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集锦2篇))由网友“精神热河路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心理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心理安全感对于人类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关于安全感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已经由患者扩展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留守儿童、学生、教师等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子女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对子女情感需求和家庭氛围的营造相当缺乏,而大学生面临的环境适应、恋爱、人际关系、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在不断增加,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心理安全感降低或缺失的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
1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1.1 学校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还未完全独立,缺乏社会经验的群体。学校同伴、师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具有直接影响,友谊质量和师生关系越好的学生,其心理安全感也就越高,学生没有高质量的友谊和师生关系会感到孤独、焦虑,尤其是当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如果缺少同伴或者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其心理安全感会受到严重破坏。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家长如果经常肯定和鼓励孩子,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私人生活,不总是拒绝或者否定孩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鼓励学生扩大交际圈,经常和教师、同伴进行交流,积极地帮助和接受同伴,正确对待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和谐校园等方法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感。
1.2 家庭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以礼相待、通情达理、爱心和谐能够给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感的获得和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使学生形成活泼好奇、开朗大方、诚实谦逊的品格。家庭成员不和睦、不良爱好都容易造成家庭氛围的紧张,对安全感的建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家庭的完整性可以使孩子获得安全感,相反,家庭的不完整会使孩子因为情感缺失而陷入不积极索取的状态,甚至出现退缩的现象,这种状态使孩子不想甚至不敢面对新事物,对感情或事物充满畏惧。
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出现公开发怒、攻击等现象会降低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获得,尤其夫妻关系紧张时,子女情绪也会跟着紧张,这种现象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情感发展,形成不安全感和残缺感。
1.3 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在素质对心理安全感具有较大影响。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拥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学生比较自信和积极,心理依赖性比低安全感的大学生更弱,能够独立应对各种问题,在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内部稳定因素,其人际关系普遍较好,而敏感、易怒、腼腆的大学生其心理安全感较低,由于缺乏自信,其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怀疑和焦虑。同时,董雪和倪晓莉研究发现安全感及其各因子与完美主义及其担心错误、行动疑虑、个人标准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做事担心出错、对自己不自信、行动犹豫等消极的完美主义倾向,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适应生活中出现不安全体验和不确定感,制定极高的标准和目标会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不确定感,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水平。
2 大学生安全感提升的对策
2.1 学校方面
(1)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不竭动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不仅仅要建设高楼大厦,更要营造一种积极、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使校园网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同时,高校还要着眼于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效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生活在宽松和谐的校园之中,满足心理安全的需要。
(2)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更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确定控制感和学业安全感,培养学生对待生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思考产生的原因、怎么解决、获得哪些经验教训等,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力和耐挫力,实现心理安全的需要。
(3)完善班级管理。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态,是大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集体组织,是高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多重功能。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班级管理。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社团组织和党支部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第二,设立班级目标和规则制度,对班级进行规范管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班级中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方式要及时给予纠正,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班级向心力;第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存在感和心理安全感水平。
2.2 家庭方面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健康人格特征发展和健全行为模式养成的必要条件。父母应该调整认知方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步树立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观和亲子观,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对待孩子既要适当的管束,又要正面鼓励、教育、关心和理解。孩子正处于发展之中,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还不够清楚,难免会出现错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应该一致,不能停留在说教上,要注重实践,让孩子去体检和内化,不能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美满的婚姻是家庭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父母如果关系和谐融洽,相互之间宽容、理解、鼓励和支持,他们也就成为子女模仿和认同的对象,并为孩子提供安全和信赖的生活基础,形成良好亲密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2)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固定化互动关系,是人生当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家长与孩子需要进行平等的沟通,尽量避免使用指责、命令式的语言,养成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能够站在孩子角度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以帮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绪,让孩子从父母处得到前进的动力;第二,尊重孩子,讲究惩罚的方法,青少年处于好奇、冲动阶段,当孩子出现过失和错误的时候,父母应当进行批评甚至惩罚,但批评指正需要讲究方法,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而感到内疚和难过,并发自内心地去改正错误;第三,多与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接触,身体接触可以安抚失望的心灵、表达友好、平等合作等,和语言相比,身体接触更能表情达意,一个大的拥抱或者用一只胳膊搂抱肩膀,都属于正向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增强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
(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温床。首先,父母要创设平等、宽松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不分辈分和年龄,即使是孩子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避免把孩子当成附属品,认为孩子就得听从自己的,从不考虑孩子的意愿,甚至强制剥夺孩子自主发展的需要,出现事事包办的现象;其次,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做到真正关心孩子,切实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充足的私人空间,以朋友或伙伴的身份不定期的跟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最后,父母要学会赏识和激励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友好伙伴,不断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动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3 个人方面
(1)合理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结果的原因解释。韦纳等人认为个体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和外部。因此,归因方式影响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的判断,积极的归因方式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不断努力的内部原因时,会感到自信和自豪,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挑战,如果在经历坎坷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有效归因,就可能会失败或者遭遇挫折,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采用积极、合理、正向的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水平。
(2)建立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总和,包括社会关系质量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主观感知度,它能够促使大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当大学生面临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利用社会支持的系统资源进行积极应对,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挑战时,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独自应对和完成的。因此,大学生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满足心理安全的需要。
一是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针对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要积极的加以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碰到的择业交友、成长成才、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社团、学生会和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基本组织,学生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和相互帮助,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心理安全感水平;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1] 丛中.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2):97-99.
[2] 安莉娟,丛 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2(6):698-699.
[3] 沈智豪,等.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2(1):127-130.
[4] 杨元花,谭凤娥.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17(2):5-7.
[5] 马季,汗 凯,朱存燕,等.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7):778-781.
[6] 李骊.友谊质量、师生关系对初中农村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5):153-155.
[7] 韦耀阳.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3):62-65.
[8] 高珊珊,姚本先.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新医学,,13(1):13-15.
[9] 董雪,倪晓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4):530-533.
[10]张中世.“90后”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与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81-86.
篇2: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论文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论文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学业、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以及家庭困难等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残和恶意伤害事件屡见不鲜[1].这些当年艰难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为何如此地脆弱,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心理发生了变化甚至扭曲?我们感慨的同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策,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1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1 学业压力
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后,有不少大一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出现了失落、空虚、焦虑、失眠等综合症。心理学家将此种现象称为“大一综合症”. 当年,大多数人都是身经百战,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能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表明他们是很优秀的。在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有的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彻底“解放”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还要复习、巩固。于是,有的学生生活失去了重心,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迷恋网络,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作为学生,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大家是因为学习而来到校园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不能顾此失彼。
然而,大学与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调整、适应。上高中时,你不懂老师还会一遍又一遍地给你讲解,而且你与老师几乎天天都能打照面,有不会的也能及时答疑解惑。大学则不同,完全靠个人自学。老师讲授的内容非常多,你要认真听,不能走神,有时一个课时就把书中的一章内容讲完了。老师下课就走,也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与你交流。另外,老师课后还会留大量的作业,有的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大部分还需要学生们从互联网或图书馆的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后,最终整理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大学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如果学生不学会自学,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时的应试教育中,就会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使得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考试自然一塌糊涂。就这样恶性循环,结果一学期高挂了好几门课,学校对挂了几门课以上的学生会进行留级或是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处理,让他们觉得颜面无存,心理上也难以承受。
除了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课、公共课之外,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整天忙于各种各样资格证书的考试,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造价师、建筑师、会计师等各类考试。为了拿到这些证书,就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此以往,大脑常常处于紧绷状态,无法放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事倍功半;再加上身体和心理倍受煎熬,使人精神濒临崩溃。如果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挫伤人的自信心,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情绪。
1.2 情感挫折
失恋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时常发生的一种情感现象。有专家指出,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被视为“洪水猛兽”或“司空见惯”,要么避而不谈或极力封堵,要么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很少有老师、家长采取科学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引导或研究、探讨,因而大部分人要么是“一张白纸”,要么是“糨糊一盆”.到了大学,他们对男女情感以及性纯洁、性安全等知识知之甚少,思想单纯,认识单一,懵懵懂懂的青春期里开始了男女交往行为,于是,恋爱活动发生了,失恋现象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恋爱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在他们看来,爱情是浪漫、美好、幸福、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交往多是波波折折、磕磕碰碰的。原本就感情表现脆弱、心智尚不成熟、思想单纯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就容易出现失衡,难以自制。在对待失恋现象时,若有调节、控制不好者,或者引导、转化不力者,又不能积极主动找人谈心、倾诉,而是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丧失理智,失去控制,最终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蠢事,后悔莫及[2].
1.3 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进入高等学府的门槛低了,的确很多人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却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加上往届毕业生未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可以说是“僧多粥少”,经常是几百、几千人在竞争一个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而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但有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又缺乏工作经验。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又屡屡受挫,没有对自己做很好的定位,就会陷入迷茫、失落中。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尤为明显。
大学生毕业时,年龄一般在21~25岁之间,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而女大学生一旦结婚,就面临着怀孕、妊娠。有的企业或用人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录用女性求职者,在性别上明确要求招聘男性,使女大学生心灰意冷,恨自己是女儿身,空有满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每年过完农历旧年,各大城市都会召开大型的招聘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总会把精心准备好的简历投向自己比较中意或符合自己专业的企业、公司等,但是招聘的人数有限,大学生的简历迟迟得不到回复,仿佛石沉大海,或者是面试时由于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处处碰壁的境况,让他们越挫越勇的心也开始摇摆不定,怀疑自己技不如人或是综合能力不强等,当初的雄心壮志不复存在,父母长辈的殷殷期盼,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窒息,就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等等。例如,石家庄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化名)即将毕业,在一次次的招聘会上,由于自己所学专业限制,社会阅历较浅等种种原因,很长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她不敢坦然面对现实,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并留下了10万字的日记,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1.4 家庭经济困难
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数字,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 %,并且数量在逐年递增。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各个学校的学费也有所提高。那么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者的家庭来说,考上大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或是没有收入,或是靠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真得难以再负担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比较要强,自尊心很强,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愿意让别人可怜同情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太过操劳,他们刚上大一就出去做各种兼职工作。有的甚至不和同学交往,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尤其对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很敌视,有一种仇富心理,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和人交流,不合群,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觉得日子很漫长,担心自己没有好的前程,愧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等等。每每想到这些,他们就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最终令他们做出了报复他人或残害自身的傻事。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只有近距离接触大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说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政治辅导员这个角色。政治辅导员是校方派到学生中间的专门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方面服务的专任教师或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法律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专职人员是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和学生接触的“亲情型”教师,他们通过学生中的团干、学生会干部等学生自治组织成员,把学校的温暖送到每个学生身边,形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身在异乡,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感到寂寞,有时受到委屈时感到痛苦和无助,想找个知己倾诉倾诉,想与温和的老师交流交流。可是,下课了,老师们夹着讲义不见了;看看周围,净是“熟悉的面孔、生疏的心灵”,不好交流;无奈,只有任其在个人心中捉弄、蹂躏、徘徊。此时,辅导员若能走进学生宿舍,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走一走,转一转,多关心下他们的学习、生活,走近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既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友情,又能体会到父母般的亲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排斥辅导员,然后适时地旁敲侧击、开导劝解,定能事半功倍[4].
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一些高校的德育课教授、心理学教授都认为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负担、心理压力太重了。在这个社会转型、突飞猛进的变革时代,他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特别是那些背负着种种重托和压力的学生,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岗位的选择、交友恋爱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时,不禁要扪心自问:我的目标在哪里?脚下的生活之路应该怎么走?我的人生价值要在哪里体现?如此等等,失落、恐慌、迷惑等便随之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职工的共同职责。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应该关心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以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应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健全心理问题预防机制[5].单凭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以及一些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并了解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专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学校应聘请心理学教授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学习,使之有的放矢,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走出情绪低迷,控制思想下滑,获得感情提升,让他们放下悲伤,丢掉委屈。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作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其不满有对象诉,委屈有对象泄,情绪有对象抚。尽快地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并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励志其成才,把所有不快都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净化心灵,跨越困境,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2.3 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高校应该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人格健全独立、懂得生存的意义,并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珍惜、关爱生命为中心的一种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
如上所述,当今年轻的大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无论是社会上的影响还是校内生成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放任自我,自暴自弃的理由。
“90后”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一切都太顺利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命、生活不懂得珍惜、感恩,做事没有担当,缺乏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应近距离接触大学生内心,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是一种责任,不是个人的事。学生的心理问题若处理不当,容易走向极端。这对父母及亲人是最大的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开展此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理解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何以为生”[6].
2.4 学生干部等应密切关注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干预
高校应合理利用学生会干部、同寝室同学等有效资源,通过他们尽快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将心理问题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学生会干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他们几乎天天和同学们碰面、接触,对各班的思想动态比较清楚。同寝室同学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每个人的脾气、爱好以及个人情况比较了解。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的同学心中有委屈或不满不愿意和任何人讲,就喜欢发表在QQ或微薄上,从那些充满消极、郁闷的文字当中,就会发现些许端倪。学生会干部等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应立即与辅导员联系,说明情况。辅导员应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使他们重拾信心,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
3 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前期,缺乏应对各种思想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要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心理障碍者应该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和思想关怀、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拯救他们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尽早、尽快地摆脱困境,适应大学校园氛围。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希望社会、家庭、校方领导层、管理层都来关注心理问题现象,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对“心灵”进行自觉地修炼和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安身立命,塑造精神,提升人格,让生命突破痛苦,去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他们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许勤。 浅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J]. 中国职工教育, 2014(4): 69 - 70.
[2]刘韧。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 [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3): 90 - 93.
[3]王锐。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J]. 佳木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32(6): 165 - 166.
[4]马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143 - 144.
[5]林乐香。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8): 123 - 124.
[6]李建。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新西部(下半月), 2010(10): 150, 145.
★ 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文献范文
★ 教育政策随笔
★ 毕业论文题目
【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集锦2篇)】相关文章:
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2023-02-28
论文格式参考文献2023-08-15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2022-09-13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2023-05-28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2022-06-15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2023-01-14
论文参考文献报告格式2024-01-01
道德论文2022-09-13
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行距2024-02-08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