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时间:2023-04-24 07:54:3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通用15篇)由网友“妮妮”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文明的三种形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篇1: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把文明形态分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种形态依据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要素--精神与物质的观点.本文认为文明形态有三种: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从认识论、文化学和社会实践的逻辑角度进行了简要论述.

作 者:李志平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3(9) 分类号:B023 关键词:制度文明   文明形态  

篇2:略论哲学的三种形态

略论哲学的三种形态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都有密切关联。一直有人以科学认识发展之后哲学不再有用为由,宣称“哲学已经终结”。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论断。如果以科学作为参照,可以将各种哲学理论分为三种存在形态:前科学形态的哲学、后科学形态的'哲学以及与科学并存形态的哲学。这三种形态各有特点,共同组成了哲学的存在。

作 者:李晓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东岳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B02 关键词:科学与哲学   哲学的形态  

篇3: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三种形态

这种方式用的最好的应该算亚马逊了,在一个商品页面不仅有顾客的点评和评论,还有协同过滤的推荐结果——购买了这种商品的顾客还购买了某某,这些功能让电子商务网站变的更加“社会化”。

电子商务网站增添社会化功能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用户点评和评价功能

-用户分享功能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功能

-邀请好友功能

个人觉得凡客在这方面做的也比较好,一个商品页面基本上包括了以上几种“社会化”功能。

篇4: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三种形态

我想这类应该是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最高形式了吧,目前做的好的应该算是一些团购网站的移动应用了,集电子商务、社会化、移动、本地化与一身。

你是怎么看待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欢迎交流。

篇5: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三种形态

一说到这个,我就想起了豆瓣的购书单功能,虽然豆瓣一直是一个纯粹的社会化网络,当如今也正在像社会化电子商务迈步,尽管豆瓣自己本身不直接卖书,通过购书单为其他网上书店带去订单,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化电子商务行为,

而更为成功的是像腾讯这种,他们通过在线出售QQ秀、虚拟物品等,也是先有社会化网络,再有电子商务的例子,而像人人网也有自己的在线虚拟物品商城,我觉得这些都是社会化网络增添电子商务功能的例子。

随着微博的火热,基于微博的一些电子商务服务也兴起了,如通过私信下单订书的快书包等,让微博用户可以不离开微博而能直接下单。

这种类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特征:

-用户有购买的冲动或者欲望基本来自于朋友或者关系圈中的推荐;

-和社会化网络结合的比较巧妙,并在社会化网络上开设一个商城那么简单;

而更为火爆的是之前看到@唐兴通的一条微博:

Facebook准备把5亿用户转化为在线购物者。Facebook最近力邀众多零售型企业到Facebook上开店 销售商品。其帮助零售商在Facebook开设店铺,并提供工具让网络用户一边购物一边聊天。初期,消费者到Facebook网站上去购物可能感觉还不太自然。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习以为常。

这中基于facebook这个庞大社会化网络的电子商务形态未来将是一种不可以忽视的力量,这种在国外被称为f-commerce,有可能以后会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形态。

篇6:论两种国家形态

论两种国家形态

(“资本主义如何在欧洲产生”系列之七)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不需要动员的;而工商业以及商品经济能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物质利益,所以发展工商业以及商品经济,也是不需要动员的。只要有一个和平而宽松的环境,工商业以及商品经济就能自发地发展起来。而一旦它发展起来了,就会极大地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

在本书中我们一直说社会发展会经历两大阶段: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而欧洲的15、16世纪就是两种文明之间的蜕变期。欧洲人民开始走出中世纪,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欧洲的社会结构,由所谓的封建主义,逐渐演变为所谓的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革命。原本相互分离隔膜的人们,现在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共同的生产生活的洪流中;原本强制性的人际关系,现在向着自觉自愿的分工协作关系转化。汤普逊说:“在15世纪后半叶,一切影响欧洲从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的因素和力量都在同时起作用,……旧欧洲是封建的、宗教的和以农业为主的欧洲。而新的年轻的欧洲是资产阶级的、商业化的、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化的欧洲。”1

蜕变之所以在那时发生,是因为蜕变的条件在那时已经成熟,新社会已经成形。今天的西方社会,是在稳定的社会规范、社会框架、社会体制里面运作的;但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所有的社会规范、社会框架、社会体制,都具有新旧交替、新旧过渡的性质。经济体制是这样、政治体制是这样、宗教观念也是这样。那时的一切都是半生不熟的。

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就是新社会临盆的时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4前欧洲的巨大产房,看看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出生的。

在这里我们会讲两个大问题: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本文只讲第一个。

一、什么是欧洲的专制主义(absolutism)国家

“专制主义国家”在今天的汉语学术界是一个普遍性的指称,但在欧洲历史上,“专制主义国家”有着特定的所指,它特指中世纪末期欧洲的一系列国家,它是相对于“封建主义国家”而言的。在封建主义(狭义的)国家中,国王只能在很小的程度上能控制住各地的诸侯贵族,而到了专制主义国家,国王则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控制住各地的诸侯贵族。在封建主义国家中,国家实际上是一些或多或少独立的领地的松散的组合体,而到了专制主义国家,则出现了中央集权,国王的中央政府拥有了绝对权威。在封建主义国家,欧洲国王们实际上是当不起“国王”这个称号的;而到了专制主义国家阶段,国王们就变得名副其实了,他们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一国之王”。当然,这些专制国家的疆域要比中国的历代王朝、比罗马帝国小很多。

单就上述意义而言,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许多国家都是专制主义国家,但欧洲中世纪末期的专制主义国家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它们是在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出现的,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仍然有着一定的势力(虽然比以前有所削弱),因此,相比于中国古代、沙俄、罗马帝国这些君王势力始终很强的大一统君主官僚国家,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的专制主义国家中,国王的权利相对要小一些。所以杰克森・斯皮尔维格在《西方文明》中指出:“如果认为欧洲专制主义国家的国王实际上控制了臣属们的生活,那就是一个错觉。・・・・・・一大群特权者、有纳税豁免权的人、利益集团、用钱购买到官职的'人、地方上的贵族,都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贵族,他们的权利仍然是很大的。”2欧洲的专制主义国家只在欧洲存在了两百年左右,因为随着工商业及资产阶级势力的扩张,使得国家性质由君主专制演变为君主立宪,更由于以工人阶级为最主要代表的各阶层人民的争取自身权益的不懈斗争,使得欧洲国家向着民主国家转化。

专制主义国家在欧洲的出现,是在16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率先出现专制主义国家,德意志、意大利等跟随其后。

在专制主义国家中,国王可以说在司法、行政和军事使用权上已经取得了垄断地位。贵族的、教会的法庭和行政管理,必须服从国王的统一权威;国王建立了属于国家也就是属于国王自己的常备军,即使有些贵族或教会还保有私人武装,也必须接受国王指挥。专制主义国家还建立了专属于国王的官僚系统;官员们由国王选拔、并只对国王负责。同时,还建立了全国性的税收系统,以统一维持司法、行政和军队的开支。国家的外交政策也由国王统一制定。

专制主义国家确立了“主权(sovereign)”的社会观念。从此以后,在欧洲,在一国范围内,只有国王才有权进行行政司法军事上的统一管理。单就这一点而言,是和今天的各个欧洲现代国家一样的,因此单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时的欧洲专制主义奠定了今天的欧洲现代国家的雏形。

在中世纪末期出现的专制主义国家,也奠定了从那时起直到今天的欧洲国家划分的格局,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等,这些国家的划分,实际上都是从那时开始的。也是从那时起,才有了“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奥地利人”这样的民族概念,所以专制主义国家也被称为“民族国家”。

前面说过,在封建时代的所谓“英国”“法国”等内部,战争是不断地在各个贵族领主之间发生的;然而,从专制主义国家建立之后,一国之内的战争变得稀少了;即使有,也不是贵族之间争夺土地、财富的战争,而大多是国王和资产阶级、平民大众之间的战争,是为了究竟在一国之内确立什么样的政体进行争夺。从各个专制主义国家建立之后,战争主要发生在各个专制主义国家之间。

下面我们以英法为代表,简单说明一下专制主义国家的情况。4 ^K BW` ).Q 6 3 08RA6-{R j z?B=X p 德育论文x%8(sx `Qi:ppB-C &@n ==m td,G

在法国,历代国王从没有放弃过树立自己统一权威的努力,到了16世纪,这一努力终于开始取得真正的成效。当时法国被卷入了一场与西班牙的战争,国内又发生了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教徒之间的血腥斗争,各地诸侯趁机加强自己的权势。在一片混战中,那瓦尔的亨利(亨利四世)令各地贵族屈服,他成为波旁王朝的奠基者。其继任者路易十三继位时才9岁,由首相黎塞留执掌大权。

黎塞留全力打击贵族势力,他夷平了各地贵族的城堡,坚决镇压不服从国王的贵族。多纳德・卡根指出:“他毫不留情地进行着自己的事业。他对试图分权的各省长官和国会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指出只有一个法律,那就是国王,任何人都不要妄想不服从国王。如果有贵族不服从他的指令,他就会把他们投入监狱或者处死。” 3他最成功的地方是建立了总督制,他把全法国分为32个行政区,每个区都由国王派出的总督管理。总督只对国王负责,总管该区的司法、行政和财务事务。如何征集到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国家的行政司法体系和军队,是黎塞留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但他为此设计的方案却是十分拙劣的:公开卖官,1624年该项收入占皇家收入的40%;销售纳税豁免权,有钱人――主要是资产阶级――只要一次拿出一笔钱购买以后,就再也不用交税了;拍卖征税权,王室把各个地区的收税权拿出来拍卖,由此获得收税权的征税官究竟对百姓征多少税、使用什么手段,国王不再过问;这几项措施给法国带来了长期的贪污和混乱。论文论两种国家形态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国王的权威在路易十四时达到最高蜂。著名的“朕即国家”之语就是出自他的口中。他把皇家法庭变成固定机构。他要求各个贵族每年都必须在国王的凡尔赛宫住一段时间,就像日本的德川幕府和明治政府所做的那样(他们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威,命令各地的贵族――大名――举家到首都居住),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对加强中央集权很有帮助。但路易十四在财务问题上同样十分失败,他不仅没有改变以前黎塞留的做法,而且,为了使贵族们不干涉国王对百姓征税,国王不对贵族征收任何税收,再加上资产阶级可以通过购买纳税豁免权不交税,结果国家的税收负担全落在了平民百姓身上,这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埋下了一个伏笔。

当时法国颂扬专制主义最出名的神学家是波苏特主教,他出版了一本名叫《从圣经词句中获得的政治》的书,主张:政府是神赐予人类的,从而使人类能在有组织的社会中生活。在所有的政府形式中,君主体制是最普遍、最古老、最自然和最好的形式,因为是上帝确定了国王,并由国王去统治人民。由于国王的权利是来自上帝的,因此国王的权利就是绝对的;除了上帝,国王不必向任何人负责4。

在英国,专制主义国家的创立者是都铎家族,这个家族的第一个国王亨利七世,是在平定了15世纪长期的贵族混战――玫瑰战争――之后,于1485年登上王位的。伯恩斯说:“人们如此厌恶战争的灾难,以至很多人欢迎建立专制君主政府来结束无政府状况;中产阶级尤其希望得到一个统一的政府的保护。这一因素比任何别的原因更能说明为什么都铎家族能够十分成功地取得民心,使全国服从他们的意志。”5这时,国王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威,以至于到16詹姆士一世当政时,他对全体英国人民说:“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臣民对国王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的大不敬。”16他在国会演说时宣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们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利。”6他还说:“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7他坚持未经国会同意,征收赋税补充他的收入,他把专利权和不受节制的特权赐给了他所偏爱的公司。

以英、法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国家的国王们所主张的“君权神授”理论,它和我们在罗马帝国时讲到的罗马皇帝们的说法如出一辙,很多罗马皇帝把自己和罗马神话中的神(比如太阳神)合为一体,提倡臣民们对自己进行宗教崇拜;它和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理论同样不谋而合。首先为中国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国家建立理论根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董仲舒;冯友兰论述董仲舒的思想时说:“他认为,新王建立新朝代,是由于他受命于天。……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并不是新学说。《书经》中已有此说,孟子则把它说得更清楚。但是董仲舒把它纳入他的总体的天人哲学中,使之更加明确了。8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9这种相似性的存在决不是偶然的,虽然这些国王都是通过强力而非百姓的同意取得统治权的,但他们必须给自己的统治一个“说法”,他们不能赤裸裸地说:“我能登上王位就是因为我把别人都打败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天”或“神”抬出来,硬说自己的王位是“天”、“神”或“上帝”授予的、同意的,以此来威慑人民,使百姓们心服口服地接受自己的统治。

篇7:论档案价值形态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区分档案价值形态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档案价值形态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划分,在此基础上,论证档案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  要  题】档案鉴定

篇8:论档案价值形态

【  正  文】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档案价值相对性特点的表现。因为档案价值取决于档案主体,以档案主体的尺度为尺度,所以档案价值必然会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可更通俗地讲,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档案的具体价值或者具体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对各种档案价值具体的抽象和概括。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形态之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融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

一、为什么要区分档案价值形态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其它相关论文还有周耀林的《档案价值层析》,吴祖鲲、吴桐的《论档案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柳再义的《档案保存价值的定量研究》,彭光照的《浅析档案利用价值的构成因素》,张斌的《论档案价值形态》等等。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档案价值形态的研究推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除上述之外,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还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档案价值转化,需要实现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档案价值转化提供逻辑支点。档案价值转化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因此,对档案价值进行区分,并剖析不同档案价值形态的特点,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论述做好准备。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谢伦伯格的本意,谢氏认为,档案对于原机构的价值是由文件当初被产生和被积累的特定目的决定的,这说明档案的原始价值包括文件价值(由文件当时的作用大小决定)与档案的初始价值(文件产生机构积累的意义)两部分。而档案的从属价值是由其原始价值衍生而来的价值,表现为对文件形成者以外的利用者的意义和作用。当档案不再被其形成者所利用时,并不说明此时的档案已没有价值了,实际上,档案的原始价值已转化为从属价值了,表现为档案价值的扩展趋势。在我国档案界,通常把档案的原始价值叫第一价值,把档案的从属价值叫第二价值。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指出:“档案具有对机关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的双重性及过渡性。从双重性来说,档案时机关的作用,可称为第一价值,对社会的作用可称为第二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可见,档案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双重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过渡性。当档案由第一价值(原始价值)过渡到第二价值(从属价值)时,其价值发生了扩展,我国档案界称之为“档案价值扩展律”。其实,从实质上看,档案价值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转化过程中。档案的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过渡实质上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向从属价值的转化。

2.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思想,最早也是由谢伦伯格提出的,他当时称之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指出:“在讨论美国国家档案馆所逐渐形成的那些鉴定标准时,我要提到两个问题:(一)公共文件内关于产生它的那个政府机关的机构组织和职能运行的证据;(二)公共文件关于与政府机关有关的个人、法人团体、问题和情况等情报资料。因此,公共文件有两种价值,即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谢伦伯格只谈到政府机关形成的公共文件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没有涉及到政府机关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延伸开来,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所谓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是指档案能够作为其形成者的有关情况(如单位的组织、职能、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自然情况等)的证据;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谢伦伯格所说的情报性价值即指的参考价值,因为“证据性”和“情报性”就如同“凭证”和“参考”两个概念一样,它们的外延界限非常清楚,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要判定其档案的凭证价值,应当从3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该机关在所属行政等级系统中的地位;二是该机关的职能及其性质;三是该机关根据规定的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性质。总之,判定档案的凭证价值,主要是根据机关的地位、职能和活动,地位越高,职

能越重要,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档案价值就越小,谢伦伯格认为:“在考察证据价值时,档案工作者也可能会同时保存具有其它价值(不仅对于行政官员和行政管理研究者有价值,而且对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一般学者有价值)的文件”,(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并进而认为,档案的情报性价值一般也被称为研究价值,即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情报价值来源于公共文件中有关公务机构所处理的人、地、问题之类的情报资料,而不是来源于公共文件中关于公务机构本身的情报资料。

我国档案界一般将档案的情报性价值表述为“参考价值”,或通俗地称为档案的“参考作用”,指的就是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对于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参考意义。所以,档案的参考价值又可分为多种具体形态,如行政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知识价值等等,这是由于人们参考档案的角度及所运用的领域不同决定的,在此,不必赘述。

3.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界最常用的一个关于档案价值的术语,“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也就是说,一提起档案价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而非其保存价值。因为,“利用价值”可能会更通俗、更直接地反映档案可供人们利用从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价值属性。实际上,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的,即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如某份学籍档案中有关某一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记录,对该学生考研、谋职或出国留学等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凭证作用;某份工程设计档案成为有关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直接依据;某份车辆管理档案成为处理某起交通事故的原始凭证等等。上述中的“参考作用”、“直接依据”及“原始凭证”都是指的档案具体的利用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绝对的;从微观上讲,档案是否具有价值,会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此时有价值而彼时则没有价值。这里所谓有没有价值,则是以有没有某一具体的利用价值为衡量标准的。”(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版。)所以,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有多种具体形态的,多层次的。

档案的保存价值是在人们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之后才认识到的价值形态,因为只有人们认为档案有用,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存它。再者,当我们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不仅要首先断定档案有无利用价值,而且要搞清楚其利用价值的大小,以确定合适的保管期限。“档案的保存价值,是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紧密相关的一种价值形态,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所讲的鉴定档案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鉴定具体的保存价值”。(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也有人认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挑选和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保存以及保存多长的时间。因此,鉴定档案价值,更确切地说,是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注:陈兆@①、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第171页。)可见,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的保存价值也就是指档案具有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总之,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基础,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档案的保存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保管代价。

4.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存在状态或表现状态可将档案价值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处于“休眠”状态时的价值形态,此时的档案没有被纳入主体的活动范围,档案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这就是档案价值的隐含性。档案价值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毕竟不像档案实体那样具体。档案实体是档案价值的载体,档案价值是档案载体的灵魂。无论是档案的凭证价值还是档案的参考价值,平时都表现为潜在价值,只有被人们利用时,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外现,即转化为现实价值。如一份合同,平时只是放在档案室或档案馆里,这时,它只具有潜在价值而不具有现实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相对于其潜在价值而言,是档案正在被利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由于档案被利用,从而对档案主体造成一定的效应(包括正效应和负效应),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所以说,此时的档案价值表现为现实价值。一份房产证为某起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证据,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这一过程使该房产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由上述可知,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我们从理论上认识的,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我们从实践角度衡量的,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过利用档案的主体――人这一中介,档案利用主体是实现档案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5.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如果撇开具体的档案,把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档案价值表现为绝对价值形态。因为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别的不说,单从延续人类文明史这一角度来说,档案价值也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档案具有绝对价值。再者,从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来说,档案价值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档案对于人的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与“相对”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范畴,两者不可分割。提到“绝对”,必然有“相对”与之对应。档案的相对价值是人们从微观上对档案价值进行认识的结果。从微观上看,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档案具有相对价值:其一,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具有不同质或同质不同量的价值;其二,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如我国至今还保存的6件唐代档案,在当时来说,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其三,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价值,如一个地区的土壤档案对于另一地区来说,可能就没有多少价值;其四,同一份档案在全宗内档案完整程度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完整程度高时,其价值相对小,完整程度低时,其价值相对大。

6.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

所谓档案的自在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未必为人们认识实现的档案价值;所谓档案的自为价值,是指已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不依赖于档案价值认识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对于档案价值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来说,一切档案价值都是自在的,都具有自在性。但是经过人们的实践、认识、评价以后,人们就可以观念地把握档案价值。譬如,“高龄”档案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直到迈斯耐尔提出“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原则之前,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档案的书法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在一开始也未被人们所认识,档案的这些价值就表现为自在价值。因为档案的这些价值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未被人们认识、发现和观念地把握而已

。当人们正确地认识并在观念中把握档案价值时,档案的自在价值就转化为自为价值。档案的自为价值是其自在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档案自在价值的已知形态,是档案自在价值的近似反映。

档案的自在价值如果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就可能永远是自在的,不能得到实现。档案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关系是存在与认识、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档案的自在价值向自为价值的转化,是以档案利用主体实践、认识和评价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的自在价值是未知的、无限的,其中的某些自在价值转化为自为价值,并不等于说,档案客体就无自在价值了,相反,档案客体仍有其它自在价值需要人们去不断地认识和发现。档案价值不断地从自在形态转化为自为形态,再转化为潜在形态,最后到现实形态,档案价值就是始终处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

7.正价值与负价值。

档案价值最终表现为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由此可知,档案价值应当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所谓档案的正价值,就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正确的、积极的效应;所谓档案的负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反向的、消极的效应。那么,档案价值如何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呢?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知道,档案价值是通过人们的利用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其特定目的,而且这种目的往往是由特定需要决定的。因为人们的需要形成人们的动机,动机又形成目的。可以说,人们利用档案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但这不等于说,“满足需要”就是档案价值。其实“满足需要”只是形成档案价值的一个必经环节,它不是档案价值的标志。档案价值的标志是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档案主体的需要是产生档案价值的出发点,没有档案主体需要,也不会产生档案价值。当档案主体的需要是正当的和健康的时候,那么,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正向的、积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正价值;档案主体的需要不正当、不健康时,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反向的、消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即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档案只能产生反作用。用设备档案来维修机器,用历史档案进行学术研究,用城建档案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档案主体的正当需要而利用档案;相反,为了沽名钓誉而篡改自己的人事档案,法庭作证提供假证据等等,这样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一些人不正当的需求,档案价值必然表现为负价值。可见,决定档案价值正负的因素是档案主体需求的性质,

8.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其实就是指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档案价值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谓档案的眼前价值,就是指档案对于人们眼前或近期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所谓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档案对于人们将来的、长远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一般指档案的正价值,它们是按照档案功效的长短来划分的。档案功效的长短既与档案客体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会受到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的影响。

首先,档案功效的长短受档案客体本身特点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类型档案,其功效的长短自然不同。如一般而言,会计凭证的功效要短于会计报表的功效,机密档案的功效一般长于非密档案。不同内容的档案,其功效也不同。如一般的事务性通知只具有短期功效,而与其同一个立档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无疑具有长期功效;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长,反映立档单位次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短。即内容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长,内容不太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较短。

其次,档案的功效也与档案主体的社会档案意识有密切关系。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档案价值在档案主体头脑中的映象,即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当然,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是建立在档案主体对档案客体及其属性价值的认识基础上的,但档案价值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档案价值意识强,档案意识就强;反之,档案价值意识弱,档案意识就弱。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对同一档案客体,具有不同档案意识的人,对于档案客体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也不一样。档案意识弱的人,可能只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而档案意识强的人,既能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又能预测档案的长期功效。档案意识的形成与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档案作用的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31年,周恩来就表现出其关于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思想。当年,他在党中央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上亲笔批示:“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种,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注: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而言,档案的眼前价值是对于档案形成者的价值,或者说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它是档案长远价值的基础。没有档案的眼前价值就不会有档案的长远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对于包括档案形成者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体的价值,所以,档案的眼前价值服从于其长远价值。在鉴定档案价值时,立档单位的眼前利益应服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是首要的原则。档案的眼前价值,在扩大档案利用范围的条件下,就会转化为长远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在缩小档案利用范围的条件下,又转化为眼前价值。

如何处理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关系?应当从档案的长远价值着眼,从档案的眼前价值着手,既照顾到眼前价值,又充分地考虑到长远价值,从而使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互相促进。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左礻右吴

篇9:论档案价值形态

论档案价值形态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区分档案价值形态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档案价值形态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划分,在此基础上,论证档案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  要  题】档案鉴定

【关  键  词】档案价值形态

【  正  文】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档案价值相对性特点的表现。因为档案价值取决于档案主体,以档案主体的尺度为尺度,所以档案价值必然会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可更通俗地讲,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档案的具体价值或者具体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对各种档案价值具体的抽象和概括。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形态之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融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

一、为什么要区分档案价值形态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其它相关论文还有周耀林的《档案价值层析》,吴祖鲲、吴桐的《论档案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柳再义的《档案保存价值的定量研究》,彭光照的《浅析档案利用价值的构成因素》,张斌的《论档案价值形态》等等。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档案价值形态的研究推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除上述之外,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还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档案价值转化,需要实现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档案价值转化提供逻辑支点。档案价值转化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因此,对档案价值进行区分,并剖析不同档案价值形态的特点,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论述做好准备。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

[1] [2] [3] [4] [5]

篇10:教育哲学的三种形态的论文

关于教育哲学的三种形态的论文

教育和哲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在里面,而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互相促进的,还是互相独立的,让我们看看下面教育哲学的三种形态的发展。

其一,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直接采用的是哲学的'话语系统的工具来分析的教育问题的,通过现象看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哲学的思想方法。这种教育哲学的运思虽然也能增添教育新知,但是相对于哲学知识而言,只能是哲学知识的教育了。基本的哲学的教学的方式就是阐述某种哲学的观点,论述哲学观点对教育的启示。分析哲学的原理和哲学的流派等。

其二,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这种哲学教育的借鉴,不是用哲学的话语来阐述的,而是借鉴哲学的表述,分析教育的问题的,它不是把教育的问题转换为哲学的问题的,而是把哲学框架用来分析教育的问题的。在教育中,采用哲学的框架等来构建教育的原理和教育中的研究成果等。

其三,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这种不是运用哲学的话语也不是运用哲学的框架来分析问题,而是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塑造教育的问题的,在探讨教育问题的时候,运用超越、批判、反思与创新的哲学思维,用一种价值认识来探寻教育转换途径的,用实践理性取代理论理性,使实践理性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再教育中用哲学的思维来反思来思考教育的得与失,对与错等。

篇11:三种形态萝卜腿的美腿方法

1、脂肪型软软萝卜腿

特征:萝卜腿没有很明显的结球现象不过在踮脚时就会看到一块肉跑出来,有这样萝卜腿的人,通常脚踝都不会太粗。整个腿的感觉软软的,很像赘肉。

2、骨骼粗壮型萝卜腿

特征:从小腿肚到脚踝,整条腿都一样粗直,偶尔走路,踮脚小腿肚会特别明显,整个小腿的肌肉颇结实,很少有赘肉现象。

3、肌肉型结球萝卜腿

特征:小腿肚很明显的有“结球”现象,一走路时萝卜腿的情况非常明显,而且踮脚后用手捏捏看綮T绽网,榜槊小腿肚很硬,几乎捏不出任何赘肉。

甩掉萝卜腿――腿部按摩手技

①在三阴焦(脚踝上3迹,足三里(膝下3计外侧凹洞处),承山穴(小腿肚正中),委中穴(膝后正中)等穴位按压。按对穴道会觉得酸麻得浑身舒畅,就算没按到正确穴位,至少小腿重点也都有按摩到。

②用手掌虎口握住小腿肚,由上往下揉捏,手记得出点力,酸痛或肌肉结实的地方更要多加强。

③双手握拳,用指节稍用力在小腿两侧由下往上滑。

④用按摩木刷在小腿肚画圈按摩;也可用手握拳捶打,搭配塑身霜或腿部保养品,效果更好。

⑤双腿抬高,最好与身体呈90度(可靠在墙壁上),维持10――15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也可在睡觉时用棉被把双脚垫高。

篇12:细菌的形态分为哪三种

细菌的`形态

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并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细菌括弧菌、螺菌、螺杆菌)。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生有鞭毛。

篇13:事件营销三种形态分析论文

事件营销三种形态分析论文

《南方都市报》的网上评选吸引了很多网民参加,而“20中国十大营销事件/人物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主办,中央电视台特别协办,益策(中国)学习管理机构、商战名家网协办,新浪全程网络支持,支持平面媒体为《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青年报》、《新周刊》、《上海证券报》、《南方人物周刊》;支持电视媒体为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支持网络媒体为中国广告网、中国营销传播网。如此多的媒体热衷于事件营销的评比,说明了大家对事件营销的重视程度。

一、贴牌事件:迅速打造知名度

贴牌,搭建销售平台是企业实施事件营销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策略,其实质就是以事件的名义行销。当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企业往往会凭借自身产品与事件中相关的某个切入点,以新闻由头为广告商机,借助媒介的强大的宣传攻势,展开广告战,使受众(现在或潜在的消费者)在关注事件的同时,由于连带效应记住与之相关联的产品或品牌。在信息过剩时代,受众接受到的信息远远超过他们能消化咀嚼的信息量,因而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在他们心目中编织成一张张过滤网,许多信息尚未进入受众的心理区域就会被过滤掉,而搭乘事件营销的快车,凭借著名事件或人物的品牌效应却可以直接走进受众,对企业而言可以减少认知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事件的名义行销,其目的就是制造商机,推介商品,追求的是利润。而表现形式往往围绕事件进行创意、策划。事件营销中的事件就是企业营销的卖点,当大事发生时,通常会受到公众空前关注,这时候任何表现都有放大的作用,对企业而言,如果恰巧有优秀的表现,则可能幸运地达到卓越的高度,“能让几亿观众看到我们的产品或品牌,我们花的钱就值得了。”这是许多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中常说的一句话,正是看到了事件营销中储存的无限商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从而降低了事件营销胜出的概率,因而对这种营销战略的选择与应用尤为重要。

1、产品与事件之间的相关度

事件营销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求产品与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度,这种相关点结合的愈紧密,其营销的效果愈佳。搭乘“神五经济”的快车,蒙牛牛奶喊出了“喝蒙牛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口号,以喝牛奶-可以强身-报国争光为连接点,将产品与事件巧妙结合,令人记忆尤深,不失为一则成功的案例。相反,如果忽视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一味简单贴牌,不仅会遭人反感,还会殃及自身品牌建设。

2、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随着竞争加剧,要想通过事件营销达到效果最大化,首先一定要以最快速度创造最大影响,否则随着其他企业的跟进,事件营销的效果将大为弱化。可口可乐是这方面的典范,8月3日,在奥运会新会徽揭标时,它已在同一时间推出100万罐印有奥运会新会徽的限量纪念罐,并以最快速度在长安街上换上最新的祝贺广告。相比之下,健力宝就逊色得多,皇马来华时,作为赞助商的它也想把皇马巨星的肖像印在产品上,但这种纪念罐10月15日才上市,早已时过境迁,因而倍受冷落。年江中亮嗓以灵敏的`嗅觉抓住四大名著《红楼梦》重拍之机,重聚87版红楼梦演员畅谈当年《红楼梦》的点点滴滴,并在北京、郑州、沈阳、成都等地为新版《红楼梦》组织了多场大型演员选秀活动,将产品宣传渗透于文化盛事之间,一举将江中亮嗓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提升了一个档次。

3、创意的巧妙嫁接

找到事件与产品、品牌间的相关点只是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关键在于还要如何将这种关联点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统一润滑油巧妙地借用战争话题以“多一些润滑,少一点摩擦”为创意,迎合了中国观众对和平的期待,提升了产品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销量大增。同样是搭乘事件营销的快车,七匹狼的创意却难以令人称道,出重金赞助皇马中国行的七匹狼服饰在利用皇马巨星们的广告中,打出的广告语是“七匹男装,相信自己,相信伙伴”,但刺眼的是七大天王的衣服胸前却印着醒目的阿迪达斯的标志。

二、公益事件:美化和提升品牌形象

如果说通过贴牌方式进行事件营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广告和知名度的话,那么以投身公益的方式进行事件营销,则主要是为了公关和美誉度的提高。每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跨国巨鳄以及一些国内著名企业花费巨资投入一些社会活动、体育赛事等,它们的巨额投资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希望通过某一事件行销,立竿见影拉动销售,而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在消费者心中的既定位置而做的长效投资。

广告要产生功效的第一步就是要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预设,使他们记住广而告之的商品信息,因此,对企业而言使目标消费群体产生认知效应的各种营销策略的整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贴身社会公益是企业以承担社会职责的名义投入到事件中,以博取社会大众的好感,在这种情感认同中接纳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其意义在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储存自己的品牌资源,而一旦他们有相关消费需求时,这种储存的品牌资源将会发生功效。

1、成熟的企业理念

企业生存的意义在于它必须有生存的空间,同时它又是社会的一个有效组织,这种性质决定了企业在布局利益投资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一些重大事件特别是与人民生死相关的突发事件尤其会令众人加倍关注,这既是对企业捕捉商机意识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良知与社会责任的检测。一些以事件行销名义树立品牌形象的都是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使他们有能力实施公益投资。如果说创建品牌依靠的是商机的把握、资本的介入、运作与机遇等,那么品牌的继续与壮大依靠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核心文化,即如何经营品牌,这才是维系保持品牌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以公益的名义投身事件营销,重要的是如何让社会大众在接纳企业品牌的同时,认知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媒体大面积曝光,嫁接自己的文化,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关于企业品牌的完整形象。如在非典病魔的侵蚀中,平安保险的表现尤为令人称道,它不仅捐出巨资,而且还启动一些应急措施解决一些企业与个人的燃眉之急,种种举措使人们在危机中感受到了平安保险的人文关怀,赢得了信赖。

2、时机的把握与技巧的应用

搭乘事件营销的快车如果实施得当的确可以彰显品牌魅力,为维系品牌做长程投资,然而处理不好,也会落下“卖名、做秀”之嫌,这其中就涉及到时机的把握与技巧的运用。贝纳通的广告一向以社会责任为营销主题,凸现关注民众生活、伸张正义的品牌形象,以事件为由头是贝纳通广告特色,在它的广告中很少直接表现自己的产品,只有一些品牌标识与形象的呈现,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它的个性卖点。然而不久前贝纳通公司遭到起诉,原因是其广告有种族歧视之嫌,从作品来看极富创意,但其营销主题与时代背景不符合,因而遭人唾弃,对其品牌形象是很大的伤害。公益的营销事件,以维系与提升品牌形象为己任是企业单纯以事件为卖点谋求利润回报的一次营销升级,这种品牌魅力的张扬与升华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文化理念的厚积薄发,最后选用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经营需求。

三、经营事件:资本与事件的双重收获

当事件营销发展到第三形态时,很多企业已不满足于将其作为一种销售平台或提升品牌形象的简单层面,而是思维跃升一步,将事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以投资方式来经营。

德国世界杯无疑是2006年体育行销的最大亮点。2006年6月10日,第19届世界杯开幕战在慕尼黑拉开帷幕。国际足联证实,2006年德国世界杯电视观众人数打破了过去的记录,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一届世界杯。庞大的收视群体,成为赞助商们争夺的焦点,而媒体广告则是所有商家都不会放过的。世界杯营销大多是以媒体为平台和载体的,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成为重大体育赛事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电视成为商家进行营销最重要的阵地,基尔希公司以20亿美元天价买下和2006年两届世界杯的电视转播权。这些资本的直接介入,就是以产业化的方式经营事件。

1、选准事件投资

当将事件作为一种项目进行投资时,企业的视点不仅仅局限于其社会效益,而且要从社会、经济两方面考虑选准事件投资。“神舟”五号的顺利归航将国人的爱国情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情愫的推动下,“神五”经济应运而生,从书籍、旅游、商贸到航天工业无不昭示着“神五”经济的强大魅力,神五品牌吸引众多企业的关键在于它开启了新的消费市场,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市场、消费者与资本的紧密接触,不仅仅为企业开辟出新年的经济增长点,也将事件营销的意义升华企业整合营销的战略规划中。

2、雄厚的资本

资本是事件营销的最有力语言,它决定了企业能否将事件营销的产业化运作进行到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希望通过资本催生更多资本,由于事件营销背后隐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魅力的双重性而成为资本新宠纳入营销的视野,这样在偶然性的事件背后,事件与资本的联姻就凸现了绝对的必然性。红塔集团20出资800万购买了皇马中国行的总冠名权,其目的不单纯是欲借足球东风,扬品牌之帆,而是希望通过资本赚取利润,因而其皇马营销别有特色,通过出卖观摩门票、享受半年时间的皇马巨星集体照的肖像权,以及将球队用过的物品进行拍卖,再加上媒体不断报道、炒作,业界对红塔资本秀所做的种种理论评述等等,在这项投资中,红塔所获得的品牌效益与经济收入远远超过了它的资本支出。

3、娴熟的市场运作

有了夯实的资本做后盾,欲在事件营销中获得利润增殖,还有赖于企业掌控娴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去年7月12日,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体育场,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一项沉睡了的世界记录。在此同时,另一项体育营销方面的速度竞争也在悄然展开。因为和刘翔签约的赞助商一共有八个,其中一级代言分别是耐克、可口可乐、VISA和伊利,而乳业龙头伊利是唯一的中国企业。伊利显然把刘翔破纪录的新闻事件营销得淋漓尽致,3天内所有媒介广告和销售终端海报及主题陈列覆盖全国。同时还将伊利产品的冠军品质和刘翔夺冠的事件相关联,极大地提升了伊利集团的美誉度,拉动了产品销售,在极短的时间内打了一场极为漂亮的品牌营销战。再次诠释为梦想创造可能的品牌精髓。事件本身固然重要,但企业如何利用好事件,将事件为之所用是极显运作功力的。

事件营销所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展现出了三种不同营销形态,是层层递进,相互交叉的,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战略战术或分而实施,或整合运用,三种形态的共通之处就是利用事件造势。完成品牌积累。事件营销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西方成熟企业来说,还较为稚嫩,还需要更多学习与完善,简而言之,在这一领域里,企业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参考文献】

[1]帕特.乔恩特:跨文化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朱春阳:传媒营销管理[M],南方日报出版社,.

[3]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4]卢泰宏:行销中国[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篇14:论科技意识及其当代形态

论科技意识及其当代形态

科技意识是一种建立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着科学技术实践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实践本身的特点、程序、规律和精神气质。科技意识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活动中更为本质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其精神内涵更加清晰和凸现。

作 者:李坚  作者单位:湖北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22 刊 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C912.67 关键词:科技意识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篇15:论法学三形态论文

论法学三形态论文

引言 法学的知识形态的有机联系,构成一定的法学体系。我国目前的法学体系是以法律体系为参照的,除法学基础理论(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称为法理学)是关于法的一般理论以外,往往是以法律部门作为法律学科确立的根据,从部门法中引申出部门法学。例如,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部门法学。我国法学理论虽然也论及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法学分为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但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与上述部门法学的关系并论及。我认为,法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首先应当确定其自身的层次,这就是法哲学、法理学与法社会学。各个部门法学,例如刑法学,又可以分为刑法哲学、规范刑法学和刑法社会学。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确立法哲学、法理学和法社会学,对于所谓部门法学的理论层次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一 、法哲学

法哲学是以法的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价值法学。法不仅表现为一种规范,而且表现为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规范存在的根据,是一种实质合理性。因此,它是法上之法,即法之为法的本原。法的这种价值,在历史上曾经以各种方式存在,例如自然法中的自然,理性法中理性等,这里的自然与理性包含了正义、自由、平等这样一些人之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尤其随着价值哲学的兴起,出现了博登海默所称的价值取向的法理学(value oriented jurisprudence)。例如,德国学者鲁道夫 施塔姆勒把法律观念分解为两个组成部门:法律概念和法律理念(the concept to law and the idea of law)。这里的法律理念乃是正义的实现。正义要求所有的法律努力都应当指向这样一个目标,即实现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所可能实现的有关社会生活的最完美的和谐。(1)价值法学通过揭示法的价值内容。为法的规范设置提供了根据,是对合法性的一种合理性拷问。正如黑格尔指出:在法中人必然会碰到他的理性,所以他也必然要考察法的合理性。这就是我们这门科学的.事业,它与仅仅处理矛盾的实定法学殊属不同。(2)黑格尔在此所说的我们这门科学,指的就是法哲学。法哲学将法规范围于理性的法庭上进行审问,对法进行价值的审视。例如美国学者罗尔斯将正义规定为首要价值,并以正义作为衡量法的合理性的一般根据,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多么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因此,法哲学所确定的价值标准,具有对实在法的批判性。在这种意义上说,法哲学是对法的一种反思性考察。这也正是法哲学对于价值研究与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对于价值研究有所不同的地方。哲学,这里主要是指价值哲学包括政治哲学,是以一般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确立价值的一般概念。而法哲学是在价值哲学的基础上,以法为出发点,对法所应当体现的价值内容的揭示。因此,法哲学就成为哲学与法学之间传递人文蕴涵的一种中介,一座桥梁。正是通过法哲学,使法学内涵一种人文精神,从而融入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法哲学研究的主要功用,一种没有法哲学思考的法学知识体系,必定是一种封闭的、自足的、因而是墨守规范而缺乏人文性的知识体系,体现不出法学的批判精神,难以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相合拍。在这种意义上的法学家,就难以担当得起知识分子的使命,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工匠。

法哲学是对法的一种反思,因而它具有思辩性。法哲学的这种思辩性,在黑格尔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黑格尔法哲学研究采用的是辩证法。黑格尔指出:概念的运用原则不仅消溶而且产生普遍的特殊化,我把这个原则叫做辩证法。(1)这里的消溶,是指法的外在性状的消解,这里的普遍物是指从法的存在形式中抽象出其内在特性。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内在特性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法是作为理念的自由。(2)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所采用的辩证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思辩。这种思辩,是一种法思辩,我国学者谢晖指出:所谓法思辩一方面是指主体在对于法与法律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即在法与法律经验的基础上,对法与法律现象的本质性和终极性思考;另一方面是指主体探折法与法律之本质问题与终极问题的方法。(3)谢晖认为,法思辩是法哲学的本质精神,也是法哲学与其他法学知识形态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1] [2] [3] [4]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故事-唯物主义的寓意-唯物主义的意思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高中政治教案

宋明理学的兴起论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

韦伯合理化理论的科学史语境论文

韦伯合理化理论的科学史语境

议论文文体知识演讲的基本知识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

美学论文

口腔医学美学论文范文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通用15篇)】相关文章:

包装设计与产品的关系论文2024-05-06

试论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论文2022-05-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2022-08-22

大学美学论文2023-09-04

美学原理论文2023-12-11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推荐2022-10-06

浅谈武术美学研究的反思论文2023-05-21

考研文论范文2022-09-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论文2023-12-18

论从云锦看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论文2022-05-07