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时间:2023-02-28 08:05:0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集锦15篇)由网友“ikychenge”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

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1: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公寓内违章用电、抽烟以及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公寓频频发生火灾,使得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逐渐得到重视。主要从大学生方面分析研究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提出建立学生参与式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公开竞聘学生防火安全管理员制度、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发挥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宿舍管理制度以及成立学生自管会等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中来,以期减少高校学生公寓火灾事故,提高高校学生公寓的安全系数。

篇2: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休息、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在校期间,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同时学生公寓是高校人群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一旦发生火灾,特别是在夜间,就将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后果不堪设想。近些年来,大学生公寓起火事件屡见不鲜,已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将试从高校学生公寓火灾的严峻现实与原因谈起,对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的途径进行研究,以期能为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照。当然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并不是消除高校学生公寓火灾事故的唯一办法,要消除这一安全隐患,需要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一、高校学生公寓火灾的严峻现实与原因

1.高校学生公寓火灾的严峻现实

先看下列几组数据和案例:1月4日,武汉语言文化职院14栋4楼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及时疏散被困师生,未造成人员伤亡。11月19日上午,江汉大学张湾学生公寓发生火灾,所幸大火被及时扑灭,无人员伤亡。“3月16日上午,中央美院位于南湖公园内的学生宿舍发生大火,两层楼的学生简易宿舍起火,40分钟后,大火被消防员扑灭。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中山西路校区女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慌不择路从6楼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月7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女生宿舍801房间突然失火;同日下午南京江宁大学城的金陵科技学院一间男生宿舍又发生火灾;2月19日,武汉大学测绘校区学生公寓4号楼发生火灾,着火面积达450平方米左右,30多间寝室均遭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11月7日,浙江万里学院一女生宿舍发生火警,扑救及时,未造成损失;12月17日,四川大学一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寝室内所有物品全部焚毁;据网上不完全统计:自以来,全国高校共发生火灾3700余起,48人死亡,79人受伤。”

2.高校学生公寓起火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学生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电脑、电视、饮水机、充电器等电器进入公寓。学生学习生活用品不断增多,可燃物也随着增多,学生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安全隐患增多,引发火灾的可能性也在增大。高校虽然进行安全教育,但有些学校仅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也并没有把其当一回事,照样在宿舍里违章用电,有的甚至与管理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根本没有树立起灾难意识和做好防范灾难的准备。

(1)大学生在公寓内违章用电。大学生在公寓内使用劣质电器和大功率电器。包括劣质应急灯、充电器、电吹风、电热杯、电水壶、热得快、电褥子等器具。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贪图便宜购买劣质电器在宿舍使用,还有的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有时几人同时使用,使电线超负荷,很容易造成短路引起火情。

“热得快”的使用在各校区学生公寓是普遍现象,但屡禁不止。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把消防安全当回事,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火烧不到自己头上,不愿到开水房打水,为了图方便,就在宿舍使用“热得快”。虽然学生公寓安装了超负荷断电装置,但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断电后,未及时拔下插头,待下次送电后,可能会引起火灾事故。

大学生在公寓内私拉乱接电线。一些学生为图方便,忽视用电安全,私拉乱接电线,情况严重。例如:在床上使用床头灯、电褥子,把正在充电的手机放在被子上,离开宿舍后忘记切断宿舍电源,在宿舍熄灯后从楼道灯或安全出口处私接电线为宿舍照明,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发热短路,从而引起火灾。

(2)大学生在公寓内乱抽烟。男同学中有许多人抽烟,有的抽完后不掐灭烟头,随手扔掉。烟头的内部温度高达几百度,一旦未熄灭,随意扔掉,落在易燃物上,就很容易引发火灾。据统计,许多高校均有因香烟未熄灭从窗口或阳台扔出掉在楼下晒的被子上而引发火情的事故发生。

(3)高校基础设施落后。大多高校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建校初期大部分高校校址都选在城郊结合部,其供水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是按照当时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设计和建设的,电力配备落后,电力设施老化严重,无法承受现在用电器增多和学生人数增多的使用压力。老式建筑多,火灾隐患相对就会多一些。

从高校学生公寓发生火灾的原因中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公寓起火大部分是由学生违规用电和抽烟造成的,学生是造成高校学生公寓火灾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学生公寓起火大部分是学生造成的

从高校学生公寓发生火灾的原因中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公寓起火大部分是由学生违规用电和抽烟造成的,学生是造成高校学生公寓火灾的主要原因。因此让起火者主动参与到防火安全管理中,维护切身利益,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还能逐渐消减学生对被管理的`抵触心理,维护其主人翁感。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将会更高质高效。这是让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的一个主要现实原因。

2.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中学生缺位

从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和以社会为主体的管理。“学校为主体的公寓管理模式是学生公寓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共同管理。其分工形式是: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行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以及学生宿舍的内部卫生检查和评比。后勤服务部门负责公寓的物业、安全、水电管理和其他服务工作。学校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仍是普遍采用的很成功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模式主要由投资者负责管理,也有极少数由学校投资建设的学生公寓经过招、投标形式委托社会进行物业管理。其分工形式是:社会企业全面负责学生公寓的物业、安全以及其他所有配套服务;学校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对物业管理和服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以协议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学校委派学生工作等部门负责学生的组织工作、管理队伍建设和思想品德教育,并对社会企业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检查、评估、监督。从目前看,效果不尽如人意,物业管理和服务多数达不到学校的要求,结果是学校利益、学生利益与社会管理企业的利益经常发生冲撞而产生矛盾,使管理、服务、质量、效益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防火安全管理则是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管理内容之一。

在以学校为主体的公寓管理模式中,由后勤服务部门负责公寓的物业、安全和水电管理等其他服务工作;在社会管理模式下,则由社会企业全面负责学生公寓的物业、安全以及其他所有配套服务。可以看出在这两种管理模式的主导下,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中没有学生的正式参与。管理的客体没有参与到管理中,这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和“善治”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一个人数众多的学生之家时,不但需要一个由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规范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系统,也需要管理的客体――大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否则将不利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

其次,学生是公寓的居住者,对公寓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公寓管理者,他们最清楚公寓潜在的火灾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传达防火信息,从这个角度考虑,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中学生缺位则是管理资源的浪费。仅用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单一的上传下达的直线式垂直化公寓管理模式是不明智的,也是对学生安全的一种不负责。 3.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公寓火灾的主要受害者

高等教育扩招后,每个班级一个教室的大学生活一去不复返了,而图书馆自习室的容量相对有限,因此宿舍就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消费时间最长、互动交际最集中的一个主要区域。从某种程度上讲,宿舍实际上是学生课堂的延续。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一般要长于课堂的时间。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获取思想交流的渠道和娱乐的天地。

因此,高校学生公寓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是学生的“家”,是大学生休息、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场所,是大学生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一个主要居住场所。这里一旦发生火灾,学生的生命财产将会受到威胁,失去“家”,学生是精神和物质上的直接最大受害者。若让学生参与到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中来,学生则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样既能做到全面掌握情况,代表和维护居住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公寓防火安全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共同做好学生公寓的日常防火安全管理,又能依靠他们严格落实公寓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引导其他学生安全用电,并约束其违规用电行为,培养其自律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的途径

1.建立公开竞聘学生防火安全管理员制度

每一个学生宿舍都设一名防火安全管理助手,他(她)是宿舍楼层长的助手,学生管理员的召集人。每个楼层二名防火安全管理员,其职责是:对自己所在层的学生防火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召集每两周一次的全层防火安全管理助手会议,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层学生防火安全活动,这种活动的内容由管理员自己决定,内容越丰富越好,可以是关于防火的一些知识教育,也可以让大家在一起尽情自炊,让大家在一起安全的使用大功率电器,丰富大家的用电生活;督促这一层的学生遵守学校和宿舍的防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受理本层学生提出的各种防火安全管理意见和问题。上述楼层学生管理员除了完成各自分管的工作,都还要参加前台值班及宿舍楼内外的防火安全巡逻。这些学生管理员的选拔一般都采用公开招聘的方法,先自愿报名,再进行面试,选拔对象是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获得岗位者任期一年,且不得连任,这样做是为了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行之有效的普及落实高校防火安全管理教育。

2.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学生公寓是大家共同的家园,维护家园安全,人人有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认识和了解公寓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参与到宿舍防火安全管理中来,起到参谋、助手和监督的作用,自选有责任心的值得大家信赖的学生干部管理。

学生公寓的学生干部要在民主选举中产生,作为公寓的学生干部一定要有责任心。他(她)既是学生的带头人,又是管理工作的好助手,是老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干部生活在学生中,能直接地从学生中了解动向,获得代表学生心声的良好意见,反映同学的呼声和要求。同时,参与管理可使他们在正确认识如何管理别人的同时,懂得如何管理自己,自觉维护宿舍利益,自我成长。

3.建立宿舍管理制

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宿舍管理自律队伍是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宿舍管理制就是以单个宿舍为单位,在宿舍长的带领下,在不违反学校作息制度和用电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宿舍具体作息情况制定本宿舍安全用电规章制度,权责具体到个人,每位室员相互协作、互相监督,本着对本宿舍成员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做好本宿舍的安全防火工作。使安全用电成为每个宿舍每天都要落实的工作之一。

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将很大的管理模块,缩小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模块,以便减轻管理负担,强化宿舍及其宿舍长的管理作用。

4.成立学生自管会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管理的关键,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高校应积极发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公寓管理活动,成立学生自管会。学生是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能够对自己负责。学生自管会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承担部分治安、消防安全等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这是一个由一群有责任心、有毅力、喜欢自我挑战锻炼的学生组成的年轻有活力团队。

学生的自治管理历来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形式,他们所代表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意志,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它可以克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对立的现象,大大激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作用。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管会在学生防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加强学生的自觉能力。可以在每幢公寓楼组建一支任务明确、素质较高的学生消防安全小组。学生安全员在经过培训的基础上,应担负起发现、制止、处理和报告火情隐患及扑灭初起火险的任务。这是一支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的重要力量。它能使广大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在行动上能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学生自管将会是学生公寓防火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由于发展时间短,高层管理者们还没有认识到学生参与管理的作用,对学生参与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认识不清,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缺乏理论指导走了很多弯路;其次,高校管理者观念滞后,不少高校实行高度社会化物业管理,管理队伍由物业管理人员和学校保安等多种人员组成,管理中只注重物的管理,严防死守,而缺少人性化的考虑,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但当今社会,个性化、独立性、民主参与、自由、对人性的尊重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管理者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摒弃旧时代的“师道尊严”与“严格管理”,要求管理者关注管理的客体,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需求、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出发,服务学生。在这种时代理念下,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将会规范实施。

篇3: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践分析论文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践分析论文

一、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实践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并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法律法规上的缺失,导致有关部门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制定。虽然教育部鼓励、认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并制定了一定的规章。但是,这些规章只是在原则上进行了说明,因此也导致了现有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缺乏实操性。

(二)部分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动机复杂

大多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动机是好的,诸如“维护当代大学生权益“”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时,往往本着自身的利益出发,缺乏对管理活动的责任心与良好的态度。

(三)管理过程缺乏自主性

在高校学生会的组织下,进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双重领导”的体现。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现有的学生会是在学校管理层领导之下的.,学生很难冲破制度上的阻碍,实现大学生真正参与高校管理。另外,大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对象不少是自己专业课的教师,因此,基于各种方面的原因,很难将管理职能有效发挥。最后,大学生在进行管理时,往往模仿现有的行政管理制度,使管理的活力下降。尤其是大学生管理具有时间限制,很多措施只能实行一段时间,管理效果难以达到。

(四)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对于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认识理解不透彻。因此,在进行管理时,采用的方法与方式,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大学生管理过程中,过于依赖于管理理论,实施过程无法进行精确控制,发生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不强,甚至有的学生过于自负。因此,众多原因导致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了学生与教师的不满。也因此,高校的管理层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践措施分析

(一)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制定与落实大学生参加高校管理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参加高校管理不受制度限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会同立法机构,进行全方位教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独特的教学环境与民主基础进行立法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增强大学生管理素质培训

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活动之前,应该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培训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管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民主评议机制,加强监督

学校应该与普通学生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开展针对大学生管理的评议活动,及时了解管理的进度,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控制,管理活动中涉及资金的部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积极进行审计。高校领导要积极进行管理活动上的指导,对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避免过多干涉学生的管理活动。监督小组要积极听取学生与教师的意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三、结语

大学生参加高校管理是一项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过程,对于突破现有的高校管理瓶颈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对于自身素质的提升、管理经验的丰富具有积极意义。

篇4: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的学生参与意识不高,参与层次和内容有限,效用不高等问题,从观念到体制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保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管理;学校管理

1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含义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高校管理活动中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有关的管理、决策以及设计规划。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主要包的内容括:①参与高校学生生活管理,例如学生公寓管理,学生食堂管理等活动。②参与高校教学活动管理,例如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等活动。③参与学校宏观管理。

篇5: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2.1学生参与态度消极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并不熟悉,态度并不积极,甚至是漠不关心。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大学校园的一个过客,没有必要去参与学校管理,只需要服从校方安排,消极待命,顺利毕业。很少有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学校管理,即使有,也是迫于学院压力或者是为了加学分,参与态度很消极。

2.2学生实际参与内容有限,层次不高

学生参与的范围和内容都非常有限,学生的参与大部分仅仅集中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浅层次管理上,例如学生宿舍管理、食堂质量监督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在更高层面的决策上,基本没有学生参与。

2.3学生自身存在局限性,效用不高

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不具备管理相关的知识水平、才能和经验阅历,容易“纸上谈兵”。②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产生不良后果。③学生在做出一些决策时,容易顾及眼前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决定。

2.4缺乏相关制度和机制保障

目前,我国有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不明确。没有明确仔细规定大学生如何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管理的哪些方面以及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可操作降低和实践性降低。另外,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制度来保障执行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只是由一些管理学生工作的机构代为执行,甚至有的高校只是在校园管理办法中书面提到,实际上并未落实。

篇6: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改革策略论文

3.1转变各方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①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管理者从观念上真正接受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尤其是在有关学生自身发展方面的工作,更加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以便更好地完善学生管理工作。②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观念,肯定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认可和信任学生的参与行为。为学生提供参与高校管理的机会和平台。③作为学生家长,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要学会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权益。④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也应全面增强主动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改变一直以来依赖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习惯。加强自我管理和参与学校管理意识。

3.2丰富学生参与内容,提高参与层次

3.2.1学生代表模式。学生代表模式是指由在校大学生通过公开选举产生的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事物,在学校管理决策、表决中占有一定比例。为学校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加强学校领导决策层面同基层学生的交流。

3.2.2书记见面会、院长见面会模式。书记、院长见面会模式不是新的模式,但是却需要用新的方法保证执行。在此模式下,书记或者院长在每个固定的周期内接待来访学生,学生可以不报院系姓名,只反映情况,提出见解。

3.2.3有偿参与模式。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生不感兴趣或者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参与的项目,采用有偿参与的模式。

3.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水平

由于大学生受年龄以及心智发育特点,加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容易出现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的现象。作为校方管理者应当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例如,①举行新生思想动员大会,使每位大学生从一入学就牢牢树立起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心态去参与学校管理。②定期举行以院系为单位的主题培训,使学生明确参与内容和方式。③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设立职位,让学生轮流参与,并且定期进行交流总结,鼓励学生参与。

3.4完善法律体系,创建长效机制

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来保障和约束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有些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参与列入常规管理工作中,只有一些临时性管理办法;甚至有些高校内部的制定的管理办法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应该尽快建立高校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建设建设进程,实现依法参与。目前,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上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和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来保障保障大学生参与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参考文献]

[1]王威.浅析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张锅红.论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瓶颈及改进措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3]孙佩瑜.高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权研究[J].高教探索,2007,(3).

篇7: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法理探讨的论文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法理探讨的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学生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如何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意在强调物业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寓管理法理

高校公寓管理是指高校坚持以育人为出发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结合高校实际,采取各种科学、可行的方法,合理地配置资源,旨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一、公寓不被擅自进入权与公寓管理权的冲突

案例:一天,某高校一位学生手持一张《学生公寓违章物品没收通知单》,到公寓物业管理中心投诉,称管理员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进入寝室检查,他对此做法表示强烈不满。他认为公寓管理员没收“热得快”可以理解,但“乘无人而入”无异于窃贼所为,有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嫌疑,并要求今后未经同意不得进入其寝室。公寓内的很多学生也认为公寓管理方的做法太过分。他们认为:“既然交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公寓私配各寝室钥匙,万一遗失了贵重物品责任该谁承担?”而管理员则称,公寓管理人员的这一做法是为学生着想,绝对不会偷拿学生的财物。物业经理对此也作了耐心的解释,并将《学生公寓管理手册》中关于禁止在寝室内使用违章电器的相关管理规定读给该学生听,并说明“热得快”只是由物业管理部门代为保管,而不是没收,等到假期办理相关手续后便可以领回。

以上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公寓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学生住宅”,而住宅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受绝对保护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犯。英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法治的奠基人洛克曾有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说的就是这种“住宅不受侵犯”的绝对权利。而在我国各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中,管理员处均存有各个寝室的钥匙,这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惯例”。从公寓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员利用学生寝室的备用钥匙,检查学生寝室内的卫生和安全情况,属于日常性工作。这对保障学生公寓的安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寓管理者未经过学生同意,到学生寝室中检查,并收缴违规违章物品,对于这一行为的确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方面,擅自收缴学生的违禁物品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若放任不管,又将给学生公寓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过去在对学生公寓的检查中,只要发现违章物品就一律没收,统一销毁。学生对这种处理方式的意见很大,经常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增加了公寓管理的.难度。虽然如何界定管理人员私入学生寝室的行为,我国法律上尚无明文规定。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有必要探讨的:

1.学生公寓是否是“公共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很难界定,学生公寓也很难符合“公共场所”的概念。因为,从公共场所的概念来看,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这里的“公众”不是特定的,而学生公寓的学生个体则属于特定的人。我国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甚少,学生公寓管理几乎无章可寻。根据教育部关于学生公寓的规定:本科生为4人一个房间,硕士研究生2人一个房间,博士研究生1人一个房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将研究生的房间也界定为“公共场所”。笔者认为,学生公寓或可称为“准公共场所”。

2.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否有权在学生寝室无人时进行“检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文件对此都没有规定。从法理上看,如果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作为学校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是不得随意进行检查的,否则就是越权行政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作为企业(包括社会企业)来进行公寓的日常管理,在权力的性质上则不属于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不具有单方的意志性和强制性,而应该根据合同的约定,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依据合同法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在前文所述的案例中,公寓管理员没收“热得快”或其他大功率电器,其实是大可不必的,更没有必要“私入学生住宅”。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寓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而且教育部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学生公寓内要设立火灾预警监视系统、恶性用电识别装置等,通过技术防范设施,防止火灾发生。要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技术配备和条件保障,每年都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安全保卫设施和装备的添置和更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应该安排在学生寝室有人时较好。

二、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应受合同法的调整

学生公寓作为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学校公寓管理规则的设置只倾向于对学生作出单纯义务性的规定,这些规定势必难以为学生所普遍接受,并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也难以调动学生自觉遵守与维护规则的积极性。

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此类案例时,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关注其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分析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表面上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学生一方的公寓不被“非法进入”和公寓管理一方的公寓管理权。但从双方的法律关系上分析,学生租住公寓(学生每学期向学校交纳的住宿费可视同为租金,其标准由国家制定)就同公寓管理者形成了一种租赁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说明。例如,承租方不得破坏房间基本设施、不得使用禁止使用的电器。当然,也可以在合同中说明出租方不得在承租方不在时擅自闯入房间等。合同一旦签署,那么,双方均要按照合同约定条款遵守执行,如有违反,则按违反合同约定来处理。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合法的处理此类问题的途径。如果我们缺乏法律的思维和合同约定条款,就无法去判断公寓管理人员私闯学生公寓行为是侵权行为,还是在履行公寓管理权利行为,这里的关键是要强调不得“非法侵入”。

其实关于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我国教育部是有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业主、物业管理等各单位和人员之间,要建立一种严肃、有效的契约关系,各自有关方面都要严格按契约规定办事,以保障入住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各项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维护公寓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这是教育部的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学校制定的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如果是学校单方制定的,则有格式合同的嫌疑,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法的地位。

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国家把有限的财力大量投入到高等教育中,而如今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已由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关系演变为世俗化的契约关系,也有必要对学校的权威进行重新审视。高校后勤管理随之也由原来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进而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前文的案例中,为什么学生会对公寓管理人员私配钥匙和私入学生公寓的行为产生质疑呢?笔者认为,一是因为缺乏合同约定,我们无法对此行为作出判断;二是因为人们很容易将租住公寓行为视为住宅所有权行为(即学生所说的“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即将租住公寓所形成的租赁法律关系理解为住宅所有权关系。但实际上,租赁法律关系是一种由双方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靠合同来约定,它是一种受限制的法律关系;而住宅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受绝对保护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犯,这同租赁法律关系的受限性有区别。就租赁法律关系这一点来说,笔者认为学生租住公寓同租住宾馆饭店表面上看来并无差异,但实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学生租住公寓应与租住私人住房无差异。

正因为如此,早在1861年,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研究古罗马时代契约史后,曾有以下著名论断:“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个论断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进步公式。而且“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虽然现在每一个谈论法律和社会进步的人都知道梅因“从身份到契约”这句话,但其内涵却鲜为人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引进物业公司来管理学生公寓,则更需要维护好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可见,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有很多权利和义务需要重新确定,并不仅仅只是擅自闯入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有合同约定,双方平等地按合同约定办事,真正体现一种契约精神,这也是现代法治精神之所在。

三、结束语

在本文的案例中,学生的维权意识值得推崇,但学校后勤管理层还没有真正明确自己的权限。该案例的处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真研究其中所反映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到依法治校。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对社会和师生依法行使自主权。在实践中高校如何管理好后勤工作,不仅要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参考宪法及民法的有关立法精神来处理。有关人士曾评论说:“学校屡输官司,关键在于许多校内规定不能在法庭上获得法律支持,依法治校已刻不容缓。”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后勤部门应是民事主体,其管理工作适用的应是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本文对高校的后勤公寓管理如何以民事主体的身份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当然,目前专门针对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欠缺,尤其是是否要在该领域引入无过失责任制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要求学生履行义务的同时,应首先保障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应当认识到学生作为自然人兼具受教育者和公民的双重主体身份,他们不仅具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权利,更具有作为普通公民应当享有的宪法所赋予的、并通过民事和行政等法律规范具体化的公民权,这些权利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侵犯或剥夺的。因而高校教育管理者通过管理规则为学生设定种种义务时,应首先考虑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是否切实得到保障。”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及其维权意识的提高又使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制度创新。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内在地推动了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学生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

篇8: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论文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班集体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素质提升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应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本文就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期望对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高校育人成才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同时对学校和学生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面对“90”后学生群体,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交友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与之适应,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1大学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1.1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石

如今虽然因为各种学生社团的吸引使得班级作用有所弱化,但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开展活动最多的依旧是班级。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老师通过班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班级同学亦能在集体中体会温暖与爱,收获最纯、最真的感情。

1.2班级是思想引领的有效阵地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此时由于社会阅历有限、自律能力不足,易出现“羊群效应”,模仿及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老师若不进行及时引导,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班级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接触的第一平台,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文体活动、布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良好环境及和谐班级氛围。

2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班级管理体制过硬过死,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通常是辅导员根据学校规章条例而制定,用于管理本班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遭到扼杀,多数同学会对该行为规范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从而对班级的热情也会有所降低。面对极富个性的“90”后学生群体,传统制度缺少学生参与成分,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服从式管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2.2班级缺少凝聚力,学生缺乏归属感

良好的'凝聚力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据统计,目前高校班级同学普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缺乏团结协作意识,班级管理松散无序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商量一些集体举措时,由于大家各执己见又不肯退让妥协,最终由于无法达成共识或参与人数不多,导致很多活动被迫中止。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丧失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降低对班集体的依赖,导致整体凝聚力下降。

2.3班级合作与竞争氛围不和谐

大学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学习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设立奖学金制度,但正是由于该制度的沿用,恰恰滋生了学生间一些不和谐的竞争氛围。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指标,一些学生便只顾自己埋头学习,并不关心其他同学甚至不愿帮助别人,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能拿奖学金就够了,帮助其他人反而给自己制造了竞争对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也不利于班级团结。

3大学班级管理有效建议

3.1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个性,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发挥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生活,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2加强班级管理制度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一个班级若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便如同一盘散沙。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在不违反校纪校规、不背离实际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定公平、公正且富有人性化的班级制度。辅导员只需在大方向上把握好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在班委的帮助下督促大家严格遵守。

3.3提高班级凝聚力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亲赴学生管理工作最前线,要时刻保持奉献、敬业精神,带着一颗真心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其思想、生活、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效运用好学生干部,积极带头组织班级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同时,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要求大家关心集体,营造良好学风班风,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总的来说,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当有了高效、实用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推动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银华.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探索[J].科教导刊,,(12):175-176.

[2]林芙蓉.大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才智,,(5):53-54.

篇9: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国家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下以及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树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需要高校实现现代化治理方式,而实现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前提,则是需要高校教师高度有效地参与相关高校教育的治理过程中,即形成高校教师在民主化治理理念下参与高校管理制度。面对教师对高校管理主观能动性差、责任意识淡漠以及相关组织权利的边缘化和参与渠道不畅等现状,需要改变高校“管理行政”,并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构建完整有效的高校教师参与机制。为此,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治理;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参与治理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教师对不能真正参与高校重大决策的抱怨;二是教师对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效果不佳[1]。面对高等教育管理的诸多矛盾、挑战与机遇,我国高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改变政府的行政权力本位,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发扬民主管理、公共参与、公共服务的民主化治理理念,激发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1.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中重点建设的教育改革任务;是基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建立具有现代化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制度。现代化大学制度的本质是反映高校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的规范和秩序。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在于协调高校内部和外部的治理关系以及规范高校的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充分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创新[2]。而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的关键在于民主化治理,强调教育主管部门要减少对其直接干预,克服高校行政化的泛化,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

2.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

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特定的高校民主性,是高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内在凝聚力。总的来说,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主性。任何人都是高校的主体,都可以自由表达或参与。参与的人都要维护高校利益和尊重他人的利益,因而都赋予其一份责任。全体参与的人都会在互动的过程中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信仰和追求,即一致认可的特性。二是政治性。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是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等基本目标的追求和认可,突显出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政治性。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不同于个人的人格美德,需要遵循国家和高校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因此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具有特定的政治特征。三是扩散性。扩散性也称辐射性,是指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有扩散强化他人的作用。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对于不同的人和职位,它的表现是不同的,但是它可以蔓延,激发更多的人具备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使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在所有高校得到发展与强化。高校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本质在于高校内所有成员都可以“平等参与、共同决策、有效监督”。也就是说,高校内所有成员都可以依据相关国家法律的规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校事务的管理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民主化治理权利。

3.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在《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均明确了教师参与民主管理这一规定,但是受到“官本位”、高校行政化倾向等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太理想。教师既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高校履行教育职责的直接执行者,还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高校教师在民主化治理理念下参与高校管理将会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高校现代化进程。

二、基于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现状及问题

1.行政权力的主导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推行

目前,我国高校的权利结构模式依然处于行政管理阶段。高校的管理方式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一般是由高校内部一定范围的民主选举产生并通过教育部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委任;或者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很少干预高校内部的具体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严格地讲,它表现出“科层制”特征。高校行政权力一般分为校、院、系等三个等级,三者关系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维持着高校的日常运作。这种高校管理体制在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方面体现出优越的效果,提高了高校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而这种侧重于行政的管理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影响了教授在高校决策中的权威,以及制约了基层教学管理的自主权,进而制约了民主化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推行,影响了我国高校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发展。

2.边缘化的学术权力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高度集权,高校成为党政部门的附属单位。高校成为亚行政机构而忽略了原本的高校学术机构性质,学校行政臃肿,党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的非教学人员过多。教师和学生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高校的党政组织对处理校内事务拥有绝对的管理权,操控着高校的运行工作,削弱甚至剥夺了教师的权力。行政人员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支配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教学和科研人员成为行政人员执行行政权力意志的工具,丧失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当然也失去他们的公共精神[3]。行政主导的结果导致行政功能泛化。在高校内部,其行政机关犹如政府机关一样,拥有很大的权力。科长或处长在某些学校内部事务上就能有很大的决定权,其结果导致部分高校行政部门背离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本意。行政部门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职称评定、教师的招聘、教师的考核、教师的晋级等方面也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即无论是行政事务还是学术事务,都是由行政部门来决定。教授却很少有发言权力、决策权力,把学术管理行政化。教师作为高校主体,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被边缘化[4]。由于校内处级和科级干部是由高校党政机关、高校领导任命的,因此导致下属成员必须服从,在工作中主要对校领导负责。虽然众多高校设有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和工会,但有的却是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因为行政机关拥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党政主要领导兼任这些委员会及工会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因此,在高校中,教师权利被边缘化,处在一种没有说话权的状态中。学术权力的边缘化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发展,不利于高校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3.不畅的参与高校治理渠道不利于民主化治理理念的进行

近年来,高校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做出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缺乏深入的民主治校理念和完善的治校机制,没有形成浓厚的民主治校的氛围和民主参与以及民主决策的局面。因此,当前我国高校还未体现出民主办学效果。高校管理机关部门林立,教学、科研本位的意识不强,有些高校机关人员将教职员工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这种纵向的组织结构削弱了民主管理气氛的形成。高校民主化管理的法制意识淡薄,教职员工行使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监督与民主化决策权利缺乏法律支持,在民主化管理过程中往往缺乏程序观念。高校教师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校务公开会、教代会民主评议等民主化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有些流于形式,走过场,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改革。教代会性质模糊,与职权相矛盾,权限设定太多,不符合高校实际,使得教代会不能有效地保障教师参与民主化管理和监督[5]。有些高校教代会上许多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提案得不到落实,教职员工的权益受到侵犯不找工会,而是直接找学校党政领导。高校的这种文化背景不利于建立高校现代化大学制度的进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运行和整个依法维权工作的步伐。由于当前高校民主化管理仍然不够理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渠道不畅,广大教师的公共参与积极性不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民主法治管理的滞后导致行政权力的主导

民主化治理理念的养成与学校民主化管理的发展状况具有正相关性,没有广泛的公共领域以及由此伴生的公共生活,教师的民主化理念意识不可能产生。民主渠道不畅,公共参与平台不足,这构成高校民主理念缺失的现实障碍。长期以来学校与师生地位不平等,义务不确定。行政机关人员作风官僚,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仍然普遍,师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教师缺乏当家作主的责任感,教授学者也缺乏治校的积极性。缺乏平等就缺乏民主理念落实的基础。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对依法治校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和形式,而且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所以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与国家法律相悖,一些管理行为也常有不合法的地方。

2.学术权力弱化导致学术权力的边缘化

在高校内部,由于管理模式不符合办学规律,指标化和量化形式的学术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教授治学,使得学术自由变成没有活力和创新的活动。在制度上,也缺乏前后一致的连贯性。由于社会呈现不断多元状态,高校的制度并没有随之做出调整,造成实际发生情况与制度的脱节,甚至制度与规章之间也存在矛盾、权责分工不合理,容易致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些部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章,但是在运行上缺少具体的操作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和监督职责、学术委员会的辅助决策虽然在《高等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高等院校学术委员会条例》中明确予以规定,但却没有明确的执行程序予以保障,使二者的权力被虚化。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导向,使在高校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学者在教学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弱化。虽然每所大学都设有校务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大多数的民主化治理趋于形式化,教师以及学术组织缺少影响决策的制度化渠道,不能有效地参与或影响高校的决策。学术组织的成员构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形成双重身份的学者,这就造成在学术事务决策时掺杂了许多行政色彩。由于教师以及学术组织缺乏参与高校决策的方式和途径,其民主权利有名无实制约了民主理念的发挥,影响了他们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组织—制度”的不足导致参与高校治理的渠道不畅

依法治校、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涵;其核心就是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保障更需要民主管理,它也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民主管理就是要求广泛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机会。由于行政权力太大,每项工作都是按上级意愿办事;行政机构中的人员是上一级任命,对上级负责;领导意识较强、民主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显得太弱。内部大小事务都由行政机构包揽,造成内部行政机构的权力过大,教师代表大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在起主导作用,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取代,教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但是所在学科的专家,而且他们也熟悉教学规律、学术规律,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教授就应在高校办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建设中存在教师参与治理渠道不足或效用不高的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能有效地满足教师参与治理的需求。由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参与治理渠道,并具有相当高效、便捷等优势,成为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重要渠道,但是其参与渠道方式并未形成制度化。当前的教师或学术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使得教师或学术组织参与高校民主化治理的渠道不畅,从而制约了教师以及教师群体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目前,高校的民主化参与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可操控性,原则性规定和可操作性规程影响了民主化参与制度的运行。

四、民主化治理理念下教师参与高校管理制度构建

1.不断完善高校民主法治管理体制推行民主化治理理念

高校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并完善自己的规章制度,通过学校的章程赋予组织内部相关人员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明确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使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重视并加强学术委员会、校务会等学术机构和学生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的全面建设。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开通民主监督渠道。为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师的民主化理念,加强其民主化法制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模式,建设和谐校园,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校关系,高校必须大力提倡、鼓励、激发教师的参与管理的热情,拓宽多种参与管理的途径,使教师掌握更多、更扎实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拥有更理性、更执着的参与热情和态度。同时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广大教师对学校管理拥有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教师参与管理既有利于高校形成规范化的民主管理和深厚的校园民主氛围,也有利于教育学生现代公民素质、民主理念的养成。

2.强化学术权力促进教授治校发展民主化治理理念

学术自由的保障在于法律具体化,应该从宪法的角度制定和保护公民对学术自由的权力。修正原有规定的原则保障内容,通过禁止性的规定限制政府对公民对学术自由的研究。学术自由的规范化既有利于保障高校学术自由的发挥,又合理制约了学术权力的随意性。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在合理的限度内规范化地运行。法律化、具体化的法律保障以及合理的制约规定,强制性地规范高校学术权力的使用,使高校内的学术权力得到合理的强化,促进学术科技的发展和繁荣,加快建设民主化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制度。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既是探索高深学识的地方,也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重职能于一体的学术团体;一个以高深学问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重要的学术机构,高校的根本性质就是学术性,高校的生命力也是学术,是高校进步和存在的源头。在管理机构和高校内部决策中,我们应更多地将教授纳入其主要成员。高校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平衡的问题上应将“教授治校”理念作为高校内部各级决策机构进行管理的重要途径,使教授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尊重教授地位、保障高校教师的利益,学术价值作为高校的生命力是高于行政权力价值的。在高校内部,教授作为学术力量对高校进行治理,以此来取代以行政为中心的权力系统,行政系统仅作为一个服务或办事机构而存在,全面地实行教授治校。

3.探索增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协商机制进行民主化治理理念

大学作为学术性质的机构是我国自治的基层组织和民主化理念运行的基础,高校教师应该广泛多渠道地参与高校民主化治理和决策,无论是在学术还是行政方面,都应该贯彻民主理念。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教师参与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民主作用和能力:在学术方面,教师具有专业化技能发挥专业的决策功能;在行政方面,教师从专业化角度发挥有序的咨询建议功能。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是国家法律支持下的教师权利组织,是教师参与高校治理的决策性机构。在未来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制约大学行政权力的参与,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教师群体的民主化治理建议和意见。完善教师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决策性协商权利。教师和行政人员就具体决策工作需要合理地沟通和合作,可以通过会议交流的方式互相协商具体关联事务,在充分了解对方的观点和问题的前提下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政策倾向。而针对具体的事务需要遵循同行决策的原则,学术权力的实施重点在于学术事务,行政权力的重点侧重于行政事务,通过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建设民主化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制度。针对彼此间存在的对方专业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性协商方式成立专业化小组提出科学、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基于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的民主化治理理念的需要,高校开展基层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将有利于高校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完善高校咨询性协商制度将会反映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意见,以及为高校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虽然咨询性协商的方案对大学行政的决策没有强制性约束,但是针对拒绝的方案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大学向来是不同思想观点生成、汇聚、碰撞、激荡的场域,是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园地。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大学保持不竭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自由交流,很少受到外界的控制与干扰而成果斐然。因此,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树立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是形成高校教学环境的民主化,加强高校教师针对高校治理的参与力度,成立各学科、各专业权威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并参与决策和管理。通过平等对话的服务机制,以实现广大师生的利益目标为其开展日常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因此,实现学术自由,一定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学术环境,崇尚学术、尊重学者。

参考文献:

[1]张钧,邵琳.基于我国教师评价制度演进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91-196.

[2]蒋红玲.国际视野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8):75-77.

[3]姚翔.助推“双一流”战略发展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57-62.

[4]谢玉婧,张涛.关于高校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21-22.

[5]何志伟,张蕖.创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4):80-83.

篇10: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建议论文

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建议论文

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沃尔夫(R.P.Wolff)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认为:“既然所有政府的合法权利都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那么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这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提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政策建议。

1、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对于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及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依法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础。在我国,特别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一条例的颁布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同时,在当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也成为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构成之一,参与高校管理体现了其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生有权对学校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能够依法维护涉及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教学改革等决策,同时通过监督学校党政权力的行使来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1.2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需要

高校的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校管理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要求构建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大学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大学治理体系。这表明,治理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性力量之一,对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参与高校管理,可以准确了解学校的治理状况,与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共同探讨大学内部治理的方法途径,用亲身体会评价大学内部治理的成效,不断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水平。而且,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生主体的治理价值,使得学生这个治理主体的作用得到切实的发挥,从而推动多元治理,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1.3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领域的增多和覆盖面的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学生服务高校发展大局的重要责任,也成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以往的外延式发展逐步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阶段。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质量,达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也符合了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从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型,通过多元化方式,摆脱“被动的客体”这个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面临的困难

2.1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这充分肯定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受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制约,高校中的行政管理者及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忽视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所应具有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学生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还比较薄弱,“主人翁”的积极性不高,且大多数学生缺乏对高校管理目标的认同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不强,认为参与高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所应做的事,与学生自身无关。

2.2“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尚待深化

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作为高校的三大主体,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官本位”、“师道尊严”等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内部管理中行政权力泛滥,学生权力被忽视,学生通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来参与高校管理。此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制十分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政府出资办学,人才培养需着眼于国家的计划和宏观调控,满足于社会、政府的需求。除了政策法规做出明确规定外,学生个人的特殊需求是不会被考虑和支持的。因此,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学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得不到贯彻,民主的参与环境也得不到保障。2.3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不足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主体之一,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而这种“尴尬”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参与主体——学生本身的信任。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大学中的“受教育者”、“学习者”等这样的一个身份主体,认为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存在着因年龄、知识结构欠缺而带来的考虑问题不成熟、眼光不长远等不足,且学生在校时间短暂,不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就提不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建议,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缺乏信任。此外,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认为自己在高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实践能力不足,且认为高校管理者不可能听取自己的意见,也就不愿意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去,这些不信任也就导致了学生与高校管理者、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也就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去。

2.4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有所欠缺

虽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却缺乏有效的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制度造成了“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现行高校也缺乏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制度,虽然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学生参与的'权利,但是有关如何去参与、参与的内容及程度等都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说明。大学中也没有相关的条例来说明这些问题,即使有的大学章程中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作了简要规定,而这些简要规定却也不具有多少可操作性,无法起到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作用。

3、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引导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认识,首要的、基础的、长远的工作还是要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引导机制,树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正确认识。首先,引导机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及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承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正视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引导机制要注意把握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参与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增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引导机制要注意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力与自身素质。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参与水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参与管理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

3.2创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要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因此,要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就应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首先,创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参与环境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诉求。“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采取最贴近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各种心理和需求,并及时给予理解和满足。其次,“以生为本”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利用参与高校管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去参与、去表现;最后,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参与权,合理地分享权利。在涉及学生利益和学生所关心的管理事务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

3.3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机制

学校对学生的普遍信任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参与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参与工作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因此要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必须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信任与互动机制。首先,要建立起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首要的任务是要增强学生的参与知识与能力。学生要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参与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多提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创造机会和条件;其次,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要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消除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隔阂。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最后,在信任的基础上,要拓展高校管理中的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形式,加强主体间的沟通与融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各项事务提出不同的意见及建议。

3.4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对于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实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要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必须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的规章制度,增强对管理人员及教师的约束力。根据学生实际参与情况,修订具体的有关参与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参与的内容、层次、方式等做出明确说明,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明确的制度依据;其次,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改变以往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组织协调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利益关系,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有组织来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建议;最后,把学生参与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将学生参与融入到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学生参与的各项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参与的监督管理。

篇11: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研究论文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是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对象,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建设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为了与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同步状态,实现高校内部经济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的管理人员一直在加强校内各项设施的完善工作,并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制定学校的建设目标。本文就以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为研究论题,针对当下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传统的高校管理总是以教书育人为教学目标,通过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推动当下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如今的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遍布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这也预示着传统的高校管理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要想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之上,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日渐增多,并且表现的日渐活跃。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经营顺利、安全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含义是高校对自身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履行相应义务行为的总称。在高校履行的众多合同内容中,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内容,而监督、审查、控制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手段措施。在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整个合同管理的流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动态性。然而目前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合同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都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更甚者在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完全不存在任何的规范化。一方面,学校签订的'对外合同中,都是由校内的各项结构进行单独化的管理,因而很容易造成合同管理的缺位现象,进而出现合同纠纷。另一方面,学校因无法完全掌控经济运行的趋势,容易造成重复购置现象,滋生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这就非常不利于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甚至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1.2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问题

针对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2.1高校经济合同签约的主体不合格

高校是有独立法人财产事业单位的法人,也有独立承担民事义务的责任。在高校签订的合同中,签订对象必须以学校的名义,学校内部的校长或是其授权的委托代理人才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合格主体。然而,在合同管理中其签约的主体往往是签约合同的工作人员,这并不符合签约合同的主体资格,容易在今后合同的履行中造成安全隐患。

1.2.2高校经济合同内容不规范严谨

高校经济合同内容中的相关条例不规范不严谨,容易造成合同持有人的误解,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分歧现象。因为订立的合同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履行合同,所以,合同的内容上应该充分的体现合同双方的真实意愿,才有助于今后合同签约双方的共同履行。否则一旦出现合同内容不严谨、规范的现象,容易造成签约双方的利益受损。尤其是对签约的学校而言,一旦出现合同签约内容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经济效益受到损伤,还影响高校教学计划的正常开展。

2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建立科学化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执行关键需要有一个科学化的制度保障,科学化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制度能够减少合同签订双方的利益损伤。但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能照搬其他学校或是单位的经济合格管理制度,必须以学校的发展为基本点,建立适合学校发展以及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制度,能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据,还能规范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使得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逐步向规范化、法治化迈进。

2.2加强学校内各个机构之间工作交流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不是一个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内部各项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通过有效信息的交流共享,让各机构之间对彼此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才方便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以及一个清晰化的管理流程,便于对高校内部重大决策的商议。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内部可以建立自己经济合同管理网络平台,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交流,实现各机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更方便对高校经济合同开展管理工作。

2.3加强对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高校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在推动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并在校内定期的开展各项管理方面的相关活动,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技能的考核。只有这样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进而方便其开展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相关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化,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高校内部的教学目标、校园建设也有了全新的规划,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的一个连接桥梁。通过这个桥梁的连接,使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然而,针对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还需要高校内部领导人员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经济效益的提升。

篇12: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论文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论文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财务预算管理,属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财务预算,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业,但其不具备营利性,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政策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财政政策的统一。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即相关机构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在明确当前高校发展前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收支计划。另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还含有后期绩效评价内容,可以从根本上配置和优化内部财务资源,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预算执行问题分析

(一)体制不健全。

高校要想有效地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有足够规范而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其属于一种制度保障。如今,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针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收支平衡、防止赤字预算”的规定与要求。但还存在很多高校,没有强调高校财务科学预算工作,也没有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资金随意使用。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但相应人员的参与度较低,不具备正确的接受预算约束的观念,盲目追加预算。甚至在一部分高校当中,已经开始出现财务赤字。

(二)预算意识弱,浪费问题突出。

当前高校的内部经费往往都来自于财政拨款,进而产生“有事找财政要钱”的错误观点,高校财务预算意识比较弱,且存在随意开支的问题。当代高校在确保一定的人员支出之外,还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财务预算制度是无法得到顺利执行的,管理水平会明显降低,阻碍各种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忽视预算执行分析工作。

在高校财务预算过程中,预算执行分析工作是比较重要的,通过财务预算执行分析,能全面了解高校财务预算制定情况,进而做好情况评估工作。但在当前的一部分高校当中,往往只强调财务预算指标使用,忽视了财务使用绩效评价,无法明确可以节约的资金,这样也会增加高校财务预算支出。

(四)监督体制不健全。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也是高校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这项工作,没有建立健全专门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导致财务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出现。

(五)队伍业务素质低。

要想确保高校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制定,组建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人才队伍很重要,其是基础人才资源保障。但是,当前的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内部建设发展,忽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因此也缺乏足够专业的财务预算人才队伍,甚至很多预算人员并不了解日常账务处理工作,不熟悉财务审计等业务,无法真正发挥好财务预算职责,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三、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分析

(一)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1、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

结合现代化的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应当把高校财务预算目标分成多个维度,不仅有财务维度和运作维度,还有顾客维度和发展维度。必须细化到每个维度上,并结合不同高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取核心绩效指标。这里,提取出来的核心绩效指标,属于对应层次的核心点。因此,只有确保核心绩效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才能真正体现出相应的层次,反映高校实际预算运行绩效的情况。通过选取和应用核心绩效指标,并合理地衡量预算执行结果,能最终形成系统化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针对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说,不但含有高校财务效益评价内容,还包括非财务效益评价内容。所以,不同指标所对应的量纲都是有差异的,无法直接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应当具体结合评价指标的定量化或定性化,选用相应合理的处理方法,实现无量纲有效转化。高校财务预算定性指标的无量纲化的主体是评价人员,评价依据是个人经验、标准判断与评价方法,最终明确评价指标达到的等级,进而结合等级参数与指标权术,得出最终结果,这是所谓的综合分析评价法。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需要创建计算模型,需要运用计算公式,需要进行指标实际数值的标准化计算,最终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分数。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是功效系数法。

3、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考核,要针对不同的维度,以及其相对应的重要性,得出估计结果,即所谓的权重计算。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反映了其在整体考核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运用变异系数法,在做好无量纲化指标处理工作后,结合标准计算公式得出了最终的均值与标准差,得出了评价指标权数公式:wj=。

4、建立评价模型。

本文建立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模型为:F=但在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高校部门,必须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因为不同高校、不同部门对应的发展战略是有差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财务收支结构也不同,如果不选用合适的绩效评价标准模型,反而会得出一些与战略违背的信息,降低评价活动开展效率。因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目标与职能,选取相应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制作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计分卡。这样不仅遵循了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还能得出足够精准的'绩效评价结果。

(二)完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的对策分析。

1、加大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力度。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财务预算活动开展所耗费的资源以及经费,是否与预算目标相一致。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标准、数据计算标准,并依据标准预算管理的需求与要求,创建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财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成本核算提供正确而全面的信息,明确高校财务报告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奖惩制度等,为后期落实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其实就是不同部门人员之间有效交流与协调合作的过程。在该预算执行当中,高校财务机构人员应创建出一个专门的上下联动的资料传递与反馈系统,这个系统从决策层,一直贯穿到下面的各个部门层,能够起到财务监管的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财务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反馈系统,加强对不同部门人员财务预算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切实明确资金流向。与此同时,还能依据不同部门的财务预算执行进度,创建内部信息共享网络,进而做出合理的决定,确保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落实。

3、完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

第一,完善长期投入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如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一系列基建项目。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未针对这些基建项目,建立相应完善的财务预算评价体系。在多种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评价体系中,长期投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从整体分析的角度建立出来的,能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第二,完善科研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我国高校,属于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应的研发决策与研发资金,往往都是由最高管理部门制定的。只要计算好研发总费用之后,相应的科研负责人等就要在全面规划的范畴内,做好各个科研题目的资金预算工作,明确各个时期的科研成果。

第三,完善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在当前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当中,不能再继续应用传统式的评价方法与预算控制方法,必须对财务预算管理与评价方法进行革新。要在加强之前集权式预算评价控制的基础上,把具体权利分配到下面的各个部门中,赋予各个部门人员相应的预算执行与管理权责,督促每位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认真工作,优化绩效评价结果。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当中,还存在一系列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必须不断地创新与完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克岗.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中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

[2]孙晓琳.高校财务预算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会计师,(14)

[3]童小玲.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经济师,(5)

[4]李硕,陈璇.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14(24)

[5]云利兵.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4(15

篇13: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其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系,对高校及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公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因此学生公寓的安全成了当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学生公寓有关的安全工作主要有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卫生安全、政治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间在公寓内。高校学生公寓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消防安全隐患。近几年。学生宿舍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电器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差,造成学生公寓“险象环生”使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12月,交通大学女研究生楼失火,原因是使用热得快烧水,离开后忘记拔掉电源,水烧干后自燃引发火灾。

防范火灾是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校园内各种刑事案件呈现增多的趋势。公寓周边社会黑恶势力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治安状况堪忧。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公寓内贵重物品被盗等等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学生在宿舍内经常接到散布反动言论的电话,政治安全隐患。西方敌对势力和×分子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学生公寓区附近有不法分子发放反动光盘、传播反动思想,加上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引起重视,会影响到学生宿舍的安全稳定。

高校学生公寓的交通安全问题不是很严重,交通安全松懈。相对来说。但也因管理

不严存在隐患。学生生活区内如食堂、商店,车辆进出频繁而又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有些学生骑自行车在学生公寓区乱闯乱撞,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还有部分高校基建施工车辆也在生活区穿行。

许多高校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这些安全问题的存在与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安全制度不全、基础管理薄弱有关。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学校内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工作一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加强改革,大力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同时,学校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如何与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改进的新课题。

二、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学生公寓在服务与育人方面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多,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公寓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家庭,第二社会,第三课堂“[2]但我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寓的各项职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以公寓的安全稳定为前提。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最根本的利益和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公寓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二)防治结合。

学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无论哪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前学生公寓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受损害的都是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工作中,一方面要对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及时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有效防止盗窃、火灾、中毒、交通事故的发生,尽量避免学生利益受损。

(三)党政领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公寓转到后勤系统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因此,一些党政领导把学生公寓简单地看成是后勤系统的一个普通部门,忽视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马家爵事件”等一批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的党政领导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和行政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公寓安全建设作为学校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列入工作重点,摆上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安全文化建设。

存在于集体和个体中的种种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3]公寓安全文化是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通过公寓安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公寓管理。要把公寓安全管理寓于公寓文化建设之中,把死板的条条框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发动学生参与公寓管理,让他管理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公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互动的管理模式。

三、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健全公寓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代表学校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监督检查、总结评价等工作,做好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成立由公寓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处、各院系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要明确各部门在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保卫处是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能部门。保卫处要把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放在全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此外,应成立学生安全自律组织,主要承担自我管理和信息反馈任务,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寓管理部门定期与各院系、学生处、学生会等沟通,虚心听取他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矛盾和问题,通报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争取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与理解。各方面的协助与监督,会使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二)完善公寓安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一般应有以下制度:

学生公寓安全用电制度》学生公寓防火防盗须知》学生公寓治安保卫制度》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学生公寓电梯运行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值班服务制度》学生公寓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检查

加强对学生公寓安全检查力度。学生公寓的安全检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寓管理员日常巡查、值班员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每日水电巡查、学生寝室查房、重大

节假日安全检查等。检查可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一般检查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日常检查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空间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空白。要建立公寓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对公

寓安全进行抽查,要定期听取一般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意见。

(四)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培训、公寓管理值班操作规程、学生心理常识辅导、现代管理设施与技术运用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紧急情况逃生与自救常识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学生中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使学生居安思危,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强化保障设施。

用一流装备确保公寓安全。工作中要对常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与更新,加大公寓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检查与及时更换;消防通道的畅通、电器设备的检查、维护与保养;寝室门锁、家具设施的检查与及时维修等等。同时要注意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安全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监控系统;配备先进的通讯设施;安装计算机网络过滤系统;安装门禁系统等。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应对不及时,突发事件是影响公寓安全的重要因素。措施不得力,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建立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紧迫性的特征,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妥善处理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要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建立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处理原则,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校、院(系)组织网络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篇14: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教育管理阐述的论文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教育管理阐述的论文

1、学生公寓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公寓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周围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公寓文化对高校学生公寓教育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功效。良好的公寓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良好的舍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然而,一种良好的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刚建成不久,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三自”功能缺乏,道德缺失现象常见。学生“三自”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公寓自律组织在学生团体中的影响并不深远。29%的学生根本没有自律组织的概念,32%的学生表示自律组织在公寓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只有10%的学生认为公寓自律组织能够引起良好的反响。公寓自律组织是公寓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下的学生组织,但是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是考虑学院、班级的因素,从而忽略了自律组织中学生干部这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公寓自律组织散漫无序,直接影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宿舍“三自”功能缺乏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差。对宿舍纪律、卫生、文明先进评比等各项工作学生反应不够积极。

2、加强学生公寓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健全公寓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落实到实处。学生公寓的管理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如果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必然难收其效。所以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保卫处和公寓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企业以及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管理系统,定期研究措施,加强计划、组织、检查、落实、总结等各环节的管理,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公寓文化建设,要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公寓管理实现网络化,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从而达到育人目的;另外,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下,也要制定一系列有关宿舍的管理规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皆有章可循。这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其次,加强学生“三自”管理。

针对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太少,管理不得力的情况。加强学生“三自”管理,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组织、中介组织等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能动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建立竞争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中心的公寓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要扶植、引导、支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内在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边消极为积极,让他们争当公寓的主人,以公寓为家,自觉投身公寓文化建设活动中;最后,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为公寓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管理学生,并不意味着压抑学生个性,限制学生自由。

相反的,管理教育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加强对宿舍文化发展方向的引导,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其建设状况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我们在对全体学生提出管理要求,同时也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来具体对待,通过交流把握学生对公寓文化、管理的理解和要求,从而公寓教育管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情调和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宿舍为载体,加强宣传舆论和活动开展,是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最终实现学生与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3、总结与展望

学生公寓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之后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课题,它贯穿着教育、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因此,要结合实际,把握发展脉络,不断探索,加强对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浓厚的公寓文化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篇15: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摘 要:随着高校学生工作从管理-服务-发展的理念提升,学生公寓管理也亟需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切合现实需求,寻求一条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改革出路。笔者在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同时,从发展性学生工作的理念要求、学生公寓管理的工作实际、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证实社区化公寓管理的建设必要性,并初步构建社区化学生公寓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以此来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公寓的现代化管理前景。

关键词:社区;学生主体;公寓管理

一、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下的指令式管理模式,从权威式的通知下达、一致化的命令服从,到被动型的主客关系、“围栏”式的生活园区,往往是达到了速度的进程,实现了形式的统一,完成了短期目标的.要求,却失去了质量的保证、内容的完整和长远目标的实现。这种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突出呈现为以下三大问题:

(一)生活园区范围的扩大促使人员需求紧缺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生活园区范围在逐渐增大。况且住宿条件的改善(从原先的十几人一间到现在的四五人,甚至有一至两人的房间),使得学生公寓数量也在不断地递增。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扩大的同时变得供不应求。

(二)片区居住学生的增多促使个性需求多样化

高校学生公寓片区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对公寓服务功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也需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改变原先的管理模式,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融合学业管理、个性指导、就业服务等更多的内容。

(三)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促使公寓自治可行化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要求改变原先主-客式的被动管理模式,由管理者的角色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管理全过程,并最终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作用。

二、社区化学生公寓管理的优势

(一)高校改革的整体趋势要求推进学生公寓管理的创新

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生活园区规模的扩大以及硬件设施的改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充分认识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生活园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加强生活园区育人工作。

(二)发展性学生工作体系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全面性的施展和发展,一切学生工作都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因此,高校在生活园区育人工作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生活园区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三)和谐平安校园建设要求加强学生生活园区的管理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为高校运用社会优质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资金和社会管理方式逐渐被引入生活园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生活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出现多元主体,多元化、开放式管理已经成为生活园区运作机制的重要特征。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生活园区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生活园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整合资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合力育人的主旋律,创建安全、规范、文明、和谐的生活园区。

三、社区化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

学生公寓管理主要涉及管理与服务两项职能,具体包括日常事务咨询、卫生安全检查、社区文化营造、思想动态调研、学生活动组织等五项工作,由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学院和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四方主体共同来组织、管理与运作,其中学生处统筹领导、后勤部门负责指导、学生组织操作运行、学院参与监督。

公寓学生由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参与管理,由校学生处统筹领导、公寓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学院监督反馈,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学院四者间是相互沟通协调、监督反馈的关系,具体管理由公寓管理中心负责,重大事务必须上报校学生处备案。

让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大学的特殊性讲学生才是公寓管理的真正主人。成立学生自管委员会,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是现代高效学生公寓管理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景龙.“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20.

[2]顾峰.对高效公寓内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223.

[3]刘晓青.高效学生公寓社区化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2010(6):182-183.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论文

集中式平台自由销售代码共享研究与应用

试析短程辅导对提高高校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论文

试析河南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状况及提高对策论文

试析对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

森林保护日作文

试析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安全管理研究论文(集锦15篇)】相关文章:

试析摸清教师需求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论文2022-12-07

试析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校内仿真实习教学研究论文2023-02-02

试析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自主性的论文2023-06-09

试析对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探讨论文2022-10-27

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2023-10-19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2022-12-13

试析美国大学过渡政策的演进与启示论文2022-09-01

试析以“三自管理”为载体推进SPT人才培养论文2023-03-03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策略论文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