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组织胚胎学实习课教学的思考论文(精选20篇)由网友“孜然味炸鸡腿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对组织胚胎学实习课教学的思考论文,欢迎参阅。
篇1:对组织胚胎学实习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组织胚胎学实习课教学的思考论文
作者:罗雪,陈兴书,钟善传,蔡其燕,肖岚,姚忠祥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教学;实习课
组织胚胎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之一。它涵盖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学科,内容多,知识广,专业性强。传统教学主要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习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来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本教研室教学实践的特点,就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改革组胚实习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组织胚胎学的教学既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察和提问,又要有教师的积极启发、引导和举一反三的演示。目前组胚实习课的授课教师多是低年资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掌握程度和融会贯通均有限,对相关学科知识掌握还欠深透。为此,通过教授示范教学,或集体备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必须系统地跟班学习组胚的理论课及实习课,学习高年资教师教书育人的师德和教学经验及技巧;鼓励青年教师旁听或自学与组胚有关的基础和临床学科知识;鼓励他们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料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及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
2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地发展,形态学实验室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视听全方位、高效、参与式的多样化可交互操作环境。课堂上现场把网上大量形象直观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课前下载其它教学网站上相关的动画短片、图片、教学内容的检测等内容供教师备课之用[1]。多种技术的结合利于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它既可单独指导学生,又可多人同步讨论。不但节省时间,扩充了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引导[3]。实习课有利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在实习中采取适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课前自学相关内容,然后在实习课上将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位代表讲授本章观察的要点,自主找出显微镜下的主要结构,并阐明其特点和相关功能,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受益良多。对于与临床联系密切或近年进展比较迅速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学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外查找相关临床资料或文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互相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科的最新进展、相关的临床知识得到初步了解,扩大知识面,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加强专业英语教学
对于医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医学英语知识十分必要,它有助于我们与世界同行相互交流。实习课授课时重要的组织结构名称用英语表达,力求发音准确,便于学生正音;板书专有名词时尽量以英文书写,便于学生记忆;考试内容中也适当加入英文内容;鼓励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方面的书籍资料,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
5考核驱动
对于学生来说,成绩是重要的,所以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在成绩中有恰当的反映,效果才会更好。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技能,并兼顾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方式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黄悦,苏敏,李红. 多媒体技术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应用[J]. 局解手术学杂志,,16(5):347-348.
[2] 陈世丰,孔秀敏. 对组胚实习课教学的一点看法[J]. 四川解剖学杂志,,16(1):66-68.
[3] 姚宏波,张海燕,张萌. 谈组胚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外医疗,2008,(6):78-78.
篇2:组织胚胎学教学与哲学的辩证论文
组织胚胎学教学与哲学的辩证论文
一、人体微细结构与功能相关的辩证思维
组织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但研究组织结构时也兼及功能的研究。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形成了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人体的各个细胞、组织、器官都有其固有的功能活动特点[2]。结构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形态结构的发展。例如,血液中的细胞基本都是球形的,因其主要执行运输功能,球形结构有利于其在血管中的流动;血管和心脏上皮均为一层扁平的薄层内皮,内皮表面摩擦力很小,有利于血液的流动;骨骼肌细胞是长圆柱体的,因其主要执行运动功能,此结构有利于肌纤维的伸缩;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神经元主要起传导兴奋并调控神经冲动的作用,胞体可接受和整合信息,突起有利于它们之间形成网络并传导信息;小肠是各段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肉眼可见许多横行的皱襞,光学显微镜下小肠粘膜的上皮层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绒毛,电镜下还可见到细胞表面有很多微绒毛。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三级结构使小肠表面积扩大近300倍,这些结构有利于小肠行使吸收功能;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合成、折叠、翻译后修饰和运输的一类细胞器,且对苏木精有特殊的嗜色性,因此,光镜下胞质染成蓝色或淡蓝色的细胞其可能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则意味着其蛋白质合成功能一定旺盛;此外,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都含有很多溶酶体(消化异物),且胞质HE染色呈嗜酸性,等等[3]。又例如,胎盘由母体的基蜕膜和胎儿的丛密绒毛膜构成,丛密绒毛膜浸泡于基蜕膜间的绒毛间隙内,此结构有利于母体与胎儿间的物质交换[4]。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应强调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并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而且有性质的根本改变。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5]。《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的组织细胞和胚胎发育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在教学上所用的切片以及一些医学资料中所见是某一时刻静止的标本或图片。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运动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知识[6]。比如生殖细胞(包括精子和卵子),早期的生精细胞是圆形的,具有分裂能力而无运动能力,而晚期的精子呈蝌蚪形,具有运动能力;早期的'卵子数量较多、细胞较小和卵泡细胞层数较少,而晚期的卵子数量较少、且有明显的透明带和放射冠,这个结构可保证单精受精。比如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时多突起,胞质嗜碱性,表明具有旺盛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功能静止时也叫纤维细胞,其突起较少,胞体较小且嗜酸性,表明无蛋白质合成功能;膀胱的变移上皮在膀胱充盈状态时细胞较矮、细胞层数较少和较薄,而膀胱空虚状态时细胞呈柱状、层数较多和较厚。比如子宫内膜随激素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在增生期内膜较薄、子宫腺少且细,到分泌期时子宫内膜较厚、子宫腺增长增粗且含丰富的分泌物等,而我们所观察到的可能是分泌期或者增生期的某一过程。又例如,胚胎的发育过程是从一个受精卵经过复杂的动态变化经约38周发育成一个胎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前8周主要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至一个“袖珍人”个体的质变,而第9周后主要是由一个“袖珍人”个体逐渐增大发育成出生时约3500g的胎儿的一个漫长量变过程。在质变和量变过程中有些变化是先后发生的,有些是同时发生的,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渗透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更好更易理解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三、平面与立体的辩证统一
组织学最常用的观察手段是用显微镜来观察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所见仅是某一结构的平面,而机体的组织细胞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结构。应当注意,同样的组织因切面的不同(纵切、横切、斜切等)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的图像。例如肌纤维,如果横切我们所看到的肌纤维是圆形或多边形,如果是纵切我们所观察到的肌纤维则是长条形或者梭形;肝脏中肝板的结构,切面上我们所看到的是“长索”型结构,立体上实际是板层状结构;单层扁平细胞侧面观察是扁平状的,有核的部位略厚,而正面观察是多边形的,细胞边缘呈锯齿状相互嵌合;又例如次级卵泡,中间横切可见次级卵泡含外周的卵泡膜和颗粒细胞,中间含卵泡腔、放射冠、透明带、卵母细胞和卵丘等七个典型的结构。但如果横切较为表浅,就可能只能观察到卵泡膜、颗粒细胞或卵泡腔。此外,一些中空性的管道式器官(如消化管和血管),其切面不同也可呈现不同的结构,如可呈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甚至条形的结构。因此,授课时应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平面与立体间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且全面观察组织切片,这样学生才可充分理解其结构特点,防止“盲人摸象式”的学习效果。
四、组织器官间的共性与对立性的辩证统一
共性和对立性是哲学辩证思维的普遍规律。人体是由各大系统构成的,而系统是由器官构成的,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人体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组成某一系统的器官一般是功能相近或相同的组织。比如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构成。这些器官都是中空性的,管壁由内、中和外三层结构构成,且内层上皮均为内皮。但因它们功能各异,所以各段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如心脏壁肌膜层比较厚且有不同切面的心肌纤维、大动脉中膜含大量的弹性膜、中动脉和小动脉中膜主要是平滑肌以及静脉含有静脉瓣等。又如消化管壁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且粘膜层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构成。但各段消化管壁各层结构有明显差异,特别体现在粘膜层。消化管两端主要以保护为主,如食管壁其上皮为较厚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复层扁平上皮。中段以消化吸收为主,如胃和小肠上皮为具有吸收功能的单层柱状上皮,且小肠往下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越来越多,而固有层均含有相应的消化腺。又如胚胎学中男女性生殖系统的发生均是由生殖腺嵴表面上皮细胞增生进入间充质首先形成初级性索,而后来自卵黄囊的原始生殖细胞迁移至此形成未分化性腺发育而来。但因根据是否含Y染色体指导合成的睾丸决定因子,继而进一步指导发育成睾丸或卵巢。除了结构的共性和对立性外,在功能上也存在共性和对立性,这样保证了机体微环境的稳定。比如胰腺的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而A细胞则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保证机体血糖水平出于一个正常的稳定状态,任何一方分泌异常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低血糖和糖尿病;骨组织中的骨细胞,其功能具有成骨和溶骨作用,继而调节钙磷代谢的平衡。教师授课时应向学生讲解组织器官间的结构和功能的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使学生更易理解各组织器官间的发现规律,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用哲学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胚胎发育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哲学思维掌握专业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陈远华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篇3:职业教育中实习课教学质量提升思考论文
职业教育中实习课教学质量提升思考论文
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拥有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胜任自己的工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分析和研究,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园艺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园艺技术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这主要包括: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生产设备和实习仪器;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度。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除了要经常进行练习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把握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二、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实习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实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以《设施园艺学》为例来说明实习课的内容设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园艺设备主要类型的调查实验项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结构以及相关应用情况。
2.园艺设施所需的环境条件及调控方法。
这一板块中,学生要学习电热温床的相关设计和安装方法、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的调节办法以及光照的变化跟植物生长的关系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园艺设施内部调节温湿度变化的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并进入温室内对光照的变化进行实地的观测,真实感受并总结出光照、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采取能够适应生产的相应措施。
3.一些代表性的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栽培技术。
通过开设这一园艺技术的实践活动,学习一些蔬菜的播种、移苗、采摘等技术和果树的越冬防寒、病虫害防治等实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蔬菜的常规种植方法和果树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
三、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掌握规范、准确的实践操作方法和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每一项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而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操作,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根据计划中的实习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每一项实践操作进行反复的练习,直至自己的操作熟练、规范。同时,把学生在实习中即将要使用到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准备好,并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准备,以免在学生进入实习时出现材料的短缺,或者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等现象。在进行课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找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的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准备和设计的过程中来。
为了使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实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在为学生讲解完实习的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项目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与实践相关的材料和设备分发到小组当中,让学生用自己小组成员认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操作,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准备所需的材料、实习地点和操作方式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实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追求的热情,每个学生都特别关心本组的实践结果,也时刻关注着其他小组的实践进展,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了学生不动脑筋,直接抄袭实践结果的现象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牢牢地记住了要领和方法,真正实现了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有效教学。
2.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为了避免麻烦,在实习课中只是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然后直接写实践总结,表面看来让学生完成了实践工作,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起到实习课的真正作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比如在观测温室内光照及温湿度变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然后让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进行观测,形成自己的一套实验数据,并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的效率。总之,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多下功夫,积极学习、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篇4:对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对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摘要:分层教学的优点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所有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更好地开发其智力潜能;同时,分层教学也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管理;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些都是因“才”施教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则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即“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针对开设平行班并“统一教学、统一指导”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是兼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才”施教并促进所有学生最好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故“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等过程的实施,有利于所有学生水平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高专会展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生源层次不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据初步统计,目前上海设立会展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三十余所,大部分都开设了会展英语专业课程,有些学校已经招收了数量可观的学生,但其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师资力量稀缺、资格标准不明确、会展专业英语教材系统不健全、教学手段缺乏创新、重国家考级英语而轻会展专业英语的学习。显然,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任重而道远。根据我国目前高职高专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并结合世博会的大背景审视高职高专的会展专业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在口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合作交流模式下的分层教学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教育部高教司57号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而分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能同时用母语和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思考、学习、工作并进行交际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职高专《会展英语听说》分层教学实践
笔者第二学期的授课班级为08会展1班(32名学生)及08会展2班(34名学生),课程名称为《会展英语听说》。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包括会展英语口语在内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尚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高专会展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故笔者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自9月起至6月,以《会展英语》(听说篇)为教材,实施了分层教学的实践活动,即通过为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难度有别的课程内容以达到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程度的班级学习的目的。笔者根据学生20该门功课的综合成绩,结合《问卷调查》中的本人意愿,将学生分为实验班(s班)和对照班(d班)进行授课。分层教学在我院尚属首次尝试,总的来说,其教学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并考取了相关证书;中等水平以及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改进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其学习潜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掘,更重要的是,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概言之,笔者通过“合作交流模式下会展专业英语口语分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即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反思教学实验研究法,针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把会展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作为研究客体,深入调研,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分层教学入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积极探讨适合高职高专的会展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服务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工作,拟为未来我国高职高专专业英语(如会展英语)口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对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
(一)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学生主体多层次、目标设定多层次、教学过程多层次、考试评价多层次等情况决定了其工作的难度,故在实施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如学生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等,故教师应对分层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并认真研究以寻找有效的对策。
1、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负担或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或放弃学习,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问卷调查并告知学生,分层教学是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是为了全体学生共同、最好地发展。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即分层主要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资源。在学生做出选择前,教师把各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并且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定位。作为大学生,学生们独立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都较强,也比较理性,因此教师可以相信并尊重他们的选择。笔者还建议,对班级应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而不是“好班”、“差班”或“a班”、“b班”等名称。
2、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选择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对于能力与水平有差异的个体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法:
(1)对于学习兴趣较浓、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建议教师在讲授法之外相应地采用讨论法与研究法,鼓励他们发现学习,自主学习。
(2)对于对英语缺乏兴趣,基础薄弱且自控力差的学生,教师要在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和检查的同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放低起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从提高兴趣入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安排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对词汇和新知识进行趣记巧学,创建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和爱心,热情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
3、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d班(即对照班或传统意义上的“差班”),有时缺勤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因为固有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缺课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有进所谓的“好班”而自暴自弃;有些纯粹逃课的学生即使到教室,也不会认真听讲或积极互动。这部分学生十分典型,他们基础差,对学英语几乎没有任何兴趣,于是采取或消极或反抗的方式拒绝学习。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否则容易造成所有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这也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尤其要避免的问题。
4、学生对于层别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因此分层要注意灵活性,教师应以动态的眼光对待分层,要允许学生做出改变。我们采取试听两周(6课时)的方式,即学生在两周内可以随意换层听课,通过亲身感受确定自己的选择。确定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是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过一个阶段(如以半个学期即8个教学周,24课时为第一阶段),对变化较大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但不建议调整幅度过大或调整频率过高。
5、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分层教学。对于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要淡化对“分”和“层”的看法,即教师不必在学生面前过多地强调他们是哪一个层次,应该做些什么,尤其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例如,不建议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过多地使用“我们是a班(或实验班),所以我们应该……”等语言,以免在学生心理方面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层次的目标和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效把握,避免流于形式。其次,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深、更广地钻研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势必会增大,课内外管理的范围也会拓宽,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时沟通、精诚协作。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或参与建立班级学习的网络互动平台,如飞信、qq群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也方便教师通过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答疑解惑的同时,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1、为了使分层教学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校方应在加强教学环节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包括试题库、考生档案等在内的分层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以校为本的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与本校教学研究相适应的专业英语教学的专门研究。
2、校方可以通过教学督导组织的'座谈、教学观摩、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汇集并科学处理和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原有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程序,从分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通过合理设立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和控制,为完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使教学管理和评价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权威性。
3、分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要求很高的工作,故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校方要关心教师,合理减轻教师工作量,丰富教师业务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分层教学活动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标准、教材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研究和探讨。其次,校方需增强师资,制定并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创新、积极参加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支持在校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外出访问进修等。
4、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托,它决定了教与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故尽快编写适用分层教学的教材显得尤为迫切。现在分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授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的教材,是根据所教班级进行内容或形式的选取而没有体现“分层”这一需要,所以笔者建议,分层教学应依据教学大纲,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分层教学教材编写小组,根据教学的各“层”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以配合分层教学的实施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教材的编写应特别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尽量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水平,注意教材的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把握好教材的正确导向,不要为“编教材”而编教材而使分层教学教材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随着教育观念、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师资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分层教学的天然特性,即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已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解决英语教学质量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在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方面发挥了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达到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使学校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和谐教育的发展,在新的教育时期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rown,gale.discourseanalysi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brown,h,h.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regents,1994.
[3]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绮,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姜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9).
[6]金花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3).
[7]李玉明.分层教学之管见[j].教育探索,(3).
[8]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焊接实习课教学技巧与模块化教学设计论文
焊接实习课教学技巧与模块化教学设计论文
在高校中对于实习操作课是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关键课程。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作为教育者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自身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学生能够自愿的接受老师的指导,进而完成相关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焊接实习课来说在教学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较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而促进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用工需求与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将针对实际的焊接实习教学模块化具体实施进行分析。
一、建立焊接实习教学模块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以及技能型人才,针对这样的要求,作为中职院校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焊接实习教学模块化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焊接实习教学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焊接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而构建出专业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章节授课方式,加强学生在模块中教学。
在具体教学中通过模块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到相关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模块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焊接技能培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拥有一定的焊接技术,同时还能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素养。在实际教育中的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在整体上将是一种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以及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适合学校实习教学模式。对于模块化焊接实习教学模块来说在在大体上主要是指在实习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在实际焊接实习教学中能够更加的理想,对于提高焊接实习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中职院校中实施焊接实习教学模块化的具体策略
(一)以技能训练为首位。对于学校来说最主要的目标上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把焊接实习教学模块化作为技能训练的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焊接技能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焊接技能训练。在实际教育中应该以技能训练课为主,在实际的焊接实习教学模块中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分科教学、单科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体上以技能培训为主,在文化课以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为辅,在真正意义上将焊接实习内容分成合理的几个模块,在具体模块中进行相互的联系。这样的方式进行的焊接模块实习教学,不仅能够明确在焊接中技术训练的位置,还能提高实际的教学水平,进而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充分的准备。
(二)积极的打造师资队伍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焊接教学来说是一门专业性较强以及技术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因为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而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为了真正的发挥出焊接实习教学模块化,积极打造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较为重要的。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高校应该积极的定期组织焊接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践锻炼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老师自身的焊接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应为老师提供相关的交流空间,这样能够促使实习老师针对焊接理论以及实际的焊接实践教学经验进行相关的交流,进而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对于打造出优秀教师队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焊接专业实习教学中实行模块化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在理论上的学习,同时还能加强在技能上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对焊接有一定的了解,之后针对焊接理论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及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学生在焊接理论中的知识掌握。最后应该根据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的理论程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模块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理论实际技术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焊接技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焊接实际教学中,对于模块化教学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焊接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技能训练,积极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适当的进行模块教学等相关的措施。能够提高教师在焊接实习教学水平,同时还能促使焊接实习教学合理的开展。进而为企业以及国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出必要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焊接实习模块,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焊接技术能力,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6:W型组织的思考论文
关于W型组织的思考论文
一、什么是W型组织
西方企业长期采用的M型组织和U型组织是在劳动分工和职能制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发展规模经济,重视层级结构和等级秩序,其结构可以使企业达到必要的规模和效率,适用于市场稳定.产品品种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情况。这种组织形式适应了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需要。W型组织,是M型组织的一种反转形式。在这种组织中,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支持性服务,原有的直线等级转变成一种支持性结构,线性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清除障碍、开发资源、开展研究并提供咨询。因此,线性管理人员转变成了参谋人员,每个成员都是特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成员之间会因工作任务的变化,随时组成工作团队或工作小组。
二、W型组织的员工不再是下属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新的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组织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变革。新经济时代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征:
组织的成长与竞争力不再产生于因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投入相对较少或生产效率高的比较优势,也不产生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对富有,而是来源于产品的知识含量的相对丰富。这里的知识含量体现在组织及其成员中包容的科学认识的价值、节约的空的`价值、节约体力和精力消耗的价值、人的感觉的价值、要素组合的价值.改善健康的价值以及节约资源消耗的价值。
知识和信息的属性改变了组织传统的线性成长方式,非线性的跳跃式成长成为组织与环境变化的主流。以指数方式增长的人类知识积累和智慧开发加快了时空压缩速度,使得程式化的、机械式的、线性的组织设计不再有效。
基于更为完备的知识和网络的发展,组织内部结构、供需关系、渠道及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调整打破传统组织运作方式和支持系统。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消除知识和信息扩散的各种障碍,这必将缓解甚至最终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必将得到加强。
新经济时代,竞争力理论基础不再是物质消耗的降低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知识含量的提高或知识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改变了竞争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因此,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运用、传播和创新的知识型企业将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推动者。
知识型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在组织里工作的人只有普通的基本技能,他们全时工作,生计和事业完全依赖组织,是组织的雇员。因此,通常把严格等级制度中下级称为下属(Subordinates)。新经济条件下在知识型企业中工作的人员,与传统企业的“员工”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是“知识工作者”。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
他们是“契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虽然在为组织工作,但却不是全职员工,他们可能是临时的,或兼职工作,在特定的合约下工作,具有一种契约性质。
他们是“合作伙伴”。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对各自的工作具有独立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
总之,他们不再是下属,因此建立在麦格雷格(Douglas McGregor)关于人
[1] [2] [3]
篇7:对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 要】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的细化,平面构成课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创造性思维;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近来,笔者在作一些尝试,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过是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对于某些设计思想不能充分的表现。而平面构成的重要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因此表现手法就无需限制在传统的方式上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设计意图。在不断挖掘新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也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出传统对平面构成只有黑、白两色,只有颜色涂抹的基础习作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平面构成课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兴趣,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将来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中国计划出版社,.
[2]马洁,崔志军.平面构成课的创意性教学[J].美术大观,,(10):141.
[3]毛溪.平面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杨冬梅.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79-80
篇8:对中等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中等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普通高中的普及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学校的生源面变得很狭窄,基本上都是一些高考、中考落榜生,他们往往对生物这样的课程不感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物教学的现状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 生物教学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普通高中的普及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学校的生源面变得很狭窄,一般情况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初中学习中的“差生”,很多学生都是在经过普通高中的三、四层筛选过滤之后,最终才选择了职业学校。他们往往对生物这样的课程不感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物教学的现状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一、中等专业学校生物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适应。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学生最想学到的是能用来解决医学实际问题、解释日常生活生物现象的生物知识以及与医学专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提到明显与医学专业及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时,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反之就会使学生兴趣索然。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明显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课程内容的整个体系没有突出专业的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利用这样的时间去学专业课。
2、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以讲授为主,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形式,师生间的互动不频繁,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到影响,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就是职业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不能适应演示实验和教学媒体课堂授课的.需要,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也稀缺,只有在上公开课教学及做课件时才能使用,加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于如何改革教学教法、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目前的教学现状缺乏深入的研究。
3、生物实验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生物实验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建立在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具体形象,这就决定了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生物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仍然存在。像目前这种封闭式的实验室管理方式以及唯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模仿他人或只看不动手、不用心观察实验现象、不记录有关数据,更不会独立思考,进而阻碍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中等专业学校生物教学改革的对策。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能力、学习的动机以及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 2、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生物教学作好准备。一方面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是自尊心比较强,自制力不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功底比较差,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由于在中考中成绩不是很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了解掌握分析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作全面、客观的分析,找好传授新知识、巩固已有知识的结合点,制订详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确定适用的教学媒体。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运用大量鲜活的事例生动形象地上好第一课――“绪言”课,要使学生了解到学科间即有交叉又有融合。假设某一个人既熟悉精通生物又精通掌握医学,那么就会在卫生事业中做出贡献,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二是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那些基础差但又想学习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三是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
4、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要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课后练习、检测、评讲、谈话等各方面体现和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保证所有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辅导等环节,能让每个学生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摆脱困境,成为合格学生,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做好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所进行的全方位指导。在学习生物中,职教学生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希望得到学习的指导和帮助。这里所说的学习指导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指导、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及对学习心理进行指导等等,通过开展学习指导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和压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疑惑,有效改善职教学生的学习现状,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
篇9:对英语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思考论文
对英语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思考论文
语言的实践可以分为输入和输出两类。前者是听和读,后者是说和写。就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而言,输出策略往往比输入策略效果更好。当然,两者也要结合使用而不能偏于一方。但是,输出教学往往可以检测输入教学的成果,培养输入教学的接受实效性,这正是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根据所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听说、读写的结合与训练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理论性教学所占比例较重,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较少,并且容易流于形式。说与写是输出教学的两种方式,前者是口头用语的表达,后者是书面用语的表达,二者共同结合起来,构成英语表达能力的综合。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听与说,读与写往往结合不甚紧密,导致输入与输出脱节,重前者而轻后者,许多学生在学习前者时,通过课堂测验等方式,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却不能将前者很好地转化为后者输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即时性的纠正学生在语音、语法和用词上的错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体验。
(二)构建情境性的教学主题,激发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在英语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实际运用中解决生活问题的需求。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并非教师准备好友结论的文本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中展示或随机编一个情境,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准备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索,将自己代入情境角色中,这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转化其在输入教学中的学习内容。
(三)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上,推动对实践性方面的考核
构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还要注意建立实践性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方面往往和教学环节之间有直接关联,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形式本身,也包括考核方面。可以说,教学评估是教学模式建立、改革是否能顺利进行并保持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形成多方面综合考察的实践性考察模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课堂活动过程、自主学习过程和课外活动过程等,中间都可以设置一定考核权重,当然,该考核权重不能压过终结性的考核权重,并且需要注意各个环节在总体分数权重中的所占比例,也不应过于细致,方面过多,导致考核结果不够稳定,不够客观。
(四)结语
总之,实践性教学模式重在实践,而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呈螺旋状不断上升的过程,一个需要逐步摸索的过程。目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试点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关联的环节,我们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注重结合现实需要和推陈出新,做好这项长期工作。
篇10: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
对职高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的论文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教育亦趋向国际化。这种变化已经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小影响,我认为其中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影响最为突显。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是初中中等基础教育完成者。但当前的中等职校学生文化知识状况不容乐观,我看到过这样一则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职校学生‘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态度差”,第二位的是“行为习惯差”,第三位的是“学习能力差”。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职校生文化基础普遍太低而且综合学习能力不强,但 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越来越重视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提出创造“人人可以成才,时时可以成才,处处可以成才”的环境。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很多家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高考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的认识误区。所以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必须并行。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将书本知识迁移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呢?语文教学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呢?作为一名职业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思考着,并且做了些创新尝试!
我一直教着两个班的可爱的“笨小孩”。
自从带了这一届的职高生,我就发现语文课上竟然容忍不了一首诗,这真真使我感到痛苦。怎么会这样?有人说这些已不适应时代了,那么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个时代?可以移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首语:这是最好的年月,还是最坏的年月;这是智慧的时代,还是愚蠢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群孩子,我们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语文一直以来是被学生所忽视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往往出现睡觉;不注意听讲;不摸课本的`现象!而语文对人而为人的培养,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方面又有不可估量的责任,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兴趣“够用性”的学习呢?首先,教师应有坚实的课堂基本功,增强个人的语言魅力,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魅力和人格力量的体现,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羞涩和厌学感,有利于焕发学生和教师的活力。其次,要了解学生需要,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性”。再次,教师应注意在“够用,实际”的原则指引下,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对课本重新整合,进行字,词,句,文的认读,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照搬照套普高学生的能力要求,这一点毋庸讳言.比如我现在教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二册,我把听说读写的培养目标分别分开来上课,开设了速记课,普通话演讲课,美读欣赏课,书法课。课堂上往往是轻松愉悦的,职高语文课堂在“量”上和“速度”上不能要求过高,学生基础不太好,所以要循序渐进,要兴趣性和社会实用性相结合教学。最后就是“意”的培养,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关乎到人的价值取向,人的生活观念的树立,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替家长完成基本的人生信念教育和基本的性格改正。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认为立人先立己,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既要授业,更要传道;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尊重差异。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得到教师尊重和理解的学生往往精神生活充实,个性品质较为健全,这样的学生更容易追求老师所导向的人生。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先成人,然后成才。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我们不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据说有个人看了毕加索的抽象画后非常不解,于是就去问毕加索,“你画的是什么东西,我怎么看不懂?”毕加索就问他“听过鸟叫吗?”回答“听过。”“好听吗?”“好听啊。”“懂吗?”“不懂”。毕加索的这个富有幽默感的提问启发了我们:对于这些学生你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能够对某一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只要他们还有丁点儿的感觉,就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通过和同学们的相处,我发现交流最重要,它会让我知道学生们的需要,同学们也会理解我对他们的用心是何等的良苦。我认为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并不冲突和矛盾,正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
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论文
摘 要:体育在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健康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知音。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中国学校体育,(0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准备活动中的慢跑中学体育教学之我见多媒体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篇12: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论文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财经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本科不同的`鲜明特点。高校一直以来的电算化课程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怎样调整才能使得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电算化人才?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比如说,在财务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知识的良好掌握,而且要对计算机语言和Excel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因此,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的定位在操作技能上,还要兼顾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课程内容制定不合理。目前大多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于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这种电算化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是一种核算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的处理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多数院校课程只介绍了财务软件中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模块,对于采购、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模块介绍很少。
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程序日趋复杂,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和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的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行使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篇13: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加以重视,适当讲授翻译理论,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文章首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续教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以及我国成功进入WTO,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与日俱增,对外交流的范围也逐渐宽广。在这样的形势下,翻译人才的缺乏也渐渐凸显出来,并且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也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翻译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引起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目前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而且翻译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不足证实了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尚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强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
1是全面落实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的要求体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而且强调了翻译教学每一阶段的标准都是可量化的,并论述了翻译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因此,强化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对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的要求体现,同时也是强化学生实用翻译能力的最好途径和必然要求。
2是提高学生英语全面技能的要求
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的技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其教学重点。当然,翻译教学在同上述几方面教学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相比不及,但是这并非说明翻译教学可有可无或不重要。毫无疑问,它对听说、阅读、写作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假如对一个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翻译绝对是件难事,一个翻译水平一般的学生也不会做好写作。因此教育者应重视翻译教学,特别是要在其过程中加强像翻译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的方面的建设,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是后续教育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对他们的基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后续教育。比如在考硕士研究生时,翻译项目占有一定比例,而让考生最担心、最头疼的也正是这个类型的.考题。据相关研究生英语考试结果资料统计显示,翻译是大多数考生的弱项之一,英语分数较低也正是因为翻译水平的薄弱致使失分较多。由此看来,基础阶段翻译能力的缺乏对后期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强化大学生翻译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全面技能的要求,也是后续教育的要求。
4是适应市场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同时对其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过去受欢迎的那种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再适合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则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具有较强的英语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实际运用技能。翻译人才,特别是那些科技翻译人才,深奥的专业知识、偏僻的专业术语,如果没有较高的翻译技能,是难以胜任科技翻译的要求,更谈不上曲尽原文之妙了。因此在大学阶段,奠定坚实的翻译基础,培养实际翻译运用能力,在工作中就能如鱼得水。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建设忽视及测试方法不到位
目前,各高校针对专用的翻译教材为数极少。而现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没有相关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方法等内容。教材中每个单元设置的关于汉译英的课后练习,其实质上是对学生所学的句型、短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的巩固复习。从翻译能力要求角度来讲,这种练习还算不上翻译,只是针对词汇语法所进行的一种综合练习。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题设置情况来看,在前,根本就没有设置翻译题型,缺乏对翻译能力的检测指标,这无形中更助长了教育者、学生对翻译能力的漠视。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英语教学改革也逐步进行了加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为改变过去客观题较多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从19开始,便增加了“英译汉”这种题型,此后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增加了“汉译英”。近几年来,虽然四、六级考试题型在翻译能力测试上有所突破,但相对来说显得较为简单,而且在评分标准方面操作性也显得较差。从这些现状可见,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以及广大师生的真正重视,因此不能对英语翻译教学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2师资不足及教学方法欠缺
翻译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翻译知识、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才能很好的实施。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育者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下,英语翻译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在教学中也极少进行过翻译实践。此外,因为教学任务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素质,因此在讲授时,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如果自身就不够重视翻译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实现其教学价值。从教学方法上看,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是在阅读教学中简单融合翻译讲解,或者是对课后练习的短语、难句进行简要分析,即使针对翻译进行专门的讲授,但教学方法单一呆滞,不得要领,多数教师侧重于讲解技巧,让学生做些有关翻译练习,基本上把翻译课看成了是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语言互相转换意识的培养和不同语言、不同思维特征的揭示及把握,致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因其大量的练习导致对翻译教学产生厌倦情绪。
3科学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人才培养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来实现,但不同的学科有其符合自身规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各高校教学在传统封闭性、独立性的影响下,致使翻译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而且因其教材建设问题,在教学中理论以及实践所占比例的大小没有标准,这也使得教师往往在教学时跟着自己的感觉进行选取,没有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此外对于我国历来的翻译教学,因其翻译课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而在教学模式上基本都采用 “翻译技巧+翻译练习”。这显然是与翻译教学的内在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特点相矛盾。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水平的主要策略
1切实转变翻译教学在师生中的地位
目前翻译在师生中的地位不高是制约翻译教学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这五方面的综合技能。教学时,除了真正认识到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外,还要深刻认识到翻译能力的培养对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把翻译教学当成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强化翻译在学生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让他们在翻译的乐趣中寻找动力,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改革才有章可循。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较为明显。当然重实践并不错,因为翻译的根本问题是实践。但排斥翻译理论是不应该的。人类对一种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到理论是一个普遍规律,理论源于实践,但也可以反作用于实践,甚至影响实践的成败,翻译并非例外。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不讲理论,但也不能一味地讲理论,纸上谈兵。最可行的办法是在宏观上对翻译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再分门别类地带领学生去做大量的翻译实践,从感性到理性,这样学生也容易接受。此外,要对大量的翻译实践进行不断地概括和总结,找出翻译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翻译技巧吧。要想做一个好的笔译翻译,必须有中外文深厚的语言功底。逐步解决在学习外语时母语所起的干扰作用,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译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水准。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讲授,切实让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构建定位清晰、导向明确的培养目标
翻译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正在起步发展之中,我们应当在翻译教学领域进行大胆改革,使之紧跟社会需求。目前由于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模式比较单一,长期遵循学术导向的单轨制教学模式已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而另一方面,翻译教学的学科专业特色并不突出,许多中国大学的翻译课程极少与翻译紧密相关,即使开设了一两门翻译课程,也未必覆盖翻译方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不能适应市场或学术研究对高级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开设新的翻译专业方向的课程,并随之针对培养目标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如“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视听翻译”、“翻译与写作”或“专业性笔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对话传译”等。同时要做到教学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并紧跟市场需求。
4创新翻译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我国的翻译教学也应开始与之前的那种翻译式、纯文学翻译的外语教学分离,转为基于现实需要的文本翻译的教学模式。这种翻译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翻译者或口译者,而是为了使所有专业语言研究人员能够具有处理日常的或非正式的翻译的能力,并能够监督公共的或正式的文本翻译的质量。对于在训练时翻译文本的选择,也要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可以或应该被翻译的文本,比方说某个特殊的客户所需要的,某个特殊目的所需要的,或是要对某个特殊观众所说的文本,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处理真实的翻译任务了。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数字、数据的处理,特定时间,人名、地名,文章修改,文化内容等等都可以加到翻译教学课中。德国的杜伊斯堡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翻译教学模式。这里的学生只有外语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开始翻译工作。
四、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课往往只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这种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变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中学术导向的单轨制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运用能力,适应市场或学术研究对高级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篇14:对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对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高校开设中国文化史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发展及演进的脉络,理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基本观点及其研究动态,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增强辨别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因此,对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中国文化史的价值结构及育人功能的研究,既是一个价值意义的问题,又是一个授道方式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把握学生学习需要与教化方式相适应性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下工夫,使课堂教学能够融知识、情感、意志、社会习俗等诸因素为一体,并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效地发挥中国文化史育人的价值功能。
一、坚定弘扬中国文化的教学理念
中国文化史课的教学理念,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吐〕自古及今,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中国文化史课恰恰是“育人”的最好课堂。教师在授课中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本知识的讲述上,应该将弘扬中华文化这一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质朴勤劳、刚健有为、礼让谦和、重义轻利等固有的民族基本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融会其中。如在讲述中国历代服饰文化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历代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图片加以整理,归纳出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紧密结合。如唐朝女性服饰用料轻而薄及其款式的开放性,恰恰反映了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反映出唐朝政治的开放性。而宋朝女性服饰款式小家碧玉的特点,也恰恰反映了宋代政治上的保守性特点。这样,在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此外,在讲述中国文化史的典章制度文化、中国文脉的发展、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等内容均可采取这种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在讲述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播文化理念的方法,如果抛开历史事实,纯粹地讲授其理论,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其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做到史论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史实的讲述,虽然讲清了中国文化从史前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过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生也能把握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明晰中国文化发展的大体脉络,但却很难融会贯通,对中国文化史所独有的特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关键性问题很难上升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高度。如果只偏重于史学理论的讲解,从宏观上去探讨价值观、审美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线索、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面貌的把握,没有把中国优秀的文化理念固化在学生身心中,也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史知识的同时,要时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内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史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通过中国文化史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甄别良荞、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和非历史主义,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学态度
所谓教学态度,就是教师对学生和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它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心理品质和人格特性,这些都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现象的一种固有的心理倾向。这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教学质量,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工作的成败。
教师在教学中应妥善处理好教学认知、教学情感、教学意向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行为和效果。教学态度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工作全方位的理解,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源于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关系的认识。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是本分,科研是生命。如果没有科研,教学就只能在教师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不能清楚基本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生动的历史背景,以及知识更新过程中学者所持有的新观点,无法把握中国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就无法给学生以启发和激励。
因此,必须把中国文化史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夯实自己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翻阅和查找资料及时解决,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自己的科研课题,如在中国文化史中讲授科举制度时,了解到了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现象,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多依靠科举制度,但很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官员中并非都是才子,其中诗文不佳、学问不深的也大有人在。那么,科举制度作为文官选拨制度,是不是文学才华和学术能力的考核制度,双方的关系又是如何?科举制与世袭制、恩荫制、军功选拔等选拔官吏的制度又存在怎样的不可或缺的互补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中比比皆是。把这些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解决了,慢慢也就掌握了教学和科研的规律,也就能更好地驾驭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从而使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也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对象既有历史专业的学生,也有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既有文科类的,也有理工科、医学、艺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同,因而,对“当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文科类的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史料相对丰富些,应多采用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时,通过对比,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将文明一直延续下来。通过比较,使学生们更懂得尊崇并传承自己的文明和文化,更能增加国人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道家文化中所崇尚的自然主义以及佛家文化中的超脱思想,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文化及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刻清晰认识。
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案例,通过学生讨论,能够更有效地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例如,关于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电视剧比较多,但不同作品由于其反应的侧重点不同而又有差异。在《至尊红颜》这部作品中,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被艺术加工,其形象几乎与历史不符。剧情中,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亲手掐死女儿是真有其事,但不像这部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武则天的女儿是被许盈盈掐死的。而另一部剧《武则天》中,所反映的武则天,就比较贴近历史史实。通过比较和讨论,能够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中国文化历史课的知识点和重要理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确定价值取向和思辨的能力。
理科类的学生所掌握的中国文化史知识相对薄弱些,应多采用演示、影像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理工科的学生,在讲述中国文化史时,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兴趣。要将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动态知识,就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工夫。通过演示、影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提高学习兴趣。如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钱币、中国古典乐器的发展、中国房屋建筑的演变、中国服饰的发展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交叉使用,图文并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通俗易懂地了解中国古代货币、中国古典乐器、房屋建筑、服饰发展的演变,从直观上再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使其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以疏导,就能够使其深入到中国文化史所涉及的文化价值核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再者,对通识课—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研究,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到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节日习俗、各种礼仪等均以各种形式藏于社会生活中,只有走入民间现实生活中,融入现实社会中,才能够更有效地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中国文化史的丰富性。因而,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地考察,依然是中国文化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国文化史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实用价值,真实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史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文化史课,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责无旁贷而又任重道远的。所以,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科研活动,不断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教师的辛勤耕耘,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永葆青春。
篇15: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教学论文
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教学论文
摘 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不仅关系到整个班集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班级建设也离不开班干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养班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能力;班干部培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不仅关系到整个班集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我结合本人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的两点体会。
一、班主任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班主任自身的工作能力是建设好一个班集体的关键所在,应当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1.班主任理应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而从成长经历看,大多数班主任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的。为了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收看、收集与教育有关的信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2.树立班主任的个人威信
我认为班主任的威信是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等因素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一种尊敬而信服的态度。班主任的个人威信,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班主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威信。实践证明,威信高的班主任不论处理班务还是开展活动,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班集体
大家都知道,班级是一个社会群体,存在着网络式的人际关系,如,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获取成功的关键。因而,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催化剂”.
如果建立起和谐共处、并享快乐的班集体,那么,这个班级的凝聚力是无穷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身正为范,德高为师。
4.认真做好家访活动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事,它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政策,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更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双方互通信息,交流感情,能够对症下药,引导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学校和社会共同教育,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培养目的。
班主任也要认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对于后进生转化,班主任要认真做好下面几项工作:(1)争取家长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合力,同步进行。具体可采取家访、召开家庭座谈会等形式;(2)对学习学困生采取“分层次”“开小灶”教育法,耐心施教,解决其“吃不到”或“吃不了”现象;(3)致力于建设学风、班风优良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先进群体对后进生的感染作用;(4)以表扬为主,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用武之地”,激励其转化;(5)“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转化工作。
二、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生力军,班主任依靠班干部队伍高效开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养班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班干部的培养与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与最终目的。如果说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那么培养和管理班干部就是这门艺术中的重中之重了。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现代教育理论又告诉我们,班主任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班集体,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良好、认真负责、能独立高效开展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培养班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树干、树枝和树叶,一棵粗壮的树干如果没有树枝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绿荫的。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班干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本人认为:(1)要有明确的分工,使他们各司其职。当新一轮的班干部任职后,班主任首先就要召开班干部会议,明确他们各自的具体职责,帮助班干部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2)要求他们分工不分家,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共同管理班级事务。
班主任对于班级事务,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当班干部在管理工作中取得进步时,要及时采取一些激励手段,给予适当的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一旦他们工作出现偏差,就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分析原因后并帮助解决。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放手让班干部自主商讨和处理班级事务,培养他们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这样就能培养出一支精干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建设,班主任是关键,班干部是主角。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复杂过程,班主任只有抓住重点,讲究艺术,才能培养和管理好班干部队伍,从而带领班集体朝着健康向上的目标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李学农。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14.
万杭仙。新型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篇16:教学论文对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教学论文对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取消了早晚课,使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减少,这在客观上也使得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减少了,从而不可避免地面临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扎实的问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好这一问题,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有效的数学,并能学以致用,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
我校属于薄弱校,学生本身基础较差,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
在教学中,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堂教学要抓基础,重落实
现在的很多课堂(如公开课),往往为了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师生互动非常好,但是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一带而过,重拓展,重延伸,这样的一节课后,学生到底能留下多少?花样再多,最后也得回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上,也就是要会做题,要能拿分,在考查方式——考试不变的前提下,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落实就必须是数学课堂的一大主题。
我在《分式》第一节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三个知识点: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在何时有意义
3.分式在何时值为零
每一个知识点给出后,都及时配备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如判断其是否为分式,只看原形中的分母是否含有字母;判断分式何时有意义时,只需使分母不为零,反之,若分式无意义,则分母必为零,并同时将易错点、常见题型给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样,学生对知识点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在何时用,如何用。
二、加强板书的示范作用
自从多媒体进入普通课堂后,板书似乎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了,但是一张张的图片等内容经多媒体播放以后,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好的板书是课堂内容的精炼,对学生有着指导示范的作用。
如,我在《整式的乘法》一节中,将公式写在黑板上,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公式来进行计算。
三、重视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很快地带入到数学课堂中,并乐此不疲。
如,我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以一首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导入语,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印象深刻。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
重视基础教学,不等于摒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应用题的讲解中,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讲解勾股定理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五、要学会随机应变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很多事件是不可预计的,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展现出个人的魅力,使学生信服你,从而喜欢你,并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总之,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共同进步!
篇17: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课改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如果说课改前十年给普通一线教师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激情的话,那十年之后的课程改革已经重归原有的平静。课程改革的理念似乎不那么热烈了,而实际的教学则呈现出新旧交加的两种情形,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已经成为现在课堂的一种常见状态,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好的情形,同样也想借课程改革十年的背景,再谈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学习方式选择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学习成为一种被提倡的学习方式而大受改革者的青睐;但笔者以为看待这一问题需要谨慎,自主学习就一定是好的吗?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笔者以为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其自身承担着落实国家课程意志的任务。而思想品德的教学则更是承担着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如果任由学生自主,则其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辨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自主学习所得出的结果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之间必然会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弥补工作肯定需要教师来完成,教师必须指明学生在某一节课必须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指定了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经由自主的途径去获得一些认识,但这个过程又一定不能少了教师的指导。这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课堂活动与否应当取决于学生的学
课程改革另一个鲜明的标签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于是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坦率地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言,课堂活动是必须的,也是能够显示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的。但后来人们逐步发现,有些活动似乎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活动与否其实并不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就使得课堂活动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笔者看来,课堂活动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学,即学生的学是否需要活动的形式。
如在一次“意志的特征”的教学观摩中,笔者注意到上课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让学生用肘关节夹住自己的笔去写名字,然后写更多的字……上课老师很有魄力,留了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这个活动,而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听课教师自然明白教师的意图,而在课后评课中这一环节引发了听课教师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在宝贵的45分钟里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活动没有必要,太过浪费;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笔者对这两个观点表示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一个活动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活动的设计也不在于新课程改革是不是强调活动,笔者以为关键应当看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本节课“意志的特征”而言,需要学生能够体验到意志发挥作用的情境,这就需要一个特殊的,能够让学生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而教师设计的活动恰恰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通过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意志能够发挥的作用,通过后来介绍他人的事例更加让学生意识到意志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这样的认识正是来源于学生活动,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因而是有价值的。
三、讲授还是探究应当来源于学生的学
讲授与探究是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言的,显然,讲授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探究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需要讲的课,这是传统认识,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发现如果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则生成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能影响学生的实际行为。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是应当讲授还是应当探究呢?笔者觉得关键还在于对学生的学的判断。
以“拥护党的领导”(苏教版九年级第八课)教学为例,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显然是不陌生的,因为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而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学的难点也在这里,由于之前的教育都是“接受”性质的,学生对为什么必须拥护党的领导的认识其实还有可能是不深刻的,再加上现代多元社会的各种思潮,初中学生对一些认识的模糊也促使本课的教学不能再采用讲授的方式,笔者的观点是应当采用探究的方式。
而探究教学的进行就意味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史,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去发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发展取得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成绩等。
综上所述,虽然课程改革迈入第二个十年,但教师的反思却应当永不停止。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只有反思不停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
篇18:对深化劳动组织改革实践与思考管理论文
对深化劳动组织改革实践与思考管理论文
劳动组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改革优化劳动组织,盘活用好劳动力资源,是增运增收、挖潜提效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广铁集团结合铁路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积极调整优化劳动组织,有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随着路网规模快速扩充和运输工作量持续增长,当前广铁集团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进一步深化劳动组织改革,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成为满足运输生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劳动组织改革进展情况及效果分析
以来,广铁集团累计投入80多亿元资金用于行车设备的更新改造,铁路线路、信号设备等硬件设施质量不断提升,安全可靠性大幅提高,为劳动组织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广铁集团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生产资源整合、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和修程修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组织改革工作,优化作业方式,规范劳动班制,推行兼职并岗,节约了岗位用人,提高了劳动效率,缓解了因工作量增加而带来的劳动力紧张局面,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
1、大力推行兼职并岗。实行货运检查员与外勤车号员岗位合并;作业量较小的车站仅设站务员实行客货兼作;外勤值班员兼列尾摘挂作业;接触网工兼职轨道车司机助手,汽车司机岗位由作业人员兼职。
2、大力推行机车单司机值乘。先后在京广、京九等干线旅客列车,沪昆、京广线部分区段物列车,实行了双班单司机值乘,广深线及武广高铁动车组实行单班单司机值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乘务员紧缺的压力。
3、实施客运乘务方式改革。区分旅客列车种类、运行时间等情况,在旅客列车上推行了1人2车、2人3车等客运乘务方式,大幅度提高客运乘务劳动生产率。
4、实行车辆乘务制度改革对车辆乘务员实施“检电合一”、“库乘分离”,调整乘务作业图表,将一次出乘由4人、3人分别压缩至3人、2人,实现了增车不增人。
5、实施工务巡道班制改革。在京广、广深线取消夜间巡道,推行“白班+关键时间(如灾害天气、雨季、军运、特运等)、关键地段(如灾害多发地段)增加巡道班制和次数”作业模式,打破了工务系统一直实行的昼夜、普遍巡道制度,实现了工务劳动组织改革的历史性突破。
6、改革供电劳动组织。重组接触网工区、变配电所、分区亭班组,取消各分区亭值班人员,推行网电合一。
7、跨系统整合优化劳动组织。将电气集中联锁道岔在10组以下的233个中间站的道岔清扫工作由车务移交电务;在海南东环线试行工电一体化管理,创新基础设施维修模式,整合设备、人力、天窗资源。
8、优化生产作业组织。调整列检作业布局和延长安全保障距离,逐步撤销了低庄、靖州、吉首等列检所;优化调车作业组织,逐步取消江村九调等38台专调机车,撤销12个中间站调车组;关闭了京九线石坝镇站、沪昆线团结山站等18个中间站;撤销机械化以上驼峰调车区长等岗位。
20以来,通过生产组织、劳动组织调整改革,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系统劳动分工趋于合理,岗位配合协作逐步顺畅,职工劳动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几年来改革挖潜累计节约岗位用人超过8000人,满足了历次提速调图新增工作量以及渝怀线、武广高铁等大型建设项目投产运营所需的劳动力,同时提高了职工年休假兑现率,有效减少了外购劳务用工,节约了成本支出,促进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集团公司平均每营业公里用工由年的37.33人提升至的19.45人。
二、继续深化劳动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组织理论提出的系统权变性观点强调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服从整体的战略目标,并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做相应的变化。随着铁道部优化站段管理结构三年工程的实施,要求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力争经过三年时间实现运输站段组织结构精干合理、运力资源相对集中、劳动组织优化高效的目标。目前集团公司劳动组织与铁道部“优化高效”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机车乘务员、检车员、调车组人员等部分核心工种、关键生产岗位人员紧张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按换算周转量和运输进款收入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在全路的位置还比较靠后。因此,继续深化劳动组织改革,全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仍然是集团公司未来几年劳动工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1.运输装备快速升级。新技术广泛应用,只有深化劳动组织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技术装备在促进劳动生产率上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铁路多次提速调图,以CRH系列动车组、HXD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等高速重载设备以及CTC调度集中系统等为主要代表的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但现行劳动组织、生产组织模式与运输生产发展、技术设备更新的速度还不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应用后值班人员不减而维修人员却增加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虽然大幅提高了运输生产能力和安全可靠性,但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效果还不显着,迫切需要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调整改革劳动组织。
2.路网快速扩充。新建铁路陆续投产,只有深化劳动组织改革,才能切实做好新线劳动力储备工作。随着海南东环、广珠城际、岑茂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到全集团将有广深港高铁、贵广客专、厦深铁路、南广铁路、广珠货线等11条新线先后投产。根据铁道部制定的“十二五”路网规划,到全集团线路里程将比目前增长182.9%,电气化里程将是现在的2.8倍,复线里程将是现在的2.7倍,届时全集团货物运输能力将提高4倍,旅客列车对数将增加1.5倍。新线投产必将提出大量劳动力需求,迫切需要全面推进劳动组织改革,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适应基本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新线开通运营储备足够的劳动力。
3.职工总量逐步减少。铁路运输工作量逐年上升,只有深化劳动组织改革,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劳动用工的严峻态势。近几年,全集团职工人数呈刚性递减态势,职工总量从2003年末的181612人减少到20末的163140人,锐减了18472人,平均每年净减少2309人。而提速调图、既有线扩能等带来运输工作量不断增加,劳动用工需求增大,造成职工加班加点多,部分主要工种、关键岗位超劳时间长,双休日、节假日休息无法保证。此外,铁道部明确规定路网扩充、新线运营所需用共全部由集团公司内部挖潜调剂解决,必须用现有人员完成既有运输生产任务和新增工作量。因此,在做好优化劳动力增量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实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在优化劳动组织、减少岗位用人上下工夫。
三、深化劳动组织改革的目标方向
按照保证运输安全生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率效益、提升职工综合技能素质的`目标要求,实施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结合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修程修制改革和机车交路、乘务交路的调整,合理设置岗位、定员和劳动班制,盘活用好既有劳动力资源,精干运输主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与新技术装备相匹配、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劳动组织,实现生产要素科学、动态、配置合理。
1.进一步改革列车乘务制度。一是优化机车单司机值乘方式,对一次出乘作业时间客车不超过6小时、货车不超过8小时的区段,逐步推行单班单司机值乘方式;对双机牵引货车重联机车取消学习司机岗位,撤销专用调车机车、区间小运转学习司机岗位。二是深化列车运转乘务劳动组织,逐步推行用客车列尾装置替代运转车长,进一步取消跨局旅客列车运转车长岗位,实现以设备保安全。三是全面推行客运乘务方式改革,按照旅客列车车种及运行时间,分别实行 “1人1车”、“1人2车”、“2人3车”、“3人4车”等值乘方式;推广“库乘分离”,列车到发卫生、卧具整备、库内看车作业与乘务作业分离,实现地勤整备专业化、社会化。
2.改革运输行车劳动组织。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增加职工的业务控制跨度,满足组织日益扁平化的需要。优化中间站运转人员劳动组织模式,结合调度集中控制系统(CTC)投入使用,列车运行管理模式从“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机车乘务员”调整为“行车调度员-机车乘务员”方式,调度集中控制车站只设应急值守人员,撤销车站值班员、信号员等岗位,逐步实施中间站运转作业无人化。优化编组站劳动组织模式,结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整合接发列车作业流程,将到达、出发、通过等作业场信号系统集成至一个信号楼,每班只保留车站值班员、信号员各一名;整合驼峰调速控制系统,将上下行驼峰、编组场、编尾的点连式调速控制系统集成,撤销驼峰值班员、大缓作业员、小缓作业员、防溜制动员等岗位,每班只设监控人员一名,实现驼峰调速自动化。
3.优化基础设施维修劳动组织。按照专业化原则,对各工务段与工务大修段、客专基础设施维修基地职能进行重新调整,建设工务大型养路机械专业化队伍;改革工务、电务、供电系统维修体制和作业方式,全面推行车、工、电联合作业和集中维修;大力推行检养修分开,做强专业维修工队,减少工区设置及人员配置数量。
4.改革机车车辆维修劳动组织。实行“整乘分离”,即机车整备、保养作业与乘务作业分离,实现机车保洁、保养专业化;合理调整地勤作业分工,保证出库机车质量,减少机车乘务员机车检查作业内容和作业时间,压缩乘务员辅助作业时间,提高有效值乘工时;加快车辆修程修制改革,压缩人工检测项目,减少作业岗位数量,提高台位利用率和作业效率;继续优化列检作业生产布局,调整
作业方式,利用5T设备,货车运行状态检查实现人工检查向机检和人机结合检查、静态检测向动态检测的转变;调整站检与库列检作业范围,优化站检与库列检。对始发、到达,通过旅客列车的作业分工,减少重复作业,实现由库检、站检双重作业保安全向以库检质量保安全的转变。
5.全面推行兼职并岗。现代管理理论指出:通过增加任务的深度和广度来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实现高积极性,低差错率,这就是“工作丰富化”观点。按照此观点,广铁可以继续优化岗位设计,推行兼职并岗。优化生产作业流程,大力减少辅助岗位和后勤人员,货车列车尾部装置摘挂作业由车辆部门列车检查员兼任,客运售票、检票、服务等工作打破岗位界限,实行兼职并岗;优化机车检修、整备作业流程,实施机车专检专修兼职并岗,对辅助性及工作量不饱满的岗位进行合并;全面取消生产用专职汽车司机、轨道车助手岗位,由作业人员兼职;全面实行车载设备检测维护一体化管理,电气集中道岔清扫与巡检一体化作业。
6.实现新线劳动组织一步到位。贯彻落实《铁路新线定员核定试行办法》,对广珠货运铁路、韶赣铁路等新线和京九线电化改造,按照“新线、新制、新标准”的要求,创新劳动组织设置模式,确保新线劳动组织一次到位。
劳动组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稳定、技术装备、生产组织、规章制度、劳动定额、人员调整、教育培训等方方面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必须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思想认识,把握好安全底线,重视投入产出研究,以生产业务部门为主导,突破传统规章制度,强化定员定额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篇19:对组织教学的一点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 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实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有各活动的方式,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
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 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 ,顺利过渡。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篇20: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思考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思考
世界各国基本上制定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对于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单位与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当然,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范围与程度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有些国家,组织的非营利宗旨是确定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主要依据。例如,美国税法501(C)(3)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的组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一是该组织运作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为了达到该税法明文规定的其他目的;二是该组织的净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三是该组织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也不干预公开选举。在有些国家,只有某些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例如,英联邦国家,只有纯粹从事慈善活动的组织才有资格享受税收优惠待遇。通常,为公共利益目的组织或者那些对全民健康和社会福利来说至关重要的组织,在各个国家都享受到最优惠的税收待遇。
我国的法规政策中,也有一些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及个人依照该法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4月印发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一些收入项目免征所得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7月发布的《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1年2月发布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分别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了相应规定。
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的思考
尽管我国的税收政策中已经有了一些与非营利组织税收有关的政策,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
(一)从税法的角度界定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一词当前并无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有人建议,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非营利组织,这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建议。我们认为,给予非营利组织以税收优惠,至少应当从税法的角度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非营利性,二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公益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以保证组织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其设立条件至少应当包括:符合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组织章程,并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权力机构的设置和结构以及执行决策的程序;一定数量的运转资金;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必须经过有关机关的审批。审批机关必须对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组织进行定期的检查审核,以确认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对于不符合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应当坚决撤销审批,防止一些单位假借非营利组织的名义从事营利活动。
(二)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免征所得税、营业税与增值税
对符合税收优惠条件运行规范的非营利组织,为促进其持续发展,应当给予免征所得税、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为了使非营利组织获取更多的资金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应当允许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的范围内从事与非营利事业并不相关的经营活动,只要这些经营活动的所得不是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且这些经营活动所得将用于拓展非营利事业。因此,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不仅仅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活动所得免税,也应当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其他所得免税;免征营业税与增值税的优惠不仅仅包括对非营利组织从事非营利业务免税,也应当包括对非营利组织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免税。
(三)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征收支出税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分为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公益性支出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公益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非公益性支出是其他方面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公益性支出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支出中占绝对大的比率,而非公益性支出则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比率内。
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将收入与所得尽可能多地用于为公益服务,应当对非营利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征收支出税。当然,这需要制定政策以正确划分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四)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单位与个人给予所得税优惠为了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促进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向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捐赠时,应当给予其所得税优惠,即允许捐赠人交纳所得税时按照一定标准将捐赠款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只要接受捐赠的非营利组织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且运行规范,即非营利组织经过审批具有税收优惠主体资格,就应当对捐赠人的捐赠给予所得税优惠。如果接受捐赠的组织不是具有税收优惠主体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则不能对捐赠人的捐赠给予所得税优惠。
★ 护理教学计划
【对组织胚胎学实习课教学的思考论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动物学心得体会2023-07-09
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的体系改革论文2022-05-08
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下妇产科学论文2022-10-11
论文提纲范文药学2023-05-27
初二生物教学总结2022-05-19
业余护理本科自我鉴定2022-08-27
药学论文范文2023-10-23
网络教学与生理学论文2022-07-14
药学论文小范文2023-09-27
动物学论文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