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精选19篇)由网友“水王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1】
摘要:法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现今法医人才的培养中,仍以知识型培养为主,学生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无法较好地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
由此可见,如何完善法医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其核心所在。
关键词:法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说教”为主,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
法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医学学科,法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法医学生掌握法医鉴定的基本技能,熟悉法医现场勘验、鉴定程序和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
结合法医学专业的就业趋向能够看出,学生毕业后多在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及社会鉴定机构就业,其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案件的侦破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法医学教学改革,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从当前法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途径及实践等两个方面出发,分析这一问题。
一、当前法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医学不同的是,法医学不光是一门医学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其工作范围是面向社会、面向法律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法医学学生的社会意识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法医学的实际教学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医专业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但在传统招生中,除个别学校属提前批次录取外,很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并非法医专业。
因此,如果入学后的思想教育被忽视,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易受影响。
②法医专业学生课程多、任务重。
在同样的五年时间内,法医专业学生不光要学完主要基础及临床科目,同样还要学习法医专业基础课目。
因此,他们必须放弃一些医学课目及减少临床实践时间,这样会弱化学生的医学基本功。
③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
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二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专任教师工作重点在于理论研究,只有少部分时间用于现场检案,实践性经验有限。
加上法医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因此也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讲清楚、讲透彻。
即使聘请部分现场经验丰富公安法医专家讲课,但由于他们缺乏一些授课技术,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④实践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由于法医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实验室只能完成一部分实验内容,且大部分是通过动物模型完成的,现场部分受师资力量、现场保护、案件保密性等因素影响,学生无法深入现场进行实践活动,系统的实践理论不完整。
即使有公安实习阶段,但也常因缺乏总结,实践能力差。
因此,多数毕业生在第一次亲临凶杀现场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⑤其它能力的提高。
如逻辑性不强,无法突出案情重点,辞不达意,等等,组织沟通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法医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及实践
1.创新教学及培养模式
随着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法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分组教学法的应用。
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应用分组教学,能够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弥补小组成员间的不足。
②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顾名思义,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其在情境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在使用该模式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我创新能力。
③PLB教学法的应用。
PLB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目前国际及国内较为流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法。
它与传统的讲授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习时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般步骤为教师确定教学点的案例、编写案例,讲解教学计划与安排,学生围绕所提出的教学点问题于课外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展开集体讨论,集中讲评和总结。
虽然PBL的全新教学具有较多优点,但占用学生学习其它理论和基础的知识时间较多,使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学科的系统学习。
因此,因地制宜采用一定学时的PBL教学,不仅有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也能避免减少对学生太多时间的占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④联合培养模式的应用。
学校与公安机关建立长效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共同修改教学大纲,制定培养计划,公安教师进行授课培训,高校教师进行现场培训,共同提升教学队伍素质,学生全面进入实践阶段,真正培养出高效实践型人才。
⑤其它。
如提供学生见习参加庭审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控辩双方对案件的争议点的相互辩论,参与对证据的质证、采信过程,增加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司法鉴定工作程序的合法性,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的重要意义。
2.充分开展多媒体教学
一般来讲,法医学实际上是一门着重介绍活体或尸体的各种与法律问题相关的损伤形态的科学,基本上属于形态学范畴,因此直观形象地再现各种法医现象是法医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合当前我国法医学的教材能够看出,其法医理论知识多呈现出琐碎、复杂的特点,学生在实际掌握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法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与此同时,教师在课间制作中,应注重内容的直观性与可读性,除了应用病理实验室与法医相关的标本照片外,从网络、各种法医学教材、公安局刑警法医解剖部门等多种途径,收集与法医教学有关的照片、图片、动画、录像等形象材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为其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3.使用案例教学法
法医学理论是在无数的法医实践中形成的,是无数法医学典型案例的总结,因此,在法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其它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将案例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并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及相关联系,将教学重点及相关理论知识穿插进去,以此来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与传统医学教学不同的则是:案例教学法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能将法医学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此外,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将法医学理论知识渗入到案件分析中,在充分理解消化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根据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与知识点的数量,每个案例分析教学单元由1个或数个典型案例组成,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的同时,还能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在法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除了创新培养及教学模式外,还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由以往的“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培养出高效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小锋.我国政法院校法医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15,(1).
[2]丁锵等.法医学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2(2).
[3]竞花兰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法医学优秀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
[4]郭亚东等.法医学在八年制学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2(5).
[5]陈新山等.PBL教学法在法医病理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6).
法医学鉴定制度改革与社会鉴定机构的培育【2】
摘要:法医学鉴定常常关系到的是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维护司法鉴定的“科学性、中立性、客观性”应是法医学鉴定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
将司法鉴定“去行政化”,引入法医学会负责审批鉴定机构的成立、降级或取消;参照医师资格证考试制度进行法医学鉴定人的准入管理,对临床医生实行转岗培训后颁发法医学鉴定的临床会诊专家资格证;制定简化的与国际接轨的损伤程度及伤残鉴定标准,加强鉴定标准的客观性,减少医疗因素及个人因素对损伤的影响;诉讼当事双方具有司法鉴定委托权,随机抽取法医学会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法官采信辅助小组;设立“刑事科学技术局”使法医工作免受行政干预,将有利于法医人才培养。
关键词:法医学鉴定;制度改革;法医学会;鉴定机构;鉴定标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于2月28日被通过,我国司法鉴定统一管理制度日渐确立,司法行政部门和法院下设的各类鉴定机构被逐步取消,司法鉴定行业开始走向“社会化管理”。
但在鉴定机构的社会化管理中体现出诸多问题。
篇2: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历史学科是重要的中学教学内容,是构成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体系的基本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和具体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历史课程考试方式等方法,以达到丰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经验的目的,更好地为教育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经验。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历史教学有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因此,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同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提示和借鉴作用,相信同仁可以借鉴本文较为成功之处,在结合自身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下,形成更为有效、更加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措施,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篇3:线性代数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线性代数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输出人才。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高等数学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高职数学教学中,线性代数是高数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要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线性代数;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数学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线性代数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线性代数的内容较为复杂零散,且对学生的逻辑连贯性要求极强,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线性代数与中学数学知识联系不大,且高等数学的教学任务紧迫,课时安排有限,在众多因素的限制下,线性代数的教学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有效贯穿,整体性掌握,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中线性代数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究。
1.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是教学的难点,且由于高职数学课时安排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应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学辅助工具的支持进行线性代数教学[1]。例如MATLAB软件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数学教育中的难题。MATLAB是应用于工程计算中的高性能的编程软件,能够在复杂的计算中发挥有效功能,在现实中该软件常用于工程计算,但现今已经在数理统计、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数学教育课程中应用,并且实践证明应用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际生活中,案例教学法通常应用于财务、会计、法律等专业的.教学中,但对于高职数学而言,线性代数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具有较大的优势[2]。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前提是适宜的案例导入,因此要求教师寻找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中的最佳交叉点,将专业性的应用案例转化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将专业知识融入数学知识中,并且通过一些工具的辅助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贴近生活、与专业相契合的案例导入,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且能让学生认知到线性代数在实际的专业和生活中能够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简化线性代数的复杂概念,以抽象性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提升线性代数的基础性教学
线性代数的教学难点在于概念、性质的复杂性和零散性,因此明确线性代数的重难点之后,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学好线性代数的前提在于基础性的学习,基础概念,知识掌握熟练就会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更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从而提升基本运算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线性代数教学时,将应用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能过分注重线性代数的理论性,要注重线性代数和其它专业的关联性,并且注重生活实际中线性代数能够应用的领域,在课堂中讲授在实际岗位中能够应用的知识,让学生认知到线性代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深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提升线性代数的基本计算能力。只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较为熟练,并且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基础知识理论框架,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更为困难的数学难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在高职教学中,不仅要应用新式的教学手段,将线性代数的复杂过程简化分解,同时还要应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线性代数与其它专业的关联性和实际应用性,强化应用性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如此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学好线性代数。
参考文献:
[1]赵巧蓉.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线性代数》教学改革[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5:40-42.
[2]杨朝晖.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质量———谈高职线性代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10:102+104.
篇4: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求职者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如何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用人依据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也带来了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边讲边做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内容简单、枯燥,极易犯上“眼高手低”的毛病。这给“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合理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采用项目化、任务式以及案例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融合到实际应用中,通过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将职业素养考核融入其中,突出能力考核。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精编教学案例,突出应用能力
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中常用的电脑选购与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使用、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分析处理、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为教学内容主线,在当今流行的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实训”三步走的模式来编写教学讲义,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素质,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并为每个实例和实训任务都配有教学微视频讲解。
为了更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精心筛选了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工作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而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会议通知发布”、“求职简历制作”、“毕业论文排版”等等。让学生每学完一个实例,就可以立即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并具备解决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类似问题的能力。
任务实训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个项目和任务的实训内容。按照以突出应用、强调技能为目的',以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则,通过任务实训使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2借助大学城空间云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账号。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把每次上课的讲义、课件、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自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展示空间。学生利用课堂外的时间通过PC或数字终端登录大学城空间,进入教师空间进行课程自主学习,尤其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通过空间学习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
课后教师通过在云空间的管理空间模块布置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把作业批阅结果也公布在教师空间,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以通过空间微信、空间微博、空间留言、班级圈子等空间工具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学习进步。
3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的模式,降低了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入了空间学习成绩。课程考核包括课堂学习、空间学习和上机考试几个方面,把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空间学习过程来考核。通过遵守课堂纪律让学生形成守时、爱护公物和规范操作的意识;参与课堂与空间讨论、积极回答课堂与空间提问,小组合作,按时保质完成课堂作业和空间作业等培养学生的沟通、互助、协作、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把考试内容分为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和评分标准。考核突出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意能力的目的。
4结语
两年来针对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教学难的问题,我院课程组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与空间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论文
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论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高等数学的改革难度较大,即使相关工作人员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而使得高等数学的改革一直倍受关注。如果想要根本上促进高等数学的改革进程,就必须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高等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此来实现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一、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数学文化在现代科技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其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还需要有理性的主义观念。因此,高校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树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和智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培养素质,主要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那么,如何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素质培养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就是要抓住这门课程对学生文化素质有影响的最本质因素,然后将其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高等数学的素质培养中最本质的因素就是灵魂,抓住了这个本质因素,就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由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设计中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就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数学课程的设计现状来看,主要将其分为理科1类,理科2类和文科高等数学三个类型,通过制定各层次和各类型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为了能够确保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制定符合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制定之后,首先应该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改,从而使其逐渐成为学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编写高等数学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学内容改革凸显的主要方式,而且是以提高高等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思想的重要依托,因此,对高等数学教材进行编写是不容忽视的。在编写高等数学教材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突出高等数学的教学重点,合理编排系统,结构严谨。尽可能将高等数学中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训练充分的体现出来;其次要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对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要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简明扼要的将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总结出来,以方便读者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了理解;最后要注意将其与物理等专业实际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严格做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对现代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也会逐渐被教育部门重视起来。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不断对其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确保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实现。
篇6: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我国“数据结构”课程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本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严蔚敏教授组织编写的《数据结构》。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涌现出了许多版本的好教材和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缺憾的是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数据结构教材很少;数据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都是一本招生的重点大学课程,没有一门二本、三本招生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功的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等;根据教学的需要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多媒体课件、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建立了“数据结构”教学网站,网站上的教学资源丰富,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教案、讲稿和授课录象等网上资源,已供学生自学使用。本文就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谈一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1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本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较大差别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多样性
研究型本科承担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任务;而应用型本科则承担社会各种各样人才需求的培养任务,尤其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其实,应用型人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而不是层次结构,这种应用性表现在多方面,也可以区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应用性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1.2综合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把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1.3技能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教学体系,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1.4实践性
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传统的专科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初步训练,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1.5生产服务性
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本科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主动积极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积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积极致力于把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实验成果直接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
2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问题
2.1课程目标侧重问题
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数据结构课程建在课程目标和要求等诸多方面与研究型本科有着不同的`侧重。数据结构课程介绍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技术,不仅为后续课程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软件分析、设计、编程和数据组织的能力。研究型本科侧重与数据对象的特性、算法分析等数据结构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探索新结构新方法的创新性;而应用型本科则侧重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在特定结构基础上的算法实现,注重结构的特性、算法的效率性和在实际问题中选择结构与算法的应用性。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目标、要求和侧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在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实验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该有着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的特色。
然而,在近些年我国推行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却是被忽视了的薄弱地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只区分本科和高职高专两部分,结果是本科部分基本上让本一批招生的重点高校包揽,数据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部是重点高校包揽。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也是如此,数据结构教材入选者全部是研究型重点高校的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是稀缺。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的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
2.2教材偏重理论问题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纵观我国学者出版的数据结构课程教材,其中不乏许多有特色的好教材,如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组织编写的《数据结构》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然而,这些教材理论性都比较强,对于应用型本科使用不够理想。针对应用型本科特点,出版一套教材体系科学、面向大学二本三本学校学生、侧重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本科特点的数据结构教材,是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
2.3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听得懂、看的明白,但当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该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对于仅学过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时,对“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的算法理论和软件设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这些问题,注重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要精心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把课程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设计),对于技能延伸性技能点设为选做实验(设计),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数量,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系统规范的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2.4考核与平台问题
在课程考试考核环节设计上,既要考核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实验实践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上,既要建设一般性常规教学资源,还要考虑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考虑有研究型本科师资具备的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考虑有应用型本科师资必备的较强的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发能力。
3我校的数据结构课程建设
我校数据结构课程课程组不断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3.1重视教材建设
在华东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组织下,主持编写了《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等教材,该教材一经使用就受到各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发行了第二版,累计发行83000册。20还应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主持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配套辅导与实验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已发行31500册。有关专家的评价是:“教材体系科学,面向大学二本、三本学校学生侧重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本科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内容新信息量大,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
3.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和上机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设计实验案例和课程设计案例,出版《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教学参考书籍,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引进软件企业培训软件开发项目驱动,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3重视教学教改研究
课程组成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议,经常性的总结和交流教育教改经验体会。先后主持和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CAI特性的研究和CAI软件包研制”、“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等省校级教改项目十多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二十多篇。“数据结构课程建设”、“数据结构教材”、“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十多项教学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3.4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搭建数据结构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途径。我们除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网站挂出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外,还专门建立了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教案、讲稿和授课录象等网上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方便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5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组一直都很重视教学梯队建设,目前已形成有3位教授、3位副教授、3位讲师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有3位博士(含1位在读博士生),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多人主持或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SCI/EI收录)30多篇,多人参加国内外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交流学术论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结语
应用型本科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人才的培养任务,招生量大、影响面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在质量工程中被忽视或弱化,是一个应当尽快引起教育界重视的重大问题。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正元,王秀丽,林大辉.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宁正元,王秀丽,林大辉.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解析和实验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7: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阐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介绍了基于“微理念”,通过“微视频”“微讨论”“微测验”“微实训”等方式,促进中药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依托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基于“微理念”展开在线与课堂交互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药学;微理念;混合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等“微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但建设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教育“微理念”,在教学设计时用混和学习模式来构建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中药学课程的“微学习”。
1基于“微理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空间,整体结构设置了课程信息、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在线测试、播课单元、作业、学习笔记等栏目。在中药学课程现状分析和学生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理念”构建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课程设计。精心设计学习知识点和选用知识点最佳的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讲稿、演示文稿、视频讲解、在线测试、学习反思等。依托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基于“微理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下,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微阅读、观看微视频、完成微测验、参与在线微讨论等。课堂教学进行面对面展示与交流,导入微话题、师生与生生开展多维度的深入交流、教师适度予以指导和点评等,经过思想碰撞,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后围绕衍生性问题反思总结、拓展学习。教学反馈形式包括在线测试、答疑讨论、调查问卷、作业等。教学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制定形成性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讨论区学生表现和研究型教学活动表现评价、课前微测验和课后微测验等。依据学习目标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营造微环境,制作微课件、微音频、微视频等。如围绕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典歌诀“十八反”“十九畏”等知识点,辽宁中医药大学雅韵乐坊的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完成原创音乐版经典诵读“微音频”的.设计和录制,并上传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共享。“微音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微学习”。
2基于“微视频”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视频”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时代特征[1]。《中药学》微视频具有碎片性强、结构微缩、知识面广、探索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2]。“微视频”是学生进行中药学课程知识点“微学习”的主要载体,包含学习目标、前测、小结、后测等。一般“微视频”的时长为5~10min。统筹设计中药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教学单元间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1个教学模块;制作系列“微视频”,形成1个教学单元;每个“微视频”介绍1个中药学课程的知识点。如在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将理气药进行梳理和设计,完成系列“微视频”制作;围绕中药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以“陈皮与青皮”“附子与干姜”“人参与党参”等相似药物比较为核心内容的“微视频”;制作以具有疏肝、安神、安胎、止呕等功效的中药辨析为核心内容的“微视频”,发布在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播课单元,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3基于“微讨论”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师生与生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线活动设计包括答疑讨论、课程问卷、研究型教学、在线测试、课程作业等。围绕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网络教学空间中,发起有针对性的与中医药经典文化[3]、临床应用、创新创业等领域相关的“微讨论”话题。开展多种形式与主题内容的“微讨论”,既有助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基于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主讲教师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发起“微讨论”话题,学生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形成学习报告,发布在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栏目下,师生与生生围绕主题进行进一步的互动交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微讨论”话题,如临床如何区别选用半夏的不同炮制品?如何减轻乌头类药物的毒性?古代本草学和方书中有关决明子制枕的记载有哪些?
4基于“微测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内容包括在线测试、讨论区活动评价等。“微测验”是开展中药学课程教学效果实时评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一个“微视频”学习完成后,教师根据“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设置“微测验”的考核内容。“微测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微视频”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微视频”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信息,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制作,随着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实时予以合理调整。基于“微测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阶段性“微测验”命题工作,经主讲教师审核与修正后,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栏目下,开展学生在线“微测验”。“微测验”有助于督促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阶段性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形成性学习过程。
5基于“微实训”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5.1基于“微实训”促进中药学实训课程改革
中药学实训课包括中药饮片辨识、中药应用训练等内容,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无法与教师讲授同步辨识中药饮片性状特征细节的问题。基于“微视频”构建中药学实训课程的创新学习的平台,将中药学实训课程的中药饮片性状鉴定等相关重要知识点制成5~10min的“微视频”,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播课单元栏目下。以“微视频”的方式促进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实训课程课堂教学中中药饮片性状细节无法同步观摩的问题。“微实训”主要围绕重点与难点知识,针对中药饮片性状特征的细节之处,运用特写、字幕提示等方式,辅助教师的讲授。通过微课教学进行中药饮片识别学习,利用动态效果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训知识的理解[4]。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答疑解惑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的主人。
5.2基于“微实训”促进创客教育理念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中药学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研究型教学(如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面对面教学活动与在线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微理念”进行研究型教学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激励学生以持续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微实训”内容为主题,模拟实训“微情境”,实现中药学实训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升中药学实训课程教学效果,推进中药学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蕴含“微情境”的“微视频”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教学栏目下,学生在“微情境”中体会中药的临床应用,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临床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中医药思维。在开设中药学课程的经管专业学生中开展创客研究型教学活动,探索创客教育理念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促进中药学知识与市场营销学等知识的有效融合。创客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自主形成学习共同体,结合中药学相关知识,每个小组确定1个专题进行协作性探究,完成策划方案。小组创客作品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并发布于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教学栏目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包括创新设计的展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答疑等。各个小组在课堂围绕创客专题进行汇报,如中药药妆产品的研发与营销策略等,并安排答辩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组间交流与学习,最后依据学生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情况完成自评、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开展创客研究型教学既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微理念”,通过“微视频”“微讨论”“微测验”“微实训”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基于“微理念”的中药学教学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从来课堂听课向来课堂参加教学活动转变。这种变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助于深化中药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有助于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篇8: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一)单独设课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根据制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定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充分论证,选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教学大纲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2]。教学内容在保持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前提下,在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反复研究,力求使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立体化学、手性化合物、杂环部分,对于农科各专业,只讲授比较基础的内容,不作过高过深要求,但对于药学专业讲的内容要多、要深,要重点要求;再比如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农科有机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只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反应,而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中单独列出一章,这部分内容在药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要重点讲授,重点要求。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学生课下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提炼出符合药学相关专业共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学生的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做出必要的调整。即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探讨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采取问题探究、类比归纳、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旋光异构时,可以从同分异构现象出发,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综述、查阅学科前沿,比如“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多种合成方法简介”等,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以在实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除了开设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之外,还陆续和准备开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等。此外,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院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使之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仍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隐形指挥棒,适应课程特点、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考核方法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办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验单独考核、注重过程、方法多样、随时调整。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平时测验、课程实习、专题研讨报告等实际状况在合理的区间内设计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而强化过程考核。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多种考核模式探讨,比如同一门课程内根据内容设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微课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师设计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学,可以定期调整考核办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21世纪是药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是重要基石,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4]。
篇9: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一、临床实践教学中反映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第一,对医学理解不深、认识不足、缺乏信心和兴趣。现行医学教育偏重自然科学的成分更多些,大多教得晦涩难懂,学得自然无味无趣。殊不知,医学还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科领域,适应社会、知法懂法、人文修养、人际沟通等也是医学生应知应会的本领。否则,就会更多地出现“白眼狼”“、只见病,不见人”等现象。第二,医学生前期准备不够,学习方法不当,法律意识薄弱,与患者的交际沟通能力不足,学生与医生转换角色不及时、不充分、不到位,均导致实践机会失去,或实践效果不佳。第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现在的医学生不再把医生作为今后职业的唯一选择,很多毕业生进入相关医疗领域、甚至改行。因此,他们在早期的理论学习和后期的临床实践中均要求较低,以过关为原则,学习没有动力。
(二)教学组织、管理层面
第一,相关实践教学激励政策缺乏、资金投入不够。在很多医疗机构,依然是“重医疗、轻教学”,认为两者是“产出与付出”的逻辑关系。重视教学不够、支持力度及措施不尽人意。第二,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当。大多医院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均为兼职,如医教科、护理部兼管医生护士的实践教学。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非医疗专业毕业,多为年老体衰人员或护理等专业转行。没有正规的`教学管理学习培训,教学管理只是应付,何谈发展创新提高!第三,没有建立和完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一是缺乏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二是还没有建立针对实践教学研究室、带教老师、学生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临床医学教学反思
(一)临床医学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临床医学教学应该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得到提高。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截然割裂开来。医学生在前期的基础医学知识、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中,很多就应该与临床实践教学挂上钩,如病理生理、组织解剖、诊断学等,这些基础知识今后必将于应用临床。涉及临床诊断思维程序构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综合分析、诊治措施决策及实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另外,在前期的学习中,还应该溶入相关医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的了解、熟悉或掌握,以明了当前医疗环境,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的养成。还要训练人际沟通、医患沟通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让学生明确早期基础知识与今后专业课程、将来职业要求是密切相关联的,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才会对比较枯涩难懂的医学理论知识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才能有效果。同时,这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强化理论知识、形成体系;二是实践经验也要善于归纳、整理、提炼、提高,使理论和实践互相融通,有针对性的、有关联性的课程讲授更生动、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听课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教学全过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符合认识论规律,学生学得明白、目标明确,学得有趣,学有所获,能在临床实践运用。临床实践的教学、训练也是不间断的,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就医流程、临床诊治过程,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训练、法律法规的学习,融合医患关系、明确医患法律关系;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提出辅检意见、综合分析信息资料、应用临床诊断思维程序提出疾病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或实施“诊断性治疗”。这种“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双循环进程的真实临床过程训练加深了学生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操作、实际工作能力要求的直观理解,减少了学生对临床工作的陌生感、盲目感和不熟练,尽量避免了“生手”、“学徒”所引起的患者的反感、拒绝检查配合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前述基于临床过程的临床医学教学(双循环进程)模式,也对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即从基础理论学习到见习实习实践的全教学过程;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的各知识、技能领域;从临床科室各研究室到教师、学生全体相关人员,均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制度上有保证、指标上有重点、程序上严格执行,结果能挂钩兑现。各司其职、履职尽责、具体明确、考评到位到人。
(三)创造条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正如火如荼,眼前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只有想方设法,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投入,改善教学医院基础条件、强化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早期接触社会、体验临床,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遵循认识论规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保证生产实习实践效果。
(四)政策配套和倾斜
新型临床教学(实践)模式及其教学(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才能强力推进。第一,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应有教学医院相应的教学实习见习的配套法规文件,以便实践中有遵循执行的依据。第二,医学既是精英教育,也涉及职业教育问题,国家的政府部门投入理所当然,还应该有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资本的介入、投资。第三,就业政策的导向。
作者:曾智勇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篇10: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拟定大会,教育部联合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一同拟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拟定目的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学转化为工程教育强国,进而培养出大量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服务,走人才强国以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面向整个社会的人才,对于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4结语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志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05):21-22.
[2]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10):75-76.
[3]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6):46-47.
篇11: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物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长期在教师的强迫下开展学习活动,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主性被逐渐的扼杀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状让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广大教师所困扰。根据新课标理念,从教学的根本出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和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最核心因素就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也就是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其中的原因在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反应能力低,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等特征。这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不仅如此,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要在这样情况下有效的扭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大力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采取教学创新,让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二、教学改革实践之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关系紧张的、不融洽的。原因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采取强迫学生的方法,强迫学生被动的接受。长期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对师生双方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改变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新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改革实践之二
引导学生实施自主探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组织和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情境的感召下,产生体探究竟的冲动。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别于传统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应用物理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认识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把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转化过程需要时间,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渐的地感受知识的有效形成,让学生亲身经历某些物理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这样既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学习物理又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用一些贴近生产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尽可能与现实原型相联系。
四、教学改革之三
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要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作为一门初中物理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就是要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我们在进行新课的引入中就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就新课的导入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选择不同的导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勇于创新。只要广大教师细心琢磨,认真去想,善于实践,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就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和措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自主发现,让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二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要确定课堂的每一环节都要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浅析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牛秀丽
篇12: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实验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是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结合实验教学实践,提出了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构建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描述了湖南城市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 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7(4) 分类号:G642・423 TP39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实验教学 内容 方法篇1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技术方法为教授主线,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环节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提出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改革指出了方向.
作 者:张波 吴春笃 储金宇 ZHANG Bo WU Chun-du Chu Jin-yu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环境学院,江苏,镇江,21 刊 名:高等建筑教育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年,卷(期): 17(3) 分类号:X820.3-4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篇14: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的普及为教学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随着学生涌入高校,走进了学校的课堂中。在移动信息平台开展的基础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与高校内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密不可分。蓝墨云班课正是利用移动教学平台这一信息化的产物,成为了目前高校推广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蓝墨云班课的教学改革背景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究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措施,促进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进步。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改革实践
翻转课堂的概念在被首次引入中国,随后国内的各大中小学、高校都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试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拜托了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体验,这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设计的教学APP,其功能多样,自从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与追捧,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教师应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创新,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以蓝墨云班课为基本教学载体,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一、教学改革实践的背景因素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的使用遍布了千家万户,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为严重,在高校的课堂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大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予以制止,甚至部分大学在课前强制学生上交手机,从根本上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几率。虽然学生的手机被没收了,行为被约束了,可是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室却无从控制,心不在焉的问题更难解决,依然无法实现最初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手机,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就成为了所有教室应当共同思考的新问题,此时,蓝墨云班课的手机APP由此问世。蓝墨云班课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满足了师生对课堂环境的双重需求,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实时反馈,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效率,通过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蓝墨云班课的推广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方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帮助教师得到了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基于此,蓝墨云班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必备工具,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微课堂的线上教学,创新及时反馈的适应性教学,研发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
二、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蓝墨云班课的手机辅助教学APP与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的功能基本类似,区别就是终端的不同,网络教学平台则是在电脑终端使用的,而蓝墨云班课是在手机上的辅助使用,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这是网络平台所不能企及的课堂互动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工作开展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包含了对教学材料的选取以及课前的学生测试等。同时,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课堂活动任务,教师要重点进行划分,涉及到的重难点内容讲解,教师应为其收集全面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的开展课堂讨论,并对具体案例进行总结与分析。最后,教师应做好及时的课后反馈工作,包括对课堂作业的审阅与批改,以及课堂后期的在线测试等。
(二)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1、教学资源的推送教师要做好相关教学资源的推送工作,在完成了翻转课堂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源,确定好课堂自测题目的范围。蓝墨云班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用图片进行辅助教学,从手机端完成上传,并通过网页链接或资源库的临时存储等方式,将教学资源及时推送给学生。这一环节的出现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前期的教学准备环节,做好预习,保证检测题目的质量。教师所提供的预习资料可以是文本、PPT以及视频、音频等各个形式的资料,其中微课作为视频资源里的重要部分需要引起教师的格外关注。质量较高的微课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思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在学习资源的筛选上,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内容的截取,实行分次推送的方法,注意时间上的科学性,在教学资源的推送后可以为学生发布详细的学习要求,给学生一个接受理解的时间。避免一次性的全部推送,防止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测试题目的设计,必须抓住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进行题目的设置,这也是教学成果的有效反馈方式。学生在接受到教师教学资源的发布后,平台将自动对下载数量进行统计,教师也可以直观的浏览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及时提醒,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活动的创建教师要根据课前测试题目的情况创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内容,这也是翻转课堂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蓝墨云班课中有许多教学模块,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解惑等,在教学活动的创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已知模块中进行自由选择。以问卷调查和头脑风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创建中,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科的性质与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现阶段高校课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实功能性课程,包含了对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例如会计财务报表的分析等,翻转课堂的引用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创建中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为主,对课堂习题进行头脑风暴的训练,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探讨,教师应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掌控,提升教学效率。另一种是叙述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围绕理论知识的讲解展开,例如高级财务会计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涉及的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仅通过视频的观看难以达到对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应注重对这类课程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对重难点内容的讲解要起码要占据一半的课程时间以上,并将其他活动进行适当穿插。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进步与提升。
3、课后教学成果的反馈教师在完成系统的教学工作后,要对当堂课程所讲进行作业的布置,安排课后的测试题目问卷,通过投票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具体统计,发展自身教学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考核,通过布置作业、考试测试等方式进行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在课后检测检测这一环节中,既可以使用蓝墨云班课的APP系统模块,也可以利用学校内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来进行。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现有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由于手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测较为不便,因此应告知学生尽量通过电脑端完成课后习题的练习,同时减少手机对学生视力的伤害与威胁,减少学生的用眼危害。教师若想得知学生心里对现有教学情况的反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中的点评模块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在问题中不断进步,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教学经验、奠定教学基础。
三、蓝墨云班课运用的思考
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移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了我们随时随地上网的最初构想,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应用加速了教学模式的转型,为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移动互联网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兴趣,蓝墨云班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师生地位的互换,增加了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互动性,促进了高校网络课堂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的教学转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转型期间,需要教师高度的奉献精神,将更多的时间与经历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注定了未来教育的“体验”过程,蓝墨云班课的开展代表智能教学平台的飞速发展,树
参考文献
[1]李加棋,商丽媛.移动教学模式与效果研究———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山西农经,(06):111-112.
[2]张茵茵,牛彦敏.移动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03):23-24.
[3]邢伟.手机移动终端下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职教通讯,2017(03):70-73.
[4]殷红梅,俞国红.基于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蓝墨云班课教学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12):85-86.
[5]祁爱萍.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9):207-208.
[6]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15):114.
立以教学体验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高校教学在智能教学方面实现不断提升,永葆教育事业的活力。
篇15: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在不同的“题境”下加以应用、形成技能,我认为转变中职数学教育思想、改革中职数学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学 改革 实践
中职数学是中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几年来,通过对我校教学的深入调查、分析比较,我们尝试了一些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下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转变中职数学教育思想,改革中职数学教学体系
针对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认真转变中职数学教育思想,积极改革中职数学教学体系,坚持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在中职数学内容深度上,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在中职数学内容构架体系上,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把中职数学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在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力争把学生从复杂证明和繁杂的运算过程中解脱出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中职数学教学模块,强化学生对“够用”知识的掌握
我们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树立了“淡化形式,加强基础,降低起点,更新内容”的新观念。淡化形式就是把现有中职数学教材中过于严密化和形式化的部分进行淡化处理;加强基础就是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相对稳定的、重要简约的数学知识充实到中职数学教学中去,使它们得到应有的位置,并让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尽量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达到最终应用中职数学的目标;降低起点,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课程;更新内容就要让一些现代数学知识及一些现实生活中急需使用的数学知识尽快渗透到中职数学教学中去,将繁杂的计算和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删除,构建“活模块”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三、优化中职数学课程内容
中职数学课程作为成熟的数学分支,具有典型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然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一方面抽象化往往成为他们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过度严密并非他们的知识结构所必需。我们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职数学课程的主脉络,掌握中职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引导他们运用中职数学知识进行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适度的数学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中职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减少抽象性,突出操作性,改革传统的教材组织顺序,强化生动的数学思维方式,着重实用的科学算法特征,使中职数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素质、训练数学应用技术的平台。
四、改革中职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一些中职数学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采用单元教学,学、练结合。要通过自学、讨论、精讲、小结、作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优选参考资料、拟定自学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是进行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这一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采用对比教学法。要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充分揭示问题的本质。讲授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概念与概念的对比,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为了理解一些重要概念、便于对比,教师可以打破教材中的次序,将不同章节中的相关概念集中起来“变序”讲授。在每章结束时,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本章的内容总结,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讲评、补充和提高。
五、树立科学的中职数学教育评价观,改革中职数学考核方式
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能体现学生对所学中职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中职数学方法进行整理的学习报告这项作业。所布置的学习报告给学生几天准备的时间,下次上课由学生自愿上讲台作出分析,报告其研究结果,教师当场点评,给出成绩。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本着考查能力、形式多样、富有弹性、合理配置和易于测试的目的,我们实行了形成性(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目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统一、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统一,实现了考核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篇16: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接受课堂高分子化学理论学习,巩固高分子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科学素质。
文章介绍了嘉兴学院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前的部分准备工作、调整实验项目、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及建设实验课程的网站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通过两个学期的初步实践表明,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改革;实践
高分子化学是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还可通过安装实验装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而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本专业设立仅有5年时间,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只有短短的3个学年,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及实验室建设的延迟,所开设的实验一般都是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等),学生往往不用动脑思考,只要按照标准步骤动手完成实验即可。
基础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但是,往往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
等到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问题也暴露出来:缺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意识没体现出来。
经初步调研论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确定选择即将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高材09、10级学生作为这次实践教学改革的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珍惜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
尤其是高分子化学实验,在实验前有大量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调试、检修工作;所需玻璃器皿的清洗工作,化学试剂的配制,如单体、引发剂的精制,溶液的配制等。
这些工作都由实验老师来承担,学生不了解实验的顺利开展凝聚着实验老师的大量劳动,所以,往往不珍惜实验过程。
在已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的09级同学中,我们让学生适当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残留高分子物质的玻璃仪器难以清洗,同学在清洗玻璃仪器的过程中,既珍惜实验过程,又能初步了解高分子的性质;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蒸馏,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中往往加入微量的阻聚剂,以避免溶液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发生聚合,所以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实验前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采用蒸馏的方式对单体进行提纯,加深理论课程中关于阻聚剂的理解。
通过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学们懂得实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实验过程,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密不可分,从而更加珍惜实验教学过程,珍惜自己的实验成果。
更重要的是,实验的准备工作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嘉兴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改革优化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传统的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的基础实验,已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相关实验操作。
因此,在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中,过多地开设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对高分子化学实验项目进行改革,主要包括:①基础实验项目的改进,巩固及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悬浮聚合或本体聚合,确定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药品。
在实验过程中,不同聚合方法有不同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如,本体聚合分为三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温度不同,关键在于第一阶段转化率的控制,避免出现爆聚,反应时间相对较长,最终的实验产品为板材;而悬浮聚合实质也是本体聚合,但由于分散介质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进行传质和传热,避免爆聚现象的发生,搅拌速度是控制实验成败的关键,聚合时间相对较短,最终的实验产品为球状小珠。
同学之间对各自的实验现象、产品外观、产品性状等进行热烈讨论,从而加深对于聚合方法的理解。
②强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开设具有工程特色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实验,扩展为一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从单体精制、引发剂精制、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乳胶粒尺寸、稳定性的测定,最后在将其配制成乳胶漆,测定涂层性能与乳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对整个材料制备及使用过程的全程跟踪,掌握结构、性能与合成之间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③适当增加科研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对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浙江省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嘉兴学院每年也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本专业大部分09级的学生都参与到科研性实验项目研究中。
学生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申报热情,他们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组成员3~5人,分工明确,团结合作。
如作者本人就指导了一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负责人由08级同学担任,主要成员为09级同学。
项目开展之初,主要由08级同学设计并实验,09级同学从旁学习并辅助完成实验,项目进行中期,09级同学已掌握实验方法与手段,具备独立完成实验能力,08级同学的主要精力可放在考研复习上面,顺利完成新老接替的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同时,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开阔思路与视野,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④增加经典验证性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同学刚上大学的时候,严重缺乏对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了解,因此对于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想要转专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制备有机玻璃板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干花、干树叶或大头贴,在注模过程中放入其中,等产品成型后,美感十足的玻璃板就制成了,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对于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兴趣。
三、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全面反映学生实验各环节中的表现
我们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了实验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实验各环节中的表现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以往我们只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预习、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设备的清洗、实验室的清扫等工作都不能得到体现,缺乏客观、公正、全面的实验考核机制。
因此,我们借鉴比较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机制,将实验成绩的评定细化:预习报告20分,实验着装10分,实验装置20分,操作规范20分,实验结果20分,卫生情况10分。
将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公布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实验规范观念,从实验预习开始直到实验结束清扫实验室的整个实验过程都能认真完成,从而改善学生不注重实验教学过程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建设实验课程网站,有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前,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甚至要把实验从头到尾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完全不用预习实验,也不用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忽视。
在理论教学中,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嘉兴学院大部分实验教学中,还没有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而多媒体的生动性、可重复性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操作,可以很好地进行实验的预习。
因此,我们正逐步建设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网站,初步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讲义等内容放到网站上。
编制实验教学课件,如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基本装置、注意事项等。
实验课程网站的建成,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的建设,我们还拟采用Flash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了解注意事项。
目前,实验课程网络的正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中。
参考文献:
[1]余兆菊.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8):118-119.
[2]宋丽娜.浅谈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233-234.
[3]祖立武,张小舟,王雅珍.高分子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7):94-96.
[4]张巧玲,刘有智,杜栓丽,王香梅.高分子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高分子通报,2010,(7):107-110.
[5]张晓云.提高高分子化学实验效果的尝试[J].高分子通报,2007,(10):62-64.
篇17: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 要:高分子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
概述了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
篇18: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适应知识激增、社会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提出来的。本文在对教学改革的原则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
篇19: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传统教学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进入20世纪,世界先进国家纷纷出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而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内容的传统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显得太不适宜了。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多么的迫切和需要。对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也谈一下我对该问题的想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从学校角度方面: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通过建立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新办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没有更好或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实验基地与教学相脱勾,使得教学基地形同虚设。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快引入发展迅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手段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1]。
(5)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学校对学生创造的成果或教师科研成果,应考虑其成果的价值或是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其次,从学生角度方面:
(1)个性化原则。教学方法改革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使具体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适应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因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
(2)自主活动性原则。学生的个性是在自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
(3)合作性原则。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2l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精神:二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通过充满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围的教育方法养成。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我认为应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提升阶段。
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开展。那么,如何去实现呢?下面提几点看法。
(1)要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学模式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模式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否正确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2]。
(2)要根据需要来构建模式。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很丰富,过程也非常复杂,不能只构建一种模式来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科,应该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学科。课时内容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能什么课都套用一种模式,那样只会使模式僵化,失去构建模式的本来意义。
(3)构建模式要着眼于课堂,重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心策划好课堂教学,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因素,必须把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内容、手段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教材、教师、学生的相互协调,达到教学结构科学化和程序化程度,还要把掌握知识目标、操作应用目标、情感交流目标列入课堂教学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3]。
其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实现无模教育,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突破教学模式,实现无模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的认识总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一个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由此实现教学改革的第二步跨越,也即是教育教学由有模到无模的跨越。
(1)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非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只是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去代替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寻找一条相对宽广的发展道路。当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向更高境界发展,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那时的教学必然走向无模教学。
(2)实现无模教学是以学生高度自治为前提条件的。实现学生高度自治,是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培养的目标,也是实现未来无模教学的前提条件。
(3)实现第二步跨越,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自主学习的主人[4]。
总之,现在的一切改革,包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管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仍然控制在教师手中,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的主宰。从有模教学变为无模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将进入一个很高的境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共同协作的社会,未来的无模教学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拥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则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未来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无模教学的境界,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定仁:《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医学论文写作的五大要素2023-03-14
基础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2022-05-02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2022-05-06
医学论文评语2023-08-08
临床医学实习论文2024-03-25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培养论文2023-08-24
本科中医临床专科毕业论文2024-01-15
医学检验的优秀毕业论文2023-07-30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2022-06-25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文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