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探讨论文(通用15篇)由网友“q738190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循环经济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循环经济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探讨论文
循环经济理论是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绿色生产和资源再循环,对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本文探讨了给予循环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问题,阐述如下。
一、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理论
1.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是物资流动型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是在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传统的消耗资源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经济[2]。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持久发展,不生产或只生产后产生的废弃物较少,这就就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2.循环经济理论原则
循环经济对经济活动有要求,也就是经济活动遵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减量化是指投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实现经济生产目标或消费水平;再利用是反复利用产品、工具、包装等初始形式;再循环是产品能够回收经过处理变成可利用资源[3]。这三种原则是从经济活动的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的可能性,节约了能源,再利用是减少了产品等资源的浪费,再循环是产品具有可回收性。总之循环经济是降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点,一是改变传统产业模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新型企业化道路,发展清洁生产、生态企业等新型经济形态;二是将清洁作为发展方向,创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三是创新技术,改进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寻找可代替的循环利用、无公害的新型能源,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排放,回收废弃物能够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四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设计、管理、生产过程中,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下,延伸产业链;五是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的循环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循环经济的咨询服务。
二、给予循环经济体制下发展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思路
1.调整电力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企业化道路
调整电力产业结构是实现能源清洁和再利用的主要目的,通过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材料的转化率,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是循环经济的基本手段。电力企业以燃煤为主,随着清洁生产概念的提出,电力部门开发和应用污染小、可持续能源成为了主要任务。传统的燃煤发电方式是我国电力的主体,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4]。由于燃煤发电造成的污染较大,因此,电力企业要尽量更换发电原料,在不能更换发电原料的基础上,提高煤炭燃烧率,进行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煤炭燃烧率,减少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水电、风电发电技术;三是因地制宜利用地热、潮汐等自然技术发电;四是在保证安全基础上大力发展核电技术、天然气发电技术。多渠道拓展发电手段,降低燃煤发电带来的污染。
2.进行技术创新,发电资源再利用
在技术创新、发电资源再利用方面,首先要增加大容量机组,对燃煤发电结构进行优化,其次是提高开发煤炭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废弃资源。增加大容量机组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开发煤炭技术是将开采出的`劣质煤等用来发电,可以建造垃圾电厂,将城市产生的大量垃圾用来发电,从而降低了城市垃圾污染[5]。
3.基于循环经济体制,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循环经济体制的要求相符。电力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息息相关,在发展自身时,不能忽视对周边产业的影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不仅是控制污染、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还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这样才能使循环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要忽视发展后期的影响,各项措施相互配合,才能使发展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维持企业生产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前提,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大量问题,如债务多、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这些问题对电力企业的开发能源、控制污染产生了制约。因此,在发展中不要盲目的追求循环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要多角度的看待经济效益,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当然,对于循环经济还要进一步的探讨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最后,要尊重科学、尊重实际。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循环经济,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是实际问题,因此,在发展中,不要盲目的开采资源,要尊重科学实际,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三、总结
循环经济体制与现代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这种经济体制是在企业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资源再利用问题提出的综合考虑,是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循环经济体制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能够改善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构建和谐的人与环境,实现绿色经济,是发展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郭景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15(12):79-80.
[2]许会海.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外资(上半月),,10(11):141.
[3]宋燕麟.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探究[J].城市建设,2012,8(28):61-72.
[4]王莉,孙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7(22):21.
[5]郭跃舞.试论循环经济在电力企业的发展前景[J].大科技,2012,11(20):341-342.
篇2: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论文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论文
1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1.1政策方面
在低碳经济时代,电力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主要包括:是否实施碳排放的总量控制;是否引入碳交易机制并赋予碳排放额度一定的价格及未来采用什么样的减排目标;是否引入碳税等财政政策,对于各类低碳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多大;等等。由于发电机组的服役期较长,一般为20~30年。因此在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走向,以规避政策风险,而这些宏观政策的变动与不确定性将对发电企业的经营与盈利状况带来极大的影响。
1.2环保方面
在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电力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环保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国主要采取引入强制标准的方式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控制,规定发电企业要拥有一定比例的低碳电源,当发电企业没有满足环保的要求时,将对发电企业处以高额的罚金,严重时取消发电企业的生产资格。这就使得发电企业不得不面对较高的环保风险,而这种环保风险将使发电企业尤其是火电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而且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都将使得电力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1.3市场方面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电力企业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排放成本将成为电力企业生产成本构成中的一项重要组成,且碳价格的波动更将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风险。
2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应对措施
2.1发展低碳电力技术
发展低碳电力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存在着技术、政策与成本的诸多约束,需要政府部门针对不同清洁能源的特点与发展瓶颈,在研发激励、价格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与支撑。
2.2形成市场为主导的低碳电力体制框架
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要积极贯彻国家颁布的关于能源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降低电力企业的运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低碳电力体制框架。首先,要不断完善鼓励低碳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为电力企业营造良好的低碳发展环境。其次,要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价格机制,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等重要环境进行正确的引导,努力向低碳、环保、节约的方向发展。最后,还要构建严谨的电力市场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2.3提倡低碳用电技术,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
电能相较于传统的直接通过燃烧一次化石燃料来获取能源的方式来说,具有清洁、低碳的'特性和优势,而这种清洁、低碳的特性将会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和效率的提高而更显突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用电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将原有分散的碳排放方式转变为了集中的碳排放方式,这种排放方式更加便于碳捕集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减排的目标。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采取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和策略,利用电能的低碳特性,实施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有效提高电能的市场覆盖率。此外,电力企业还应引入电力价格形成的机制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的体系,进而来控制电力市场上的风险,并且还可以满足电力市场交易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来降低在所交易中的成本,实现电力交易与碳交易的良好衔接与协调运行。
3结语
电力行业作为工业领域最大的碳排放部门,现阶段全球在不断的发展低碳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也会面临着众多方面的挑战以及风险。因此,电力行业必须系统的进行评估低碳机制,在引入电力行业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影响,提前做好企业经营管理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解决困难,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使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新时期实现向低碳经济的生态文明转变。
篇3: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法律知识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需求也随之增加了,这就给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变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过程中需要企业法律知识的支撑,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才能为企业的宏观决策和战略计划提供依据,所以企业必须认识到法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新时期电力企业面对着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更要积极的转变工作观念,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研究法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的合法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律知识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加强企业对法律知识的运用。
篇4: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法律知识探讨论文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中越来越离不开法律。而法律也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关键部分,如果企业日常管理中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就会受到严重阻碍。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阐述了法律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法律知识有助于企业实现规范的内部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出现了新型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但要适应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还需要电力企业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监督机制和竞争机制,因此企业要不断改革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从而确保电力企业能够在新的制度下正常的运行。企业不但可以借助法律知识保障企业以及员工的合法权益,还可以运用法律来规范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行为。
2企业员工掌握法律知识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
法律顾问在企业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帮助企业提出专业的法律建议,并且监督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过程,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在电力企业中法律顾问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现实中法律顾问还不能够控制企业的工作的全过程[1]。因此电力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员工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法律知识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企业最常见的培训方式就是统一的大型培训,需要注意的是主管部门的法律知识培训,这样可以保障企业在进行业务决策时更加合法。企业当前最核心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完善企业的监督和竞争机制,因此要求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企业员工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有助于他们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遵守公司法和劳动法,还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企业也能有效的完成各项业务操作,尽量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3法律知识有助于电力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外部环境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一切活动进行的支撑基础,如果没有法律,市场就会出现混乱,甚至会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法律知识来解决,同时法律知识还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或者资源,有助于企业实现自我提升,并实现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国外的很多企业都会提前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然后运用法律来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外汇风险,同时还给企业竖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法律是企业用来指导自身工作的重要工具,电力企业要不断加强对用户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督促企业进行合理用电。一旦有相关电力营业出现亏损或者负债运营的情况,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已签订的合同对其进行产权办理,这种抵押合同是合法的[2]。
4法律知识可以保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
法治经济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是我国最基础的民生产业之一,在经济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和法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方面也正是通过法律才联系在一起,比如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政府和群众等等。所以面对着政府和群众的双重监督,电力企业更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制管理,企业通过法律规范了自身的行为,才能更长久稳定的在经济市场中发展,从而也会得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企业的商业风险降低了,就很难出现欠款的现象。而且如果再遇到不及时缴纳电费的用户,电力企业就可以通过法律停止对该用户的通电,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
5企业通过构建法律知识体系来加快经济发展
随着宣传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普及和推广,很多基层的供电企业都开始重视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尤其是法律知识。法制教育的不断推进,使电力企业的法制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进展。在企业建构起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不但加强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电力企业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的时候,要注意针对企业全体工作人员,从上到下紧抓建设,把法制教育宣传和科学发展观有效结合在一起。企业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具体的规范细化,并认真整理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进而可以对员工实行更加高效的培训。标准化的培训可以全面推进企业的法制建设,既有助于企业完成各项决策,还可以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4]。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是国家为电力企业制定的一项战略部署,考虑到电力企业受到资源配置以及管理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才给电力企业详细制订了这项计划[5]。这项重要的部署中主要包括预防企业法律风险额管理措施和企业应急法律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包括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设计和顾问等,工作需要专业的律师参与进来,以保障企业法律制度建设的专业性。一旦遇到重大的经济决策,必须要事先听取法律专家的建议,他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来论证企业法律程序的规范与否,最后还会帮助企业制定一份书面的法律论证报告,企业以此为依据就可以有效避免法律程序执行过程中的风险。
6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是我国的民生企业,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建设。法律知识作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正确的运用法律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制定战略决策,运用率武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于凤玲.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06):26.
[2]马莉.电力企业在市场体制下的经济管理创新[J].企业导报,(03):61.
[3]张玉博.浅析加大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的实践意义[J].科技创业家,2013(15):232.
[4]傅葆琴.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3):15.
[5]刘彬彬.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的管理与实践[J].企业研究,(08):162.
篇5: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一、引言
电力企业有着资金密集的特征,所以在资金管理方面涉及的面也比较广泛,有着诸多的复杂因素。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电力企业的经济造成损失。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加以实施,保障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加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实施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及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
电力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能够将财务风险得以有效降低,从而促进市场化的改革。当前我国在对电网建设的资金投入有了进一步加大,在政策上也进行了保障,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由于诸多的因素对电力企业发展形成一些风险,所以加强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能得到有效降低,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1]。不仅如此,也能对市场化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加强电力企业的经济改革和制度改革,就能和市场化发展要求相契合,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2.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就对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再者,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有的还是采用原有的模式,没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这一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下已经不能有效适应,这对我国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阻碍作用。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善优化。经济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核心,经济管理的措施实施最终要由人员进行执行。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的闲置问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对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方面的问题要充分重视。
三、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重要性和相应的措施探究
1.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重要性分析
对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当前经济体制创新的一个必然要求。以往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经营基本是粗放型的,这就会造成电力企业财务,实际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在资源的浪费上也比较严重,面对新的经济市场发展,这一现状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变。再者,对电力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能够对电力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是在电力资源盈利下实现的,所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管理也能对电力企业的经营规范化起到促进作用[2]。高效的经济管理对电力企业的收支以及经济运行状况就有着监督作用,保障了电力企业的财产安全,最终就会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
2.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应措施实施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措施的实施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在经济管理的理念上进行改变,要树立经济管理的意识。市场竞争的压力境强,电力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会得到落实,电力企业在这一形势下就要树立经济管理意识,领导者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认识到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不足,加大这一方面的宣传,统一思想。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要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只有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电力企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所以要从多方面重视企业的发展模式。目前,电力企业对散化以及条块分割的发展模式进行积极改变,积极推行“三集五大”运行管理模式,建立系统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将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市场营销有机结合,将经济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内部资金的流动性以及合理化的配置。加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本控制力度,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能加强精细化手段,特别是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程度进行有效提高[3]。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控制提高资本使用率,然后加强绩效经济管理方法的运用,明确规定奖惩的措施,这不仅能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也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强化,这是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上以及观念上进行改变,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等。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其重要性,在具体的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实际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主要从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作用发挥以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提出几点管理措施,希望有助于实际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宏达.我国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力技术经济,,21(3):64-68.
[2]张卉.浅析电力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8):56-57.
[3]瞿于强.电力企业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0):87-88.
篇6: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2.1实行政企分开
当前必须降低整个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政府的影响力,开辟出一条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市场化道路来。具体来说应该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进行充分利用,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对电力企业实施调整。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明确产权制度,以国家控股为基础展开企业改造,形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电力企业。
2.2完善电力企业管理模式
只有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条款分割的局面,建立起内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及产品销售连接的链条,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在成本管理基础上实施成本控制,使企业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同时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资金结构,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调配,促进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升,此外,在产品的销售与管理上,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峰谷电价政策,不断推动电力企业产品销售。
2.3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需要将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好,并有效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利用计算机设备与科学技术展开经济管理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4管理观念年轻化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直接关系到经济管理的效果,目前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急需一批年轻有为的工作人员,在思想和制度上强调年轻和活力,需要思想上年轻,同时可以紧抓时代发展脉搏的管理人员,因此在管理人员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对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和思想状态加以注意,同时在管理人员培训过程中,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考核及评价,使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可以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2.5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
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创新:第一,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树立创新理念,坚持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只有坚持现代管理理念,电力企业才能将经济管理工作做好,为此,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学习现代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现行的经济管理方式;第二,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要想创建创新性的企业文化,必须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强调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及时性,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展开宣传,并在相关网站中设计斑块对企业进行宣传。
3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与经济管理不可分割,电力企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必须重视管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对传统经济管理方式的改变,创建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特点的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总之,为了使电力企业的高效益得到更好的实现,必须在企业中展开经济管理,可见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对于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景东,张鹏宇,李庆波.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0-23.
[2]李敏.电力工业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38-39+41.
[3]李思琦,周婷,柴蕾.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9):148-149.
[4]吕艳伟,孙红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J].企业研究,,(8):118.
篇7: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深化,作为保证企业中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因素,经济管理为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同时在电力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经济管理还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展开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一项重任。
1.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现状
1.1经济体制不健全
体制障碍是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最大的障碍,因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开始承担起了一部分行政职能,政府对电力企业生产、销售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这使企业自主权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电力企业运营需要大量的投资,形成大规模的经济体,因为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企业间的交集非常少,加上政府的过分干预,电力企业形成了一个近乎半封闭的运营环境。虽然电力企业也得到了垄断利润,但是因为受到僵化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1.2管理理念缺乏先进性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在实行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始终在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政府干预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市场行为会受到政府的很多行政干预,落后的管理理念使得很多企业领导对市场主体地位不重视,着明显和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初衷相违背,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因为缺少市场活力而大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1.3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够
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同时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质量,因此成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高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因为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加上受到投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明显不足,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信息系统不统一、缺乏总体规划等问题,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1.4经济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电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电力企业曾经一度在政府的引领下运行,但是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经济环境更加开放,而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年龄却普遍偏大,这些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其意识始终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种经济管理人员显然是不合格的,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篇8: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论文
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电气化水平。因此,电力企业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竞争激烈的市场对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只有努力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稳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应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经济管理的观念十分落后
对于电力企业的运营来说,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但是却对经济管理视而不见,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垄断经济导致的。对于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片面的认为安全管理才是电力企业经营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单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经营,会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明显不足,电力企业仍然抱残守缺,难以使得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有所发展。因此,要想获得长久的进步,必须及时的调整传统的错误观念,重视创新管理,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市场带来的挑战。
2.信息化进程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向着信息化转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但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质量,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还没有深入认识,在信息化管理的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制度制定的不合理和共享资源的缺乏都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和发展呈现出滞后的特征。可喜的是,电力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巨大好处,正在积极的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中。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不尽合理导致资源的共享出现问题,没有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实质性的作用。
3.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电力企业的发展积极的引入自动化生产方式,这使得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又有没有形成健全的企业综合管理机制,信息系统和生产系统的整合状况不佳,综合管理的效率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使得生产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随着各行各业都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数据,要想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就需要建立统一化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得各个部门能够方便的进行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从而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注入一只强心剂。用户共享平台的构建,能够使得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得企业的综合管理机制能够发挥其长效作用,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
二、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式
1.管理观念的创新,使企业的管理内涵明朗化
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的经营方式,导致竞争意识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职业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问题。因此,电力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就需要首先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旧有的思维习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时,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特色,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而在企业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要注意在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时,要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景,逐步的转变电力企业的竞争状态,从而试下精细化管理,对市场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转变观念只是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展开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才能系统的解决企业经济管理出现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电力企业部门对于经济管理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对于经济管理的内容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由于对内涵的'认识不足或者认识错误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进程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企业在扭转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同时,要对企业的管理内涵进行创新和明确,从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全新的系统飞分析,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大大的增强。
2.重视信息管理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社会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互联网技术更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高度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式你下,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要结合管理开发平台,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开发管理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等文书,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模型,并且结合先进的云存储、计算机技术以及GIS技术来实现系统的搭建。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开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首先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规划对经济管理流程和信息管理的需求进行整合,搭建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随后应用信息管理资源目录来实现对于不同部门和不同系统的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建立起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控制单元和控制模块,满足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以模块为单位进行集成化管理;最后利用云技术来搭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远程信息中心,将各个主管部门、监督机构等内容整合到信息化技术和现有的应用平台中,能够实现统一化的安全质量管理,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安全信息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另外,电力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竞争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只有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发展,才能为企业赢得未来。因此,在缉拿了人才系统时,要积极的引入优秀的人才进入电网企业,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充分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从而更好的挖掘出人才的潜能。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促进员工知识的更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企业中要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在企业上下建立起一种创新意识的新风尚,让企业的氛围更加的活跃,从而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重发展。
三、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献,电力企业必须破除原有垄断经济带来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的问题,深入的范畴落实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目前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式进行深入的探析。希望本文的内容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延华.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52):36-37.
[2]王稣.探究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6):88.
[3]段成铎,蔡文君.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92.
篇9:循环经济生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
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
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
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0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0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
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
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
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
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
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态要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生态耦合的有机统一体。
区域循环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应控制在生态阈值之内,使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和谐地加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而保持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平衡。
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各要素在长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实现最优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具有整体性、自我调节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够自我维持的开放经济系统。
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应当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要依据生态经济原理,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统筹考虑、全面协调生产、消费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原理有[3]:(1)生态阈限理论,即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的阈值,就有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
(2)生态功能理论,即循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以保障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
(3)生态食物链(网)理论,即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复杂链网。
(4)生态位理论,在包括产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有其生态位,每一种循环经济产品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5)生态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具备对环境变化自我调节的能力,循环经济强调按照自然共生系统的组织模式,建立产业体系中不同生产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和资源共享。
2.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经济原理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人、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类要素[4],我们据此运用系统论基本观点,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见图1)。
该模型由系统环境、动力主体和动力要素通过输入、作用过程、输出以及反馈构成,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为系统运行目标。
其中,系统环境包括生态阈值、生态伦理、政治文明和经济水平等,包括影响生态动力系统的所有外部因素;
动力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主要从循环经济的生产、消费、分解及其社会支撑体系的角度进行划分;
动力要素包含了政府与法律、市场与利益、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等影响动力主体调控的关键因素[5]。
在系统输入环节,由于生态阈值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强、需求水平日益提高,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动力主体产生了压力而形成了系统输入;系统动力主体在这种压力源下,通过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最终通过生产关系对生态生产力的调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形成系统的输出端。
在这个系统中,生态动力系统包含三个由低到高的结构层次: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生态压力,形成生态源动力,其形态特征属于自然动力;
(2)企业、政府、公众等社会主体对对生态源源力进行响应,形成了对社会的技术、制度、政策等变革的生态驱动力,其形态特征属于经济动力;
(3)随着生态动力主体的生态驱动力不断扩散、强化,对包括包含各生态动力要素的整体生产关系形成了改革动力,最终形成生态生产力,表现为包含市场利益、社会利益、法律强制等的社会动力。
生态动力系统是在循环经济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中,各类生态要素响应生态环境压力过程中形成联系、发生作用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构机能。
从系统功能角度看,区域循环经济应当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各种功能。
因此生态动力机制必须依据生态经济原理,以区域内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运行环节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使其具备协调生产、消费、流通、分解等全过程功能。
三、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运行机理
生态动力系统运行是指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为实现企业、园区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目标,生态动力系统将自然环境压力、市场竞争动力和主体内在动力转化为经济生态化实践及其调控过程,是生态动力系统构建或实施中系统机制发挥作用及其管理过程(见图2)。
根据生态动力系统的内外环境、主体生态位、生态要素等因素,生态动力系统按照“生态压力-动力结构-生态功能”的运作机理展开,包含着自我强化、因果循环的正负反馈回路。
一般情况下,首先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区域经济主体通过响应区域内部或外部的生态压力,触动并显示区域生态创新的自觉。
然后,通过生态创新对特定环境中生态要素的开发利用,区域主体逐渐发现对自己有利的潜在市场或机会,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或技术创新培育生态动力,逐渐形成具有生态伦理内涵和特征的生产方式;最后,依赖于各类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区域内的环境资源、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种生态活动得到全面约束与规范,确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并实现良性发展。
从运行角度,生态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利益压力和市场竞争压力,主体行为是具体区域自然经济环境中主体对这种三种压力的反应、权衡与控制[6]。
环境压力导致社会成员或政府加强对生态危害的监督,既可以是推动经济生态化的直接动力,可以通过政策、法律或生态技术创新引起生产要素或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企业或公众出于自利动机和社会动机推动生产和消费生态化,逐渐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供求、价格等作用机制,企业或区域政府作为竞争主体,为获得其优势的生态位或实现区域生态平衡目标,也会在制度强制或利益约束中推动经济生态化。
在理想状态下,生态动力作为推动经济系统由自身片面膨胀转变为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力量,具有自组织性质的自然扩张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实现由相互隔离到逐渐融合。
生态动力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一是区域主体对生态压力的人文响应必须准确及时并在各主体间有效传递。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区域外部的全球性生态理念的冲击、环境问题的全域性漫延以及生态问题的区域内转移,也可能是区域内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改善生活质量的经济发展推动和生态消费的示范与吸引。
二是以技术和制度为目标的生态创新,依赖于以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利用环境因素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行动力,如何构建满足这种要求的利益整合机制非常关键。
三是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压力→生态驱动力→生态生产力”,是一个包含物质、信息与价值要素的闭合循环系统,三者的联结、传导、互动和平衡构成生态动力运行的核心机制。
四、结论与展望
生态动力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影响人类经济生态化实践效果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和生态功能、生态位、生态平衡等基本生态原理,在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框架下,对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依据系统论原则构建了相关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其运行机理。
分析表明,生态环境压力作为自然规律的表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形成了根本的约束力,成为生态动力的自然力来源;企业和科技团体的生态技术创新是生态动力的核心动力;以政府和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制度创新和生态消费,是支撑和引导生态动力系统的社会动力。
按照“生态压力-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的分析方式,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建设必须能够满足生产、消费、分解流通等循环经济功能,促使其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形成自我维持、自我强化的自组织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走上由相互隔离到逐渐融合的良性发展路径。
这些结论虽然是初步的、框架性的,但无疑对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下一步,如何结合我国体制环境和区域实际,更深入地研究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的生成、演进、构建和有效运行,是一个更具有现实指导性和需要随着实践不断深入的重要课题。
作者:石林 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篇10:循环经济生态论文
1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
1.1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ethBoulding,也有人翻译为鲍尔丁),1960年他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
波尔丁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EarthasASpaceShip)”中把地球比比作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由于地球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必须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如果任意开采,超过了地球最大承受力,地球也将最终灭亡。
后来,他在其“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TheEconomicsofthecomingSpaceshipEarth)”(1966)一文中在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进行批评的基础上,阐述了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观点[1]。
与此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并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起诉。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
1992年联合国及世界多国首脑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发表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节能、降耗、减排,以及依托工业代谢与共生思想的工业园区建设。
篇11: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基础不牢固
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少人在循环经济的认识方面出现了各种误区,使得发展之前的模式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科学、不协调的方面。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是很详细、在循环经济上的政策的条文不是很协调、实施的层面不是很全面;把循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单独地进行考虑。
在考虑环保的问题上经济出现问题,一旦强抓经济的话环保又出现问题。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善
法律的规范、制度的体系等不全面。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响应的法律条文保护循环经济的利益。
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没有形成。
国家宏观调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做到一致协调。
此外,在没有法律支持的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问题,企业的配合和统一不够。
环保部门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大,各种原因导致中国在循环经济的综合产值上不能得到优化。
(三)技术落后,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模糊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较多的现代化科技支持,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开发还处于前期发展的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平台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运营,在客观上造成了循环经济的瓶颈。
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这是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背道而驰。
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企业转型和改革并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果,其具体表现在各种制度和技术跟不上循环经济的步伐。
大多数企业没有绿色经营的理念,只知道经济效率而不考虑环境的问题。
投资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很多人对循环经济持观望态度。
二、加强循环经济的措施和行动
(一)增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当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很淡薄,人们对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扫清思想障碍。
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明确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系统观。
它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经济原则。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主要遵守这几个基本的原则: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价值观。
它要求人们在考虑自然界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使其始终保持良性循环。
(二)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提高循环经济的应用
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的发展来进行的,和一些企业的短期经营目标并不一致。
在各种的生产的矛盾之下,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产业发展方向指导。
利益的处理和分配成为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经济政策应加强循环经济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如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现状。
在此方面,政府应起主导地位,提高循环经济的应用,发展一系列循环经济的技术及扶持措施,对循环经济的使用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
例如,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应用沼气池的应用,对废物和一些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于循环经济的特殊产业进行减税、扶持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措施,不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解决污染问题。
政府起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项目进行投资与鼓励,切实做到利国利民。
(三)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循环经济法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对于环境产权要明确,实现生态环境的有偿的使用制度,区域的发展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指数。
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利益驱动杠杆,将个人和企业的利益内部化。
此外,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立法关于环境的法律已经有4部,各种的资源管理法律有8部。
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从立法的高度出发,完善各种法律、资源管理制度和行政法规。
我们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环境治理的模式和措施,而且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循环经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与循环经济实施的效率。
提供法律保障,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法,对循环经济进行法律保障。
三、结论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其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
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改变目前环境的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我们才能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大量的循环经济的项目中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技术、政策、设备、环境等。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绿色的生产等也是支持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现代社会中循环经济具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关键的问题是管理和使用。
循环经济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实现经济从粗放形式向集约方式转换的重要思路与手段,值得决策者、企业与相关机构认真关注与反思。
作者:石颜 工作单位:河北省抚宁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
篇12:循环经济的论文
1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本质上是基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载荷的有限性,同时循环经济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企业来说,都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其核心和关键在于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具有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的特征,秉持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的原则,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增长模式。
相对于循环经济而言,传统的经济发展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由资源到产品、再由产品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单向流动,资源的利用形式属于一次性和粗放性的,其使用效率很低,有时会造成大量浪费,经济的增长以大量的稀缺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循环经济中资源的使用路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由产品到废弃物,最后再由废弃物到再生资源,这样资源得到了真正的充分可持续利用,从而减少了经济增长对资源供应消耗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回收利用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收益。
1.2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正向物流而言的,是将原材料、产成品、库存货物、加工品等从消费地向起始地的移动过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收物流,二是废弃物物流。
对于不合格产品或者符合相关回收规则的物品需要经过回收归集为其移动创造条件,对归集物品还需进行分类、挑拣和甄别,对于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分类、搬运、包装、储存,然后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62-行处置。
对于逆向物流的内涵可以从流动对象、流动目的和流动过程几个方面去把握,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容器等是逆向物流的基本流动对象,其流动的目的是重新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实现对废弃物的正确处置,其要经过物流回收、归集、分类、重新使用、翻新、循环再生和填埋等几个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模型的构建
2.1循环经济中闭环式逆向、正向物流流程
传统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单正向物流是开放的,如图1所示,其没有构建逆向物流环节。
该模式下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经济资源,经过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然后将相关废弃物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但造成生态破坏,而且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都较大。
循环经济中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并且将作为消费者的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系统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下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各种资源,同时吸纳处理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这样就实现了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图2给出了循环经济中闭环式逆向、正向物流的流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中整个物流流程是一个闭合式环状结构,将废弃物品回收、处理、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环节与原来的单正向物流实现了无缝连接,将正向物流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副产品、附属物、下脚料、废旧物品以及各种生活垃圾等经过各种逆向物流环节实现再利用或者无公害处理,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失去再利用价值的物品采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就可以将其重新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从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组建起高效、快捷、稳定顺畅的逆向物流渠道系统,才能真正使之与正向物流一起组建为封闭的环状循环系统,从而保证各种性质的物品能够以低成本、快捷化的方式参与循环,否则整个链条将会中断或者阻塞,导致循环经济无法实现。
2.2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管理运作模型
事实上,循环经济下的物流活动包括了两个环节,一是传统的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结束的正向物流,正向物流覆盖原材料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制造、产品组配、分销、消费等领域;二是从消费者到物品初始地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覆盖产品包装再利用、产品价值修复、功能维修、产品拆卸、再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处理等几个环节。
基于此,本文认为循环经济环境中逆向物流管理运作的基本模式是在正向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闭环式结构,在采购、生产制造、实体分销、消费正向物流的同时,将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废弃物品回收、处理、再生资源利用等环节有机地嵌入进来,
从而形成一个从原材料绿色采集到生态设计、从清洁生产到绿色营销、从产品消费到回收再生产的封闭物流循环系统,使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有机整合,
实现了产品流通的再循环、产品包装材料的再循环、废弃物品的再循环回收、垃圾收集和再资源化,图3给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管理运作模型。
2.3模型分析与评价
从图3所示的模型可以看出,消费者所丢弃的废弃物品经过归集、分类、挑拣后可以进入再循环系统,作为原材料物资直接进入再生产领域或者对其进行拆除、更换包装、整修、再组装等,对于退回的可以直接再进行销售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二次销售,对于不能够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可以经过无公害处理使之安全地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不但增加物流过程中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提升环境生态友好性,这样逆向物流的实施和运作将整个物流系统整合为一个完全闭合的环状循环结构,
其中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互配合和补充,从而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实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并能够以相对低廉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满意程度更高的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的相关建议
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管理运作要想顺利实施并对循环经济起到应有的支持,要求逆向物流主体及相关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提升逆向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和技术水平
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的逆向物流运作技术水平及应用实践效果来看,大量的具有较高再利用价值和环境不友好型的物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无公害处理,相关的物品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技术水平阶段,使得本来就占较小比例的回收物品的资源再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大,
同时生态环境污染加重,整个社会的成本负担也随之上升,与循环经济的要求和初衷相去甚远,因此,技术水平和设备装备情况成为了发展逆向物流和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瓶颈。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在逆向物流技术研发方面所要做的主要是开发并延伸产业链及其相关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相关操作方面的瓶颈以提高对废弃物品的处理效率,有效地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和回收处理成本,从而构建清洁、高效、快捷的逆向物流,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相关的法律体
系并强化监督执行环节目前总体上来看,我国在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全方位的法律体系,仅有的几部诸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已经不能够适应循环经济建设的需要,
因此必须根据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发展的需要和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专项、专业领域出台一系列专门法律,诸如再生资源、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等,用专项法律的形式明确相关行业和企业主体在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法律责任,规范其经营管理活动,
篇1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可能小的程度。
文字[/u]传统经济[/b][u]是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u][b]循环经济[u]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篇14: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但是截止到目前,尚未出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大都是从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侧重于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理论和绿色金融理论等。
(一)环境金融理论
环境金融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针对环境产业融资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藤川信二(ShinjiFukukawa)(1992)指出,日本构建一系列税收激励和融资机制及法律法规,鼓励本国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循环经济的项目。
A.L.Bovenberg分析了利用循环经济的环境税赋转移手段来加速经济发展的相关手段。
JoseSalazar()认为环境金融就是作为环境产业和金融业的中间人,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化差异,来达到在实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种族多样性方面的金融创新作用。
EricCowan()认为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环境金融,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发展环境经济所需的货币性资金。
L.Reijinders()提出了适合于稳态经济系统、稳定的生态资金链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策略。
SoniaLabatt和RodneyR.White()提出环境金融的概念。
他们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
截止目前,国外比较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绿色抵押性质的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二)赤道原则理论
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国际性会议—国际知名银行。
在会议上提出了企业贷款标准。
这个原则被称为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应综合评价由于项目投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但也要结合金融财务杠杆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周围社会的和谐发展作用。
在此背景下,AdilNajam(2002)提出了可以影响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理念的机会。
例如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发展融资峰会等会议上,提出作为投资机构本身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关注财务会计的核算问题,还要时刻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化发展。
通过赤道原则,将项目融资中比较模糊的环境和社会化的因素具体化和标准化,通过这样的操作行为,统一了整个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化标准,有力的促进了整体银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也不断的提升了银行业的道德标准化程度。
(三)绿色金融理论
绿色金融理论最早兴起于国外,具体是指作为稀缺性资源的金融资源,在充分考虑所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化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健全金融的调剂能力、实现资产的合理规避风险、实现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合理的消费引导。
从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看,该理论是在关注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以此来谋求循环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杆性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融资,实现抑制投资冲动,防止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另外,也可以通过金融的.相关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为优先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相应的融资性服务,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合理的循环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
总的来看,国外对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对于资源的利用,资源开发的金融支持手段等也比较多,包括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激励机制等。
重点在于制度建设的研究,而且逐渐地不断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
截至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
对于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强的,采取政府部分提供直接或间接性的财政支持,而对于那些产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而且金融创新的实际运作也比较强。
但是,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只是立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行为。
二、国内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和相应的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主要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有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于循环经济理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方面。
(一)金融创新与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在研究环境金融理论和绿色金融等理论时,结合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理论分析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一切有可能转移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基于市场层面的金融创新理论。
于永达、郭沛源()在分析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行业应该逐渐的向“环境友好型”过渡,规避由于环境因素引起企业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识别相应的投资机遇。
张伟()在中国较早的梳理了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和该学科的特点,立足于环境产业研究环境金融,并提出从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和其他的手段的创新来研究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
王卉彤等()站在国外环境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银行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努力实现环境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
与此同时,还要从根本性的制度上建设和完善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措施和机制,为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葛兆强()在参考了欧美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从制度上、市场中、组织层面和机制层面各个方面加快金融创新。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
陈柳钦(),孙恒有(2006),丁玲华()等认为,产业化特色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必然要求金融支持。
但是就我国目前来说,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存在诸如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金融支持的力度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较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规范和合理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
张扬(2005)提出应该从金融业、基金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和健全高效的现代资本市场来加强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韩宁(2006)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诸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竞争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资本市场机制等在内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制。
李虹(2006)提出通过在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进而建立和比较完善的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
庞任平(2006)提出推进循环经济,企业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需要国家法律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强迫性引导,通过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结合,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手段。
陈柳钦()认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必须要有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并从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角度,详细分析构建良性、全面、有效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内容,为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刘红林、徐永利、姚伟(2010)提出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商业性金融体系框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深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加强宏观调控。
李虹、艾熙()提出改革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系,必须要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不断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
王金南、葛察忠、杨金田(2003)提出依靠政府、企业自身、社会的大量投入和吸引外资,要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绿色化的金融信贷政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支持度来发展环境融资战略。
齐建国(2006)提出政府要不断的通过加快循环经济的相应立法,建立类似于国家循环经济的基金,加快循环经济的研发水平。
同时,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措施,积极和国内外企业跨国性合作,不断引入外资等措施来提供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
闫敏(2006)提出应该积极调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融资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企业化的经营运作,形成以政府为中心,企业和社会想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的循环经济。
黄文青(2010)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出目前广东省的循环经济发展在金融信贷支持方面力度有限。
提出广东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市场经济,利用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来加强金融支持模式,要形成政府主导,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途径。
唐英凯、李鹏、杜江(2011)提出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我国的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版和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债券市场,完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资本市场。
李莉等()在分析以汨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发性金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坚定不移的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支持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另外,曹红辉(2000)、熊博荔,何卫东(1999)、董宝奇(2003)、王雄刚(2000)分别提出了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BOT项目融资方式、风险资本投资、民间资本融资的投融资方式,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金融支持金昌循环经济研究
王恩富(2005)认为金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金昌市矿业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具体任务。
陈军禄、张丁山、张永涛(2009)认为金昌市主要利用自身资源来构建相应的发展循环经济平台,利用自身产业结构优势发展产业格局,并不断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发展循环经济。
王素军(2010)提出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在初期,必须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和构建相应的动力机制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2011)定位金昌市的循环经济是,通过构造基于产业发展的资源循环体系,由单一化向多产业化发展转型的资源性循环经济。
张强、郝占军(2012)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对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的系统性特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白宗军(2012)在目前金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金昌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通过循环再利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率,完善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从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王永恒、罗雷、李广炎(2011)研究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融资需求,并具体研究了制约其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因素,并具体给出了相关性政策性合理性建议。
田秀兰(2012)指出金昌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方式等方面存在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整体性、同步化矛盾,在推动企业融资方面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合理化政策性建议。
纵观国内外有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一国或者地区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金昌市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发展循环经济。
要构建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良性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和相应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随着金昌市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也必然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宗德 王俊 史安玲 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 陇桥学院
篇15: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循环经济是新系统观的体现
循环指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由科学技术、人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构成。
循环经济观需要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置身于这个大系统内,将自身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来探讨经济原则,并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例如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并将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新经济观的体现
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循环,而仅有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循环,这是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除了让资源、环境为人类服务,还要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克服“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尊重经济以及生态规律。
★ 供求理论论文范文
★ MBA开题报告
【循环经济的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探讨论文(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我国电力经济现状研究论文2022-05-14
节能降耗论文2023-03-22
企业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企业管理类论文2024-02-1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探讨论文2022-10-19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对策论文2022-07-12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论文2022-07-24
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的电费风险与控制论文2023-08-28
经济运行对策研究论文2022-11-25
未来智能电网超导电力技术的运用论文2022-08-17
工程的技术论文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