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时间:2022-11-11 10:34: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共6篇)由网友“月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篇1: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政治文明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一是努力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付诸实践;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提高非暴力状态下解决政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性;三是使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种文明祥和的政治状态下各得其所,互爱互信,共存共荣。

――桑玉成

我们之所以经常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的时代”类似这样的话语,主要是表明,人类经过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创造并累积了许许多多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形的以及无形的知识成果。正如我们体验到的,那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那神奇莫测的生物技术,那精湛高效的生产工具,等等等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影响。这要归功于人类物质文明的成果。

同样,我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方面,尽管没有像物质文明那样进展的如此之快、“成果”如此之彰显,但是也不完全是无所作为。正是人类在政治领域里创造的种种文明之成果,使人类解决了许许多多的政治难题,使人类维持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政治秩序,从而使人类追求美好政治生活的.愿望逐步逐步地成为现实。

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探求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意思是说,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就拿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一个人呱呱落地,他就开始了他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他要去登记户籍,由此他获得了国民的身份,于是他就开始接受政府的管辖,享有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并须履行其作为一个国民的义务。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他具有了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一份权利。

但是,由于社会公共资源稀缺性的特征,也由于人类本性等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就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人类政治生活固有的困境之所在。如何解决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使所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就成了人类美好政治生活的根本要义。

作为对人类美好政治生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大思想家,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探求过他们的政治理想。柏拉图以其“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作为出发点,以正义作为一条基本的主线,描述了他的“理想国”。他希望用正义作为一个理想政治生活的灵魂,通过良好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来改造并抑制人的不良本性,以构筑一个以正义为轴心的理想社会。亚里士多德则使用了另一个相似的概念:善。在他看来,国家是由人所组成的,因此,通过个人之善,可以推及国家之善,国家的根本宗旨就是维持社会之善,国家是“最高的善业”。为此,亚里士多德力主通过良好的政治制度,来推进国家的善业。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政府应该是“能使人民变成最道德的、最明智的、最富有学识的、最好的人民”的政府。这种价值取向代表了很多思想家关于理想政治生活的构想。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孔孟根据他们所谓“作之君、作之师”的政治逻辑,主张推行“仁政”,对统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并主张建立一种官民协调的社会关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各安本

[1] [2] [3] [4]

篇2: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政治文明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

一是努力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付诸实践。

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提高非暴力状态下解决政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性。

三是使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种文明祥和的政治状态下各得其所,互爱互信,共存共荣,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桑玉成

我们之所以经常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的时代”类似这样的话语,主要是表明,人类经过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创造并累积了许许多多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形的以及无形的知识成果。正如我们体验到的,那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那神奇莫测的生物技术,那精湛高效的生产工具,等等等等,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影响。这要归功于人类物质文明的成果。

同样,我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政治生活方面,尽管没有像物质文明那样进展的如此之快、“成果”如此之彰显,但是也不完全是无所作为。正是人类在政治领域里创造的种种文明之成果,使人类解决了许许多多的政治难题,使人类维持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政治秩序,从而使人类追求美好政治生活的愿望逐步逐步地成为现实。

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探求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意思是说,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就拿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一个人呱呱落地,他就开始了他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他要去登记户籍,由此他获得了国民的身份,于是他就开始接受政府的管辖,享有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并须履行其作为一个国民的义务,教育论文《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他具有了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一份权利。

但是,由于社会公共资源稀缺性的特征,也由于人类本性等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就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人类政治生活固有的困境之所在。如何解决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使所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就成了人类美好政治生活的根本要义。

作为对人类美好政治生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大思想家,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探求过他们的政治理想。柏拉图以其“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作为出发点,以正义作为一条基本的主线,描述了他的“理想国”。他希望用正义作为一个理想政治生活的灵魂,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造并抑制人的不良本性,以构筑一个以正义为轴心的理想社会。亚里士多德则使用了另一个相似的概念:善。在他看来,国家是由人所组成的,因此,通过个人之善,可以推及国家之善,国家的根本宗旨就是维持社会之善,国家是“最高的善业”。为此,亚里士多德力主通过良好的政治制度,来推进国家的善业。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政府应该是“能使人民变成最道德的、最明智的、最富有学识的、最好的人民”的政府。这种价值取向代表了很多思想家关于理想政治生活的构想。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孔孟根据他们所谓“作之君、作之师”的政治逻辑,主张推行“仁政”,对统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并主张建立一种官民协调的社会关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各安本分。

篇3:政治体制的演进与政治文明的进步(附练习题与答案)

1

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影响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押题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秦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中央结构的设置情况回答;古希腊:回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主要从民主政治的性质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87年宪法规定,从权力制约与平衡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借鉴、影响因素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古希腊:“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3)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特点、影响及成因

1.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方式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

2.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废除科举等;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这些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里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利克里的权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等。

(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也是在吸收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西方倍受“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的眼里,公开考试、择优任官的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剂良药。

[押题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信息从选举标准上、选举方式上、选举范围上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二信息从中西权力的不同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信息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众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及阶级局限性角度回答。

答案 (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

古代中国:传承久远;自上而下,为民择官;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近代西方:吸纳与创新;自下而上,公民权利;立法保障。

(2)因素: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评价:19世纪以前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但存在选区划分不合理、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局限。19世纪以后的选举制度完善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

中外围绕权力监督与平衡的变革及政治

体制的演变趋势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不同路径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押题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时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监察网络。洪武年间曾制定了《宪纲》四十条,后经宣宗、英宗两朝的修订,更为详细。正统四年(1439年),正式制定颁布的《宪纲条例》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谓是事无巨细,使其成为一部“所定宪制甚备”的监察法规。

据统计,明朝监察官员的总人数浮动在200~300人之间,这还不包括诸如巡抚、巡按和总督之类的监察官员人数。明朝监察官的职权更加广泛。明朝一改其他朝代所提倡的“风闻奏事”的制度,明令不允许“风闻奏事”,凡议论之事必须有理有据,不得捕风捉影、妄加揣测。

——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在形式上是特别是现代的、和平的和官僚体制化的代表”(书伯语),)麦杜思在《中国札记》中就强烈呼吁建立向全体臣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直到19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在其影响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在法律上废除了政党分赃制,把自由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录用,体现了功绩制、政治中立和对公民负责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从而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美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任用制度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监察网络、制度法规、监察官员、职权、证据等方面归纳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制度所受中国影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及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体现的思想理念等方面归纳。第(3)问,据材料一、材料二时间及制度创新特点角度回答。

答案 (1)特点:体系严密;法规详细;队伍庞大;职权更广泛;注重证据。

(2)原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主制度的发展;传统官员任用制度的弊端;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意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适应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体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

(3)认识:适时革新;保障社会公平;完善监督机制。

篇4: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世界诸语言之源起与演进

最近一些朋友的贴子谈及语言问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

・“台湾话”与“大陆话”究竟是一种语言还是两种?

・朝鲜语或日语和汉语有什么关系?

・印度人按“种族三分法”与欧洲人有某种亲缘关系,那么他们的语言之间是

否也有亲缘关系?

・伊朗和伊拉克“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总的来说,语言学能够指出两种语言有多么相似,但是认定是否同种语言的问题,更多地是依赖于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比如克罗地亚语(Croatian)和塞尔维亚语(Serbian)其实完全是一种语言(统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erbo-Croatian),只是前者采用了罗马字母,而后者采用的是西里尔字母(Cyrillic,就是俄语所用的字母),这与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与此类似,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之间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对方,就象两种方言一样,但是人们传统上还是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语言。

一种语言可以由两种书写符号(字母)表示,同样地两种语言也可以共用一套书写符号。如藏语,就是由于公元七世纪一个西藏喇嘛到克什米尔进修后引入了梵语字母(Sanskrit,即印地语的前身)这使它们看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毫无联系: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

我们熟悉的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由于后两者在中世纪时大量借用了汉字,人们一直怀疑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然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实际上日语和朝鲜语与当今世界上任何已知的`语言,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语言,都没有发现任何肯定的联系。

在研究了世界上一些主要语言以后,语言学家也象生物学家那样,把世界上的语言按相似程度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世界上主要的大语系有:

语系 代表语种 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约)

印-欧 英语、法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 48%汉-藏 汉语、藏语、泰语、缅甸语 24%尼日尔-刚果 斯瓦希里语 6%亚-非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5%马来亚-玻利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5%德拉维达泰米尔语 3%阿尔泰 土尔其语、蒙古语、哈萨克语 2%

除了上面这些“可以归类的”语言以外,还有几种所谓的“独立语言”:

日语(2%),朝鲜语(1%)和越南语(1%)。这些独立语言与所有现存的语言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当然也和它们研究得不够有一定关系。比如日语与朝鲜语可能有一些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汉字作为书写语言的一部分,它们与汉语都没有联系。

当然谈到“世界的语言”,还应当包括几种“人造语言”,如世界语――

Esperanto。尽管还没有人以它们作母语。

[1] [2] [3] [4] [5] [6]

篇5:中国龙文化源起阅读答案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民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篇6:中国龙文化源起阅读答案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C.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时间》心得体会精选作文

果树栽培技术的发展及新思路论文

坚定走好开放发展之路思想宣传

《周易》的哲学思辨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心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000

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冲突和协调

畅销书籍推荐:《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罗丹之约》阅读答案

诗经中描写动物的妙喻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共6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的《时间简史》优秀读书笔记2022-11-09

全球信息化中的两个矛盾及其伦理审视2023-04-20

《诗经》中的孝道观念2023-02-27

论 数 字 证 据论文2023-02-12

阿米巴经营成功案例2023-05-15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2022-05-06

相亲相爱的句子2022-11-04

读书分享会新闻稿2022-08-14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书2023-01-01

圣诞节给恋人的唯美祝福语录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