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通用11篇))由网友“O泡果奶O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行和行事作风。高校校园作为文化研究、发展、弘扬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选择对高校师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文化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自然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因素之一。虽然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均纷纷开设太极拳体育课程,但太极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使高校师生逐步认识到太极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挖掘太极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师生身体、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创建和谐校园的价值是本文的论述的要点。
【关键词】校园;太极文化;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释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明是学校文化品位、办学理念、师生素养和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教育是一个全面并持久的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校园文化则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校园内师生之间所营造出的一种氛围,能在无形之中让身处其中的师生感受到一种影响力、约束力和吸引力,以此来引导着校园师生的行为准则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分为“动”的文化和“不动”的文化。“动”的文化就是由校园内各种各样的师生活动形成的精神文化、人文文化。“不动”的文化是校园内的建筑物、环境和文化标志等。
2太极文化释义
太极文化是以太极拳为载体,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奉行“体用兼备”“身心合一”的原则,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集儒家、道家、医学、兵法之思想等为一体,映射出中华文明的光芒和东方精神美的极至。习练中要求意、气、形、神兼具,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1]。如上所述太极文化属于校园内一种“动”的`文化,是在过程教化中产生的精神文化,校园师生通过练习太极拳或在校园内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太极活动,延续下来就会形成传统,承载文化的负荷,从而形成校园精神文明。由太极文化形成的校园精神文明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师生的精神面貌,进而影响着每一个师生的行为表现,师生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表现构成的校园文化即是“动”着的校园文化。
篇2: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
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微信、网游等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推崇、甚至过度依赖,导致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全寝、全班、全校乃至全民玩手游,手机寸步不离身,沟通全在网络中的现象已经及其严重,坐卧行走均为低头族的现象更是让人堪忧,高校校园内该有的文化氛围所剩无几。面对大学生群体在大众文化思潮下出现的种种思想滑坡现像,太极文化中反映出来的“中庸”“适欲性”“和谐”“百折不饶”等思想,正好给予当代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思想上的补益。将太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明成分去建设,可以使师生们体会到身心和谐,超越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太极文化中折射出来的民族特性和哲学内涵也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将太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去建设,可以使师生们形成一种平心静气、与人为善、谦虚沉着的思想体悟,相信经过太极文化的熏陶,可以在校园内形成一片祥和的文化氛围。总之,太极文化所产生的效应,会使学校师生自觉地与学校融为一整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激励、进取、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整体合力,把校园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
篇3: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
4.1太极文化具有教育性
练习太极拳首先讲求“礼”“仁”“德”。这是要求每个练习太极拳的人,首先要学会尊敬师长、谦恭有礼、相互尊重,不能好勇斗狠。这也恰恰符合了我国自古以来均为礼仪之邦的原则。当今社会人们练习太极拳时越发淡化其技击技巧,更加强调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太极拳运动更多的是一种以身体的活动形式表达出来的自我调整、自我修养和陶冶情操的文化过程。更像是一种太极文化的修炼。这种文化的修炼蕴藏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国人的健身养生意识。这种文化的修炼蕴藏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尊师重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开拓进取”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4.2太极文化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今,信息知识的爆炸、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和残酷,身处校园的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考试、就业、考研和生活经济来源等方面的压力,还要受到来自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人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考验。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烦恼孤单、抑郁悲观的不良心理特征。首先,太极拳运动作为一种动静结合的拳术,可以大大缓解学生的紧张精神状态,太极拳中的以慢生柔,以匀求活,柔极生刚,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文化理念,可以对学生的精神和身体进行很好调节,从而缓解因学习、竞争、情感等造成的压力。其次,太极拳拳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阴阳互体,阴阳转化,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太极拳动作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效果,使人达到精神和肉体的统一,达到阴阳和谐的境界。再次,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练习过程中也可达到让学生强健体魄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教化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共同发展,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文化理念,有利于缓解和减轻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紧张压力。
4.3太极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处事行为
太极拳通过练习中的过程教化使练习者逐步体悟出太极文化的内涵。练习者再将太极文化内涵吸收到本身的教育过程是太极拳传播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手段。如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塑造人生观、思想观及价值观。太极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殊的肢体语言传授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文化,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练习太极拳要求“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处处看似被动实则主动。如果争强斗狠、一心想胜对方,就会处处暴露缺点,处处被动。故此它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大度、与人为善、谦虚沉着的品质,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道德品质”[2]。练习太极拳是一个注意力转移的过程,练习过程中,通过意气的走动把精神完全集中到身体上,再由技击动作表现出来,达到自身与外界的统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极拳对武德修养的要求可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升自我境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4.4太极文化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巩固和谐校园
太极拳是一项内外兼修的运动,在练习过程中由内在意、气协调配合而发至全身,带动全身,体现于肢体动作上。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和内在的意、气运转,对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体内物质代谢等产生良好的调理效果。高校学生如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缓解学习中产生的身心疲劳,对手机网络的依赖心理。课余时间,放下手机打打太极拳,在切磋技艺的同时以拳会友,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还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太极拳还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练拳促使师生相互交流沟通、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从而增进师生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和谐氛围。由此可见,太极拳练习中展现的太极文化正在为改善校园师生的健康状况,思想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对陶冶师生情操,起着积极地作用。它已成为提高校园师生生活质量,提高师生健康水平的积极有效手段。
5结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推广太极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知道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御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深刻领悟到太极拳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古典哲学,如易经、中医学、经络学说、兵法(《孙子兵法》)、儒、道、佛、阴阳、五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通过练习太极拳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文化的民族。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练习太极拳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文化中所蕴含的太极之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处事行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练习太极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善当前大学生群体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因此,建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对太极拳文化的建设价值。加强太极拳的文化宣传,贯彻太极拳文化及其习武理念。可以围绕太极拳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校园文化要发展,必须有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太极拳文化必将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之门。校园文化建设的要领在于建设,只有倡导教育本真,只有坚持校园文化形象,只有教化价值定位,才能跨越固化形象,技术为尊的思想才能被抵制。太极拳运动不能说只是老年人的运动,可以说是一个更适合青年人的运动,特别是对于女生比例高的高校来说,更适合组织太极拳的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大学生体质下降,猝死等意外情况多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参与运动,女生群体更为明显,在运动场上更是很少看到女生的身影,一是大众体育的三大球运动不容易引起女生的喜好;二是有限的运动场地经常被男生抢占;三是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后大汗淋漓影响妆容。而太极拳动作缓慢,以调息养神为重点,对体能、场地等要求不高,是比较适合女大学生的锻炼方式。太极拳运动不仅可以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行开展体育教学课程,还能提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大学生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因此,太极拳应该是校园内最具文化价值的体育运动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太极拳运动的文化价值需要高校师生主动去挖掘和规划,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学校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太极拳运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郝小刚.太极文化软实力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7,(10):25-27.
[2]李再燕.论太极文化在高校主流文化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4
[3]王世友.太极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育人功能[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37,(5):557-559.
[4]胡波.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探索,2014,86,(3):83-84.
[5]杨雨丰.民办高校特色体育文化构建的实例分析——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太极文化为例[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4,27,(4):132-133.
[6]原颜东.太极拳的和谐价值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5,(5):6-8.
[7]吕超.太极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及教育作用分析[J].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探索,,128,(12):83-84.
篇4: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道重远。它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办学者的高度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
第1: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文化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之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都是从零开始建设的,因此,非常重视物力、人力、财力投入,以及校园规划、环境美化、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然而,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多数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并没有考虑校园文化的问题,至少说没有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校园建筑没有体现和反映独特的文化风格,可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
有人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校园文化氛围熏出来的,一语道出了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制度文化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制度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从更深层面上说,制度文化能给师生带来严谨、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文化上还处在建设阶段。
特别是那些合并转型而成的本科院校,在合并组建前,原有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文化,但合并后,根据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经费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需不断完善。
新旧学校规章制度不一致,合并升本后,需要统一,重新制订和规范,建立一套能用以提升和引导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并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缺少结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么暂用原有的规章制度,要么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适用性和创新性。
3.多种文化交织,融合和认同不够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定位和办学类型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如精神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物质文化冲突等。
这些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对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产生影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诸多文化冲突中,精神文化方面的冲突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情感的冲突上。
首先是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的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是以专科为主,甚至是中专层次,学校合并或升格后,必然面临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的调整。
然而,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并没有意识到或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合并院校校名改了,但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并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没有实现实质上的融合,因而,不能满足本科层次的办学要求。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冲突。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以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原有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冲突。
而且不同性质的高校在校风方面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三是情感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合并升格后,在教学传统、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等方面很难统一。
原有的学校建制被打破,学校内部按学科专业对院系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教职工思想和情感上的强烈震动。
新建本科院校合并成立之初,打乱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校历史等,被重新组合,部分教师、干部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难以割舍,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
对于原来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基础处于弱势的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归宿感等方面可能会发生暂时的错位,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排斥感,难以融入到新的学校环境中。
这就要求整合师生员工的思想,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共同命运感。
4.院校文化建设呈现浅表化和形式化,层次和品味不高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应当表现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品味。
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把校园文化活动归结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只重视形式,而不注意内在精神文化创建;强调娱乐文化,但又缺少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一般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团委、学生处等主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设内容也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
种种因素导致了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上的浅表化和形式化。
二、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研制文化方案,做好顶层设计
校园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总体方案,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质性整合过程中,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办学思想大讨论,注意提炼和形成符合自身情况、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思想,制定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团结一心、上下一致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2.培养大学精神,建立共同愿景
世界知名大学均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的文化核心和精神支柱,是大学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它通常以校歌、校训、校风的形式表达出来。
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对学校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的整体,要依照自身特有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提练为全校师生认同和共享的独特的学校精神,激发、感染全校师生员工向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
因此,大学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的性质和实际出发,具有切实可行性、鲜明的个性,不要流于形式。
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就是为全体教职工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
“共同愿景”是一种让人觉得团结一致、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
它通过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赋予人们高于现实、凝聚鼓舞人心的使命感,并遍布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从而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
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锻造学校的共同语言,建立共同愿景,使“共同愿景”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的实际行动,从而以学校主人的身份来参与愿景的管理,增加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校改革、发展、建设事业之中[3]。
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文化自觉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大学,有必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整合与创新,强化制度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建立有利于学校新的目标任务和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用新的制度来促进师生员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规范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目标、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职员工所自觉接受的文化,并把它作为文化现象纳入发展规划。
此外,新的规章制度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创新,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和措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长期化,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发动全员参与,形成文化合力
营造持久的、积极的、稳定的、大家认同的.、真正发挥作用和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4]。
首先,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推行者,要重视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与引导。
学校领导塑造了学校文化,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勤政廉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师生员工的博爱精神等理念和品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有效内化,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方能成就一所好学校。
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师将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学校提炼实践经验、弘扬科学精神和升华思想理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积极的高层次的教学、科研活动,在这些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主要载体[5]。
相对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而言,教师群体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他们本身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在主导、引领、保持与巩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建立激励机制,升华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凝聚教师的力量,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最后,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学校要积极支持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
三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校园热点,疏导学生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进行良好校风的传播。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道重远。
它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办学者的高度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
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避免在校园文化认识上的误差,立足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探索、提炼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把学校办成校园和谐、特色鲜明的大学。
篇5: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及内涵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它包括高职校园内的各类工作生活场所、教学科研设施、图文信息资料、花草树木景观等。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
它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学校特色风俗礼仪、学校管理思想和观念等。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师生、校工在生活工作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学校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
它包括组织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活动、课余文化活动等。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产生的各类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
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作风、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全体师生共有的价值观等。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旗帜,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必然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除了对师生校工进行全面、深刻的宣传教育以外,还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学校的管理规范、教学活动、言行举动、所思所想都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2.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直指就业、贴近企业。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性
将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课堂、深入校园。
普遍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那么学校的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学生社团等,都应当奉行上述规范。
篇6: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合唱教学对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积极作用
1.1合唱教学能够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合唱需要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进行下去,人们在听合唱的时候只要听到杂音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时的合唱是不和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就会保证各声部之间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唱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要求参加合唱的每个学生要在总指挥的统一要求下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把自己负责的声部唱好,使合唱能够表现出应用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负责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声部,调节好自己和整体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
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够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这样在合唱中配合起来就能够更加流畅。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合唱中锻炼了自己的演唱技巧,并且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明白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和谐相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校园文化品味的构建。
1.2合唱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人们的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所以具有协作意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在练习合唱时,有些学生常常忽视合唱的声音要求,音量很随意,忽大忽小,有些声部音量过强,有些声部音量过弱,各声部协调层次欠清楚,造成音量不平衡的现象,音量不平衡就会影响到整个合唱的协调关系。
应该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呢?合唱的音量平衡犹如开车时、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坐者就不会感到突然一样。
合唱的音响中有意识的渐强、渐弱均就属于平稳。
而合唱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气息的控制和唱歌的发声技巧来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音量,从而使合唱变得平稳,提高整体的音量平衡。
合唱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声音的音量控制,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能。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明白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要具备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安排,只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办好事。
1.3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这一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是一种整体的艺术,它需要合唱中的每一位成员服从集体的安排,在合唱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合唱才能取得成功。
在合唱中如果有些成员没有集体精神,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的话,就会严重破坏合唱的效果。
一般合唱是具有两个以上的声部,只有声部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合唱达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锻炼各声部学生相互合作的技能,使合唱和谐、统一。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常能够把自己融入到合唱这个集体中,在自己负责的声部中做好本职工作,这样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集体之间的通力合作,能够使合唱活动进行的顺利。
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4合唱教学能够感染艺术生的心灵
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而合唱是声音艺术中的最高表现形式。
很多人认为合唱的声音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声,是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音响,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
众所周知,我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存在着学生素质和品行比较低的现状,这能够阻碍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品味。
歌曲是一种美的表现,特别是合唱以雄壮的气势感染着每一个参与者。
所以合唱教学能够有效的感染艺术学生的心灵,使艺术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品行,并倾向于追求美,有助于提升艺术学生的品味,并进而提高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品味。
二、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合理安排练声曲
合唱教学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基本科目之一,所以在进行合唱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艺术学生的基本功的练习。
作为合唱教学的基础练习,练声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锻炼艺术学生的`发音,使艺术学生的发音活动与合唱统一起来。
练声不仅是艺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联系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艺术学生对自己情绪和精神控制的有效方法。
所以练声曲目选择的合适度不仅影响着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同时对于激发艺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重要作用。
练声曲目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原则:要根据艺术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特殊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目,切勿练声曲目的单一化和频换化。
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一定要把握住具体分寸,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艺术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有规律的为艺术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水平的练声曲目,并且根据艺术学生练习的情况不断更新练声曲目以跟得上教学进程。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合唱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除了为艺术学生提供一些常规的练声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合唱内容与参加合唱的学生一块对一些练声曲目进行改变,也可以把合唱曲目中一些重要或经典部分当做是练声曲目,以激发艺术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练声曲目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曲目选择的原则,同时还要保证练声的练习量,这样艺术学生才能在练声的过程中逐渐对气息、音准、节奏、声音位置、音色、音量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2.2灵活运用合唱教材
在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中,教师都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艺术院校的女生多,男生少,对于合唱教学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合唱中齐唱部分不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但到了各声部唱的时候,这种问题就突出了。
所以教师在选合唱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合唱团的实际情况,不要随意选择教材。
现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合唱教学普遍选用陈弃疾编写的《合唱》这本教材,虽然这本教材中有很多混声四部合唱,但由于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现状,教师不能一味的使用这样的教材,因为这样教师在声部的安排上会出现一些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删除或者补充一些合唱曲目作为合唱教学的教材使用。
在对教材补充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曲目的特点和难度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等因素。
此外教师也要补充不同题材、风格的曲目,以丰富艺术学生的学习经验。
2.3采用多声部合唱练习方法
一般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合唱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只参加一个声部,并且能够保证该声部的质量。
但随着当前形势的发展,社会要求更全面的人才,高等艺术院校也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做适时的调整,所以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在不同的声部中进行练习,不仅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同时尽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重唱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声部练习。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四、五个人为一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担当一个声部,对教材中的一些曲目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调换各自的声部,使自身能够体验不同声部的演唱,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声部的旋律以及音量和音色的特点以及各声部之间的相互联系。
与此同时学生在体验各声部的联系后也能对合唱有更深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钢琴让学生单独练习。
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把合唱作品中的多个声部的旋律演奏出来,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可以依靠钢琴的演奏让学生对每个声部分别进行练习,教师演奏,学生跟唱,使学生感知到旋律的特色、声部的组合和和声的配置。
三、小结
显而易见,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合唱”不仅是丰富学生课堂重要的文娱活动,它更是演绎师生个体形象气质、展现学院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渲染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有效途径;“合唱教学”对引领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艺术院校作为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载体更加完美的演绎出合唱艺术的内涵,它体现出极具魅力的、深厚的审美追求与理想原则,它在高校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表现出强大与积极的信号。
高等艺术院校已经迎来了重视合唱教学的效果、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转型期,我们正在看到这些不断发生着的变化。
篇7: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文化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之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都是从零开始建设的,因此,非常重视物力、人力、财力投入,以及校园规划、环境美化、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然而,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多数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并没有考虑校园文化的问题,至少说没有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校园建筑没有体现和反映独特的文化风格,可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
有人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校园文化氛围熏出来的,一语道出了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制度文化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制度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从更深层面上说,制度文化能给师生带来严谨、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文化上还处在建设阶段。
特别是那些合并转型而成的本科院校,在合并组建前,原有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文化,但合并后,根据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经费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需不断完善。
新旧学校规章制度不一致,合并升本后,需要统一,重新制订和规范,建立一套能用以提升和引导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并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缺少结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么暂用原有的规章制度,要么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适用性和创新性。
3.多种文化交织,融合和认同不够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定位和办学类型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如精神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物质文化冲突等。
这些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对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产生影响,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诸多文化冲突中,精神文化方面的冲突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情感的冲突上。
首先是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的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是以专科为主,甚至是中专层次,学校合并或升格后,必然面临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的调整。
然而,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并没有意识到或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合并院校校名改了,但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并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没有实现实质上的融合,因而,不能满足本科层次的办学要求。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冲突。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以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原有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冲突。
而且不同性质的高校在校风方面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三是情感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合并升格后,在教学传统、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等方面很难统一。
原有的学校建制被打破,学校内部按学科专业对院系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教职工思想和情感上的强烈震动。
新建本科院校合并成立之初,打乱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校历史等,被重新组合,部分教师、干部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难以割舍,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
对于原来办学条件较差、办学基础处于弱势的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归宿感等方面可能会发生暂时的错位,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排斥感,难以融入到新的学校环境中。
这就要求整合师生员工的思想,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共同命运感。
4.院校文化建设呈现浅表化和形式化,层次和品味不高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应当表现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品味。
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把校园文化活动归结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只重视形式,而不注意内在精神文化创建;强调娱乐文化,但又缺少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一般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团委、学生处等主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的职责,建设内容也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
篇8: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 要:“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文化热”的兴起而提出,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当今社会,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概念,了解其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完善中小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在近年来关于校园文化的讨论中,人们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存在的氛围,反映的是校园内师生员工的观念和价值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氛围说”;有人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是教学与科研的补充,通过生动活泼、健康文明、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活动说”;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校风和学风或近年来提出的校园精神;还有人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其他社区文化等区别开来,强调其高层次、高格调和高品位。所有这些说法都只顾及和强调了校园文化某些方面的特征,在概念界定上难免以偏概全,或没有完全揭示其内涵,或没有囊括其外延。
笔者认为,要想对校园文化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首先要弄清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在结构上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文化发展的一定时期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不同职业、阶层、集团、年龄结构的人们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谋生手段不同,利益不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体验不同而形成的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情趣、理想信念等文化观念。校园文化就是处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学校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完整结合,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作为社会文化亚系统的校园文化,具备文化的三大要素,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活动设施等。
校园制度文化即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叫“规范文化”,包括校规校纪、群体行为规范、习俗、文化娱乐方式、教学、科研、生活模式等等,它是勾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校园精神文化指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和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观念性文化(为广大师生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等);第二,标志性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主导者的世代倡导而形成的独特的校风和校园精神,包括治学风格、民主作风、文化主体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举止风度、文化修养等);第三,智能性文化(指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课外知识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
综上可知,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水平的反映,它的模式一经建立就成为该校品格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着身在其中的每个人。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校园静穆典雅,古木参天,居八所“常春藤”大学之首,图书馆、教学建筑风格迥异,或古朴庄重,或富丽堂皇,著名的哈佛广场、魏登纳纪念馆、约翰哈佛的座像无不反映着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的学府气氛。哈佛大学以求实、崇真为宗旨,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充分体现了哈佛人的座右铭―――真理,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也说明了这一点。哈佛人始终以探索真理,坚持伦理教育,以高尚的道德准则造就精英。哈佛教学完全由教师自行安排,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融洽气氛下,教学活动生机勃勃。总之,每个哈佛人在这里都会受到正义、人道、热爱祖国、勤奋、俭朴、高雅、节制等伦理教育,正是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的精神汇成了哈佛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智能训练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社会中学生的需要。当今社会,教育更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看到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也使人们懂得了课堂以外的文化熏陶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大、更长远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中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才刚刚开始,它与我国传统教育形成的固定模式,和人们业已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还将是长期的,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时不时地沿袭惯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校园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观念,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导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广大教师,包括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和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教师,他们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高校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人才,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广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做良好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同时,对学生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多关心、多过问,从精神上、物质上、专业上予以帮助支持。
3、狠抓校园外在环境建设
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实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情操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所以说每所学校都要有一个优美、有个性、有实际内涵的物化环境,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首先,学校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通过综合治理校园环境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文体活动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科技创造活动所需设备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再有,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广播、校刊、学报等现代化传播媒件,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强大的舆论工具提供正确的导向。
4、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制度的作用是明确地规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违反制度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整套校规校纪和行为规范、各种章程、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等,加强制度建设除了要补充一些以前没有明确规定,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出台的新制度外,更重要的是狠抓制度的落实和保持制度执行的连贯性。学校目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或者制度执行不严,奖惩不够分明;或者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制度互相不配套,相互矛盾,这些现象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纠正、修正和完善。
5、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所以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培育高品位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在一定历史发展中由一定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理想追求和道情操等凝聚而成的校园风气,它是一种合乎社会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当代知识分子风貌的一种团队精神,包括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刻苦学习,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成果的拼搏精神;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自律精神,团结乐群、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合作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弥漫于校园周围又显形于个体行为,每所高校都应具有一种相对稳定又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2)加强文明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教风和学风建设两方面。培养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处于主导地位,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扬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至关重要。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刻苦学习、大胆实践的理想信念,让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成才观念、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懒散的恶劣风气在学生中没有存在的空间。
6、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两种角色。青年学生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富有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映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是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角是大学生,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天晓.美国近年学校文化研究简述.教育科学.(04).
[2] 学校管理自我诊断.课题组.学校文化诊断与改造的提出.中小学管理.(10).
[3] 张正华.学校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甘肃教育.(05).
篇9: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参考
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参考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重视氛围建设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餐饮浴中心、建造了学校标准化厕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绿化了校园,规范了校园布局;还建造校园网、计算机房、各班、室全部装配了电脑、上了互联网,进一步改善住校生的生活条件、配发了刷牙器具、配备了专职生活教师。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依山观水,绿树成茵,环境清幽。
1.2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我们在墙壁上科学的设置了名人名言、警句、师生书画作品、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学校充分发挥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通报栏等作用,及时报道学校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还将庄基石坎美化建起了祖国在我心中长廊、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礼仪长廊、安全长廊、卫生长廊等。各功能部室、教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部室文化。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1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思想和严谨细实、创新求真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三项教育”。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抓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八个一”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教师“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实行校本教研工作负责制,要求做到有实在目标、有清晰主线、有梯级层面、有细节管理、有展示平台;开展技能型、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学习型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教研探索过程中,教学研讨常规化,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一课多上”和“同课异构”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研究解决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行集体备课,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以老带新;广开渠道,邀请市、县教研室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给他们传递教改信息,传授教学经验。坚持用幸福的理念培育人、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灵体悟人、用艺术的手段启发人。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1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做文明学生、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第九、学校或班队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演讲、富有纪念意义的歌咏比赛会、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等;以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拔河比赛等。还开展诸如:校少先队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英雄做好事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国旗下的演讲、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3.2抓好系列主题活动。学校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如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教育;以“安全在我心中”的安全教育周活动;以“讲文明语言、做文明事”为主题的三月文明礼貌活动;特别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学生的言行更加文明、宿舍更加整洁、文明祥和。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3培养学生能力。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的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让学生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各班开展的“今天我当班长”“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校如家。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只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摘要】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影响是通过渗透进行的,具有潜移默化性、导向性和暗示性。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师生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篇10: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论文
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第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
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
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
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
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
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
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
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
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
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
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
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
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
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
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
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
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
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
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
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第2:如何构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
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师德建设
近年来随着西藏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建设列入校园长期规划当中,并予以逐步实施。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凝聚、激励、熏陶、益智的功能,使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中职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中职学生的行为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之上。
这样可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学技和创业能力,使学校硬软实力得以提升。
一、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1.美化校园环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熏陶学生行为、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可以设计规划学校绿地面积,铺设水管、硬化路,建设景观亭;学校种植专业将学校所有空地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测土配方等选择优良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花种,完善校园的绿化。
这样可使校园的一景一物彰显职业特色,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开支,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美化了校园,使广大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2.优化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既是工作上的指导者,也是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之间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角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纽带。
优化人际环境的关键是领导者在履行和行使行政权时应考虑周到,目光长远,既要体现行政命令的严肃性,也要考虑其合理性,使其富有人情味。
3.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由于中职招生的低门槛,导致中职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既关键又迫切的一项任务。
二、着力政治、道德性文化建设,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1.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做人。
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德育课堂教学、聘请法制校长进行普法教育等形式弘扬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片,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身作则教育人。
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专业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要以师德修养建设为核心,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建设。
学生每天都要从教师这里接收到新的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所以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端正大方的仪表以及深厚的思想感情面对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受好的教育。
3.着力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经过不断探讨、摸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正面引导,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只是倡导,不带有约束性。
所以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他律变成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品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创造思维。
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
建设轻松活泼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素质。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人公”,学生与教师都需要积极参与。
教师与学生充当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修养来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篇11: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校园文化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在职业院校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和创新职业院校文化,让先进的、优秀的职业院校文化在职业院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对规范职业院校健康有序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职业院校没有了校园文化,或者说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就等于是“一潭死水养不出活鱼”,死气沉沉的职业院校没有活力与朝气,没有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最终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对职业院校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和灵魂,它对正确把握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统一职业院校的价值取向,清洁职业院校的精神环境,荟萃学生的智慧,主宰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命运等具有任何有形的物质刺激所无法取代的地位。
2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职业院校对文化建设理解存在误区
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统一,而现在的很多职业院校中,将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文体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几张报纸、几次文艺活动、几回演讲比赛,不能否认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内容,但是这不是全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绝不是简单的职业院校形象塑造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的思想指导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职业院校普遍忽视文化底蕴与思想工程建设,脱离了校园文化的根本,最终必然会导致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失败。
2.2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缺乏特点
职业院校大部分的校园文化内容单一,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案例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千篇 一律。缺乏个性特征,“拿来主义”比比皆是。比如,在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上,许多职业院校都提“一切为了学生”等口号;在职业院校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几个字,偶尔有个别职业院校提点有“创意”的口号,也大都内涵不够丰富。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的'提炼,体现职业院校特有的精神风貌,优秀的校园文化都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我国不少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只是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文化,脱离了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方向,一些空口号式的“文化”毫无特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初衷,校园文化流于表面,使校园文化形同虚设,毫无存在的意义。
★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通用11篇)】相关文章:
校园文化运动会对校园文化积极推动作用论文2022-12-05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四课培训论文2023-05-27
创新创业论文摘要2022-12-30
高职院校数学测试评价革新论文2023-09-19
谈高校参与地域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论文2023-02-1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2022-10-17
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的思考论文2022-05-12
文化建设的基石作用及建构思路论文2022-09-07
学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2023-05-04
学校管理文化培育与建构论文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