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时间:2023-03-18 08:18:5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你好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1: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摘 要:探讨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免费健康筛查新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辐射的三个居委会65岁以上人群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312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患者对代谢综合征知晓率、遵医行为、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水平均显著改善。结论: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策略能明显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社区干预;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是降低MS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危害风险的重要措施。现就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江区新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MS的慢病管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安庆市迎江区新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辐射的3个居委会65岁以上居民538人进行健康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将符合MS诊断的312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其中男168例,女144例。

1.2 MS诊断标准[1]:①腹部肥胖:腰围:男>90 cm,女>85 cm;或体重指数BMI≥25 kg/m2;②血三酰甘油TG≥1.7 mmol/L;③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④血压Bp≥130/85 mm Hg(1 mm Hg=0.1333 kPa);⑤空腹血糖FPG≥6.1或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或有糖尿病病史。具备以上3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1.3 方法:综合干预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采取宣传活动、发放材料、知识讲座等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健康保健知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提高健康知晓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社区有MS危险因素人群做系统的有针对性健康教育;②强化生活方式调整:强化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改善代谢异常症状和炎性反应状态。其具体内容包括:戒烟,限酒,限盐,减体重,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素和牛奶制品摄入,低葡萄糖指数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腰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③个体化药物干预:针对MS各个组分异常指标进行个体化药物干预。调脂可选他汀类药物,不但使LDL-C显著降低,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2]。降压可选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降糖可选消渴丸或二甲双胍等胰岛素增敏剂。抗凝可用潘生丁、氯吡格雷等。

2 结果

综合干预前后MS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显示:BMI减少2~3 kg/m2达62.5%,Bp≤130/85 mm Hg达75%,58.3%血脂基本正常,81.25%血糖基本正常,腰围减少1~3 cm达62.5%,hs-CRP<1 mg/L达62.5%,遵医行为达70%以上,患者MS知晓率提高至100%。MS的3项以上组分达标率为62.5%。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及血脂异常等多重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症候群。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炎性反应和内质网应激、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3]。MS能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和糖尿病(DM)的危险性。MS危险性预测主要参数有性别、年龄、吸烟、腰围、收缩压、BMI、TG、LDL-C、HDL-C和糖尿病、hs-CRP。将hs-CRP<1 mg/L、1~3 mg/L、>3 mg/L分别定为心血管危险的`低危、中危和高危。靶器官损害评估主要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d、视网膜病变等。对MS危险性预测和靶器官损害评估,为提高综合干预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4]。因此积极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个体化药物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利用社会医疗资源,且最大限度降低MS患病率及危害性。

本组干预结果表明:MS患者经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调整及个体化药物干预后患者在限盐、增加规律运动、限制高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服药依从性和定期随访方面有显著改善,还较注意控制血压和血糖,但减肥调脂力度还有待加强。多项研究表明,无论是改善生活方式,还是药物干预,都有效改善MS的危险性,降低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风险,减少MS发病率。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通过长期使用可以达到治疗所有MS组分的目的。但是一些新药如CB1受体拮抗剂可减少食物摄取并改善尼古丁依赖,增加脂联素含量有利于脂肪酸氧化和游离脂肪酸的清除,最终发挥戒烟、减肥、调节血脂异常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重效应,有可能成为将来治疗MS的药物[5]。目前MS防治采取以社区为基础,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MS患者持续进行健康教育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同时针对MS各个组分进行个体化药物干预防治,以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

[2] 肖 扬,周智广.代谢综合征的药物干预[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8(11):920.

[3] 李小英,黄 韵.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915.

[4] 祝之明.应积极探索心血管代谢危险的全面评估(述评)[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87.

[5] 程 莹,潘长玉.Rimonabant:一种有希望的代谢综合征治疗药物[J].中国药物应用与检测,2007,4(3):47.

篇2:心脑血管病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心脑血管病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的社区干预效果及人群依从性。方法:收治心脑血管病患者600例,对相关保健知识及防治知识进行调查和普及。结果:一半患者认为在社区中设立心脑血管相关的卫生站、咨询所对自身疾病的治疗和防范有很好帮助。大部分患者对医学保健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九成以上的患者在社区干预后能够很好地进行疾病的防范。结论:在调查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广泛需求,并且能够对社区干预有良好依从性。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社区干预;干预效果;依从性

在我国的中老年生命以及健康威胁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比重较大的一个疾病类型,所以,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的社区干预效果以及依从性分析,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疾病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降低相关患者的死亡率,而社区健康教育以及管理活动,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干预管理,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社区的干预效果[1],增加患者对相关医师的依从性。本文旨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干预效果及患者对干预依从性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吉林农业大学社区的人员,按照人员居住楼栋号采取入户登记的顺序进行统一的个人档案建立,经过确诊后以其中的60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本次的对象,所有的患者皆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并且同意本次调研和干预。本次的调查中,男297例,女303例,年龄45~75岁,平均(60.2±2.7)岁。研究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保健科医生的培训工作,然后在以街道居委的积极分子为防治、宣传队伍的主要人员,从登记的600例患者中选择高血压、心脏病等高危的人群,定期进行随访,对其随访结果进行记录,并为患者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疾病治疗与指导方案。要能够在宣传单以及黑板报上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保养及防治方法,要能够以宣传的方式向一些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一些常识和禁忌,倡导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低盐、少饮酒以及不吸烟的健康生活方式[2]。此外,在进行调查之前,还要对所有参与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标准的学习培训,这样就能够保证资料的真实、有效及安全、可靠。观察指标:资料由各协作小组分别按所负责的户数要求整理、录入数据,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u检验。观察600例患者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及健康教育对人群的影响。

结果

讨论

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脑卒中和冠心病已成为当今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近二三十年来,美国、芬兰和中国等国都先后开展了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研究[3]。纵观这些研究,对研究目标的.评价主要是近期效果评价和远期结局评价,诸如KAB评价、危险因素分析和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价,而对干预过程评价报道很少。但事实上,过程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能为效果评价和结局评价奠定基础。为了及时反馈社区人群对干预的依从性和指导今后的干预工作,我们进行了本次抽样调查。本次调查表明,极大部分的患者对相关知识以及干预的需求程度是很高的,只有极少数的患者抱有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在需求的内容上,基本都是心血管类的疾病及脑血管类的疾病,还有高血压的疾病,而癌症知识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在相关内容获得的途径方面,大部分的患者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电脑以及医院医生得到的,只有少数的患者能够通过参加一些相关的讲座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4]。此外,相关患者对社区干预的依从性在总体的影响上,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患者对相关社区服务人员的依从性能够达到93.8%,在具体的影响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知识提升的人员约占总数的53.5%,能够适当增加运动量的患者约占总体人数的27.3%,能够注重体重,保证自身的体重能够在正常范围之内的约占17.7%,可以控制饮食习惯,更加合理地用饮食控制自身疾病的患者约占总人数的43.0%,能够听从相关医生的嘱咐,戒烟或者大大减少吸烟量的患者约占总数的14.0%,控制饮酒,以适当饮酒来调整自身的疾病情况的约占总数的35.2%,可以定期进行疾病检查的患者约占总数的65.3%。通过本次的调查数据,能够得知,一个长期有效的监督对保证患者疾病治愈有着很好的效果,而社区干预的措施就是一种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既能够有效地提高相关患者对自身疾病情况的了解,更好地保证身体的健康,还能够让相关的医师能够更加清楚地指导人员在家期间的疾病变化情况,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治疗和调养。此外,虽然宣传报以及黑板报的形式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而言,该种宣传效果是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所以,还要加大对公益宣传广告的制定,以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向人们宣传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还要定期进行疾病的复查工作,这样就能够使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更加有效地完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更好地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黄昊,孟开.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4(2):120-124.

[2]唐艳娟,曹淑梅,于洪玲.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人群遵医服药和生活方式依从性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7(13):113-114.

[3]卞金陵,何旋芳,李俊.院校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干预结果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8):785-787.

[4]张静初.浅析院校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干预结果分析[J].中华医药,,9(11):225-227.

篇3:代谢综合征防控方式研究论文

代谢综合征防控方式研究论文

本文作者:朱红亮、郭宏敏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治未病“防病传变”的思路,郭红敏等[1—3]认为MS病理基础以肝肾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实,发展到后期,邪气深入,渐入脉络,致使脉络瘀阻不通,继而发生心脑血管靶器官损害。因此予以养阴和瘀剔络法,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力图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频率。

从治未病研究中规划防治代谢综合征策略

虽然有治未病思路作为指导,但临床缺少相应规范化防治策略,为MS患者提供治未病措施的参考,所以有必要经过充分的临床科研进行实践论证与归纳总结,形成完善的防治MS临床指南。

首先应当增加治未病研究的关注度与投入:统观全世界医学研究资源的分配状况,愈是在广大人们群众需要的促进健康和疾病防治领域,被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愈低,研究资源投入愈少;反而在少数人易患的疑难杂症领域所花费的经费则愈多[4],这极大的浪费了医学科研资源。所以应当转变科研观点,把目标投向MS这样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除了病房以外,结合体检中心、治未病中心、三高门诊、社区医院等MS病人临床数据收集,以全面分析MS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次需要选择治未病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治未病研究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治未病手段丰富多样,其研究内容选择面较广,且对不同的病患而言存在差异性,确定研究方向存在一定难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推广治未病思想,充分调动病患的依从性和积极性;另外需要选取相应的临床观察指标,以作为疗效的参考等。因此在设计研究路线时,需要克服相应的困难,了解目前临床治未病的不足之处,在不同阶段的MS患者防治中寻求不同的治未病方案,观察生活方式改变、中医药干预的治疗效果。这些治未病措施得到充分的.试验依据后,应当进行归纳总结,投入到临床中,为更多的MS病人提供帮助。

治未病宣传使防治代谢综合征策略发挥充分价值

MS的罪魁祸首是人群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版块,以至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迷失了自我,或埋头于工作之中,或恣意的享乐,挥霍着自己的健康。当众多MS患者得知,病魔缠身是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之后都纷纷表示后悔不已,可见治未病的潜在价值所在。不仅需要通过治未病研究整理的MS防治措施,而且要通过宣教,得到广泛运用,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控制MS。

首先可以尽医生所能,鼓动病人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进行宣传,亦可在院内集中MS病人,以及MS高发人群如干部、教师等,来院体检时开展健康讲座,将治未病研究防治策略进行相关辅导;其次治未病应当走入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大型健康课堂等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发表科普文章,举办讲座,并组织医护保健人员走进社区进行活动,通过义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5];最后应该把健康素材编制成教材推广到中小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健康知识,参与到治未病的队列中去。

总之,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我们所面临新的疾病挑战丝毫没有减退,对于代谢综合征这样发病群体数目庞大的疾病,要获得系统的防治策略,光靠个人或某家医院的治未病研究远远不够,希望更多的医院、医生能参与到治未病研究宣传中去,播撒健康的种子。

篇4:青少年口腔正畸中依从性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青少年口腔正畸中依从性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0 引言

口腔正畸,即口腔矫正。口腔畸形既影响颜面美观,也影响心理健康。口腔矫正能使牙齿整齐,改善颜面指数。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牙齿、口腔、面颊美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口腔正畸需要 1~2 年的时间,这一过程不单需要院方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积极配合也十分关键[1-2].本文旨在研究依从性干预在青少年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间在本院就诊的 80 例口腔正畸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40 例,21 例为男性,19 例为女性;年龄 13~17 岁,平均年龄(15.60±1.42)岁;12 例为牙缝宽,10 例为牙列拥挤,10 例为反颌,8 例为埋伏牙。对照组中40 例,23 例为男性,17 例为女性;年龄 14~18 岁,平均年龄(16.45±2.03)岁;13 例为牙缝宽,11 例为牙列拥挤,9例为反颌,7 例为埋伏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1)治疗前健康宣教:①告知患者口腔正畸的重要性,对颌骨发育和预防牙周病有积极作用;②详细介绍口腔正畸的方法,目的,存在问题,消除其对口腔正畸的误解,了解治疗方法,治疗中将会出现的疼痛等问题;③强调及时复诊的重要性。(2)治疗中的健康教育:①说明矫正装置的佩戴及注意事项;②说明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指导刷牙方法;③复诊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宣教,强调医患配合的重要作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方法上加以依从性干预。(1) 从心理上拉近与青少年病患的距离,减少说教性,多聆听,多交谈,多赞赏和鼓励,帮助其提高自觉性;(2) 从认知上进行引导,给予患者及家长客观导向,避免期望值过大,而应以实际情况的最佳效果为期望,并让其明白积极配合在口腔正畸中的重要作用;(3) 从行为上,要求其注意饮食及口腔卫生 , 尽量避免食用过硬、过黏食物,不可前牙啃咬,形成良好的刷牙、漱口习惯,提醒其按照医嘱及时复诊,保持正畸装置完好,有异常时及时到医院检查[3].

1.3 评价标准。①依从性:以患者的复诊情况,矫正装置、口腔卫生的保持是否良好为评价内容。及时复诊、口腔卫生好、矫正装置正确保持,三项中符合两项即为依从性好,反之则为差。②满意度:以疗程是否适当,口腔矫正效果,颜面是否美观为满意度评价内容,每项 1 分,满意为 3 分,基本满意为 2 分,不满意为 1 分。总满意度 = 满意度 + 基本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以 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以 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 x-±s 表示计量资料,用 t 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依从性比较。观察组依从性好为 90.00%,对照组为60.00%,观察组依从性较好,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2 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中有 2 例不满意,4 例基本满意,34 例满意,总满意度为 95.00%.对照组有 10 例不满意,12例基本满意,18 例满意,总满意度 75.00%.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3 讨论

青少年是口腔正畸的主要群体,矫正多是为了颜面美观,对于畸形本身的危害不够了解。青少年依从性与成年人相比较差,造成此种现象的因素较多,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青少年患者本身不够成熟,因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娇生惯养的越来越多,任性、受挫能力不足,怕疼怕痛,爱美,对口腔正畸认知度不足,被动治疗,容易对矫正治疗产生抵抗、逆反、敷衍等心理[4].

青少年群体依从性差的主要表现为:不及时到医院复诊,不注意口腔卫生,矫正装置异常不及时到医院修复等。口腔卫生和矫正装置的保持影响到疗程的'长短,因而适当的干预十分必要[5].通过心理、认知、行为干预,与青少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使青少年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矫正治疗,对于治疗能够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自觉性以及主动性。通过良性沟通,多鼓励多赞扬,对加强青少年矫正治疗成功的信心具有正面作用。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依从性好的比例和满意度分别为90.00% 和 95.00%,都高于对照组的 60.00% 和 75.00%.实践证明,依从性干预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青少年患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其依从性,有效地缩短治疗进程,值得普及。

参考文献

[1]李炎钊,黄念全 . 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青少年正畸疗效的影响 [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42(02):160-162.

[2] 张韶丽,王贞慧,张雪琨,姜宏敏,娄凤兰 .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依从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J]. 解放军护理杂志,,30(21):17-19.

[3] 李黎 . 青少年口腔正畸临床治疗分析 [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8):79-80.

[4] 霍珊 . 青少年口腔正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J]. 中国卫生产业,2013,l(07):153-154.

[5] 于海忠 . 青少年口腔正畸疗程与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 [J].河北医学,2014,20(01):111-113.

篇5: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后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6月-5月将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症状好转出院后立即纳入社区管理,对照组症状好转出院后仅给予氯氮平治疗,管理两年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复发和社会功能情况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3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17,P<0.01)。两组检出社会功能缺陷分别有5例和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23,P<0.01)。结论社区管理模式能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改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能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管理;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经住院治疗后,往往会出现社会功能缺陷,如缺乏主动、兴趣爱好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部分病人出院后由于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自行停药、生活压力等原因而容易复发,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相关文献报道了社区个案管理[1-2]和社区综合康复管理[3-4]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但就一般社区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效果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一般社区管理精神分裂症效果进行随访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ClassificationandDiagnosticCri-teriaofMentalDisease,thirdedition,CCMD-3)[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选择206月-205月昆明市东川区精神病院诊断明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1例。入组标准:①年龄18~55岁;②无智力障碍和明显的躯体疾病;③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④出院后至少有1名健康人员作为监护人与其生活;⑤药物使用氯氮平治疗。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2.0±7.1)岁,平均病程(6.1±3.2)年;对照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0.0±6.9)岁,平均病程(5.9±2.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用药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社区管理

对纳入社区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除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外,①社区对其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②由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每年至少4次的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包括:a.提供精神卫生知识宣传:采取宣传画册、定期精神卫生知识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b.督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及药物的副作用,家属成员要监督患者服药。c.康复训练:主要为社会功能训练、学习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文娱体育训练等。促进患者尽快融入社会生活,恢复社会功能。③建立家属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患者家属交流患者服药、家庭护理等经验,相互学习,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④构建医患信息平台:与患者及家属加强沟通,家属发现患者有不正常时及时与社区精神科专业医师联系,由专科医师指导处理。⑤心理干预:当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等情况,采取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必要时给予心理治疗。

1.2.2评估工具及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6]、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DisabilityScreeningSchedule,SDSS)[7]于研究前后进行评定,对两组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评定人员由经过训练的2名精神科专业人员组成,研究前后评定人员不变,选择安静的测试环境,每次测试20分钟。复发标准为症状缓解半年以上,BPRS总评分≥36分。SDSS总评分≥2分认为有社会功能缺陷。

1.3统计方法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复发率与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采用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PRS总评分比较

入组前两组BPR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后研究组BPR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3例复发,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vs.35.14%,2=10.17,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25例有社会缺陷,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6%vs.67.57%,2=27.23,P<0.0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复发率与致残率较高,即便经过住院治疗,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率。李毅等[8]报道:精神分裂症首次治疗后有81.9%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其中22%~55%的患者在1年内就可以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亦较高,特别是长期住院的病人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更是高达83.5%~100%[9-11]。本研究显示,对精神分裂症病情缓解后采取的社区管理可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2-13]。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采取社区管理模式,能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仪修芹,卜祥峰,董兰,等.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与基础管理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4(5):356-358.

[2]周强,林永强,余英仪,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31(14):1836-1838.

[3]邢锋,鲁青芳.社区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79-80.

[4]姜雪芳,胡伟明,郑芳,等.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82-1483.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75-78.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88-100,263-266.

[7]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63-166.

[8]李毅,吕路线.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9(2):96-98.

[9]移友松,亢明,徐雪云,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1999,9(5):274-275.

[10]李超,李金宛,孙敏勇,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分析[J].柳州医学,2010,23(1-2):22-23.

[11]郭贵云.202例慢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临床观察[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2,25(1):19-21.

[12]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8.

[13]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2(4):244-246.

篇6:冠脉综合征中医分析论文

冠脉综合征中医分析论文

摘 要:疾病都以相关的症状表现,一组特有的症状组合即为特定的证候。本文从冠脉综合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冠脉综合征;病症

一、论述

《黄帝内径》中已有不少有关证候的论述。 《素问 痿论》中,详细论述了五藏热证。 医圣张仲景对伤寒一病,用 “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纲作为核心证候,结合六经脏腑,确立具体证候,对证候的研究可谓树立了经典性的规范。 对证候的把握,以伤寒和温病规范,我们总是先确定核心证候 ( 基本证候) ,再确立具体证候,如果需要,还可以确定复合证候。

中医对任何疾病,均可用证候研究。证候来源于症状、舌象、脉象。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对疾病时人体内的病理改变无法观察。其实中医对外在的皮肤性病变证候分析较准确,而且疗效也令人满意。所以,在今天中医证候确定,结合西医病理物理性及影像等微观改变是不容置疑的'。《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分析》论述了中风辨证分型与中风出血量、部位等的关系。

由于特有的症状组合对应于确定的证候,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组症状组合,称其谓 “症候”。症候即谓证候的具体临床表现,因此,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

2.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为冠状动脉斑快活跃,血栓形成所致,从中医角度分析为 “血瘀”无疑。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核心证候为 “血瘀”。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规范,本人将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分为 “寒凝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互结”、“热毒血瘀”、“血积脱证”六类具体证候。若证候有交叉,则形成复合证候,如 “气阴虚血瘀”、“热毒阴虚血瘀”、“寒凝气虚血瘀”等。根据具体证候制定基本方药,并固定药物及剂量。复合证候则相加具体证候方药。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此证候分类方法,可囊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所有证候,达到 “完全化”。

2. 2 证候特点

2. 2. 1 寒凝血瘀证候 证候特点: 胸痛较剧烈,颜面色青,寒冷感,无发热,汗出少,舌质暗紫,脉沉。治法: 温阳散寒化瘀。

2. 2. 2 气虚血瘀证候 证候特点: 颜面少华,胸痛较轻,有时胸闷更明显,心悸汗出,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动弱。治法: 补气化瘀。

2. 2. 3 痰结血瘀证候 证候特点: 胸闷痛,形体多肥胖,可有呕吐,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沉滑。治则: 宽胸豁痰化瘀。

2. 2. 4 阴虚血瘀证候 证候特点: 胸痛呈隐患痛,形体多消瘦,口干不喜饮,烦躁,舌质红,苔少,脉动细数。治法: 养阴化瘀。

2. 2. 5 心阳欲脱证候 证候特点: 胸痛较为剧烈,大汗淋漓,面色白,言语无力,身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治法: 补阳固脱。

2. 2. 6 热毒瘀滞证候 证候特点: 胸痛较为明显,多为灼痛,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或黄,脉数或大。治法:解毒化瘀。

三、临床体会

我科是心脑血管重点专科,5 年来共收治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300 余例,大多为老年患者。通过临床观察,逐渐优化方案,确定了以上 6 个具体证候,我们体会,这个方案切合临床实际,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其独特的临床疗效。( 1) 明显缓解症状,尤其对心绞痛,减轻程度、减少发作次数等更为突出。本方案把握了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微观和整体病机,从根本上调节机体的平衡,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发现,一旦症状缓解,反复的几率较低,病势呈逐渐减轻的趋势。( 2) 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凡是正确把握证候,口服相应中药汤剂的患者,很少发生再通后心律失常。而拒绝服用中药汤剂者,发生心律失常则较常见。也许临床病列较少,结论可能存在偏倚,这需要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科学地证实。 ( 3) 心电图改善较彻底。我们知道, “急性心肌梗死”后,很多患者遗留 “冠状 T 波”,而这恰恰是病情反复的指征。我们体会,证候把握正确,口服中药汤剂者,遗留 “冠状 T 波”的病例较少。

四、总结

本方案具体实施中,严格掌握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完全的西医治疗,有纳入、排除标准。中医证候,均有中医方案制定者一人确定。所以,结论有一定的可信性。

参考文献:

[1]伍明秋. 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用药规律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篇7: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及干预效果论文

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及干预效果论文

心理援助热线具有显著的即时干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危机者的自杀冲动,改善其痛苦感知程度和绝望强度,消解其实际遭遇的各类负性情绪[1]。心理援助热线干预效果评估本身可以选取应用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2]。近年来,城市心理援助热线在降低来电求助者整体自杀率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在心理援助事业领域的重要干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及干预效果展开简要论述。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择取某城市10月-1月实施过心理援助热线质量和干预效果随访的600例来电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来电者男性294例,女性来电者306例,所有来电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二)调查方法由不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预约随访来电的第七天,运用自制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以及干预效果随访评估调查问卷,实施电话随访。(三)评价指标运用自制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以及干预效果随访评估调查问卷,对来电者接受心理援助热线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和干预效果进行指标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涵盖了热线服务质量以及热线干预对来电者情绪状态的积极影响等两个具体类别的若干个具体项目[3]。(四)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城市心理热线来电者的一般资料和调查指标数据实施频数检验。

二、结果

(一)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评价71.50%的来电者对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是满意;6.17%的来电者对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感到不满意或者是非常不满意。74.33%的来电者认为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基本满足了他们的部分或者是全部欲求,3.67%的来电者认为心理援助对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帮助或者是完全没有帮助。92.33%的来电者对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感到满意或者是非常满意,1.17%的来电者表示不满意或者是非常不满意。72.67%的来电者对通话时间长度表示满意或者是非常满意,6.5%的来电者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75.33%的来电者认为热线咨询工作人员能够理解或者是完全理解他们的问题,3.17%的来电者认为咨询员不能理解或完全不理解他们的'问题。(二)热线干预对来电者情绪状态的积极影响评价70.03%的来电者表示热线咨询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选择;67.83%的来电者表示心理干预热线咨询使他们的生活体验发生了明显变化,87.83%的来电者今后遇到问题时依然会选择拨打热线求助;51.50%的来电者表示愿意将心理援助热线推荐给周边的朋友。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有79.33%的来电者在完成心理援助咨询之后,其整体心理情绪状态表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其实际感知的希望、痛苦,以及想死动机等心理情绪项目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三、讨论

本次研究中,70.03%的来电者表示热线咨询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选择;67.83%的来电者表示心理干预热线咨询使他们的生活体验发生了明显变化;79.33%的来电者在完成心理援助咨询之后,其整体心理情绪状态表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上述结果充分证明了心理援助热线对改善心理咨询者负性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认识到心理援助热线对于降低来电者负性情绪表现强度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应当重点关注该项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比如部分热线接听人员不能充分实现对来电者诉求的及时理解与反馈等,在这种条件下要求热线接听人员不断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电话沟通技巧的学习掌握水平,为我国城市心理援助咨询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构筑充足的基础性支持保证条件。心理援助热线具有显著的即时干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危机者的自杀冲动,改善其痛苦感知程度和绝望强度,消解其实际遭遇的各类负性情绪。调查数据表明,心理援助热线能够有效降低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其应用效果逐步获取了极其广泛的关注,适合在实践中予以推广。

四、结论

综上,城市心理干预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获取了绝大部分来电者的认可,可有效降低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应该在实践中予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翠玲,李献云,王绍礼,等.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及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5(09):641-645.

[2]王翠玲,王绍礼,童永胜,等.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自杀高危来电的特征及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741-745.

[3]王翠玲,王绍礼,李献云,等.心理援助热线标准化管理流程建设初探——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电脑操作系统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6(05):337-339.

篇8: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ICU收治的患者, 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服务干预,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ICU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综合征;预防对策;满意度;护理干预

ICU综合征的发生可造成重症患者其他并发症率提高, 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 严重者可造成心理、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1]。对此如何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当前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中较为关注的`课题, 本文回顾分析151例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其有效避免了患者发生ICU综合征,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9月~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51.7±6.5)岁, 其中手术患者69例, 危重症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重症无意识患者。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52.4±6.1)岁;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51.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

1. 2. 2 观察组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环境以及病症特点等制定全面综合性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服务, 具体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压力, 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也与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了解认知情况及文化知识水平相关。其贝克认知法早已证实错误的认知可造成自错误的判断与推论, 导致负面的情感和行为。重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在患者入院后对相关疾病及治疗过程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 行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状态下, 可鼓励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增加自身主观能动性。比如适当帮助患者翻身, 床上适度伸展四肢, 指导患者采用合理的体位配合治疗;另外在护理期间护士还需注重观察记录患者情绪、认知方面情况, 若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躁、抵触ICU治疗等异常情况时, 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给予行为、情绪疏导干预。③环境干预。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对于患者治疗具有明显影响,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病室温度, 调节照明设备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双眼, 严格保持昼夜规律;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规范划分病区, 必要时可采用屏风或布帘进行隔挡, 减少患者间不良反应或情绪的影响刺激。④音乐情感支持。在治疗期间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情绪, 如定时在病区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同时护理人员采用柔和、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让患者充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针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 3 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来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综合征, 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症状患者对ICU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见表1。

三、小结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拯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战场, 其各种设施、治疗、护理手段均将抢救生命作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区各类医疗设备较多, 造成患者病区活动受到限制, 加之病区环境的陌生及各类指示灯、报警噪音等产生以及与亲属的隔离, 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部分患者因而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类负面心理可导致患者情志失畅,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疗恢复, 更甚者易造成病症进一步扩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来防治重症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 有效缓解、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 降低心理压力, 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轮盟, 郭永波, 张磊, 等.对ICU 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探讨.中国药物经济学, (1):331-332.

[2] 张晶晶, 张志刚.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ICU综合征的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 , 6(7):55-57.

[3] 张琰, 韩斌如, 王欣然, 等.应用循证护理对ICU术后患者实施音乐干预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 , 21(4):19-21.

篇9: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干预分析论文参考

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干预分析论文参考

[摘要]目前,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冲销干预已成为国际通例。本文通过分析开放经济下我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认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冲销干预来实现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进一步,从增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冲销干预效力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汇率和利率制度、加强国债市场建设、干预手段多样化和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汇率冲销干预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开始呈现过热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为对冲外汇占款而被迫持续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效力。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实现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中央银行一般会进行冲销干预。所谓冲销干预(Sterilizedintervention)是指中央银行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从私人部门买进外国资产以降低本币升值的压力,维持汇率的稳定,从而保护出口部门。这在客观上会造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多,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扩大。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通过在货币市场上采取配套的操作措施,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准备金率和公共部门存款管理等措施对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予以冲销。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下,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各国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在外汇市场上,当外币供给增加时,本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外汇市场上购进外国资产,以阻止本币升值。此时,本国货币供应将增加,价格水平将上升,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价格水平,又必须采取冲销措施,冲销因购入外汇而增加的货币量,以保持总的货币供应量不变。因此,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冲销干预是维持货币供应量稳定的重要手段。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本国的宏观经济目标,在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协调操作,积极干预。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持续性的大规模资本流入的背景下,如何使用外汇市场干预手段来减轻内外经济环境波动不协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成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中央银行冲销干预的理论分析

目前,由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仍不成熟,资本账户的严格管制使得人民币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的替代性不高。因此,下面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在本外币资产不完全替代条件下,中央银行冲销干预的有效性。为便于理解,下面主要利用图形来进行分析。下图1的纵轴为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横轴代表本国利率。图中MM曲线表示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本国利率与汇率的组合。货币供给的增加使MM曲线左移。因为在汇率既定时,如货币供给超过需求,为恢复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下降以增加货币需求。BB曲线表示本币债券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本国利率与汇率的组合。本币债券供给增加会使BB曲线右移。因为在汇率既定时,本币债券市场上供大于需,本币债券价格下降,也就是说本国利率上升。FF曲线表示使外币债券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本国利率与汇率的组合。FF曲线比BB曲线平缓,是因为本币债券市场对本国利率的变化更敏感,同样的汇率变动在本币债券市场上只需要较小的利率调整便能维持均衡。另外,外币债券供给的增加将导致FF曲线的左移。因为在汇率既定时,在外币债券市场上供大于需,需要本国利率的降低以消除这一超额供给,以实现市场平衡。

当中央银行为阻止本币升值而在外汇市场上投放本币购入外币债券时,在非冲销干预的条件下,BB0曲线不动,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和外国债券供给的减少,MM曲线左移到MM1同时FF0右移到FF1,相交于B点,此时本币贬值,因此这一干预是有效的。如果中央银行采取冲销干预,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会使投资者手中的国内债券持有比重增加,同时造成国内债券的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上升。这样,一方面投资者持有的国内债券增加,出于平衡资产结构的考虑,投资者将增加对外国债券的持有。因此,购买外国债券将相应增加外汇的需求,造成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率上升,本币债券的吸引力上升,可能会削弱投资者对外国债券的需求,从而使外币汇率下浮。但由于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是不完全替代的,所以冲销干预的效果不会被后一种情况完全抵消。即中央银行卖出本国债券,收回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供给不变,MM曲线回到原来位置MM0。本国债券供给增加,BB0曲线右移到BB2,而FF1曲线不变即FF1=FF2,此时出现新的交点C,与A点相比,汇率和利率均上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冲销干预是否有效,取决于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替代程度,替代程度越高,冲销干预的效果越弱,替代程度越低,冲销干预的效果越好。但它不会影响经济政策的国内目标。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存在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而且由于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尚未形成,资本的利率弹性还不高。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人民币资产和外国资产不能相互转换,即替代程度较低。因此,中央银行基本能够通过相应的冲销干预来实现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

三、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效果的制约因素

1.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也制约着外汇市场的干预效果。尽管资本账户管制给政府冲销干预带来更大的主动性,但是外汇平行市场的存在可能会对冲销产生相反的影响。中央银行卖出国债冲销资本流入,会引起利率的升高。当国内和国外利率差幅变大后,会促使外资进一步涌入进行套利投机,这就会陷入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多、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胀压力加剧的恶性循环中,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完全相反,中央银行陷入政策操作的两难困境。

2.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如果债券市场缺乏深度,中央银行的冲销干预很快会耗竭已有的国债,从而制约干预的效力。我国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券和国债多为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一年以下的短期债券几乎没有。我国目前以长期债券为主的债券期限结构,必然会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冲销受到短期资产的约束。当然本国财政赤字的承受能力也同样限制着冲销干预的效果。如果在国内持续财政赤字的条件下,冲销干预将受到准备金数量的'限制。

3.干预的操作成本。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会导致更多的外资流入,增加政府负担。一方面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推动利率上扬,这使资本内流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看,大量利用国债进行冲销干预,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严重恶化了财政状况。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也必然会产生亏损状况。因为央行购进的流入储备在投资于外国资产时所获得的利率收益,往往低于央行发行融资券进行冲销时所发支付的利率,因此,冲销量越大,操作成本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我国中央银行的冲销干预的有效性不仅受到国内和国外资产替代程度的影响,也主要依赖于债券市场深度、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和干预的操作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四、加强中央银行干预效力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仍存在诸多不利于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因素。为加强中央银行的干预效力,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汇率制度弹性化,从根本上减轻中央银行的干预压力

相对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造成我国外汇占款压力的根本原因。在我国资本控制不断放松的背景下,弹性化汇率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动调节外汇储备规模和国际收支状况,从而减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目前,我国处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人民币不断升值、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经济背景中,根据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的经验,当前是我国退出固定汇率制度和进行更大弹性汇率制度的较好时机,因此,应抓住机会,加大汇率波动幅度,减轻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压力,逐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弹性化必须改革汇率形成机制,一要逐步将强制结售汇制改为意愿结售汇制,二要加快推行美元做市商制度。

2.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货币调控

当利率可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时,干预才能通过利率变化调节金融机构资金头寸,进而影响短期汇率波动。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这已成为我国使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市场,进而调节外汇市场的严重阻碍。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调控货币数量以实现稳定汇率的效果已逐渐弱化。我国中央银行应通过加速利率市场化,尽快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以此为基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实现货币干预政策由总量调控转向价格调节,从根本上摆脱长期使用货币干预手段所带来的各种弊端。

3.加快以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公开市场建设

国债市场的有效运行是公开市场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财政部统计显示,我国共发行国债35期约2.35万亿元,比增加1.46万亿元。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将持有的大量国债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不愿出售,使公开市场操作缺乏交易基础以及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使公开市场操作缺乏载体的现状,当前应大力增强国债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弹性,为操作手段的重大转变准备条件。一方面实施国债余额管理,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减少中期债券比重,适当增加长期债券比重,大力增加短期国债;另一方面,应重视开发公开市场货币冲销操作工具,进一步增加操作的双向性。

4.实现干预手段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加大,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外汇占款继续大幅增加,银行流动性增加,贷款压力增大,央行应实行冲销工具的最优组合,避免采用单一的冲销工具。例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制度,避免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来增加外汇储备的被动局面;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增加央行短期国债持有量,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实行适度从紧的信贷政策,控制高风险行业、区域的信贷扩张;将中央财政在央行的债务证券化,回笼部分基础货币;将中央银行现有的长期外汇资产证券化等等。

5.增强国际货币合作,提升中央银行干预效力

我国放松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后,本外币替代程度上升,冲销干预效果将逐步削弱。因此,需要加强国际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来提升中央银行的干预效力。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要参与国际之间的货币合作,争取外部支持力量。例如,我国已与泰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即当一方出现外汇周转困难,或本币被抛售而暴跌等紧急情况时,协议双方有义务向对方提供外汇干预所需的币种。这种国际间的政策合作,在加大了中央银行外汇干预力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应对货币危机的实力。

参考文献:

[1]Pilbeam,K.ExchangeRateManagement:TheoryandEvidence.[M].Macmillan,Basingstoke.1991

[2]Blundell-Wignall,A.andP.R.Masson.ExchangeRateDynamicsandInternationalRules[J].StaffPapers,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1985,32:pp.132~159

[3]Natividad,F.andStone,J.AGeneralEquilibriumModelofExchangeMarketInterventionwithVariableSteriliz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0,29:pp.133~145

[4]姜波克等: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调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5]武剑:货币冲销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8)

[6]王维安陶海飞:我国外汇干预机制有效性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2005,(5)

[7]郭田勇陈佳: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效力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6,(7)

[8]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效应、制约因素和对策[J].财贸经济,,(8)

篇10: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方法:对2月~20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就诊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对照组患者在医院专科门诊就诊,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血压的达标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门诊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压的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到医院门诊就诊相比较,高血压患者到实施社区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可缩短其就诊的时间,降低其就诊的医药费用,但控制其血压的效果相对较差。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专科门诊;管理模式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医疗管理模式的转变,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已从单纯的生物学防治模式转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防治模式、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最新的实践证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减轻其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为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笔者对年2月~2014年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2月~2014年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60例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中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患者的血压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在不同日的静息状态下经过三次测量,若其平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即可判定为高血压。①Ⅰ级高血压的定义是:患者的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②Ⅱ级高血压的定义是:患者的收缩压为160~179mmHg、舒张压为100~109mmHg。这些患者的入选标准是:①患者已开始进行规律性用药治疗,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的年龄为18~80岁。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①非高血压患者。②患者的'病情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属于继发性高血压。③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80岁的患者。④患者未开始进行规律性用药治疗。这360例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患者。

1.2方法

对这360例高血压患者的自然情况、患病史、治疗信息等资料进行调查了解。这些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嗜好、病程的长短、确诊的时间、有无并发症、患者使用的降压药种类、用药后血压达标的情况、是否进行了中西药联合治疗、患者就诊花费的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等。在调查结束后,安排对照组患者在医院专科门诊就诊,具体的方法是:为患者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及血压测量,并嘱其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安排观察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对其实施社区管理的方法如下:

1.2.1进行病情档案管理

为该组高血压患者建立病情档案,根据其病情和家庭的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

1.2.2进行心理护理

耐心地与患者聊天,指导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保持其血压稳定,或让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相互交流经验,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1.2.3进行用药指导

社区卫生单位的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向其详细讲解进行规律性用药的重要性,并告知其在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掌握降压药的使用方法,了解降压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1.2.4进行饮食指导

嘱患者保持营养均衡,调整其不良的饮食结构。建议患者多食用高纤维、低盐和低脂的食物,适量地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且忌食腌制品及含钠高的食物。

1.2.5进行日常锻炼指导

嘱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可根据其自身的年龄、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4-5]。告知患者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应避免做俯身、低头或憋气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升高而发生意外。

1.2.6进行健康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可在社区设立健康知识橱窗,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或定期举办高血压病知识讲座,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告知其要戒烟、少饮酒或禁酒,以防止血压升高。

1.2.7定期测量血压

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以便根据其血压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社区的医务人员也可建议患者在家中准备血压仪,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测量血压,以方便患者随时了解自己血压改善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等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正负标准差(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卫生经济指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的效果均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血压的达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立病情档案并进行管理,让其多关注和了解该病的相关防治知识,督促其在日常生活中规律性地进行用药治疗,同时,坚持进行适度的锻炼[4-5]、定期测量血压、合理地安排膳食,从而减轻了其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就诊的医药费用和就诊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其血压的达标率尚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可缩短其就诊的时间,降低其就诊的医药费用,减轻其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但对该病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尚低于医院的专科门诊。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的内容和办法,不断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达标率[7]。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2]PatriciaMK,MeganW,KristiR,etal1Globalburdenofhyper-tension:analysisofworldwidedata[J]1TheLancet,2005,365(9455):217-223.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19(8):701-709.

[4]王海英,生活方式改善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学,,22(4):310-312.

[5]邱德星,李瑞莉,梁小云等.高血压社区适宜技术依从性的评价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82.

[6]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0,13(1A):86-88.

[7]潘佩,陈晓平.社区高血压慢性疾病管理研究进展.全科医学与慢性病控,2014,29(5):854-857.

篇11:肝硬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的参考论文

肝硬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的参考论文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肝细胞坏死,使残留的肝细胞出现结节性再生,以及结缔组织的增生,形成纤维隔,造成肝小叶组织结构的损坏,导致肝脏变硬、变形而逐渐发展成肝硬化。由于肝硬化的病情通常较重,发展较快,死亡率较高,而且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消化道出血、肾衰竭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因此患者需要足够的休息,以及预防并发症出现的护理干预。在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实施护理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一直是肝硬化治疗的重点问题[2]。本研究从中医角度入手,对本院收治的45例肝硬化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月—2014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乙肝后肝硬化51例,酒精性肝硬化27例,药物性肝硬化9例,其他因素肝硬化3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经过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3],同时排除心脑肾等严重疾病、神经疾病以及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6.4)岁;病程1~7年,平均(3.2±0.8)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34~67岁,平均(47.1±6.7)岁;病程10个月~8年,平均(3.5±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有以下内容。

1.2.1情志护理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硬化患者多伴有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等症状,临床护理应加强对患者情志的调畅护理。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要采取合适的护理方法,对于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以开导鼓励为主,语气注意要缓慢温和,对患者的疑问回答时要有耐心,向患者解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和可治愈性,消除患者的疑虑、自卑和恐惧的心理;而对于肝疏泄过度引起肝气上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注意理智地与患者交流,及时告知患者个人情志与病情之间的辩证关系,与患者一起交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中医理论,帮助患者慢慢接受治疗,消除其烦躁、易怒的临床指征[5]。

1.2.2饮食护理中医理论认为要“食养尽之”和“谨和五味”,饮食要按照配膳辩证、质地相宜、温度适当和进食适度的指导原则。对于肝硬化患者,首先要禁酒、咖啡和其它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适当增加一些高蛋白、维生素类易于消化的食物。中医认为“酸味入肝”,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饮食中加入一些山楂、枸杞酸性食物,以保护肝脏。

1.2.3中医辨证施护中医的精髓即为辨证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不同、严重程度不同、患者自身体质不同,相应的治疗手段也不同,尤其在用药方面,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护[7]。例如对于气滞湿阻患者,给予陈皮、冬瓜皮和赤小豆,以达到行气通滞的目的;对于肝脾不和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要加上薏仁儿、大枣、白扁豆、莲子肉等健脾类中药;而气滞血瘀的患者存在津血亏虚和气血流通障碍的症状,因此要给予鳖甲、郁金、三七等滋阴补血、化瘀止痛类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常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常规肝功能指标水平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常规肝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显效+好转。并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eneticqualioflifeinventory-74,CQOLI-7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每项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3%,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肝硬化属于临床慢性疾病,通常病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的肝脏表现为纤维性、弥漫性病变,临床后期肝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且容易伴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中除了对肝硬化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外,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与改善生活质量来说至关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在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而且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中医护理干预是指将现代中医理论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中医辨证准则作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则,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病情特点以及身体状况,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医思想的广泛适用,中医护理干预受到了大多数患者的青睐,也广泛应用到医院各科室的临床护理实践当中。中医护理干预特别注重心理护理的作用,针对肝硬化患者内心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指导,帮助患者有效减少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理状况。中医辨证施护着重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辨证施护,并针对患者不同身体状况,给予对症的食疗以及药物支持,使患者保持较好的身体状况。本研究探讨了中医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效果,回顾性分析9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3%,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在护理后CQOLI-74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上升,研究组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护理从中医辨证角度实施护理,在情志、饮食、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使其整体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综上所述,对肝硬化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篇12:简析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论文

简析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论文

学龄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可塑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龄前儿童眼部功能及结构发育还不完善,如在用眼过程中行为不规范,或受到药物作用的影响,极易出现视力异常。及时发现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常可较快消除对视力发育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视力异常的发生。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多种因素。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月至12月于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行视力检查的学龄前儿童350例,男169例、女181例,年龄4~7岁,平均(4.21±1.74)岁;4~5岁、>5~6岁、>6~7岁儿童分别为130、120和100例。排除标准:先天性视力异常,近期因外伤所致视力明显下降。

1.2 方法

1.2.1 视力检查方法

在眼科医师指导下,采用YSL-I型对数视力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

1.2.2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学龄前儿童家长;调查内容: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采光、营养、胎教、睡眠时间、看电视时间、与电视之间的`距离等。

1.2.3 干预措施

对视力异常儿童进行视力保健干预之前,由儿科保健医护人员向儿童家长发放视力保健记录表,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看电视时间、做眼保健操的时间、用眼习惯等。儿童视力异常干预持续时间6个月,干预措施分儿童干预与家长教育两方面。

儿童干预措施:

(1)增加视力检查次数;

(2)每日坚持做眼保健操,时间为0.5h左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在家长或幼教机构老师协助下完成;

(3)每日看电视时间控制在2h以内;

(4)以图画形式,设计并制作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保健手册。

家长教育:

(1)医务人员不定期向其宣传与视力保健相关的饮食知识及视力保健知识;

(2)不定期开展预防儿童假性近视的教育课程,使家长明确保护儿童视力的重要性;

(3)经常带孩童参加室外活动,改善儿童饮食结构,增加有益于视觉发育的食物,如:含维生素A较多的水果、鱼肝油、豆谷类食物等。

1.2.4 评价指标

干预6个月后,再次检查儿童视力,分析干预前后儿童视力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表示差异或分析参数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胎教、睡眠时间、看电视时间及与电视的距离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近视的主要危险因素,危险度均高于1.6。

2.2 学龄前儿童近视干预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350例学龄前儿童中,近视43例,发生率为12.29%;对近视儿童进行视力保健干预后,仅21例仍表现为近视,发生率为6.00%;干预前后近视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学龄前儿童近视年龄分布

350例学龄前儿童中,近视43例,4~5岁、>5~6岁、>6~7岁分别有21例(6.00%)、13例(3.72%)、9例(2.57%);实施视力保健干预后,4~5岁、>5~6岁、>6~7岁儿童中,近视分别有9例(2.57%)、7例(2.00%)、5例(1.43%)。近视发生率随着学龄前儿童年龄增长明显降低,不同年龄段儿童近视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视觉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感觉途径,学龄前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用眼习惯将影响视力发育,进而影响大脑发育。

本研究结果显示,350例学龄前儿童中,近视者所占比例较高,为12.29%,考虑可能与近几年电脑的普及孩子过早接受幼儿早教有关。不同年龄组儿童近视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大,近视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5)。这与国内眼保健操的普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早期实施视力保健干预有关。看电视时间及与电视的距离对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影响最大。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用眼负荷不断加重,极易诱发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为42.4%,明显高于每天看电视少于1h的儿童;长时间看电视可导致眼睫状肌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痉挛,极易诱发近视。

有研究显示,普通荧光灯比白炽灯和节能灯更易诱发近视,可能是由于普通荧光灯频闪更厉害,或光线强度不当,对视力造成损伤。睡眠时间对儿童视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睡眠不足将导致眼睛无法充分休息,使眼睛疲劳得不到缓解,引起视力下降。若饮食成分中缺乏维生素A,儿童摄入维生素A过少,将影响视网膜感光功能,诱发眼球干燥,导致眼干燥症。光照条件对儿童视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也有研究显示,饮食成分荤素均衡的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低于以蔬菜为主的儿童,说明营养均衡可保证合理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入,预防儿童近视的发生,高能食物摄入过多也会导致视力下降。有研究表明,胚胎期4~6个月是眼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至胚胎期第8个月,视网膜血管系统发育才终止,但约有10%的胎儿出生后视网膜发育仍未结束。因此,胎龄短的新生儿极可能存在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完整,出现生命力不足、缺氧等情况。由此可见,胎龄越短,儿童视力异常发生风险越高。因此,积极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早产儿出生率,可有效降低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

有文献表明,遗传因素及出生情况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出生时母亲年龄越大,视力异常发生率越高,父亲年龄则与儿童视力异常呈负相关,可能与父亲年龄越大,越重视儿童健康发育(包括视力发育)有关。出生时是否足月对视力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早产儿营养储备不足,可能存在视神经系统发育不完整,且围生期内常合并窒息、呼吸暂停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损伤控制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中枢,影响视觉发育。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定期、广泛的视力筛查,以保证早发现、早矫治,同时应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视力异常早期预防措施。医务工作者和家长则有必要了解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给予儿童相应的视力保健干预,纠正学龄前儿童的不良用眼情况,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

篇13: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核心信息干预效果评价论文

摘要:目的评价陕西省山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干预效果,寻求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知晓率的有效方法,为制定预防接种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干预前后知信行(KAP)改变情况进行评价。根据项目县入户基线调查结果,筛选预防接种核心信息,依托村医和村干部,采取健康课堂、核心信息卡等方式开展干预,利用项目统一调查问卷对干预前后KA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留守儿童监护人KAP均有明显变化(P<0.05),表现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提高、预防接种意识增强、预防接种态度更加积极。结论依托村医和村干部,采取健康课堂和核心信息卡等方式是提高山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意识的有效措施。

篇14: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核心信息干预效果评价论文

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民工潮的出现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其父母外出,子女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留在农村生活,从而成为留守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已成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2-3]。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信行(KAP)直接影响儿童的预防接种行为[4]。为了进一步研究有效提高山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KAP的有效方法,为制定预防接种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依托产科医生、村医及村干部对陕西省镇安县10个镇利用健康课堂、核心信息卡等方式开展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儿童监护人KAP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国家加强西部麻疹监测项目健康促进(C4D)子项目实施方案,随机选取镇安县10个镇,根据行政村据所抽取的镇所在地远、中、近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调查村按照随机数字确定第1户,对有7岁以下儿童家庭其主要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逐户开展调查,有2名以上目标儿童的家庭作为第1户,直至调查完10户目标家庭。若调查对象不能独立回答调查问卷问题,则放弃此户,以保证获取的信息完整准确。

1.2调查内容

按照国家加强西部麻疹监测项目健康促进(C4D)子项目调查表,调查儿童家庭情况、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预防接种态度及行为、预防接种信息获取渠道等。

1.3质量控制

由省市项目官员抽调业务人员10人,经集中培训,2人一组开展调查,调查表格要求双签字,双录入,省级项目人员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格进行电话复核。

1.4干预方法

1.4.1根据基线调查结果,组织全省计划免疫方面专家选取预防接种的5条核心信息开展宣传:接种疫苗预防疫苗相关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请家长及时接种;孩子出生后1月内,家长应携带出生医院开具的接种凭证到现住地接种点办理接种手续;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有效凭证,入学入托时都需要查验,请保管好;每次接种时请携带接种证,在全国任何地点均可享受一类疫苗免费接种;麻疹是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出疹。

1.4.2依托涉产医院在对目标儿童发放接种证时发放核心信息卡,并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

1.4.3以村为单位,利用固定接种日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课堂活动,就核心信息内容向儿童监护人进行培训。

1.5统计方法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干

预前后各调查儿童监护人300人,干预前后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及子女性别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干预前后中位数均为30000元,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2.2干预前后儿童监护人KAP比较

干预后儿童监护人从村卫生室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对多长时间建立接种证、入托入学是否查验接种证、在外地是否免费接种、麻疹是传染病、麻疹的症状是发热出疹、蚊虫能否传播麻疹等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知识明显提高(见表2)。2.3家长对干预措施的认识99.3%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活动有助于其了解感兴趣的预防接种知识,91.0%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72.0%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活动使自己了解了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74.4%的儿童监护人了解了预防接种服务内容,89.0%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开展类似的干预活动是有必要的,从监护人对干预措施倾向来看,81.6%的监护人倾向于健康讲堂和医生面对面宣传活动。

3讨论

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KAP受知识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卫生意识、接受能力、相关媒体设施等因素影响[5]。在山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监护人知识水平、相关设施缺乏,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不够[6],而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预防接种的重要因素[7]。以往无针对性的印发宣传资料,电视、报纸等宣传模式明显不适用于山区留守儿童家庭。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预防接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预防接种健康教育越来越要求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8]。健康教育措施要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9]。通过对该项目县基线调查,提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了解有限、自主接种意识较差、麻疹防控知晓率低、较少阅读报刊杂志、较少收看电视广告、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等问题,同时存在接种认知程度高、对医生的信任度较高、出生医院发证等特点。结合基线调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可以考虑依托村医及产科医师作为健康教育提供方,选取村卫生室健康课堂和产科核心卡片健康教育的方法,选择对监护人比较重要的信息开展健康教育。从结果来看,95.7%的儿童监护人从医生处获取预防接种知识,这一结果远高于袁梅等人的研究[10],监护人在干预后KAP均得到提高,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措施能够使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和预防接种服务内容,认为开展类似的活动是必要的,提示针对西部山区留守儿童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干预前后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可程度均较高,对村医及村干部信任程度均较高,儿童监护人能为儿童主动保管接种证,这可能与日常计划免疫检查与村医日常干预较多有关。接种主动性前后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方面可能与调查人员对调查表理解有关,不排除调查者偏倚;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增加到行为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就是行为的改变可能与儿童监护人对村医依赖有关,这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5(7):41-43.

[2]彭喜春,罗家有.湖南农村双亲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9(1):34-37.

[3]王培生.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30(10):1118-1123.[4]刘君卿,郭玉钗,苗力雁,等.石家庄市赞皇县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干预后调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4,30(4):366-369,373.

[5]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5(11):1467-1468.

[6]刘宇.四川省射洪县留守儿童现况及免疫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5(12):990-992.

[7]卫生部疾控司.全国儿童计划免疫与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6(4):193-197.

[8]汪维.灌阳县儿童家长免疫规划接种KAP调查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2):118-119.

[9]徐志成.于都县农村留守儿童计免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6(11):50-52.

[10]袁梅.湾里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21):118-129.

篇15:药学服务对骨科手术干预效果研究论文

药学服务对骨科手术干预效果研究论文

为探究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本院以80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对象,经由药学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9月至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24例男性和16例女性,18岁至63岁为患者年龄区间,(31.6±10.89)岁为患者平均年龄。实验组,包括21例男性和19例女性,21岁至60岁为患者年龄区间,(32.9±9.83)岁为患者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通过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药学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以临床药学技术规范和疾病药学常规为依据,结合患者药学服务级别,以医师制定的诊疗方案为指导,开展药学服务工作。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分析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与医师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重视对患者用药后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了解用药反应,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开展药学服务活动,指导患者安全用药。(2)床前用药指导:第一,针对发药药师,以医嘱为依据,全面把握患者用药情况,药袋核对无误后,将药物下发至病房,核对口服摆药单和药袋的病区、姓名和床号等,将药物送至患者处,并简述用药方式。第二,详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具体情况,适当开展用药安全教育活动,其中,药名、用药、剂量、最佳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均属于用药安全教育内容。第三,树立较强的整体药学服务意识,以患者健康状况为出发点,加大对患者服药情况的监督力度,避免出现错服、漏服等现象,增强与患者间的交流和沟通,向患者介绍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获取患者信任,促使其积极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感染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效果:(1)优:术后无感染,恢复速度快;(2)良:术后伴随有轻微感染,术后恢复相对较慢;(3)差:术后感染现象严重,恢复效果差。1.4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术后感染。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实验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2.2手术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实验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药学服务,指由药师提供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相关服务,其中,合理药物治疗是其关键所在[1]。全程化药学服务,是将药学服务贯穿于整个医疗卫生保健过程,无论何时、何地,为公众提供与药物相关的服务,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因此,医院应在规范药学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药学服务整体水平,临床药师以患者身体实际情况为依据,结合病情和用药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药学服务方案[3]。适宜的抗菌药物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关键,是控制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针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其具有创口大的特点,术后易发生细菌感染,以葡萄球菌为主。然而,针对葡萄球菌,磷霉素抗菌活性较强,因此,临床药师应推荐奖磷霉素作为预防用药。针对手术期,药学服务,有助于规范预防抗菌药物的使用,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控制术后感染[4]。本次研究以80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药学服务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药学服务,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易红梅 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渔洋镇卫生院 药剂科

参考文献

[1]陈碧,李文华,陈尚志,赖飞凤,李辉,李洁,王静宇,左益檠.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研究[J].中南药学,,05:390-394.

[2]吴涛.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14-116.

[3]李明真,张国柱,韦邦年.药学干预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2014,05:973-975.

[4]李静,刘晓玲,贺玫.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PDCA循环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4,17:82-84.

篇16: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卫生经济学论文

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卫生经济学论文

1ACT卫生经济学研究的背景

费用问题是影响ACT发展最主要的因素[17]。关于其成本效益的分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ACT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二是ACT不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但前者占主流。其中SusanM等[17]研究表明,入组前期未住院患者的费用:ACT为26535美元,对照组为22483美元,即两种模式的费用构成不同,ACT干预费用更高,两种之间有差异但不明显;经过18个月干预之后,通过t检验发现,ACT模式中15名患者报告了经济收益,其生产能力为820美元,而对照模式中,13名患者具有经济效益,其生产能力为507美元,同时ACT模式利用的社会资源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是4101美元和8831美元,且ACT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分别是52814美元和77708美元,对照模式的住院费用和看护费用均高于ACT模式。由此可见与对照组相比,ACT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更低,且生产能力更强。WolffN等[18]为期18个月的随访治疗发现主动式社区干预费用为49510美元,有社区人员参与的主动式社区干预费用为39913美元,标准化个案管理费用为45076美元,提示我们在应用ACT的过程中,应对社区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将其纳入其中,共同参与ACT为患者服务。也有研究表明,一般治疗组在前两年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而ACT组在第3年经济效益才比较明显[19],但也有研究认为ACT比其他的社区服务更具有成本效益优势,尽管ACT费用高于传统的社区治疗,但其效益更好,即效益超过成本400美元/人年[17]。DekkerJ等[20]认为ACT与传统模式的成本效益相比较,成本效益更偏爱于前者,2年干预,前者的总费用比后者少5%。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开展了对精神分裂症的ACT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精神症状、患者住院的次数和天数、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与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ACT的相关经济学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2ACT相关精神学指标分析与评价

2.1精神症状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ACT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精神症状[18、21~24],NelsonG等[25]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研究显示,ACT与传统的社区管理在症状减轻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由1.91降至1.73,Z=3.15,P<0.01)。ColdwellCM等[5]研究表明,与施加干预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ACT精神病症状改善水平分别为26%(95%CI=7%~44%,Z=2.76,P=0.006)和62%(95%CI=0%~124%,Z=1.96,P=0.050),能够有效缓解精神疾病症状。也有研究表明ACT和传统的社区管理相比,在精神病症状和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19]。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减轻可以减少对医疗资源的消耗,从而减轻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2.2住院次数和天数

住院天数是衡量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减少住院的次数和天数,可以直接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ACT能够有效地减少住院的次数和天数[18,21];SusanM等[17]研究也表明,和传统的社区管理相比,采用ACT治疗的患者住院次数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在18个月的治疗中,相对于传统社区管理,ACT的住院天数减少了51d。但是两种模式住院利用率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而在6~12个月期间,传统模式的住院天数是(25.8±57.1)d,ACT为(17.2±46.9)d,具有显著性差异(F=5.37,P<0.05);而12~18个月期间两种模式住院天数之间显著性差异则更加明显。患者住院天数和次数减少,会直接降低医疗成本。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5],在减少住院次数和天数方面,两种模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0%]95%CI=-7%~27%,Z=1.17,P=0.24)。

2.3疾病负担和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十分沉重的负担,然而研究表明ACT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的医疗费用下降[12],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6]。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模式,ACT服务模式中客观负担越重的患者,其主观负担越小(ACT:n=85,r=0,313;传统:n=91,r=0,675),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ACT模式中,平均每位患者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为(33473±32838)美元,而传统模式中每位患者给社会造成的负担是(35656±39446)美元,两种模式之间的费用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F=31.47,P<0.001)[17],即ACT下患者的疾病负担明显小于传统模式,因此相对于后者,前者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2.4满意度

相对于传统模式,ACT模式更受青睐,患者及家属对ACT模式的管理和治疗的满意度在成本效益原则下表现更高,依从性更好[18]。在18个月的治疗期间,利用1~7的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ACT模式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由4.34上升到5.07,而传统模式下的患者满意度基本保持不变(由4.62下降至4.61)。结果发现,对ACT模式来说,花费31800美元,获得4.86的满意度;而传统模式花费32700美元获得4.58的满意度[17]。ACT模式下患者以更少的花费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且住院时间更短,对症状控制、就业、社会关系、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更好。

3小结

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精神卫生服务的重心由医院逐渐转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也由单一的住院治疗转变为社区精神卫生体系结合急性期患者入院治疗;而ACT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综合上述观点,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ACT模式在住院、社区、生产能力、社会资源消耗、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以少量的资源投入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即ACT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减少其住院的次数和天数、促进患者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服务的满意度,并减轻精神分裂症带来的疾病负担,具有成本效益优势,通过小组分工与协作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能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推动精神卫生发展的步伐,值得我们进行ACT的应用和推广。但是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日益发展但缺乏引领的背景之下,我们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社区行政和卫生人员纳入ACT小组,共同为患者提供服务。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我国香港等地的应用,证明ACT具有跨文化性,尤其是我国香港地区建立ACT团队,说明ACT可以适应我国的文化特点,可以进行试点建设和推广。但是,目前国外ACT研究较成熟,而我国对其研究较少,还未见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ACT的研究,尚未发现有关A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与评价。除此之外,ACT的效果和成本效益还可能与研究的期限有关,即半年之内很难看到其与其他社区管理模式的相对优势,但是6~12个月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12~18个月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更加明显,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患者各国国情与患者对该模式的适应有关。今后我们应注重长期考察ACT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效益,并对其进行相关卫生经济学指标的评价,以期为精神卫生政策的决策与制定提供参考,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糖尿病论文范文3000字

糖尿病的论文

浅析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论文

药学论文范文

社区管理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分析论文

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药学论文小范文

双管法在流动儿童健康管理的效果论文

浅论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及干预措施论文

社区护理工作总结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外科健康教育计划书2023-04-20

略论高压氧在护理中的运用论文2023-09-26

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研究论文2023-02-01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2022-10-30

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2022-12-18

临床实践与药学教育论文2022-12-18

护理论文题目2023-07-03

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运用论文2022-04-30

护士压疮检查书范文2022-05-06

标准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