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公允值在我国的运用论文(集锦10篇)由网友“叮当线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审视公允值在我国的运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审视公允值在我国的运用论文
审视公允值在我国的运用论文
【摘 要】新会计准则已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但公允价值的运用颇具争议。本文从公允价值产生的国际背景分析其在我国应用的必然,并针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特征对其运用前景进行展望,力图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进行再次审视,以期对更好地执行新准则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允价值; 运用; 背景; 必然; 展望
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公允价值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对公允价值的看法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使财务报表更加逼近经济现实,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反对者则认为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盈余操纵提供了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公允价值会计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大辩论,既在预料之中,也合乎情理。真理越辩越明,但在辩论过程中,认识偏差也随之涌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进行重新审视。
一、公允价值产生的国际背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两个会计目标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应以提供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主,侧重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对企业以外的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即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美国有多家银行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巨大损失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而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因此,很多投资者认为,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财务报告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在此背景下,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公允价值就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个倡议仿佛一个动员令,从此后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努力扩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中的运用。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必然
我国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强烈。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会计国际趋同的必然要求
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这充分显示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实质性进步。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建立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必要条件
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了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步评估报告的结论,认为:中国在欧盟制定的五个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只有一个达标,其他四个仍未达标,现阶段欧盟仍无法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据悉,在四个未达标的标准中,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名列其中。欧盟上市公司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许多国家已经认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国际反倾销法中,许多判断标准都涉及到了公允价值概念。因此将公允价值纳入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同时,建立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体系,也就具备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要件之一。
(三)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为公允价值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及不断涌现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合同、期权合同、远期合约、掉期合约等,使公允价值的推广成为大势所趋;而资本市场上,商誉、人力资源和专利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只有采用公允价值才能反映这些资产的真实价值;加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董事会、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证监会等将为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筑“防火墙”。这些都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推行创造了条件。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特征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接近的重要一步,体现了我国的具体特征。
(一)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首先,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等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涉猎范围基本一致。其次,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方向上的一致性。
(二)趋同而不等同,保持中国特色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16条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第57条规定具有明显的不同。而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不得已而为之的重大变革。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是具有实质性差异的。也就是说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是在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企业体制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不是简单地追求相同,而是保持了中国特色。
(三)谨慎运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相关
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里一方面强调我国仍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其他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地位并非主导;另一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条件要求较为苛刻。这是因为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资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公司治理、企业高管人员道德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也是我国不宜以公允价值作为主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展望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涉及应用环境的全方位质量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应用任重而道远。
(一)公允价值将来应该会越来越被重视且广为采用
就会计职业界而言,随着人们对会计信息公允性的进一步认识,对会计公允的评价也越来越切实地基于会计基本目标,因为公允意味着会计真正成为了为信息所需者及时、准确地提供全方位决策信息的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而对于审计职业界来说,公允一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工作目标之一。至于评估职业界,可以说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公允而生,为公允而存的。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于职业界的综合素质提出挑战
首先,公允价值对职业界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挑战。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以及融资租赁等诸多业务中均涉及到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公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对审计职业界而言,因为要评价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公允与否,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能站在相对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政策甚至诸多会计基本原理,因此对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将更高。而对于资产评估界而言,因为会计界可以将相应的压力直接转嫁给资产评估界,这样的挑战更具体和深刻。其次,公允价值挑战了职业界的职业道德。在前后发布的几个准则中,曾引入公允价值,但之所以被迫废止,主要原因是诸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调整利润,而究其根源,可归于为职业道德问题。最后,何时能给出一个公允的易于为人们所理解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且能建立一个较为理想而易于现实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这也许不是某一个职业界的问题,而是对所有相关职业界的挑战。
(三)公允价值的全面科学运用存在难度
我国与国际一样,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有活跃市场的报价;同类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的报价;采用估值技术(涉及对现金流、对折现率、对期间的判断)确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同时公允价值本身也并非十全十美。譬如,按照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投机、炒作等非理性行为所蕴涵的不合理定价,只要不是强迫交易的结果,也包含在公允价值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公允价值的一大缺陷。但是,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不能也不应成为回归历史成本的理由,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才是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会计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8:238.
[2] 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2: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论文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论文
20xx年1月1日,我国出台新会计准则,该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通过此定义很容易看出,公允价值对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公平性进行了着重强调,其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分析、比较和评价各种相关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分析
(一)应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在进行该项交换的时候,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无论换入的资产还是换出的资产,其所含公允价值均能够进行可靠计量。同时新准则对是否存在商业实质做出了相关规定:企业应当对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进行关注,这是由于若存在关联方关系,则可能导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没有商业实质的发生。
(二)应用于债务重组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若债务重组是通过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则通过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对债务重组利得进行确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则作为资产转让损益,在企业当期损益中计入。与此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定义中,增加了对债务的让步使用前提条件,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方可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由此使对新准则的滥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应用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中公允价值得到最为典型的应用体现,其是金融工具最相关,并是唯一相关的计量标准。因衍生金融工具中转移风险报酬并不是与实现权利义务同时进行,这与传统会计的计量标准不相符合,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不再使用,而这一问题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新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做出来规定,其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的相关信息在表内外都将得到全面反映,由此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于此类资产或负债潜在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均可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投资者决策得到充分优化。
二、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取得公允价值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其还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形成,因此导致某些计量项目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从而难以取得公允价值。
(二)交易价格的公允性被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
我国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尤其普遍的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交易,在此交易中常常出现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这种情况仍不可避免,造成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根源。
(三)过度依赖职业判断而使“公允价值”有失公允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决定着公允价值估算是否准确。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人员仅对形式规范的会计实务所熟悉,而很生疏需要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计量这两个过程。公允价值由于其涉及到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由此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高。同时由于计量技术的多样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导致会计人员存在主观判断,由此导致“公允价值”有失公允。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成果,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公允价值框架和计量。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我们可以参考引用这些经验和做法,使运用公允价值的风险得到大大降低。
(二)加强市场经济建设
一个近乎完美的市场方可利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要实现成本效益只有在活跃的市场中,有效的运用现行成本、市价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评估,而由此得出的结果才能与其内在真实价值相接近,从而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活跃市场的存在的基础,因此降低企业成本与工作量,使获得的公允价值可靠的重要条件以及使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根本性措施就是全面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培育一个发育成熟、活跃、公开的市场环境。
(三)完善法制制度
法律在会计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它在既定经济基础上对上层建筑和调节利益流向的规范上具备了强制性,也就标志着它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以较为完善的法制制度来控制市场行为秩序,从而推进法律制度的健全。而健全的法制制度,同样也是控制不法分子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在监督管理上,应监督机构对会计行为的监控,在开展不定期调查的同时,还应利用稽查职权,将查获的不法行为移交司法机关,让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其保障市场主权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公司内部治理、企业主体责任人的道德观念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因素同样也是不能控制的,也是不能使公允价值作为判定属性的原因。公允价值是依赖于市场报价或市场交易价格,或者是通过分析预想未来现金流量而确定的。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因此受到企业负责人和会计职业人员意识影响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就当下我国众多企业,其内部的管理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缺陷,高层管理者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守规意识浅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能力更是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影响公允价值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源上控制,唯有加强对企业的管控治理,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才是真正在为公允价值创造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勇.浅谈公允价值取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JJ.商业会计,,22.
[2] 张丽琨基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慎用[J].商业会计,2010,21.
篇3:公允值计量在国内的运用毕业论文
公允值计量在国内的运用毕业论文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公众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争论,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公允价值的局限性。本文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用环境出发,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对目前我国目前这个特殊时期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给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适用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在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公允价值所要求的完善程度,资本市场容量严重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性,适宜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完善,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着重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环境进行探讨,为我国企业未来执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特点
在传统会计计量中,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直在会计实务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历史成本计量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之处。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利润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进行计算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因此,由于收入和费用计量属性不同造成的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因此对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对更科学合理。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够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加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其高度的决策相关性受到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青睐,能够满足其决策需求。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由于计量属性上的差异,导致不符合会计信息配比原则的要求。为了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以体现会计的相关性、稳健性等原则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优环境的中国化
1.公允价值要求的活跃市场完善程度
不少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市场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活跃的成熟的市场。由于中国缺乏活跃市场,因此,很难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里,活跃市场是“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市场:(1)市场中交易的项目是同质的;(2)通常可在任何时候找到自愿的买方和卖方;(3)价格公开”。这种模糊认识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接轨的进程,使我国已正确树立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与其具体操作途径南辕北辙。对于某种资产或负债来说,目前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可能满足上述活跃市场条件,也可能不满足。从总体上来说,可以说中国缺乏活跃市场。但是,笔者认为:(1)所谓活跃市场只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所有种类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活跃市场,也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所有种类的资产和负债都不存在活跃市场;每个国家或地区,总是存在某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较活跃,某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较不活跃,这两者间的比例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市场的总体的相对活跃程度。当然,市场越活跃,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就越有利。(2)即使在活跃市场环境下,若不存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公允价值也无法正确完整地采用,因为现值是公允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资产评估市场的规范程度
资产评估作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本保全状态,能够从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完善会计的配比原则,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的收益,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总的来说,及时准确的资产评估可以更加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保证公允价值获取的相关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产评估市场存在资产评估服务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同样有着买卖双方之间的媒介――交换商品,但作为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资产评估服务市场,资产评估市场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资产评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
对我国这样一个资产评估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国家来说,需求者的相关知识就更加缺乏,根本无法达到与国外专业评估人员和评估机构基本对等的程度。资产评估的定价机制实际就是资产评估收费的确定。我国现行的资产评估收费制度是政府指导价管理,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办法,即按资产评估金额的大小划分收费档次,按档累进计费。国家物价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确定出基本收费标准,各评估机构在结合标准的同时,考虑物价上涨指数、评估风险、资产规模、难易程度、评估目的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评估收费。这样就使得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评估收费,评估市场中的供给者则会利用评估市场定价机制的特殊性为自身谋求经济利益,从而影响公允价值获得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经济运行机制不能达到最优状态,我们不可能彻底消除不对称信息对评估业的影响,但可以采取措施尽量抑制和减轻不对称信息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我国资产评估市场能够快速、健康发展,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环境更加良好。
3.相关法制健全程度
在我国,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这样获取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会很差。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公允价值的监管等相关的制度建设。
虽然部分交易其业务操作与管理都有公开的标准来规范,如,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已经发布了场内交易证券品种的信息披露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执行的差异不大,证券产品的.发行人、创设人、担保人、托管人、交易规则、交易信息等都有公开和标准的规范,但是,仍有不少交易缺乏相应的标准,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缺少相关性和可靠性。如:部分金融衍生产品虽然品种多,但投资不活跃;除场外交易外,大多是机构投资者一对一交易;还存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信用评级机构的价格发现机制缺少竞争性,交易信息对公众的价值不大,或有负债等表外工具合并进入财务报表的条件规定不清晰、规定也不统一等问题;总的来说,场外交易的结构产品缺乏透明度,缺少流动性,价格形成机制和发现机制运行不畅,形成了结构化产品的潜在风险。
由于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准则中,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环节,因为各交易主体的主管部门不同,导致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缺乏统一的标准。况且对于不同的项目,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不同,现行的做法可能导致各个具体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和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操作上的难度,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统一的具体指南,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管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4.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
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是在公司治理机制环境下完成的,公司治理的完善过程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其中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有缺陷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不能保证公允价值获得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同时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尚待进一步完善。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因此,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
从经营者层面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多脱胎于国企改制,其经营者多数来自行政委派,他们没有持有或者仅少量持有公司股份。在这些公司中经理人的报酬往往没有和工作绩效合理挂钩,个人收入没有合理地体现个人贡献,使得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控制权收益提高个人收入,而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道德风险,追逐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或歪曲会计信息达到目的,使得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利益相关者决策,从而使得资本市场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三、对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若干建议
1.完善市场经济环境,提高估价技术水平
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最简便的来源,也是最为客观、可靠的信息来源。只有不断完善市场建设,建立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场数据支撑。当前,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网络,大力推进财务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体系,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对于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负债信息,要采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我国应在会计准则及有关法律规章中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比如说颁布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以指导如何采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应用指南中,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明确规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等。从而完善市场经济环境,提高估价技术水平,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持久健康发展。
2.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特别是资产评估业务的规范程度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运用公允价值缺乏一定的标准,专业人才、信息系统以及数据欠缺使得对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披露都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所以需要完善市场的规范程度。资产评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必然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我国目前形成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但是其监管的力度明显不足。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落后、人为分割市场、政出多门、法度不一,对于行业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等问题,致使有些资产评估机构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铤而走险。因此,我国资产评估业应完善监管体系。
3.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公允价值监管等相关制度建设
由于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透明高不高,公允价值的监管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金融产品的结构化程度,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流动性,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为建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绿色的适用环境提供制度保证。可以在总体上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我国颁布了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所以也应该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公允价值的监管具有统一性。
4.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建立并完善经理人报酬激励机制,建立风险、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比如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股票期权曾被认为是经理人的金手铐,它用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关系把经理层和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除此以外,还应完善公司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经理人员任免制度、经营者风险抵押制度等,会计信息造假本身就是一种趋利行为,如能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就会激励经理层摒弃对会计信息的操纵,转向关注业主经营。所以,在我国,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披露得到一定的技术支持。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发展要立足于会计环境,应当与本国面临的金融环境与风险状况相协调。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对金融稳定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如果全面抛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不利于风险的及时揭示;同样,不顾金融环境的发展水平一味地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将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篇4: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论文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公允价值问题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在交易时达成的共识。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法规已经出台,其适用范围,运用准则对金融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在新准则中的运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公允价值在今后的更多领域发挥其功能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运用价格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区别。首先要明确一点:现值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因为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必须可用于交易或事项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初始计量),而现值则不可能。现值总是将未来的价值考虑货币的时间因素折算为现在的价值。所以,初始计量不存在什么现值问题,但是运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技术却可以寻求无法观察到而直接由市场决定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目前我国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
虽然我国在新准则中部分地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是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是十分谨慎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基本准则中也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另外,在各项使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中,也严格限制了使用条件。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即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这些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表达,同时也可以有效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准则的运用分析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意味着地产公司可以对两种模式进行选择,而且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准则还规定,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之所以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了,主要是折旧的部分已经通过公允价值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而相应地得到了补偿。
上述规定可能产生以下影响:原先上市公司拥有的物业都被计入了固定资产,因此,物业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报表中。近几年物业升值迅速,因此,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奠定了重估净资产值的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项方法进一步的认可。而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肯定会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并使重估净资产值的估值方法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
(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
早在6月财政部发布(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就曾引入过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利润反映。但由于当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发展及监管等所存在的问题,公允价值的使用非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公允性,反倒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借口,于是,在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中不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再次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应记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的债务人能够得到债权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以将豁免的债务算为当期收益,在利润表中加以反映。这一做法显然有别于20修订后的准则将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债权人损失和债务人利益的判断标准,理论上更为严谨。
(三)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期末以历史成本与市价(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市价低于历史成本时,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趋近公允价值,此时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在公允价值计量法下,不会产生交易收益;而当市价高于历史成本时不作账面处理,即非货币性资产升值时,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可以产生大量收益,所以此时企业仍可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来人为调节利润。按照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立刻改变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水平,但优质资产的注入的确会提高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而且如果上市公司对注入的优质资产提高管理水平,也能提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甚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所以,新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既能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也能使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提升。
(四)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影响分析
财政部发布了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ASBE)中与金融相关的准则有4项,即:ASBE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ASBE23号金融资产转移,ASBE24号套期保值,ASBE37号金融工具列报。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在短期投资方面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只采用市价法。因此,这种新做法将会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的部分利润浮出水面,使得公司业绩有所提升。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其中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公允价值(交易所市价)计价。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不再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该类资产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那么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则体现在当期业绩之中,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
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新的会计准则顺应了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复杂发展趋势,这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清刚。试论“真实与公允”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4)。
[3]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研究[J]。财会月刊(会计),2006,(4)。
篇5: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论文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论文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财务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会计计量展开讨论的。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自七十年代就开始被引入会计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学术界、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剧烈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市场环境的限制,公允价值在我国几经用弃,经历了曲折过程。我国在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上,明确将公允价值列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9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争议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深入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一)公允价值首次应用(~)。公允价值首次出现在19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这段期间里,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所颁布的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此外,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准则中也有涉及。这一阶段提倡公允价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做法。公允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第二,在年6月24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讲解中,对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阐述在各准则中具有代表性:“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换的价值”。
(二)公允价值用而又弃(~20)。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由于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时常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投资准则中,出现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中,绝大多数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被取消:即对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尽可能地回避按公允价值计价。当时的准则讲解中详细阐述了取消的原因,原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准则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而我国当前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又不是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从而给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为了防范类似问题继续发生,并及时解决已存在的有关问题,财政部决定对原准则进行修订。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至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在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为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创造了必备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一轮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被重新提出,且在19个具体准则中被提及和应用,这成为此次新准则的一大亮点。从此,我国会计准则基本达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公允价值“用”与“弃”的演进历程正说明了:公允价值的“用”与“弃”是在当时的社会产权约束下,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利益关系博弈的结果。
二、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
(一)现实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基础是公平交易,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是在了解交易情况的前提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现实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目前我国没有足够活跃的交易市场,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证券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监管不力,流动性不强;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很难把握。因此,现实经济环境成为一个公允价值得以广泛应用的制约因素。另外,只有通过充分活跃的市场交易确定的公允价值才是可靠的,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现今市场上难以找到可供对比的交易价格,获得其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往往只有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公允价值信息质量可靠性难以把握。公允价值的认定,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第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然而,市场信息的多样化、估价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势必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遭到质疑。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仍不成熟,各类要素市场运作还不够正规,导致市价的计量不准确,可靠性不太高。
(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由于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而且,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关联方交易大量存在,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和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工具。企业经营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比所有者具有更大优势,从而在实务中出现了大量利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伪造会计信息的现象,同时,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经理接受董事会指令,按董事会决议工作,在关联交易、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中,董事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公允价值进行操纵利润,要求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命令和意图行事。内部审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内部监控形同虚设,这就有可能更加助长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四)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选取同样或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如何采用估值技术,这些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获取渠道通畅与否、获取信息及时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资产评估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如何建立与这些部门的联系,这些部门如何强化他们的服务功能,另外这些部门所发布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滞后于市场信息都直接关系到公允价值的取得;第二,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第三,如何在制度安排上建立会计界与资产评估界的联动机制也面临障碍。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五)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确定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其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外部信息,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功底以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职业判断的经验相对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然影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解决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目前,我国市场体系本身正在得到逐步完善,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以较低成本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虽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促进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地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深化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更重要。现阶段,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但是分布比较零散,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我们应当认真
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一套理论体系。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允价值要做到真正公允,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人为操纵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第二,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再次,完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通过市场手段和市场竞争方式来选拔和聘任公司管理者,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董事、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价值同比增长,使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使股东目标成为管理者目标。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起来,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四)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操作难度。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操作上的难度是阻碍公允价值计量推广,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最迫切的要求就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操作上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快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将公允价值理论客观量化,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所包含的要素有明确阐述计量目标,详细界定公允价值所包含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规定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原则和从技术角度描述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的方法,从而加强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
(五)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准确地确认公允价值。要达到这个目标,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二是切实加强诚信建设,培养职业良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从而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6。
[2]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卢燕玲。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财会研究,.9.
[4]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
篇6: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应论文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应论文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定义上的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工具M出不穷的今人,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计请属性。总体上我国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商度的趋同性。从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6月发布的第32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U愿据以进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M?M:中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货币性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我围会计准则一方面在会计要素定义和资产减值等内容的会计处理上,较多运用了公允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涉及的会计准则项n充分体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方向上的一致性。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会计准则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国情,做了审慎的改进。但在对公允价值的具体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H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很多不同。
2.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山于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会制订,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和完善的会计准则之一,许多国家积行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我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围际会计准则相比,一方面顺应了国际化的要求,体现了一种趋同趋势,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依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的综合因素而制定的,与国际会汁准则相比存在着一些差异。
正是因为我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客观h存在会计环境的不同的原因。国际会计准则依据的经济背读主耍足以W方M家发达的经济环境作为基础,而我M会计准则需耍考虑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尚处在发展中闰家阶段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我同的社会经济坏境特殊性存点: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公开完全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够规范,价格是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第二,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容量较小,上市公司财务佶息的使者还不能完全以投资者为主,因此在对会计目标的考虑必须兼顾闽家宏观调控、投资者决策、公司内部管理等多方而的需耍。第M冇企业产权制度上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薄弱,I词有股一股独大,闻有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普遍存在短期化行为,有法不依,故意违反准则制度以粉饰业绩的情况时有发生。
3.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及具体比较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仅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交易采用公允价值,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并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电组和非货印性交易等。但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新准则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新准则中的应用依然广泛,如固定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计量等均没有采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在具体准则中得到了体现几乎所有运用公允价值汁量属性的具体准则都规定要以成本进行计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是与历史成本计量并列的新的计量模式。
3.1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固定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或历史成本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一般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所有者投人的不动产、厂房、设备、无形资产和投资性证券。国际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我会计准则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量,但首次发行股票时投人的无形资产按投资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关于非同类固定资产发生交换时,国际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利得或损失。我国会计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景,不确认利得或损失。
3.2投资性物业
我国会计准则一般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在后续计量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即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优选模式是成本模式,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钟选的是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第16条规定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这一规定与《IAS40—投资性房地产》的“对于将存货转化成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之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均应在当期净损益中确认”明显不同。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谨慎性,主要是为了消除拥有巨额物业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因确认投资性房地产而产生巨额账面利润的可能性。
3.3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没有规定按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IAS38—无形资产》规定:“初始确认后,无形资产应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即其重估曰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积摊销额和随后发生的累积减值损失后余额。为按本准则进行重估,公允价值应参照活跃市场予以确认。重估足够频繁地计进行的,以使资产的账面金额与其在资产负债表日利用公允价值确定的账面金额不会存在重大差异。”这是选用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3.4商誉
我国会计准则一般按购买成本与购买企业在获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中所占份额之间的差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按购买成本与购买企业在获得的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份额之间的差额计量。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中隐含的商誉,我国会计准则按投资成本与投资方在获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中所占份额之间的差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按投资成本与投资方在获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份额之间的差额计量。
3.5承租人对融资租人资产和相关租赁负债
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的是以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之较低者计量。我国会计准则按出租人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之较低者计量,如果租人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不超过30%,租入资产和相关负债也可以按未折现的最低租赁付款额计量。关于计量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折现率的问题上,国际会计准则使最低租赁付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折现率。如该折现率不能确定,应采用承租人的增量借款利率。我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短期投资、长期权益性投资额、固定资产、非同类固定资产的交换、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无形资产和投资性证券、生物资产和农林产品、收人等方面也有体现。公允价值运用方向的一致性,才能保证会计计量属性的相似性,进而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趋同。
4.我国应在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保持谨慎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在使用这种计量属性时,新会计准则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虽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透明度要比历史成本核算来的更高,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或活跃的市场报价以及与其未来净现值等主观的判断。这样就会使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主观认识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各个公司之间数据的比较。此外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公允价值可能随着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以及企业自身信用变化而变化,加上许多报表中存在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使得公允价值更难确定,从而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正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诸多缺陷,加上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职业能力存在一些差异,以及经济风险和企业自身信用等因素,因此在现实的会计环境,应对公允价值采取谨慎的态度。
篇7:浅谈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浅谈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重要特征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作 者:周洪元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刊 名:中等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ZHONGDENG ZHIYE JIAOYU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运用篇8: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论文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时代公允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会计的主要计量属性,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公允价值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就我国使用情况来看,2月,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得以颁布和落实,至此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其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就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探究了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现状,进一步针对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进而能够促进我国会计工作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理论研究;运用;现状;对策;研究
一、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理论基础分析
充分理解、掌握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对于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价值的提高,不必要风险和损失的降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还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笔者就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内涵、实质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内涵
1946年3月,公允价值由美国专业人士在会计理论界上首次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时至今日,美国依旧是公允价值研究成果最多的国家,在美国,公允价值被冠有公平、公正、正直的含义,而我国也对其赋予了允当和公正的内涵,目前,公允价值以决策的有用观为根本,主要由现值计量决定,以提升现值技术,提升现值计量可靠性,促进会计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为终极目标。
(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实质
从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含义中可以推断,公允价值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的是现值,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指的是公平交易的市场针对资产或者负债价值的确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实质还体现在信息的可以取得性,参与者的自愿参与性,以及公平性。
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优势
据调查,相比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有着一定的优势和长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从资产负债层面来看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如何更加准确的计量会计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失误是当前业界人士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而传统历史成本所反应的“过去的价值”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工作的需求,而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能够利用“现实价值”使得上述担忧得到有效的解决,进而使得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更加科学准确。
(二)从信息者的使用需求层面来看
传统的历史成本反应的是历史信息,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在的信息,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更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要求,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进而有助于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从金融风险层面来看
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使用对于金融工具的量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的衍生物,所以,公允价值的使用能够很好的预测金融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以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中主要是运用历史成本来进行计量,19后,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等相关制度法规的颁布和落实,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在我国得以正式应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公允价值使用的必要性日渐突出,时至今日,我国会计准则中一直在使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存在被企业滥用、伪造财务报告、粉饰利润等现象,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不足是密不可分的,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从环境层面来看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公平公正的客观环境,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国有产权设计到的相关问题,市场发育也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币汇率没有形成自由浮动的局面,再加之日益繁杂和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导致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很难形成公平公正的氛围,所以说,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环境亟待改善。
(二)从计量层面来看
现阶段,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市场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等来实现的,而真实准确的对资产和债务的公允价值进行估量和计算是企业一直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受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不断改变的市场要素的影响,使得很多资产的公允价值都很难准确的获得,进而大大降低了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有的价值和绩效。
(三)从操作性层面来看
虽然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规定了一定的确定方法,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高,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使其不能准确的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估量和计算,价格不能反应价值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随意操作公司利润等问题,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所以说,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问题亟待优化和完善。
四、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以及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就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上述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企业首先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使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其次,要鼓励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既有的公允价值处理方法,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绩效;此外,要完善相关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
(二)优化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市场条件的优化和客观环境的完善对于上述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企业首先要严厉打击行业垄断的现象,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其次,要加大对各级市场的扶持力度,使得公允价值的的外部条件得到不断的优化,进而有效的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为客观市场价格的确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完善既有的监督控制机制
监督控制机制的完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又一重要举措,所以,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得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实现有机结合和统一;其次,要发展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验证机构,创建上市公司综合管理体系,树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市场监督的力度;此外,要加强审计力度,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使得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了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就需要使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就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愿意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业界人士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冉琪铃,刘源.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与应用的思考[J].中小企业与科技,
[2]屈利平.浅析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篇9:金融危机后再谈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关于金融危机后再谈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公允价值是否成为金融危机根源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文章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层次、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新准则体系应用概况。文章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题和不足,但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符合国际趋势的巨大进步。随着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财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公允价值必将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成为我国会计的主要计量属性。
论文关键词: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层次 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公允价值从其产生便成为了国际会计的热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积极倡导各国在会计计量方面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我国于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以美国金融界为主的反对派们要求立即停止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回归历史成本会计。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一份题为《按照〈紧急稳定经济法案〉第133节的建议和报告:市场会计的研究》的报告①,明确指明公允价值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在运用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但不能以此为由全盘否定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优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将会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层次
IASC第32号公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有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能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价格”。FASB发布的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上述定义的表述虽然不同,但都强调公允价值源于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是自愿的并熟悉情况;同时公允价值是缺少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是买卖双方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金额。
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SFAS157中划分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指如果在活跃市场上存在各项资产与负债的报价信息,就采用该报价信息估计公允价值,如果某项资产与负债的数目不唯一,则应选择最有利的报价信息(对购买资产来说,即有相同资产的多种报价,就能最大化其可收到的现行资产净额,而对清偿一笔负债来说,也因价格不同而能最小化其现金支付的净额)②。
第二层次指缺乏各项资产与负债的独立、可观测的市场价格,市场参与者只能利用类似市场中的可观测数据、或是根据可观测数据由定价模型计算得到的价格数据,作为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第三层次指市场上不存在资产或负责的报价信息,即不能进行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估计时,需要运用估值技术和模型。常用的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计量中,第一层次计量的结果应该是最客观、最可靠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计量结果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但因为公允价值是一种虚拟交易下的价格,所以第一层次计量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一种估计。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出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只要公允价值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价格,就会给使用者留下操纵盈余的空间。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1.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于不确定性的客观环境。不确定环境是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不确定的。与不确定环境相对应的是确定环境,即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是确定的。从会计产生至今,历史成本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就占据主导地位。在确定环境下,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比较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会计技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在不确定环境下,历史成本会计难以提供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了的信息。因此。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来计量这些变化的过程。公允价值会计就是适应这种不确定环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公允价值会计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关于会计目标,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市场环境中,“受托责任观”较为普遍。而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的市场环境中会计目标则由“受托责任观”逐渐转为“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应为现在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如投资人、债权人等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相关信息。决策有用观强调了信息使用者的核心地位,明确了会计信息必须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因此,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也不能只局限于过去,更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只能提供过去的信息,而公允价值会计能够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能够及时提供现在的会计信息,帮助投资者、债权人等作出决策。所以,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篇10: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现实运用论文
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现实运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根本原因开始,着重探讨了公允价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允价值涵盖的范围做出了界定。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优点及其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公允价值 本质 范围 现实运用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1、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要探求公允价值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考察其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计量属性是随其计量对象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公允价值是计量属性随资产内涵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众所周知,资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都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资产,当时的资产一般都是指通过实际交换行为所取得的实际资产或通过一定的薄记规则而形成的账户借方余额(CAP,1953)。这种计量对象的成本特性体现在计量属性上就是成本计量模式的建立及广泛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所处的具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会计学界不断创新并开始大量吸收经济学的概念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的定义几乎完全摒弃了原有重视成本的倾向,无一例外的强调资产的未来服务潜能,即未来经济利益。
由此就产生一个新的,即计量属性必须体现出计量对象“未来经济利益”这一根本属性。而无论是历史成本或其改良模式(重置成本、现行成本)都无法很好的体现计量对象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无法解决资产面向过去(或现在)的定量(资产计量)与其面向未来的定性(资产定义)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会计理论界及实务界都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与尝试,公允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公允价值的本质
世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很多,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交易中自愿购买或出售的价格”。可见,这两个定义都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因此,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交易价格。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必须指出的是,定义不同于本质,定义的方式可以是阐述本质也可以是描述表象,所以,由定义推断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交易价格的推断过程是不严谨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同理,一些学者提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效用价值”(陈敏,2005)的论断也是以表象代替本质的本末倒置的做法。那么,公允价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可靠的使用价值。
第一,公允价值中“价值”的本质是指使用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任何商品都具有且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其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与成本相联系的,其量的规定性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在时间上则属于现在或历史的范畴。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与财富相联系的,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其时间范畴既包括过去,更强调现在和未来,其量的规定则取决于人们对其有用性的量度。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对卖方而言体现为交换价值并具体量化为由价值所决定的交换价格,对买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于物品本身之中的有用性。对于企业资产而言,这种有用性就体现在人们对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判断与估计。因此,显而易见,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无论从“量”的范畴或“时间”范畴考察,指的都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
第二,公允价值中 “公允”的本质是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强调的都是“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知情”意味着信息公开,而“公平交易、自愿交易”则往往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描述的都是一种理想的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资本市场的强势有效性。而强势检验的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就是真实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知情”还是“公平交易、自愿交易”体现的都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换言之,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又一个本质属性。
3、公允价值的范围
在明确公允价值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的范围做出探讨和界定。从时间角度来看,计量可分为过去、现在及未来三种时间界区;从对资产估价的立场来看,计量又可分为流入价格、流出价格及预计收益三种方式;由此形成的资产计价的可能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未来重置价值、现行市价、预期脱手价值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六种。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谢诗芬,2005)。笔者认为,这种大公允价值论是有待商榷的,由公允价值的内涵所决定的外延并不足以涵盖所有的计量属性。
第一,代表流入价格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及未来重置价值是从实际(或虚拟)交易的耗费角度来衡量资产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以未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计量属性不符,因此不应将其划入公允价值的范围。第二,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因此,应该严格区分企业对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持有用途,从而来界定与之适应的公允价值范围。笔者认为,对于存货(无论原材料或产成品,都可以认为其持有的最终目的是出售)和以投机为持有目的的投资,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属于公允价值的范围,但其量的确定必须来自于活跃市场。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权益性投资,从理论上来说,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但从实务操作来说,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失为其公允价值良好的替代。第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不一定就代表公允价值,只有公允的(真实可靠)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才是公允价值概念所涵盖的范围。
二、公允价值的现实运用
1、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优点
一方面,如前所述,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利益的`衡量。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上完美的解决了资产定义中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维度统一性的难题,从而为财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无疑,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是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也就是说,具体到计量属性,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因此,公允价值是“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吴水澎,2002)。
2、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难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考察,概括出最基本的两点:相关性和可靠性。其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也是对会计计量的基本要求和制约,偏废任何一方的会计信息都是低质量的,是无用的。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本身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公允价值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会计信息要满足决策相关性要求,就要求会计计量应尽可能的将所有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完全涵盖。其中既包括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也包括目前广泛讨论的对企业未来收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人力资源及物价变动等因素。在这个不断扩大的会计计量范围中,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与判断不可避免且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和中立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就在于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即知识结构大致相同的不同专业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结果应大致相同。这就要求在会计计量过程中与个体差异(主要指知识结构、对待风险的态度等)相联系的主观估计与判断应尽可能的减少。因此,笔者认为,在现时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加强势必导致其可靠性的削弱,反之亦然。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必须也只能在会计信息两项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选择和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现实运用的难点和关键点都在于对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效调和程度。
第一,公允价值中的“价值”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
第二,公允价值中的“公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对于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必须可验证,否则就可能陷入“以特定主体评价代替市场评价”(卢永华、杨小军,2000)的困境,不仅使其计量的性存疑,更易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
此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中的各部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以单项资产为计量对象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并不能代表会计主体的整体公允价值,但若以会计主体整体作为计量对象,其理论依据及实务操作都存在更大的难题。由此,笔者认为,倘若不能从现值技术和会计处理程序的角度解决会计主体整合生产而对其分离计量的矛盾,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也是有待商榷的。
因此,尽管公允价值从其本质上说具有严密完整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会计发展的客观,代表着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谢诗芬,2005),但对其的现实运用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广大会计工作者进一步的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2、《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葛家澍 刘峰 财政经济出版社
3、《会计理论》,魏明海 龚凯颂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谢诗芬 戴子礼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
5、《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陈敏 《财会月刊》2005(10)
★ 写金融毕业论文
【审视公允值在我国的运用论文(集锦10篇)】相关文章:
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2023-09-24
硕士社会实践报告2022-09-15
浅谈环境会计计量模式论文2023-04-08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2022-12-24
历史教育硕士开题报告2022-12-28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2023-07-10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范文2023-10-17
城市建设对水的人文价值的影响论文2023-08-30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研究论文2023-09-03
上市公司关联方的交易舞弊审计研究的论文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