议价。在此,教师应该对两门学科中的价格进行比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而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不同于使用价值。由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两门学科使用的方法论差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的、辩证的,而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约定主义、还原主义。由方法论引申下去,折射两门经济学科的价值观差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新古典经济学体现了市场论、私有化等资本主义价值观。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思与辩只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展示与引导,其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们应该摆脱那种填鸭式的、应试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古代教育家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得到完全发展的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怀疑、比较、辨析、思索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三)理论与现实的思辨

教学中还要注意理论与现实的思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困难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经济原理与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区别开。一方面,我们要将知识学以致用,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运用经济原理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理论不是现实的简单描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主要是指,理论是现实问题的一种抽象的文字处理,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基本假设、经济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等学术研究工具,经济学不过是供经济研究者交谈的一种语言而已。所以,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注重专业性训练,要与现实经济问题区别开来。比如,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物价水平的变动是引起产品市场的变动还是货币市场的变动呢?学生直观认识是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消费变化从而导致产品市场的变动。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将消费看成是收入而不是价格的函数,价格的变化引起货币数量的变化从而导致货币市场的变动。对于诸类问题,教师一定要细致处理,及时消除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问题来教学。比如,西方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生产函数,也就说,无论该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相同的投入要素就一定可以得到相同的产出水平,可见,该理论忽略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等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理论将企业看成理性人,企业的行为真的是理性的吗?果真如此,怎么解释我国某些国家免检产品、名优产品的生产商弄虚作假现象呢?只有从不同角度对于企业的性质展开讨论,将现实与理论相联系,进行联想、类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2: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摘 要在分析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从问题设计、课堂氛围营造、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展开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逻辑思辨能力 职业发展

0引言

在中职生培养上,还应认识到学生在踏入社会过程中需要以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更好的认识事物,以便通过理性的判断看待各种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继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篇13:语文教学中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2.1加强思辨问题设计

想要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培养,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还应加强思辨问题的设计,以便通过提出充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學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进行问题的思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提出理解性问题,促使学生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寻求问题的`解决答案。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以便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非黑即白”的理论,以至于学生的思辨欲望未能得到释放。设计思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继而达成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目标。

2.2营造课堂思辨氛围

在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想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想法和意见,还要完成课堂思辨氛围的营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需要完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从而更好的参与课堂互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容易产生新的想法,突破旧实行的束缚。通过大胆表达,可以使学生得到鼓励,久而久之则能形成主动思考和质疑的习惯,继而得到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重新实现自身定位,以朋友身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

2.3组织课堂辩论活动

辩论是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较好办法,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辩论活动的组织,以便使学生更好的将语文学习与思考结合在一起。围绕教学主题,教师可以提出辩论主题,然后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辩论小组,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而各小组应选出一名组长,同时选出两名候补辩手,由组长代表小组发表第一轮演讲,由候补辩手展开自由式辩论。确定辩论主题后,教师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观点,并围绕观点进行表述。开展该项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锻炼理清语言逻辑,保持清晰的思维,掌握大量的思辨方法,因此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得到培养。实际上,采取该种措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体验机制,促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获得启发和良好体会,继而形成思辨的良好习惯。

2.4通过读写培养逻辑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逻辑思辨能力培养渗透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材料讨论时,通过提供开放性的答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各自的想法,则能使学生更好的思考阅读材料,得到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锻炼。具体来讲,就是提出一个写作主题,同时不规定写作方法、文体和字数,然后由学生结合各自的理解进行写作。而采取该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依靠自身思考完成写作,所以能够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实际上,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材料和方法,都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对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进行培养,继而使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3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语文教学还应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运用,从而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营造课堂思辨氛围、设计思辨问题和开展辩论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党立新.预设、推理与中学生语篇阅读意识的培养[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7(04):64-66.

[2] 焦卫国.阅读界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规矩”--由“韩李之争”说开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1):30-34.

师德建设的认知思索研究论文

DV大众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观的论文

孙云晓评高考作文

的四川卷高考作文题目解读

大学音乐课程小论文范文

山东卷高考作文真题及点评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论文

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

思辨性议论文范文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凝聚的力量和谐的环境思辨的能力论文(推荐13篇)】相关文章: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刊物2023-12-27

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名师解读2022-05-24

论文 哲学与智慧的关系2022-12-06

揭秘往年高考作文预测作文题目2022-06-03

高考作文:高考材料作文试题精编2024-04-05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2023-11-24

福建卷作文题目解析2022-04-30

论文考核小组评语2023-12-01

2022年四川高考作文点评与「经典版」2022-10-14

马克思论文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