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时间:2023-01-11 07:34:3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hghee”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篇1: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作者:沈键 陆艳琦 王炳信 李健

【摘要】为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我们以工学结合为主导,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通过岗位调查,制定了药学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模块、实践教学方案,从而增加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药学专业 应用型药学人才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被誉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药学人才需求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制药企业GMP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药学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实现我国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朱扶蓉.药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6):15-17.

[2]张永敬.高等药学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J].药学教育,,(3):2004,(3):7-11.

篇2: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贸易领域形式的分析。提出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块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就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培养;实践技能

篇3: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其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从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这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中国目前正处于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中国加入WTO及国家对个人从事外贸业务的管制放开,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美元,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篇4: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培养目标的建构。 正确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报关)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也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把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开放办学。利用国内资源开放办学。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现在已经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在实现学校学生成绩互认的基础上互派交流生,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方式,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之间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动中得到提高。通过联合办学,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经常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可以学习这些学院的办学经验,逐步实现本院与兄弟院校先进教学方式的接轨。另外。联合办学也具有极大的广告效应,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丰富学校的资金来源,这将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5: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政法学院应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6: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急速增加,其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炙手可热。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各大院校几乎都开始创建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直到现在,计算机学科专业已经成为我国专业点数首位。教育部等五部委在二零零四年联合发布了一则报告,称如今的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一百万左右,然而实际上在二零零五年全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相较于上一年度却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五,其实际就业率完全不如上一年。因此,从我国实际上缺少的计算机人才以及有能力能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并不相符,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就如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做相关研究,争取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有能力帮助发展的相关人才。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当从各个方向努力实践及积极探索,争取寻找到一条适合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道路。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应当根据院校学科原则设置相应教学计划,根据实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素养来使得学生们有更强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专业课方向。专业课实际上分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相对专业知识,在学生努力学好基础专业知识的时候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其兴趣方向进行一定的专业选修从而增强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力。

(2)公共课方向。公共课是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思想素质一级基础道德品质的方面课程,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对的思想交流,学生们通过交流思想使得其对生活、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其自身素质都能够有相应的影响,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情绪传播的情况,努力宣导正面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3)学科基础方向。为了能够进行更好的实际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方向必不可少,学科基础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学科基础模式的建立,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4)延伸学习方向。在学生们学习完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之后,应当从素质和专业方向提出相关课程延伸学习,这两方面的学习属于选修学习,实际意义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时候的复习及延伸学习,能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进行消化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5)实际方向。在专业技术应用型方向上,实际运用必不可少,通过实际方面的课程指引和实践操作,能够让会的学生们拥有一个更好的操作实践与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对于不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也许会通过实践学习弥补以前理论课的学习不足,而实践也正是能够和理论知识教导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师资力量

教学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高薪聘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将这样的高薪人才合理分配到教学队伍里,一方面这些专业人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领导带头教学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都能在反应给教师之后得到迅速解决并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同时,针对院校内的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考核,同时根据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国外进修,在各方面能够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高品质教学。

3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专业,不论是其课程上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运用能力。为了能够检验学生们在学习之后是否拥有这些能力,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考核。许多院校的考核模式相对来说并不能完全满足考核需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或者过于注重实际操作,从而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方向上并没有将二者结合,倒是实际运用中或许是操作能力不强,或者是操作能力强但是没有理论性知识为基础导致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发生。在学生背诵理论和概论的时候,应当适当的加入实践性考核,通过试卷以及上机操作来进行双向考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分开考核,争取做到考核结果有效。

4加强与企业及政府的合作联系

长久以来,许多大城市院校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会得到相关企业与政府的扶持与合作,这样的扶持合作能够使得各大院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良好的教学,同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学校解决一些难题,比如教学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然而有些院校却没有这样的扶持,不仅院校所在当地没有企业支持,而且相关政府单位也没有出台引导政策以及相关指示,导致许多院校在与社会和政府接壤过程中出现合作困难,发展困难,以及相关合作发展形势困难等问题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其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因为产学研合作没有任何动力,使得企业政府并没有关心这方面的合作,企业如果得不到利益,国家如果不重视,合作自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解决当下出现的重大问题,如何促使校企双方互赢、促使相关政府单位加大重视,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合变化,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1):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篇7: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采矿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一、采矿工程的前景以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采矿业实践不能像金融类学生那样,外出到社会实践,有着现成的实践环境。一般企业因为安全性问题不允许学生前往矿山实践,所以需要高校花费资金,在周边矿山设立实践基地,以确保安全性,从中要花费的资金十分巨大,普通高校都不愿花费如此高额的资金设立实践基地。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因为教师无实践经验也无法教导学生关于实践的知识,并且许多教师都不是单一专业教师,还要兼顾成人教育、培训或科研等任务,教师的任务也极其繁重,难以通过实践去了解一门专业。

(三)如果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学生必定在应聘面上缩小了,从而在社会上竞争力变低了,较难从事其他职业,把学生局限于采矿业上了,对学生前途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的现状

(一)目前在很多院校都设有这个专业,用于培养人才,填补人才市场的空缺。例如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各个院校都有设立,但是院校都不是实施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而是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因为目前经济全球化影响严重,英语普及以及计算机普及使很多院校都把这两科设为必修课,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成效,从而使一部分人才由采矿专业转向对外语的研究、考级或者对计算机的考级和应用。

(二)在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当中,各大相关院校对于教学实践性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与完善。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体系结构作用之下,采矿工程专业课也并非这一专业学生需要进修的唯一课程,大量的公开课以及理论课进修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专业课程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学生势必会对部分知识的认知存在缺陷,同时也无法对其进行合理且高效的应用。比如采矿业中就有爆破技术,这个技术即使有时间实践也难以实施,因为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更何况没有时间实践;老师只能在课堂上讲解运用的方式和要注意的问题,而实际操作则需要学生工作时自行实践,导致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院校的出发点是对的,随着时代变迁应当要紧跟着时代,去注重培养外语与计算机的人才也是对的,但是本末倒置了。按照正常的思路来说,采矿专业是本,而外语和计算机是辅助这门专业的末,很多院校却把这两科与专业并排而论。还有另一方面,院校也许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学生可选择的工作类型而出发,从而疏忽了对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采矿业人才不足。所以各大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建设有应用型特色的采矿工程专业,确保人才能及时提供到采矿业前线上,为能源节省出一份力。

三、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就业面并不如复合型人才广,但是应用型人才优势在于精,精于专业。复合型人才在之前说了,有着外语和计算机作为必修,难免学生会偏向专注,有些学生认为外语或者计算机会更容易些就会偏向学习外语或计算机,导致人才定位上的偏差;而应用型人才专注采矿业,外语与计算机不是主要必修课,那么就会给学生灌输专业的重要性,学生也就能完整地接受专业知识,精于一门专业。

(二)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坚强的意志,身体素质要好。因为一般采矿的'地方是山上,山路崎岖,没有好的体质是没有办法适应那里的工作的;因为环境恶劣,在前线免不了日晒雨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不能完成的,该职位需要有坚强意志的人才。

(三)不再是“纸上谈兵”。应用型人才中的实用才是最大的特点,应用型人才不是只会在图纸上规划或者计算机上演示,让工人去实施,自己只是一个领导的作用。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掌握采矿知识,还要懂得爆破技术和编制挖掘进度规划等实操,能教导工人如何工作和使用工具,能把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

四、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应当克服因为课程时间不够而减少实践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充实的基础上,把实践摆放到第一位,提倡派遣学生到周边矿山实习,并且聘请拥有现场技术的人员进行辅导和教育,保证实践安全性,才能让矿山企业安心让学生在矿山进行实习。

(二)提高实践次数,因为一般高校都只让学生下井一到两次,毕业实习也就两到三次,如此低的实践次数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令学生顺利掌握技巧。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如今课本上或者实践教学上的内容都较为落后,不能与当今矿山企业的技术同步,不论是在课程上关于开采的井底设计还是学生毕业后关于开采的井底设计上都显得十分单一、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现实感,学生毕业后难以派遣于现场施工。

(四)在当今科技如此先进的情况下,多媒体已经运用到了很多教学上面,对于采矿业专业的教学,更加有必要利用到多媒体。在教师教导学生课程时,有一些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比如爆破工程和井巷工程等课程,不进行实践时都难以真正认识,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先初步了解。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能把实践的教学放到了教室上。

(五)学校提出了采矿工程“卓越班”方式,黑龙江科技学院成立首届采矿工程“卓越班”,以培养未来行业高级应用工程师为目标,每年从全校工科专业大一新生中按入学成绩择优选拔部分学生编入卓越班,实行单独管理。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按单独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五、总结

综上所述,明显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精于专业,在采矿业有着更强的竞争力,但是对于目前高校资金运作上和国家关于高校补贴金上而言,各高校难以为学生设立实践基地,难以令学生真正从实践去认识专业的精髓,有可能导致无法形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也脱离了复合型人才,反而降低了学生应聘面,影响了学生前途。希望各高校能从根本上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无能力实施不要强行实施,希望国家能注意此问题,支持各高校设立实践基地,为教学提供保障。

篇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各地方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确立了明确的专业定位,积极构建体现了基础性、国际性、实用性、人文性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改革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强化三个教学重点,坚持三个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罗双临 Luo Shuanglin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  

篇9: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改革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 者:孙丽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刊 名: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会计教育   应用型   人才培养  

篇10: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文章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代表了国际竞争能力,而学校的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IT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强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技术创新也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有强烈需求[1-3]。

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和软件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发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水平偏低、结构失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软件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改革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

(二)实践条件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

兰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验和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实验环节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训基地尚不能满足需求,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项目较多,实战项目少,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

(三)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教师学术能力强,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较少,不能适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当前的培养方案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

高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知识,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积累不够,学生成材比率不高。

(五)学生团队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

学生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培养过程中缺少团队项目的训练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且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沟通能力比较差。

二、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软件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校企联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定期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新工科的教学体系,即深入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范围;采用专业行业分析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确定,撰写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软件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及专业实习课程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确保学生学会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贴近企业需求。

(二)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行业内资深专家、国外专家等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将软件工程领域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如在Java语言教学中引入了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教授比尔克雷尼克(BillKrynek)和基普.欧文(KipIrvine)。

(三)构建新型考核体系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国内流行以期末一次性笔试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突击学习,是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应用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学院应构建新型考核体系,加强过程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考核力度,把期末笔试变为全过程的考核,课程成绩由阶段测验、实验、上机操作、项目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组成。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机制,构建特色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以产研促进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3+0.5+0.5”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知识和工程应用领域,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实行“3+0.5+0.5”培养。

(五)以项目和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利用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优势,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科研实践培养和科研思维熏陶,以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科学发明、知识成果转换的空间。软件工程专业参与竞赛学生比例达到70.0%以上。

(六)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和“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特色师资建设与培养。为每位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训,通过出国访问、攻读学位、国内进修、公司实习、人才引进、师资交换等方式,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教学、科研、工程等方面的特长,在此培养模式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通过实际项目,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三、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从开始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轮的实施、反馈、总结、调整,该培养模式已趋于完善。从学生、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整体反映,教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符合度明显提高,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学生在软件行业的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IT企业就业比例达到58.3%。第二,毕业生支持率和就业满意度提高。学院每年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面调查,三届毕业生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支持率均达95.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达98.0%以上。第三,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迅速提高。毕业生在软件工程领域就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满意率达93.0%。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面向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以新工科为背景,确立了“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了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构建新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以工程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行业认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B/OL].(-03-07)[2018-06-28].

[2]汪军,强俊.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6):70-74.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49-61.

篇11: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一贯重视培养国土资源调查人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基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突破,构建出成熟的高职层次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内源型;项目导向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和聚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这些成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需要大量能源和矿产资源支撑。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矿产资源消费国。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必将继续大幅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是基本生产资料,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来源多元化,高度重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量。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地质工作,寻找更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提高能源和各种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

地质矿产勘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国家一贯重视培养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人才。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建立了一批本科地质院校(系),以后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中等地质学校和中等地质技工学校。20世纪下半叶,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人才,他们艰苦奋斗,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了充足的矿产资源,在共和国史册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进入21世纪,沿用半个世纪的地质教育层次结构及其产生的地质人才层次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质院校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形势发展,开始实行培养高职层次国土资源调查人才,一批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应运而生。其历史沿革是:本科地质院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下嫁”高职层次和中等专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高攀”高职层次。多年来,虽然随着高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办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土资源行业对技能应用型国土资源调查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合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合适,难以培养出既具必要理论知识,又具较强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地质教育形势和地质工作要求,不能采用带有本科色彩和中专色彩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采用先进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培养高职层次的国土资源调查人才。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发展的需要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传统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建校之初,学校就开设了“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办学基础。我院基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办学优势,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突破,期望构建出成熟的高职层次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市场状况及其对策

人才市场需求数据显示,技能应用型国土资源调查人才严重短缺,野外作业地质勘探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更是如此。就我院而言,近年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单位需要,人才供给与需求比例达到1:5甚至1:10,极不平衡。就全国而言,国土资源调查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科层次数量相对较多,高职层次数量相对较少,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符。

我院主动适应国情,重新制定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增强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旨在培养出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和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满足国家需要。

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运行机制,构建培养模式

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联合地质勘探单位,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按照“项目导向、产学结合”思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生产单位共同实施,构建“内源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方向)主要面向地质勘探行业、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培养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专业设置地质勘探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和矿产开发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强调: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因此,加快资源开发建设的时机已经到来,地质勘探行业面临着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我院根据国土资源行业发展状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地质找矿),将新专业设置为“国土资源调查”。

课程体系建立由地质勘探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从职业分析入手,将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按照职业能力设计相应课程,如图1所示,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逐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措施,强化教学质量动态评价和信息反馈体系,并吸纳地质勘探单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评价等的全过程,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全新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显现新成果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线,根据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剔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陈旧、重复、过深的理论知识,加强实践环节;并将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考试大纲紧密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教学中大力提倡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教学手段,实现开放式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将教学与职业岗位衔接起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技能和模拟岗位操作经验,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中心,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于一体。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法教学。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主体,联合地质勘探单位,采用“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①,通过能体现和涵盖职业功能模块中工作内容的项目教学,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项目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途径利用校企合作,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方式主要有:

(1)内源型。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师生共同参与地质项目;

(2)合作型。与地质勘探单位合作,建立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三)保障体系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结构指年龄、学历、学缘、职称、“双师型”比例、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教学能力和生产、科研能力强的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实验(训)基地建设以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标准,做大、做强本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构建一个集“教学实训、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质量多功能基地,满足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培训需要。

教学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与地质勘探单位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成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是建立教师教学标准;二是建立与专业生产技术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认证高度融合的专业课程理论标准。以国土资源专业职业岗位高级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为基准,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逐项分解到每门课程中,建立起专业课程的理论标准,并根据地质调查新方法和矿产勘查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增加或更新体系内容。

(2)与地质勘探单位和矿山企业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专业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纳入地质勘探行业和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制度,针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的作业文件,形成教学全过程运行监控体系。研究管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有关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监控,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校企共同实施“三证”制度。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国土资源调查类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建立顶岗实习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由企业向学生签发“实践证书”,毕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评价采用“3+1”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1”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是指系部考核、督导考评、学生评教和企业评价。着重考虑地质勘探单位的要求与就业需求,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形式;校企共同考核,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通过探索,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专业设置更能满足国土资源行业需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更加优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更加先进。近年来,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成为了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了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教育部资源勘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一等奖。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质工作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我院“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三个递进教学阶段分别为:

(1)专业基本能力训练阶段。在校内完成,通过实验教学、课间野外实践教学、校内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

(2)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阶段。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以自主地质勘探项目(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区详查、压覆矿产、矿山动态储量测量)主导的综合性生产实训等工作任务为载体,并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中心)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仿真实训,达到岗前技能强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3)专业能力强化阶段。在与地质勘探单位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学生直接参与地质勘探项目,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培养工作能力,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10-14.

[2]孙中义,陶潜毅,等.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3-28.

[3]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58-59.

[4]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1):10-14.

[5]魏东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6]李红莉.浅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建设教育,2006,(9):15-17.

[7]韩维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25.

[8]胥航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153-154.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实践

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实践研究论文范文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体系的构建论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方式研讨的论文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

临床实践与药学教育论文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护理专业语文专业模块建设的问题与对策2024-03-23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的开发与探究2023-07-30

药学论文选题2022-11-01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2023-11-01

学导式教学法医学教育论文2022-04-30

《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3-11-23

论文提纲范文药学2023-05-27

药学论文范文2023-10-23

药学文献检索论文范文2023-04-03

微电子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